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1-26 09:24:20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继续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继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而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鉴于此,受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委托,课题组在2004年7-8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以期切实把握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考虑到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教师继续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我们的调查对象便集中在这些人。抽样调查地点分别是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雅安市名山县名山中学、教师进修校;大竹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华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仁寿县教师进修校;南充市教育学院;南充市顺庆区教师进修校。调查对象包括有关教育局、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各所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7份,有效回收率为81.8%。

一、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亦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其权利。在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支付体制下,既然教师也是教育成本的付费者,那么在达到培训要求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其教育服务,如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地点、形式等。但现实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是很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目前培训实行的是地域上的分片区划定,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49.6%的教师认为是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调查也显示,如果本人能自由选择培训单位,68.7%的教师认为选择培训单位的第一标准是教学质量,其次是“收费高低”,占15.4%,再次为“地域远近”,占12.2%。另外,在教育内容及教材上,74.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选择教材。在教育类型上,教师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以本人实际为着眼点来考虑,有的教师想参加某一类型的培训,但经费、名额、职称、学历上有限制,如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教学等形式,学校还要考虑经费,学校发展等因素。可见,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权在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经费、职称、学历等问题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不完全以教师所需为出发点。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新任教师培训让新教师能比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中普通话、板书培训让教师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学历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反映,主要培训类型有岗位培训(累积占22.1%),新任教师培训(占14.2%),计算机培训(占17.2%),骨干教师培训(9.4%),学历培训(19.9%),培训者培训(4.0%),课程建设培训(13.3%)。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证。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

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一方面目前政府应支付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教育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教师无权讨价还价,而各地又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年度奖惩挂钩,教师只能出钱买单。调查结果表明,66.8%的教师认为是由“个人”来承担继续教育费用的;只有34.2%的教师认为由“个人、学校、主管部门”各出一定的比例。正是如此,72.8%的教师认为收费高,其中农村教师占91.5%。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反映,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有必要,占97.5%。但在谈到“没有政策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时,44.2%的教师回答“肯定”,41.8%“视情况而定”,10.7%问答“不会参加”。而“自己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只有63.8%,分别有29.7%和12.5%的教师认为是在“单位组织”或“上级命令”下参加的。可见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反差。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上有经费负担问题、受教育后的效果问题、个人选择权问题以及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等。主观上是教师把继续教育看做上面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心态上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又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

(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时间选在节假日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一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教师反映内容量大,面时间相对较短.壳不成教育内容。尤其是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而且有的项目安排还与任课时间相冲突。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入手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教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学校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等非学历培训;由有关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参与举办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由各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各科室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教育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政策(30.4%)、给名额(机会)(30.4%),只有10.1%的教师认为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还有23.8%的教师认为“役有采取积极措施”。这反映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部分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其心态较复杂:从学校教学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教师成熟之后的不稳定又让学校没实际好处。因此,有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倾向于依靠制度强迫教师参与,疏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督导工作,缺乏培训目标的定位,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对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缺乏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调整有关措施。

二、完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正常、高效的运行涉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上,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鉴于此,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政府首先要确保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管理中采取积极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活动。如可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发行“教师教育券”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市场。即政府发放给教师“教师教育券”,教师根据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教育券到地区教育局兑换相应经费。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管,注重实际效果。

(二)充分调查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融合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实情况进行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与基层学校多联系,深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去,与教师、校长及有关行政人员交朋友,深入了解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然后把调查得来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及其涉及的有关理论等,再确定适当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目前,一些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训课上照本念经、说空话、说假话等现象只会使受训者失去对继续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

有些学员不去上课,或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在考试时敷衍了事等现象,均反映了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吸引不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他们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不能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观点和看法的事实。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新的培训方法上要考虑到受训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如我们可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如果受训教师从这些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帮助等,那么这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充满向往。

(五)改进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各地区教师进修校为主要机构的“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本位”模式。这两种培训模式都以培训机构或培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受训者为本。如“高校本位”模式多以培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为培训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紧密;多是受培训者到学校去,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要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对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学片区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派人员到各地进行课题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教学片区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来自教学第一线,比较贴近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培训地点灵活;培训时间的长短视内容而定;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

