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情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1-16 20:33:31

序论:在您撰写情感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情感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成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94-02

一、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

教师在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堂教学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概念、规律,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作自觉、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每一堂课,让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教师的“教”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获得知识。那么,教师与其严格要求学生去学,不如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自己的需要的行为活动。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讲得再精彩,也只是对牛弹琴。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同学科包含的情感素材不同,情感内容,表现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比如人物的高尚情感、感人的事迹、感人的情节等,达到以情优教,以情促教,知情互动,和谐发展。

二、要满足学生健康的情感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成功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要求不宜过高,超出孩子的能力,就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积极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老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摸索规律,寻找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用最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着眼于人的情感发展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尊重是前提,激趣是先导,和谐是保证,而参与、激励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把握教材情感因素,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情感教育。要求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制订情感发展目标,采取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活动时间,用于思考、操作、练习、讨论等。这一看似简单并略带强制性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空间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个别学习、同桌小组互助学习、大组讨论交流学习、学生情境表演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面和活动量。教师要注意倾听、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问、答中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学生的情绪。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急着赶教学进度,不搞形式主义。培养学生对他人、家庭、社会的爱心、尊重他人、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感,进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激发、调整自己情感状态,形成克服困难、达到学习目标的能力,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同情心,对同学、老师、父母的爱心,使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和集体生活,初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接纳、理解、尊重等积极情感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起重要作用。教师积极情感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喜爱,愿意接近老师;教师的良好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信任和耐心,能够填平师生间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使不良师生关系得以改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新型教育理念应是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是为学生服务。尊敬师长的美德应体现在生活礼仪上,而不是知识的尊卑传道中。就知识而言,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所以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不以先学而自高,学生也不以后学而自低,所以师生平等探究,互动教学,才能其乐融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热烈的期待、充满真诚的信任和坦诚的爱去点燃学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这种期待要流露于言谈举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使学生受到感染,使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使师生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教学中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由此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五、重视学困生的情感教育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情感教育

收稿日期:2007―12―15

作者简介:朱俊梅(1968―),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是发展人的,人的发展是按照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进行的,并且是两者的平衡发展,互相作用,否则其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但是现代社会过度强调物质的发展,教育也随之高度关注人的认知世界,由此引发的问题日益显现,如现在的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大、活得太累,这本不该是他们应该有的感受,却已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让他们过得愉快、轻松,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如此发展却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为此许多学者提出21世纪的人类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进行人类情感世界的重建。

一、 情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凡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倡导情感教育是要呼唤教育的情感回归,是要实现教育关怀人的本质。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走向文明的漫长过程中,教育担负着健全人的心智、培养人的精神的责任。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样的人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情感;这样的人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能理解、宽容他人;这样的人能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因此有人说情感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愉快教育,这是当下教育所应追求的。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情感教育才能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义,也才符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

(二)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基础

培养人才的前提,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于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我国的孔子就曾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会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好学不倦,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因此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

(三)情感教育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领域里全球化的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彼此的必需,正因如此,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一半保证。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具有 “心理监控器”的作用,能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我、控制情绪,同时了解他人感受、增强理解,因而有助于人们通过情感表达和交流,进行人际沟通,消除彼此间因文化、认知、性格等差异而产生的误会、隔阂,使合作活动顺利进行。

(四)情感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手段

情感因素影响个性倾向,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敏捷,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难题。道德智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人格健全的程度、社会适应性的高低等都与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连,所以,重视情感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当前情感教育的问题

当前情感教育并未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感教育不受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被看成是促进知识掌握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本身。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方法、手段上探讨情感教育的应用问题,但这些研究还是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仅是对情感的表现形式与认知关系的分析,而没有从情感本质意义上去探讨情感的内涵,而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二)情感教育理解错误

把情感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关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表面看这并没有错,问题是关爱学生什么、满足学生哪方面需求。现实是教育者往往根据学生的表面现象按自己的理解去判断、选择关爱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关爱的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没有触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甚至成为负担,也就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三)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重视情感的驯化,忽视情感的提升和发展,重视行为的规范,忽视心理的感受和发育。把学生当作教化的对象,不是从人的需要发展考虑,而是从社会管理和规范出发,过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感,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这种说教式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排斥反应,教育结果适得其反。

三、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关爱人的心灵,发展人性的教育,教育应立足于对“人”的培养根据情感形成过程研究以及学生情感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应从四方面入手:

