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05:16:31
序论:在您撰写综合英语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现有综合英语考核机制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检测,而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的评价,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一直不够重视。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方式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从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制能顺应这种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英语语言综合技能。也有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二、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改革应解决的问题
综合英语课程评价不应仅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改变陈旧的考核依据:传统考核方式把学生对书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评依据,把学生对语法、词汇和阅读理解知识的掌握作为考核内容,而口语和听力及写作基本不会出现。陈旧的考核方式相对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该变单一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数英语考核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模式,这种方式只能测出学生在某一学期的学习成绩,而无法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发生的学习心理变化等非知识性内容,也无法检测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问题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无从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解决考核主体单一性的问题:原有考核方式的主要执行者为授课教师,新的考核方式引进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专家评委评定等全方位多层面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4、改变对考核对象的认识:原课程考核方式对考核对象缺乏针对、具体地分析,失去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互动。新的考核方式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将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全部学习经验,是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认清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5、修正考核内容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相脱节的问题:综合英语教学一直以书本为主,以语法为纲,不太注重学习过程与交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钩。课程考核内容大都与所专业实际应用关联较少,新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地修正这一局面。
三、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改革的内容
根据综合英语课程目标及特点,将考核方式改革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能力鉴定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勤、日常表现(听说、读、写、译)及综合技能(项目竞赛)三部分,占50%,评价方式包括自评、学生互评、竞赛、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期末卷面考试,占50%。
形成性评价组成部分具体如下:(占课程考核50%):
1、出勤(10%):考查学生到课情况,通过任课教师课堂点名完成评价。
2、学生日常表现(20%):主要有四个模块的评价构成。
1)听说模块(5%):内容主要有小组活动、口头调研报告、戏剧表演等,由学生以口头报告,表演等形式参与评价,每学期进行2-3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来共同完成评价。
2)阅读模块(5%):内容主要有课文预习、延伸阅读(报纸、杂志、小说、剧本、网络资源等英文材料),由学生以摘要、摘抄等形式参与评价,每学期进行2-3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来共同完成评价。
3)写作模块(5%):内容主要有课后写作、原声电影观后感、自由作文等,由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参与评价,每学期进行2-3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来共同完成评价。
4)翻译模块(5%):内容主要有课后翻译练习、课文段落翻译、指定及自选翻译练习等,由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参与评价,每学期进行2-3次,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来共同完成评价。
3、综合技能(20%):学生参与各种系部及校内外技能竞赛(实用英语口语比赛,科技英语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等),每学期至少保证全员参与四次英语大赛。综合技能部分通过评委及专家评价实现。
四、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
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改革不但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之中,而且首次使用竞赛方式把综合技能考察融入课程考核范畴。竞赛单元的引入,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在学生参加竞赛的准备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检查,查漏补缺,有效补充基础知识。教师也可趁机加强对其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的指导。竞赛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热情,进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转向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新型考核方式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到第二课堂的延伸。通过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由自身的体验、感知、实践和交流提升英语学习,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掘出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玉青,张瑜.构建科学考核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6).
[3]高巍.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7).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英文原著;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计划地去阅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改善审美和思维习惯,而且还可以启迪心灵、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文学名著用其特有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个浓缩的社会、一个缤纷的世界,把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奉献在读者面前。因此,利用英文原著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审美情趣[1-2]。另外,阅读更是促进写作、翻译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已有实践证明,阅读英文原著对英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4]。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张秋山等在《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深度阅读缺乏、浅阅读盛行,社会缺乏阅读文化[5]。即便是英语专业学生也欠缺英文名著阅读的主动性,当然也就缺少了阅读英文原著的行为。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原著部头大、经常遇到生僻字词或难懂的俚语,致使其降低阅读兴趣与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外部诱惑也导致学生无法坚持长期阅读[2,6]。笔者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改变原有以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课程教学范畴(作为教学素材),以解决高校英语专业缺少英文经典原著的教与学这一问题。其具体实践就是通过以提升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境中习得语言能力并在原著熏陶下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培养文学修养,锻炼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
(一)目标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导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导向的教育[7-9]。与输入导向教育(input-basededucation)不同的是,在成果导向教育中,预期的学习成果决定了教与学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在工程类专业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也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应用[10-11]。一般来讲,目标导向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课程目标);根据学习成果反向进行课程设计(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及时进行教与学的反馈,持续改进;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实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以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度作为课程评价标准。综合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很显然必须瞄准这一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指导去反向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从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全面展开教育教学改革。(二)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外语)的学习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而且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12]。如果在学习者(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外语)输入,而且学习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所输入的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获得更好的“习得”效果[13]。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不仅受到持续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语言习得效果,应注重以下因素:其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则会产生显著的学习动力,并产生自律意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其二,输入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信息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否则,对于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噪音。其三,输入语言信息的趣味性。有趣的信息输入可以使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或环境中不知不觉习得语言知识与能力。其四,输入语言信息的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关联度高,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会习得相应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其五,输入语言信息的容量。语言习得需要连续不断的可理解性信息输入方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语言学习的飞跃。其六,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者处在焦虑、烦躁状态时就会产生情感屏障,阻碍语言信息的输入与接受;反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则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输入。其七,应时应景的学习指导。教与学的过程不必严格按照语法逻辑去设计,适时的点拨、指导、总结、凝练对语言习得有更好的效用。英文原著内含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英文原著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满足语言习得“可理解的信息输入”的条件,也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学习原动力,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进入角色。原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状态下进行语言习得。所以,选择合适的、学生喜欢的英文原著作为阅读和教学素材,能够很好地满足以上语言习得条件,从而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语言学习成果。
