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08:03:55
序论:在您撰写文学写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求学网为您提供“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写作”,解决您在写古代文学论文中的难题
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写作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写作”,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文学写作;思维方式
写作活动主要是通过调动人体思维能动性、同时充分调动并组织人脑通过语言将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及相关的思想感情形象的反映、表现出来。应用文写作更加侧重于实用性写作活动,而文学写作则是以塑造审美形象为核心的写作实践活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分析,预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模式化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文体限制,作者并不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较多的创造性。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及其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文体模式的约束而产生模式化思维方式。这是模式化思维在文章作品中的体现主要为“开头、主体、结尾”这种一三段式的写作结构。一三段式写作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清晰明了等特点,是应用文写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在内容表现方式中,模式化思维主要表现为作者较长采用叙述、议论等问题形式;在语言表达方面,作者同样采用较多的模式化语言,如“在……下”、“为了……”。这些语言方式均是应用文写作中较为常用的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可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形象的概括出来,严肃而典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应用文写作中的模式化思维方式,并减少了创新性思维。文学写作应以创造性思维模式作为主要的思维模式,由于文章本身是为了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并产生较强的阅读欲望,因此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应更加注重创造性以及新奇感,使得这种文体方式更加满足阅读者的基本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加新颖独特的作品。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方式,打破模式化思维的束缚,同时对文章的结构、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可以通过精彩文章构成以及丰富的语言得以形象表达,并具有极强的新奇感及创造性,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作者较长采用的思维模式为抽象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主要将现实通过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反映出来的一个过程,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功能。由于应用文写作更加侧重于实用性写作活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大部分主体均是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真实的反应出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解决问题之间利用抽象思维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应用文实用得以有效发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合理的概念、判断等逻辑思维方式,以保证应用文写作的合理性,从而将事物的客观规律详细的反映出来。反之,文学写作大多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通过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形象的描写出来,真实的反映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事物,使得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带来更多心灵上的享受。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感性的思维活动,通过想象力将文章中的情节、内容、结构、语言形式进行创新,同时将想象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从而促使文中细节得以更加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种通过利用形象塑造来表达真实思想情感的思维方式。例如大文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这一主线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民族劣根性特点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可以借助阿Q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社会的本质情况,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三、线性思维与分线性思维
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线性思维也是较常应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可以被理解为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轨道进行思考,并可以在文章材料、主旨、结构、语言表述方面得以深刻体现。其中,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大部分作者会将一些具有较强抽象性、理论性的文章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而这些材料又通常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排列整合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及条理性;应用文主旨通常具有明确、简洁等特点,通过开门见山等方式直接阐述文章主旨;应用文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一些格式化、程式化结构,可有效表达出文章较强的逻辑性;在语言表述方面多采用严肃、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非线性思维与线性思维方式相反,线性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非线性思维中主要包含的是直觉成分,并不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且不需要按照格式化等规范的文本形式进行写作。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不会将文章主旨直接表现在文中,需要读者通过不断思考进行总结才可以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而在表达方面通常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属于不同的文体范畴,因此在进行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二者的写作思维方式,采用多种不同思维方式并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从而有效提高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俊秀.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16(11):9-10.
