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季瓜菜之后轮作水稻是海南省一种重要的栽培模式。为了充分利用前作的肥效,一般后作水稻都会减少肥料的使用,这时前作肥料条施所导致的田间肥力不均会较大地影响后作水稻的生产。本研究以豇豆水稻轮作为对象,以杂交稻品种‘聚两优747’为材料,于分蘖末期、成熟期分别在不同肥力下生长表现强势(T1)和生长表现弱势(T2)的行间取样,分析了豇豆水稻轮作模式对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生长在不同肥力行间的植株,在分蘖末期,其生长发育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如株高、分蘖数、地上部干重、倒三叶叶面积、植株含氮量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T1植株根、茎、叶的含氮量分别比T2植株的高117.1%、368.8%、72.3%,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成熟期,与产量构成相关的指标,如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T1植株的穗数和结实率分别比T2植株高64.0%和9.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稻米品质方面,虽然在出糙率、精米率、精米的长和宽及长宽比、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T1的垩白粒率比T2低4.5%,而T1的整精米率则比T2高5.5%,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豆稻轮作的情况下要获得水稻的高产优质,需要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方案,改进耕作技术、均衡前作的遗留肥力,并注意在水稻当季合理施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