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7 18:55:41

序论:在您撰写研究型教学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研究型教学法论文

第1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根本;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资料和社会实际,借助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创建“讨论型”、“探究型”、“交流型”、“实践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空间的拓展。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突出“学生”、突出“开放”和突出“探究”。一是,突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疑点”,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丰富而“有用”。二是,突出“开放”,即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师不仅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还应注意教材之外的专业资料,对社会现象和专业问题的调研;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电子课件以外,还可利用视频音像教学、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最后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外,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模拟操作、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配合完成教学。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学中可设置“课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合作互动。

2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实现了两大基本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两大目标也分别贯穿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使学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一些理论知识点。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再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填鸭”为主,而主要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为主。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管理学历史发展,熟悉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利用管理学原理解决基本问题,并贯穿管理道德和创新思维,对管理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相应能力的训练大纲。

3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可以采用:实例———理论———实训———创新。这个模式可以描述为:在授课中,先将有关的案例、情景、课前小测试、课前小思考题、管理游戏、管理故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和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钻研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组织学生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的问题;并进行课堂与课后实训,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理论运用的条件及要求等,在实训中总结实践中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方法,从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方式,实现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全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参与“备、讲、练、评”整合教学过程,原来教师主要备、讲,学生主要参与练、考,现在全参与。

4一个教学实例

第2篇

(一)案例选择问题

理论侧重于教学内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和老调重弹,时效性不足。有许多显著问题,在实践和共同关心的学生的意识,但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含糊补充教学案例,缺少的类或法律界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典型案例,以及那些没有这个概念引起广泛关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相关的课程,体制、法律、法律规范有机联系,并已讨论的价值,不要让学生从实际案例的感觉。

(二)教学模式问题

案例教学没有明确的规则,案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教师的选择,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的类型的本质,缺乏创新的新的数字案例教学方法。

(三)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学生在缺乏教学的准确定位的情况下的作用,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应注重通过案例研究教学生的实际和思想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多义性,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界定———问题引导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以保持使用结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方面:步骤安排,信息反馈、支持系统和师生互动系统。在“问题引导模式”不是基于严格意义上的上述“教学模式”的概念,而是教育规律的素描理想的画面可以被用来作为法律系学生意识和理想未来的创新演绎出了问题,将提高课堂问题“问题教学模式”,并作为破解“灌输知识模型”的魔力,他们通过歧视需要“问题教学模式”和“问题引导模式”,揭示了后者的真正含义。“知识灌输模式”不是唯一对我们的法制教育,但高等教育的通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输教学”。在“知识灌输模式”法律教育成一个存储行为。“问题引导模式”是传授法律知识,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积极思考问题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具备问题意识和法律思维。引导模式有问题,但仍然没有疑问的老师解释,而是用案例分析类型,讨论,甚至模拟法庭的方式,或上述方式的组合,其核心是唯一的老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达到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相反,即使是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如果它不被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那么可以说改变灌输方法,提高灌输的效率,仍然只能归类作为“知识灌输模式”或者充其量,“知识灌输模式”。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改进版本,“问题引导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研究型法学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第一、要求学生预习教材。

教师本身有意识的问题和创新的精神,是贯彻落实“问题引导模式”的前提。但是一旦进入教学实践,以有效实施“问题引导模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学生已经有认知的基本知识。如果这个前提没有满足,教师就必须有大量的时间来灌输“问题引导模式”的知识将成为空中。必须事先获得知识,也让“问题的指导模式,”的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实现,最好的办法是教学学生预习的内容。

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法学毕竟是应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法的法律人,而“问题引导模式”的追求意识和法律创新精神的问题是。为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注意,发现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以一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无论该行强调法律漏洞,无论是现有的知识和理论的新问题无法解释,它可以成为“称号引导模式”,在问题的根源。

第三、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教师的教学类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师来衡量自己的情况和选择。换句话说,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探讨采取自己的风格,而不是采取直接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这里所指的是绝对不是教学的灌输,而是教学问题引导,但也必须体现在教师和教授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消除权威意识。

第3篇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尊重价值规律,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l)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我们是学生,直接去从事商品经济活动还很远,现在我们要不要尊重价值规律?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某郊区一家奶牛场的工人,每天不得不把这个场日产量10%的一吨左右的鲜牛奶象污水一样处理掉,这种情形入冬后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新鲜牛奶不适宜储藏,只能及时处理掉。据了解,该郊区50多家奶牛场每天要倒掉数十吨牛奶。请谈谈对造成上述现象原因的看法,并为这些奶牛场出些点子以避免浪费。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制成牛奶副食品。送给福利院、提高牛奶质量等,又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第三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度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也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而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第三个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我就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第4篇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可从两个方向理解:从广义上讲,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其以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指导思想,完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建立一种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相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广泛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参与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实际过程。它包括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生成性五个特征;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培养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

