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2-12 05:27:07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课程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课程设计

第1篇

一、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目的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服务。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做出贡献。当今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信息社会里多数人将从事信息管理和生产工作;社会财富增加要更多地依靠知识;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周期和人的职业寿命都在日益缩短,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必须把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到极重要的位置,而且要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实用性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运用于训练人的思维。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另外,还要考虑其他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如计算机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离散概率空间、二项分布等概率初步知识。

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人的思维,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思想性和教育性

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国家兴旺发达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就要求数学课程适当介绍中国数学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实验教材》用“精简实用”的选材标准来满足这些要求。

二、数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一)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

数学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基础数学的对象是数、空间、函数,相应的是代数、几何、分析等学科,它们是各成体系但又密切联系的。现代数学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性数学分支,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思想方法也是它们的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代数、几何、分析在相邻学科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所以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它们恰当配合的整体。曾经出现过的把中学课程代数结构化(如“新数”)的设计方案。“以函数为纲”使中学数学课程分析化的设计方案都不成功,正是没有满足这一要求。

(二)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有所反映。从“新数运动”开始,各国数学课程内容中陆续增加了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的初步知识。这一方面说明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基础,对中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需要,“离散数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中学数学课程中应当增加离散数学的比重。

(三)系统性

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几何、分析到19世纪末都相继奠定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到本世纪30年代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用公理化方法,使整个数学结构化。任何一个数学系统都可以归结为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的复合。经过用公理化方法的整理,使数学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的整体结构。因此,作为符合数学知识结构要求的中学数学课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

(四)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

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我们应该体现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实验教材》以“反璞归真”的指导思想来满足数学学科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数学课程具有: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有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但是即使他们在整体上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抽象运算的水平,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他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仍采用具体或直观的方式去探索新概念。因此,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三)启发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发展程序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一定的靠智力解决的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数学课程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

要使数学课程真正具有启发性,需要克服两种偏向: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

布鲁纳曾指出,向成长中的儿童提出难题,激励他们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数学课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这是课程内容启发性的体现。

《实验教材》用“顺理成章、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来体现以上诸要求。

四、三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

上面分别考查了三个方面对数学课程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互为前题,互相补充,而有时却是彼此矛盾的。这导致了数学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才能使这三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呢?从《实验教材》11年的实验中形成了16字指导数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比较恰当的统一了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这16字的指导思想是“精简实用、反璞归真、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精简实用”是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恰当地表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正确关系。由实际到理论,就是由繁精简,把实际中多样的事物、现象,经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简单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这就是理论。而只有精而简的理论才能用来“以简驭繁”。所以“精简实用”在科学上的意义就是要寻求真正具有普遍性、简明扼要的理论。要做到精简,必须抓住重点。教材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就是重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这样做既可满足社会的需要、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又可满足可接受性的要求。其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是代数中的数系,最普遍有用的是数系的运算律(“数系通性”);解代数方程;多项式运算;待定系数法。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教导学生研习演绎法,要点在于让学生逐步体会空间基本性质的本质与用法。平行四边形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勾股定理可以说是欧氏平面几何的三大支柱,它们也就是把空间结构全面代数化的理论基础。用向量把几何学全面代数化,讲向量身体、解析几何及其原理,这些就是几何课的重点。分析的重要内容除函数、极限、连续等分析学的基本概念之外,变化率是要紧的概念。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逼近法。

“反璞归真”就是着重于教学生以基础数学的本质,而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初等代数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那些非常简单的数的运算律,它们是整个代数学的根本所在。把它形式化,也就是多项式的运算和理论。传统的代数教学从多项式的形式理论开始,学生不解其义,感到枯燥。《实验教材》反璞归真,先讲代数的基本原理就是灵活运用运算律,首先用以解决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学生自然地觉得应该有一个多项式理论,然后再讲多项式,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多项式的来源与本质。“这就是反璞归真”的一个实例。