二、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就是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改变以《综合英语》(1~4册)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现状,将英文原著纳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从综合英语课时中列出部分课时开展英文原著嵌入的综合英语教学,构建嵌入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将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一分为二(如图1所示):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教学环节,重点解决语法层面和基本语言技能问题。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将原著阅读活动与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以阅读为基础的多维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综合提升。路径之一是基于《综合英语》教材的课程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60%):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对于没有安排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可以通过综合英语在线课程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在此本文不作赘述。路径之二是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环节(约占总课时数的40%):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导向,以“跟进”的思维和方式开展有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小组学习和讨论、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程学习进程管理与评价。通过原著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思维训练,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期望获得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学生深度的积极的阅读行为固化为长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原著鲜活的语言信息输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与知识建构。三是基于原著内容的多模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四是阅读中的思考、分析、总结促进学生文学修养的内化和思辨能力的增强。
三、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阅读环节(课外)、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含课前学习任务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后任务安排等)、学习评价环节等。每个环节都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阅读是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关键,以学习评价引导教师反思教学,使教师及时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一)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用好英语文学原著。关注学生兴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阅读原著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阅读哪一部原著并作为英文原著阅读教学的素材,是师生双方共同思考与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众多的英美文学经典名著,如《飘》《简•爱》《远大前程》《黑暗物质》《伟大的盖茨比》《在路上》《指环王》《傲慢与偏见》《一九八四》等中选择出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经过与学生的认真讨论,我们最后选择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飘》(GonewithWind,又名《乱世佳人》)这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挑战大部头的原著《飘》是学生们的共同选择,因此《飘》就进入了我们的综合英语课程课堂。关注学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文原著阅读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产生懈怠或倦怠之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采取必要的跟进措施。比如,及时检查督促、安排以阅读材料为基础的趣味性学习活动、加强朋辈学习的交流活动等等,不断激励学生持续保持阅读与学习兴趣。(二)瞄准课程目标瞄准课程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1.教学设计英文原著可以给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和语用环境,教师开展原著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如何有效使用原著所提供的“真实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其二,如何利用原著阅读帮助学生消解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三,如何在原著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其四,如何通过原著阅读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其五,如何在原著阅读基础上促进学生英文写作和翻译能力的提高?其六,何时、以何种方式组织对阅读作品进行分析讨论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习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三种教学设计策略。(1)“原著阅读+语言能力培养”策略:关联课外阅读进程与讨论式课堂,消解母语在英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积累与重构英文原著的语言信息在原著建构的语言环境中是“真实的、可理解的”。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在鲜活的语境中能更精准地熟悉理解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所遇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便可习得地道的词语用法,就会逐步积累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增强语用能力,从而消解中文(母语)对英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负迁移”作用[14-15]。为管理阅读进程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外的小组活动加强了朋辈学习(也是朋辈监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班级分成由3~5人组成的阅读学习小组(自由组合),学生边阅读边整理词汇表和总结语法现象,词汇表包含读音、出处、例句等内容,语法现象列出观点和例句等。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促进同步阅读,加强学生对所阅读作品的交流。二是以阅读过的内容为素材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以讨论式课堂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阅读学习成果,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等在内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当然,教师的及时总结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建构。(2)“原著阅读+文学修养培养”策略:把握作品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适时地总结与分析,促进学生英语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之养成伟大的作家通常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是其所描写的社会和时代的敏锐的观察家,其作品也就成了我们了解原著作品相关社会和时代的文化知识宝库。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西方文化与历史层面的东西,可见,原著阅读与文学修养培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做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文学修养的培育,使学生把握原著的写作历史与文化背景、写作风格与技巧、作家生平等大量的文学背景知识。《飘》这部作品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这一社会背景和凄婉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对读者很有吸引力。英文原著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异国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等的机会,再在课堂内外辅以人物分析、作品章节分析、译文分析等的教学设计,有助于让学生去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甚至是文化冲突,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从而加深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的了解与理解,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进而更好地使用英语语言去表达意义并使其内化为文学修养。同时,各种形式的作品总结与分析(人物分析、篇章总结与分析、事件分析、观点分析等)又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语言、分析判断、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等能力,可谓一举多得。(3)“原著阅读+写作与翻译能力培养”策略:阅读与写作和翻译关联,实现阅读习得向写作与翻译能力转换,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立体化发展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往往会发现作者写得真好,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无论是情景对白还是心理活动刻画,无一不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处处都能打动读者的心。正是通过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英文原著包含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或是精确的场景描绘,或是生动的故事叙述,或是形容某种情绪和感受,或是表达爱恨交织,或是阐释某种观点或思想。