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音乐合唱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11 17:18:13

序论:在您撰写音乐合唱艺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音乐合唱艺术论文

第1篇

现代的合唱艺术属于展现声音共性的一种音乐艺术语言,它是通过多层次的不同声部结合多种表现手法,以达到声音的高度融合的一种极强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在合唱演唱过程中,通过演唱的多音色、多声部、多层次、多形式融合。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个通过有机组合的和谐整体。合唱艺术其自身拥有的鲜明艺术特色,从演唱规模来看,合唱艺术是属于大型的声乐交响乐,其雅俗共赏。合唱艺术是属于有着较高要求的无伴奏演唱,也是具有通俗性的大众性歌唱,它具有普及性强和参与面很广的特征。在我们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中深刻的领悟到:合唱所展现的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即歌唱、神韵、语言以及团队的和谐。合唱的精髓就在于“和”,以和为贵、谐为美为审美标准。其实合唱自身是具有很强的凝聚能力的,以及培养团队成员的团结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现代红歌合唱赛是就是以“红”为切入点,力求运用红色精神打动人、以激情振奋人,充分激发了民众对于民族的自豪。这种红色歌曲的合唱盛宴不仅体现了“红歌”的艺术魅力,还是与当今时代主旋律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激发了人们的审美热情。体现出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同时也展现着时代的精神气质。

二、合唱指挥者的艺术语汇

一个优秀的指挥,在合唱排练之前,必须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对合唱艺术作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尤其是它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表现的风格特点与形式,准确领会词曲作者的艺术要求,深入挖掘出作品的重点部分和精彩乐段,在指挥中应注重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尤其是要做到“点”到情绪到,尽量精确设计每一个动作,把握作品的呼吸点、换气点、起拍、收拍,以及指挥的预示以及与合唱成员的眼神情感交流。最大限度的把合唱队的艺术潜力表现出来,以及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表现。因此,做为一个优秀的指挥者,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指挥技能和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在合唱中,指挥者的动作线条既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性,还应具有音乐性。

做为指挥者在指挥技能中要做到动作与内心世界相辅相成,内心感受和动作要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拍,心里有数。

(二)在整个合唱团队中,指挥者要做到善于调动合唱成员的演唱激情

以及挖掘出成员们最大的潜力,还要在音乐作品的表现和处理上展现指挥者的独到之处,从而体现指挥者对于音乐艺术理解的最高意境。

(三)在合唱团队里指挥和合唱队员应当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优秀的指挥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也就是指挥者的二次创作。做为指挥者要把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倾注到每一部艺术作品当中,并用极富个性的、细腻的、传神的指挥动作,鼓励合唱队员们能够全心投入到创作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听众引领进入音乐的氛围之中,以得到艺术的唯美享受。比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整个歌曲采用的是进行曲的体裁、音调主要以振奋人心、短促跳动为主,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步扩张的音型和以快速大跳的动机,使整个歌曲的感情充满力量。其作曲作词者对作品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歌词都精心去塑造和附着感情。一个曾经指挥过这首歌曲的人说过:“我们排练作品时候很辛苦,但还是要去慢慢的琢磨,才能搬上舞台面对听众。”因此在排练《保卫黄河》的时候,也要像歌曲的作者一样,精心去塑造和刻画每一个音符,其旋律慷慨激越,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斗志以精神的状态,所以我们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调动合唱成员的演唱激情,以此来重现当年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的激情场面。

三、合唱表达的色彩美

大型的合唱就像一部交响乐,它是由多声部组合的大型的声乐演唱形式。在较大规模的混合合唱中,男女高、中、低声部(有时还有童声部),这样使得合唱有着更加宽广的音区和丰富的多样的音色,使整个音乐有了更大的音域空间任意驰骋。每个不同的声部,其声部在不同的音区的单一音色以及和不同声部的多样音色结合所带来的变化音色组合,形成了混声合唱、领唱加合唱、重唱加合唱等不同的演唱组合形式,但是合唱的整个声音效果要具有整体的和谐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还是要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和谐关系:

