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8:01:50
序论:在您撰写酒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酒,作为客观物质的存在,从出生就风华正茂,它是水中跳跃的精灵。把水与火完美地结合起来,喝酒与酿酒之人,都对酒有着难解的情愫。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对酒文化有了独特的理解。酒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不论是表达情怀,还是探亲访友,酒都是必不可少的馈赠佳品。
近年来,中国的酒文化开始向健康养生方面倾斜,从最早的河南天冠酒和天津天士力健康酒的推广到茅台酒的健康营养的诉求,无不体现了酒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的轨迹。但是,他们的努力却不能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事实证明,酒本身不能印证自己的健康性。
那么,酒文化在历经几千年的斑驳历史后,它的发展已与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文化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相“悖”。一面是几千年流传的“酒逢知己千杯少”,一面是酒精带给人们身体无尽的折磨。那么,在酒文化与健康之间的摇曳中,一种迎合人们健康需求的“醒酒文化”应运而生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长期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酒精残留,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多,中青年成为高危病的频发者,这一声声警钟都在提醒人们,无休止的应酬、超量饮酒是许多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一个崭新的健康饮酒时代正悄悄地拉开帷幕,健康的需求呼唤新的文化诞生,醒酒文化正踏着优雅的步伐姗姗来迟,在人们期盼的眼神中,醒酒文化正以健康为导向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踏上一条更为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
传承千年的醒酒文化
在中国饮酒文化与酒文化结伴而行,养生又与醒酒文化齐肩。对于中国人而言,从古至今,养生之道都是关注的热点,历史文化名人都对养生的方式方法有独特的见解。
萝卜汤简介与历史
萝卜是醒酒汤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挖掘醒酒文化的基础和亮点。
萝卜又称“青萝卜”或“高脚青”,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已形成大缨、二大缨和小缨三个类型,其中以二大缨为最佳。其特点是肉质紧密,甜而,稍具辣香味,食之清脆可口,且耐贮藏。含钙、镁、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生食具有顺气、化痰、醒酒、消食等功效;还可做菜或腌制,亦可入药。远销我国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历史上早就有文人雅士们喝酒后饮用醒酒汤醒酒的传统。书圣王羲之就是这样。
挖掘醒酒文化的代言人
既是历史文化名人,又与醒酒文化拉上关系的“大腕”可以找到两位:
1 郑板桥
众所周知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副养生保健联是这样写的:“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其中提到了萝卜与茶。郑老先生为寿高之人,精通养生之道,十分注意养生,他之所以喜好“萝卜就茶”这一口,想必他的寿高与“萝卜就茶”亦不无关系。
除了萝卜,郑板桥的饮食最爱的还有狗肉。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炖萝卜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结果,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也成就了一代名酒“小糊涂仙”。
2 李清照
与当今的女性相比,古时的女性们似乎就豪爽许多,电视、电影里就常看到女大侠们捋起胳膊操起海碗与男人们较量:“咱们比比如何?”不只这些武林、市井中的女性们如此厉害,就连那些才女们对酒似乎也有几分钟爱,翻开李清照的诗词,就不难找出一些饮酒的大作来,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而据说李清照每作诗词前必饮酒,而每次饮酒必备的一个下酒菜就是“清拌萝卜皮”。因为萝卜具有醒酒解酒之功效,所以,李清照的“萝卜皮就酒”和郑板桥的“萝卜就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会让她才思敏捷,诗意盎然,长饮不醉酒、不伤身。
酒文化呼唤“文化酒和醒酒文化”
俯察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在我国酒业界正涌动着一股评论“文化酒”和探索“酒文化”的热潮。应当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出现这一现象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对国酒的宣传与营销更是大有裨益的。
自古以来,卖酒吆喝酒几成定律。但如今,高明的营销商绝不肯就此打住,而是充分施展其聪明才智,有的放矢,千方百计地制造文化酒广告宣传和酒文化新闻炒作的攻势。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大致有: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以屈求伸、声东击西等,以达到最终将产品售卖出去的目的。
“酒文化营销”就是酒企业尽可能地寻找充足的理论根据,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与文化宣传,赋予产品以文化个性,以期达到让广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认可并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实现其产品销售的目的,增加销量。换言之,它是一种将产品推荐给消费者的营销宣传新方略。可以说,酒文化营销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营销,是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酒文化营销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中在广大消费者中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情感”氛围,是酒文化营销的基础。
