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07:37:52
序论:在您撰写特殊教育教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教育模式。作为特教学生来说,教学特殊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每一个特教学生,使每一个特教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每一个特教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特殊性只有最大限度的适应特教学生差异,满足各类特教学生的教育需要,才能使特教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
特教改革中提出:“时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于如此,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以特教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单调的集体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特教改革的需要,开展特殊性教学方式是特教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原则特殊性
特教学生特殊之处在于自身条件限定了他们各种特殊需要,所以特教老师在教学原则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耐心原则特教老师比普教老师更要有耐心。现在孩子难交是普遍问题,可是针对特教孩子,更需要加倍的耐心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好。特教学生由于其先天或后天事故,生理或心理处于一种病态的反复之中。比如:自闭症孩子就需要不断进行重复性训练。因此,特教老师要拿出比普教老师多得多的耐心去理解、关心和呵护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以生为本就能解决教学问题的,因为特教对象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世界,而不变的坚守和超常的耐心成为我们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基石。
2、宽容原则宽容包含尊严,而不单单只是同情。作为特教学生来说,先天的不幸已经很痛苦,你强加的同情心会让他们觉得是在怜悯自己,让他们极易产生自卑、自闭、丧失信心、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做也伤己伤人的极端事情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错误,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爱心原则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份爱心事业。而相较普教老师,特教老师需要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爱心。只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特教学生着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支撑起每一个特教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动力。
三、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实践特殊性
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教学实践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教学践行更细由于特教学生相较普通学生心思更敏感、更脆弱,所以需要特教老师观察更细。需要从他们面部表情、行为举止,乃至一个小手势的细微变化,来观察学习效果好坏,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每个特教学生都存在行为差异性,不能照本宣科,学,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特教学生心理需要,帮助特教学生塑造并完善人格。
2、教学践行更微特教学生也有优点,对于特教学生长处,作为特教老师要给予褒赞和勉励,对于特教学生缺点不可放大看,更需要缩小比例看,因为其缺点有可能是其先天造成。所以在教学上特教老师要对于特教学生身上缺点要比普教学生看得更微不足道,这样可以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给予特教学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环境。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特殊殊育学校教师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专业精神以及特殊教育实践能力水平较高,而特殊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则比较低,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差。主要的问题:一是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认为特教工作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假期长,工作压力小,并不是来自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意识,也有教师认为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迫不得已才从事这项工作的。可见,目前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并不太高,缺乏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职业倦怠感明显,专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连阅读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少。三是调查显示,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少,科研层次较低。主要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师个体科研行为较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职称评审的需要,绝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针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少之又少,科研能力明显不足。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认识有关,许多特殊教育教师追求教学工作的熟练化,较少关心特殊教育整体改革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科研意识。河南省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特殊教育教师不赞同教师参与科研,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自己没精力也没能力搞科研,很少有教师把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学历提升及专业培训有待加强
学历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比如,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必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且要学习必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并取得特殊教育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河南省本次调研对象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科学历仅占15%,专科占45%,教师学历亟待提高。二是专业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69%的老师非常渴望得到培训,尤其是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师专业培训。但是,当前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又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调查中也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的作用不大。首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其次,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学习,不利于特殊教育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思想素质
一是牢固树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对象性活动的展望。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价值观最根本的表现,以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相统一为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理想主要体现在对待特殊教育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当今社会,随着职业竞争加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研究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课题。二是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职业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即特殊教育,热爱和关心自己的每一位残疾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核心。三是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各行各业都要求职业人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殊教育教师承担的是人类社会最复杂、最艰巨的教书育人事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脑力和心力。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以往的研究综述主要基于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凭借个人经验主观判断,因而难免会得出不当的归类和总结。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使人们更方便地观察、浏览和整合文本信息,并且找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联系[3],同时也可以用来深度挖掘数据,以客观、形象地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采用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悄然兴起的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及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定量的文献数据收集和处理,较客观地反映“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以往传统文献研究偏于定性归纳、过于主观的问题[4],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惟一能提供全面的数据批量下载功能(即施引文献和参考文献能一起被套录)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且收录数据质量较高,使得其评价功能较有权威性。