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1:43:25
序论:在您撰写导入设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设计选材不正确
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在于明确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选择准确的导入选材。但是目前的政治课堂导入没有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搜集教学案例,没有做到对材料进行鉴别和选择,导致课堂导入的意思表达虽然非常恰当,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却很陌生,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很好地理解,这就使课堂导入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设计形式化
当下很多政治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只考虑这一过程,而不考虑导入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只是单纯地为这一教学环节而设计。而且导入的形式单一,没有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安排,导入的过程中也没有形式的转换,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抗情绪。这种形式化的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仅不能将学生引导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反而使学生一开始就厌倦政治课堂的学习,对教学非常不利。
(三)缺少设计过程
很多政治教师认为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很容易就可以将学生引导进入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只要把知识交给学生就好了,课堂导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很多教师就不做导入设计过程。这种教学观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学生是认为课堂很有趣才学习的,如果没有有趣的导入,那么他们就很难被调动进入课堂学习。
二、针对课堂导入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坚持科学性原则
高中政治课堂导入是教学目标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堂导入设计要坚持遵循科学的原则,导入内容需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一定的联系,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范围。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导入。政治课的导入有它的独特性,在导入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政治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采用启发性学习,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提高导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重视针对性
政治课堂导入应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一定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教师应在不同的课堂中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法。新课堂的导入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合理衔接;复习课堂的导入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
(三)把握时效性
政治学科的课堂内容大多和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性,而且政治知识具有时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在设计政治课堂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时效性这个特征,可以将新发生的一些和政治相关的新闻作为教学导入的素材,因为学生对这些新发生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贴近实际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导入素材,这也可以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增加趣味性
作为一课的开场,导入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高效的作用。
1启发且新奇
课堂导入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对学生有启发性,并且新奇有趣,吸引学生。导入语不是装点门面,是要真正让学生有深入思考的,所以启发性很重要。而导入语设计的新奇有趣,才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2短时且高效
课堂导入语在一课开始前,它不宜时间过长,一般应该控制在3分钟左右便可,拖沓冗长倒适得其反。
3因材且因需
因材即考虑学生的特点,因需即考虑学生的需要。在设计导语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
4一课一设计
导入语设计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情来设计,一课一设计,力求多变,设计要考虑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不能为了有趣、搞笑而脱离了教学内容,离题千里。紧扣课堂内容才能高效。
二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技巧
任何的导入设计都是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服务的,而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也是无统一标准的,不同的教师依据不同的课型、学情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而设计。那么这里我只就我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我对课堂导入设计技巧的一些思考。
1设置悬念法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开课时设置一些悬念很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陶渊明有一定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但单独拿出一块来讲作者,又显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就在课堂导入语这里做了一些文章,从作者本人角度设置疑问,我边播放一些图片,配以适合的音乐,边吟诵以下内容,最后发出疑问:他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开创田园诗的第一人他“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泯去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返归“真我”他抚弄无弦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他用言行、诗文装点自己艺术化的人生他率真、耿直,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他一路走过,为后人开辟了一座清新、宁静的“世外桃源”他,是谁呢?在一步步设疑的过程中,最终学生很容易猜到答案。这样的设疑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枯燥乏味的传统式作者介绍内容丰富、有趣了起来。事实上,一般诗歌鉴赏类内容都可以如此操作,从作者的角度设疑一举两得。当然对于其他的课型,如小说赏析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角度设疑,传记作品可以从文本内容本身设疑等等。
2创设情境法
我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主要是教者依托一些图像、声音、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来设计导入语,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我选取制作了这篇演讲词的作者马丁•路德金演讲的部分,并配以中文字幕,把这个内容设计为导入语。结果学生在听到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学习本文的兴趣完全被激活了,接下来的课几乎不用老师去如何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马丁的思想与情感,并且他们争先恐后地模仿马丁的演讲,还自创演讲词。由此再一次印证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创设情境法的优势在于,能在段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内心,烘托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有很多课型是适用于采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导入的。
3故事激趣法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学科竞赛的实战性要求是指学科竞赛本身也要真题实做,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每一项赛事具体的内容、方向和要求,以社会实际案例项目为选题对象进行创新设计,其成果除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以往的参赛过程中,院校学生确立的选题多来源于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的虚拟案例项目,这些选题虽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但由于缺乏真实的实践参与过程,本质上还没有彻底脱离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传统模式,以致很难产生真实可行的、极具专业水准的设计创作成果。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对目前院校学科竞赛参赛和推进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尝试是必要、可行的,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将教师主持、参与设计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或学校联盟企业把有的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引入竞赛环节,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选题进行设计创作,从根本上增强学科竞赛的实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长期聘请极富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创作指导,从运行机制上为实战提供坚实保障,力求学生借助对实际案例的参与而获得第一手项目资料,切实理解环境设计本质与过程,系统把握环境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深入掌握环境设计施工方法与技巧,综合提升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拉近学生和行业市场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和发挥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竞赛是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通过建立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对原本单一、固化的教学活动产生多方面重大且深远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体系,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就业能力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做到由学生向设计师蜕变,成为懂知识、有素质、具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加强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改进现有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实践训练方法、调整固有的教学计划、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不断加快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再次,从学校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推动学校完善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力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树立一流教育品牌。最后,从企业的角度看,实战性学科竞赛除了可以提供崭新的合作途径和广阔的研发平台、给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为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并借以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推进目标
