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2-05-15 05:34:43

序论:在您撰写视觉艺术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视觉艺术教学

第1篇

数字影像广泛普及

我在美院的多媒体专业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从小接受美术教育,造型和色彩的基本功都比较好,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这个教学阶段,基本功已经不是主要的训练方向,更强调学生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使用,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让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来表达,做出好的作品。数字影像已经渗入各个领域,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作,肯定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媒体。

高清进入课堂

最近我在给学生们上视频基础课,以前我们都是用标清的机器来给学生用,而最近我这里有了佳能XH A1之后,就带着他们用这款机器做了两部实验影片――《多重门》和《失忆》。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讲,可以有机会操作这么好的机器也等于是给予他们很大的鼓励:一方面机器本身的许多优点,使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做出专业性很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要求的提高,鞭策他们更多地严格要求自己。

出众的产品设计

可能由于我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产品设计一直比较注意,在以前使用的标清DV当中,我曾经使用过佳能XL2,我觉得佳能的机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如今佳能的产品设计在HDV产品上得到了延续,机身由白红相间变成了全黑,更突出了专业高清的稳重和素质。

精确的焦点

我们这次的两部影片,一部是外景日光较多,一部是室内的夜戏较多,而且节奏也有所不同,室外的有很多戏是在楼顶拍摄,光线充足,室内的则光线昏暗。在使用XH A1以前,也使用过别的高清机器,素材采集到电脑之后,才发现高清的焦点容不得半点马虎,自动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一个焦点不实都会毁掉整个镜头。所以在使用XH A1之前我仔细地查看了说明书。根据说明书的介绍,我找到了镜头遮光罩后面那个凸起的部分:一个很小的透明窗口,这就是新增加的Instant AF窗口。因为XH A1的尺寸定位在便携的专业HDV摄像机,所以用自动对焦的时候可能比较多,这就对自动对焦的反映速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拍摄中,为了焦点的安全,我们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稍微收小,这样夜里的戏就要打开3-6db的增益,不过还好,后期采集后发现噪点并不很明显,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通过收小光圈增大了景深,又同时打开了Instant AF功能,对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焦点在不知不觉中精确地跟随主体运动,竟然没有发生一次失焦的现象,Instant AF对焦点的保障令人刮目相看。

高品质录音

我们的影片《多重门》有很多主人公在空旷室内惊恐而急促呼吸的镜头,这些镜头中声音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空间感很大程度上要靠声音来塑造,恐怖的气氛也要靠声音来传达。我们使用外接话筒到机器的卡农口上记录声音。

丰富的操作模式

我的学生,都有数码相机的使用经验,其中大多数人经验比较丰富,很熟悉相机上的各种曝光模式,比如光圈优先和速度优先。佳能XH A1像以往的佳能专业摄像机一样,继承了曝光模式拨盘的设计,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光圈优先或是速度优先,这样对景深和曝光时间都有了很好的控制: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旋转模式拨盘到AV模式,可以很好地控制景深,而在拍摄有电脑显示器或者电视屏幕的时候,将拨盘旋转到TV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被拍摄屏幕闪烁或滚动的现象。这样基于手动控制的自动曝光,既保证了效率,又实现了对画面的良好控制。从训练美术类学生对影像器材的理解这个角度来说,要比传统广播级摄像机的全手动设计要实用的多,这才是真正的从根本的影像原理上理解影像控制。学生们使用过这些拍摄模式之后,会更好地理解画幅、景深、光圈、速度这些概念和它们对控制画面所起到的效果,对今后他们的影像拍摄工作和艺术创作都非常有好处。

第2篇

对于现代美的形式规律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对现代视觉构成的法则如聚散、韵律等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感受能力。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对视觉抽象形的创意构想就很难实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着力加强视觉艺术赏析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视觉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得到充足的体现,就应该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看,能让学生明确和规范视觉平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想,能让学生体会创意的奥秘;多思,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触及创意思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形式美感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这是目前大多数综合类大学视觉艺术基础课程设计中所欠缺的。笔者于2012年的5月分别到天津、北京两地的综合类大学进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讨,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内,都在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部分院校对传统的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进行了名称与教学内容上的改变,有的称为“视觉基础科目”,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全因素光影素描、色彩的写生与临摹,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形式美感构成的视觉语言的训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教授本课程之前,教师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设计书籍来阅读,包括设计的发展史、视觉语言的构成形式、国内外设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大家、流派、设计风格、代表作品等,让学生对视觉语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条理性的课堂总结、归纳,从而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开拓思路,储蓄力量。

