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21:14:01
序论:在您撰写骨科脊柱护士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他,就是孙振中,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他号称“圣一刀”,寓意就是只要他亲自手术,多么严重的病情都会转危为安。亲切的称呼背后是对他精湛得无可挑剔技术的认可,是病人绝望处逢生的喜悦,是家属难以言表的信赖与感激。十二楼病房,他的名声誉满病房。在患者、护士、其他医生心中,他是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男神级医生。
脊柱外科的守护神
脊柱微创手术凭借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皮肤切口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脊柱外科最新发展方向,并受到青睐。较之传统脊柱外科手术,微创手术难度高、精细度高,让很多脊柱外科医生望而却步,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医院,能成功、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且让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的,也是为数不多。在无锡脊柱外科领域,孙振中则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之一。
在九院手外科,不计其数的危重脊柱外科病人痛苦地躺着入院,却微笑着柱着拐杖出院,恢复了肢体功能,重获新生。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孙振中俨然成了患者心目中的守护神。无论多危重,只要有孙振中在,都不是什么问题!而每当病人笑逐颜开,连连道谢时,孙主任由衷地笑了。一个笑声,一声感谢,是对孙振中和他的脊柱微创手术的认可。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安慰与褒奖。
惠山夏先生是监狱的狱警,年仅25岁。一年前,他出现了腰部不适,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痛,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曾多次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却不见好转。一个月前,他再次出现腰部疼痛加剧,伴左下肢放射痛明显。听闻孙主任精湛的医技后,慕名前来。孙振中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后,果断进行了椎间孔镜髓摘除术这一脊柱微创的革命性创新技术。术后三天,夏先生带着无限的感激出院了。
68岁老人张阿姨,原先患有颈椎3-4级间盘突出,半年前开始手麻,在一次不小心摔倒后,左上肢不能动。孙振中为她实施了颈椎中央损伤综合病术。手术使用了颈椎微创融合器,即RL-C微创器械,这是无锡最早使用该技术的手术。通过清除颈椎中枢神经、对接、固定颈椎等系列方法,成功地帮助张阿姨摆脱了多年的颈椎病痛。
骨科感染的克星
口感染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一旦发生,轻则反复住院,多次手术,重则导致感染部位截肢,甚至危及性命。因此,骨科感染号称灾难性的术后并发症,让很多患者谈及色变。
在手外科十二楼病房,孙振中收治了数不清的伤口感染病人。刮创USD、骨搬移、肢体延长、皮瓣修复……这些先进的省内乃至国内首创的骨感染处理术,成功地帮助患者摆脱了无休止噩梦般的病痛,重新拾回了精彩的生活。
一位黄姓病人腿被摩托车撞断。在某医院已动了两次手术,因护理不慎,术后感染,又植皮失败。眼看着伤腿不保,病人火急火燎地转到了手外科医院。孙振中接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清洗,去腐,验血,外敷抗生素。数日后,再行扩创灌洗术,一个月后终于控制住了感染。又行植皮修复创面手术,补骨,上钢板术,终于救下了这条断腿。病人感激不尽。
西方有句名言,“你对镜子笑,镜子也会对你笑。”医患之间更是如此。不少带着绝望情绪的患者怀着一线希望,出于信任,选择了孙振中。
一名30出头的患者,因为工伤压断了腿,双腿膝盖以下严重损伤,并手术感染,被当地医院告知要截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上孙振中的专家会诊,并果断地来到手外科十二楼。在系列的皮瓣、移植、骨搬移等手术后,患者的腿不仅保住了,而且能正常活动。患者动情地说,孙振中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两条腿,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不知该怎么面对一双年幼的女儿和体弱的妻子!
骁勇善战的将军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孙振中忘我地工作着。每天,他常常要安排几个手术,有时候是出诊、会诊,还有不可预测的急诊。如果说,医院犹如战场,病情犹如军令,那么孙振中就是一位坚守阵地骁勇善战的将军。
多少次救护车的铃声把他从睡梦中唤醒,多少次他彻夜不眠,从夜晚战斗到天明,一个疑难急诊,孙振中和他的同仁们都要在手术台前稳稳地站立十几个小时,运用他睿智的大脑,灵活的手指,聚精会神地工作……一个平凡的身躯,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在手术台纤毫无保留地尽情释放,这是何等动人的一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超越体力的极限舍己救人?是医生高度的责任感,是白衣天使的敬业精神!