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基础数学的本质,突出其教学是把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的重要一环。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思想脉络,学生的数学才能才发展起来,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教材》一开始就突出了用符号(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集合的思考方法,在几何和代数中都十分重视。经常训练学生从考虑具体的数学对象到考虑对象的集合,进而考虑分类等问题。

函数的思考方法,考虑对应,考虑运动的变化、相依关系,由研究状态过渡到研究过程。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转化、推广与限定(一般化与特殊化)、类比、递推、归纳等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分别得到强调。

“顺理成章”就是要从历史发展程序和认识规律出发,“顺理成间”地设计数学课程。数学是一种演绎体系,有时甚至本末倒置。这正是数学本身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相矛盾的所在。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这两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课程设计就既不能违背逻辑次序。更要符合认识程序。因此,要参照数学发展历史,用数学概念的逐步进化演变过程作为明镜,用基础数学的层次与脉络作为依据来设计数学课程。数学的历史发展经历过若干重要转折。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数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认识数学的过程)有一致性。数学教材的设计要着力于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合乎规律地实现那些重大转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顺理成章地由一个高度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在基础数学范围内,主要经历过五个大的转折。

由算术到代数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实现这个转折,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代数的基本精神是灵活运用运算律谋求问题的统一解法。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是第二个重大转折。要对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观察、分析与实验,建立“空间通性”的一个明确体系,达到“探源、奠基与启蒙”三个目的,然后引进集合术语并以集合作工具,讲清一些基本逻辑关系、推理格式,再转入欧几里得推理几何。第三个转折是从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即从综合几何到解析几何。要对几何问题谋求统一解法,出路在代数化,首先要把一个基本几何量代数化,就得到向量的概念,然后运用欧氏空间特有的平移、相似与勾股定理等基本性质引起向量的加法、倍积与内积这三种向量运算。这样就把窨的结构转化为向量和向量运算。这样就把空间的结构转化为向量和向量运算这种代数体系,因而空间的基本性质也就转化成向量运算的运算律。换句话说,向量的运算律也就是代数化的几何公理。这样就实现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的转折。向量是这个转折的枢纽。第四个转折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这在概念和方法论方面都有相当大幅度的飞跃,需要早作准备。初中二年级已引入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初三正式研究各种函数,到高一、高二的代数与解析几何中,就逐步讲座到连续性、实数完备性、切线等概念。数列、逼近的思想也早有渗透,到高三进一步突出逼近法研究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等变量数学问题。第五个转折是由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在代数之后引起概率论初步。

上述数学课程设计,既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又突出了几个转折关头,缩短了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提高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版权所有

“深入浅出”就是要学到应有的深度,才能浅出。许多事物和现象表面上各不相连,但是把它们提高到适当的高度来看,这些事物和现象就会有一种统一的理论串连其间。因此,如果没有掌握到这种枢纽性的理论,就无法回头用理论来统一一系列繁复多样的实际。所以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掌握枢纽性的理论。“占领制高点”,才能居高临下,一目了然。把数学课程搞得浅薄,砍掉具有枢纽地位的基础理论,把数学课程变成一本支离破碎的流水帐,一来难懂,二来无用,所以深入浅出的要点在于教好那些具有枢纽地位的基础理论。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重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24-01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为工作负责,对学生尽责。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要打一场有准备的战斗。这个重要而又关键的准备过程就是教师们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课程设计会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能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能沉着冷静地应对课堂问题。就个人而言,我非常看重课程设计,充分、全面的课程设计会增加教师们教学的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高中数学的课程设计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教师们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准备,从而完成合理而又全面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岗位分析

随着课程新标准的提出,总结高考教学经验,相信教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们的位置,明确地将学生们定位在主要位置。教学的重要元素是教师和学生,既然学生们占据教学中的主导位置,那么教师们就应当站在辅助的位置。相辅相成是高中生与教师们关系的体现。除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们还应该明确课本、练习、考试、讲解等多种元素的地位。课本是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来源,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锻炼心理素质的合适标杆,讲解是回顾知识、联系知识的有效方案。总之,教师们需要全方面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元素,并且进行分析,将这些元素合情合理地分配,为数学课程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价值分析