我国酒文化的营销典范茅台集团,正是在酒文化营销过程中赢得的市场。它的发展定位是“作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有人说:文化酒是为“茅台”量身订造的概念。然而,文化酒时代不是等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实施文化酒战略的过程,就是以酒文化去做市场的过程。
酒,成为文化,可能是发明酒的人所始料不及的。也不知是因为什么,让酒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竟演变成了文化。酒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不知是不是与文人爱喝酒有关?中国古代喝酒的文人可不在少数,如李白、白居易、杜甫、、、、、、他们大都是狂放不羁、奢酒如命的。李白的《将进酒》已是千古名唱,其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何等的豪放洒脱?杜甫当年,家中儿女众多,连房子都漏雨了,生活中仍然还是要喝酒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即使生活清贫,但过得却是不可一日无酒的日子,可见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简直就和吃饭一样的重要。就连为官为人都有口碑的白居易都说“身后堆金拄北斗 ,不如生前一尊酒”。还有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说明中国历史上,女人也是很热衷于来凑这个酒热闹的。不光是李清照了,《红楼梦》中,有名的美女史湘云,她喝醉了,还睡在了石头上。文人的这些或关于自己或关于他人的作品,或许都对酒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中国的历史上,不止文人爱喝酒,武夫也爱喝酒。这些,电视上是经常能看到的。出征前、战争胜利后,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出征前叫壮行酒,胜利后叫庆功酒,那酒喝得是豪气十足、潇洒透顶呀!与文人喝酒大不相同,充满了阳刚之气。但是喝酒误事的也不在少数,象张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因醉酒打人,被人算计,不仅把城池给丢了,还把命给丢了。难怪古代也经常出现禁酒的事。但是历来禁酒好象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其中就不知是什么原因了。
现代的科学证明,喝酒适量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这个量是很小的,好象一个人一天中只能喝一到两小杯,大概也就一两左右。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不去注意这些。不但喝酒,还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酒文化一再地发扬光大,劝酒、拼酒。拼酒的时候又将人的口才发挥的淋漓尽致,有激将的话,也有温柔的话。激将的话有“你看不起人”,温柔的话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总之,只要把酒喝下去就行。似乎酒比饭菜对于人来说更珍贵与重要,一点不能浪费。而且,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光是酒量了得,而且劝酒的功夫也是很了得,总是能调动大家的喝酒热情,总能说得你不喝就象是做了亏心事、对不起人似的。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一旦喝酒,就要喝个够,不喝多绝不罢休。你如果不把他喝多,他还会不高兴,说你不够义气。有一句俗话说“一个人不喝酒,两个人不赌博”,可有些人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喝酒,不光中午喝、晚上喝,清早起来就要喝,真地是达到了醉生梦死的境界。
但是酒喝多了真地没好处。即使你身体健康,它对身体特别是对肝的伤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伤害程度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它对人的伤害可能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但日积月累,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活生生的肉体,在健康的时候无所谓,但当病痛真地来临的时候,有谁能做到无动于衷呢?如果你的身体不好,有高血压等病,喝酒的时候最容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在我的身边就听说过两三次因喝酒而丧命的事。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龄大的生命,那毕竟是生命,而且这生命的消失不是因为其它不得不为之的事。喝酒这个事情,是可为也可不为的。
酒是流动的史书,记载了人类的文明;酒是神秘的液体,封存了时间的奥秘。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我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几乎就是一条由酒液流淌成的璀璨长河。
果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也是中国最先发明的酒。尽管原始的先民们绝不可能会酿酒,但是他们将采集的野果堆放于山洞或树丛,过些日子再来寻觅时,已发酵的野果竟然溢出芬芳的琼浆玉液,这便是最早的果酒。
谷物酿造酒的历史,始于农业开始的时代。谷物酿酒不同于果酒,因为谷物不能与酵母菌直接起作用而生出酒来,淀粉必须经水解成麦芽糖或葡萄糖后才可能酒化,于是出现了糖化和酒化同步进行的复式发酵法的酒曲酿酒。酒曲,古时称为“曲蘖”。酒曲酿酒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这比其它古代世界文明地区所流行的用麦芽糖化再加酵母发酵的酿造工艺要先进得多。许多外国学者将酒曲的发明与应用,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合称为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五大发明”。