合理安排调整授课内容

如何更好地讲授视觉艺术的“基础”课程,笔者下面以素描与色彩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素描教学实践

1.黑白表现手法的概括与提炼是视觉平面化基础训练的首要科目之一,与传统素描教学的区别在于视觉语言的平面化;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视觉语言的造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以人物形象为主,避免概括时对形象的造型流于形式。主要由以下三点组成:(1)石膏人物黑白分析训练,摒弃灰调,以黑白概括对象,以明暗展现形象,石膏像作为绘画训练的基本内容,初学者对其都较为熟悉,大家对其造型特征也比较明了,用它作为训练的内容,可以较好地把握其内外轮廓的特征,为进一步概括提炼对象的特征提供有利形式,同时石膏的质感也有利于黑白形的提练,建议给石膏像打上灯光,这样更有利于黑白形的概括。(2)灰层次的平面化训练,笔者建议选用老年头像写生(中老年男性或女性)的形式,选取中老年形象作为训练的对象,能够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分明,面部的沧桑感能给学生带来岁月的印痕,使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对人物平面视觉化处理时,要突出人物个性,适当夸张变形,使其个性特征更加形象化。(3)人物半身像或全身像,以青年男女作为研究对象来强化肢体动态平面化语言的表现。视觉平面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当中去,而对于人物的形象化概括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因此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概括与提炼是授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适当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学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作品分析(名作赏析):强化平面语言的表现,突出视觉的平整性(展示优秀的课堂习作与大师设计图稿)。(2)材料与技法的演习实践:黑色水粉颜料加水调和。(3)完成作业:四开,留边,强调视觉化语言的协调性适合展示风格。3.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1)黑白形的获取:受光与背光。(2)造型的准确性与概括性。(3)黑白的聚散对比。(4)画面的形式感与抽象意味。

第3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信息化;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视觉艺术设计涉及的学科知识包含市场营销学、设计管理学、设计美学、媒体传播学等,其学科特点本身就具备交叉性,而且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推动视觉符号形式从二维形态扩大到三维和四维空间,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交互式发展。反观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其课程体系依然沿用“设计基础”+“专业课程”+“设计实践”三大模块构成,“专业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等为主干课程,未能真正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专业建设中,对于专业形态的转变还未能有效地在专业建设中反馈。根据高职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宽基础、多元平台”的原则,笔者尝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引入主题教学,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设计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合,实现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增设前沿课程,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前提下向实践性教学模式靠拢。

1课程设置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引入“主题教学”这一概念,在课程体系上以主题为单元,先将视觉艺术设计与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主题单元任务,然后在主题单元基础上依据岗位工作的任务关系将主题单元工作任务加以分层形成子主题任务,最后再依据职业发展规律,由易到难把各个子主题任务结构化,最终形成贯穿设计基础内容和专业课程与一体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搭建帮助教学内容指引了方向。信息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以主题单元构成教学内容,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依据“宽基础、多元平台”的建设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第一,关注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主题单元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体现,又能够在行业领域里了解市场的各种需求;第二,主题单元的内容也可以结合各行业设计竞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借助设计大赛实现与时代、国际、大师接轨;第三,主题单元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如视觉艺术与商业主题单元,在完成本主题单元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外,还拓展了与视觉艺术设计交叉的数字媒体知识,开设“视听语言”“摄影艺术”“影视特效”“二维动画”选修课程,初步了解影视广告和网络广告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满足从事电视节目包装岗位的相关技能需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内容得以实现交叉跨越,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内容,帮助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3教学方法