目标是出发点,同样也是落脚点。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下的实战性学科竞赛推进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串联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战性学科竞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的无限价值,发挥出其对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体阶段性目标内容如下:目标一: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速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有机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目标二: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学习评价方式,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深刻把握行业发展和市场动向,并通过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目标三: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双向介入,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的实践环境、切实的技术支持、丰富的资金帮助、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导向,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标四: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参赛的成功经验推广至环境设计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理论和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目标五: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创作作品质量,高质完成学科竞赛创作任务,并力争获得竞赛项目奖项,借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和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目标六:通过实战性的学科竞赛进一步将学生的设计创作成果加以转化,在行业市场中进行检测、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设计创作成果的商业价值,真正体现出产教研的一体化。
四、“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
环境设计专业“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中,实战性学科竞赛的实践环节具有一定连续性,且较为复杂,每一个环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学科竞赛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赛前的动员组织和准备
多渠道广泛搜集和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在确定参加某一赛事后,教师要对赛事进行宣讲,具体分析赛事的主办机构、参赛规则和参赛要求,并着重指出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与企业协同制订参赛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并结合具体赛事为学生提供多个社会实际案例项目选题,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进行选择,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参赛选题项目设计创作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对参赛选题项目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客观了解项目概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战设计创作,其中包括草图绘制、初步方案图绘制、最终方案图绘制等。双方指导教师要进行不定期的设计创作方案检查,通过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研讨,及时了解他们当前创作的进度,发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难点等,不断引导学生对设计创作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和丰富。
(三)参赛设计创作方案论证
待学生完成参赛设计创作方案后,学校和企业双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论证,包括艺术性论证、审美性论证、实用性论证和应用性论证等几个方面。学生不但要对设计创作作品进行自我陈述,还要结合指导教师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进一步促使学生查找参赛设计创作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以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参赛设计创作作品。
(四)参赛设计创作作品成果转化
1.使教学成果转变为企业产品
“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把一个社会上实际应用项目通过加工完善,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这个生产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生产出的产品既是企业的商品,也是教学模式的成果。
2.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高分人才向培养高能人才的转变,是教育的永久课题。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能力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实践证明,它适合于培养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人才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千人千容貌,万人万性格。由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格秉性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的状态和效果也不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强调团队协作通过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创新思维能力、技能表现、施工现场跟进等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因材施教、深化锻炼,达到专项专长综合能力的提高。
4.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这样的生产过程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实感,自我社会价值体现的愉悦感,对今后工作价值取向的清晰感,以及看到工作成果的成就感等,从而再次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增强学习动力。同时,这样的生产过程对教师来说,教学实践与科研研究进行相辅相成的融合,使产、学、研、做真正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理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为。教师要从专业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设计市场人才供求关系。企业更需要实战型人才,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践才能有创新,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以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以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开放式教学,课堂向社会延伸。
2.转变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战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以致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如室内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室变工作室,把工地变课堂。扩大应用型学院与地企、设计名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院及环境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也能使学生更快地转化角色,为毕业以后顺利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工作室模式培养了多个大三、大四学生,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有一名2010级的大四学生培养效果比较显著,成长的历程也比较具有普遍性。该生从一开始(第一个月)怀着期待而紧张的心情进入工作室,在软件技能和工作心态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能够将设计效果落实到真正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和缺乏推敲的设计细节,使学生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这比教师唠叨百次甚至千次都更有冲击力和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进入工作室中期阶段(第3月至5月),不仅可以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并且体会到了做设计师的乐趣,也是一个实习生向一个设计师转变的重要阶段。该期间由于项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要求等多方面客观因素而进行反复修改图纸,使学生从心里和情绪上都体会到设计不是主观的绘画,而需要懂得总结和客户及时沟通的重要性,这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锻炼阶段,也是设计经验积累的阶段,更是慢慢了解设计、学着怎样做设计、怎样通过设计手段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从而将项目圆满完成。进入工作室末期阶段(半年到一年期间),是检验阶段也是再深入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基本上导师较少操心,并能高效完成项目,也是从设计方案过渡到项目负责人的阶段,尤其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如图纸和现场尺寸有偏差,导致大部分图纸需要修改;材料工程量有误差,由于没有及时去复尺,增加了工作量等情况,这不仅要将空间设计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项目实施期间要经营、管理好每个环节的衔接及监管工作。更锻炼人的综合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全面能力。在该生毕业离开工作室锻炼时,学生这样表述:“要问我在导师工作室学到了什么,我还真说不出来,但是我不惧怕未来,这就是工作室给我的最大最好的礼物。”这也是对“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莫大肯定和教育成果的真实体现。
