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09:15:42
序论:在您撰写幼儿职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学研究表明,两岁到五岁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口语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让幼儿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语言,表达自己,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都会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者和家长要抓紧这个机会,培养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了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者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等。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承载着幼儿语言学习的不同内容,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语言技巧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是以,教者要努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营造机会,努力发展幼儿语言。
为了使幼儿的语言水平得以提升,教师应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定期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在班上开展了“讲故事”“说广告”“背古诗、儿童诗”等活动。让幼儿复述故事、广告、背诵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现成文学作品的简单模仿,没有创造,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积累许多语言经验。其次,户外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向教师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通过生活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激发幼儿说的愿望,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信心。引导幼儿多阅读,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让幼儿语言在文学的引领中提升。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儿童文学意境奇幻迷离,词句清新明丽,幼儿能够从中吸取丰富的美的滋养,儿童诗欣赏应大力张扬审美性,而降低认知方面的要求。文学欣赏是对作品作理性分析转为运用直接思维,强调感受,意会体悟。欣赏中采用多种活动能有助于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让幼儿结合画面欣赏,闭着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把作品中描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想象绘画下来。通过电视媒体使声音和动画融为一体,幼儿更能进入艺术境界。请幼儿谈谈通过欣赏自己有什么感受。专门的欣赏活动后,再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间,如餐前眠后、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凭自己的智力、趣味、爱好、个性差异、自由的想象、模仿朗诵作品与主人公一起伤心、渴望、爱动物产生共鸣进入角色,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图画读物是幼儿喜欢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国学经典和诗词读本,有空就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受一些熏陶。当孩子很认真地询问教者问题时,我们也要努力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比如有孩子问我:老师,树叶为什么都掉了?我说:秋天到了,树叶宝宝长大了,她就要离开大树妈妈,去远方旅行呢。孩子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接着说:树叶宝宝会对妈妈说:“妈妈,再见,我要去远方旅行啦!”她能模仿着我的语言讲下去了。
当然,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者和家长要努力培养幼儿的读书兴趣。如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
教者也可结合文学故事或者图画读物,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教幼儿词汇“五颜六色”时,把幼儿带到美丽的花坛前,让他们看看花儿都有什么颜色。幼儿边看边说:“红的、黄的、白的……”再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种颜色。他们边点边数,数出了好几种,教师告诉他们:“花儿真好看,五颜六色真漂亮。”幼儿马上理解了词汇的含意,走到另一个花坛时,幼儿自己就反映出来了:“这五颜六色的花儿多美呀!”
(二)让幼儿语言在倾听中提升。
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我们要求幼儿建立主动倾听别人谈话的愿望、态度和习惯。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去听,通过积极主动的倾听去感知、接受别人谈话的信息。幼儿喜欢简单,有趣味的东西。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我们还应该经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让幼儿喜欢去听,在听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说,捉蜻蜓的游戏.后:老师平伸一只手,孩子也伸出一只手,指尖碰到老师的手掌心,老师唱:捉蜻蜓,捉蜻蜓,捉到一只小蜻蜓。示范之后,让幼儿和好朋友一起玩,不仅能提高幼儿倾听时的专注力,也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并从中让幼儿的语言得到了提升。
给幼儿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听的环境。幼儿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爱的动画片等。我们可以为孩子们选择配乐的优美的儿童诗让幼儿欣赏,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加强对孩子的
语言培养。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让幼儿语言在多说中提升。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幼儿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教师说孩子听的教法。还要克服说得好的让说,说得不好的不让说的做法。鼓励幼儿说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助的。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幼儿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四)让幼儿语言在交流中提升。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还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句子,如:“老师,我要一本书,小糊涂神。”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小糊涂神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又如“老师”幼儿经常说成“老希”,等,凡属幼儿用词不当时,老师就给予纠正,并让幼儿重复练习。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一)重视家庭中的幼儿语言教育。