学生通过英文原著阅读认识到写作需要有思想内涵,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立意。学生通过原著阅读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范例,语言上的、文化方面的,应有尽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有素材可写,而且写得出来、写得通顺、写得精彩。一般来说,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能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和激情;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写作能力也较强,写出来的文章在技法上更成熟。所以把多种题材、体裁的原著阅读与英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写作,收到“以读促写”的功效。阅读与翻译的关系也是一样,在原著阅读过程中实时插入适量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同样可以起到“以读促译”的作用。2.教学改革实践将英文原著嵌入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接课程教学目标,整个过程紧紧把握好两条主线,即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与以讨论式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堂线(如图2),课外线是基础,课堂线是总结凝练提升,两条线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而构建起“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1)课外学习主线课外学习这条主线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以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发挥作用,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原著阅读(阅读计划及其落实)、课前任务(为讨论式课堂做准备)、巩固拓展(作业和其他学习活动)。按时完成英文原著阅读的计划任务,是确保基于原著阅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阅读过程管理极其重要,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在这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应遵循以下阅读管理要求: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英文原著阅读要求(开课前2~3周)。二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制定各自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度阅读英文原著《飘》。三是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时安排学生阅读小组相互监督阅读进程。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语言学习记录,如整理遇到的新词汇、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等。五是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人物(事件)分析以及阅读所思、所感、所悟等。六是学生记录阅读中的问题清单,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为课堂讨论准备素材。七是学生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等)。课前任务单是教师为每次讨论式课堂的顺利开展而安排的必须在课前完成的相关阅读、素材(或资料)准备、问题思考等内容。教师在每次课前1~3天下达任务单,对学生的阅读进程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对课堂活动所需的素材(资料)进行准备,对某些问题厘清思路等,以便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为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任务单的内容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内容,也包括语音、语言表达,还有语篇层面、文学层面的资料,以及写作、翻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等。巩固拓展环节是课堂教学之后的补充部分,主体仍然是学生,主要以课后作业或课后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来开展,也可以下次课的任务单的形式布置,内容包括与阅读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基于阅读的写作或翻译、基于阅读的学习小组活动,以及准备下次课堂展示、讨论、交流的素材等。在课外学习这条主线中,学习小组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朋辈学习、朋辈监督、朋辈评价,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思考小组活动的设计,并要求把学习记录、监督情况和朋辈评价结果传给教师,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2)课堂教学主线课堂教学实施这一主线,以原著阅读计划和课前任务的完成为前提,课堂教学过程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式课堂或翻转课堂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兴趣、课程目标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活动主题内容有语言语用方面的,也有文化、社会、历史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动形式:命题演讲或自由演讲(内容与阅读相关);阅读成果展示或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展示与点评;焦点问题讨论(分组讨论,然后全班整合,教师控制讨论秩序与讨论方向);角色扮演或配音或模仿秀等(学生自选内容或教师确定内容);阅读内容分析(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等);语言现象总结归类(词汇、语法等);解惑答疑、总结凝练与升华。教师的角色职责主要包括课堂过程管理、阅读及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点评、解惑答疑、知识点讲解归类、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凝练与升华。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是主体,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翻转课堂的互动、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主动思考、有效进行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包括命题演讲、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模仿秀、配音、翻译、写作、词汇总结、语篇分析、人物分析、作品分析等,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活动,也同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依据目标达成评价依据目标达成评价,持续进行反馈改进。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又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又称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课堂内外结合,重点考核学生语用能力,自我评价、朋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自我评价和朋辈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从评价者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中找到学习目标,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激励相互学习,具有独特的促学作用[16]。形成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或策略,进而改善后期的教学。当然,考试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考试重点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结语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英文原著阅读能够使他们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也加强了他们对所学单词的记忆和应用能力。通过有计划的阅读训练,学生对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的畏惧感没有了,很多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阅读速度提高了,阅读技巧增加了。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做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目时也得心应手了。同样是因为英文原著阅读,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能够更好地构思语篇结构,凭借阅读培养起来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英文作文。也是因为阅读,学生能够对语篇有更好的把握并在语篇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在进行英译汉时就能更加准确,在汉译英时也能凭借在阅读中培养的语感表达出地道的译文。经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全部学生(2个班57人)都完成了《飘》的阅读,他们在后来参加全国英语专业8级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比往届学生有显著的提高。将英文原著《飘》融入综合英语课程的嵌入式教学实践,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将以英文原著阅读为主的课外线和以讨论式课堂为主的课堂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阅读输入—凝练内化—能力产出”的教学实践创新体系,既有课程目标对阅读计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等各个环节的“正向指导”,也有成果达成评价后的“反馈改进”,最后达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译,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英语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41-146+176.
[2]李苏园,侯晨,薛冰莲.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现状调查及可行性建议[J].海外英语,2013(22):113-115+150.
[3]董美珍.批判性阅读策略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英文名著简写本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5):153-155.
[4]林燕,周林燕,马丽娟.英文原著阅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9(6):19-20+18.
[5]张秋山,金天星,靳国丽.阅读缺乏症,病因何在?: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4-09-18(9).
[6]王桃花,曾晶妮,张佳怡,等.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原著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9):178-180.
[7]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8]TUCKERJA.Theideologyofoutcome-basededucation:aninterviewwithWilliamSpady[J].JournalofResearchonChristianEducation,1998(1):5-18.
[9]HARDENRM.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117-120.
[10]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11]张文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5(4):10-17.
[1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13]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蔡金亭.母语迁移对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动名搭配的动态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1):60-73+160.
[15]王成霞.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85-86.