(一)注重声音平衡与统一,构建声音的和谐美

大型的合唱艺术追求的是集体的表现力,讲究的是“合一”,并且每个成员都要牢记“合唱里面只有我们,而没有我”。要想在合唱的声音上达到低而不压,高而不挤,轻而不虚,要求整个声音做到平衡,统一以及协调,所以必须进行专业的排练。合唱艺术所追求声音的统一之美,而不需要更多的突出个性,其主要是通过团队的通力合作而成。在合唱的时候,在集体发声练习中去寻求声音的共性,使整个合唱团成员的声音状态,口型以及起,收,吸,呼都尽量保持一致,做到这些才能达到声音的统一与和谐。如《祖国颂》,其整首歌曲的词曲交融,曲调结构新颖严谨,音乐层次鲜明,词曲主题突出,所以在演唱时切忌不能涣散了整个音乐声音基调的统一。这首歌曲主要是抒发民族的豪情,体现了当年亿万中华儿女坚毅前进的步伐,要求声调稳而偏慢。整首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在演唱时需饱含激情,气势应雄壮,声音应浑厚、深情,不同的声部层次需清晰,和声部分融合丰满,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当年的中华儿女的豪情万丈,也体现出集体主义和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

(二)声部间的相互协作,展示音色之美

在整个的合唱之中,每个声部之间要相互协作和照应,这样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1、在合唱的主要部分是主旋律的声部,它可以在整个合唱歌曲的每个声部出现——这主要是由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而决定,而合唱中的其他声部还是根据主声调而决定自身的音量,动态及活动幅度的。

2、在合唱中辅助旋律声部是作为主旋律的伴随性和辅旋律,其主要功能是使主旋律更为丰满有形,它的旋律要与主旋律共起伏,其节奏也要和主旋律基本一致。

3、合唱中的和声性声部的作用是烘托主旋律,主要是让主旋律的色彩丰富,其在音色及音量上就需要对主旋律进行必要的让步,但音色及音量的让步又不能相差过多,否则就失去了烘托主旋律的作用;

4、对于合唱的和弦基础音声部属于和旋的底座,它的作用是支撑着整个歌曲的和弦,当合唱作品里面有了这个声部,那就会使整个声乐作品拥有丰满的感觉和坚实的基础。在合唱中和声和弦在不明显影响主旋律的情况下,它的音量可以稍为增强一些,其音色同时也可以稍浑厚一点,这样的话支撑整个歌曲的和弦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5、在合唱里的男低音声部主要承担任和弦的基阶,如果在加强男低音的音量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影响到主旋律,反而使整个合唱具有更为浑厚充沛的效果。有了男低音的加入,和弦的性质更加明确了,因此,它就成为和弦的音声部基础。

6、合唱里的女低音声部常常负责的是装饰性的辅助声部,在整个合唱中主要是增加音色的多样性,让音乐作品的音色显得丰富多彩。

如:革命歌曲《十送》,其作品恰当的注入了我们民族的音乐艺术语言,当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被它的那种时代的强音和恢宏的气势所震撼。在合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采用多声部“音和”的形式来演绎这部作品,这些运用多声部和不同节奏的红歌的演唱,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在旋律中融入了时代的情感,因此作品更具有亲切感和平民性,展现了红歌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四、合唱表达的合作情(情感美)

其实音乐是一门极富情感的艺术,可以说“情”是演唱者最终的美学追求,也是衡量歌唱水平的标准。所以,在合唱音乐艺术中,要把“情”视为演唱的主体,也就是说要把“情”放在整个合唱主导地位上。

(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艺术真实的反映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应该是情感属性。即便是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若没有情感的表现,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其表现出艺术的无力,空洞与乏味。那么作为音乐艺术的表演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词曲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对于作品的感受融入其中,才能把音乐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出来,与听众一起产生共鸣。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4]我们在欣赏合唱艺术作品时时,把听觉所感受到的艺术音色效果与人的生活实景相结合,使听者能够穿越时空,与再现的音乐内容一起引起共鸣,以此升华艺术作品的情感。

(二)歌唱艺术之灵魂——情感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最高的表现形式,在整个音乐发展历程中,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被人们说喜爱,同时也是传播范围最广的高雅艺术形式之一,在合唱艺术的实践中,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和谐之美、艺术之美。合唱艺术它是属于集体的演唱形式,所以在合唱的训练中,应该着重强调合唱的共性因素,以此形成集体合唱的凝聚力。同时在强调合唱共性特征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合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情感的表现。那么要想使音乐的音色更加优美、演唱很有思想内涵、声音具有艺术感染力,因此在集体合唱艺术中,要不懈的追求声音的共性,积极的表现音乐情感和作品的个性特征,以此来完美呈现音乐作品之灵魂。《黄河大合唱》就是属于极富情感的典型之作,它一部有着历史意义的大型音乐艺术作品。它是利用了民歌的特性,运用民谣的方法而创作的歌曲,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把民族性与时代性进行了融合,突出了作品的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其情感魅力激励着中华儿女的向着美好的生活奋力拼搏。让人们在红歌艺术享受中传承红色精神,铭记红色历史与文化,回顾红色经典,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抒发人们对于历史的的情感之美。