《纲要》中也提到: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方法,使家长重视,并配合我们的工作,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如家长接回家后,可让幼儿重复今天老师教的儿歌、故事、回忆班里发生的事情,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请求和需要等。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等,多给孩子买一些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形象单一,情节简单,适合小班幼儿观看的幼儿用书。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孩子学习语言,最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现象。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只有通过正确的、足够的语言训练,才能较早、较好、较快地掌握口语。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标准的普通话在意思表达上更准确清楚,也更容易被孩子模仿。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她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这样就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睡前讲故事。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视幼儿园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中提到语言本身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幼儿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才能感到有许多的知识、经验、情感、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对于我们幼儿来说,教会他们正确发音是关键的第一步。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回答,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教师,而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地给予解答,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积极的情绪,只有性格开朗的幼儿才会乐说、善说,智力水平也将会不断提高。
1.通过故事激趣,培养语言素养。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就会听得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受教师情绪的影响绘声绘色地表演。
2.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感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充分调动幼儿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不相同的,有的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教者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重视创设情境,促进语言发展。
教者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幼儿园要布置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培养优良品德,还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结合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幼儿争看同一类书籍而发生的争抢现象,教者要通过语言引导,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在阅读后,教者可以通过班级故事演讲会,或者我的阅读我来说等形式让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从图书中获得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
4. 鼓励大胆交流,丰富孩子语言。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同样要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等,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了能够衡量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就得建立相应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评价包括身心、行为、态度、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评价必须是全面和客观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行为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增长等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崇拜程度甚于幼儿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教师关注并赏识自己。故而,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用赞赏的目光关注幼儿,对幼儿的表现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迁移,不失时机引导幼儿快乐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有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友善的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成长气氛里。以真诚关怀和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好幼儿,首先必须了解幼儿。我们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细心体会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对幼儿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作出客观的评价,不断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二、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幼儿
课程理念明确规定,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可见,素质教育有否面向全体幼儿,是衡量是否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尺,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的观点是对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个幼儿在身心、品德、行为、态度、知识及能力等多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缺点,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在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出的评价必须是全面和客观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不能有歧视心理,更不能厌恶或弃之不管,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领全体幼儿健康成长。
三、精心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全面实施幼儿素质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享有素质教育的权力。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首先,我们教师要精心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设施。要为幼儿设计好各类游戏,如结构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及角色游戏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安全的游戏材料及场地,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关注游戏的进程,因势利导,使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最大化。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游戏,创编游戏,让幼儿在没有强制和束缚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在创新思维能力上得到增强。其次,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组织幼儿外出活动,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感受自然界奇妙变化,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爱,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
四、结语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长;学校;沟通
一、“幸福短信”,传递鼓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手机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现在,很多教师使用家校路路通,给家长发送一些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请家长配合的工作,以便家长在家督促孩子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传递“幸福短信”.那么何谓“幸福短信”呢?幸福短信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平日能够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然后及时通过短信反馈给各位家长。譬如,“您的孩子最近进步特别大,他能够积极举手发言了,还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告诉他,他是一个聪明又能干的孩子!”一条条真挚、热情、鼓励的短信,让我们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和谐、理解、包容的氛围,缩短了家长、教师、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得面对面交流时的不自在随着无线短信的空中传递变得温馨而又贴心了。听到教师能够如此夸奖孩子,相信家长们心中无不充满喜悦与感激。
