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利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14 03:36:39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水利实训总结

第1篇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如右图1所示)。按照PDCA循环理论,人们可以把任何一个过程的运行,从策划、建立、运作直至结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分成四个循环阶段:

一是(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这一阶段类似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备课”阶段。

二是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这一阶段类似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上课”阶段。

三是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这一阶段类似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阶段。

四是A(Action处置/Act纠正、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这一阶段类似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总结提高”阶段。

由此可见,实训教学过程是完全能够应用“PDCA循环”理论来实现质量管理的。下面笔者结合“水利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谈谈实习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理论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一、计划(P)阶段:备课时制定详尽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方案

按照PDCA循环理论“四阶段、八步骤”的提法,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实训教学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这个步骤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分析目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知识储备等,同时还要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其他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尽量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例如,通过现状分析后,发现学生对“水利工程测量”的实训有畏难情绪,总的来说学生觉得“难学”“不愿学”;而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的特点是既要学生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注重“测量精度”的职业素质,总的来说,“教学目标高”,

“难教”。

2.通过现状分析,找出产生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现状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制定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例如,对于“畏难”“难学”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许多学生连三角函数也不会运用,甚至连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会算错,这给计算量较大的“水利工程测量”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技校学生学多缺乏主动性、怕吃苦、没有学习压力;对于“难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计算量大而学生又不会计算,实践熟练程度、精度要求高而学生纪律松懈等因素。

3.找出各种原因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这一步主要将所有因素进行全部归类,用“鱼刺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列出关键因素。比如对于前面的“难学”“难教”问题、分析出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数学几何计算能力差。

4.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订实训计划及组织措施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同时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水利工程测量”实训的课程性质、教学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设计和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它包括教学(情感、知识、技能)目标、管理组织措施(环节)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学生数学几何知识十分薄弱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补课计划,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采取对应的组织措施。

二、执行(D)阶段:按照拟定好的实训方案和实训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这一步骤是前面制定的“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要按设计好的“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组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问题,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计划中)按照计划中的“组织预防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采取“每天早晚两次例会点评”的制度,早晨集合学生布置这天的实训任务,讲解注意事项,做好动员工作,让学生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结束时集合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缺乏主动性”“纪律松懈”情况的出现。

三、检查(C)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

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训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可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

1.实训教学设计完成的检查

每一个实训项目完成以后,自我检查实训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实训教学计划执行的检查

对照“计划”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总结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

3.实训教学质量检查

通过定期考查、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检查实训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处理(A)阶段:实训教学过程中总结、提高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这又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总结经验

把“认可”的“计划、教法、组织措施”总结提升为“标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规范标准”执行下去。如“每天早晚两次例会点评”的制度就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经验,在笔者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处置遗留问题

对本次循环中“否定的”,要着重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措施,以便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管理系统。例如,对在这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但又不可能马上有效解决的,就应该进入到下一阶段实训教学中,采用新的措施来纠偏,如此反复,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实训教学质量将会显著

提高。

第2篇

 

一、引言

 

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爱岗敬业,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中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满足水利工程生产建设单位、水利基层管理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更好更快地满足社会对水利工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要求,就必须首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从课堂管理出发,对实践教学要素、实施、教学评价和课堂效果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注意力、理解力、德育水平等都不尽如人意,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授课也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和3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从事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访谈,笔者将影响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物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1.教师的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教学方式、教师的仪表、教师的个性、合适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策略分析上,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互动环节和教学进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1]。以水利工程专业土工测试实训课程为调研对象进行教师授课能力分析。课程内容:土壤含水率测定。这节课教师先将学生分成6组并选出小组长,然后简要回顾了土壤含水率测定的原理,将4个实验步骤和注意要点详细讲解并列举在黑板上。开始实验后老师列出进度表,学生每完成一个步骤后向老师示意,检查合格后老师在进度表中记录分数,学生再进行下一步实验,依次类推,学生完成试验后,组长根据实施情况为成员排序,老师根据该组的进度和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实训过程组织井井有条,课堂气氛严肃活泼,通过这样的实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被激发出来,小组内分工明确,称量、计算、记录井井有条,且6个小组之间自然形成了竞争和技能比拼的气氛,学生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实训的效果很好。

 

2.教材的因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实践教学法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情境,以项目进行任务驱动,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融 “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中,课程设计的优与劣直接关系教学实施的成与败,教材的内容组织应明确该课程的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对各个能力训练项目分别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和考核方案设计[2]。

 

3.学生管理的因素。在录取工作以及实际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生源较之普通院校,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注意力、理解力都存在一定差别,因此高职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学习态度起点。笔者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3个平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观察发现,每个班级在实践过程中都有学生在玩手机或聊天,但是人数上却存在很大差别。同样的课程、同一个授课老师,但是班风、学风却不同,由此体现了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无效的班级管理长时间积累,学生互相影响,恶性循环,便会形成难以纠正的积习,最终造成严重不良的学习氛围。因此必须建立适应高职实训教学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思想和心理辅导的比重,从主观上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3]。