五、合唱所表达人的精神属性“和美”

声乐艺术的原始要素是和美的声音。它所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生活旋律,它是音乐的“和美”的基本元素。合唱里的和声有着千姿百态的复调、转调,它是整个合唱艺术的给人清新感觉的基础,它与音乐的节奏相结合,为合唱艺术的多样化的音色增添了“和美”的艺术魅力。在一般的合唱演唱中,为了使合唱成员能够把自己的声音很好的融合到整个声部中去,就需要成员们掌握合唱演唱技能中的强、弱、快、慢、起等十种艺术演唱表现手法,做到整个合唱声区的高度统一,使合唱的音调流畅、音色圆润,从而是合唱达到“和美”的境界。合唱艺术中的“和美”就是要求声音及情感的和谐。我们一般把声音看着“和美”的手段,而情感就是“和美”的目的,也是整个合唱艺术的灵魂所在。在演绎音乐作品中,应力求精确的把握每个艺术作品的情感特征,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在音乐演唱中去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在听众内心产生情感的火花及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艺术呈现其情感的神韵,从而使合唱艺术中的共性和个性得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以此达到音乐艺术的“和美”境界。

第2篇

“感受美、展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艺术素养”……这是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宣传口号。最近,在南京的主要街道和各大高校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2月9日-14日,来自全国131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计4600余人汇集金陵,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盛会在此举行。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参与者

本届展演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艺术论文报告会以及校长摄影作品展四个部分。其中现场表演类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专场和器乐专场。声乐部分的47个节目包括了合唱、独唱、表演唱等形式,其中合唱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大部分都是40人以上的大合唱。与声乐项目相似,器乐部分也是如此,在参加展演的32个节目中,有24个是大乐队合奏,包括民族乐队、管弦乐队和管乐队,有4个节目是小合奏,只有2个重奏和2个独奏节目入选。

对于这样的安排,本届展演的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教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解释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合唱所涉及的人数多,覆盖面广,相对于有较高技术要求的独唱和表演唱,合唱的门槛要低得多,许多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也可以参加,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合唱队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这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另外,从获奖比例来看,集体类的节目也将占据大部分奖项,个人类的奖项不会超过10%,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敦促各高校发展群体性艺术活动,这远比培养一、两个尖子学生要重要得多。

让高雅艺术成就民族的脊梁

本届展演的声乐项目由南京师范大学承办,参加展演的代表队除了北大、南开、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合唱实力雄厚的传统名校之外,还有诸如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大学、藏医学院等来自偏远地区的高校。这些学校带来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节目,为展演增添了绚丽色彩。

让大学生成为艺术事业的生力军

本届声乐项目展演不但覆盖面广,而且水平也很高,对此专家们一致认可。

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瑞敏表示,本次展演的合唱水平令人感到“惊讶”,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好的台风。指挥家杨鸿年认为,本届普及组的水平有明显提高,像天大、南开、北大等传统名校的合唱水平一直非常高,他们对于合唱事业的推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天津大学举办了合唱指挥培训班,非常有意义。这次涌现出来的华东师大、温州大学等一批学校给人印象很深。展演的选材比较注重音乐性,没有出现太先锋的探索性作品,而且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委约作品;在唱法上,无论什么唱法都能注意到音色的圆润和发音的科学性,演出形式也比较多元化。另外,本次展演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指挥,他们对于地方合唱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则兴奋的表示,大学合唱发展形式喜人,大学生应当成为艺术事业的生力军。

第3篇

1.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高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进入到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在合唱教学中往往应付了事。小学音乐课的上课频率在一周两次左右,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合唱技巧多数学生在下一次课时已经遗忘,很难在音乐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2.学生没有合作意识

中高年段的学生在心智发展上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合作意识往往不够。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歌唱技巧十分自信,在音乐课堂上一旦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展示,在唱歌的过程中故意唱得很大声;有的学生则对于唱准自己的声部缺乏自信心,在合唱的时候声音很小,甚至根本不发出声音,导致整个和声部分有高有低,整个合唱效果不好。