二、“新的切入点”,让家长走进幼儿心灵
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强项,建立家委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吸纳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我们吸收家长加盟教师队伍,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力量。如,瑶瑶的爸爸是牙科医生,我们把他请进我们的课堂,让他来给小朋友讲解认识牙齿的名称、牙齿的基本结构、牙齿的作用和如何保护牙齿等多方面的知识。医生爸爸几乎将他的牙医诊所搬进了我们的活动室,还为所有的小朋友检查牙齿和教他们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能发挥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家长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三、有效沟通,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现阶段的家长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更多的家长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这是家园合作的前提。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非常娇惯,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比幼儿园还多,造成孩子玩玩具时不能专心玩一种玩具,而是玩两下这个,就去玩那个。长此下去,孩子缺乏耐心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我建议家长在一段时间内,只提供给孩子一两件玩具,让他们对这一两件玩具玩得精心,玩出花样,然后再换。()或请家长带孩子多进行美术活动的涂色练习,从短时间一点点过渡到长时间,培养孩子做事的耐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信服。
四、班级网站,沟通零距离
关键词:幼儿园 多元文化课程 组织方式
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组织是课程实施的前奏,是对课程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操作,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其组织方式是对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组织理念的具体化,是一系例操作方法,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引价值。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以各民族文化为课程资源,各民族文化中包含着各个细小的知识点,每个细小的知识点是民族文化各个小支流中的结点,是文化最小的构成细胞,而各个结点的关系也是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五种相互关系:第一,依赖关系,一个知识点是另一个知识点学习的基础。第二,参考关系,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以另一个知识点为参考,一个知识点是另一个知识点的拓展。第三,平行关系,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既没有前驱关系,也没有后继关系,学习它们可不分先后。第四,前交关系,两个知识点无前驱后继关系,但都与第三个知识点产生了联系,第三个知识点是前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第五,后交关系,两个知识点无前驱后继关系,但必须通过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才能学习第三个知识点。根据各知识点间关系,可以归纳出四种课程组织方式,即集合结构组织、网状结构组织、线性结构组织和树状结构组织方式。
一、集合结构组织方式
如果知识点之间是平行关系,可采用集合结构对之进行组织(见图1)。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可以领域或学科为组织形成各个序列,然后按年、季、月、周进行分段安排,再以每个具体的活动来展现,这种组织方式把各领域或学科课程内容分配在每个时段,并处理好它们间的关系。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的特点是计划性强,注重同一领域或学科知识的连续性、顺序性、逻辑性,属于领域本位或学科本科的课程组织方式,便于教师进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节约人力物力。但其弊端也十分突出,如漠视儿童主体性,无法顾及儿童个体差异,领域或学科的分离也割裂了儿童生活,使其支离破碎;并抑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师无法对课程内容心理学化,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宣读者,教师的专业得不到合理的发展与提高;还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使课程内容无法不断深入儿童生活,也不利于家园教育的统整。
二、网状结构组织方式
如果知识点之间是依赖和参考关系,可采用网状结构进行课程组织(见图2)。这种课程组织方式是把所有领域或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统整,然后分编成各个单元,各个单元串成单元序列,教师以此进行活动设计,并实施教育教学。这种课程组织方式能考虑到知识之间的不同关系,通过对知识的统整,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叠,避免儿童进行重复学习。但是这种课程组织方式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集合结构组织方式的一些弊端,它还是采用教师整齐划一的课程实施方法,仍然无视儿童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不过在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方面比之集合结构组织则略有进步。
三、线性结构组织方式
如果知识点之间是依赖和参考关系,可采用线性结构进行课程组织(见图3)。这种课程组织是因为知识点的依赖和参考关系,把知识点分布于一条主线上,形成知识点的线性演进。这种课程组织方式可集传统的直线与曲线(即螺旋式)组织优势于一体,较为注重知识的持续性、顺序性、逻辑性,同时切合儿童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便于儿童对某方面知识较深入地探究和学习,对培养儿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较深入地理解事物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种课程组织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引领儿童作深入地探究。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由于对深度的过于重视忽视了知识广度的问题,以至于不能拓展儿童视野,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对单一知识的持续深入也是比较枯燥的,儿童的兴趣能否持续、探索的热情是否能得以保持都是很大的问题,而且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切也成为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树状结构组织方式
无论知识点之间是什么关系,都可以运用树状结构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见图4)。这种课程组织方式也可称为主题课程组织方式,即对知识点进行综合化的基础上,超越领域限制,进行主题组织,其关注知识的过程性,能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顾及儿童个体差异,并以问题解决为其核心目的之一,培养儿童创造性。具体说,主题课程组织方式在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优势,一方面为儿童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为儿童提供了观察、探索、发现的环境,发挥儿童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了儿童视野,增进儿童与教师及儿童之间、以及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儿童经验,培养儿童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儿童思维等方面有着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主题课程组织方法是对情景化和生活化教育教学的回归,是对儿童人性尊重的反映,也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尊重。主题课程组织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挥、创造的机会和空间,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但主题课程组织方式还是存在一些很难克服的弊端,需要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规避。由于各主题之间很难连贯与深入,使得课程的整体性和持续性很难维持,教师在收集主题材料时,常常收集反映主题内容的材料,这也使得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无缘,还可能存在重复的问题,更占用了教师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一、园本文化建设要突出“园本性”
