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24 19:02:39

序论:在您撰写审美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审美教学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冯惠玲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价值

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当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层面的有效联动,本文拟从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探究更切实有效的路径。关于美育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自从18世纪末席勒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美育问题以来,我国学者诸如、朱光潜、叶朗等先觉者对此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鉴于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仍未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同以及实践的事实,我们认为很有强调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针对将要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责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4]叶朗先生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把握美育的实质可谓启迪至深。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美学理论揭示,它其实根源于人的本性。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5]在这里,“游戏”自当就是对于人处在“自由心境”中的一种审美状态的描述。我们每个人在凡俗人生中当然要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一定还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即成全“人性的完满性”,否则,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还有旨在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席勒看来,这最后一种教育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物,因为它是要“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是“人性的馈赠”[6]。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和谐,因为它把社会和谐自然而然地建立在每个人心中。这或许有些偏狭,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的人与事,也许与我们对美的认识不够有关。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而从历史上看,美与真、善一样属于哲学的永恒课题。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一道,研究的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这种学科属性赋予美学以独特的哲学品格。借鉴西方哲学家的论述,“哲学”的词源学语义所揭示的主旨为“对智慧的爱”[7]。“人应当怎样生活”被认为是哲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终有一死”的前提下生活,而平庸不断威胁着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都在尽力探究何为此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如哲学家苏格拉底自称像一只虻子,整天到处叮人,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同胞,他要使人们觉醒。一个人首要的、第一位的关注不是自己的身体或职业,而是追求“灵魂的最高幸福”。苏格拉底宁愿被控“有罪”而受审并被判死刑,也绝不放弃探讨哲学———“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这是一切在内心“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消费社会氛围里,人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个命题,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的。我们在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80%的学生认为人确实需要某种目标、意义才能活下去,89%的学生认为现阶段探究“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很重要。这给我们教育者以警醒:不是要不要加强美育的问题,而是必须更多地研究美育,更好地实践美育。王阳明曾说:“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8]青年学生自由活泼,蓬勃向上,审美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熏染、引导,定能使学生的心灵不同程度地超越日常生活的凡庸、有限,而达于生命的丰美、无限。

大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有研究者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发,探究了美育实践的具体方法,诸如通过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开辟第二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此类研究对于我们实践审美教育意义重大。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教师本身的素养将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质量效果。如美国著名高校的校长们认为,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良莠,以至于在哈佛大学,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只有写出质量很高的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上课,成为教学人员[9]。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怎么可能引导、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人文教育者,大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担负的重大使命,以自身卓越的人文学养、审美素养引领青年学生“精神成人”。结合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肩负的使命。一名学生在访谈中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追求进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物质与现实。”这位学生的迷惘、孤独及其内心正在挣扎的信念,正是我们人文教育者必须更加明确自身使命、投身美育人文实践的根本缘由———我们有责任去呵护青年学子由于当下社会环境的裹挟正愈益脆弱的人生信念!让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有高达84%的学生最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收获人生智慧、人文素养,69%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适宜探讨人生意义诸问题。大学语文教师明确了学生内心的期待,理当高度自觉地通过不断探究、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笔者与所在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围绕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审美教育做着热情、努力地尝试。我们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章本身具有的审美特质,通过创设情景、课堂讨论、话剧演出、博客交流、自编文集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濡染。如我们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怀揣深深的人文情怀,高度自觉地实践着美育的理想。在探究“思想、真理”这个单元主题时,结合所选篇章《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教学革新。该文节选自柏拉图的《申辩篇》,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范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苏格拉底所开创的哲学及其深刻意义,未必能真正唤起学生对哲学家以及哲学的感知。这位教师为了切实让学生对苏格拉底所代表的人类精神有真切的感受、体验,经过不断摸索,最终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式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讨,即激励学生认真研读原典作品,反复揣摩作品承载的思想、精神,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将作品改编成剧本,精心排练,在班级正式演出。事实证明,无论是作为演员的直接参与者还是作为观众的间接参与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被一种神圣的氛围感染了,一名学生回忆当时情景说,“我们完全沉浸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开始学着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由老师引领施行的这种美育人文实践,得到了学生的真诚认可。有学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程学结中盛赞:“它使我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人生,什么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才能达到高度的精神追求。”当大学语文教师怀抱人文理想,锐意进取,大胆摸索,以切实的审美教育,真诚呼应青年大学生心灵渴求的时候,他(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光茫永存!“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10]!大学语文教师在继续努力提升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理当更加自觉地实践美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今天的大学生,有朝一日,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几乎都忘记了,却还有一种东西让他们永远得到慰藉———那就是关于生活意义、生活价值的一种美的判断力、鉴赏力。