近年来,中美考古学者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酒的沉淀物遗留,其保存在16件陶器的残片之中。学者们分析,这些陶器曾经贮藏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酒饮料。2004年,科学家确认了这些酒的配方,从而将人类酿制酒的历史推进到一个“酒鼻祖”的时代。贾湖遗址也成为世界上最早酿制酒类的古遗址,证明中国确实是酒的故乡。河姆渡文化遗址、大汶口与眉县杨家村的大量酒器酒具如陶杯、陶尊、陶B的考古发掘,更加昭示酒的起源在七千年以前。
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其中最多的是酒器,如爵、小⒈B等。其次才是炊器和食器,可见酒在夏代人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酒在夏代已经十分普及。
当人们迫切需要吸取酒的灵气时,就开始不满足酒精度不高的酒,转而探索提高酒精浓度的办法。白居易的一句“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暗示在唐代已经有了烧酒。1975年,河北青龙县出土的一套铜制烧酒锅,制作年代在南宋初年,考古资料证明,蒸馏酒的发明或许早在宋代。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又表明烧酒起源最早在元代。
2002年7-11月,江西省进贤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烧酒起源不会晚于元代。
在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所包括的南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六个时期的遗存中,除南宋未见酿酒遗迹外,其余五个时期的酿酒遗迹均十分丰富。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等,它们按不同层次集中呈现出来。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是一个持续的一直沿用至今的活遗址,其不同时代的酿酒遗迹,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蒸馏酒酿造工艺和技术水平演变的宝贵实物资料,是一部中国白酒酿造的无字史书。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中发现的元代酒窖是生产固态或半固态发酵蒸馏酒的窖池。更为重要的是窖池内遗留残渣,经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析和检测为固态或半固态发酵法酒渣,这些距今700多年的酒醅中仍含有大量古老神秘的活性生物菌群,是探索白酒起源的“活化石”。
因此,从考古角度讲,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明代酿酒遗迹和遗物,完整再现古代白酒酿造工艺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南方白酒工业在技术及生产工艺上的特点和传统。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以其特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中国古代酿酒的典型代表。李渡烧酒作坊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中国白酒酿造工艺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科技史的内容。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家小曲工艺白酒作坊遗址,也是目前中国仅见的年代最古老的一处白酒作坊遗址。
为此,2006年经国务院核定公布,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07年国家文物局将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酒的自身价值与其蕴涵的文化价值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我国数千年的酿酒历史,酒星始酒、上皇兴酒、仪狄作醪、杜康酿酒的传说流传至今,在世界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若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述。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
酒从诞生起就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
夏朝是酒的朝代,各个统治者都喜欢饮酒。末代夏王桀,甚至在宫廷修建了一个大酒池,通常召集3000人同时擂鼓饮酒。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因酒亡国的国君。
商周时期,我们的先民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酒。酒的酿造从原始的个体生产行为,发展成了作坊化的生产。出现了专门生产酒器的部落氏族DD长勺氏、尾勺氏,并出现了专业饮酒服务人员DD酒保。商代甲骨文中的“酉”字的造型就很像陶酒罐的样子,足见先民对盛酒器物早有认识。造酒叫“酿”,卖酒叫“酤”,斟酒叫“酢”,进酒叫“酬”……由酒形成的酒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泱泱大国。文献记载有许多美酒。“百末旨酒”、“洪梁酒”、“椒酒”、“菊酒”等就是采用不同作物酿制的独特美酒。
唐朝是浪漫的时代,不但有国产的众多美酒,也逐渐有了胡汉交流的外来佳酿。湖州的若下酒、荥阳的土窟春、陕西的石冻春、绵阳的剑南春,还有竹叶青、梨花酒、玄化醇、石榴酒等等。李白“一斗诗百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唐人饮酒动辄几斗几大碗,凸显了盛唐雄风的博大与豪迈。
喝酒要有酒具,必须说明的是,同先秦的青铜酒器一样,后世的酒器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礼的功能。不同品级使用不同材质的酒器。唐代长沙窑出土了大量的酒具、酒壶,在酒壶上常常书写大量精美绝伦的关于酒的诗句。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酒杯,更是写下了“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千六百场”的经典绝句。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规定:公侯与一、二品官,酒注、酒盏用金,其余用银;三品至五品官,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官,酒注、酒盏用银,其余用瓷;庶民百姓酒注用锡,酒盏用银,其余用瓷。用黄金制成的酒爵,即使有品级的官员,均不得僭越。