所以,本文利用CSSCI数据库,以“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师资”、“特教教师”、“特教师资”、“特殊教育and教师”、“特殊教育学校and教师”、“聋校教师”等作为关键词检索项,下载了1998-2013年间相关文献的所有题录和参考文献数据,删除重复文献和非学术性质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引文共116条,包含162个关键词和700条被引文献,并对关键词和被引文献作规范化处理,以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如:将“特教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统一为“特殊教育教师”,将“教师培养”、“教师培训”统一为“师资培养”。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CiteSpace软件。该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科技政策等方面都有应用。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热点领域的分析和学科前沿的探测[5]。这种历时性可视化技术可以自动聚类和对术语进行标识,绘制的图谱可视化效果好,通过图谱中各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和各节点圆圈的大小、年轮的厚度、颜色的差异等,可以了解该节点的共现频次、中心度、在不同年份的被引情况和热点动态等。
三、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对某个领域一段时期内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高低排序,某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表明该领域对其的关注度越高,高频关键词通常可用来确定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状况[6]。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运行软件时,时间跨度选择1998—2013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设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术语类型选择“突现术语”(BurstTerms),TopN选择Top50,意味着选择每一年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进入图谱绘制,网络简化算法选择Pathfinder对图谱进行精简,适当减少连接数量能使网络的主要结构更清晰、更明显。调整可视化图谱时,阈值选择频率≥4,即:只有至少出现4次的关键词才会在图谱中以文字标出,字体大小和出现频次是成比例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图1中各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大,也即是研究的热点领域[7]。图中具有深色中心的圆圈代表可视化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性≥0.1),它是图谱中中心性和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间段向另一个时间段过渡的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桥梁作用,这些通过突现术语(BurstTerms)找出来的关键节点可以看作研究的热点领域。由图1可知,按照节点大小寻找到的1998—2013年特殊教育教师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教师资格制度、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师资培养、社会支持、师资培训等。另一方面,按照节点的中心度来挖掘整个网络图谱中起过渡作用的关键节点,一个关键词的节点中心性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交流越多。按照关键词的中心性大小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表1和图1可知,从节点中心度来看,“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两个节点的年轮最大,占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这和本文的研究主题一致。另外,“教师”、“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资格制度”、“师资培养”、“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也是较为明显的关键节点。通过以上对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进一步归纳和汇总,并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二次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历来重视特殊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和建设,《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六章就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部),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8]《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在培养体系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形成了中等特殊师范教育、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相衔接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一般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由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特殊教育专业承担;职后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为校本培训、远程培训和由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的短期培训等。但有学者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同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历层次低和培训效果欠佳的问题[9],还面临着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应当改变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对特殊教育骨干人才、融合教育专门人才以及随班就读普及型人才的培养[10]。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机制,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1]。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促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唐春梅提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充分的专业自、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12]。但学者们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不让人乐观:冯建新对陕西省197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培训次数少,特殊教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13];丁相平对山西省进行相关调查后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专业化程度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满意度低和压力大等问题[14];有学者对湖北省、吉林省等地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后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实地调查表明,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实际困难。为此,郑俏华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策略,认为: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任用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前提;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人性化的管理打造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可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15]。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教学工作,也会对施教对象产生重要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高应激的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导致其学习能力和情感发展较为缓慢,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教育成效,因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成就感低下,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另外,特殊儿童往往伴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特殊教育教师的注意力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这使他们长时间地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导致各种身心不适。申仁洪对重庆市132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表现突出。教师缺少社会支持会导致无助感,进而又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循环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彷徨及抑郁等心理问题[16]。周玉衡调查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在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50.13%[17]。赵小红等在2012年对国内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18]。