第2篇

作者:肖朗

在这种自由和审美之境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解放了人自身的束缚,亦即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束缚,人克服身心的分裂,而成为身心和谐的人。“我们在美中看到了人与万物的相互生成。美的存在境界不仅带来了人与人的和解,而且也带来了人与万物的和解,人与精神的和解。它们不是美的游戏着而是参与美的游戏。这是因为美作为自由不仅让人自身去存在,而是让他物也去存在。于是不仅人自身生成,而且万物也自身生成。由此形成了人与万物的交互生成。”[2]如果将上面的审美境界归结为一种“道”的境界,那么它必然要经过一个“技”的阶段的积累。艺术和技术的联系本身就比较紧密,无论何种艺术,首先都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动,都是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的。但是艺术和技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的目的不是技术,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艺术最终的目的反倒是摆脱技术的阶段,达到一种自由之境,特别是摆脱技术的机械性从而实现一种身心的自由。另外,技术和艺术的差别还在于,技术一方面是将物作为手段,另一方面是消耗物。而艺术却是展现物的多样性,艺术的物不是作为材料,而是成为作品本身,物没有被消耗,而是在作品敞开自身。正如大自然的景色,古今中外多少艺术品去展现它,从而使它的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断地向人显现出来。虽然艺术和技术区别很大,但是艺术也是从技术开始的,问题在于艺术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阶段,因此,艺术本身的审美性也要辩证看待。

艺术在技术的阶段并不一定美,在道的阶段才能达到真正的审美阶段。因此,艺术和审美可以看作“技”与“道”关系,在通达道的过程中,技术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艺术的目标是“道”。这里就要处理好“技”与“道”的关系,一方面要有系统的技术性训练,另一方面要用“道”而非功利来指导艺术训练。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人性,促进其全面发展。”[3]这一方面,古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中国古代孔子以六艺教人:礼、乐、射、御、书、数,现代人容易将其看作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其实不然:“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郑玄:《礼记正义注》)“‘射’在此与狩猎或战斗并无关系,而只是一种类似今人练气功一样的身心修养。藉此修养,射者才在礼仪秩序中怡然得体,而且培养出立身立国、尽职尽志的道德。”

通过网络和各种新闻媒体,每年都有大量青年去挤“艺考”的独木桥,这里便折射出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很多认识误区,似乎考上了就能做艺术家,不但能轻松赚大钱而且职业很高贵,让人羡慕。而实际上他们不懂即便在艺术繁荣的时代,真正的大艺术家大多都是穷困潦倒。有些人把艺术当成职业和通向成功的终南捷径,但并不一定懂得真正的艺术是什么,也不能区分艺术和技术,并不能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与这些盲目冲动相伴随的,是目前的艺术教育偏重于技术和技巧的训练,违背了审美的初衷。究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时代的转变,现代社会已经由艺术的时代转变为科学技术的时代。但是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社会和家长的功利性太强,为获奖加分,早日出人头地。如此功利化的艺术教育不但与审美教育脱离,甚至完全背离了审美教育,导致艺术教育不但不是培养完美的人性,反倒压抑了人性。孩子虽然有了一技之长,但是并不热爱,甚至心灵扭曲,逆反心理突出,这种艺术教育的现状无疑与审美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驰了。即便在高校艺术专业的的教学中,也是侧重于技法、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性情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很难实现审美教育培养完满人格的目标。而且过于强调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艺术教育体系,还禁锢了艺术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难以培养伟大的艺术家,使得艺术创作没有内在精神的支撑,而沦为一种意识流的表达,或一种无声的呐喊、无病,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原创性,缺乏艺术应有的张力。因此,我们要时时把握好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辩证关系,要做到二者兼顾,既要有严格的技术训练,又要立足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我国当前艺术教育重技巧,轻视传统审美精神和文化,以及艺术商品化的困境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3篇