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时序 模糊综合评判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的要求和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使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各个大学都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为全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各个院校也非常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其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许多论文指出专业英语要以基础英语为基本,以专业知识为铺垫,因此建议开设时间是大学三年级。但是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如何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英语的作用,使得基础英语、专业英语、专业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则是制定教学安排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论文通过分析学生基础英语的掌握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涵盖内容、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专业英语教学时间安排方法。
二、专业英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英语首先是一门英语课程,然后是一门针对学生专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而且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专业英语的重要因素。学生基础英语的程度不同对专业英语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但是目前在大学阶段评价学生基础英语的标准是英语四、六级的成绩,而四、六级考试是一种硬性或者压力型考试,在考试通过以后学生能否继续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并且能否将其带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必然。学生自身英语兴趣越浓,其学习的热情持续时间就越长,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课时间距离基础英语课程的结束时间就可以在教学总体设置中弹性大一些。但是如果压力型英语学习的学生较多时,那么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的间隔时间就要短一些。其次专业英语还是一门涉及专业基础、专业拓展的课程,它必然与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也必然会影响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当教材的选取是面对本专业的多个方向时,教材必然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内容的较多,因此专业基础知识的英文掌握会成为教学中的重点,所以专业英语必须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结束之后。当教学对象是本专业的单个方向时,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专业基础知识还会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专门知识,而涉及的专门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程度必然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当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整个专业课程时,其开设时间需设置在专业课程的之后或者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进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迅速掌握其英文的表述和书写。只有专业英语与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联系较多时,才可单独考虑与该门专业课的时间顺序。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专业的知识也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识,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必然会涉及到许多国外新技术、新知识,而这些内容涉及的专业范围不同,学生对其熟知的程度也不同。如果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是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时,学生可能通过其他的学术期刊自行获得,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可以在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开设,而当涉及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仅仅是某一方向的新发展或新思路时,此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应尽量在该方向之后的一段时间,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该知识的中文简介或评论,从而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学生的个性和品质也不同,当前的大学生很多都是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的,这个时代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大量涌入,因此学生生长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媒体形式。学生不再拘泥于相对静态思考的看书方式,而存在许多动态的媒体形式如动画、视频影像、实体试验、示教器材,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思考问题时多角度、多元化,但是这种方式也使得当前学生在提高学习热情和激情的同时减少了其冷静耐久的时间,使得学习出现波动式前进。而作为专业英语,其学习的压力较之基础英语降低,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课程,因此必须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的时段开设专业英语,从而使得该课程也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一般在学期开始时,学生还保持着对课程神秘性、求知性的欲望,主要课程学习热情高、兴趣高而且形成专业学习思维的耗费时间较长,因此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学期末由于各种专业考试的压力,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试课程上,此时由于课程地位的限制不适合开设专业英语;而在学期中,学生专业学习习惯已经形成、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热情也有所回落,考试压力也较低,因此表现出任务较为轻松完成、精力较为充沛的状态,此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也具有了较为充实的时间和精力,对提高专业英语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任何课程都必须具有合格的老师进行教学才能完成任务,在安排课程时间时也要充分考虑承担课程任务的老师的时间,使其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准备,而经验丰富的老师准备时间较短,经验缺乏的年轻老师则准备时间较长。总之,作为专业英语的这种跨语言的专业课程,不仅要考虑其与基础英语的关系还必须要充分考虑专业体系、专业英语教材的范围,及其之间的关系等综合因素,从而使专业英语的时间顺序与实际的课程体系保持无缝的链接。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教学时序安排方法
模糊数学是处理逻辑关系运算的有利工具,它将经典集合中的隶属关系模糊化、灵活化。模糊综合评判是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运算的方法。专业英语的教学时序安排的综合评判模型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考虑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间隔时间;第二层考虑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评判得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得位置。
设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间隔时间的评判阵 ,如式(1)所示:
Q1 =〔长 较长 中 较短 短〕 (1)
专业英语课程与基础英语时间间隔的影响的因素集为 ,如式 (2)所示:
V1=〔V11 V12 V13 V14 V15 V16〕(2)
式(2)中各影响因素包括:V11 :教学内容与基础英语的联系程度;V12 :学生基础英语考试水平;
V13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水平;V14 :学生的学习习惯; V15:教材形象化资源的水平; V16:教师的教学经验;
V1中各影响因素的加权阵为α1,如式3所示:
α1=〔α11 α12 α13 α14 α15 α16〕 (3)
式(3)α11 α12 α13 α14 α15 α16分别表示影响因素V11、V12 V13、V14、V15、V16对评判结果的影响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于上述影响因素中只有 与间隔时间评判结果Q成逆向,即教学内容与基础英语的联系程度越紧密,V11越大,而两门课程的间隔时间越小,即评判结果Q的值越小,属于短或较短的评判结果区。因此综合各因素的模糊运算为 ,W1如式(4)表示:
W1=(1-V11)α11+V12α12+V13α13+V14α14+V15α15+V16α16(4)
W1与Q1 的综合评判的划分为R1 :
值。
因此经过上式的计算,就可得到第一层评判的结果,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时间间隔。然后计算第二层评判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该关系主要包括专业英语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英语涉及内容的基础性程度,专业英语内容先进性的程度。
专业英语课程与各专业课程的关系集为 可表示为式(6):
V2 =〔V21V21…V2m〕(6)
式(6)中 V21、V22…、V2m、 分别表示专业英语中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内容紧密程度且 。
0≤V2i≤11≤i≤m
各专业课程对形成专业体系的重要程度 表示为式(7):
α2=〔α21α22Lα2m〕T (7)
式(7)中 α21、α22…、α2m分别表示各门专业课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且0≤a2i≤11≤i≤m。
设各种专业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比例表示为式(8):
L= 〔L1L2…Lm〕T(8)
式(8)中 L1、L2…、Lm、 …、 分别表示专业英语教材中各门专业内容所占的比例且满足L1+L2…+Lm=1 ;
因此专业英语课程对各专业课程的隶属度W2表示为式(9):
W2=〔w21w22… w2m〕
= V2・α2・L (9)
=〔W21-α21-L1 W22-α22-L2W2m-α2m-Lm〕
得到各隶属度之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形成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的时序关系。以上考虑因素中没有包含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可根据实际的条件进行适当时序调整。
通过一个老大判定规则,可以大致获取专业英语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考虑第一评判阵,可以确定专业英语的课程时序。例如当某一课程的隶属最大时,第一评判阵为短时,则需要在该课程结束后尽早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当专业基础知识隶属度最大,第一评判为长时,则可以在课程体系的前面考虑其他非专业课时间进行较为自由的安排。
四、总结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时序安排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课程安排方法,它可以减少在课程安排中的随意性、人为性,从而使专业英语课程安排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得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紧密相接,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叶俊,兰恒友,李作安.关于《数学专业英语》继续改革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22.
[2]郑继红.光电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l28.