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自身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是缓解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资源[19]。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压力的基线水平,降低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评价;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教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抚慰,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其危害程度。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减轻应激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专业性,对特殊教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保证特殊教育的师资质量,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认证制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在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考核与认证的更新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20]。英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采用“普通教师资格”+“特殊教师资格”的双证制度,并分别针对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和多重感官障碍3类学生的教师的准入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21]。我国尽管于1994年在《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缺乏切实的措施来保障其落实,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率先实施了一段时期。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再次提出“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我们应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实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出台专门而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条例及实施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法规以保障实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应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突出其专业性和针对性,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外,英国细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种类的做法也很值得参考。
四、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一个有利于进一步明晰研究热点本质的概念。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那么研究热点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18]。对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106篇核心论文的700条引文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因此,有必要了解所收集数据的引文情况,从而揭示其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CiteSpace软件不但能够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而且通过软件操作处理还可以得到与图谱相对应的详细数据。运行软件时,节点类型选择“参考文献”(CitedReference),经过网络算法Pathfinder的精简,得到包含464个节点和1573条连线的可视化图谱。节点越大,表明文献的被引用频次越高,其在特殊教育教师研究领域的地位越为重要。从中提取出的高被引文献如表2所示,其中半衰期描述文献的老化程度,半衰期越小,其老化速度越弱,有效价值也就越大。从表2可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丁勇于2003年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上的《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22],其半衰期为1年,老化程度较弱。该文主要对2003年以前的国内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总趋势、目标和方向、培育模式、培育课程及任职资格、制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由于综述整合了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领域的研究现状,信息量比较多且综合概括,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因而不难理解其为何有如此高的被引用率。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华国栋于2001年编著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23],它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报告。该课题集结了全国各个地区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主要围绕在普通师范院校如何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材、教学和训练方案4个部分,是我国较早大规模系统研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对后来的特教师资研究影响较大。其中,赵微发表的《英国培养普通师资具有特教技能》一文即为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徐美贞于2004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刘在花于2006年发表的《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虽然发表时间较晚,但至今均已被引用了9次,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枯竭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这和特殊教育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各种障碍的特殊儿童,发展较普通儿童落后,还有部分学生有情绪问题和过激行为,特教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防止职业枯竭,把特殊教育作为一门终身热爱的职业来对待,是以往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顾定倩发表的两篇有关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论文被引频次也较高,其通过对国际上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划分、资格标准、任职资格的获得等比较分析,探讨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策略。虽然我国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几次提出实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但多止步于此,少实际落实。因此直至今天,特殊教育界的学者们仍然在大力宣传和呼吁落实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张悦歆于2004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教育需要》[24]一文,其半衰期为两年。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特教教师素质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特教教师走专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总结出我国特教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和促进专业成熟的途径。普通学校教师需要专业化发展,施教对象为各类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专业化的素养和技能。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知识基础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聚类出的特殊教育教师热点领域均可在知识基础分析中找到相应的引文和著作,这进一步印证了陈超美博士提出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的观点,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本文计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结语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教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1]。但是,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民办特殊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这些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特殊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等人对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现状的调查研究证明,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作出了贡献[2]。然而,杨团等人的调研也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高民办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民办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民办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战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现状、应对策略值得研讨。
2.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