喝酒,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就连临近的县市也不完全一样。按照我老家的风俗习惯,喝酒都得有个由头,也就是“引子”,这样的由头很多:如:朋友出发践行、出发归来接风、乔迁之喜、开业大吉、官职提升、喜庆佳节等等,即使没有理由,也要找上个理由,说都是很好的朋友,也好长时间没坐一起了,一起聚聚,加深加深感情。
酒宴上,一般等到上了两个热菜就开席,这个时候,一般主陪都会和主副客打声招呼说:“咱们开始吧,平度兴,喝三盅。”这就拉开了喝酒的序幕。第一个酒先喝“开门红”。这杯酒十分重要,千言万语融入酒,千杯万盏看开头。酒宴上的第一杯酒就像一场表演的开场,能否吸引观众,对后面的影响很大,祝酒辞要说的热情洋溢。有身份的领导光临,就应说:“今天,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对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远方的朋友来了,就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让我们举起薄酒一杯,热烈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朋友出发,为他践行,酒宴的祝福语应这样说:今天好友为事业发展,将要出发远行,请让我们共同举杯,为他践行,祝愿他一路顺风,满载而归!朋友出发归来,为他接风洗尘,祝福语就要这样说:朋友从远方满载而归,一路劳顿,请大家共同举杯,为朋友接风洗尘。敬酒的时候,主陪先站起来,一一碰杯,接着,全体起立,一般喝啤酒者一饮而尽,喝白酒者喝到酒杯的六分之一,以示给主陪个面子。
表示第二个酒,主陪一般要说几句客套话:“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对我及全家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或“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朋友们给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陪尽情喝酒,表示诚挚的谢意!
表示第三个酒,这是主陪开场表示的最后一个酒。就会说些加深感情、美好祝福式的话语。如:“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祝愿各位朋友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主陪表示结束后,就轮到副陪表示酒了。副陪的身份一般比主陪低,表示酒之前先请示一下主陪,一是看主陪表示酒结束了没有,再一个意思是取得主陪的同意后才能表示酒。然后,谦虚地说:“今天,我受主陪委托,跟各位领导、朋友相聚一起,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我向朋友们敬两个酒!”按照一般风俗习惯,副陪不能超过主陪,只能表示两个酒,表达一下陪酒的意图及祝福语。
接下来就是三陪、四陪开始表示酒,人多的时候还有五陪、六陪,都要礼节性地一一表示酒,一般每人喝一个即可,除非主陪要求多喝的时候,才能适当地多表示几个。
等到陪酒的表示酒结束了,就轮到客人回敬酒了。一般先从比较次要的客人开始依次敬酒,对主陪、副陪及其他陪酒人员一一敬酒,都会说上几句感谢话、客套话,一般是全场都要喝。
主客一般要等到酒宴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能表示酒,看到其他的客人表示差不多了,主陪就开始“打圈”了,其他人也都跟上,开始单独表示酒了,互相交流着喝酒,这个时候酒宴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经常会掀起个小来。敬酒的时候都会找比较亲近的话说,有的七杆子打不着的远亲,也要称很亲近的亲戚,有的刚刚认识也相互称兄道弟,相互阿谀奉承,恭维领导则说:“年轻有为,官运亨通,前程无量啊!”、“XX位子非你莫属啊!”“酒量是胆量,酒瓶是水平”恭贺做生意的:“生意兴隆、兴旺发达,今年又要发大财啦!”祝愿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祝您健康长寿!再过三十年我们再相会。”劝酒者,说着一句句美好的祝福语,喝酒者一饮而尽,你来我往,推杯换盏,说笑声、碰杯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等到客人确实不愿喝了,劝酒者仍觉得意犹未尽,就拿出浑身解数,把想到的祝酒词都说出来:“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是粮,越喝越年轻”、“区区小酒,何足挂牙”、“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说这些就是为了让客人喝好,客人则盛情难却,只好半推半就,直到喝得迭起,酒香四溢。
主客见酒宴进行的差不多了,就向主陪请求上饭,主陪则看情况,是否准备饭,等到饭端上来了,再喝饭前一杯酒。喝完了这杯酒,主陪就请主客说个话,主客就给各位斟满酒,说几句感谢话,大意是:“非常感谢XXX盛情宽待!欢迎到XXX指导做客!”整个酒宴就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了。
关键词:酒;酒的起源;差异与对比;民族特征
一、酒文化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鉴真就应荣睿、普照等日本学僧的邀请到日本传授佛教。鉴真到达日本后,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鉴真的东渡,不但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思想,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酒的酿造等技艺。所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有着许多的共通点,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说日本的酒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酒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传说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天然果酒的基础上,不过猿猴造酒的这种酒,与人类酿的酒是有本质区别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发酵酿酒的知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饮酒需求。