摘要:目的探讨不同Risser征的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行前路矫形术后胸椎及远端腰椎矢状面的重建模式。方法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胸弯前路矫形内固定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l型AIS患者43例,男3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1±1.7)岁;胸弯Cobb角39°-65°,平均46.0°±7.5°。按照患者Risser征评分分为:A组(Risser0)、B组(Risser1-3)和C组(Risser4-5)。分别测量这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缘与C7铅垂线的距离。结果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7.4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为6.6°,较术前的-1.7°增大8-3°;B组为0.6°,较术前的-7-3°增大7.9°;C组术后历次随访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胸椎后凸角分别为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历次随访时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现为前凸丢失,后凸增大。结论低Risser征的Lenke1型AIS患者行前路矫形内固定术后胸椎后凸角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增加,可能与胸椎后份生长后矢状面重建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区失代偿有关。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