 

三、提高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措施

 

第一,调整高职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地方需求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技术的联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任务、过程为参考,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二,增强任课教师的职业教育技能。包括对学生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水利职业思想教育能力,使未来的水利工程一线人员能够对职业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并建立职业道德规范。也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教育能力,必须定期选派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到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第一线进行锻炼,了解当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并扩展视野。同时聘用有高超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带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加强水利工程认识实习[4]。

 

第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入学时对水利工程专业了解不多,可能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后来专业热情和自豪感不高,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悲观,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入学时的始业教育,中期的专业教育,毕业前的就业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精、能力强、素质高、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要通过对企业需求进行系统化的调查和认真的筛选,进而确定学生素质培养方案,以课表的方式安排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比如第一~六学期,每个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要参加哪些活动,以什么形式参加,应该得多少分,都应该落实得非常细致。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整合到一起。

 

第四,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风、学风建设应该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入手,建设好班干部、团干部队伍,加强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评选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在同学中间带好头。加强制度建设,将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德育考核与评奖、推优、优秀寝室评选、班级评比等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学生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巨大潜力,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从学生主体上来讲,高职学生大体分布在18~22岁年龄段,是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最旺盛时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方面的欲望强烈,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渴望学会辨别是非,积累智慧,提升综合素质。因此,构建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

 

第五,将学评教落到实处,重视反馈和整改。高等职业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伙伴。教学质量评价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基本内容包括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授课艺术、因材施教、学习指导、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学生评教的数据应该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将学生的要求和教师的欠缺之处反馈给授课老师,以便整改和提高。目前老师只能得到一个评教的分数却摸不清前进的方向,学评教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利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以浙江省为例,2011年统计结果显示,水利系统职工中大专以上人员仅占57.3%,其中水利及相关专业人员占34.4%。同时,技能型人才总量缺乏,全省水利系统具有技师及以上资格人员仅有108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8.7%;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水利人才尤其紧缺;水利人才开发培养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尚不完善,不能适应水利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加快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步伐,适应新时期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实现水利与水利队伍建设的同步发展,需要加强水利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比例。从行业用人角度看,高职层次的学生将是今后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后备的生力军。因此,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教学应该不断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教师、教材、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为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3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制图 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 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调研分析: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图样的识读,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上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而本课程又是为后续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水利工程制图》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依据“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编制水利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1.2.1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理解水利水电行业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4)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5)能识读枢纽布置图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建筑物与地面的连接关系。

(6)能识读常见水工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中工程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8)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1.2.2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应用制图标准相关规定的能力,具有识读水利工程图中所示工程形体的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水利工程图样的能力。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正确应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作风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通过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促进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性”是指本课程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课程不能代替。“实践性”是指该课程与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实用性”是指该课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2.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应用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如此开发循环进行,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3 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1 制图基础模块教学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1.2 形体构成与表达模块教学要求

(1)能阅读和绘制组合体视图。

(2)能依据三视图绘制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

(3)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3.1.3 水工图模块教学要求

(1)培养绘制、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样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1.4 计算机制图模块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AutoCAD的各种工具、命令,快捷、准确绘制水利工程图。

实训内容: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重点, 将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3.2 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1该课程的重点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组合体的绘图与识图;

(2)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3)水工图的识读;

(4)计算机绘图。

3.2.2 课程的难点

(1)制图技术标准、规范及其应用;

(2)组合体视图识读;

(3)水工图的识读。

3.2.3 解决办法

(1)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读图搭积木,通过150多道组合体的搭积木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读图能力,为突破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参观水工模型陈列室、实际水利工程,进行实物模型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图――物对照现场参观,提高了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

(3)计算机绘图按照实例图形的绘制特点讲解相关命令,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学起来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在计算机绘图理论课后安排18学时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达到熟练、快速、准确绘图的目的。

4 该课程实施教学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构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科学素质中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下教学环节促进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成为水利行业受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进度轻效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的完整性、轻知识的应用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制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兼顾问题提问法、读图搭积木实训法,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学习气氛好。

(2)专业制图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水工模型室,灌区实际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3)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结合,与计算机制图大赛相结合,综合实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专业制图综合实训:采用项目导向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

4.2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反映图形图像的内容较多,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展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开设开放性实训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等内容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开展技能比赛、计算机绘图职业资格考试。

4.3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识图绘图训练与作业;制图综合实训(含参观水利枢纽工程2天)、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合体视图识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模型搭建法教学模式,专业图识读采用“项目导向实训”模式,用灌区实际工程图纸作为学生制图综合实训的内容,学生分小组根据实训指导书读专业图,通过现场教学图――物对照,最后按老师指定的水工图做模型,并且手工绘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图。