(一)学会关心赏识学生

作为教师,无须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在学生感到失意时,能愿意倾听他们的诉说;在学生感到无助时,能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学生感到无望时,蹲下身去,用温暖的话语去抚慰他们的心。教师一次真诚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足以让一个屡遭失败的学生兴奋许久,甚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所以教师要拿出爱心与诚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把爱仅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空洞的话语交流和情感驯化上,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谅解的胸怀、尊重、接纳和关爱学生,形成双方交互式的、平等的、真诚的沟通。我国一位学者曾说“做教师不是仅有知识、能力就行,还必须对孩子有爱心”。爱心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前提。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要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情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教师所希望的情感品质,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处于压抑、紧张的课堂气氛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师生关系和谐了,校园才能处处充满人文阳光。学生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直觉性,他们往往凭直觉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如果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就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协调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以真诚、热情、民主、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后进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好这门课的愿望,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哪位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往往产生厌烦情绪,可见,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改变学生认知方式

情感是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而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最终受个人已有认知方式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会因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方式既与个人的认知态度、思维方法有关,也受外界影响,个人的生活环境、父母、教师、同学的思想、行为都左右着个体的认知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有更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调整学生的认知,调节学生的内部需要,调整学生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从理性角度认识事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客观看待社会,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形成的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陈平,陆卫平.情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石油教育,2003,(6).

[3]邵军.情感的培养与激发――让学生作文驶如快车道.学科教学探索,2004,(1).

[4]吴志华,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6,(4).

[5]张铭.实施课程标准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成才,2002,(6).

[6]金钧,陈秉初. 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伤害的反思.生物学通报,2006,(4).

第3篇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智力等心理因素决定。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有利于交流的氛围,是教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情感的投入却能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将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情感教育就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情的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单独存在的,人存在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是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或是结束阶段,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任何适宜的环境都可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在乐观的环境中就能产生愉快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思维开阔、思路敏捷、大胆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职业中学的学生,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他们普遍功底很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思想波动也很大,大部分都存在着厌学情绪,家庭教育也谈不上,对于这样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如不施以情感教学,就很难激发起他们的情趣,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才能搞好情感教学呢?经长期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形象。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和学生都很陌生,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心。在第一堂课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水平和形象,将会在学生心理上长期起作用,上课讲得好,学生就喜欢你、崇拜你,非常乐于上你的课,学习你所教的这一门学科,甚至还会起到情感迁移的作用。如果第一堂课水平太差,学生就会排斥你,厌烦你所教的科目,从而失去对你的信任,严重者还会导致学生对你的不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重树威信,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二,教师的讲课要有感彩,要能艺术地再现知识。风趣、幽默的老师容易让学生亲近。老师的讲解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叶澜教授曾经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育就是这种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讲解有感彩,能通过艺术的语言把知识传授,学生就容易接受。如果教师的讲解只注重条理、结构,为讲知识而讲,那么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坐立不安。

第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他就会认真听讲,并努力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如果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花再大的功夫也收不到效果。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师可利用名言警句、名人刻苦学习的事迹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大胆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不断争取新的进步,有信心。同时作为老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疑问,教师要耐心讲解、循循善诱,和言悦色,一直到满足学生的欲求为止,随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一些细微末节的工作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发展,从爱老师到爱老师所教的课,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四,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代的学生是生活在一个科学昌盛的时代,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丰富,眼界开阔,兴趣广泛,他们的所思所想,往往会超出老师的专业知识领域,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对教材要细心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法,讲解时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善于组织材料,掌握艺术表达方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据调查发现,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效果极好;教师与学生关系僵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极差。特别是双差生,教师更应该对他们倾注爱,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在一次教学调查中,有90%的学生提出:“如果老师关心我,爱我,瞧得起我,那我就会好好地学,争取各方面的进步来报答老师。”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情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平时与学生谈心、接触,教师同样也要有关爱心。师生各抒己见更能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喜欢学习。

第4篇

他长得很高,六英尺三英寸,又瘦又高。他的头小,头形古怪(他的室友迪米特里有时说他长得就像一块楔形奶酪),鹰勾鼻子。他想在比较语言学领域当一位教授,他也崇尚美。他一天到晚都在学习,有时会对自己多么用功感到吃惊。他看电影会哭这件事出了名,他也不算缺乏运动细胞。