[2]田运科,李垣璋,何玲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的三个转变[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85-88.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步骤过程
撰写初稿
初稿撰写前要进行深入的构思和较长时间的酝酿,关于篇幅和容量、主题、结构、论证方法、表述形式,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以及文中重要的段落和主要的部分怎样说明,都先心中有数。
一、撰写初稿的条件
1、选题已经确定,并围绕选题搜集到足够的资料。
2、通过阅读资料,已经确定论文的立论和研究方法。
3、通过对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对论文的谋篇布局和结构已经了然于胸,并且拟订了论文提纲。
二、执笔顺序
1、从引论起笔。推荐。
2、从本论起笔。
三、写作方式
1、深思熟虑,一气呵成初稿。集中主要精力,抓住灵感不放;围绕主要线索,细节不须纠缠;行笔信马由缰,篇幅不受约束;随记相关联想,争取一气呵成;及时补充遗漏,格式稍加整理。
2、考虑成熟一部分,完成一部分,分段写成初稿
四、注意事项
1、尽量把想到的内容写出来(涌泉式思维法)
2、尽量保持各章、节、条、款、项、段落的均衡和承接(兼顾形式均衡,段落不宜过长过短)
3、注意根据写作进展的需求,适当调整提纲(避免画地为牢)
4、边写边加注释及页码(避免重复劳动)
5、遇有疑难时,及时写在卡片上,留待集中查检工具书解决(集中备忘)
6、随时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要因干扰而中断写作。(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标题可以暂不考虑,内容可以信马由缰,拦路虎可暂时搁置,篇幅可以暂不限制,初稿撰写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搭起论文框架。
修改定稿
仔细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一、修改定稿的必要性
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反复探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它。
另一方面,撰写论文是一门艺术创造,包含语言、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把握。即便是出口成章也需要修改润色。不要让指导老师成为你的校对工。
二、修改的内容
1、订正观点。
通观全篇,看主题是否鲜明而集中,观点是否明确正确,如果文章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意图,那又怎么让别人懂得其主旨呢?
2、验证方法。
3、增删材料。
材料是否典型且详略得当。可有可无的一定不要吝惜。
4、调整结构。
合理的论文结构应具备:一是每一部分都符合论题的需求,对说明、论证论文的观点有帮助;二是有逻辑顺序,层次清楚;写论文如同数学证明,要一环扣一环。三是有主次之分。看每一部分(层次)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吻合,有无南辕北辙之弊;各分论点是否有机地服务于中心论点。
有时候还要推敲标题,看是否恰当。往往有这种情况,成文后,怎么读都觉得文题不大相符,于是有人就在文章主体部分大加修改,费时又费力。当然,这应该是一种修改方法,有时是必要的。但据笔者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在有的情况下,只需改动一下题目,问题便迎刃而解。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内容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目录、正文(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几部分构成。
1.总体要求: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必须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他内容的论文无效。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页边距上、下、右皆为2. 4cm,左边距为2.6cm;行距为1.5倍;用A4纸打印。
2.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居中,字号为小二号黑体)
毕业论文题目(居中,三黑)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小四号宋体字,下同)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3)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内容:
绪论:
……
本论:
一、……
概括主要内容
二、……
概括主要内容
三、……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
新课改来了,吹皱了作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是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小学生心灵的真切抒发。但纵览整个作文教学,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依旧害怕写作,在写作中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机械仿写的现象十分普遍。面对新课改的崭新要求,我们需要尽快转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为学生开启写作的源头活水,将写作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快乐表达的舞台。
一、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小学生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无论是文字素材、生活素材都非常欠缺,而读书正是弥补学生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阅读积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字基础。例如,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经常为学生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格林童话》等书中的故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故事的发展,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读书之星”“故事大王”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积累形成常态。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制作精美的“课外积累本”,配上可爱的图画,做到每日诵读、定期展览,并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出版”内容丰富的读书手抄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字积累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写作也将变得更加简单。
二、走近校园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托尔斯泰认为:“真诚的文章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①校园是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舞台,那里有珍贵的友情、快乐的成长,更有无数精彩的瞬间。因此,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自己身边的事,写真实的事,正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一个课间,我发现很多学生围在一起谈论着什么。于是我走过去,发现他们捡到了一个小小的鸟蛋。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涨,我引导他们一起从形状、颜色、质感进行观察,仔细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爱心。随后我又和他们一起商量怎么安排这个鸟蛋,想象小鸟出生后的情境,最后决定将鸟蛋送回鸟窝。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我让学生在课上展开及时写作,一位学生写道:“这是一枚可爱的鸟蛋,光滑圆润,蛋壳上有着一些浅浅的纹路,仿佛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它是那么小巧,那么秀气,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看着它我仿佛听到了小鸟的歌唱,看到了它展翅飞翔的身影…….”校园生活是多彩的,劳动课上的欢腾场景、运动会上的激烈角逐、同学间的喜怒哀乐,都是写作的良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让他们的写作真情流动。