众所周知,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优秀唱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唱歌的过程中自如的调节气息是成功的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合理的调节气息并不容易。要想真正的学好声乐,就需要通过跑步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但是发声练习的过程冗长枯燥,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选择练习歌曲时,不要故意挑选那些高难度的曲子,从简单的歌曲出发,多多训练。在每次演唱一首新的歌曲之前,必须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年代背景、创作动机和整体结构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用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以这些流行音乐为审美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审美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艺术方面,它还包括了自然、社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美依附于现实形式而存在,形式美通过艺术来展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审美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养成。所以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美好高尚的情操。

二、在声乐表演中升华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三、结语

第4篇

“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因此,教师的教学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力求艺术美,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备课艺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自己就得具备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的唯物辩证思想,就得净化感情,有高尚的情操。备课时首先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领略“美”,从“美”中产生“情”,然后再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备课的艺术性和课堂的成功,主要还有懒于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对教材刻苦钻研,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对教法的认真探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讲课艺术。在教学中,有风格讲艺术的课堂才是美的。在形成独特风格的基础上要追求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用精练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环环相扣。或带领学生神游于知识的大观园;或把知识融入一个个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或运用幽默诙谐、妙言迭出的话语让学生感受美……在这种宽松、自由、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师生愉快合作,感情达到共鸣,其中审美教育的因素便会慢慢渗入心田。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多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如教材中许多描绘大自然壮丽山川的篇目,看来写景,实则抒情,教学采用听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画面、耳听音响、口述文字、心游四方,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美的感染。

三、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审美教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前者面向全体,后者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不限,因材施教,可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

(1)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指导阅读。初中生涉世不深,常喜爱看情节离奇、荒诞不经的书或武打言情之类的书,如不引导,学生不仅耗费精力,而且道德情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好课外阅读,经常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作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或节选名家名作中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或不失时机地推荐新出版的佳作;与此同时,还可组织学生相互推荐好作品。

(2)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不断提高学生识别美、鉴赏美的能力。

(3)适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考察社会今昔变化、收集神话传说等。在这些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引发学生的灵感,并引导学生写游记、参观访问记、观察日记、抒情散文、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

第5篇

(一)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不合理

现在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专科段的音乐类学校,短短的三年时间,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又要学习音乐的表现,往往抓住一头丢了那头,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演奏上的丰富多彩,美感和感人了。

(二)在教学内容上,钢琴课与相关课程脱节

例如,钢琴课开设在三学年的前两年,伴奏课开在第三学年。上伴奏课时,钢琴基础课就不再开设,学生只学习和弦知识、调试的判断,音型的选择,织体的运用等等,忽略了技巧的继续学习,更谈不上内容的深度研究,演奏起来美感提高就是奢望了。

(三)教学具体实施上

一是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注重内在美的分析,二是只追求进度,不按照科学的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三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钢琴教程为主,不学习现在音乐院校流行用的教材,封闭自己,不思进取,四是只追求弹好考试曲目,不追求曲目的广泛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接触的曲子少,理解的东西少,分析的东西少,思维很有局限,演奏起来枯燥、干瘪,没有新意、活力,审美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钢琴审美教育中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

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既要教给学生科学的专业技能,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老师的语言、动作乃至思想都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老师的语言素养、行为素养等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高低,这些又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音乐修养,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怀。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审能力呢?

(一)认识美的能力

钢琴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素质。首先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钢琴演奏技术差的老师能教好学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次钢琴老师要有自己分析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内涵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用表现的形象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在长期的坚持中获得审美教育。教师的教学绝不是每节课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其次,钢琴专业教师还应了解绘画、舞蹈、文学、诗歌、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内容,善于发现和挖掘钢琴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

(二)运用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演奏技巧的训练当成是学生唯一至高无上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学琴的根本目的和个体能力差异,一味地追求演奏方法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这些给学生带来的就是反复的、枯燥的、无味的、机械化的练习,而正是这些练习磨灭了学生学琴的兴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理解,让他们从那些高、深、尖的技巧训练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尝试到学琴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学生喜欢的曲子入手,介绍给学生一些经典的钢琴作品,结合各种音乐要素,挖掘作品中的美。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的音源,从不同的音乐途径和形式中寻求美,帮助学生积累好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熟记甚至背唱相关的音乐经典作品,积蓄其丰富的音乐审美内涵。