常州的一名病人,其手不幸卷入了车床,被生生拉断,失血4千多克,生命岌岌可危。家属手捧那只血淋淋的手臂,救护车呼啸而至手外科医院。周围人见了无不心惊肉跳。接诊的孙振中立即组织输血抢救,第一时间为病人做了一个高难度的精细手术,历时12个小时之久。断肢重植了,患者得救了……又历时数日,病人已在做康复训练了。这台手术的成功实施,让医生、护士、家属无一不感叹他的“艺高胆大”、成竹在胸和从容淡定。
人总是血肉之躯,成年累月强节奏的工作,孙振中的身体也发出过警报:感冒、发烧。护士催着他输液,他总是见缝插针地去输液,输完液又继续巡视病房,做到轻伤不下线!只有回到家,他才绝对卧床休息。
在医学研究领域,孙振中勤奋、进取,同样也是个“捋起袖子加油干”的人。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省、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多项;近5年来,他以第一作者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华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同时,他还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显微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生学会骨显微修复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会创伤学组委员、无锡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厚德无私的奉献者
精诚、坚韧、博爱、进取……这是孙振中的座右铭。
他和蔼可亲,从不端着架子;他懂得病人心理,善于做思想工作。有的病人因术前谈话比较直接,心中忐忑不安,对手术有恐惧感。孙振中闻声就亲自来到病床前,用亲切的话语、热心的鼓励,并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说利弊,讲成功概率,给病人吃上一颗定心丸。最后,病人愉快地配合接受了治疗,并一如他所说的术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曾有为数不少的病人出于感激给孙振中呈送红包,孙振中一概拒收,他唯一的回答是: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有时还会幽默地调侃一句:你这样送红包,我要白搭你看病了。他的言行,展示出了高尚的品德,使得病人既感恩又钦佩。据手外科《久苑报》报导,2016年,孙大夫是拒收病人红包数额较高的医生。
金子默言。在他的办公室里,一面面锦旗,一束束鲜花,不仅看到了孙振中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用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绘就了绚丽多彩的人生,更展示了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风采。“医学精湛,妙手回春;医德高尚,温暖人心。”这就是对他几十年行医的忠实写照!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按专业设骨伤、脊柱骨病、骨关节等7个病区,共开放床位315张。骨科系统共有临床护士132人,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34.5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6人,护师52人,护士61人;中专8人,大专105人,本科19人。
1.2方法
1.2.1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的组建①人员结构。根据我院学科设置,由护理部组织7个骨科病区建立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设教学组长2名,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护士长担任,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授课人及授课内容的审核;教学秘书1名,由护理部干事担任,负责协调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地、教学设备的准备、资料收集及考核工作。②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院护理人员分级培训计划及专科培训的特点,由教学组长制定骨科护士分级(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小组护士、助理护士)培训计划,上报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授课人选择专科理论扎实,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骨科护理骨干,明确授课形式和课时,上报护理部主任核准。③组织实施。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及排班模式,做到培训工作既不影响临床工作又能保证参培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16:00以后,每次培训安排3个课题,每个课题限时15~20min,要求授课人紧紧围绕课题充分准备,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家传授丰富而先进的知识,授课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有针对性。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每月开展培训1~2次,每季度对培训内容进行1次考核,由护理部的教学秘书汇总成绩,教学组长根据存在的问题及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及时修订培训计划,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保证和提高培训效果。④建立激励机制。将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培训工作纳入院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参加1次培训授予院级继续教育学分0.5分,授课老师授予2分。科室护士每季度考核平均成绩及参加培训情况列入季度临床护理管理质量考评。每名护士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护士年度考评、晋升挂钩。全年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1.2.2评价方法比较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实施前(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实施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护士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三基”考核成绩,以及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情况统计。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
2.2实施前后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护理创新及学术情况实施前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1项,护理创新3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实施后分别为5项、16项和7篇。
3讨论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按专业设骨伤、脊柱骨病、骨关节等7个病区,共开放床位315张。骨科系统共有临床护士132人,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34.5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6人,护师52人,护士61人;中专8人,大专105人,本科19人。
1.2方法
1.2.1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的组建①人员结构。根据我院学科设置,由护理部组织7个骨科病区建立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设教学组长2名,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护士长担任,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授课人及授课内容的审核;教学秘书1名,由护理部干事担任,负责协调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地、教学设备的准备、资料收集及考核工作。②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院护理人员分级培训计划及专科培训的特点,由教学组长制定骨科护士分级(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小组护士、助理护士)培训计划,上报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授课人选择专科理论扎实,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骨科护理骨干,明确授课形式和课时,上报护理部主任核准。③组织实施。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及排班模式,做到培训工作既不影响临床工作又能保证参培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16:00以后,每次培训安排3个课题,每个课题限时15~20min,要求授课人紧紧围绕课题充分准备,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家传授丰富而先进的知识,授课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有针对性。