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4:32:38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难,但数学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很简单,告诉你一个诀窍: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仔细读题,你就会觉得数学特别好学,很简单,一点也不难。
今年,我们学习了不少知识。认识正、负数这一单元,我知道了:我国数学家刘微在注解《九章算术》时,更明确的提出了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他在筹算中规定“正算赤,负算黑”,就是用红色算筹来表示正数,黑色算筹来表示负数。这个记载,比国外早了七八百年。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正数和负数的作用。
检查视力用的视力表上也有小数,现在我国使用的是国家标准视力表。当检查结果等于或大于5.0时,视力为正常,小于5.0,视力你应该知道的,对不对?如果你不近视,也要注意用眼卫生噢!
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除商,会出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就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无限,那就是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你知道什么是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了吗?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其实不难吧!让我们学好数学,将来成为中国的第二个“华罗庚”吧!
高效课堂即在单位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高效课堂凸显教学的高效率,这种高效率既着眼于当前,更应立足于长远.
高效课堂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课堂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1]让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2]前提就是要看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如何打造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总结与反思近年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3]
一、善于解读新课程标准,灵动把脉教学的主线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工作是如何实现教与学,逐步减少外部的一些控制,增加学生自控的空间.然而,做到灵动地把握好教学的主线,则需要相应的理论(或理念)的支撑.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4]提出“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4]”的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新理念,实现课程目标?实践证明,问题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教师要善于解读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应用自如.这样才能很好地呈现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教师要处理好“要教什么,如何教”的关系,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有根有据.只有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教学设计时还要尽可能地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
二、创设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进行情到深处的知识讲解
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创设问题情境,或者说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把握时机,如一节课的开头引入、遇到难点时要创设问题情境.下面笔者就教学经验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古典概型)创设问题情境:甲、乙两位同学在大课间民族体育运动的花样跳绳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现要选派一位代表我校参加市民族体育运动花样跳绳比赛,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选派的方案.有两个学习小组分别给出了如下两个规则.
规则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就派甲去,反面向上就派乙去.
规则2:两人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点数之和为6点就派甲去,点数之和为7点就派乙去.
请问哪个规则公平与合理?
情境源自于学生平时的大课间活动,对规则作出公平合理的选择,自然而然就联想到概率的问题.问题串就出来了,怎样计算?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学生高效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2】(回归分析)创设问题情境1:2015年6月7日下午高考考完数学,很多考生都说2015年高考数学卷普遍被认为较为容易.事实是这样吗?
本课作为选修2-3第三章的起始课,鉴于该章内容为新课改的新增内容.因此,在设计与处理教材上,尽可能地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如开篇从“2015年高考数学卷普遍被认为较为容易”这一现象引入本章统计案例.要做好统计,就需要相关数学知识做理论指导.寻找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也是十分有趣的.
创设问题情境2: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们说:“量的积累达成质的飞跃.”“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你的存在让我变得如此美丽.”“年龄大了,发福了啵.”等,这些话语都饱含着两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数学上,我们也学过有关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如数学必修1的函数关系(确定性关系)和数学必修3的相关关系(非确定性关系).
由于笔者所教的学生数学底子较薄,所以笔者尽量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将较为抽象的知识化为直观的感触.
【例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1]什么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你打算怎样给“任意角”建立一个函数?
[问题3]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用来建立任意角的函数吗?
[问题4]能用锐角三角函数来建立任意角三角函数吗?
[问题5]它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
[问题6]余弦、正切函数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建立?
每?课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去解决它.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成为数学的生命,数学因问题而获得生命力.让学生学数学,能不让他们了解数学的生命吗?因此,课堂的引入也可以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入.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将会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学生不再做默默的观众,而是做积极的参与者,渐渐体现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这样,学生就会在单位时间内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为后续的学习传递正能量.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师生的双边互动
笔者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导学案,举全组力量,相互帮扶.课前解决相关问题,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至于上课时云里雾里.笔者截取《古典概型》部分导学案如下:
(一)活动1:读一读,想一想.中心任务:理解基本事件.
带着下面问题阅读教材第125页,2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出现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问题2:掷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1~6点出现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问题3:基本事件的特征是什么?请列举一个随机事件为基本事件的例子.