我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搜索、查阅发现,现有研究中针对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研究较少,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的数量、分布区域和发展趋势看,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现有研究和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2.1监管体制不明确,缺乏培训平台。由于我国相关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缺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即机构自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归属于哪一个政府部门管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教育、残联、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登记、多头管理”的现象[3]。由于“多头登记、多头管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行业规划、行业指导和行业规范。因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相应地陷入了缺乏有效监管体制的困局。监管体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培训平台的丧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就呈现出由各机构各自为政、各显神通的混乱局面。因而,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丧失了监管体制层面的保障。
2.2资源匮乏,缺乏有效支持。首先,对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其运营经费来源主要有服务收费、项目支持、政府补贴、慈善捐款等。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服务收费仍然是该机构的根本经济来源。而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又恰恰是我国民办特殊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特殊教育高教育成本这一客观事实面前,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很难在经费上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这一现状使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陷入缺乏有效经济支持的困局。其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机构,由于其以服务收费为主的运营特性,势必迫使机构在人员配置上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小化,即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富足的教师可供抽离出来参加培训,特别是参加一些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然而,这种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又恰恰是教师需要的,也是能实际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培训。再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现状,也使机构负责人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顾忌,不敢或不太愿意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投入太多。因此,这一尴尬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特殊教育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开展。第四,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资源的获取。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师资力量实属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在职培训的需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并且培训平台更多地建立在一些设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而且上述资源多属公办特殊教育资源或主要面向公办特殊教育单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较难共享上述资源。最后,由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公办特殊教育单位间相对隔离,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机构之间大多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彼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民办特教机构及时、畅通、有效地获取特殊教育专业资源,进而限制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3培训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在大多民办特教机构中,特别是中小型民办特教机构,其教师的在职培训基本以机构内部自我培训的校本培训模式为主,其基本的操作模式是:机构管理者或教学主管人员根据机构服务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原有业务水平等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其培训方式主要以经验分享、个案讨论、专题讲解为主。该培训模式带有浓厚的“师徒传授制”色彩,其培训目的功利性较强;培训内容极易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培训质量基本取决于培训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培训时间随机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监管保障。相对校本培训,民办特教教师校外培训形式主要以短期专题讲座或报告为主。一方面,讲座或报告式的培训模式往往会因为受信息来源不畅、时间不匹配、教学任务紧、岗位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较难满足民办特教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另一方面,专题讲座或报告式的培训模式均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宽,重理论(观念)轻操作技能等特点,必然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该模式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特别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新教师来说,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必然受限。因而,该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4学习动机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我国民办特教机构在教师薪酬方面较多遵循“按岗取酬,按劳分配”的薪酬原则,因此民办特教教师往往受制于薪资压力,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中,无心顾及专业学习或培训。机构在运营中迫于经费、成本等压力,较难在经费和制度上保障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薪酬不受影响,即教师不会因为参加培训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减少工资。另外,除薪资外,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均较难在职务、职称等方面满足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所以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不足。此外,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受经费、教师流失、资源匮乏等因素困扰,机构在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方面也极易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p#分页标题#e#
3.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对策
3.1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制。教育、民政、残联等政府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明确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制,出台相应的监管细则,有利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平台的建立。加大财政对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投入与支持,更多地向社会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
3.2构建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合理格局。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主要有: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等[4]。因此,结合我国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和特点,以及综合分析影响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因素,势必要求我们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辅之以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等校外培训的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格局。
3.3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师资培训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培训的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举措、培训目标、内容,以及师资培训机构本身的水平等多种因素[5]。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师资培训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校本培训以特殊学校为基本单位,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既不受规定课程教材的束缚,又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是一种经济、实效、灵活的教师在职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应该成为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6]所以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关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3.3.1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是加强校本培训的措施保障。机制的建立首先是平台的建立,综合民办特教机构运营和管理特点,搭建以下校本培训平台。