3.学生缺乏兴趣

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对合唱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要熟记自己的声部旋律,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和配合,对于一些缺乏音乐学习兴趣的小学生来说,合唱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合唱练习失去了参与兴趣,无法真正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

二、优化小学中年段合唱教学的方法

为了让更多的小学中年段学生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发展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唱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美的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对于合唱中的声部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如此,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会更加关注合唱技巧,在音乐欣赏的时候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合唱的自信心,找到音准,提高合唱学习的效率,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参与,掌握合唱的精髓,实现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音乐教师也应当改善课堂合唱教学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尤其是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同学情谊以及快乐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合唱的热爱情感,并将热爱转化为自身的兴趣以及爱好,最好能够将其转化成为理想以及志趣,辅以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对于合唱技巧的学习产生内在的动力。

在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声、听力同步锻炼,让学生真正体会音乐艺术,在不同的合唱环节锻炼小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小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对于听觉的感悟更加深刻,学生之间彼此依赖,信任感逐渐增强,在彼此合作讨论以及倾听的过程中改善自我、提高自我,同时还能够确保合唱的和谐。在听觉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合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合唱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倾听合唱范本,找到其中的难点,自主攻克。这不仅尊重了中年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自主性,还让学生掌握了合唱的科学原则,对小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八只小鹅》这首歌曲的时候,加入模仿小鹅的二声部无疑是最佳的表现方式,小鹅的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将歌曲衬托得更富童趣。再如,《小事情》这首歌曲讲述的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故事,在一定的情感驱动下,中年段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就能够带领学生更加准确地抓住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同时也赋予了学生一段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4篇

1838年10月,巴黎的一位声乐教师阿道夫・阿尔曼・比才的儿子诞生了,老比才为儿子取了一个威武显赫的名字――亚历山大・凯撒・利奥波德(均为帝王将相之名),两岁时比才在教堂洗礼中教父赐名乔治,从此乔治代替了帝王的威名使用了35年。小乔治在父母的影响下,4岁时就随母亲学钢琴,母亲成了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老师。9岁时比才向巴黎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马尔蒙特尔学习钢琴,第二年正式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尔蒙托尔、齐梅尔曼学习钢琴,从著名作曲家古诺学习对位与赋格,从作曲教授阿列维学作曲。1855年比才17岁时写了《C大调交响曲》,就显露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形式明快活泼,艺术结构严谨,但作品并不被看好,只是在80年后才被发掘出来。在学院学习期间,比才弹钢琴的技艺已相当出色,匈牙利钢琴大师、作曲家李斯特,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都很赞赏,比才放弃了收入不菲的钢琴演奏生涯,而献身音乐创作。

1857年音乐学院毕业的那一年,比才参加了独幕轻歌剧《米拉克里医生》的创作大赛,与法国未来的轻歌剧大师勒科克并获一等奖,因康塔塔《克洛维斯与克洛梯尔达》荣获罗马大奖。

由于获得音乐学院一系列奖励,比才于1857年底出访意大利,下榻罗马的梅迪奇别墅(梅迪奇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比才能住进如此豪华的别墅,足见其身份已非同一般)。在意大利期间,比才曾构思了歌剧《纽伦堡的箍桶匠》、《堂吉诃德》、《埃斯梅拉达》。1859年由于无视学院写宗教题材颂歌的要求,却写了类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喜歌剧《堂普罗科比奥》,而招致学院教授们的愤懑。1860年比才完成了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诗人蒙斯的叙事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撰写的带合唱的交响诗《瓦斯科与珈马》。

1860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采珠人》终于写成并于1863年首演于巴黎,这是一部洋溢着当时法国很流行的东方情调的作品,歌剧写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上一些理想化的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然而歌剧的演出未能获得什么好评,只有柏辽兹在评论中指出总谱有许多成功之处,有不少优美、热情、色彩丰富的乐段。3年后第二部歌剧《贝城丽人》问世,这是根据英国作家司各特的同名小说写成的,但演出后公众反应平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他写的一生中唯一的艺术论文,也可以说是他的艺术宣言,发表在《国家与国外观察》杂志上,这篇题名《音乐漫谈》的论文中,作者要求艺术家应恪守真实,抨击装腔作势、墨守成规。