在上古时代酒主要用来祭神,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人类关系的剂以及社会礼仪的表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礼记》中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由此可见酒是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饮酒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种,早在唐代时期就很负盛名。传说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率兵路过杏花村,村民献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残留余香便惊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就比中国要晚一些。在日本,关于酒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倭人”部分——在日本此书叫做《魏志倭人传》。那里面已经有了“人性嗜酒”的记载。绳文时代大量江南地区的农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海那边的岛屿,于是带来了水稻的耕种技术,日本利用稻米开始了他们的酿酒历史。在镰仓时代朝廷的酿酒机关是寺院,所以僧侣们都有很好的酿酒技术,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寺院有着紧密联系,酒类从朝廷向民间开始作为商品流通。在日本的制酒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国白酒酿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烧酌”,这种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馏,因而酒精含量较高,著名的就是冲绳生产的“沧盛”,总之,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酿酒技术在中世纪真正成熟起来.。如今饮酒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以及礼仪表现的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日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当他们说干杯的时候不必一饮而尽,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中国人性格比较豪放,在饮酒时说道干杯,就必须把自己杯内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时,认为要把客人喝到尽兴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常常会互相劝酒。
【关键词】中国;韩国;酒文化
古往今来,酒作为人们情感交流的载体,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因此,酒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韩两国更是对酒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与发展。通过对两个国家酒文化的对比分析,可以体会到两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韩两国的酒文化都强调尊卑有序,讲究礼节。尤其是在敬酒时,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考虑年龄大小。在家宴的时候,会有不同年龄不同辈分的亲戚聚在一起,敬酒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首先敬辈分最高的,然后敬辈分其次的,以此类推。如果参加宴会的既有家里人也有作客的远亲,而且他们辈分又相同的话要先敬远亲,后敬家里人,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重视。
其次,要考虑职位高低。在参加公司宴会或聚餐时,敬酒就要考虑职位的高低。职位低的人要向职位高的人敬酒。首先敬职位最高的、再敬职位其次的,以此类推。向同一个人敬酒时,应该等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敬过之后再敬,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最后,还要考虑主宾的关系。在参加婚宴、乔迁宴、满月酒、升学宴等宴会时,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也可以根据在座各位客人的身份高低,先敬身份高的再敬身份低的。如果同桌的人情况复杂,混合了以上的情况,要根据客人的情况和自身的情况斟酌考虑,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中韩两国人同辈或同级别的人之间饮酒就比较随意,在非正式的场合双方都可以举杯敬酒,并不用考虑以上的因素。
由于中韩两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发展不同。因此两国的酒文化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就酒而言,两国就有明显的差异。韩国烧酒名字虽然叫烧酒,但是酒精度却与中国白酒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没有中国白酒那么“烧”。中国白酒最低的酒精度也要有30度以上,但是韩烧的读数却都在19.5~21.5之间,仅仅比中国的黄酒度数高那么一点。这就是为什么韩剧里面喝酒都是一口一杯的原因了。为什么中国白酒读数没有低于30度的?原来对于白酒而言,读数越低,工艺越不可控,尤其是酒的清澈度更加难以控制,容易变得浑浊,所以韩烧酒的透明是以优质的过滤工艺为保障的。这一点,中国白酒任重而道远,需要向韩国人学习。
中国人喝白酒,讲究味香,单单香型,就要分为酱香、浓香、清香等多种香型,这是传统也是习惯,所以导致中国白酒香料放得比较多。对于习惯了的国人来讲,这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家里如果喝过白酒,那么屋里头酒味三四个钟头都是不会消失的。韩烧却没有这么浓烈的酒味,不是凑到跟前,是不会闻到酒味的,并不是说韩烧不放香料,只是非常少罢了。这可能是为什么中国人喝韩烧在喝之前先闻一闻就对韩烧没有好印象的原因吧。其实对于酿造的酒而言,酒精本身味道并不浓郁,没有味道实属正常,只不过中国人掉入香料的误区罢了。欧美人喝中国白酒,其实讲究一个新鲜,时间长了,就会觉得中国白酒的香料味太重,冲脑门子。为什么中国白酒在世界范围内销量不好,最主要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韩烧入口不难,有酒精度数低的原因,但是韩烧后味都很甜,可能是使用的水质比较好的原因。韩烧不辣口,加上香料不弄,所以很多中国人说不好喝,这也是仁者见仁吧。实际上如果喝上口,实际上感觉喝韩烧还是可以作为一种享受的。中国白酒依据度数、工艺的不同,入口有很大差异,好酒入口比较绵,如果是纯勾兑的话,咽下去肯定有苦味。