(三)创造美的能力

认识了美,能够运用审美在教学之中,是学生表现美的重要因数。教师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很大收获,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殊不知,美好的师生关系是钢琴美育教学的良好开始,这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刻苦的努力练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老师的精心指导,让音乐作品的美更好的展现,学生的二度创作让作品的内涵更好的表现出来,这种美的传递不就是美育的最佳结晶吗?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审美教育得到落实和深化。此外,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创造审美情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钢琴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钢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技术要求,描写的意境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进度,让学生能够比较完美的把作品的意思表达出来。二是悉心研究,找准作品的内涵,找出体现各种美的乐句,通过教师示范、语言指导等把美育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三是可以用各种教具为工具,让学生有美的直观体验,比如不同大师的演奏示范带,能给学生很好的范例。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演奏,更能让学生最直接体会美的感觉美的表达,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

(二)抓住音乐特性是表现音乐的关键

要理解音乐特性,就是要抓住音乐作品的性质,要弄清楚作品的体裁是什么,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是活泼的、激动的、悲伤的等等,抓住音乐特性就是抓住了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内容和情感,然后用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出来,通过力度、对比、乐句的处理等把形象刻画出来,抒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钢琴演奏也就活了,如果把音乐特性误判了,一首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演奏成了抒情曲子或者把一首进行曲弹成舞曲就成了演奏不达意,谬误千里。抓住音乐特性应该从直感、标题、标记、分析等方面加以深入进行,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量变到质变得深化。

(三)情感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情感处理的手段很多,包括音乐的走向,力度的变化,强弱的对比等等,它总是同音乐要刻画的形象、传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连在一起。所以总要正确分析作曲家为作品所做的各种力度标记,分析乐句的自然倾向,领会音乐本身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情感处理,这样才能完美地表达好作品。

(四)运用对比是一切艺术表演的重要原则

对比是一切艺术创作表演遵循的美学原则,从表演的角度来讲,大方面来概括可以把音乐的对比简单地归纳为两类:音乐特性对比和力度对比。在表现手法的对比上,有快慢、长短、强弱、断连、刚柔、明暗、高低、旋律性与节奏性等,对比是音乐表现重要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美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对比,音乐会变得平庸无味,毫无生气。

(五)讲究和声、音色、踏板、语气的运用

钢琴作品中和声进行是经过作曲家们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演奏时要严格和声感觉,清楚和声走向,尽可能表达作曲家的意思,弹出应有的效果。钢琴作品要求的音色要严格表达,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包括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要求的技术和音色也有不同,比如莫扎特的音色、贝多芬的音色、肖邦的音色等都不相同,演奏者要精心研究才能正确表达,这些都需要老师做好功课,让学生深刻领会。踏板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碎踏板都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即使同一首钢琴作品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踏板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演奏环境也可以根据音响效果合理调整,比如高音区可多用一些,低音区要少用一些,音阶进行可不用,演出场地在广场和在演奏厅都可以运用得不同,一切都是以美感为准,以更好的表达作曲家的意思为准。关于音色和踏板,这都需要演奏者在弹奏中用心去体验、把握,若要弹出多种音色的变化,就要讲究触键的方法和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距离、速度、力度要搭配好,指尖要有感觉,并用耳朵反复鉴别,用心去寻找不同的音色。

四、钢琴审美教学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言语指导

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能够说出作品的内涵,有的老师只会泛泛而谈,有的老师干脆惜字如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有多有少,学生课堂上的所获决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再度创作,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创作。所以好老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学生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更好、更多的美。

(二)教师的积极精神

教师的精神面貌是学生的第一直观,从学生进课堂的一瞬间,老师的积极精神就能对学生感染,一个好的学习气氛产生了,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弹奏中很容易进入美的体验。

(三)学生弹奏的曲目熟悉,技术正确

美育的前提是曲目熟悉,没有错音、错节奏,手型正确,技术规范,能真正放松地表现。

(四)教室的美化

教室的美化第一是指教室的布置,一间好的教室,环境的整洁,细化的摆设,学生上课进入其中,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一种好好演奏的冲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教学气氛的营造,它包括房间布置不自然流露的氛围,比如世界音乐大师、钢琴大师们的肖像画等,能让学生仰望音乐,发奋图强。也包括老师的教态,从学生进入琴房,老师的态度就开始影响学生,教师的美好语言,教师的美好示范,教师的美好精神,无不给学生以熏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集中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