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每月开展培训1~2次,每季度对培训内容进行1次考核,由护理部的教学秘书汇总成绩,教学组长根据存在的问题及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及时修订培训计划,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保证和提高培训效果。④建立激励机制。将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培训工作纳入院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参加1次培训授予院级继续教育学分0.5分,授课老师授予2分。科室护士每季度考核平均成绩及参加培训情况列入季度临床护理管理质量考评。每名护士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护士年度考评、晋升挂钩。全年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1.2.2评价方法比较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实施前(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实施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护士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三基”考核成绩,以及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情况统计。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
2.2实施前后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护理创新及学术情况实施前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1项,护理创新3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实施后分别为5项、16项和7篇。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贵怀在沙龙上发言时说:“菅凤增领导的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的氛围搞得很好,我们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听过他们这里办的各种学习班。脊柱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当前专门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太少,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许多神经外科的人都在考虑。”
据统计,在国外,神经外科手术的40~80%都是脊柱手术,而根据国内13家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数据,在总量28412例手术中(包含血管内介入手术),脊柱脊髓手术(不包含脊髓血管病)仅1851例,占手术总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创建中国首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2005年,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菅凤增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名誉主席赛米(Samii)教授的指导下,创建该院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宣武医院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近50年来,在赵以成、王忠诚、丁育基、凌锋等几代著名教授带领下,成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以微侵袭治疗为特色的科室。
20世纪60年代末,亚萨吉尔(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将手术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术显微镜在许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骨科主任党耕町在他主译的《脊柱外科技术》一书中说道:“在欧美一些国家,很多神经外科医生从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使得显微技术在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国,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基本上由骨科医生承担,以常规开放手术技术为主,所以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凭着一股要干事业的闯劲,菅凤增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在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他们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8年,菅凤增在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神经外科学》(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项技术的研究报告,赛米教授称之为“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Benzal)教授则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避免了经口腔手术。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中国逐渐推广。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2009年7月,菅凤增在国内首先实施了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
菅凤增说:“几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现为神经受压,因此从神经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海外留学形成创新思维
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有13张病床,2011年,菅凤增和他的团队实施手术594例,这样高的流动率在业内实属罕见。
菅凤增解释说:“我们采用显微微创技术,伤口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很少有术后感染。我们的病人一般做完手术就出院了,很少有等着拆了线再走的。最快的时候,上午住院,下午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
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源于菅凤增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在国外等拆了线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术完就出院了。”菅凤增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操作的。”
1997年,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菅凤增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神经外科专家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临床医学做起来并不容易。回顾在罗马的日子,菅凤增笑言:“我是从缝皮起家的。”所谓“缝皮”,就是在医生做完手术后,为病人把皮肤缝好。
初到罗马,菅凤增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们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位外国医生,一开口就是“中国人”,连“医生”都不称呼。
菅凤增毫不气馁,他技术精湛,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经过他缝合伤口的病人会对要做手术的病友说:“那个中国人缝得太好了,一点都看不出来。我的(颈椎伤口)就是他缝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术时也让他缝吧。”
很快,菅凤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气,病人对他的称呼也从“中国人”变成了“中国医生”。医生和导师也开始注意这个踏实认真的中国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凤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护士请教,请他们检查他写的病案。
菅凤增笑言:“那帮护士老哥们儿很仗义,他们会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种错误,告诉我别的医生是怎么写的。”
慢慢地,菅凤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错了。
“我在罗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护士学习,第三年第四年跟医生学,第五年开始才跟着导师,接受导师的指导。”菅凤增说,“当时跟我一起进入住院医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学,也有也门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拿到文凭了。”
在罗马大学,菅凤增接受了欧洲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临床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他回国以后的工作帮助颇多。