另外,在饮酒礼仪上,两国也存在不同之处。韩国人喝酒有许多讲究。在与韩国人的交往中,慢慢也懂得了一些韩国的酒道和礼节,与韩国人一起喝酒时,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而必须别人为你倒酒,当然,你也得为对方斟酒。韩国人的解释是自己给自己倒酒,喝了有害健康。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实际上却是通过相互斟酒来表示友谊和尊重。年轻人和长辈在一起喝酒,要首先敬长辈或前辈。长辈和前辈先喝,后辈则端起酒杯,侧过脸去喝,以表示对长辈和前辈的尊敬。
为别人斟酒,一定要用右手拿瓶,即使你是个左撇子,也要暂时克服一下,因为在韩国人看来,用左手斟酒意味着看不起对方,就像主人向下人赐酒一样,是不礼貌的。斟酒时,右手拿酒瓶,左手要扶着右手,以示尊重。而接受者也要双手捧杯,以示谢意。韩国人喝酒不喜欢续酒,而喜欢一杯喝完再倒。这与中国人不断地为客人续酒有很大的不同。
韩国人的敬酒也别具一格,向别人敬酒时,首先将自己杯中的酒喝完,然后把空杯递给对方,对方接过杯后,再为递杯者斟满酒。递杯者一饮而尽后,又把酒杯递回去,再斟满杯,回敬敬酒者。有时在酒席上,韩国的主人拿着自己的酒杯,绕着桌子向客人——敬酒,此时如不接受主人的敬酒,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在征得主人的谅解后做一做喝酒的样子。对于这种拿自己的酒杯向别人敬酒的方法,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不习惯,觉得一个酒杯大家轮流用,很不卫生,容易传染疾病。虽然这种敬酒方式不卫生,但这也是双方信任和友好的一种表示,已经约定俗成,要改也难。
药酒作为中药传统剂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历史源远流长。繁体字“醫”下半部就是“酉”。而“酒”字,从“水”从“酉”,说明医药与酒的关系非常密切。殷商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记载。汉代班固认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酿之,成为鬯。”表明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知造酒之法,并将酒与药结合起来共同运用。
西周——酒纳入保健品
西周,饮酒越来越普遍,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同时还设有“食医中土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馐……之齐(剂)”。“食医”在《辞海》中解释为“周代医官名;亦为我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食医主要管理帝王的饮食营养”。“六饮”即水、浆、醴(酒)、凉、酱、酏六种物质。这些记载说明,我国早在周代就把酒纳入了医疗保健品管理之中。
春秋战国——现存最早的药酒酿制方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和《养生方》载有35首药酒方,用以治疗疽、蛇伤和疥瘙等疾病,提出可以通过“择薤一 把,以敦(醇)酒半斗煮沸,饮之”来治疗“胫(痉)病”。其中《养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包括了整个药酒制作过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内容,是酿制药酒工艺最早的完整记载。
秦朝——药酒的疗效渐被了解
先秦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载有“鸡矢醪”(主治肿胀)、“醪药”(主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醪酒”等药酒方剂,还对酒与防病治病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论述。如《素问·汤液醪醴论》首先提出: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作燃料酿造醪醴,其中醪是浊酒,醴是甜酒。并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这个时期的古人非常重视用酒类治病,人们对酒和药酒的认识已向前迈进了一步。
汉代——药酒被普及使用
《汉书·食货志》中酒被称为“百药之长”。药酒逐渐成为中药剂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例医案,其中2例是用药酒治病的医案。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制的三石药酒后痊愈;甾川王美人患了“难产症”,服用淳于意的莨菪酒后产下一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酒医案。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许多用酒煎药或服药的方法,收录了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瓜萎薤白白酒汤等药酒方。此期,我国还开创了运用酒和酒进行外科手术的先河。《列子·汤问篇》记载:“鲁公扈、齐婴二人有疾……扁鹊遂让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东汉名医华佗也提出:“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胃肠,则断截湔洗,除运河疾秽。既而缝合,缚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魏晋南北朝——药酒制备有新意