第2篇

教师继续教育如何继续

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5年一轮训的继续教育。全国性的继续教育经过3年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1)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素养主要存在着两大明显不足:“条件性知识不足”即教育理论知识不足。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为求全求满,从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到各科教育教学技能十几门课程。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另一表现则是教材建设。目前,各地培训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类,即国编教材和省编教材。客观地说,绝大多数教材整体水平较好,但也有一些教材难以突出“新”字,大多数为职前学习内容的再版,新瓶旧酒之作多。(2)教育形式缺乏灵活性。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之一是培训时空的安排缺乏弹性。短期集中面授的方式难以避免参训教师不受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勤、迟到和早退,其结果必然造成个体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突击性的教学使参训教师很少有人能在短期内接受、消化和掌握多门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素养。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的表现之二是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很少。课堂教学对培训学校来说省时省力,对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具有重要价值。但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却并非首选,因为他们受训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非简单的接受知识。(3)教师学习动机激励模式单一僵硬。综观前期培训,参训教师普遍存在着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强度较弱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现存的不良的教学环境影响之外,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参训动机激励模式单一僵硬。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将参训与否和评定职称挂起钩来,从而使评定职称成为教师参训的唯一动机。此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参训态度和学习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后继学习,一旦职称到手,再也没有提高的动力。(4)教育基地资质不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主要设置于各地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同属成人院校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和普通院校相比,绝大多数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十分薄弱,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严重匮乏,专业设置不全,师资队伍不足。相对水准较低的基地要完成水平较高的培训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将教师素质提高的终极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使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阶段性的发展。对于新手教师,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3至5年的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其次,根据现阶段教师素质构成中条件性知识不足,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不强的两大局限,突出阶段性的任务重点。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帮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教育质量观、师生观和学生观的转变,提高他们的教学监控能力,实现个体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以计算机为重点,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现代化。最后,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中小学教师教材的编写应在全面考察教师现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把握知识发展的脉搏,既反映社会发展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又照顾教师的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建构,求博、求新,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系)

第3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双师型;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5日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质量的好坏与师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肩负着专业技能人才开发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能发生了的深刻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们要把继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补充,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从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鲁雷(2000)从三维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陈萌(2000)和郭睿等(2002)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特点、内容、实施途径和措施,并就如何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曾凤玲(2000)提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曾绍元(2000)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结构。(2001)和张月铭等(2002)认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很重要,加大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刻不容缓。薛金祥(2005)、徐庆征(2007)和李春霞(2009)都认为民办高校教师也要进行继续教育,并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杨满福、郑小军和林雯(2008)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校本培训新模式。韩明(2009)为了避免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利性,提出要改革现行教师绩效评价办法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等措施。张柏清、孙泽文(2005)研究与探索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全力(2007)建议加强宣传以树立教师继续教育观念,建立保障机制,创造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创设学校宽松学术环境以推进这项工程的实施,并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吴卫东、董振文(2007)提出了针对教师自身特点的人本激励途径来实现高等院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臧书起(2007)和彭萍(2007)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山林(2007)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以解决高校扩招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王玉良(2007)分析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显著特点。张海云(2009)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二、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

“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时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是一种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理念,更是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

从工作对象看,高校“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特定的高校学生群体;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还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高校“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征,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三、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师资状况的好坏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资状况除师资数量、质量外,突出的是具备“双师型”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展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而“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自然成为高校建设的关键之一。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持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才能提高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保证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要同步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教师的知识要更新、知识结构要重建。随着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要求学校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比较偏低,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还有相当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各种培训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逐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吸收新知识扩大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教学艺术性;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效能。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还要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业务培训,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手段,从而激发对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四、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对大学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有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要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继续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手段的观念,加大“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要注意到继续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效益,使得学校最终获得收益。

(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为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契机和平台。由于现有多数教师实践性有所欠缺,造成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致使培养的人才会理论不会实践、会模仿不会创新、会从业不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实习调研等机会,让教师在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加深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企业的劳动组织过程。

(三)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力度。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和现有自身教育资源,对教师分类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如,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新进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践;对于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教师,可以参加交流会、学习进修和科研活动;对于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支持。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或行业特许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把实现“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四)提供“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保障。高校在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继续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专用于继续教育。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量等也要有相应的认定和标准,适当的还可以出台些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费由单位承担或是单位与教师个人共同承担,这样更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为“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教师 继续教育 高校

[作者简介]杨艳艳(1977- ),女,湖北武汉人,广东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64-02

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以几何速度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信息智能化等的出现,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布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战略思想的提出,对如何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问题,给高校管理者们提出了更为艰巨的历史命题。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振兴教育,师资先行。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冲出重围,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本文试从分析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现状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对策,以期给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以借鉴和启示。