3.发挥院校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大庆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课程体系体现的是专业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次,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通过产学研做结合,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一线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等应用技术型人才。最后,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充分重视和突出学生的就业导向,构建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设计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环境设计教师实践设计能力
“实战导入式”环境设计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最核心的是设计教师要不断进行社会实际项目实践,达到一定的设计高度,形成社会影响力。设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2.设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和深度,这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论的应用前提。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无从谈起,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师德,用耐心和热情对待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必备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师生共同实践、彼此探讨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位,经常与学生沟通,才能使教学过程有效落实。
3.由理论型向运用型、需求型设计方向发展
“实战导入式”环境设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战”。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与把握彻底改变空想理论型设计观念。“实战”不是虚拟的,是社会实际项目的真做,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实战项目带动教学,二是以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实践应用启迪创新能力。
4.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导入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课的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旧串连,巧用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面看似庞杂,实质其知识体系严密有序。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作者、主题、写法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触发顺势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时,自然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醉翁亭记》以文体相同导入,举出此前学过的《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讲解“记”的文体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景物生理,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解读文本之前引用与课文主旨有关的轶事趣闻,如谜语对联、童话传说、成语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语文教学论文,轻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设计《木兰诗》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女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简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导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问,巧设悬念
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核心期刊。古语又云:“学贵质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教师在导入语中要擅于结合所讲内容及课题特点,有意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课。如设计《观沧海》导入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观沧海》。那么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呢?又是描绘了怎样一副宏伟壮丽的景象呢?”学生在注意这几个问题时,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三种内驱力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设计《杨修之死》导入语:“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义,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曹操是否会因杨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杀杨修呢?又将罗织什么罪名来杀杨修呢?请看本文。”
三、介绍背景,生动解题
在教授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当时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生平游历等,是启动学习积极情绪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或障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异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学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了。再如教学《过零丁洋》时,一开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经历:“元军直下广东,欲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统帅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语文教学论文,文大义凌然,坚拒写书,以一首七言律诗表明心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零丁洋》。”通过介绍作者,可以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标题,即“文眼”。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渴望和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四、概述情节,自叙经历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节来导入。如导入《社戏》:“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概述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个清晰的宏观把握,从整体感知过渡到章节段落,深刻领会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篇章结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好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核心期刊。如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引用自己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述切身经历之事来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时责骂自己时,还不允许我哭出声音来。她虽然严格地管束我,却又时时地疼爱着我,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母亲》中,作者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母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真实感人且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师在导入语设计中可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文本转换为可感一幅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如教《春》时,教师或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让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意蕴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进入“春”景之中。如教学《海燕》,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时,它高翔语文教学论文,渴望暴风雨;在逼近之时,它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在即将来临,它反复呼唤暴雨风。”使学生沉浸在骤然而下,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之中,对文中的海燕形象,对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产生感情共鸣,唤起深刻体验。
初中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教具,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真实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制作几张罗布泊的幻灯片,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水调歌头》,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度运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方案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总结。导入语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勿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或是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导入语创意设计来源于教师素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语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易梅先.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卷第3期.