不知怎么,他变得相信自己是个怪人,只有怪怪的女生才会喜欢自己,那些根本无法把眼光放得更高的让人同情的女生,这让他自尊心受损。

然而命运让他就在这天晚上,看到一位女生走上怀登纳图书馆的台阶。她中等个头,黑色短发;她穿一件浅色短大衣,在她身后飘了起来,因为她走得很快,几乎是跑,但又不完全是跑;她额头的曲线和她的眼睛让他心旌荡漾。她很漂亮,仪态极佳,有种十分健康和自傲自满的样子,让埃尔金叹了口气,他想到这位不是那种怪女生,她能给她喜欢的任何一个小伙子(以及他的自信)带来难以描述的好处。她正是属于那种女生——远非不快乐,而是万物皆备于我的那种——他相信她绝对不会喜欢上他。

她把书本抱在胸前,埃尔金的目光跟随她上了台阶,他的鼻孔因为激动而张大。她走过去,消失在怀登纳图书馆里。

“肯定会是在今年,”他看着天空想,“既然我就快十九岁了。”他伸出双臂,树上的叶子(随着秋天来临,已经开始变干)在微风中簌簌作响。

后来的几天里,他又想到过那个女生一两次,但是直到两星期后,当他在拉德克里夫学院在卡博特堂举办的舞会上他再次看到她时,对她的渴望才算扎下了根。那是一间照明不佳的公共交谊厅,一对对舞伴几乎在是黑暗中不知疲倦地跳舞。埃尔金正在跟帮他学德语的一个女生在那里摇摆(他跳舞跳得不好)时,看到了在怀登纳图书馆见到过的那个身影。下首舞曲开始时,他穿过一对对舞伴去找她,要从别人那里把她抢过来,但是走近她时,他转身走到墙边,在那里调整呼吸,意识到自己是吓坏了。

这次对他打击极深。知道自己害怕那个女生,他又对她充满了渴望,就像那些觉得自己是懦夫的人渴望参战,好证明自己并非懦夫。要么是出于别的原因。那个女生貌美惊人,她的样子中有种年轻、骄傲、纯洁的感觉,令人心动。

但是无论原因何在,他的确开始认真地想她。他读书时每次遇到遇到某些词(“爱人”是其一,“美丽”又是一个,其余的你可以猜到)时,她都在五彩云端冉冉升起。他写了篇论文,关于“吟游诗人作品中无望得到之爱人”。他去上课走过校园时,他的眼睛紧张地转动,从不歇息,在每条小路上一张一张脸看过去,希望能看到她。事实上,他走路去上课时,显得很是魂不守舍,以至于他的朋友问他感觉是不是生病了,这让他感到开心,这样过了头一两次后,他回答说他的确是,他害了相思病。

晚上去餐厅吃晚饭之前,他会穿上浴袍,溜去亚当斯宿舍楼的地下游泳池。在那里,在木梁下,他会生气地从泳池的一头游到另一头,越游越快,直到胳膊感到酸疼。然后他会去冲个凉水澡。

他睡觉时,梦到了大屠杀、马和开得飞快的汽车。他去看法语电影,把膝盖在前方座位上磨。他嘲笑自己,决定戒掉这个荒唐的习惯,不要一天到晚去想他还没能结识的这位女生,但不是很成功。最后他向自己承认爱上了她。一天夜里,他躺在自己的下层铺位上,迪米特里在他上方发出沉重的呼吸声,他的眼里涌出泪水,因为他很傻,的确渴望那个女生。他只见过她四次,两次是前面提到的,两次是另外的。

在让自己安于一种永远渴望的状态后——这是在效仿但丁——他感觉平静了一点,用一种悲伤的学者式眼睛来看待世界。然而这种平衡未能持续很久。十一月时,迪米特里开始跟拉德克利夫学院的一个名叫费利西亚的女生好上了。高年级学生下午可以带女生去宿舍,只要他们为她们在校警那里登记,那位校警坐在宿舍大门口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走的时候再登记。总是有可能校警会来宿舍查房,但即使在昏暗的十二月的下午,穿得严严实实的迪米特里还是会去怀登纳图书馆寻找埃尔金,要他六点钟后再回去,因为迪米特里要带费利西亚去宿舍。埃尔金会坐在他的书本前,麻木得看不进去书,他的上唇和前额上沁出细细的汗珠。