60年代末,比才续写早些时候未完成的作品,其中有交响组曲《罗马的回忆》,此曲在比才死后更名《罗马组曲》流传于世。

也许是由于家境清贫,或许对男女情爱的独特看法,比才而立之年时仍孑然一身,他曾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为朋友,我愿意舍死忘生,如果为女人而伤及毛发,那我就是个傻瓜。”当朋友们正在为他的婚事担忧时,1869年6月,恩师阿列维的爱女热纳维叶芙・阿列维竞成了比才夫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桩迟到的美满婚姻只维持了6年,1875年比才病逝随之告终。

19世纪70年代是比才创作的新时期,巴黎公社的日日夜夜在比才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社提出“艺术属于群众”的口号,比才颇为赞赏,从而在这段时期里,他的创作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思想。这里顺便提一下,比才青年时期是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度过的。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法军惨败,此时比才新婚不久也于8月参加了国民自卫军,在巴黎被围期间,比才也被困城内却处变不惊,专心致志于构思乐剧《为法兰西献身》(根据雨果长诗《为祖国从容就义的人们》)。

第5篇

作为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价值就像钢琴教材中的肖邦、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或小提琴教材中的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一样,既具有高度技巧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是提高声乐专业的全面技巧、艺术水准的重要途径。音乐会练声曲相对于声乐练习曲来说,它不仅囊括了各种声乐技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强调的是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对歌曲技巧的把握发挥,这更是歌唱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歌唱艺术从古希腊的吟唱史诗到中世纪的复调合唱,再到十七世纪初的抒情性音乐剧,歌唱已成为一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舒伯特曾经说过:“在整个音乐艺术中,歌唱不可争辩的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它是一切旋律、转调与和声所环绕的轴心。所有的乐器不过是歌唱声音的模仿。歌唱好似一位帝王坐在他的宝座上,而环绕它的一切乐器都好像是俯首称臣的诸侯王公。人声本质上是一种最原始的声音。世界上一切其他的声音不过是这神圣的原始声音的一种遥远的回声。人类的喉咙是世界上最初的、发声最纯正的、最值得赞美的乐器!”。

而要把人类的喉咙训练成美妙动听的歌喉,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声乐训练,以达到专业化的歌唱水准,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发展更需要良好的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作后盾,中国声乐教育家尚家骧曾指出“很多教师把声乐练声曲作为学生演唱歌剧前的技术准备材料”,这就使音乐会练声曲的前身――现在普通而常见的声乐练声曲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和必须。

“普通而常见”的练声曲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种来源是十九世纪早期。出版的有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练习曲。

视唱曲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出现,而视唱练耳教材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已经大量出版。视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来演唱。一些早期声乐教师延续了这种演唱习惯,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鲁艾尔?加西亚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艺术论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开始出现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声乐训练材料,这可以说是声乐练声曲的雏形。后来,这种有曲调而无歌词、同时还带有钢琴伴奏练习曲的形式,便逐渐定型为练声曲的经典组合形式。到了19世纪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类出版物,而声乐教师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声乐教师、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时期出版的同类出版物,已经明确为五本的声乐练声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诺夫卡在1840年时研究了众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声乐作品《声乐指导训练》(《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艺术》(《Lart de chanter》op.81)一书,给他带来了作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获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为初学者写的一本《带字母的声乐训练》(《Abecedaire vo-cal》)获得了成功并具有创新性;最后的一本书《歌唱与声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两本书《歌晤的艺术》和《带字母的声乐训练》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声乐歌唱家歌唱时的生理感觉。

另一个来源是将已有的声乐作品去掉歌词后作为练声曲。

第6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一方面能够提高音乐师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水平,培养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检验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促使校方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教育实习,往往仅注重前者的作用,对教育实习的反馈作用却没有足够的认识。笔者作为本校音乐学院实习生的带队指导教师,曾多次到各队实习生所在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学校听课观摩,对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不完全归纳,简述如下:

问题一:真正“全能”的学生少,校方无奈选择按专业“混编分组”

当前,全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正日益受到重视,各地中小学开展的课外音乐活动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因此,校方不仅需要能上好音乐课的老师,更需要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教师。例如训练合唱团、民乐队、舞蹈编排、音乐特长生的个别课、组织健美操比赛等。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全能的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于是按学生专业“混编分组”安排实习,成为校方不得已的选择。

问题二:京剧、民歌不会唱,临时移调慌手脚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新一版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丰富:民歌、昆曲、西皮、二黄、民族乐器和器乐曲等都融入其中。如初二的音乐教材中就有传统京剧《铡美案》和现代京剧《沙家浜》唱段的欣赏和学唱的内容,这对于“一学期就唱几首咏叹调”的某些师范生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分到这一教学任务的实习学生只能临时跟着录音带学唱,或是依葫芦画瓢学个门面功夫,至于京剧唱腔的韵味、发声方法、吐字、咬字、节奏等就顾不上了。试想,如果老师都是这样的水平,又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华民族国粹之内涵呢?