3.3.1.1教研活动。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将教研活动作为每周例行性事务,并将其建立校本培训的核心平台。借助该平台,以个案讨论、教学重难点剖析、教学心得分享为线索开展研讨式学习,学以致用,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1.2专题学习日。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开展专题学习,在培训时间上提供更充分的保障。专题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针对教育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ABA、TECCH、PECS、感觉统合训练、语言治疗、音乐治疗等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专题学习。
3.3.1.3自主学习。引导教师拟订专业成长计划,并主动为其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料和信息,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角度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
3.3.2制度的确立与落实是校本培训机制的动力所在。制度的确立即校本培训要求的具体化,从管理条例的层面对校本培训进行引导,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约束性与积极性。如以自编教师培训手册为契机和载体,明确教师培训目标、要求、内容,以及实施方式,规范校本培训的实施。
3.4丰富校外培训模式,构建支持网络。校外培训是提高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水平,丰富培训内容,促进同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共享社会资源,获取专业支持的主要渠道。
3.4.1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由于国内特教资源的有限性,因此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势必成为获取专业支持的必然趋势。各省市或地区的民办特教机构必须敞开大门,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如:在进行教师在职培训时,可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组合或共同承办专题培训,互利共享,共同促进教师在职培训水平的提高。这种沟通与交流不应局限在民办特教机构之间,还应拓展至民办与公办校之间。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应主动与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或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以争取获得更大的资源支持,从而实现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师资培训资源的目的,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机构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作保障,所以各省市或地区成立相应的民办特教协会(社团)组织极有必要。该组织的建立不仅是促进机构间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而且在加强行业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化,扩大社会影响力,获取社会支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胜任特征;特殊教育教师;模型建构;
作者简介:石学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西安710062)
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高度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指高绩效特殊教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等个人内隐的深层次特征。它与个体职业绩效高度相关,是其职业成就的有效预测变量。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处在非实质性、边缘状态。许多研究实际上只能说是与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相关的研究,主要以描述和讨论为主,多限于经验或思辨的方法。研究者多基于理论分析和经验反思探讨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素质结构等问题,普遍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素质/要求)主要由知识(特殊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盲文、手语、行为矫正、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和科学研究)以及观念与态度(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等因素构成。[1]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显现出研究范围有限、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生态效度不高等诸多不足之处。
本研究选取高绩效特殊学校优秀专任教师为效标样本,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对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关键行为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特殊学校专任教师的核心胜任特征;继而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为有效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模型支撑。
一、方法和程序
(一)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探索
1.行为事件访谈的取样策略
由专家小组通过讨论明确效标样本的具体选择标准。专家小组成员包括特殊教育研究者、心理学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和特殊学校校长。经过集体讨论,明确优秀绩效组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择标准如下。第一,在岗专任教师;第二,曾经荣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各项表彰或奖励;第三,根据学校绩效考核标准,近些年来两次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第四,近些年来撰写过三篇及以上科研论文或教学设计;第五,近些年来曾主持或参与过各级科研项目。
2.被试
根据确定的标准,本研究在陕西四市(西安、延安、安康、汉中)五校(包括聋、聋和盲混合、聋和启智混合三类特殊教育学校)选定了25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语文、数学和康复课程专任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其中,预访谈5名优秀绩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来自两所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正式访谈20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优秀绩效者和普通绩效者各10名),来自五所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同时,在五所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中随机抽取128名在岗专任特殊教育教师填写自编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
3.研究材料与工具
《特殊教育教师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其主要包括研究介绍、基本信息、访谈问题、操作要点四个部分,供访谈主持者使用。
《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以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结果、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结果为基本素材,在讨论基础上编制产生原始项目。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先后多次征询专家意见,待专家意见逐步趋于集中后,最终编制《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该核检表共有35项胜任特征。
《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参照Hay公司基本胜任力词典,以及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结果,在预访谈的基础上,编码小组成员(由特殊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共四人)对同一份访谈录音文稿分别进行独立试编码。在此过程中,编码小组需对原有编码词典进行适当完善和修订,并通过充分讨论,使得编码小组所有成员对此份访谈录音文稿的编码结论趋于一致。重复这一过程,对其他访谈录音文稿进行编码,并不断完善编码词典,最终形成《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编码词典》。
4.程序
第一,组成专家小组,确定取样策略和标准,挑选访谈对象。
第二,预研究。主要包括访谈技术训练和编码练习等。
第三,实施行为事件访谈。遵循被访谈者方便的原则,每次访谈都由被访谈者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在征得被试同意后,研究者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全程录音。访谈时间范围为32~84分钟,平均时间52分钟。
第四,访谈录音文本转录。整理录音,校对内容,转录文本,编号打印,最后获得了20份访谈文本资料,共计21万余字。
第五,胜任特征编码。成立正式编码小组(由两个在预研究中一致性较高编码员组成),两人运用内容和主题分析技术,分别独立对访谈录音文稿中的关键行为事件主题进行提炼,之后参照《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对其中的胜任特征指标归类编码(主要为特征代码和等级)。