观察多彩自然,丰富生命感悟
林语堂曾经说过:“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大自然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是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更是写作素材的丰富宝藏,花开花落、鸟唱虫鸣、细雨飘洒、落日如金……无不激发着学生内心的写作灵感,让学生深深沉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近大自然,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从中激发深刻的人生感悟,实现由景入情、由景入理的飞跃。例如,在美丽的秋季,我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拾起一片黄叶、欣赏田野的一片金色、遥望天边的雁群,让学生感受秋的韵味。然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体味秋的厚重。有了真切的见闻和体验,学生们的写作非常出色,他们有的从落叶引申到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用童话的形式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欢乐之情。大自然蕴含着无尽的美,为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正是拓展学生写作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注社会人生,丰富思想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带给学生深刻的思想启迪。通过精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发掘写作资源,同样是快乐写作的有效平台。例如,母亲节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行动向母亲献礼,并用文字记录下整个活动。此刻,教师应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写人的方法,让他们从神态、动作和自己的心理等角度进行描写。有了真实的活动体验,相信他们的写作也将更为快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从新闻、报纸、电视等媒体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并写下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见解。日复一日,学生们将拥有更为充实的头脑,他们的作文也将不再空洞。
总而言之,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是新课改的必然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构造更为广阔的写作时空。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让写作变得更加精彩!
注释:
唐莉.让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流淌[J].小学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考虑到文学写作隐性的课程价值,选修课程部分还是明智地给它留了一席之地。教材编者们在面对文学写作的时候,也都是殚精竭虑,颇费思量。可是多年来,孩子们心无旁骛地盯着考纲和真题,从文学写作中倒是腾出了不少时间,议论文却是越做越死,记叙文也是越写越呆。殊不知,没有写虚的训练,写实注定走不远;没有诗性的滋养,理性永远长不高。当诗性被放逐,语文理想国终究是梦想剧场。
文学写作贫乏,一方面是受我国主流观念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叶圣陶的应需论:“学生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他主张,中学国文学科教学的是一般的文章,不是纯粹的文学,它并不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文学家也不是可以教出来的。文学写作可以尝试,但它并非一般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应该说在政治话语遮蔽语文的时代,这一思想引领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时过境迁,今天,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重读叶圣陶。不妨对照着看看朱光潜是怎么说的。第一,文学并非纯然无用。“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那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隘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第二,人人能做文学。“文学的门本是大开的。迟钝者误认为它关得很严密不敢去问津。”“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运用语言文字,也就具有创作文学所必需的资禀。”第三,并非想当文学家才需做文学。“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事实上,治文学也是这个道理,文学写作并非都是指望做文学家“专用”而去的,它当然可以求其“通用”的功能――超越工具性人格,生成诗性的人格,唤醒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热情与潜能。或许是意识到文学写作有文学阅读难以替代的功效,叶圣陶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似有几分犹疑。在1940年的《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叶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培植欣赏文学之能力”,并且要“诱发文学上创作之能力”。显然,与此前相比,叶老对文学写作的态度已显得更为积极。
文学写作贫乏,另一方面也因西方理性主义的渗透。柏拉图之后,西方文化主要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受此影响,西方大国的语文高考通常限定写实用文,尤其是论说文。受此影响,国内部分专家遂大声疾呼,我们的高考理当“与国际接轨”,考查学生的论述能力,进而培养实用理性的精神。其实,西方高考虽然不考查文学写作,但这不代表人家平时不注重相关的训练。联系英美德法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来看,无一不重视文学写作,而且,当西方文明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语文课程论专家已在深切反思,这种理性至上的课程追求是否合适?它有没有充分激发人性的潜能?结合我们的国情来看,高考指挥棒若不指向文学写作,平时的相关训练基本是落空的(随着大分时代的来临,小作文或可做点新的尝试)。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是诗性思维,汉语是诗性语言,汉文也是诗性文字,中国文化更是诗性文化,它不尚思辨,而重整体观照、直觉体悟与意象建构。因此,从精神结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出发,汉语文教育应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秉承祖先的诗性智慧,确立自己独特的诗性养成战略:一为文学阅读,二为文学写作。我们的文学阅读教学为何长期低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较少体验文学写作,而缺少这种独特的体验,文学阅读往往异化为文章阅读,直觉体验往往异化为理性分析,审美活动往往异化为认识活动。
当文学写作已经远离时代,远离课堂,我们有理由担心,学生的文学精神终将荒芜,汉语文教学的文化基因终将变异。作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语文老师,如果深陷题海,缺乏超越的智慧,跟文学的趣味日益隔膜,那无论是文学教学还是语言教学,也都将迷失于荒原。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想以文学文体取代议论文的地位,只是想说明问题的存在,并能引发大家进一步去思考。
参考文献
[1][4][6]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A].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227~228;167;168.