现代的高职教育改革重在发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那么如何能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试着用主题教学的方法构建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视觉艺术专业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依托主题教学,通过主题原点出发,设计的主题单元从横向上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纵向上将课程中的知识节点以主题单元形式呈现,把每一个具有开拓性、延展性、可探索性的知识点用主题单元串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掌握设计程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引导学生在主题单元中能够结合自身的风格表现完成主题实践。另一方面,在主题实践的过程中,由学生对主题进行设计和管理,使学生不仅能更容易理解、掌握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自主学习与视觉设计相关联的专业以外的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

4教学手段

视觉艺术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了网络化学习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与应用形成立体结构。我们在视觉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相交融,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以帮助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同参与主题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讨论,这样可以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学习特点等,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具体的主题实践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习背景,对原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修改。其次,学生还可以根据主题内容提前预习,或者是接收课后作业,进行练习和巩固,并得到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收集的反馈信息,及时为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与指导,以便于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反思等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一定的监控,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提供各种资源。课堂学习环境和网络化学习环境是一体的,信息技术延伸了传统的学习环境,使专业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

5管理评价

专业体系的建构除了创新教学体系之外,还需要合理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专业教学,其管理内容不仅包含了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还包括对课程资源的管理。视觉艺术专业采用的主题教学模式倡导采用学校、企业和课程教师共同管理的模式,在主题设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管理上,详细了解行业企业规范以及人才需求,注重在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实践中企业专家们的课程管理职能;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管理上,以课程教师为主体、企业教师为辅,灵活控制课程的资源分享和实施共建。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作品的评价,由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教师以及学生主体共同承担,通过最终完成的设计作品、研究报告、解决方案、概念草图等进行考核,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其完成作品的展示说明以及创作成果的过程。评价的分项包含企业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间或小组成员内的评价、其他学生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学生可以进一步对其作品进行修改,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当前教学革新速度不断加快,视觉艺术设计专业探索新的教学结构也越来越紧迫,由此我们基于创新理念,把握视觉传达专业实用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与时俱进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视觉艺术教学体系,以期这种创新教学体系能够丰富专业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培养出与新时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权.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5(5).

[2]…刘贲.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9).

[3]…施教芳,王建良.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2).

[4]…郭惠尧.基于产品基础设计的主题教学方法[J].装饰,2012(3).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流行视觉艺术;兴趣;渗透

一、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流行视觉艺术元素的加盟

1.流行视觉艺术的“热”VS经典艺术的“冷”

21世纪被称为“读图时代”。图形图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卡通、动漫等流行艺术形式随着各种媒体渗透在学生生活中。漫画多以学生生活为原型,人物外形靓丽,加入体育或魔幻或架空历史等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是和孩子有关的一切商品,几乎都打上了卡通漫画的印记。相对于孩子每天接触到的充斥着流行艺术元素的各种媒体,经典艺术氛围相对淡薄。一些中小城市中除了博物馆、书店,经典艺术难觅芳踪。学生看到的大多是印刷品,经典艺术氛围的相对淡薄与流行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2.动漫等流行艺术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卡通、动画迅速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方面孩子被其或夸张可爱、或唯美的形象深深吸引,产生审美的愉悦;另外,成功的动漫作品,其故事情节往往非常吸引孩子。实践证明,流行艺术确有其成功之道。《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显然,对于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流行艺术元素渗透进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有趣、主动地学习;将流行元素渗透进美术课堂也正是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拓展的一个途径。

二、在美术课堂中整合流行艺术元素的几点思考

1.在美术造型领域教学中渗透流行艺术元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出发,用学生喜爱的内容去教学,即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使教育资源丰富化,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掘和建构中,教师和学生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如: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线条、明暗、色彩、空间、构图,有着如此丰富的美术语言。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上与动漫等流行艺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以线条为例,动漫卡通以其流畅优美或富于节奏的线条给我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学生对于卡通的优美线条是十分崇拜的,完全可以将好的作品引入课堂之中,或让学生自带作品,在不同风格的动漫作品中分析线条,分析色彩,分析构图,分析比例,很自然地就将流行艺术元素渗透到了美术的课堂教学之中,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在欣赏课中结合流行艺术元素

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优秀经典作品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动漫卡通作品为媒介,通过挖掘卡通动漫作品中出现的优秀经典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把他们已有的认知素材和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相联系,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