第六,数据处理,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体系。对两个独立编码者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录入和统计处理。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频次统计的结果,以及优秀组和普通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显著性差异检验的结果,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体系。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完成。
(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被试
预测与正式测验均按照方便随机抽样的原则,从陕西、青海、北京、深圳四地12校(包括聋、盲、启智、混合四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在职专任特殊教育教师中抽取。共抽取被试600名,得到有效问卷519份,有效率为86.5%。其中,预测样本取自陕西四市(西安、延安、安康、汉中)五校(包括聋、聋和盲混合、聋和启智混合三类特殊教育学校),发放问卷250份,得到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83.6%;正式测试样本取自青海、北京、深圳三地七校(包括聋、盲、启智、混合四类特殊教育学校),发放问卷350份,得到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为88.57%。
2.程序
第一,基于上述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技术构建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编制《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自评问卷》的原始题目。原始题目的来源主要有:从《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编码词典》中选择测验题目;从访谈记录的原始文本中选择测验题目;分析相关研究文献,根据具体胜任特征的含义自行编制部分题目。每一胜任特征项目数不等。
第二,筛选测验题目。组成专业小组(由特殊教育和心理学专业研究者构成),对测验题目的表述进行评价,讨论其清晰度、准确性和归类问题。进一步修订项目,对表面区分度差和表述模糊的项目进行删改,最终保留题目数为72个,分属于18项胜任特征中。为了便于测试,将这些题目混合,随机排列,构成《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自评问卷》。采用单选迫选形式,Likert5点评价方式:“5完全符合”、“4基本符合”、“3不确定”、“2基本不符合”、“1完全不符合”。同时,问卷还包括了五个用于了解教师个体背景资料的题目。
第三,预测。对预测获得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模型的内部结构,并依照数据分析的结果,修改、合并或剔除部分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形成最终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自评问卷》。
第四,正式施测。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优选模型,并考察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测量学属性。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和AMOS7.0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探索
1.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访谈时间与字数。考察访谈长度(时间和字数)对两组(优秀组和普通组)胜任特征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访谈长度上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ncerL.M.和SpencerS.M.认为,在编码和统计处理时,可以采用胜任特征出现的发生频次、最高等级分数或平均等级分数三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这三种指标与访谈字数进行相关分析,以判断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频次计分、最高等级分数和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字数相关显著(p<0.05)的胜任特征项目数分别为11项、9项和4项。由此可见,相对而言,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指标相对较稳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区分性,这与以往的同类研究结果[3]相一致。
信度分析。本研究中,归类一致性值范围为0.726~0.884,总归类一致性值为0.812;内容分析信度系数值范围为0.828~0.927,总内容分析信度系数值为0.876。这说明两个编码员的一致性较好,因此认为编码结果可靠。同时,计算两名编码者编码频次的等级相关,平均等级分数和最高等级分数的积差相关,用相关系数值进一步考察两名编码者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频次和最高等级分数分别有3个和2个胜任特征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验证了编码的可靠性。
差异检验。为了探索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对两组的各项胜任特征在不同指标上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在爱心、成就动机、反思能力、奉献精神、团队合作、效能感、职业偏好、职业热情和职业忠诚9项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反思能力、效能感和职业忠诚3项胜任特征的最高等级分数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平均等级分数更具有区分性和更稳定,而且其鉴别出来的胜任特征更广泛,完全包含了采用最高等级分数的鉴别结果,因此我们以平均等级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鉴别指标。(见表1)
2.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频次统计
请在岗专任特殊教育教师填写选择《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从所列举的35项胜任特征中选择出10项自己认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胜任特征。五所特殊学校共发放核检表15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为85.33%。频次统计结果排序前15名的胜任特征为:奉献精神、爱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职业热情、团队合作、效能感、正直诚实、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理解他人、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估。
3.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
根据两组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数t检验结果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频次统计结果,获得了18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根据平均等级分数,对18项胜任特征采用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五类胜任特征群:职业道德、认知特征、能力特征、动力特征和个人特质。(见表2)
(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项目分析
本研究考察的项目性能指标包括:平均数、标准差、临界比和区分度。依据项目分析结果,将变异太小并且平均分数趋于极端的两题删除,将项目之间相关>0.8的两题合并,将分数与问卷总分相关<0.2的两题剔除,将CR值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三题删除,之后共剩余64个题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分析表明,样本适当性系数KMO=0.847,说明问卷各项目间的相关程度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rlett球形检验χ2=6169.246(df=1035,p<0.001),球形假设被拒绝,表明问卷项目间并非独立,取值有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选取特征根>1的因子进行分析。确定了三个删除项目的标准:其一,项目负荷值<0.4;其二,该项目存在着交叉负荷;其三,共同度<0.2。经数次重复探索,在先后剔除了18个项目后变异累积率已趋于稳定,最终获得了六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见表3),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2.73%。
根据项目的语义分析和具体的内容来进行因素命名:因素一命名为“动力特征”(IC),包含10个题项,涉及职业偏好、成就动机、职业热情和效能感等方面的胜任特征;因素二命名为“人际交往”(IR),包含9个题项,涉及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理解他人等方面的胜任特征;因素三命名为“能力特征”(AC),包含8个题项,涉及反思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胜任特征;因素四命名为“个人特质”(II),包含7个题项,涉及正直诚实、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等方面的胜任特征;因素五命名为“职业道德”(OM),包含7个题项,涉及奉献精神、爱心和职业忠诚等方面的胜任特征;因素六命名为“专业素养”(SD),包含5个题项,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胜任特征。46个项目在相应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荷,处于0.486~0.838之间,且同一因素中各项目间的交互相关全部都是正值。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通过编制问卷在大范围样本中测试所得出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采用核检表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技术所建立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完全一致,这种交叉验证,说明模型是有效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聚类分析建立了五维度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而探索性因素分析则得到了六维度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实施正式测验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判别两个模型哪个更为合适,从而优选模型,同时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确定测验工具的可靠性。
3.信度检验
本研究问卷信度考察主要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各因素的α系数在0.774~0.885之间,总测验的α系数为0.913,这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各因素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746~0.862之间,总测验为0.891,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