幼儿园因其自身师资、幼儿和家长来源的不同,以及所处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形成了自身的整体特色,即“园本性”。它是确立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目标、内容、途径的首要依据。因此,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建设务必要突出“园本性”,在了解、认知本地域的文化背景、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在传承和发展本地区、本园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现时文化和特色,建构出融合自身历史文化、周边文化资源以及具有创新学前教育理念的园本文化。
二、领悟和理解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的内涵
优秀的幼儿园园本文化孕育着团队精神,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是幼儿成长、教师发展、园所发展的基石;更是幼儿园的一种内在气质,一种独特个性,一种教育品牌。
我们在构建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对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进行一下梳理: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幼儿园文艺活动的组织;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片面等同于标语、口号的张贴;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视为幼儿园的形象设计;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仅仅等同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建设;将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幼儿园的园本文化建设脱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后果不言而喻。
三、园本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为突破口
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建设风貌,是它有别于其他幼儿园的重要标志,它能集中体现一所幼儿园独特的底蕴和品质,具有隐性的、深层次的“品牌效应”,是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
1. 关注幼儿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尊重人的价值。幼儿园可以从弘扬“健康向上、淡泊名利、关爱和谐”的园本精神入手,培养教师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及“对幼儿的情感和态度”,尊重幼儿的人格和需求,对幼儿倾注“母亲”般的情感,读懂幼儿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
2. 提升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和教育着幼儿。幼儿园可从“加强教师的品德修养”、“培养教师的审美情趣”、“关注教师的仪表行为”、“激发教师的潜在能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来培养和提升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无声的教育手段,使幼儿园成为行为教育的典范。
3. 对幼儿教师体现人文关怀。用“尊重、关爱、赏识”去唤醒幼儿教师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潜能,使教师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与幼儿园荣辱与共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我们最期望和最难得的效果。幼儿园可以从“尊重和理解教师”入手,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关注教师的生活、关注教师的需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等等。
(1)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等心理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自我提升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幼儿教师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势必会让她们奋发向上,有爱心、责任心和创造力。这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保证。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和重要环节,是课程的价值定位,是引领课程成功的关键和指南。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以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旨归,致力于儿童多元文化意识的培育和多元文化能力提升的核心要求,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须符合适宜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生活性与整体性相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差异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灵活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幼儿园 多元文化 课程目标 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方向或指导原则,是预见的教育成果,是学生经历教育方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必须达成的表现”,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中的具体化,是特定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与社会中最根本的价值观相一致。课程目标贯穿课程的全过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准则之一。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选择符合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制定出适宜儿童发展需求的目标。
一、适宜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要求
适宜性包含基础性和启蒙性,是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制定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适宜性要求包括:第一,与儿童适宜。这是适宜性要求的核心内容,因为任何课程目标的制定,都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目标实施对象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必须与儿童的发展特点、规律相适宜。与儿童适宜包括常模适宜和个体适宜:常模适宜指与特定区域内儿童发展常模相适宜,儿童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而各个不同区域内的儿童又表现出相应的区域性发展特点,这要求把握区域内儿童的发展常模,使课程目标与之相适宜;个体适宜是与个体儿童的差异性相适宜,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考虑到儿童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达成课程目标。第二,与教师适宜。表现在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自觉等方面。第三,与社会适宜。即儿童的发展必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的要求必然反映到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之中。