[2]叶圣陶.叶圣陶集:1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7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3.
[5]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A].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9~164.
关键词:中文 母语 写作课 教法 探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14-02
作者简介:孙新峰(1972―),陕西洛南人,文学硕士,宝鸡文理学院写作学教授,校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校高层次“优秀拨尖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校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陕西文学文化批评。
笔者是一所地方高校文学院的写作课教师,所任教的学校不大,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与一些名校、强校一较高下。笔者的学生敢于操作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文体,而且写得有模有样;在全国90后学生普遍不读书、学风浮躁情况下,他们坚持文人基本品格,保持了对母语学习、文学写作的浓厚兴趣,作为一个长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个人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欣慰和成功。
作为写作课教师,笔者从“模仿”起步,先做“匍匐式”普及工作。在写作课堂上,不选那些名篇名作作为范文吓倒学生,而主要直接选取本校高年级学生发表的优秀习作供学生进行形神兼备的模仿。当学生看到经过自己的再思考、再创作,“美文”也能从自己手中产出的时候,就不自觉地爱上了写作。时机成熟时再做“眺望式”提高工作,贯彻“创意写作”思想,鉴赏名家名作,让学生知道要用思想、用心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要走的道路还很漫长。同时借助学校“金笔杯”校园征文大赛,将一些写作出色者选,跟踪培养。在这些“写作苗子”的感召下,全体学生写作兴趣高涨,激励竞争、比学赶超成为主流。
一、懂得感恩,写好亲情、乡情、文化类散文
感恩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写好这类题材也是人之本分。这类文章主要有三个目的:一练学生眼力,看其生活储备,能不能从生活中选出有意味的连贯性意象;二练学生的话语逻辑感觉,看其能否纵深分析,横向拓展,使得未来的文章有层次感,结构清晰;三练学生思维,看其能否找到所选之象与所表之情的深度关联。
笔者鼓励学生以小见大进行选材,找准动情点,写好关节点(相对连缀的情节与细节,有时空的嬗变),靠真情动人;尤其在结尾部分,讲究回环,注意生活意象的意义提升和开拓。学生佳作有《圆圆的烧饼,满满的情》《烟斗情》《“木头”父亲》等。比如在《“木头”父亲》中学生写道:从那天起,我知道,父亲并不是一块“木头”,他是一个我必须用满满的爱真心回报的最爱的人。……爸,我决定了,下辈子不做您的女儿,我也要变成木头,变成一棵树,为您遮雨挡阳;变成一条板凳,让您随时歇息;变成一双筷子,让您尝遍佳肴美味……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文章,更学会了做人。学校为此专设“感恩堂”专栏,集中编发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日前结束的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感恩书信征文大赛中,笔者指导推荐的35篇文章,6篇获一等奖,笔者也被授予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乡情写作也是写作教学中一个重点。怀乡和恋乡类文章写作,最终的指向是怀古或惜今,或两情兼具。在教学中,笔者以著名作家刘成章的《关中味》等文章为范本,学生摹写出了《陕南味》《天津人》等充满着乡情和文化韵味的作品。如在《陕南味》一文中,学生以陕南腊肉为切口,指出陕南人就如同陕南腊肉,经受得了烟熏火燎,四季变换,形成了坚韧、执拗等人文品格,让人激赏。
