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的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的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的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的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的实现中所产生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的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的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的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的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孔子研究杂志, 双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中华文化资源与国家治理、原典新诠、书评、现代新儒家、中西文化、礼学与礼制、儒学的现代性、青年论坛、海外儒学、中国哲学、会议综述、家风家训、学术争鸣、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儒士品格、宋明理学、文献探微、圣裔研究、子学探微、当代儒学名家研究、儒学源流、地域儒学等。于1986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