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向来看,相声艺术的发展体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相声最初的发展中,相声艺人不仅在演出中学唱戏曲、曲艺,而且通过反串的方式参与戏曲演出;在1949年以后,相声演员着力推陈出新,“传统相声”的演出空间被大大压缩,相声作为“语言艺术”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而与戏曲、曲艺的关系日渐疏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郭德纲及德云社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人接续传统,上演大量传统相声,并在演出中学唱戏曲、曲艺,参与戏曲演出,同时也恢复了过去班社体制,体现出较为明确的接续传统的艺术追求。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声来说,接续传统应集中于艺术层面,深入挖掘传统段子及传统的表演技巧,并以审慎的态度剔除“传统”中的不良成分,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实现艺术的活态传承。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文化遗产杂志, 双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传统戏剧、民俗、口传文艺、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等。于2007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