教学价值的分析能让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各个章节的价值,能指导教师们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大纲。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能理解大多数教师的想法。由于高中教学时间的紧迫,教师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能有时间查漏补缺。因此,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数学知识。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教学想法,毕竟这是为学生们的学习做出的全面考虑。教师们要做到提高教学进度,压缩数学知识,就必须明确掌握教学价值。

三、教学调查

既然学生是教师们传递知识的直接对象,那么教学调查工作首先应从学生入手。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这项工作是可以避免的。毕竟高中生更有自制力,也更加成熟,他们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要求自己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的确,这是高中生的优点。但是,教学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我们为高中生的优点而欣慰,但我们同样应为高中生们的教学而努力。希望教师们的课程能在抓住学生们眼球的前提下开展,这样能让学生们更加全神贯注地跟上教学节奏。教学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全班学生,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他们的理想教学方式,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程度与个人差别。当然,教学调查工作还可以分群体调查。按照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或者能力程度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课程教学的需求。除了向学生们调查,教师们还可以在教师团体或者竞争学校中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更多教师的课程教学,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全面的调查能让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考虑周全,顾及全体学生,使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有效。

四、确定教学程度

通过教学岗位分析,教师们掌握了各种教学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价值分析,教师们明确了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通过教学调查,教师们收集了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更加了解学生们的概况,也更加熟知教学课程的发挥。当这些基础都奠定之后,教师们就要确定教学程度,为全班学生制定一个学习标准,尽量让学生们都能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水平线。教学程度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又要顾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等本身因素的局限。学校或者是高考要求的改变等外界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程度。教师们需要时刻关注数学动态,使教学内容跟上实际要求,避免做些徒用功。教师们还应熟知学生们的情况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尽量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尽量让学生们适应教学进度与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从学生实际水平、教学实际要求等方面确定教学程度,开展有效的课程。

五、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又称为课程模式,课程模式能够代表一位教师的风格,也是学生们跟进教学的直接线索。由于学生们的情况不同,又根据教师们的个人经验与倾向,教师们在课程模式方面都保持着独有的风味。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要做好课程结构的设计,也就是一堂数学课所涵盖的方方面面。例如有的教师按照问题、解析、举例、练习这四个简单的结构进行教学。通过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们举例,让学生们熟知理解与分析过程,最后就是让学生们练习,从而巩固所有知识与方法。这是最简单的数学课程模式,也是为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熟知的。但是这样的课程模式似乎不足以吸引学生,也不能完全符合数学课程内容。目前,数学学习已经与实际开始接轨,课本中出现更多的数学课题研究,这种新内容的出现需要教师们及时调整课程模式。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课程的大概,构建好一个完善的框架会为课程设计指引正确的方向。

六、丰富、实施与控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重视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54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为工作负责,对学生尽责。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要打一场有准备的战斗。这个重要而又关键的准备过程就是教师们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课程设计会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能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能沉着冷静地应对课堂问题。就个人而言,我非常看重课程设计,充分、全面的课程设计会增加教师们教学的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高中数学的课程设计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教师们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准备,从而完成合理而又全面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岗位分析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地知道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元素应当占据的位置。这就是教师们需要进行的教学岗位分析。随着课程新标准的提出,总结高考教学经验,相信教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们的位置,明确地将学生们定位在主要位置。教学的重要元素是教师和学生,既然学生们占据教学中的主导位置,那么教师们就应当站在辅助的位置。相辅相成是高中生与教师们关系的体现。除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们还应该明确课本、练习、考试、讲解等多种元素的地位。课本是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来源,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锻炼心理素质的合适标杆,讲解是回顾知识、联系知识的有效方案。总之,教师们需要全方面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元素,并且进行分析,将这些元素合情合理地分配,为数学课程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价值分析