如:在古希腊雕塑建筑艺术欣赏中,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诸神形象的造型似乎很遥远,不同的文化、审美会产生审美差距。有学生就觉得维纳斯不苗条不美。比如,漫画《圣斗士》其内容就取材于希腊神话。学生很熟悉的那个女神形象就是借鉴了希腊古代雕塑家的《雅典娜女神像》。在教学中就可以此作品为线索,通过作品形象与雕塑形象的比较,让学生有兴趣去主动学习。优秀的经典艺术是流行艺术作品孕育产生的沃土,在那些优秀的流行艺术作品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经典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善用这些因素使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优秀的多样化,更加热爱经典艺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3.在综合探索课中探究流行艺术元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美术学科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学生应达到: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主题式的想象、创作和展

示。如在服装设计课的教学中,学生创造的形象大多就是他们所喜爱的漫画形象,设计展示的过程就像在欣赏一场动漫秀一样。学生对于流行艺术的这种热情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将课堂教学与其有机结合,就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4.在美术课中回味中国优秀民族动画艺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大闹天宫》《九色鹿》都从经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富有浓郁中国艺术美的动画艺术。我们的中学生从本土化、民族特色的卡通、漫画作品中感受中国优秀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有许多可以引入中国优秀动画艺术的时机,《牧笛》《小蝌蚪找妈妈》《鹬蚌相争》都是优秀的水墨风格动画片。《九色鹿》取材于敦煌壁画,《鹿王本身》《火童》是蜡染艺术风格的再现……资源如此之丰富,是教师提高课堂丰富性、生动性的很好的素材。

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将流行艺术元素引入美术课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很多的教师正在积极尝试。美术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美术学科的价值,学生也将更加热爱美术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义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王大根.“读图时代”的美术教育.文汇报:教育家,2003-11.

第5篇

只有开展多元化评价,才符合视觉艺术传达专业的设计类课程的特点与发展要求。高职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概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实现转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评价方式相对落后,急需调整步伐、紧跟时代需求与发展。多元评价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的理念为基础,以人的综合职业素质为评价重点,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多维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发展,坚持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方法多元等。

高职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内容

1)设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多元评价要求应由过去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进步,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多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最终成为“教一评—学”三位—体,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最终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因此,设计类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就构成了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由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很多学校要求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专业技能情况进行评价时,往往会照搬理工类课程的量化考核,这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不但会磨灭他们对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探索,逐渐陷入技能第一的误区,更容易遮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成长。因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虽然是传统评价方法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多元评价中,这一部分虽然重要却并不能作为评价的全部。

2)艺术表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是艺术设计者专业水平的体现,包括创意能力与制作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1]。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是教学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专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拥有独特创意的能力才是艺术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创意是否出色,而应该综合考虑行业意见、专家意见与观众反映。因此,在多元评价时应重视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发挥与培养。

3)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必须先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于设计类的课程而言,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是学好该类课程的关键。只有观赏大量的优秀作品,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鉴赏能力,才能创造出赏心悦目、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因此,设计类课程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大量的优秀作品,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应把这些作为课程评价中一项独立的内容强调并运用,通过欣赏与相互评价交流,不断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4)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丰富的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在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等。这既是学习设计类课程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从长远考虑,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视觉艺术传达专业的发展。作为视觉艺术传达专业,必然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艺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自然科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因此,全面提高视觉艺术传达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贯彻到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在教学评价时有所体现。

高职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方法

1)学习过程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后再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对于那些学习认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因此,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过程性评价是质性评价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而质性评价是设计类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它适应艺术教学的即兴变化、个性、跳跃等特点[2]。因此,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中必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学生学习课程的各个阶段教师都要设置评价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用心观察、客观记录、进行合理的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对个体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正确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自我评价能力的前提。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它可以为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及将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应具备的技能,对学习结果起着衡量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所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应是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评价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指导与引导,以加强评价的管理与监督,避免或减少学生自我评价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

3)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多元评价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学生作品展,让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饱览各种设计作品,在开阔眼界的同时,鉴赏能力也能有所提高,这时再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同时由于学生们评价的是自己同龄人的作品,便于彼此了解与沟通,各个作品中的不同之处,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也能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的互评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设计能力,可以在评分时综合考虑[3]。