1.音乐课堂导入的原则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也要遵循一些原则:一是实际性。教学导入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喜好等去设计;二是趣味性。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打开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三是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音乐课堂导入的方式
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在导入设计的新奇性、目的性、艺术性、知识性、启发性、拓展性上下功夫,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以求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1 导入设计要有新奇性、目的性。导入,就是为了将学生引进课堂。新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时期,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的目的。 可运用:
(1)悬念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创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前先创设一些悬念,抛出启发性问题,如看看你是否能听出这首乐曲是民族风格还是西洋风格,有什么乐器演奏?你是否知道曲名,由谁作曲?
(2)渲染导入法 。渲染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著名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可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
(3)律动参与法。所谓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景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迅速缩短与作品之间的时间距离和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激发兴趣, 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课教学。在这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要自然适度,律动动作要切实可行,难度不能過大,如果过于渲染造作,就会让学生产生"假"的感觉,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情趣,反而会影响新课教学。
2.2 导入设计要有艺术性、知识性。黑格尔说:"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艺术学科形象思维的特征,要"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渗透于理"。同时,力求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吸引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导语设计应尤其强调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识紧密结合,更容易吸引学生的註意力。可运用:
(1)情境导入法。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长江之歌》欣赏课教学可采用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材料《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江河万古流》,使学生进入氛围,再初次欣赏《长江之歌》,并设计问题。用此方式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视觉、听觉相互冲击,充分的展示了长江的宽广与博大,调动起学生内心对长江无比深切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歌唱导入法。歌唱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组织学生演唱歌曲,引导学生进人喻快的心境。例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可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因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台上同学的演唱能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显得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3 导入设计要有启发性、拓展性。作为一节课的开头,导入能引导学生迅速走进所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并且能启发学生思考,向更深更广的课堂内容延展开去。 可运用:
(1)诵读导入法。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朗读诗歌开场,一语道破主题,为情绪情感推波助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外部条件。用艳丽夺目的彩图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如《锄禾》这首诗是讲农民劳动辛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导入课文时可出示多媒体视图课件《老农锄禾》让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有感情叙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烈日下,一位农民爷爷手握锄头锄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头上的汗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会儿,擦擦汗,继续锄起来。同学们,这位农民爷爷辛苦吗?粮食来得容易吗?今年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首诗。”
二、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学生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因素,从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如《要下雨了》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要下雨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
三、直观演示 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乌鸦喝水》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教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子里的水面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出观察的现象之后,教师谈话:“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水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乌鸦喝水》。”
四、故事诱导 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课,教师可把贝多芬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两百多年前,一位德国少年出身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7岁就担任音乐老师。可他后来却失去了听觉,对于自己的坎坷命运他并不气馁,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了众多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这位作曲家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月光曲》的主要人物――贝多芬。”
五、谜语引路 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如《小猴子下山》一课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先猜中。谜语的内容是:又有脚来又有手,有时爬来有时走,走时好像一个人,爬时好像一条狗。”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猜出谜语后,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猜得很对,是淘气的猴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六、巧设悬念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司马光》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小朋友到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上到花园的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刚好掉进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满满的,旁边又没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险,这该怎么办呢?在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是怎样救出小伙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
兴趣是求知的良师。教师应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导入,力求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