教学价值的分析能让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各个章节的价值,能指导教师们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大纲。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能理解大多数教师的想法。由于高中教学时间的紧迫,教师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能有时间查漏补缺。因此,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数学知识。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教学想法,毕竟这是为学生们的学习做出的全面考虑。教师们要做到提高教学进度,压缩数学知识,就必须明确掌握教学价值。

三、教学调查

既然学生是教师们传递知识的直接对象,那么教学调查工作首先应从学生入手。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这项工作是可以避免的。毕竟高中生更有自制力,也更加成熟,他们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要求自己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的确,这是高中生的优点。但是,教学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我们为高中生的优点而欣慰,但我们同样应为高中生们的教学而努力。希望教师们的课程能在抓住学生们眼球的前提下开展,这样能让学生们更加全神贯注地跟上教学节奏。教学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全班学生,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他们的理想教学方式,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程度与个人差别。当然,教学调查工作还可以分群体调查。按照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或者能力程度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课程教学的需求。除了向学生们调查,教师们还可以在教师团体或者竞争学校中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更多教师的课程教学,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全面的调查能让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考虑周全,顾及全体学生,使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有效。

四、确定教学程度

通过教学岗位分析,教师们掌握了各种教学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价值分析,教师们明确了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通过教学调查,教师们收集了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更加了解学生们的概况,也更加熟知教学课程的发挥。当这些基础都奠定之后,教师们就要确定教学程度,为全班学生制定一个学习标准,尽量让学生们都能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水平线。教学程度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又要顾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等本身因素的局限。学校或者是高考要求的改变等外界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程度。教师们需要时刻关注数学动态,使教学内容跟上实际要求,避免做些徒用功。教师们还应熟知学生们的情况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尽量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尽量让学生们适应教学进度与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从学生实际水平、教学实际要求等方面确定教学程度,开展有效的课程。

五、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又称为课程模式,课程模式能够代表一位教师的风格,也是学生们跟进教学的直接线索。由于学生们的情况不同,又根据教师们的个人经验与倾向,教师们在课程模式方面都保持着独有的风味。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要做好课程结构的设计,也就是一堂数学课所涵盖的方方面面。例如有的教师按照问题、解析、举例、练习这四个简单的结构进行教学。通过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们举例,让学生们熟知理解与分析过程,最后就是让学生们练习,从而巩固所有知识与方法。这是最简单的数学课程模式,也是为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熟知的。但是这样的课程模式似乎不足以吸引学生,也不能完全符合数学课程内容。目前,数学学习已经与实际开始接轨,课本中出现更多的数学课题研究,这种新内容的出现需要教师们及时调整课程模式。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课程的大概,构建好一个完善的框架会为课程设计指引正确的方向。

六、丰富、实施与控制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数学 课程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各个层面不断地积极深入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课程的革新内容中明确指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站在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理念对立面,新型的教育观念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也需要随之更新改变,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同时也是充分实现教学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个人价值。

1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过程中,小学数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暴露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小学数学的教师们在设计课程时依旧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单纯的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追求以及主动学习性。在新课程的标准中重点强调了数学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次,教学形式模式化,缺乏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以往的陈旧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勇于打破陈规,积极设置阶梯问题,结合时事实例,逐步启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后,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课程往往存在枯燥的问题,教师只是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直到新课程中提出趣味课堂,部分教师就一改以往,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设置玩游戏,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正是由于这部分教师由于对趣味课堂理念理解不到位,致使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成绩没有得到提高,造成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游戏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2 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措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提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几点思考,具体表现为:

2.1 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潜在动力,在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时,教师要合理运用情景教学、问题引导教学等多模式的交叉配合使用,结合小学生童心未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数字时可以运用在学生中流行的动画人物的个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学,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可以给学生颁发一些人物卡片,激发兴趣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除此以外,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适时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功能。

2.2 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程理念中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未知的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形式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逐渐向学生渗透与教材相关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数学思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容易被得到,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让一些枯燥、难懂的内容用形象的动画、图片和声音展示出来。例如,立体几何知识的讲解,集合思想的渗透,类比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还能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3 增加实践环节,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知识理论性不强,更多关注的是小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其课程设计应该以增加小学生体验的实践环节,这可以为小学生将实践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提供了一座“桥梁”,既能锻炼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简单表达,又能让他们在获得一种积极体验的基础上明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倍”这个概念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己先动手顺次摆出一个、两个甚至多个简单的小房子,最后,提示学生观察多个小房子与一个小房子所使用木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种情景学习,让小学生能够自己收集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程效率,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掌握信息技术,将数学思想充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们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锦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2(08).