超越“意味着对已有界限的突破或在现有水平上的升华,是对新的境界的开拓或新的事物、观念的创造,是一种进步和发展。”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就是最本质的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超越是人存在的特点,为人所选择和创造,考夫曼认为“要问:‘人是什么?’我们必须要问‘超越性是否存在’以及‘何谓超越性’这些根本问题。我们可以说,唯有超越性,才是实在的存有”,鲁洁说:“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可见,超越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类总是处于不断地超越之中:超越生物的规定性、超越生活的现状、超越自身的极限等。人的产生和进化、生产生活的提升、思维的发展和进步等无不包含着对原有水平的超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一种超越,可以说,人学史就是一部人类超越性发展历史。人学作为教育基础,也规定着教育的超越性,因此,教育史也是一部对人超越性教育发展的历史。如孔子的德性优先原则是对德育目标超越性的高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教育即回忆的基本形式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超越性是德育思想的重要向度之一、鲁洁教育思想的理想主义特征表现出以“未来个人”对“现实个人”的超越、诺丁斯的德育观表现出身体哲学对德育的超越、吴康宁也认为超越性是受教育者的一种本性,创新教育强调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原来思维模式、观念体系、认知结构等的超越。可见,超越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
“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造作为生活取向、能对现存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和能力的人。”教育应唤醒人未能意识到的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实现人对现在、当下、自身的超越,因为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超越性理应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超越性的存在,就没有发展的存在。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超越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即对儿童发展的超越、对教师发展的超越、对幼儿园课程的超越、对民族文化的超越。对儿童发展的超越是其中最重要的超越,“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应在儿童的原有水平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儿童获得最大的发展,儿童研究的成果也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实现儿童发展的超越是儿童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生活和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实现的需要。对教师发展的超越表现在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以及与儿童合作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也是幼儿园课程不断发展超越的一种合理存在。
适宜与超越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这两种基本状态是相辅相成、不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制定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时,既应考虑课程目标的适宜性,也应考虑目标的超越性,做到适宜性与超越性目标的融合、互补,使目标既基于儿童现有水平,但又不停留于现有水平。
二、生活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要求
“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多样的,赫舍尔说:“做人不是一个固态结构,也不是一系列可以预见的事实,而是不计其数的、一连串的瞬间和行为”,萨特认为生活存在很多偶然性,博尔诺夫认为“生命发展中有连续性一面(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等)和非连续性一面(如顿悟,唤醒,豁然开朗等)”。可见,生活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体,生命也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体,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结合。由此,博尔诺夫提倡非连续性教育,认为生命中的非连续性如“唤醒”“顿悟”“忠告”“碰撞”“冒险”“危机”和“挫折”也是教育的形式。生活性课程目标应该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连续性课程目标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是一种知识本位课程目标要求,强调事物发展的顺序和渐进,目标环环紧扣,这种严密型课程目标与儿童发展的实际相背离,也与儿童生活相背离。由于儿童的发展、生活、兴趣、需要等都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偶然与必然的有机统一。因此,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应关注生活,体现生活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有机结合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需求,即既满足儿童连续性需要,体现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知识的内在逻辑,同时也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非连续性需要,如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儿童兴趣等需求的跳跃等,使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呈现“中断”“跳跃”等“布白空间”,使之具有开放性、间隙性,给予儿童、教师以自由空间,才能渐进发展、张驰有度。
生活包含不断从当下到未来的连续运动轨迹。生活是当下的、此岸的,生活的运动是未来不断成为当下、彼岸不断成为此岸的过程,生活包含当下与未来。因此,如果单纯的强调生活的当下性、此岸性或是未来性、彼岸性,都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课程如果仅仅立足于当下生活,那它就成为当下生活的影印本或照片,只有记忆和留恋价值,课程也失去了发展的未来方向,而丢失了未来性和超越性的课程,也就丢失了前景和未来。而教育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当下,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未来,而是包含了当下和未来的连续发展和有机统一,是为了人生之终极幸福,既是为了当下、此岸的幸福,也是为了未来、彼岸的幸福。课程目标应既包含当下、也包含未来,未来是对当下生活的超越,忽视当下生活的课程是没有现实根基的,是脱离儿童背景的,也是无法真正走向未来的;而失去未来的课程也只是当下的简单重复,是缺乏升华和超越的,是不能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也是漠视生活的未来性和知识发展需求的,所以,课程的生活性应该是当下与未来的有机结合。
“唤醒儿童的整体性并加以抚育是当代课程发展的重要使命。”生活是完整的、全方位的存在。童年的幸福生活是和谐自由的生活,是完整而全面的,是立体化的存在,是身体的自然生长、心灵的自由发展、思维的灵动飞跃。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允许被割裂。必须立足生活,促使儿童各方面完整、全面、自然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生活性与整体性体现包括:第一,儿童处于发展的特殊时期,各个方面都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和发展,生活习惯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发展、学习与人相处、各种感官的发展、心智的成长、社会化的实现、个性的养成、肢体的发育等,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生活。儿童思维的直观性、形象性也要求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必须回归生活。第二,儿童生活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允许割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并明确这五大领域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要求五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儿童整体人的发展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成果,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是儿童成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整体,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它们相互融合、交织,不存在分开与割裂,也无法分开与割裂,而各种民族文化都代表着本民族、本地区民众长期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成果,儿童生活其中,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完成其社会化过程。儿童生活、发展的实际和民族文化的生活性、整体性必然要求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生活性和整体性,并使其生活性表现出生成与预设并存、现实与未来一体,整体性表现出充分和差异并置、特殊与普适相携。