这种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建立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制图课程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占30%,专业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业、答辩、实践、测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专业图综合实训成绩评定以答辩、小组互评、老师点评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兼顾了学习的过程控制和最后的总结提高。

4.5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

教师通过多渠道如课堂气氛、学习积极程度、作业、测验、实训课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后,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恰当的调节,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

5 结语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第5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课程 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6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各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也是继续解决的共同问题,而高职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展及成效,又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大力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在专业教学团队老师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指导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企业访谈、企事行业专业咨询与评估等,研讨有效的专业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途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人岗”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接国家及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职业能力进阶人岗,与就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

在提炼总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居于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逐步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典型工程项目分解工程任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教学。形成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切人点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组,注重实用性、技能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立足于服务与发展,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水工建筑物》与《水电站》两门课程整合优化而来的一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特色课程。

2 适应现代水利高职教育的内容调整优化

《水工建筑物》与《水电站》两门课程是中国几十年来从中专、专科、到本科的特定专业课,两门课程包含部分与专业不密切的水机等内容、部分内容重复,另外部分内容过于学科化。在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时,根据水工专业及水利行业特点组织课程项目内容,根据高职专科教学要求突出应用性特点,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一般工作过程编排章节内容。由此,经过精心组织,编写出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这本独具特色的教材,教材即囊括了所有常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又避轻就重,突出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每一种建筑物又自成体系,按照一般的工程项目工作过程编写,充分体现其模块化、项目化特色。

3 课程教学实施软硬及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水工模型实训室(参看感性认知)、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结合专业软件及工程项目、边学边练边做)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以实际实施工程为依托,实现真实现场再现,把工地搬进课堂,把课堂带人工地的真实仿真教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在教材内容及顺序编排上,充分考虑这一教学的要求,保证课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内容可以实现现场教学或者一体化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工程项目、直接现场学习、脱离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4 项目化实训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进一步巩固专业化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综合掌握知识技能,切实推行项目化教学。我们又把《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的教材及教学环节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作为专业通识教育,主要让学生认知所有可能用到达到与水相关的各类建筑物的概念、作用、基本构造等。第二部分为专项教育(项目化教育),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中比较重要的、典型的按项目化过程分别组织编写了《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房设计与施工》五本综合实训教材,作为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技术》基础之上的巩固提高的专项项目化实训教材。此五本教材均已实际典型工程资料为基础,按照工程项目一般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过程组织编写教材内容,工程项目贯穿整本教材。

5 特色教学方法彰显教学效果

第一,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逐步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每个子项目开始设置案例,每个任务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更明确要学习什么。

第二,采用瓦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的建筑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在实验(训)室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增加直观性,加深印象。

第五,实训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给出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资料,在长达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项目以教学团队、项目化实训教材为基础,以典型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导,师生共同协作,以工程项目工作过程为基线,主要以讨沦、互动方式实施每一个环节。在整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协调配合,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总结及方案评审,不断优化完善各实施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职场中的沟通、协调、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共同培养和提高。

6 结束语

现代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项目化教学。全国20多所水利高职院校的水工专业这一传统的面广的专业,到日前为止,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在此,我们从自身特点出发,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等,旨在尽微薄之力探索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还需要依靠大家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明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田明武.水闸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3】徐国宾.水电站【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4】张智涌.重力坝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5】张磊,由金玉.土石坝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6】双学珍,田明武.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7】匡会建.水电站【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灌溉排水工程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

1、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

本课程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建设开发,设计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课程。课程将原来的“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区域针对性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强的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适应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为课程发展态势,引入符合南方地区特点的工程项目,以灌排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开展企业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与相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项目内容的开发。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素质,围绕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原有理论性课程重构整合为既有设计,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丰富了"灌排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2、项目化改革实践方案

2.1项目的开发

项目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项目的开发,设计的项目要求能负载工作领域所有的专业知识。在项目构建方面,我们认为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项目的开发。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特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从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适应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使其具备认识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大项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喷微灌工程;每个项目又由子项目、任务构成;每个项目均经过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环节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为“两个项目,三个过程”。

2.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

1)项目引导式--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学生查阅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自主决策,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将水利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锻炼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2)案例式--针对地区灌排工程特点,选取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案例,结合项目任务边学边做,做中学,做中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讨论式--教师进行小组点评与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组学生汇报其成果,把问题与心得跟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考证驱动--教学内容与水利员、全国建造师、水利监理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岗位资格考证纳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2.3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项目化课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40%、态度占30%。在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价制度模式,由社会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评价,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双证书”模式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进而建立项目课程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2.4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校内职场”的生产与教学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农科院实训基地,注入学习元素,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边学边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5网络课程的建设

依托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等多种专业教学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开题网络互动、探讨,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施学习阶段目标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