“海外学习,最主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菅凤增说,“现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这都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几年的手术实践中,菅凤增还设计了2个小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其中削骨刀已经由厂家在生产,准备拿到海外去推广。
医生的道义和责任
见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技术,满怀报国的理想和施展抱负的雄心,面对国内的现状时,菅凤增不是没有心理落差。
在事业初创时期,病人很少,他的压力也特别大。“作为一名医生,却没有病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凤增回忆起来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现实的,一个海外归来的外科医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术,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都在犹豫,我自己也很犹豫。”
从事着国内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菅凤增也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为了交流学习,他也去参加学术会议,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骨科的学术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菅凤增认识了从事脊髓神经外科的修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两人都是“形单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
2015年8月21日,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发起并举办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在该院举行,海淀医院骨科专家蒋毅教授出任执行主席。在此之前记者还了解到,蒋毅教授长期致力于脊柱疾患的诊断与微创治疗,自2005年开始在海淀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治疗与研究以来,已经填补了多项院内空白。有鉴于此,在本次学习班开幕当日,本刊记者就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诸多学术热点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猛
采访一开始,蒋毅教授首先对微创技术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说,微创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是现代手术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种技术在实现小“孔”切口的同时,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
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蒋毅说:“在过去的10年间,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而且随着显微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特殊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脊柱手术也能实现微创下的神经减压,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脊柱微创技术从椎体成形到经皮置钉,从显微镜下摘除到通道下融合,从介入髓核消融到完全内镜技术,几乎涵盖了退变性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在刘尚礼、池永龙、周跃、刘晓光、海涌教授等专家的大力发展下,我国脊柱微创在治疗手段和技术培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采访前据记者了解,蒋毅教授曾在2011年及2014年在德国和美国接受了脊柱微创的培训,因此,记者希望他能介绍一下国内外在脊柱微创治疗方面的理念是否有差异;如果有的话,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谈及这个话题,蒋毅教授坦言:“由于国内的微创技术发展较晚,同时受限于微创设备的购置和微创技术的普及,‘终极治疗’往往是骨科临床目前的常见手段,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微创技术在国外日臻成熟并且逐渐流程化,能给病人提供更好、创伤更小并且更有效的服务,因此也更受患者的喜爱。技术微创化是微创治疗理念的表现之一,国外的医疗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治疗更为个体化,医疗设备更为先进,配套设施更为完善,这也使得微创治疗的方式更为多样化,阶梯治疗成为常态。”
据此,蒋毅教授认为,虽然近10年来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随访结果令人振奋,但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能否研制出更适合于微创植入的椎间融合器,如何降低微创技术的学习曲线以利于微创手术的普及等等;同时,微创手术远期临床效果目前报道也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青年医生最渴望“微创教育”
在采访中,蒋毅教授谈及正在举行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的宗旨和意义时说:“这已经是我们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学习班了。去年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微创委员会和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尤其是在周跃教授和刘晓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第一届脊柱微创内镜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全国近200人参加,得到参会学员的一致认同,并表达了想再次参加类似培训班的意愿,于是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学习班,再一次搭建起了脊柱微创的交流平台。”
他继续介绍说:“这次学习班作为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之一,也再次得到了北京市医学会和海淀医院的支持。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主办、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承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协办的。本次会议结合我院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内镜和通道技术作为基础,邀请到了部分国内在微创内镜和通道技术领先的专家进行报告和点评,同时还有微创手术的直播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在目前是最受参会人员喜爱的交流方式,更为直观并真实,可以更直接地解答微创技术的疑点和难点,更容易帮助初学者突破技术壁垒。”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蒋毅教授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的贺词:“微创先锋,引领未来。”在开幕式上致辞的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王东教授;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祝斌教授,北京大学北大医院刘宪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黄承教授等多位专家,并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互动环节,由蒋毅教授主刀、吴磊老师等海淀医院骨科医生护士们开展的现场手术直播――微创经皮全内镜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会专家学者与蒋毅教授一起探讨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手术圆满成功。术后蒋毅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手术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与会专家学者赞声连连。“这次会议的手术直播,为青年医生学员们提供了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平台!”蒋毅教授欣慰地说。
此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在《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课题中谈到近三年的热点微创技术有:经皮微创通道下后路腰椎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小切口技术治疗颈、胸、疾患;改进的各类内镜技术、椎间孔镜;各类导航技术、术中神经探测技术及术中3-D和CT监测。
