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400-888-1571 购物车(0)

首页 > 期刊 >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 岩溶区桥梁桩基承载力试验与合理嵌岩深度 【正文】

岩溶区桥梁桩基承载力试验与合理嵌岩深度

作者:董芸秀; 冯忠居; 郝宇萌; 姚宏生; 张新旺; 谢富贵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陕西西安710064;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甘肃庆阳745000;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430056;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天津300450; 平顶山市公路管理局; 河南平顶山467001; 成都兴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为研究岩溶区桥梁桩基的承载特性,依托平顶山市西斜立交桥实体工程,进行了桩基静载试验,通过在桩端和桩顶布设应变传感器和位移计,测得了桩身内力,分析了岩溶区桥梁桩顶荷载(Q)-沉降(s)规律;考虑现有桩基设计的局限性,结合静载试验结果,采用不同函数模型预测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基于岩-桩体系宽梁力学模型和溶洞顶板拉-弯破坏模式,探讨了桩基嵌岩深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适于岩溶区桥梁桩基嵌岩深度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级荷载作用下桩基Q-s曲线呈缓变型发展,当桩顶荷载较小时,曲线基本呈线性,当桩顶荷载大于6 000 kN时,曲线逐渐变为非线性,虽然桩已嵌入灰岩较深,但仍表现为典型的摩擦桩承载性状,当加载到8 400 kN时,桩顶沉降为3.69 mm,远小于0.03D(D为桩径)或40 mm的破坏标准,桩端阻力为122.9 kN,仅占桩顶荷载的1.6%,桩的承载力尚有富余;在静载试验全过程中,桩的受力状态处于Kulhawy理论的第1阶段,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同步发挥;双曲线模型拟合精度在0.99以上且预测值偏安全,建议在同类工程中优先考虑采用;在同时满足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和桩基承载力与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使桩的嵌岩深度减小2.4 m。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杂志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杂志, 双月刊,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刊载内容涉及的栏目: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综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于2001年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

  • 北大期刊
  • CSCD期刊
  • 统计源期刊
  • 1-3个月审核

服务介绍LITERATURE

正规发表流程 全程指导

多年专注期刊服务,熟悉发表政策,投稿全程指导。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保障正刊 双刊号

推荐期刊保障正刊,评职认可,企业资质合规可查。

用户信息严格保密

诚信服务,签订协议,严格保密用户信息,提供正规票据。

不成功可退款

如果发表不成功可退款或转刊。资金受第三方支付宝监管,安全放心。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投稿咨询 润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