[3]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4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70
[本刊网址]http://hbxh.net
一、综合英语课程的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基础英语课程,无论从时间跨度(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还是从周课时数(周六或周四)上看,该门课程都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当之无愧的主干课程。甚至可以说基础阶段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因此,综合英语课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广大教学研究者和教者关注的重点。
从当前普通高校的教学状况来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1)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中已经提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根据文秋芳教授的观点(2002),创新型英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创新素质可以被进一步切分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较少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相对单调,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大部分综合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机械操练,缺少交际指向的课堂活动,致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具象化和内化。因此,在真正的英语交际场合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三、学生的学习仍然主要依靠老师传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很好地养成。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产物极大地改变了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环境。只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科技产物可以为学生在课外创造纯正的自主语言学习环境。因此,探讨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将视野拓展到课外并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班级规模偏大、基础阶段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课时量偏少等客观环境方面探讨综英教学现状。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综合英语课程现状分析以及本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不仅要从客观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改善方面下功夫,更应该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创造性的外化上下功夫。由此,认知科学因为关注研究对象的学习心理过程和学习效果,便进入了我们试图改革综合英语教学效果的视野。
二、认知诗学理论应用于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认知诗学理论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以色列。当时特拉维夫的Tsur教授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他将文学结构和文学影响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即认知视角来展开,并糅合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见证了认知诗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三本认知诗学重要著作的诞生被认为是该理论成熟的标志:《认知诗学导论》、《认知诗学实践》、《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也由最初关注诗歌这一文体的研究扩展到除诗歌外的其他文体的研究。
国内的认知诗学研究首先见于语言学领域,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钟情于这一综合了文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认知诗学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用其中的相关理论对诗歌和各类文学作品进行的分析,此外,还有学者将认知诗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和英语教学研究之中。在英语教学方面,以郑茗元学者的著作《认知诗学分析法在二语习得工作广度中的可及性变异效应研究》为突出代表,从认知诗学的分析视角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应用维度和延展效应;此外还有广大学者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探讨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如李雪梅学者的《内容依托框架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认知转向研究》便研究了认知问题驱动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互动关系。
认知诗学理论因其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心智发展方面的特点,并在成功运用于英语专业的阅读、写作等基础课之上,对于英语专业基础课的重中之重综合英语课也必将起到很好地启示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并进而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认知诗学方法关注的是语言形式、意义和审美的三者合一,除了解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产生机制,同时对语言的形式内涵探讨带有强烈的审美指向性。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原型特征,而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还要超越已有的原型而发现新的意蕴,即对日常原有的审美意象进行再范畴化。因此,认知诗学分析的审美潜能可能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审美态度,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新知识的建构提供图形背景化的认知框架,督促学习者借助于想象和移情把日常的符号转化为某一特定的审美意象而后获得新的意义诠释。
三、综合英语课堂的认知转向尝试――概念型教学法
申丹教授援引英国文体学家Mclntyre的观点认为课堂中的“前景化”教学手段可以改进课堂的教学效果。申丹教授据此认为“前景化”的方式可以改进国内较为呆板的教学形式,增添生动活泼的氛围。“前景化”是认知诗学理论中重要的铺路石,它反映的是图形背景化的认知框架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审美范畴,更是一套意义建构的读者反映机制,对我们改进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文秋芳教授曾提出“认知对比分析”的显性教学法,认为跟传统的以模仿和重复为主要方式、以培养正确语言习惯为目标的形式对比分析教学法相比,认知对比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内化和建构正确的英语表达和符号意义。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认知对比分析方法虽然以英汉语的差异认知为起点,但他据此提出的“概念型”显性教学方法和申丹教授提到的前景化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激发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创造力,从而在认知层面内化所学知识,并同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匮乏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精神。
概念型教学法是文秋芳教授探索运用于认知对比分析中,该教学法虽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为教学出发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母语的参照和背景作用,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该教学模式仍是力图将英语及所授知识或言语符号前景化。其所包含的一系列教学步骤能够有效地将前景化的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系统。据此,我们尝试运用一种全新的基于认知诗学理论之上的概念型教学方法,并将其教学过程的五个部分(解释--物化--交际活动--言语化--内化)在实际运用中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一)解释
解释部分在认知诗学的话语系统中即设定图形--背景中的动体。解释的内容除了文教授设定的“某个概念、概念系统或认知方式”,在认知诗学框架下聚焦于综合英语课程则所教授的内容都成为解释的对象。另外解释的实施者除了教师用明晰的言语阐释出概念,认知诗学的解释部分应更多的是学生调用已有的认知模式对概念系统的自我解释和自我探寻。
具体到综合英语课程,考虑到教材编排和所教授对象的英语基础,解释的内容从概念或认知方式上升到每个单元的主题。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解释的对象和内容即变得清晰。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便是导人部分的话题讨论或视听导人以及初次阅读课文后的主题讨论等。通过讨论或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明白所学习的主题,并且讨论也是一个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知识的过程,也即构筑背景图示。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技能目标中主要体现在口语技能中。
(二)物化
物化在概念型教学中指的是将所教授的抽象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的图式。一般的实施手段是展示具体的物品或可见的图示。而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认知诗学的物化则是对每一个单元所讨论主题的展示,即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将主题物化。课文的学习也是帮助学生构筑图形的过程,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至于综合英语的技能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在阅读技能中。
(三)交际活动
概念型教学设计认为教师要以帮助理解和运用物化图式为目标,设计以语言为工具的系列交际活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交际活动便是运用新掌握的主题知识进行课后的听力训练和翻译训练,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听、译的能力。交际活动在认知诗学框架中便是将新的认知内容前景化,使之在图形--背景的关系中使图像得以凸显。
(四)言语化
言语化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语言概念的一个关键环节。所谓言语化就是要求学生用元语言描述语言概念本身。而元语言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在之前的环节关注的都是唤醒学生们已有认知内容去理解和掌握新的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而言语化则是在交际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如的去运用所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便体现在课后的话题讨论和写作训练部分。在该部分学生便可以运用“元语言”来描述自己所想表达的主题。言语化的环节应该引起教师们的重点关注,因为能否有效地“输出”尤其是让学生们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局,这个环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五)内化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内化是“个体从社会交流平台转换到个体内心理活动平台的必要环节,是实现高一级认知功能的必经之路”。促进内化的机制是模仿。它是学习者在自选目标的驱动下,持续进行的认知活动。每次模仿不是对原始输入的简单复制,而是对自己前一次模仿行为的调整与修正。如此循环多次,个体就能获得更加抽象的概念性知识。
认知诗学视角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模仿应该是在具备一定概念型知识后的课外拓展,即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搜寻相关的目标进行练习。这种模仿并非机械式的模仿,而是在特定主题激发下的创造性学习,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内化所学的概念型知识和获取更多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课程资源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创新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英语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英语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现代英语课程资源的理念及开发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相关问题的现状