在培训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围绕《应用通道技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课题做了精彩发言:MIS-TLIF手术指证为腰椎不稳定、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区狭窄、腰椎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同时还指出透视要求定位是:透视要求标准正侧位;正位棘突在椎体的中线;侧位椎体腰板呈直线;如存在退行性侧弯、椎体旋转,可调整手术床使双侧椎弓根对称;不要随意调整C臂机/G臂肌透视的正位,易被误导。
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就《经皮脊柱内镜的原则和技巧》课题做了精彩讲解。张教授强调了脊柱内镜临床应用的趋势:可以手术的病理越来越扩大,接受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二次手术返修率越来越低,可以使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国内应用的单位越来越多。同时还强调理想的脊柱内镜手术技巧是:操作方法简单、医患放射线少、患者依存性好、医生容易学习、复发容易返修。
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在《关节突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应用中的价值》这一课题中指出,关节突成形的原因是:椎间孔――手术入路;Kambin三角――神经间隙:出口神经根、下椎体后上缘与硬膜囊外侧缘之间的解剖区域,骨性结构关节突关节;盘黄间隙,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和安全入路。
谈及这次学习班的详细情况,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在多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青年医生特别渴望“微创教育”,也正是这种契机我们决定举办脊柱微创技术学习班。第一届的成功举办,不仅证实了我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我们举办第二届的决心,因此我们邀请到了更多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并答疑。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演讲和研讨骨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动椎间孔镜及通道微创技术交流,增进临床骨科各专业医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此外,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蒋毅教授一起为“脊柱微创青年沙龙(北京)内镜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成立,更为广大微创同道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蒋毅教授说。
微创脊柱内镜有望
成为另一“金标准”
蒋毅教授还在采访中介绍了他本人在该领域所主要从事的相关研究:“脊柱微创治疗是我2005年开始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先后开展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激光及射频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内镜及通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吸引了全国40余家医院前来学习,总结经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目前主要在研究脊柱单元重要结构(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保留与否在微创治疗中的意义。现在我有两项内镜相关的专利正在申报之中,希望能在日后的临床应用上为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变革,贡献一份微弱的力量。”
话题延伸到具体的学术领域,蒋毅教授坦陈:“脊柱内镜技术引入国内以来,在老一辈微创专家的引领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以周跃教授为首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团队的努力下,以Joimax椎间孔镜技术作为突破点,大力拓展了脊柱内镜技术,并使该技术在全国得到了迅猛而有序的发展。”
蒋毅教授认为:“要成功地完成手术,以下几点缺一不可:精良的手术设备、适应症的良好选择和阶梯式的技术训练。目前内镜技术集中在椎管狭窄的治疗上,镜下的动力磨钻系统尤其重要,可视下对骨性狭窄结构的减压是动力磨钻系统的主要功用,也是保证安全的主要措施。从当前应用西山科技的可变角度的动力磨钻的体会来说,不仅对椎管狭窄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的减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应用经椎弓根的入路治疗重度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他还认为:“微创脊柱内镜技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逐渐在初次手术选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另一个‘金标准’。目前椎间孔及椎板间隙是主要的入路途径,但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重度脱出移位及椎管内占位严重的病例因减压不彻底的可能性较大,导致疗效不满意。同时,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内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合理的技术训练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有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方面新桥医院的内镜培训基地,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技术学习平台。”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成立于1998年,由杨明连主任开创,经过17年的努力,在脊柱、关节及创伤等专业上逐渐发展成熟;现在在王东主任的带领下,主要关注常见病及多发病,致力于退变性疾病的诊治,为老龄化的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此外还承担着北京市海淀区科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院内青年基金等,发表多篇国外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骨科重视人才的培养,期间多次选送优秀医生出国深造,为后期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细化激发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高年资医生的传、帮、带理念和青年医生的热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根本。基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蒋毅教授接着介绍说:“我们应用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在经椎间孔/椎板间/椎弓根三种不同入路技术方面,治疗了68例重度脱出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椎间孔较大、椎管空间大的病例可以采用椎间孔入路并通过加大置入角度将工作管道置入到椎管内,先切除部分纤维环,必要时切除部分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质,充分显露突出物,通过弹性探钩和弹性髓核钳可以摘除移位髓核。对于椎间孔较小、高髂嵴,尤其是L5S1节段椎板间隙较大者,可以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成,术中可以先寻找神经根肩部或腋部进入,部分减压后再旋转管道推开神经根进一步减压摘除髓核。对于椎板间隙及椎间孔间隙均狭小的病例,可以尝试经椎弓根入路,扩大骨性工作空间后直接减压,但摘除移位髓核后,处理椎间隙难度较大,应用动力磨钻系统有一定的风险性。通过术后CT测量,经椎弓根上切迹磨除的高度在3至5mm,最大宽度8mm左右。虽然术中及随访中没有出现骨折现象,但远期风险需长期观察。
采访中,蒋毅教授坦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争议和热评。我们在两届学习班上也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我还主编了一期《脊柱微创聚焦孔镜技术与动力装置》特刊,荟萃了国内顶级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体会,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带来一些益处。”
蒋毅教授最后表示:“虽然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代表手术的风险更小,相反外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需要微创脊柱外科医生熟悉脊柱周围的三维解剖,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新的器械、新的生物制剂和先进影像设备、高精尖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有望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的革命!”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展望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完善,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骨科护理人员护理理念的不断增强,骨科护理的发展有了质的发展。下面结合实际简要分析骨科护理的现状,并从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和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骨科护理的展望进行总结。