二、会讲故事,会用“大象征”手法写小小说
小说写作主要培养学生会利用意象艺术地讲故事的能力,会用基本的抑扬法、对比、象征、反讽、隐喻、误会法,甚至欧・亨利法等,而这些技法其实都可化归在大的象征手法中。
在小说写作教学方面,笔者特别选择了徐光兴的经典小小说《枪口》、潘高鹏的《医“术”》《画“法”》、杨谭林的《神丸》等颇富象征意味的小小说作品,进行精细分析,深度摹写,曲笔写意。学生中涌现出了《井》《棋“术”》《海葬》等佳作。特别是2011级学生程丹的万字小说《牡丹枕》被有“小人民文学”之称的《延河》杂志在2012年第11期发表,其《贞节碑》小说亦出手不凡。2013年6月,学生李婕的小说《山神》一举夺得陕西省环保创意文学大赛一等奖。
三、酿造诗意,锻造诗味
由于传统诗歌文体教学重格律、章法,使学生望而生畏,仅有的一点诗情也快被湮灭了。
诗言志。笔者首先鼓励学生会自选合适意象,会用“简的意”,表达“深的情”,不管押韵和平仄,能写出诗意、诗味即可,诗思、诗趣、诗乐先不要想。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读诗、写诗成为风尚。如有学生写下了《我不想念》:我在流年里散步?筑不小心跌进了时光的店?筑于是,点了一杯想念?筑我把想念灌进喉里?筑喝进肚里?筑放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筑某年某月某日?筑某个阳光晴朗的午后?筑我把她拿出来晾晒?筑瞬间,思念爬满了心壁?筑我的心成了蓄满雨的云?筑只怕轻轻一触?筑就会泛滥出大雨滂沱。说不想念,表达的却是最深切的想念,多么真切、鲜活、形象的生活和艺术感觉!在有了基本的感觉之后,笔者和学生一道,开始品评舒婷、北岛等著名诗人的代表性作品,让学生体味当下文学真正风行的是什么样的诗歌,然后让大学生改写和摹写。诗歌文体教学收尾也颇具新意,笔者要求每个大学生以诗的形式谈自己对诗歌写作的认识,因为如哽在喉,有话想说,学生写作激情很高。
四、会做学院派评论文章
学院派批评已经成为当下文坛批评的主流和主导。大学生更是学院派批评新军,其文学感觉、批评素养直接影响着母语学科的长远发展。在写作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小题大做,精心“育苗”。如对学生程丹6000余字的短篇小说习作《贞节碑》的分析,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撰写读后感,自己也撰写了将近8000字的评论文章示范,结果许多学生把读后感写得优雅、诗意、唯美,让人击节称赞。注意挖掘、培养学生对文学鲜活的第一感受是笔者的一贯做法,如果文学感觉死了,那文学研究之河自然也就干涸了。在全面激活文学艺术感觉的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全国、全省文学评论界有一定影响的文学评论家风格多样的评论作品,让学生精读、体悟并分析文学评论和一般的文学读后感的异同,然后写成读后感进行课堂交流,并当场打分评议,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评议进行质询,培养学生商榷、讨论、反批评的能力。认识清楚了,学生在以后写作文学评论就会游刃有余。
五、精读一个或多个作家的系列作品,养成长期研究意识
关键词:当代文学史;靠近历史;左翼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2-01
一、“史”的研究和文学史写作
(一)历史的真实性与叙事性
面对当代文学的困境,洪子诚针对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和研究问题探讨了不同立场和方法的可能性。就文学史的写作而言,他坚持信仰历史的非虚构性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而且十分关注“历史的真实性”这一问题。
但是,文学史又是一种“叙述”,而所有的叙述有一种隐蔽的目的在引导。在文学史研究中,总会发生一部分“事实”被不断发掘,另一部分被不断掩埋的情形。可见,文学史写作的“叙事性”为文学研究的“真实性”提出了难题。同样,历史记忆的“重构”性质对史料可靠性的动摇也为“真实性”设置了障碍。
对于历史,人们往往认为那些有时间和情感距离的“记忆”才是其真实的构成。洪子诚在这样的压抑下,看到了当代人研究当代历史不可取代的价值:当代人的亲身参与的“记忆”以及他个人和同时代人的情感、心理反应,不是后来人通过想象和猜测所能把握的;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可能成为固执和褊狭的屏障转化为洞见的优势。
(二)“靠近历史”的方法