4)教师评价。对于教学而言,即使引入了多元评价,教师依旧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各种评价都是在教师的总体监控与指导下进行,例如作品的评价标准、内容与计分比例都由教师制定。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互评进行指导,了解学生互评的态度与鉴赏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鉴赏能力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其对学生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占多元评价各个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4]。在教师评价中可将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成绩变化等数据建立电子档案,以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有利于对学生作全面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总结,更全面客观地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p#分页标题#e#

5)网络评价。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能够得到业内人士与广大观众的认可。所以在评价作品时,如果能够加入更多的观众评价,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设计与制作水平,还能帮助课程教师发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从而做到及时调整,将教学与市场需要贴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推行网上评教的方法,既有利于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沟通,传达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意见;又可以尝试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5]。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网上评教只能作为一定的参考,尚需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方能得出综合的结论。

第6篇

关键词:动画教学 多媒体课件 视觉艺术原则

检 索:.cn

动画艺术是视觉艺术与新媒体技术完美融合的产物,作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动画艺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出了它惊人的魅力。虽然我国曾经出现过辉煌的“中国动画学派”,并积蓄了极为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动画人才的大量缺失一直严重制约着我国动画事业的崛起,因此对于动画教育及教学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焦点。

一、视觉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

动画作为一门综合的视觉艺术,涉及绘画、造型、影视、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动画的教学同样要求充分体现动画的视觉艺术特征,而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教学,则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多媒体技术与动画教学的联姻,是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动画教学不断深入、教育手段不断创新的必然结果。

教学课件是用于动画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工具,也是动画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支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工具开发出的教学课件,它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具有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分为单机版课件和网络版课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正好契合了动画教学要求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符合动画教学对视觉层面的要求,其中网络版课件所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更加体现了动画教学要求知识更新速度快,共享性、交互性强的特征。多媒体技术在动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但丰富了课件的视觉要素和表现语言,同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为动画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多媒体动画教学课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多元的教学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与课堂板书,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较慢,而且缺乏形象感,使课堂信息传播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不符合动画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多媒体课件应用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元素材,在同样的时间内向学习者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更高的课堂效率。

其次,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增进知识的获取和存储。多媒体课件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表现力[1]。课件通过合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对抽象的理论及概念进行形象和生动的表现,简化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概念及原理(如动画视觉原理),模拟并再现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法表现的现象及过程(如视觉残留现象),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的解析与突破,利于学习者认识理论、掌握规律。清晰的视觉形象同时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巩固对知识的存储。

再次,内容的交互性激发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多媒体课件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交互机会,丰富的人机对话形式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投入和主动思考。多媒体课件不仅是教师课上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极佳帮手。

最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学规模。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大量的相关外部资源链接和参考资料,它以超媒体方式对各类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相关媒体信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扩充了有限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动画教学的规模,既使学习者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为我国动画教育的深入及动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多媒体为动画教学课件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要素

“视觉要素”在学术文献中解释为形状、线条、明暗、色彩、质感和立体感等,是人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视觉形象,它们是传达视觉信息的基本单位,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的配合使用,能起到互相加强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教学课件,拥有更加丰富的视觉要素内容。

(一)文字信息要素

文字是页面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课件中的老牌视觉要素,也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对文本信息的依赖性也逐渐减少,但是课件中的课程名称、目录、章节、段落标题、概念陈述等还是必须由书面文本进行表述的。通常在课件中文字要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学习者阅读,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的;另一类是用于修饰页面、美化课件的,这一类文字多以图片或背景的形式出现。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课件中,文字要素还有一种新用途――链接。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是其一大亮点,其中目录导航、章节切换、页面跳转等功能多是通过超链接文本实现的。对于网络课程,超链接文本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图形信息要素

“图”是页面中必不可少的视觉要素,它的视觉冲击力比文字强85%,所以有“一图胜千字”的说法。课件页面中的“图”包含图形、图像、图标、图表等诸多内容。图在视觉传达上能辅助文字、帮助理解,更加具体、真实地的反映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2]。图标按钮是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要素,它能够像超链接文本一样,通过点击迅速实现导航和跳转功能;并且作为页面中的视觉元素,图标按钮有着多种风格和主题,合理的设计、运用图形按钮,更有着美化课件页面、协调主题风格的作用。动画是一门视觉艺术,动画教学课件中如果没有图形信息要素,我们将无法透彻阐述教学内容,更无法尽显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魅力。