1骨科护理现状
在我国骨科传统手术开展之初,为了促进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经常在术后为患者安上石膏或者支架,待彻底愈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1]。同时,对此类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将生活护理作为护理此类患者的重点。直至近些年来,才将康复训练指导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中。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在时间、数量、方式方法上对功能练习也有了具体的数据和报道,如:术后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功能练习,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练习,术后4-6周后指导患者带护腰进行下床活动,提醒患者半年内不许弯腰,植骨融合术卧床3个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而显微镜下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卧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48小时后开始练习腰背肌。对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重点也由生活护理逐步转移到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上,为骨科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整体护理和人为关怀在骨科护理的实践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整体护理被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的实践当中。因伤情和治疗的需要,骨科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样容易使此类患者产生诸多消极情绪,进而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将整体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加强整体护理,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得以增强,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配合度,融洽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且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了满足骨科患者的护理需求,需要将人文关怀应用在骨科护理当中,在患者入院后,就要尽快帮助患者熟悉就医环境,热情向其介绍医院的各项情况,增加患者对就医环境的熟悉感,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言语温柔,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拉近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于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的提高。此外,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生活照顾、情感支持,多举成功康复的病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合理调整病房内的温湿度,定时通风换气和消毒,确保室内光线柔和,对探视人数和次数加以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噪音对患者造成的刺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2]。
1.2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与康复
为了使骨科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此,就要重视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要在早期对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如指导患者进行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运动[3]。不要对骨折部位进行活动,不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强烈的按摩。到了中期,不仅指导此类患者进行上述功能锻炼,还指导患者对被固定的关节进行活动,逐步增加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活动量。等到了后期,要指导患者进行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负重练习等。若患者的骨折处在脊柱,则要严格按照“尽早训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训练效果。在整个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骨科护士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清楚,同时采用口头讲解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指导,促使患者对功能锻炼的动作要领加以正确的掌握,提高患者配合度,促进功能锻炼效果的提高。除此之外,对骨科患者在功能锻炼中的适应性和患肢反应进行严密的观察,便于功能锻炼计划的及时调整。
2骨科护理的前景展望
近年来,随着骨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骨科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对骨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做简单的展望。
2.1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
随着骨科护理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骨科护理中将更加重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健康宣教,将更重视“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护理理念更加有效地落实到骨科整体化护理当中,且骨科整体护理仍然将护理程序作为基础,以促进骨科护理的有效发展和改革。另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增加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患者是我们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因此,在我们整体护理中,对患者加强贯彻人文关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骨科护理也将展开新的篇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将有被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可能性,为了使骨科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在有机结合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的基础上,远程虚拟康复也将有被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可能性,将便于骨科护士对骨科患者实施功能恢复指导,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若今后在骨科术后康复过程中,将远程虚拟康复训练系统引入其中,则可以实时、正确评定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受损部位的功能,这样将更有利于康复训练的计划和强度的制定和明确,使康复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下,骨科护理人员还可以对骨科患者实施心理理疗,更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增加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骨科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4]。整体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整体护理为新的护理潮流指明方向,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善于运用新技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骨科护理也将向信息化快速发展,将会为骨科护理打开新的篇章,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李丽 孟燕 孔祥清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中医院 山东省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于红.骨科新技术与骨科疾病护理的进展[J].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2,174.
