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庆阳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因自然条件较差,灾害频发,且历史上屡遭兵灾,加之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及统治者的肆意盘剥等,导致此地农业生产凋敝。1939年以前,庆阳水利设施稀少,农业耕作技术落后,农具种类少、效率低,畜力严重不足,农作物产量极低。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极端低水平的脆弱供需平衡状态,一旦受外力触动,粮食供需的脆弱平衡将迅速被打破。陕甘宁边区的建立使本地非生产性人口大增,整个边区笼罩在粮食短缺的阴影下。为此,边区政府在领导军民与前方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境内军民的吃饭问题。开展农业建设成为当时的必由之路。陕甘宁边区农业“大生产”、减租减息等运动的开展,使庆阳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逐步改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陇东学院学报杂志, 双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社会·教育、语言·文学、历史·法律、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与其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党史专题等。于1985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