问题4:除了课本方法,计算例题1的基本事件个数的方法还有哪些?
(二)活动2:读一读,说一说.中心任务:理解古典概型特征及公式.
带着下面问题阅读教材第126页,2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5:古典概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列举一个你身边的古典概型的例子.
问题6:如图1,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问题7:某同学随机地向一靶心进行射击,射击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命中10环、命中9环……命中1环和不中环.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问题8:在推导古典概型某事件的概率公式时,用到了哪些知识和哪些方法?
问题9:尝试用多种语言描述古典概型事件A的概率计算公式.
(三)活动3:辨一辨,思一思.中心任务:应用古典概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0:根据课本例题2,思考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如果一道试题可以排除两个,还有两个选项不知道该选哪一个,则他回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变式2:假设该题是一道多选题,这道题只有两个正确答案,如果某考生不知如何回答,就随便选.那么选对的概率是多少?并说明在做多项选择题时,没有把握猜对的概率更少.
(四)活动4:用一用,展一展:中心任务:总结计算古典概型方法、体悟合作学习意义.
问题11: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12:回到开始问题,思考规则1和规则2的合理性.
问题的预设均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进行设置,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交流与探讨,给学生一个“兵教兵、兵练兵”的平台.一来能给学生做“小老师”的优越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二来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多提问题,合作探索,揭示数学本质;三来让学生在正式课堂中知道教师上课的主线.同时,教师也能自如地做到教学明线鲜明,暗线不虚,达成课堂的双边互动,为高效的学习带来促进的作用.
四、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高效理解知识
笔者在讲到诱导公式时,针对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进行如下教学.
下面以图3解说“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加也好减也好,α统统是锐角”.α看成是锐角,奇偶数是针对π2的系数而言.
通过图解将抽象化为直观,通俗的语言讲解会让学生更为容易理解,提供高效学习的途径,帮助学生有效和高效地理解知识,既做到适当的形式化,又注重强调本质,从而整体把握诱导公式的作用“负化正、正化主、主化锐”.适时地举出例子“sin(3π2+θ)=”,让学生“小试牛刀”,体验收获的喜悦感.
五、借助图表构建知识网,由浅入深地总结与反思
在课的尾声,教师不要包办课堂的小结,应以开放式的形式给小组完成.学生全面参与,为自己小伙伴的回答点赞,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比如在《古典概型》这节课的尾声,提出如下总结与反思.
知识上的收获:古典概型及其特征、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技能上的收获:求解古典概型概率的“五步曲”;
方法上的收获:枚举法、图表法;
思想上的收获:符号化、数形结合、化归;
学法上的收获:阅读课本、归纳与概括、总结与反思.
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对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引进图表
(如图4)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有满满的收获,做到把书读薄又把书读厚,既能遵循形式化原则,又能揭示知识的本质.
图4知识“鱼骨”图
学生说出了本课的收获,提出困惑,情不自禁地开启下一节课要讲的问题.哪怕是学生所提的和所总结的不是十分完善和到位,但至少印证了只要将足够的时间
留给学生,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效果就会显著,课堂上
范丹萍
牡丹江市紫云小学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键词】激发兴趣易懂易学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我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正临“六、一”儿童节,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过些天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兴高采烈的说是“六、一”儿童节。我问:“六、一”儿童节时你有什么打算吗?学生纷纷提议,有的说去公园,有的说要去肯德基吃一顿,等等。这时,有个学生说要和老师、同学们开个联欢会。我顺势说:“开联欢会就得布置会场,看来我们得买一些装饰物。那么,在购买装饰物时,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说:“物美价廉!”接着,我出示了准备好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看屏幕:(课件略)
我问:“你认为我们应该到哪一家去买彩带呢?为什么?学生听后各抒已见。
这样的导入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唤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生活例题,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
3生活练习,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1用数学眼光认识周围事物。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一、让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种地的过程:“先播种,然后浇水施肥,田间管理,最后收获种子;来年又是播种,浇水施肥,田间管理,最后收获种子……”,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0-97=120-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0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7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在120元中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元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的运用“生活化。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应用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
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是一半。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引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再如:三年级下册有许多数学实践活动,如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等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二、利用生活素材,体会应用的作用。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条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固。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搜集应用事例,加深应用的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学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的用水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又如:组织学生去一个经常交通堵塞的路口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各种汽车的数量、行人的数量、堵塞的情况、红绿灯的间隔时间状况的调查,学生做出了如下的分析:①此路口经过的货车多;②路动的黑车多;③人行横道离路口远,有些行人横穿马路;④主干道的红灯显示的时间相对短。