[2] 董微,宋晓波.论整体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设想[J].护理学杂志,2013,18(01):47.
[关键词]分层级;岗位胜任能力;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170-04
为了能充分调动临床一线护士工作积极性、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及提高一线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医院提倡以“优质护理服务”和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工作宗旨要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为中心,而能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及优质护理服务。能达到此目标,最根本解决办法是对护士进行有效的培训,而传统培训方式未能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及需要而设计培训课程,则培训效果不明显,且造成时间和资源浪费。为了提高一线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一支满足现代护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我院骨科中心从2014年1月至今进行分层级培训,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中心包括手足显微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关节外科三个病区,共有43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按职称分为4个层级,N0-助理护士5名,NI-护士19名,N2-护师13名,N3-主管护师6名,年龄21~44岁,平均27.2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30名,中专7名,临床工作经验5~10年21名,2~4年11名,1年11名。
1.2实施方法
1.2.1培训内容根据岗位管理方案、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且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而制定分层级培训重点内容,见表1。
1.2.2培训方式成立护理培训小组,组长是手足显微外科护士长,组员是6名护理组长。培训期为1年,设计120个学时,设定在各科室教科室,时间在每周周四15:30~17:30。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授课、个案分析、专题讲座及经验交流等相结合。理论培训:老师是本科室护士长及教学经验>5年以上共9人,课堂教学是PBL教学法和目标教学法相结合。技能培训:老师是我科教学经验>3年,本科以上学历临床护理骨干,且通过护理部统一培训和考核达标,6人,年龄29~36岁,主要方式是观看视频、现场示教、分组练习及临床实践等相结合。
1.3评价方法
每年年底由护理培训小组收集培训前(2011年1月~2013年12月,护士43人)和培训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护士43人)相关考核数据及科室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包括护士专科理论、技能、岗位胜任能力、护理质量。(1)护士胜任能力考核:考核内容有:理论、技能、管理、教学等,各层级护士具体考试内容及分值见表2;其中总分为100分,>70分为资格,个案分析、论文撰写是通过幻灯片形式进行考核,护理技能是根据层次不同安排内容进行临床考核,剩下内容通过笔试形式考核;(2)护理质量:每季度由大科质控小组对该科室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急救与毒麻药品、器材管理、患者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及患者满意度,每项总分100分,且根据《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细则》来进行,其中每项>85分为及格,>92分良好。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有2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分值分别是5分、4分、2分和1分。每季度发放50份,由培训小组统一发放,现场作答和回收,且统一计算,该科室护士在发放时需回避;(3)理论、技能考核:主要根据层次不同,由培训小组依据培训手册制定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总分均为100分,>70分为及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X2检验,P
2.结果
2.1培训前后各层级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考核结果比较
培训后各层级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培训前后科室护理质量比较
培训后患者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及患者满意度等科室护理质量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培训前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核情况比较
培训后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平均分、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分层级能更有效提高各层级护士岗位胜任能力。该科室有43名护士,职称是不尽相同,传统培训方式未能根据各层次护理人员的特点及需求而进行设计培训方案,达不到培训效果,浪费了时间、精力和资源,且降低了护理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缺陷。而分层级培训能系统分析各层级护士掌握知识程度、工作能力、培训需要等特点进行设计培训方案,能有效带动大家学习、提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研结果显示,培训后各层级护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明显高于培训前,明显提高了各层级护士业务水平,改变了护士思维模式,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护理管理能力,基础护理做得更加到位,病情观察能力更加细致、护理文书更加规范,则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本次坚持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为导向,使得培训方式和内容得到不断完善,培训期间有临床思维的培养、标准化患者等培训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