[2] 林春华.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2011(09).

[3] 苏庆军.遵循课程要求,创新小学数学课程设计[J].青海教育,2012(04).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3;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4-01

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最终的考试成绩,还是解题的速度与质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从当前的全面发展理念来看,上述目标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所应当追求的,也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当然,成功的数学教学所能够实现的效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总结起来一句话:所追求的是教学效益。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词,也为教师们预留出了更多优化课程设计的空间。

一、立足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原因在于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调研发现,学生们的这种学习感受主要来源于过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对于数学学习来讲,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固然重要,但若是始终让数学停留在纸面上,必然渐渐成为学生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因此,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完成了初步教学之后,向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每年一月份,小张所在的公司都会给员工一次性提高全年月工资。小张2008年的月工资是2000元,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2420元。如果2011年的月工资仍然按照2008年至2011年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那么,小张2011年的月工资是多少?这个问题非常实际,虽然看似复杂,但当学生们运用一元二次方程之后,求解过程十分简明顺利。由此,大家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只能用于解方程本身,而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数学知识立足于实际生活之后,原本悬于半空的内容便在学生心中生根了。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看到了数学的来源和出处,也让大家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有趣的。如此一来,何愁学生对知识学习没有兴趣呢?

二、精心准备问题,灵活学生思维

问题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是一个“常客”。很多时候,无须教师们去刻意计划,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们回答。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在课堂上提问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已经成为了与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来讲,具有非凡的推动作用,更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绝佳突破口,教师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关注。例如,在对函数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连续性的问题:矩形ABCO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OC=3,OA=4,抛物线顶点在BC上,且经过点O、A,与直线AC交于点D,则抛物线解析式是什么?点D坐标如何?若点M在抛物线上,点N在x轴上,是否存在以M、N、A、D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难度递增的问题串中,综合考查了学生在函数图景里解答四边形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理想得多。不难发现,经过精心准备的问题,在内容质量和思维导向上所发挥的作用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构成一个连续性的系列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预期达到的目标效果灵活调整。教师们一定要意识到,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不是随便提出的,要努力做到有提问就要有效益。

三、创新设计活动,揭示数学本质

想要完成对课程设计的优化,除了将原有的教学环节加以强化之外,教师们还应当拓展思路,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之上添加一些新的环节,让数学教学在创新中提升效益。其实,这也无须教师们投入过多精力去开创新的教学形式,只要适当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活动设计就可以。例如,在对正方形的特点与性质完成教学后,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在只有笔和尺子的情况下,如何最快地画出一个正方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马上动手操作起来,并相互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很快有学生提出: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联结四个端点,得到的图形就是正方形。教师和学生们就此开始推敲,结合四边形知识得出如下推理思路:从对角线互相平分推得平行四边形,从对角线相等推得矩形,从对角线相互垂直推得菱形,从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推得正方形。新颖的活动形式下,学生们领悟到了知识的本质。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要设计得当,便可以与教学过程相得益彰,相互融入。与此同时,课堂活动的加入,也从形式上让学习过程灵动了许多。在活动的带动下,数学课堂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学生们也得以在活动的辅助下更顺利地抓住知识的本质。

四、结束语

完整的数学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师生互通配合,并同时兼顾双方感受的交流过程。为此,教师在对课程设计不断进行优化时,应当时刻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以及知识内容的接受效果放在首位。以此作为教学创新与调整的依据,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朝着师生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目的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服务。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做出贡献。当今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信息社会里多数人将从事信息管理和生产工作;社会财富增加要更多地依靠知识;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周期和人的职业寿命都在日益缩短,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必须把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到极重要的位置,而且要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实用性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运用于训练人的思维。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内容。另外,还要考虑其他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数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如计算机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离散概率空间、二项分布等概率初步知识。