三、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要求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经历了“神化人”“自然人”“社会人”的过程。“神化人”认为人是上帝、女娲等所造,是神的产物,所以人乃神明之人,具有一定的神性。“自然人”的观点源于对自然的崇尚,古希腊人认为“自然即自由”,我国道家也认为自然是本性、自然而然之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也追求人与世界的自然、和谐,“自然人”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物之一部分,必然也遵循自然之法则,复归人之本能、人之动物性。“社会人”观点是在对“自然人”观点的批判中发展起来,认为人类社会是人成其为人的依托,使人最终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强调社会性对自然性的控制和调节。
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人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李承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人类社会化程度多高,人永远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格奥尔格·卢卡奇也认为自然存在理应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可见,只有自然存在才有躯体存在、生命存在,自然存在是人存在的先决条件,自然存在也是人最初的存在形态,是人之存在的存在物。但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是自然存在的提升和发展,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是人自身的缺失、人存在的缺失。人的自然存在决定了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这也决定了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
自然性是指人的天然规定性,人的自然性意蕴应指人的天性、本性、原初性等,对人自然性的尊重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注人的自然性是对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儿童的意志与自然的意志是一致的,儿童在一条一条地遵循自然的规律”。人的自然性体现在对自由、天性的关注等方面,而社会性体现在规定性、通约性等方面。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现人整体、全面发展各个方面的共生、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人与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的过程。但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性,必然成为人自身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桎梏。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偏重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人自身发展的不完整、不和谐,因此,对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要求就是人之完整发展的需求,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正如孔子完人思想中“内圣”“外王”的统一成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典范,亚里斯多德对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等都反映了对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理念。当今教育倡导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无不是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复归之路。
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体现在:第一,对儿童的尊重。明代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如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月久。”尊重儿童包括对儿童人格和权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和兴趣、学习方式与风格、发展潜力等的尊重。其中最核心的尊重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儿童的自然生长和自由发展是其根本内容,正如卢梭所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第二,对教师的尊重。教师是儿童的重要他人,对教师的尊重是真正实现对儿童尊重的前提。对教师的尊重应包括对教师人格和权利的尊重、对教师职业和劳动的尊重、对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尊重等。第三,对环境的尊重。民族文化继承了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建立和谐环境也是民族文化中优秀思想的反映,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离不开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发展。第四,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依据对儿童、社会生活和知识的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选择适宜的民族文化,进行学习、提升与发展,使民族文化永保生机和活力,才是对民族文化真正的尊重。
四、差异性和多元性相统一的要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存在智能,但每个人的这九种智能组合和发挥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人善长语言智能,有的人善长身体运动智能,表现出各自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个体独特智能的差异性,这也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异质性与独特性的差异表现,虽然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普遍性,但差异是绝对的,这是先天与后天共同造就的差异。
由于应试教育否认人的差异,采取统一模具对人进行塑造,这导致了教育的不断变革。当“人才”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被造就时,密尔(或译作穆勒)曾告诫我们:当“人类在有过一段时间不习惯于看到歧异以后,很快就会变成连想也不能想到歧异了”,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每个人都是存在着差异的个体,教育的责任不是培养统一的产品,而是发展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个体得到最可能的充分发展,这既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实现人整体和谐发展的需求。多元文化肯定差异,关注所有文化的优点,平等对待所有文化,而非强求一律的理念对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的启示在于:关注儿童的差异性成为其课程目标的内在需求。差异性的存在要求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必须超越传统幼儿园课程在现代性支配下强调目标的一元性、普适性、一致性等特征,提倡课程目标的个别性、差异性、特殊性、多元性等特征,尊重儿童的个性,满足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和儿童的个体差异,从实际生活体验出发,重视每个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扬对话和协商,展现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体现各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丰富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以多样化视角认识和理解世界,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感受。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在体现差异性和多元性要求时可采取分层目标形式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目标,以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不求整齐划一,而是强调差异性和多元性。
五、灵活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