4.效度检验
《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自评问卷》各因素之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最高为0.545,最低为0.369,各因素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而测验各因素与总分间也都存在显著相关(0.714~0.827),且明显高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这说明本测验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进一步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上述分析中,本研究得到两个竞争模型(五维度模型和六维度模型)。使用AMOS7.0for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两个竞争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见表4)。结果显示,六维度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要优于五维度模型。另外,六维度模型中,χ2/df为2.862,GFI、AGFI、CFI、NFI和NNFI各项指标值均在0.90以上,RMSEA<0.08,说明模型的设置、构想合理,拟合度较好,可以被接受,《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自评问卷》的结构效度较为理想。
三、讨论与建议
(一)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讨论
1.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所探索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完全一致,通过交叉验证,可以证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但在维度的划分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提出五维度模型和六维度模型两个竞争模型。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六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明显优于五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因此我们优选了六维度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2.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数目
胜任特征的数目与编码的一致性二者呈负相关。因此,通过减少或者合并胜任特征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归类编码的信度和可靠性。同时,过多的胜任特征也没有必要,对相关度不高或者较为少见的胜任特征应予以删除。[4]本研究以平均等级分数和核检表频次为指标鉴别出18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参照以往同类研究的结果,胜任特征数目是可接受的。
3.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在国内率先初步建构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然并不是最后的结论,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深化。
一是行为事件访谈研究中样本取样数量和地域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失样本的代表性,因此,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适度扩大研究样本的取样区域和数量,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外部效度。
二是本研究中并未区分不同特殊教育类别的特殊教育教师,仅仅是概而论之,事实上,不同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需要差异巨大,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对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细化区分,结合各类特殊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测其各自独特的核心胜任特征。
(二)基于胜任力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建议
特殊儿童是主体以复杂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5]我国是特殊教育需求大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人数有246万人。[6]截至2013年底,全国尚有8.4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入学。[7]而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尚不完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匹配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无法满足特殊儿童个别化的教育需求。通过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推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过程,一味地强调爱心与奉献,或单纯地提高其职业收入,或简单地提升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表层面非延续的举措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无明显的实际价值。以胜任特征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职业品质。
第一,职业道德。教师之为教师,不只是职业,也不只是专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应当具有对生命、对教育、对文化的自觉。自觉即指基于对生命、对教育和文化本性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价值信仰及其自律、自信与自由的生命状态。[8]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树立非功利导向的教育价值观,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生命,赞赏个性,热爱并忠诚于特殊教育事业,把特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与特殊儿童共同创造生命价值、共同体验生命历程的痛苦、困惑与幸福。
第二,职业动力。特殊儿童生理差异和教育需要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专业人员需求多、需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群体。特殊教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没有明显的工作时间界限,也没有限定的区域范围。同时,特殊儿童发展的滞后性致使特殊教育过程极为漫长而无明显成效。因此,要确保特殊儿童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就必须拥有持久的内在职业动力,拥有坚定的特殊教育信念、匹配的职业偏好、强烈的成就动机、饱满的职业热情和良好的教学效能感。
第三,合作能力。特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医生、康复技师和儿童家长等多方人员充分合作才能实现预期效果。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并能充分理解他人。特殊教育教师是整个特殊教育体系的纽带,需要常规而有效地与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家庭、其他特殊教育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等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整合、共享和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智慧,发现并满足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特殊教育需要。
第四,专业能力。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反思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能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并为特殊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有效组织管理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通过职业标准、绩效管理、教学反馈正确评价自我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胜任水平并有效改善不良状态。
1.1教师渴望得到专业发展,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缺少培训机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只有16%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教师培训,39%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而接近80%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来进行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数量少,学生个体条件差别大,生活自理能力低。按照《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师生比应为1:3.1,但黑龙江省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这一比例,很多学校的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担任生活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省内外许多教育机构开展了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也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却往往脱不开身去参加培训。
