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于蒙古族的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长调而言,呼麦已经成为蒙古民族又一“族性象征”的声音。这一现象背后除了政治、民族认同以及特殊声音技巧的影响力等因素外,是否存在着支撑上述因素的、并为草原诸族所共享的声音结构、乐感和审美?文章就此考察并侧重于“弦功能”,讨论作为呼麦声音形态核心的“双声结构”及其边界。尝试从声态、生态、身态、心态理解“在地知识”(local knowledge),并在差异性建构中展开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亚欧大草原及其接壤之处多元复合的文明。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音乐艺术杂志, 季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分析·研究、历史·文化等。于1979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