(一)课程资源理解的狭隘性
一直以来,教材始终是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很多人会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少人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这种理解,对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有着很明显的限制作用。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的是一些学科专家。学校很少具备自身的课程资源。加上我国地区差异明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现有的课程资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三)课程资源载体形式的简单化
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偏重于纸质印刷品,除纸质产品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它以学生真实世界为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生活世界,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世界。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广阔的天地,适时适当地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让学生摆脱英语的"围城"禁锢,千方百计地让小学英语课堂的"触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延伸,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英语实践能力。
英语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是新课程标准下新的英语教学活动的尝试,强调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认知习惯和身心特点等前提下,以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英语主题活动,努力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营造一种英语氛围,使学生在"教学做"中健康成长。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让语言学习在活动中得以输入和输出。我们结合儿童的特点,以歌谣、歌曲、故事作为语言输入方式和以活动、游戏为语言输出方式,即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对语言进行操练和实践。。
三、英语综合活动课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拓展英语教学的外延,使英语教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变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通过课堂活动巩固好教学目标。既体现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又让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完成教学目标,更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在"做中学","玩中学",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切不可因寓教于乐而本末倒置。务必做到兼顾设计任务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突出重点难点两个方面。围绕素质教育目标,以挖掘小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和特长为核心,精心设计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小学英语游戏活动。
1、探索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
2、探索在两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
3、探索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5、为学生的发展奠基,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研究的内容
1、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切入点研究
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单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单一的缺点。学校、社会、网络、教师、学生都可成为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得以开发,如何为教学所用,如何切入,是我们研究的内容。我们将从众多的活动内容中筛选出一部分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如"阅读英文故事"、"中西文化讨论"、"表演情景剧"、"剪贴手工"、"自编英文歌"等,作为活动的切入点。然后再把活动向纵深发展,有计划地开展英语实践活动。
2、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操作模式研究
作为一门课程,要便于操作。而整合型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开发的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3、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操作策略研究
(1)在课题解读中开发研究主题。
(2)在具体实践中指导主题研究。
(3)在活动中拓展延伸英语教学。
(4)在活动中使英语教学回归自然。
4、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整合。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开放性作业的整合。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时空领域的整合。
四、英语综合活动课的组织与开展
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必须注重其全面性,要让每个孩子全身心投入。"只有让全体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才能有效地为他们的愉快提供空间和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并用多种教学手段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他们专注于课堂,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激励情意活动
激励情意,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特别是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去。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意因索,培养学生相互关爱、尊重和合作的人际关系。例如,学生在他人的生日晚会上赠送礼物,相互祝贺生日、身体健康和学习进步;郊外野餐时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的情景,都能给学生以愉悦情意的激励。又例如,教句型"I want to go to…"及短语"the NO. X Middle School",教师可结合学生面临毕业之际都想考上理想中学的心情,进行思想感情教育,勉励学生"从小立志,勤学苦练"。先分组讨论用英语怎样表达,然后让大家逐个说:"I want to go tobeijing NO. X Middle School."最后教师再评议或加以奖励。小学生在运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不仅激励了其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和促进了其个性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活动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任何运用语言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因此,英语要在情景中学,要在情景中教。例如我在教"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your house?"时,可就在教室的某一角落(如黑板前)设置为有卧室、书房、客厅、厨房、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的套房,并指定为教师或某某同学的家,然后让学生以做客的方式用英语进行主客会话。又如教"How tall are you?"时,可设置一种让学生能感受的情景,让学生边量体高边学习新内容。教"How much is it?"时,可多准备一些物品并标上物价,设置学生逛超市的情景,使学生象是身临其境,学起来自然有趣味性。在情景中运用英语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表情达意的正确性、流利性、逻辑思维的条理性和得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形式多样,或歌或舞、或模仿、或扮演、或游戏、或作画……这些有趣、多变的活动怎能不领每个孩子全身心投入,精力充沛地集中注意力加入到活动的行列中来呢?而对于个体而言,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等,使其多种感观得到充分的调动,以达到全面活动的效果。
(三)模仿活动
主要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和简单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三只小羊》、《龟兔赛跑》等。扮演这些分角色的小故事可以让孩子直接理解所学英语,听懂不同角色的话,自己说出情节,或故事要求说的话。尝试用小木偶鸭子作教具与学生自由交谈。教师蹲在讲台后面,手牵动木偶模仿鸭子的声音问学生"Quack, Quack, Quack. Hello, I'm Mr Duck. 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引得学生棒腹大笑,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
(四)全身运动活动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部动作反应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阿谢尔发明的。它结合了少儿的心理特点,并吸收了交际英语教学中许多练习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TPR教学法,确实是一种简捷而有效的好办法。
在运用TPR教学法时,在开始阶段,并不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verbal response),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silent period),只需做出动作上的反应(Phsical response)。比如,打开书(open the books),把香蕉涂成黄色(colour banana yellow)等等。学生不必开口表达,他们只需简单地做出这些命令要求的动作就行了。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理解英语了。
教师还可通过各种TPR教学活动,设法把有意义的和饶有趣味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还可采用边听边游戏的方式,即"Simon says!"的游戏:凡是在发口令前加上"Simon says!"的这个时候,就按口令做;反之,没有"Simon says!"就保持预备姿势。教师所运用的口令有"Touch your mouth! Clap your hands!Stamp your feet!"等等。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TPR教学法,的确能让学生在活泼欢快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的活动
个性品质包括如大胆、勇敢、好奇、自信、坚韧等。小孩子启蒙英语就是要培养他们大胆、自信、面对伙伴或陌生人勇敢地用英语交谈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采用"小先生"、"小翻译"、"小英语导游"制,就是培养孩子们个性品质的极好活动方式。
(六)丰富的想象活动
小学英语教学,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如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运用能讲的英语,创设故事,进行对话练习时,孩子们自编了这样的情景:一只被猎人追杀的小羊,穿过大森林,急急忙忙去敲小狗的门,寻求帮助。于是孩子们便有板有眼地扮演猎人、小羊和小狗,并灵活的运用了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七)灵活运用知识活动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交流,在于日常活动中的运用,与人的交流。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能培养孩子们灵活的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如在教学数词One to one hundred(1-100),以及教授有关时间问答的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时,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让学生作接乒乓球比赛的游戏,其余同学当裁判并用英语数1-100。当冠军出现时,同学们都很高兴。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操练了1-100的英语数词,又兼学了用英语回答"What time is it?"的新课内容。学生热情增加了,学习主动性就提高了,这既能使教师对整节课的管理做到得心应手,又能使孩子们有效地参与和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
五、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效