有一次他回到房间,发现迪米特里躺在壁炉里的火堆前面,用来烧火的,是迪米特里的课堂笔记。“哦,天哪,我真讨厌你那张丑陋的面孔!”迪米特里说,可是埃尔金懂他的意思:此时,是埃尔金而不是费利西亚是件大不该的事。他踮着脚走过房间去挂好外套,然后又踮着脚出来。

一月份,就在刚考完试后,埃尔金因为流感而病倒了,他浑身无力。病好后,他感觉自己被清洗和净化过。他几乎没怎么再去想那个女生。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19-03

人的情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发展、成熟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阿扎罗夫说过:“在情感世界里,任何东西都不会自然地产生,因为这是与学习或者其他工作一样复杂和费力的心、脑、精神工作。”幼儿阶段是人类基本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情感的辐射作用贯穿于幼儿的认知过程与社会性发展进程,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必要而且重要。〔1〕

幼儿情感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两个: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二是不能准确把握幼儿情感教育与幼儿体、智、德、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将情感教育当作单独的一育,情感教育本身成了教育目的,因而流于形式,难以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情感教育是人的体验过程,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中,情感教育有类似粘合剂的作用,使诸育实现功能性统一。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把握生活中的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

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情感与认知同样重要,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片面强调认知教育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常见的育儿论坛上,幼儿家长热烈地讨论幼儿识字、学数学、学珠心算、接受思维训练、学习英语等问题。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幼儿园也举办各种兴趣班,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以“培养幼儿MBA”为噱头的早教机构,且受到众多家长不惜重金的追捧。家长和教师对认知教育的过分强调给孩子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作负担。我们最近在贵州山区进行了一次幼儿小学入学准备的调研,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家长和教师认为,小学入学前的准备就是识字与算术等,很少有家长和教师提到还应包括有关社会情感方面的准备。参与调查的儿童在社会认知方面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孩子甚至连喜、怒、哀、乐等基本表情都辨识不清。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贵州山区。

我们知道,情感是人对他人及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有别于认识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性,外化为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2〕情绪与认识过程是不同的心理形式,如果说表情是情绪的外显行为,体验则是情绪的心理实体。情绪体验给行为提供动机,对认知和行为起着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情绪体验的意义和特有色调不是从认知加工系统获得的,而是从主体与环境在进化的长期相适应的过程中,在生存和需要的满足与否之中发展而来的。〔3〕

“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层面,各自有相对的独立的运行机制。同时,它们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发挥出整体的功能。“逻辑―认知”过程旨在发展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培养孩子从事脑体活动的技能,着重提高孩子认识能力和行动效率。“情感―体验”过程则注重情调、情绪、心境接受或拒绝的程度,不仅培养孩子对认知产生惊异、好奇的心向态度,而且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爱憎喜厌之情,提供人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解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情感―体验”活动是“逻辑―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逻辑―认知”活动促进情感的分化,提高情感思维与情感交往能力,升华人的情感境界,“逻辑―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组合产生“总体大于部分”的系统效应。〔4〕

二、情感教育是人的体验过程,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中,情感教育有类似粘合剂的作用,使诸育实现功能性统一

近来,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感恩教育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成为热门话题。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以此体会父母呵护孩子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让孩子给家长写“感恩信”,以体悟来自父母的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给孩子播放“分娩手术”录像,让孩子体会母亲的伟大;〔5〕还有的学校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孩子为妈妈们献上一台精彩的晚会,为妈妈包饺子,为妈妈洗脚;在父亲节组织孩子为爸爸制作贺卡、礼物;平日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孩子回家后做小帮手、说感谢的话,以感谢家人的养育之恩……学校为实施情感教育可谓挖空心思。这些活动对于提倡情感教育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仔细想想,当孩子口口声声将“感恩”挂在嘴上时,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感恩”,是不是能发自内心地“感恩”呢?这种让学生为了“感恩”而“感恩”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为了寻找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首先要厘清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情感教育是在教育的作用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的体验过程。然而,体验并非目的,只是手段,它具有两重意义,其一是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其二是体验人的生存方式,追求人的生命意义。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人体验到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情感教育也并非某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体、智、德、美、劳诸育之中,发挥粘合剂的作用,使诸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6〕