(五)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

现在各大艺术院校学生上钢琴课,几乎都是两三个人一节课,有的学生还是一人一节,学生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提供给学生表演的平台,就是提供给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心智获得磨练,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失误的痛苦,获得在不同环境下演奏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这些平台中,不断完善表演,让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升华。

五、结语

第6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要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离开了审美想象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入手。审美想象是“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有的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如见白云而将之想象成巨龙,这是无意想象。有的想象,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为英雄,这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由于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是不单再现,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能力。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枢纽。

文学创作和教学流程可以有这样一个公式:“情志(思想)形象(思想)语言”。“情动而辞发”是创作过程;“披文以入情”,是文学欣赏和文学教学的过程。两者是反向的,但都不能超越审美想象这必经的桥梁和枢纽。若收起审美想象的翅膀,就无法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绝句字面并不艰深。但须知诗歌鉴赏有两个层次“,晓着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诗歌讲究余味曲包,弦外之音,要想学生领会诗中言外之意,就必须经由审美想象这个枢纽,再造出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李白送别好友,却不忍归去,呆立江边,当去远了,又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泻千里,朋友越去越远,越远越小,渐渐地只能在东方水天交接处,看到一点白帆,最后,连这点“孤帆远影”也终于消失了,但见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的情形,由此,进而生发出思念之“情志”。读者所以能如此,正因为审美想象调动了学生诸如登楼、远眺、亲朋送别等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与眼前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幻觉”,使学生置身其中,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参加者和创造者。审美想象在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不可置疑的。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处处离不开审美想象。

同时,文学作品在表现形象时,不像绘画那样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地表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是通过先后承接的方式,将形象的“细节”一件接一件地呈现出来,要将这种被拆开来的形象重新还原成“整体的”文学教学也必须借助审美想象这个“桥梁”。且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鉴赏诗的过程:“我(指香菱)看他《塞外》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当香菱尚未运用想象将这些拆开的“细节”还原成“整体的”画面时,便难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纠缠于“细节”的评价,而当她“合上书一想”把“一系列形形的事物统摄于一个完整的形象里,而且在想象中把握住这个形象而对它进行欣赏时”,就“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感受就大不一样,能理解到“圆”字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将诗人孤寂的心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正是审美想象的妙用。还有,文学作品常常“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从而“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让读者在特定“效果”的激发下感受,运用审美想象去创造“美本身”。例如,《陌上桑》描写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就既没有搜罗类似“美丽”的字眼来形容她美丽的容貌和姿态,也不描写她的眉目嘴鼻生得如何,却以耕者、行者、挑者见了罗敷都出神伫望,流连忘返来作侧面的烘托,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这就如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需要审美想象去丰富去补足,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美的形象。

总之,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给读者留下广阔审美想象的天地。审美想象是文学教学的枢纽,是金钥匙,是点金术。它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开辟一条审美想象的通道,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从而在有限的形象中,领会到它所表现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因此,可以说离开了审美想象文学教学就无法完成任务。

作者:杨双燕单位:德宏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第7篇

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

1.转变观念

美术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来,有些人认为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后者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学生的观念。有些学生对美术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与升学无关,没有什么用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投入美术学习。这样,美术教学才会取得进步,学生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2.选择合适的内容

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选择的内容必须接近学生的生活、正确反映社会现象、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并对初中生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春天的畅想》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描绘春天的美丽图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一首优美的乐曲,渲染教学氛围。在乐曲中,教师让学生欣赏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3.掌握审美心理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特点。美术教师要把握每位学生的特点,从中提取相同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美术教学的进行。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教师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审美特点。初中生的审美对象不仅是社会与自然,还包括艺术等领域。他们对比较抽象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感知事物内在的美。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中国画,有的喜欢西方的印象派,教师要对每位学生有清楚的认识,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4.引导美术鉴赏

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在作品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会带来明显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选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非常有名,几乎每个人都曾看过。这幅画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画中的女人都像是在对着观者微笑。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并结合达•芬奇创作的时代背景讲解,学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幅画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