(一)学生获得了更多学习英语的渠道和途径,增强了文化底蕴。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乐学,更乐于和人交流。在小课题的研究中,许多学生和同学合作,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借助网络、书本、杂志等渠道查找资料,还有一部分学生主动向父母、亲友请教,有的还走人英语角,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
(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进一步培养了合作创新的精神。
学习需要交流,学生进行实践成果汇报后,需要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这个过程实则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和沟通。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成果汇报的过程,也是班上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
(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用水平,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思辨能力培养 研究生综合英语 教法改革 教学设计
研究生综合英语是东北电力大学面向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开设的学位基础必修课程,它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作为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把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置于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思辨能力,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我校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案例,着重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并对这种教学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述。
一、综合英语课程要求和现状
研究生综合英语是东北电力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每周定为4课时,为期一个学期,共80学时。国家教委于1993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使用为指导,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研究生熟练地掌握这门工作语言,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毫无障碍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
然而,目前我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沿袭本科大学英语的模式,但在难度和量上略有差别。由于课程设置单一,研究生英语教学定位出现偏差,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极端教学模式的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词汇,分析疑难句子,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基础知识和文章作者的观点,在问题面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在课上的确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操练英语,但是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干预,课堂会造成对教学资源和学习实践的巨大浪费,因此关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如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我校研究生英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二、思辨能力定义及发展
纵观思辨能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学者不仅将思辨能力视作一种思维技能和过程,同时思辨能力还是一种人格完善所必备的品质[1]。美国哲学协会于1987年召集了美国和加拿大45位有名望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对思辨能力的定义达成如下共识:“思辨能力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对于思辨能力构成的界定研究,最有名的是两个理论模型:一个是“特尔斐”的双维结构模型,界定思辨能力为认知能力与情感特质两个维度,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六项能力。另一个是Paul和Elder(2006)的三元结构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思维应该有目的、问题、信息、基本概念、假设、特定视角、推理、启示八个要素,每个元素都应该运用九条标准去衡量或检验,人的智力特征必须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国内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包括思辨能力的定义、特点及内涵的研究,主要借鉴并翻译国外学者的观点,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思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极大重视,相应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主要集中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学科。将思辨能力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实证研究数量不多,但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在英语阅读方面,发现批判性阅读、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李瑞芳,2002;韩少杰等,2009;米保富,2009);在写作教学方面,元认知策略支持下的合作写作模式(汲寿荣,2008;郑玉琪,2010;李莉文,2011)、读写结合式写作教学模式(张新玲,2009)都为思辨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国内外语界虽然已经对思辨能力培养开展了一些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该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偏弱(孟凡菊,2012)。我们发现,这些在外语教学领域进行的思辨能力研究的对象多为英语专业学生,目的是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也培养思辨能力,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至于面向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思辨能力的研究更是空白。
三、研究生思辨能力现状
笔者针对的是东北电力大学2013级修读《研究生综合英语》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该班级共33人,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全部为理工科学生。学生在本科阶段修读了4个学期的基础大学英语之后,全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六级通过率只有10%。通过面对面的访谈,笔者发现较多学生希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口语交流、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水平。为有效开展本次的实验研究,笔者在学期之初对学生进行了思辨能力测试先导性研究,发放测试试卷33份,收回有效试卷33份。有效试卷中男生人数为21人,女生人数为12人;学生年龄介于23~26岁之间。本研究除了以33名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外,还有3位教师参与思辨能力测试中主观题的评分.为了避免打分的主观性,笔者最后选取3位教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分。3位教师同为《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的平行班级授课教师,对每课的主题较为清楚,教学态度严谨认真。
本研究所使用的是文秋芳团队(2009,2010a,2010b)开发的思辨能力测试量具,该测试量具是文秋芳等于2008年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08BYY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测试量具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优势互补,既可以量化,又可以看到背后的推理过程。由于本次研究受试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因此笔者修改了一些原始测试量具的项目,以期更好地适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水平。修正后的量具客观题共有15道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计30分;主观题共有三道简答题,共计70分。
数据分析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然后进行清理、核查,并纠正错误。第二步进行项目分析,首先列出各题四个选项的分布情况,再计算难易度与区分度,以及内部一致性。第三步运用SPSS18.0中的Scale Reliability程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alpha值作为信度指标。
通过本次思辨能力测试调查研究,笔者确定所授班级学生较为缺乏思辨能力,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笔者研究的焦点。从各项能力的数据分析来看,缺乏程度由少到多依次为判断性评价、关系判断、分析与计算、可信度评价、解释性/真实度评价,其中解释性/真实度评价能力几乎为零,这就要求我们在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中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思辨能力的各项能力如下表。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笔者仅详述两项教学任务,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既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四、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如何把课程教学与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结合之后的培养模式是否会被学生接受,效果如何?下面以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The Media and the Ethics of Cloning”和第二册第二单元课文“The Gift of Gift-giving”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思辨的环境。
1.“The Media and the Ethics of Cloning”媒体与克隆的伦理性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John Dewey说:“反思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2]鉴于本篇课文与思辨能力的内涵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模拟联合国”活动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1)分析与计算的独立性
Dewey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由此提出“问题―发现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模拟联合国”的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human cloning considering the possible medical benefits and the consequent ethical problems?学生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通过阅读、整理、分析和总结,了解所代表国家的相关背景及在具体克隆问题上的利益、观点、政策和措施。在这一点上,学生要运用英语综合能力理解、分析和归纳所获得的一切与主题有关的文本或影像资料,撰写自己国家的立场文件。这些工作需要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完成,给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技能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的作用与传统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不再是权威、核心,而是活动的协调者和服务者,负责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2)可信度的批判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和意愿选出6名同学,通过演讲陈述自己代表国家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理解或论证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治疗性克隆技术应用于胚胎干细胞的提取向人类展示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现有的道德、伦理、精神生活提出严峻的挑战。学生要确认自己能够拿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和论据,而不是简单地肯定克隆技术巨大的医疗优势,也不是因为它会给生命伦理带来冲击就全盘否定它。学生运用对语言意义的阐释,不仅检验了其口语交流水平,更是对思辨能力的挑战,因为学生要在释义和批判评价方面展示出思维技能,包括筛选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安排事实与观点的次序,重点强调自己的目的和语气等。