第7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版式设计;创新;教学改革

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轴心,在视觉艺术课程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承接了基础课程即设计素描、色彩、构成课程的设计构成方法,另一方面开启了视觉艺术设计的大门,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石,为提高版式设计实用技能并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课程转型改革是关键。

1 教学方法改革

我所致力于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并设计出能够引导受众以设计师思维为导向观察设计作品,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且独具匠心的作品,其改革方法细述如下:

1.1 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机制

由于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多变,国内经济压力日趋加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持续走高,如何改善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各专业竞相争论的热点,针对视觉艺术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是减缓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若从进入大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毕业工作几率较大,相应专业能力则会较强。

1.2 “工作室”教学辅导模式

为了能够推行“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提高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复习并制作艺术作品应配合工作室教学辅导,这样以小规模,小团队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3 自我评述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自我表述能力,无论是就业招聘时的自我介绍亦或是工作中完成任务与上下级部门的汇报与沟通,自我表述能力衡量着一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加入对自己设计作品的介绍、评述、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评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研究

版式设计课程的意义更是总结了人类观看的视觉流程的规律,教会学生如何设计作品,引导受众按视觉流程走向观看设计作品。纵观整个版式设计课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

2.1 第一阶段:观察――从生活到社会文化

“设计知识和设计的产物,通常是某一特定时代和环境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项目和累积成果。”[1]在正式学习设计作品之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在生活中累积设计素材,观察作品的形式、颜色与结构。因此版式设计的第一个阶段课程可设置为对报纸、杂志案例的裁剪拼贴,让学生初步了解报纸杂志排版中骨骼的分布形式、字号的大小、颜色的搭配等设计元素。

2.2 第二阶段:分析――从设计无序到设计有序

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当我们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作品版式形式原则后,不同的版式原则会在其头脑中产生感性概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能够按照所观看的作品进行复制排版行为,但若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还需要培养其理性的认知思维,通过对版式基本原则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而从无序设计渐入有序设计。

2.3 第三阶段:创造――从复制到创新

优秀的设计不仅在于符合设计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其独创性及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则打破一二阶段传统的复制设计作品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创造,通过“联想”及“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活跃个人思维,让学生思维处于被激发的状态,从而初步完成主题创作,形成独立的设计思维。

2.4 第四阶段:模拟――从错误中探寻设计的原则

模拟法是借助某种事物或过程来在线原型或模式的表象、性质、规律、特征,利用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进行设计的学科类比方法。[1]将模拟法应用在版式设计课堂中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的原则,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纠错,模拟设计师及受众双方心理,让学生对版式设计原则、视觉的流程等设计方法理解更为透彻。

2.5 第五阶段:评价――从自身的喜好到用户的体验

用户是设计的体验者,若设计人员的思维是设计的灵魂,那么用户的体验便是设计的躯体,第五个阶段对学生反馈体验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评论自身的设计与其他同学的设计,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让自己思维灵活转变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学会用多重思维多重角度看问题。

2.6 第六阶段:系统――从零散观察到整体设计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独立完成设计作品,但版式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其渗透应用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具体学科,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对不同学科应用的案例的赏析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类别作品,形成整体设计思维,达到系统的、整体的、机构化的设计。

3 考核考评机制创新

考核考评机制的创新能够督促学生进步,培养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前培养学生步入设计工作的状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

3.1 末位淘汰考核机制

末位淘汰其重点在于要有末位,通过对班级同学作品优劣的排序,考核学生的听课状态及学习效率,做到堂堂考核,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督促其学习进步,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工作室辅导机制作为辅助措施,辅导末位学生,提高其设计水平。

3.2 学生互评模式

为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提高学生鉴赏品评作品的能力,课堂开展学生互评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课堂表现、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荣誉意识,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评价中充满干劲,积极进取。

视觉艺术设计是创造、是发明、是革新,作为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授者我们更应该在教授中引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探寻潜藏于日新月异的视觉艺术设计背后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的能力,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