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人的思维,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思想性和教育性

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国家兴旺发达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就要求数学课程适当介绍中国数学史,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课程内容,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

《实验教材》用“精简实用”的选材标准来满足这些要求。

二、数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一)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

数学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基础数学的对象是数、空间、函数,相应的是代数、几何、分析等学科,它们是各成体系但又密切联系的。现代数学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性数学分支,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思想方法也是它们的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代数、几何、分析在相邻学科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所以中学数学课程应当是它们恰当配合的整体。曾经出现过的把中学课程代数结构化(如“新数”)的设计方案。“以函数为纲”使中学数学课程分析化的设计方案都不成功,正是没有满足这一要求。

(二)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有所反映。从“新数运动”开始,各国数学课程内容中陆续增加了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的初步知识。这一方面说明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基础,对中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需要,“离散数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中学数学课程中应当增加离散数学的比重。

(三)系统性

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几何、分析到19世纪末都相继奠定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到本世纪30年代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用公理化方法,使整个数学结构化。任何一个数学系统都可以归结为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的复合。经过用公理化方法的整理,使数学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的整体结构。因此,作为符合数学知识结构要求的中学数学课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

(四)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

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我们应该体现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实验教材》以“反璞归真”的指导思想来满足数学学科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数学课程具有: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有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但是即使他们在整体上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抽象运算的水平,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他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仍采用具体或直观的方式去探索新概念。因此,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三)启发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发展程序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一定的靠智力解决的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数学课程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

要使数学课程真正具有启发性,需要克服两种偏向: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

布鲁纳曾指出,向成长中的儿童提出难题,激励他们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数学课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这是课程内容启发性的体现。

《实验教材》用“顺理成章、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来体现以上诸要求。

四、三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

上面分别考查了三个方面对数学课程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互为前题,互相补充,而有时却是彼此矛盾的。这导致了数学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才能使这三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呢?从《实验教材》11年的实验中形成了16字指导数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比较恰当的统一了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这16字的指导思想是“精简实用、反璞归真、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精简实用”是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恰当地表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正确关系。由实际到理论,就是由繁精简,把实际中多样的事物、现象,经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简单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这就是理论。而只有精而简的理论才能用来“以简驭繁”。所以“精简实用”在科学上的意义就是要寻求真正具有普遍性、简明扼要的理论。要做到精简,必须抓住重点。教材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就是重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是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这四科的基础部分恰当配合的整体,这样做既可满足社会的需要、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又可满足可接受性的要求。其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是代数中的数系,最普遍有用的是数系的运算律(“数系通性”);解代数方程;多项式运算;待定系数法。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教导学生研习演绎法,要点在于让学生逐步体会空间基本性质的本质与用法。平行四边形定理、相似三角形定理、勾股定理可以说是欧氏平面几何的三大支柱,它们也就是把空间结构全面代数化的理论基础。用向量把几何学全面代数化,讲向量身体、解析几何及其原理,这些就是几何课的重点。分析的重要内容除函数、极限、连续等分析学的基本概念之外,变化率是要紧的概念。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逼近法。

“反璞归真”就是着重于教学生以基础数学的本质,而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初等代数最基本的思想、最重要的本质就是那些非常简单的数的运算律,它们是整个代数学的根本所在。把它形式化,也就是多项式的运算和理论。传统的代数教学从多项式的形式理论开始,学生不解其义,感到枯燥。《实验教材》反璞归真,先讲代数的基本原理就是灵活运用运算律,首先用以解决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学生自然地觉得应该有一个多项式理论,然后再讲多项式,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多项式的来源与本质。“这就是反璞归真”的一个实例。