80年代以来,中国的当代文学写作中“启蒙主义”的视角由于过分信任一种普遍性的理论和法则的力量,而忽视了对象的具体性、个别性。进入90年代,为避免这种将对象和叙述方法“本质化”“实体化”的倾向,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采取了一种“靠近历史”的方法,即努力把问题、作家作品等放回到“历史情境”之中观察,来看某一部作品、某一种体裁、某一类题材、某一个概念,与历史相关联的形态特征,以及这种特征的演化情况,并关注这种形态产生和演化的环境与条件。这种“历史主义”的“内部研究”的方法通过这种深入对象内部的“清理”来达到否定它的目的。
对于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作者指出我们应当把“文学史叙述”包含在研究范围内。这样,我们便不得不考虑当代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即历史事实与历史的叙述这两者在这一时期密不可分,因为这种叙述参与了历史的构成,本身就是研究对象的内在构成部分。可以说在当代,“历史”是一边发生,一边被记录下来的,这为探求过去文学史中“那些被作为事实陈述的事情是如何成为事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当代文学的生成:从左翼文学到当代文学的演化
洪子诚将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放置于“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对当代文学的分期、概念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当代文学的许多概念和叙述都是在40年代后期就开始确立,而这种确立也正是为着“当代文学”的生成。
40年代后期实际上只有左翼文学有力量去“规范”、控制文学界。5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成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文学存在。在四五十年代,左翼文学通过推动文学实现“转折”,来确立他的绝对支配地位。通过把阶级斗争的方式引入文学领域来推动文学的一体化和整体性,不容许“多元”的情况存在。他们对当时文学界进行了类型划分,也就是一个不断对自己进行“剥离”的过程。作者认为左翼文学界的这一文学规范工作,也就是“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并由此构造了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50-70年代的‘当代文学’,其实就是中国的‘左翼文学’(广义上的使用),或者说中国的‘革命文学’的一种‘当代形态’。”四十年代文学的一体化,很大程度上左右了50-70年代文学的整体格局,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又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态。作者十分重视和“”初期中国文艺界所进行的“革命文学”“大众文艺”的实验,认为这是一种有目的的美学实验,自觉开展的“先锋”性的文艺运动。然而,具有“先锋”特质的左翼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统治地位之后,通过不断对自身的“体制化”“规范化”,把自己逼近了死胡同,最终在“自我驯化”的过程中,革命性和批判性也消失殆尽,走向了自我毁灭。作者将左翼文学的这一演化过程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一切“先锋”的命运。
洪子诚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的方式,清晰地向我们讲述了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即从左翼文学到当代文学的演化。新时期以来,由于“一体化”和“体制化”的倾向,左翼文学一直处于被批判和否定的地位。他将左翼文学放回当时的“历史情境”当中,从新的角度看到了左翼文学在当代的先锋性质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考察左翼文学在当代的演化,采取“内部研究”的方法来辩证的解读左翼文学,为我们研究当代文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