1.2教师对一些康复设备不甚了解,康复技能有待提高。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机体的康复,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康复技能。然而黑龙江省各学校普遍存在缺少从事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等的专业人员的现象,使得特殊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很多学校由于资金限制,无法购进先进的康复设备,还有一些学校尽管购进了先进的设备,又缺乏掌握康复技能的专业人才,使得许多设备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由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1.3培训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需求。目前省一级的教师培训主要是采取技能大赛的形式,以赛代训。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学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场地限制,体育课和职业教育课很难获得展示机会;地理条件的制约又使得参加展示的学生只能从哈尔滨市的学校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平等性。而地市一级的培训,往往也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需要,要么效仿省里进行技能比赛,要么请几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专题讲座。通过问卷统计发现,36%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34.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32.1%的教师认为培训理念难以转化为教育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培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改进方向。
2、对策与建议
2.1编写全省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在专业发展方面,亟需提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学科知识与技能(47%),现代教育技术(44%)和教学理论(37%)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教师参加的培训多是通识理论(72%),教学理论(62%)和师德(61%)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培训的针对性不强。鉴于此,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同时参考调查问卷编写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2.2细化培训对象,分批分层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和访谈笔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同,素质基础不同,个体追求的发展目标不同,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综合考虑教师个体的不同情况。鉴于特殊教育教群体的特殊性,应在教师培训工作方面加强针对性,把教师群体分为骨干教师,新手教师,转岗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四类。在培训开始之前,明确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层设计培训目标,这使得培训在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出发点,在接下来的课程和形式上的确定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偏离轨道。
2.3创新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针对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出门难”的现状,建议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针对学校的不同特点和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训课程,依托特殊教育的教研片区,在每个教研区域设置培训点,组织专家、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每个区域的教师进行培训。
2.4设计培训课程,注重普遍性,强化特殊性。针对特殊教育的特点,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要综合考虑。课程既要包括特殊教育的通识内容,又要包含具体学科的教学知识。同时,为了普及“医教结合”理念和康复技能,还要适当增设康复类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力争使所有教师都能掌握基础的康复知识和技能,能够使用基础的康复设备。
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构成,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如智障、听障、视障、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的身心特点、病理理论、诊断和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行为管理、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掌握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相关学科(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系统的教学知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班级课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系统、扎实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真正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康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研究;随班就读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差异测查、教育安置、差异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内容的调整和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业的选择、个别辅导和技能训练、教学环境的营造等12个方面。总的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除应具备教师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所应有的特殊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科教学、选择合适的教育康复训练模式、运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进行教学监控、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书写与语言表达、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运用手语、盲文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术,如手工艺、针刺技术、盲人手工艺等;开展心理辅导和进行行为矫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具备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的科研敏感性,激发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直接面对特殊儿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优势,参与科研可以更好地汲取当前最新的康复、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期刊或专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开展康复训练的能力
康复主要涉及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4个领域,对特殊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学前和学龄期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智障、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以及语言和言语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等类型的儿童。我国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原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该方案提出,应面向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综合康复训练。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相关的综合康复技能,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特殊儿童康复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音乐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美术疗法、游戏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应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技能方法开展康复训练。如在言语康复中,教师应掌握语言康复的操作流程、手段和原则,呼吸、发声和共鸣功能的训练技巧,口部运动、构音运动和构音音位的训练技巧(主要针对构音障碍)以及超音段音位训练、音段音位训练(主要针对语音障碍)等技能和方法。(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能力,这既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特殊儿童培养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教师自身防止职业倦怠、实现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和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人格要素
在人格要素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除了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业特有的共性外,特殊教育教师还肩负着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康复训练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使命。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特殊教育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他们对特殊儿童是否充满了爱心,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敬业乐教,是否勇于创新。特殊教育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性,还应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关爱、理解、尊重特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使用规范的言语,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把师德落到实处。
(二)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