2研究性学习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自觉地围绕要学习的问题进行各种活动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它必须突出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日语教学中的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的经验性和系统性进行教学;二是把传统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互动环节的内容;四是将逻辑的论证和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些问题解决过程的相关历史以及解决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文根据我国日语教学自身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性的使用研究性学习法,比如在讲授《新编日语》中的第十七课《元旦》时,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并且给出四个相关的问题:元旦的渊源、课文朗诵、模拟情景会话表演以及文中句型解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元旦的各方面熟悉的程度自行收集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材料,并将相关资料整理成表演稿或发言稿。在整个过程中,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和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承担一个高级组织者的作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结成小团队合作,然后分组进行学习。最后,学习的结果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评判,分享经验与收获。教师在亲身参与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法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成功以后,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总结出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巩固教学的效果。经过这样一个教学和学习过程后,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丰富了学习的方法,懂得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效用和意义

3.1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效用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书本传授学习转变成为走向生活的自觉探索性学习;由教师的灌输式学习转变成为走向以学生为主的自觉学习;由无兴趣的学习转变成为走向出于兴趣的学习。同时研究性学习促使了学生角色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的由过去的被动地位变成为现在的主动地位,由过去传统教学学习模式中的从属封闭的,转变成了现在的自主开放。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主动地去为了解决问题探索、尝试,去寻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从选题、收集材料开始到处理材料信息、编写报告、撰写理论知识、答辩、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过程,都体现了学生自己至始至终在自主做决定的过程。这种自主性和自觉性,彻底转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也改变以前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亲自参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掘了自身的智慧才能,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他们会重新领悟自身的角色的责任,实现自身角色期望的正确转换,并不断的拓宽“自由”空间。导致了学生由原来知识“储存器”的角色转变成为了“知识加工厂”的角色。

3.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并为广大学校所重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开放式学习态势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探究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这样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学习意义。

首先,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发式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其次更重要的学习意义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呈开放学习态势的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单一性的标准答案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法、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再次,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功能目标定位来看: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指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人格含义)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是至关重要的一员。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是主体角色,但教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进行学习的情况和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疑惑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还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在完成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通过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来结合传授和学生自觉探寻知识。

研究性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教师应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使自己成为不脱节的新型教师。其应做到的环节有:一是让预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加强。这要求教师自身进行科学、全面的备课,同时科学地指导学生预习;二是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处理等环节进行科学指导,包括收集处理和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信息;三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精讲多议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也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收获,比较关键的单词或者语法则进行“归纳式讨论”,具体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对正在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对预习中的疑难内容进行“疑难解答讨论”,无论是对学生在新学习的内容上提出疑问或者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鼓励。四是对课后作业环节进行改革。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和类型不同的作业,不仅有复习式作业,还要有预习式作业,提高性作业或者更深入性的作业。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学生完成的作业结果,教师最好要给学生一个发展性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都对教师和学生有全深刻而全面的挑战。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和提高自我。

5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5篇

一、以奇导入,出奇制胜

一节课,其导入是非常要害的,导入得好,激起了学生的爱好,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引用了沙皇俄国的一则趣事。沙皇派一大臣来视察铁路工作,负责铁路工作的一个外行官员为了使欢迎的气氛、场面热烈一些,让工人把列车的轮子、路轨全部漆成绿色,而当那位大臣到来之时,火车只能在原地打滑……当所有的同学都在专心听这个有趣的故事时,我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趁势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必然会对这个问题做出圆满回答。事实证实,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学生假如具有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不断探索。

二、巧用趣事,乐在课堂

有些生活中的趣事,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失重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手提小狗毛皮,加速上提,小狗因疼痛大叫不止;当加速下落时,因其毛皮所受的力小于其自身重量,小狗感到悠然自得。同学们正在哈哈大笑的时候,我指出: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样获得知识,往往令人长久不忘。

第6篇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第7篇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双语教学的优点和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重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向,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有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由此,我国的双语教学发展进入时期,许多高校相继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