一、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模式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再教育。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实践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模式:

1.校本教育模式。校本教育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利用学校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再教育。如针对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师德师风等方面的系列再教育。校本教育模式具有成本低廉、形式灵活、针对性强等优点。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寓教于学、寓学于教”,而且能将本校的价值观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予以灌输,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校本教育模式是高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历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模式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通过到其他著名高等院校进行深造,获取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学位或参加专门培训机构举办的课程进修、专项培训、讲座和研讨班等途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历教育模式具有专业性强、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等优点。同时,学历教育还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开拓自身的科研视野。学历教育模式是高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3.合作教育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机遇。为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的要求,开展区域间和国际教育协作、项目合作成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通过与国际或地区间的高校、企业组织、社区、政府等进行项目合作、交流,学者访问、交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吸取最优教育成果和最佳教学经验,提高自身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和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教育资源,在国际或区域舞台上有所建树。

4.网络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的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和快捷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育模式具有成本较低、高效便捷、选择面广、培训自成体系等优点,尤其是对远程教育、送教上门提供了可能。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个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硕果。然而,纵观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现状,不难发现继续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地方政府缺乏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极其不健全。由于没有统一的有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各地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责任、权力不清,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和力度也差别甚大,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用率低下。

2.继续教育关注度低,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缺口仍旧很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经费的逐年增长,高校对教师再教育投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其他投入,如校园建设、重点科研项目资助等投入相比,缺口仍然很大。普通一线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即便想参加短期进修培训或外出学习参观,也往往止步于“经费不足”的门槛。

3.继续教育模式设计存在不足。纵观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养现状,人才培养结构不明确、规格不清晰,注重学历、专业等职业预备教育,轻实操技能、道德修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继续教育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效果不明显。

4.受完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功利化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趋同性,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不良竞争。为了迎合市场,继续教育培养项目的设置越来越重视收益与回报,发展目标越来越凸显短期化;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也越来越重视其学历、科研成果等这些“看得见”的指标,忽视了潜心学习、深入研究的价值,导致功利化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增多。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发展路径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不仅仅是继续教育部分行为的简单叠加,而且是以教师施行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中心,具备明确教育层次、结构和框架,注重相应方式、方法的一个系统过程。针对这一过程,笔者就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所依存的体制系统。(1)出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法规、条例。对继续教育的实施原则、适用范围进行明晰,对政府、高校及各相关组织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定,对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进行表彰奖励或处罚等激励内容进行详细规定,注重与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相衔接,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进一步完善涉外培训管理法规、条例。针对目前合作教育模式的广泛开展,对涉外项目合作、访问交流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也要进行规范,使其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更新观念,增加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投入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1)更新观念。不仅是管理者、施训者,包括受训者本人乃至整个高校、组织、政府和社会都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关注度,将继续教育的持续性、终生性予以贯彻,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为常规性、长效性工程予以实施。(2)尽快引进高校教师的职业规划管理。参与继续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选择和管理自己,如何挖掘自己的特长,认识自己的风格,明确如何才能作出最大贡献,为自己的后续学习与工作创造机会。高校教师职业规划管理能帮助教师对自我进行合理认知、科学定位,从而更有目的性地参与到继续教育项目中来,帮助其抓住机遇,将事业的成功与自我激励、创造性、想象力紧密联系在一起。(3)整合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做好“开源”。例如,通过开展“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个体的教育潜能,把那些资深的施训者和在“人人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培养成本校的内训师,创建自己的大学培训团;让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组织的实践平台相结合,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从中协调,从而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辟新途径;充分利用区域沟通、国际交流、项目合作等机会,尽量吸取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技能,为我所用,提高对继续教育的成果吸收与转化;通过成立区域性或国际性的协会、联合会,加强不同语言、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大融合,取长补短,培育新一代综合性知识人才;等等。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拓资源流,才能真正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效率,做好“节流”。面对资源投入始终不足的情况,作为高校和政府组织应当继续保持当前好的、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长期、稳定化实施;同时,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培养架构和程序方法,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审查”,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投入的透明性,达到资源分配合理、成本投入节约,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运行效率。