另外,中学的音乐教师少,基本上是一个年级配一位音乐教师。假如一个年级有十个班,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就要讲上十遍。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同一首歌曲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嗓音的情况移调教唱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而具备当场移调弹奏能力的老师并不多。有位实习生在一堂初一年级的唱歌课上教唱意大利歌曲《桑塔露琪亚》,他按照教师用书上的C大调弹奏,刚唱了几句,有些学生就提议:“老师,唱不上去,换一个调吧……”实习生不由红了脸,顿了顿:“那就低八度唱。”顿时教室里一阵躁动……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三: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缺乏

有的学生在校专业成绩很好,却不一定能讲好一堂音乐课。学生在课前积极备课写教案,做好了教学课件,但一站上讲台问题就出来了:不是忘了某个教学环节,就是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对于“学生”这种课堂资源不善于利用,反觉得他们乱堂;对课堂上的突况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教学语言、风格与所讲解的作品风格不相符,等等。这些问题都映射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亟待改革的方向。

改革还应该革新什么?

一、高师音乐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全面基础技能的音乐教师

关于师范教育应体现师范性的问题,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高师音乐专业应尽快拨正办学方向”“注意有些教师鼓励学生面向舞台而忘记讲台的错误倾向”①。据笔者了解,当前一些音乐师范院校还存在高年级开设类似“主修”课程的做法。当然,如果“专才教育”是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之上,能够为将来的本职工作服务,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倒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那些在第四学期考试中技能课达不到分数线的学生,就免去学习这门课的资格,试问这种教育形式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这种做法是扩招不择生源质量、教师奇缺带来的后果?还是只热衷于培养优秀学生的“专才教育”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呢?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即是“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更应当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才是当务之急,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但不应该取消资格,相反,校方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督促其继续学习直到达到各学科最基础的水平(即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的水平)后方能毕业。

二、审美教育应贯穿于技能教学之中,技能教学应广泛涉及本技能的各个层面,提倡综合性、多元性

1994年,李岚清同志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的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②这不仅仅是对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的殷切期望。就技能课本身而言,注重拓宽学科广度,提倡学科综合性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声乐课程应将戏曲、民歌等曲种的唱法及教法都纳入教学大纲;钢琴课程除了开设即兴伴奏与键盘和声以外,看谱视奏、看谱移调演奏的训练也应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声乐和钢琴相结合的弹唱课应放在整个高师教学的重要位置,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及能力。

三、高师的各学科教学形式应力求灵活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提高组织能力的机会

在音乐教育学的范围里,声乐、钢琴、音乐作品分析、乐理、作曲法、曲式学、风格学和音乐史代表的都是教学客体,另一方面,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主体”。③如何将学生这一主体培养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各科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各课程教师要明确“教”与“学”的基本问题和规律,将示范、启发、询问、讲授、系统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举办全能技能大赛,还要定期开展学生演讲比赛、模拟微格教学竞赛、教案评比和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性论文竞赛等,为培养学生胜任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根据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的经验成果

我国高师音乐本、专科院校一般将教育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时间普遍在6到8周。学生往往在实习教学中还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反思和调整就要面临毕业。世界几个教育大国,如英、法、德、美等则非常重视教师教育和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师范院校针对当时“大学教师培养方案脱离中小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和当地的公立中小学联合创办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④打破了过去大中小学彼此隔绝的藩篱,在二者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此举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与需要能及时反映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同时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美国各大学教育实习的总时间普遍较长,参与实习的三方(大学、中小学、实习生)都有各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实习生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几节课,而是完全参与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校园文化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逐步获得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实习指导教师注重引导师范生对自己的所学和所教进行反思,使其能将“反思”中的经验再运用到实践中,这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它帮助实习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通过“实践——经验——反思——教学”的方式,自觉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外的教育实习经验如果照搬过来也不适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这是由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欠缺和校方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各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构建新型的实习框架,与定点的实习学校保持互助合作的关系,对每一周期的教育实习做出阶段性、实质性的总结,并根据实习期间所反馈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思,由反思来改进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有助于下一轮的实习。这样由教育实习督促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实习,进而真正形成音乐师范院校教育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注:此文曾获国家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论文评选三等奖)

注释:

①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1—95.