(3)解释真实的全面性
6名学生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陈述完代表自己国家的立场文件之后,就要进行磋商,形成友好联盟,就议题的具体问题达成一致。与会的其他同学分别就自己代表的国家提问上述6位同学,如提出“你的国家是不是因为科技水平不发达、科研资金不够雄厚才积极反对克隆技术”、“对形成两周的人类胚胎进行干细胞移植算不算是克隆人”、“克隆技术所带来的益处是不是只有发达国家的国民才能享用”等视角独特的问题。参会的所有同学要进行友好融洽的磋商,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一种动态、全面的眼光看待克隆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中的解释性/真实度评价。
2.“The Gift of Gift-giving”送礼的艺术
(1)创造与文化相关的体验
“思辨能力常始于未有定论的事物”[3]能让人们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课文“The Gift of Gift-giving”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送礼是出于真心,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送礼的同时是期望得到回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动质疑、自主学习反思,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研究生更具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前挑选出6名学生,作为陈述组,每名小组成员代表一个国家,就本国Gift-giving方式和作用分别作主题陈述。其他的同学作为表演组,根据陈述组的主题陈述和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糅合真实生活中细节和片段,进行小型的新闻报道和专家访谈等活动。无论是陈述组还是表演组的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都必须做大量的阅读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授业者,而是导演、设计师、引导者,甚至是参与者和学习者。
(2)在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中进行分析阅读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和师生、生生讨论等课堂互动活动,分析解读课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意义构建和对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课堂活动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设计:(1)Analyz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aragraphs in text and try to find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author by keeping this question in mind: what is his problem of gift-giving?(2)Work in groups and discuss the proposition Anthony Brandt tries to present in this essay.(3)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identify the rhetorical mode in the essay.In what way is it effectively used?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考察课文内容,说出自己思辨的依据。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维。
(3)精心布置课外活动
为了配合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学思结合型任务,使学生具备文本使用能力和文本思辨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模拟中央电视台英语节目Up-close的录制,节目主题为:Do you think money buys prestige?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抢答环节,而且主动向嘉宾学生发问,全程由教师负责录像,并建立学生课外活动电子档案。这种互动性的任务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性发展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结语
根据我校研究生的具体特点,东北电力大学综合英语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控制能力,融入跨文化的实际体验等手段,使传统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研究生英语学习中提高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岳晓东.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8).
[2]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互动小组讨论
1.导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或是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就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精读和翻译等部分谈谈怎样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综合英语教学中,听说、精读、翻译部分实践环节的落实
2.1听说部分
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被动地听。还有一些教员甚至认为听说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甚至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就听说而言,应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词组,让学生自己寻找搭档,临时编成一段对话;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英语交流完成老师预定的任务。选材应该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我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听说部分就给学生讲到了这样一个话题: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当今社会,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刚刚工作毕业的大学生,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我叫学生自己先做出判断,把赞成跳槽的学生编为A组,持反对态度的编为B组,并在黑板上写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组讨论1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不会表达的单词我写在黑板上,然后A、B组进行辩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辩论开始后,同学们开始了舌战。没想到同学们在集体优势的发挥下,辩论进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学们不仅找出了许多论据,还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证。虽然同学们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法、句子结构,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交流的兴致。最后,我作为主持人,高度评价了这次辩论会,同时做出了结论,并提醒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其实,在听说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说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等等,选用轻松、活泼的主题,那么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精读部分
精读教学过程是综合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单词、语法,然后逐一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释语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很有条理,语言点讲得详细具体,但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在讲解课文前,先应该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搜查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新编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国家的人见面寒暄时所说的话,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们其实对文化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纷纷去图书馆,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随意点了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中西文化差异,其他学生适当补充,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联系本课当中提到的相关知识,我稍作补充。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精读课的教学中,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用情境导入法。例如,我在讲课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课中时,课前,我先用英语提问:“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经对你做过错事,你会原谅他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纷纷发表观点。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时还回忆了爸爸和自己曾经的误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为什么作者要原谅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拉进了课本中。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直到最后故事结束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因此,在精读课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以及实际语言点的操练。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
2.3翻译部分
翻译是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英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翻译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基本功,还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综合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学效果不理想。“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必须在不占用过多“综合英语”课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能利用“综合英语”课本身的优势,见缝插针,为学生穿插讲解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地实践。例如,在教学生语言点时,教师可以自己用该词或词组先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即席口头翻译。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能力。在课堂上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上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先自己动手把翻译做完,然后教师把全班按“成绩搭配”分组,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他们可以讨论用词、时态、句子成分的顺序等等,最后每组交上自己满意的答案,教师再逐一对上交的翻译练习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仅掌握了该语言点,而且在词汇与语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许多教员总是抱怨翻译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如果我们很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落实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员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刘晓芳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