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06 16:04:57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第1篇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第2篇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强调语文教师的创意教学的能力。创意教学的时代意义在于突破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创意教学即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促使学校落实创造思考教学,使“教学有创意、学习有兴趣”、“学生能将创造力与生活结合”,“培养一流、优秀的人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并积极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境,随时变化语文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教师成长的途径,以发掘出最佳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三、结语

第3篇

这首先就要求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更加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材从生活实际当中来,再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这样反反复复,一来二去的,就会产生经验与体验,吸取经验,摒弃不足,这样不仅仅可以优化语文的教材知识内容,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了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开放化和实践化,把最优质的语文教材知识内容在无形之中,教授给了学生。同时,语文学科,可以直接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学生对听、说、读、写全方面的指导练习,可以说,一个学生,在他走出校园之前,这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际能力,几乎都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所锻炼出来的,在这其中,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学到了,掌握了,是根本不够的,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例如,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大自然,去亲近大自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二、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语文的教育特点中,根据我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出,学生最乐意接受的,还是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上也有所体现。初中的学生学习语文,不应用语文。这样子,语文的教育教学效果会受到社会生活的检验。所以,必须要根据社会与学生的发展实际与发展能力,来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的教学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相结合,相联系”。在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规定说:“初中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所以说,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能够做好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可以的,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比如,加强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应用到课外阅读上,学校应该开放图书馆,优化图书室,让学生由课堂内教学走向课堂外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同时还可以发现和寻找一些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料和信息,学习和感受到课外新鲜灵活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教师精讲教材

第4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不仅可以使其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思想深化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学生的作文可以反映学生看待事物的立场以及思想等特点,如果要写作优秀的作文,教师就需要着重在中心思想和作文立意的新角度上对作文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有其准确的判断力。借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作文相结合的来教授,这样两者在互相渗透中达到互相影响的作用,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积极和乐观健康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到作文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又增加了学生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身意见和想法总结,将自身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加以引导,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潜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的时候,一要高度重视批改的作文,二要对学生作文进行评点时,将健康的思想融入其中,帮助并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思想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凭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靠其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目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德育教育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手段为途径,正确树立德育思想,将书本上有关德育内容转变为教学知识,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历来都是以讲授法教学的,依靠说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况且这种方法也难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相关的语文活动,例如慰问和采访老革命战士。此外至于古典文学的篇章,教师进行讲解时,应与历史背景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教授《离骚》时,应该由学生带感情的进行朗诵,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诵去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正面素材来引导学生塑造思想。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融入社会环境来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不断积累和加强情感沉淀,慢慢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最大程度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阅读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并拓展学生的视野。网络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在应用时注意其不良影响。通过网络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其优势,但网络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抵制网络不良文化,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网络的运用也已成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要选择一些新颖的阅读主题或阅读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在使用网络时遇到的不良文化这种现象,共同研究抵制不良文化的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还可以对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在当今生活当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而提高其道德素质。道德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课本学到的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都只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却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活动,两者无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教育与实际行动相悖,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要的德育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高其思想境界,并用于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使德育自然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道德准则与生活相统一,利于其道德规范与准则的内化。

五、结语

第5篇

初中语文教材和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是美育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取向,在遵循初中语文教育体系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按照审美的规律来组织和运用材料。带领学生愉快的接受美与善的熏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中的美。此外,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客观存在的美,产生美观,欣赏美。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素材中有很多美得素材:《小石潭记》、《春》、《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中描写的祖国的大好山河,景象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都能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鉴别事物美丑,引导其学习鉴别艺术美,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活动。教师是美育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学生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的形象、教学活动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教师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流畅的教学组织,漂亮的板书,甚至得体的服饰都会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给学生的感官造成满足感,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从最普通的课文解读来说,教师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生命、自然的关心,使他们受到美得熏陶,美的感染。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辅助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投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表达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抒发自己对美的感悟。除了在学校、在教室个学生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去掉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让其能在校园外的广阔世界中接触大自然,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接触美、感受美、了解美。如对大自然中的园林、天气景物、美好山水、可爱动物等等,社会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这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触发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从美好的大自然中从分汲取美的营养,提升美的素养,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

三、加强诵读,尊重学生个性

俗话说:“书读百般,其义自见”。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默读是个体活动,便于阅读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侧重于知识的梳理。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以声音增强原作力量,诱发读者通感,唤起其内心现象,激发美感,有利于读者感受到课文意境,在班级范围内的朗读能引发群体效应。听到声音,读者会不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更真切的感受作品的气势和情韵,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教师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语感,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此外,朗读是学生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课文中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朗读节奏、语气、缓急,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心情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不会限制审美主体的自觉意识。朗读是美的创造,也是审美判断的外化。同时,由于审美主体的个性化是围绕课文内容的中心,因此其审美评价、审美情趣仍大体趋于一致,这就保证了审美认同感,使得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感知均衡发展。

四、提高学生评价鉴赏能力

学生应该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尝试新方法,走进新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其主动创造美的意境。教师在培养学生评价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生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教师的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投入程度和兴趣多少。第二,教师应该有机整合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与其他初中语文能力。教师应该以灵活多变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比如在课文朗读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行用词造句,在分析文章结构时,让学生分析作者思路发展等等。第三,教师应该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个体知识的储备决定了其评价、鉴赏能力的高低,个体知识面越宽广,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作品阅读竞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诗歌朗读等多种活动,将课内课外联系起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鉴赏能力。第四,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而在美育教育时,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做出理性批判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现代的眼光和历史的观点公允的评价人事物,这样才能真正使美育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第6篇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亲情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可以将朱自清的《背影》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外拓展阅读材料。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对比学习,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与地坛》中母亲的无私大爱,以及母亲的坚韧和无所求的大爱是如何砥砺作者战胜残疾之躯和苦难命运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去发掘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无私大爱,使学生对亲情、母爱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在感动的同时,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二、初中语文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成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可以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消化。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会通过多媒体来准备课件和备课,使所教授的内容更生动、形象,视觉效果更强。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接受新知识,对语文教材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更显著。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一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特点。因此,人文教育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传道授业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点:每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消化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兼顾,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给予每一名学生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和弊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表现出的好的一面,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学生更具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此外,语文教师要将大部分学生感到理解困难的内容列为教学难点,进行重点突破,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2.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7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美育

美育就是用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进行审美观念与美的价值的教育,使人完美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具体表现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需要进行美育的发掘与渗透,已经成为初中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和重要园地。它对激发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足多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美好的爱国热情,加强他们对生活、对亲情、友情等更深层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

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二、指导学生“赏美”,欣赏艺术美

1、语言美。

高尔基就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省略的冬天,语言都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他笔下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脉省略脉的流水、袅娜的荷花、漂浮的轻雾,笔墨不多,而光、影、声、色俱在眼前,绘出了一幅空灵的荷塘月色图。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音乐美。

杰出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是三个键,一个数学,一个文本,一个是注意。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的灵魂,应该使用。音乐,被称为灵魂!的语言,因为音乐是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学生,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自己的气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的审美。

三、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1.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课文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领悟,从而发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对课文中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明若暗,那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或部分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因此要利用语文教育中的听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而美读则是听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

3、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美读能把诉诸视觉的无声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学描述,通过再造想象的活动,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用较为舒徐、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包括绘画和音乐美)。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稳,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