②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13.

③邹爱民,马东风.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18.

④许建美.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2002(3):58—59.

第7篇

“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理解为:体:亲身经验、领悟;验:检查、察看效果。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作亲身经历解释。它强调的是亲自参与过程中对事物的较深刻认识,这种认识源于自身感悟而非他人灌输。体验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教师科翰(Kurt Hahn)于1941年在威尔士建立Outward Bound 户外学校。目前,Outward Bound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学者根据特定的情境和领域需要,延伸出体验式培训、体验式学习、体验式课程等相关研究。

从主题班会的开展历史来看,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 年代,主题班会是普通高中德育的主要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主题班会是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式之一。群体性、指导性和行进性是主题班会三个基本属性。多年来,传统的班会课总是一堂批评或检讨或反思的课,总是班主任在台前侃侃而谈,而学生上完这堂课,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为灌输的知识若没有吸收,没有感触,没有真正用心体验,是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的。班主任常常嫌设计班会课麻烦,而只是填鸭式、随意、盲目、零散地应付一堂课,这样松散的班会课没有达到想改变学生的目的,反而浪费了班主任的精力。而这样的现状也是因为长期以来班主任对班会课的组织、目的、性质没有深刻的了解,而若想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所转化,就需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或参与其中,让学生主动积极,自己组织或共同组织,可以是师生组织,也可以是生生组织。

当我们弄明白了学生需要怎样的班会课,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有效地设计体验式班会课?

第一、主题应该体现针对性。

班会主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节日、时事热点等因素确定班会课的主题。例如,小学年级的学生可多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确立主题;初中年级由于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亦是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因此,可多从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方面确立主题;高中年级则可多从理想教育这方面确立主题。又如,父亲节、母亲节这些有助于班主任进行感恩教育的节日,班主任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确立班会课主题;再如,针对学生近期思想动态的普遍趋向,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主题的班会课,像初高中的起始年级,由于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难度和压力都有所增加,难以适从,我们就可以开展一些励志班会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中秋节时,有的班级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活动中,班主任向学生发放调查表,内容包括:中秋节你家乡、家里都有哪些习俗,今年你家中秋节团圆时都有几代人参与,你家中秋节团圆时归途最远的家人是谁,你家是否有海外亲戚、港澳台亲戚,他们是否回来团圆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作分享。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认同家庭和谐,认同中华一家,进而升华为爱我中华、爱我祖国的高尚情感。

第二、形式应该体现多样性。

班会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已设定好的主题、班级特点、学生及教师的性格特点并考虑体现学生主体性等因素来确定。体验式班会这种类型的班会课近年来受到广大班主任的喜爱。其中透过户外团队活动这种体验形式与学生开展班会课尤其有效。当代学生学习压力很大,缺乏体质的锻炼,户外团队活动能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的空气,使学生活动活动手脚,同时能从团队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收获,我认为这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当然,这种体验式的班会课还可以选择室内游戏、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 除了以上两种形式外,还有许多形式可用,如体育项目比赛,知识竞赛,分享活动等,即使是传统的说教式,只要运用恰当,也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三、场地应该体现灵活性。

目前,班会课基本上在教室里进行,并按照日常的座位就坐。实际上,我们可以针对班会课的主题、形式等因素巧妙地移动课桌或调动学生的座位,这不仅能打破学生“上课”的这种心理暗示,还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刺激其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体验式班会课还可以在课室以外的场所进行,如操?觥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8.html" title="艺术论文" target="_blank">艺术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甚至是学校附近的场所。如上学期我校一个音乐班召开了宿舍才艺大比拼体验活动主题班会课,由班长和舍长组织开展并做好课前准备,在音乐教室中,每个宿舍都各安排了2-3个节目,有小品、朗诵、钢琴演奏、独唱、合唱,有的宿舍还安排了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送神秘礼物并猜礼物的环节。整堂班会课气氛活跃,精彩迭出。

第四、活动应该体现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