希望通过专门的、片断的情感教育实现需要通过长期体验和积累才可能发生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或转变,结果当然会事倍功半,难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教育中将体验本身当作目的,让孩子为了体验而体验,为了“感恩”而“感恩”,就使情感教育流于形式,有“作秀”的嫌疑。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情感体验存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之中。人的体验可分为被动体验和主动体验。被动体验是指伴随着主体意识的直接的、经常的情绪形式,作为人们情感的内在形式,天长地久地悄悄地累积着。主动体验是指体验活动,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把情绪看作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而且主动地感知已出现的情感活动。体验活动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既然是人的体验过程,那么良好的情感教育契机必然蕴含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变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7〕儿童的学习是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儿童的生活在教育中得以延续,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本来就密不可分。

因此,儿童对情感的体验必然在生活过程中实现,且在教育中得以延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的体验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幼儿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日常的喜、怒、哀、乐中体验着父母的关爱、教师的期望及同伴间的帮助与友谊,在体验中了解自我、了解周围的人、自然与社会。家长和教师所要做的,便是给予幼儿体验生活的各种机会,以自身的言行作为幼儿的榜样,并适时地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恰当的形式影响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美好的情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认识周围的世界,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余幸,袁爱玲. 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J〕.幼教园地,2006,(1-2):22.

〔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0.

〔4〕〔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56-60,139,149-152.

第6篇

一、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般目标是制订具体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阶段目标:它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目标。高中目标是向他们介绍多种多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和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引导并具体帮助他们区分友谊与爱情,区分朦胧的情感需要与真正的爱情需要;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的人格态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防止他们产生一些庸俗的美感,用高尚的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他们。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

1.“关爱”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桥梁。爱,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如同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心是教师运用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是人的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教师就应该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这是情感教育赖以实施的基础。

如果孩子从小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后就不可能与人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有责任感。良好的情感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和爱好,与每一个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达到师生的心理相知、心心相印。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尊重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教师只有对学生以诚相待,充分信任他们,建立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可亲、可敬、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之窗才能打开,教育才能奏效。

2.“激励”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条件。

激励教育作为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正被我们学校教育工作所重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取消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鼓励创新和进步,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任何出色表现和进步,都要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激励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尤其是那些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的成功者,使他们学会正视困难与失败,在人生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教师要针对学生想象力丰富、易受暗示、争强好胜等心理特点,强化学生心中“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潜能有信心,并把这种信念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具有才能,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设定符合实际且略微高于自己过去的成就水平,通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的奋斗目标,通过给学生布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学习任务,使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熟知学生可能遇到的难题,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为师者在态度和言行上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恒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坚持就是胜利。”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必须做到“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长期坚持下去,义无反顾地落实下去,才能收到实效。

中学生情感的双向性表现明显,如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甚至忘乎所以,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甚至悲观,失去信心。教师要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的情感符合社会需要,既热烈又有社会价值。教师不能因为情感教育在开始或中途实施过程中不利或受到重大挫折,于是就放弃。相反,教师应该知道和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教师应该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去战胜一切困难、一切艰难险阻,去坚持并努力实施情感教育。同时,教师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毅力,缺乏持久性,做事情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办事冲动”“意气用事”……这些都应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加以矫正。“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只是没有被黑暗所掩蔽,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怯懦,只是没有在怯懦中屈服”,要拥有恒心,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在退缩的时候想想未来,并给自己鼓点劲儿,就能战胜一时的消极,而这种小小胜利的积累,就铸造了你坚持不懈的恒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具有“恒心”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第7篇

运用情感教育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

1.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对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还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2.要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即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学校的集体主义感和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对学生的责任感:要有积极的求知欲和对本学科的兴趣:要有符合中国的民情和习惯和民族风格的审美观。

3.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一生的精神财富,忠诚正直、坚强勇敢、自强进取、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品质历来备受推崇。作为教师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施教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健康情感影响和感染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原则。不论是哪个学生。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千万不得依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家长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家庭的富裕与贫穷,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2,公平原则。在处理班务、协调学生之间关系时要抱有公正的态度,不能偏三向四。否则如果稍不慎。就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后果。同时还要创造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才华都得到充分展示。

3.尊重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渴望表现自己、关心自己的形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是青少年自尊自信的主要特点。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对个别学生讽刺、挖苦、歧视,就会使他丧失自尊心。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旦产生对立情绪,就会失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