3.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内容设计。(1)全面施行素质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平衡;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相平衡;注重理论与实践教育相平衡。(2)调整继续教育类型结构及培养规格。进一步反思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规格和结构,真正做到“按需”教育。例如,根据职业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教书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不同的继续教育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针对高校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层次水平的高校教师,构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对新步入岗位的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3)找准定位,培养特色和专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施训者,甚至是受训者,都应根据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特色和专长的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两个重要手段——绩效考核与利益分配,引领、导向、提升和激励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应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和知识技能,定制不同的考核模块和评价标准,大胆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知识和技术,对继续教育前、中、后等各环节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为薪酬体系的合理分配提供标准;同时,应采取更加公开透明、开放竞争的奖惩措施和有差异性的薪酬体系为绩效考核体系予以辅助,使受训者得到激励。评价体系的重点在于考核手段的科学性,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激励性,重要目标在于教师综合能力的进步提高。(5)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还有着其他更为广泛、丰富的施教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前述四种主要教育模式也是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一个成功的继续教育案例往往需要两种或多种教育模式交互作用、影响、组合、分化来达到继续教育的终极目标、任务和要求。

[参考文献]

第5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否则将无法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继续教育工作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市县有关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教师七要七不准”、学校制定的“教师师德修养十六条”、“实验中学教师十不准”等,并于期末举行有关以上内容的闭卷考试;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报告录像。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写好学习心得。学习中要联系学校和个人实际,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明确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创新工作的新任务和学校的新要求,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训斥学生、不经学校允许擅自收费、随便接受学生家长宴请的现象。增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师德建设标兵评选活动。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

遵照学校制定的“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在3年内必须取得专科学历,6年内必须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要继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争取到2005年,我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将达到100%,具备本科学历者占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

3、今年,要按上级要求,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到2004年,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继续搞好校本培训。一要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包括: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技能、班级日常管理技能、组织班级教育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评定的技能、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板书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电化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的技能等等。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技能训练:①、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或才艺展示,规范教学基本功标准;②、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③、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二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三要认真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者比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及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四要制定"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多给他们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以"名师"培养带动"名校"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落实好"拜师带徒"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新调入和新分配教师进行必要的入校教育,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尽快跟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6、学校还将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继续支持干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或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优质教育,适应未来发展,培养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知能双全、五育并举的合格人才。

三、工作措施版权所有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

2、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因此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考核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违反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在岗位聘任时给予低聘或缓聘。

第6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否则将无法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继续教育工作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市县有关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教师七要七不准”、学校制定的“教师师德修养十六条”、“实验中学教师十不准”等,并于期末举行有关以上内容的闭卷考试;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报告录像。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写好学习心得。学习中要联系学校和个人实际,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明确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创新工作的新任务和学校的新要求,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训斥学生、不经学校允许擅自收费、随便接受学生家长宴请的现象。增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师德建设标兵评选活动。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

遵照学校制定的“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在3年内必须取得专科学历,6年内必须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要继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争取到2005年,我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将达到100%,具备本科学历者占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

3、今年,要按上级要求,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到2004年,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继续搞好校本培训。一要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包括: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技能、班级日常管理技能、组织班级教育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评定的技能、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板书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电化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的技能等等。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技能训练:①、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或才艺展示,规范教学基本功标准;②、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③、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二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三要认真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者比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及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四要制定"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多给他们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以"名师"培养带动"名校"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落实好"拜师带徒"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新调入和新分配教师进行必要的入校教育,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尽快跟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6、学校还将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继续支持干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或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优质教育,适应未来发展,培养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知能双全、五育并举的合格人才。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

2、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因此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考核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违反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在岗位聘任时给予低聘或缓聘。

第7篇

(一)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更新

中职教师往往在需要评职称时会集中参加继续教育,平时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欠缺,继续教育随意性大,教职工缺乏把继续教育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之中。许多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也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开发,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开发、针对性培养的规划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托网络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可以更丰富、更灵活。

(二)继续教育内容针对性需加强

现在中职院校校内培训和组织参加的校外培训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比重过多,针对中职教师特点的专业技能操作培训和解决生产一线难点问题的实操能力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三)继续教育机制需完善

。目前对中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稍显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更多是学校承担,来自企业的外在资金资助较少,对优秀学员的奖励没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参加国外交流、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后,培训结果无法体现教师素质提高的实况,继续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机制未建立。

二、中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继续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不仅成为中职院校继续教育可行的改革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中职院校要遵循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特色性、针对性、超前性、实用性、自主性的原则,创新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模式和健全机制,推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