然而,双语教学在我国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一方面,学者肯定了双语教学对改善我国英语教学耗时长,见效慢的弊端所起的积极功能;另一方面,一些闻名的学者纷纷撰文,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表示质疑,甚至提出反对的意见。马庆株教授指出,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严重地影响了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2包天仁教授认为,采用不适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双语教学,不仅不可以解决中国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新问题,而且轻易出现母语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的局面。[3本文从我国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观点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兼顾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双语教学关系到中国长远的切身利益。不可否认,世界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美国和欧洲,其传播方式从来就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加强英语学习,才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把握发达国家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为例。印度软件业远远胜于中国同行摘要:印度出口软件年总值在62亿-85亿美元。而中国1999年的软件出口只有1.3亿美元,历年出口累记总值还不到10亿美元。中国软件工业创汇只有印度的1/50-1/60。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印软件同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别?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官方语言是英语。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迹般地发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软件生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的16.7%。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这个实例提醒我们,外语教育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双语教学”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加入WTO,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应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合作。新世纪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既懂得东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又能以欣赏的态度,汲取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把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较好地把握一门外语。学生既能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收借鉴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和尊重的全球意识。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涉及到未来一代的语言交流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更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和世界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单语制教学模式,促进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精通外语,具有全球化思维观念和广阔的全球视野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的需要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化语言。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英语,始终把它作为中学三大核心课程(语文、数学、外语)之一。和其它学科相比,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即学英语而很少用英语,英语应用能力差,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脱节。因此,英语成为了一门费时多,收效差的课程。很多学生经过8年甚至12年的英语学习,却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和外国人直接交流。传统的教法、学法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

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双语教学的优点之一。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努力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喜好,而且这种动机和喜好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所产生的更加持久。和专门的语言教学不同,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教学语言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外语水平的目的,学生在努力弄清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意思的同时,外语听力和外文知识将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得到强化,其中外语听力的提高将对学生外语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关键功能。

二、双语教学应注重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

批评或反对实施双语教学的学者提出,双语教学会弱化我国学校教育中母语的地位。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认为,双语教学的推广侵犯了汉语作为国家教学语言的地位。[22005年度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者削弱自己国家语言及其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2那么,双语教学中应如何对待母语和英语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在进行双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持汉语和英语的均衡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文化,同时保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世界主要通用语言的英语,在中国学校教育的地位不断加强。双语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补充,受到学者和学校的青睐。

中国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强英语的教学效果,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了解该领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帮助未来的一代更快的接受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促进中国先进文化技术的传播。学好英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可以加强中国的对外宣传,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提供语言的保障。

然而,发展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能以削弱母语的地位为代价。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4语言作为本民族的文化成果,凝聚着该民族对世界的看法,体现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语言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也是民族的一种标志,是一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世界观建构的媒介。

因此,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母语地位,控制外来语言对本民族或国家语言的冲击和同化,并且加强自身语言在本土以外的推广,提升自己语言的国际地位。历史上,很多征服者在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同时,都力图通过推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完成对被征服者的最终同化和奴役(如历史上诺曼征服时期法国语言和文化对英国语言和文化的冲击,大英帝国时期英国对被殖民地的文化和语言的渗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独立的国家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后,纷纷摈弃原殖民地的语言,确立自己国家民族语言的母语地位,以保证在文化和思想上摆脱原殖民地的统治,完成真正意义的独立。

然而,目前在我国国内某些领域却过分强调英语的地位,甚至在双语教学中使英语在教学中的语言地位超过母语,威胁汉语的国家语言地位。“中国双语教育网(www.bilingual.com.cn)”上公布的“双语教材系列”和该网站统计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的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英语的单语教学。过度地强调英语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挤压学生汉语的使用,结果会剥蚀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影响学生把握汉语和汉民族文化。马庆株教授指出,在幼儿教育中实行双语教学,甚至在有些地区汉语学习让位于英语学习,这样会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英语的地位高于汉语的观念,从小亲近西方文化,认同西方文化,而丧失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2这种过分重视英语,忽略母语的双语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又具有开放、平等和尊重的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也违反了双语教学目的——让学生把握汉英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才。

汉语是汉民族交流的语言,传递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新一代的中国人不仅要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也要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中国要发展,要向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因此,中国的双语教学既要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含量,又要在多层次的双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保证学校教学中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平行发展。

三、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我国在实行双语教学时,要注重保持母语和英语的平行发展,既要强化母语的优势,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又要兼顾现代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向,重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摘要:

[1燕庆明.信号和系统教程[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