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基础数学的本质,突出其教学是把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的重要一环。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思想脉络,学生的数学才能才发展起来,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教材》一开始就突出了用符号(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集合的思考方法,在几何和代数中都十分重视。经常训练学生从考虑具体的数学对象到考虑对象的集合,进而考虑分类等问题。

函数的思考方法,考虑对应,考虑运动的变化、相依关系,由研究状态过渡到研究过程。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转化、推广与限定(一般化与特殊化)、类比、递推、归纳等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分别得到强调。

“顺理成章”就是要从历史发展程序和认识规律出发,“顺理成间”地设计数学课程。数学是一种演绎体系,有时甚至本末倒置。这正是数学本身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相矛盾的所在。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这两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课程设计就既不能违背逻辑次序。更要符合认识程序。因此,要参照数学发展历史,用数学概念的逐步进化演变过程作为明镜,用基础数学的层次与脉络作为依据来设计数学课程。数学的历史发展经历过若干重要转折。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数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认识数学的过程)有一致性。数学教材的设计要着力于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合乎规律地实现那些重大转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顺理成章地由一个高度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在基础数学范围内,主要经历过五个大的转折。

由算术到代数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实现这个转折,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讲清代数的基本精神是灵活运用运算律谋求问题的统一解法。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是第二个重大转折。要对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观察、分析与实验,建立“空间通性”的一个明确体系,达到“探源、奠基与启蒙”三个目的,然后引进集合术语并以集合作工具,讲清一些基本逻辑关系、推理格式,再转入欧几里得推理几何。第三个转折是从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即从综合几何到解析几何。要对几何问题谋求统一解法,出路在代数化,首先要把一个基本几何量代数化,就得到向量的概念,然后运用欧氏空间特有的平移、相似与勾股定理等基本性质引起向量的加法、倍积与内积这三种向量运算。这样就把窨的结构转化为向量和向量运算。这样就把空间的结构转化为向量和向量运算这种代数体系,因而空间的基本性质也就转化成向量运算的运算律。换句话说,向量的运算律也就是代数化的几何公理。这样就实现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的转折。向量是这个转折的枢纽。第四个转折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这在概念和方法论方面都有相当大幅度的飞跃,需要早作准备。初中二年级已引入三角函数的初步概念,初三正式研究各种函数,到高一、高二的代数与解析几何中,就逐步讲座到连续性、实数完备性、切线等概念。数列、逼近的思想也早有渗透,到高三进一步突出逼近法研究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等变量数学问题。第五个转折是由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在代数之后引起概率论初步。

上述数学课程设计,既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又突出了几个转折关头,缩短了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提高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深入浅出”就是要学到应有的深度,才能浅出。许多事物和现象表面上各不相连,但是把它们提高到适当的高度来看,这些事物和现象就会有一种统一的理论串连其间。因此,如果没有掌握到这种枢纽性的理论,就无法回头用理论来统一一系列繁复多样的实际。所以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掌握枢纽性的理论。“占领制高点”,才能居高临下,一目了然。把数学课程搞得浅薄,砍掉具有枢纽地位的基础理论,把数学课程变成一本支离破碎的流水帐,一来难懂,二来无用,所以深入浅出的要点在于教好那些具有枢纽地位的基础理论。

第7篇

信息技术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即实现数学信息化。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笔者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进行浅析。

一、数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所谓网络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借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1.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要有价值性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遵循一般教学内容的规律性,又要体现由于信息技术环境带来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就在于为知识传授与学习者有效学习提供良好载体,它的价值因教学内容与信息环境的结合而得到体现。首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循基础与启发拓展相结合。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遵循渐进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再次,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有机结合。

2.学生要主体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方式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Internet获取,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资源环境。如教学《扇型统计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演示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如在教学《点、线和面》时,学生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很难理解,这里经过教师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很容易理解。缩短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观。

3.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交流工具

在一些已经建成校园网和已经联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学教师已不再是获得数学知识的唯一知识源,学生通过访问网络上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通过参加BBS,互发E-mail等形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又可及时借鉴他人的意见。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