至魏晋南北朝,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药酒的酿造方法,特别是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从曲的选择到酿造步骤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提出了用热浸制备药酒的新方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海藻酒、桃仁酒、金牙酒和猪胰酒等。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酒可行药势”,对药酒的浸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凡渍药酒,皆经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数日,视其浓烈,便可滤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渣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阐明了粉碎度、浸渍时间及浸渍温度对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药酒的制作方法不断完善,配制处方持续增加,临床应用不断拓展。
隋唐——药酒的药性、工艺得到整理
隋唐时期,药酒的使用更为广泛。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七“酒醴”、卷十二“风虚杂补酒煎”,累计收录药酒方80多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多方面。录用以药酒治唐国寺僧允葱“癫疾失心”的验案1例。久负盛名的虎骨酒就源于此方,具有壮筋骨、强腰肾、祛风寒的功能。
此外,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诸酒》则是我国现存医著中关于药酒最早的专题综述,载有药酒方20首,对药酒的服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药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同时也详细记述了药酒的酿造工艺。
宋元——药酒的理论得到充实
宋元时期,人们对酒和药酒的认识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如《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傈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圣济总录·治法汤醴》认为“药酒长于直通气血,扶助阳气,既可用于祛疾,又可用其防病”。
《太平圣惠方》设有6篇药酒专节,收载有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五加皮酒、天门冬酒等42首药酒方。加上《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本事方》、《严氏济生方》等书中的药酒方,共载药酒数百种,运用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这一时期药酒应用范围相对集中,并逐渐向养生保健方面拓展,出现了较多养身延年、美容保健的药酒方,其中的一些药酒方更因口味纯正而成为了宫廷御酒。特别是在元都北京,国内外名酒荟萃,羌族的枸杞酒、地黄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酒,东北各族的松节酒、松根酒,南方的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的乌鸡酒、腽肭脐酒和虎骨酒等流行一时。此外,宋人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以及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御药院方》等也收载了许多适合老年人服用的养生保健药酒,对后代养生学、中药学、药酒学影响颇大。
在这一时期,以药材制曲的风气开始盛行,出现了采用隔水加热的“煮酒法”。如朱翼中在北宋政和年间撰著的《酒经》(又名《北山酒经》),共分3卷,上卷论酒,中卷论曲,下卷论酿酒之法。在“煮酒”一节谈到用加热杀菌的方法储存药酒,这一论点比欧洲早数百年,为我国首创。其还载有香桂曲、瑶泉曲等药曲13种。此外,《酒经》还认为东阳酒是药酒的最佳基质酒,“用制诸药良”。据李时珍考证,东阳酒就是产于古兰陵的金华酒。
明清——酒剂文献集大成
明代医药学家整理继承前人经验,又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如朱棣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陈梦雷的《医学全录》、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载有大量药酒方,既有前人经典之作,又有时人创新之举。其中,《本草纲目》辑录药酒方200多首,如人参酒、酒、花蛇酒等,并对药酒的制作和服法做了大量精辟的论述。此外,吴昆的《医方考》载药酒7种,吴曼的《扶寿精方》载药酒9种,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载药酒近40余种。
清代,药酒配方数量继续增长。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吴谦的《医宗金鉴》、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等均录有新创制的药酒方。清代养生保健药酒极为盛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方兴未艾。如乾隆帝经常饮用的松龄太平春酒及夜合欢酒等。
当代——药酒文化的弘扬与科研创新
当代,药酒的科研与生产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药酒文化得到忠实的继承与发扬。一是药酒的文献整理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出现了一大批药酒类专著。如许青峰的《治疗与保健药酒》辑药酒方146首、孙文奇的《药酒验方选》收载药酒方361首、李明哲的《药酒配方800例》等,为药酒的推广利用做出了贡献。二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考证,加深了对传统中药名酒的认识。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的五加皮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史国公药酒等,经有关药效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使药酒的功效得到进一步验证,为拓展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根据市场需要,研发出了许多新的药酒品种和剂型。如乐家老铺药酒工坊研制开发的风湿药酒和益肾液等酒剂,问世不久,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四是积极改进制作工艺,降低了药酒的制作成本,增强了药酒的治疗效果。五是严格制定卫生与质量标准,使药酒生产逐步转向标准化和工业化。
二十一世纪——药酒文化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