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学生做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建议:①限制货车的吨位;②取缔黑车;③增设人行横道线;④延长主干道的红绿灯时间。同学将实地考察的数据写成了考察报告,寄往了交通队,得到了交通队的重视,情况得到了解决,学生兴奋地说:“数学知识可真的有用。学数学、用数学并不是那么地难呀!”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历程。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中的一切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应用。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比如:学了统计以后,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开支多少?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5000元左右的电脑,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电脑?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父母一个月或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常吃的食品、常喝的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他们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
一、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1.寻找“生活原型”。数学,在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数学知识都可以在显示生活中找到其“生活原型”。这将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型: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那么,现在爸爸多少岁?儿子多少岁?显然,爸爸与儿子之问的年龄差距是一个不变量。通过分析知,这个年龄差既等于儿子的年龄减去4岁,也等于79岁减去爸爸的年龄。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未知数x、y,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这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2.捕捉“生活现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引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场地边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教室后墙,并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这样的引人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设计“生活情境”。注重设计一种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知识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如在教学“尺规作图”时,创设这样一种情景:在旷野上,一个人骑马从A地到B地,半路上他必须在河边饮马一次(A、B两地在河的同一边),他应陔怎样选择饮马点才能使所走的路程最短。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尺规作图”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使“作垂线”“轴对称”与生活实例有机结合,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平时,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勾勒出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境,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二、强调“生活知识数学化”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念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改造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背景,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基础;而对生活化的问题背景进行数学化处理,则魁发展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的关键。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宝应百货商店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宝乐”牌童装平均缚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春节,商店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减少库存。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童装每降价1元,那么平均每天就可多售出2件。1.要想平均每天在销售这种童装上盈利1200元,那么请你帮助商店确定一下每件童装应降价多少元?2.如何才能使商店每天获得最大的利润。
分析这一问题时,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化归为“方程”和“函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读《马小跳玩数学》这套图书,会让孩子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美和乐趣。自言破解童心的作者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孩子带进数学的王国,使其轻轻松松地喜欢上数学,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不知不觉,便离不开数学了!
跟着马小跳,数学也好玩。在诙谐有趣的叙述中,他会告诉孩子许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山坡上的小树》里,为了查清山坡上有多少棵小树,安琪儿在每棵数过的树上系上蝴蝶结,夏林果则系上了漂亮的梅花,这样便很容易把数过的和没有数过的小树分清楚了。调皮的马小跳还会无意中阐释许多科学知识,《爷爷过生日》中,60岁的爷爷才过了第15个生日,为什么呢?原来,每隔4年才会有一个闰年,只有闰年的二月份有29天。《坐火车》中,马虎的马小跳记错了火车到站的时间,因为5小时40分钟不是5.4小时,时间不是100进制的,而是60进制的。
跟着马小跳一起,做他的好朋友,孩子会慢慢变成了不起的“数学通”,因为马小跳经历的事情,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坐出租车应付多少钱》中,马小跳正确算出了到姨妈家需要的打的费是22元;《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里,马小跳跟秦老师学了一招,知道电影院的座位每一排比前一排多一个座位,总共22排,最前一排的座位数是20个,便会算出最后一排的座位数是41个;《安琪儿的炸鸡腿》中,路曼曼运用自己的智慧,在1到20这20个自然数中,划掉了1到9这几个数字,使它成为最大数,让安琪儿吃到了她最喜爱的炸鸡腿。还有《逛游乐园》、《夏林果家的门牌号是几》……同学们都运用数学知识顺利解决了难题。一路走下来,孩子会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掌握它该有多棒啊!
跟着马小跳一起,孩子还会知道许多科学家的故事。《苹果落地带来的灵感》讲述的是,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时,一只苹果砸在他头上,引出牛顿的思考,于是产生了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智破金冠案》则讲述一个阿基米德利用数学原理,帮助国王识别假金冠的故事。《数学王子高斯》告诉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便会想出许多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