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材料作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08 17:01:09

序论:在您撰写材料作文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材料作文论文

第1篇

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

1、参加活动,获得素材。

活动有学校活动,家庭劳动实践,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包括学习、课外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其他活动。小学生如能积极参加与这些活动,就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家里,小学生应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其他体力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中发现美。小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憎分明、诚实勇敢。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激趣,获得第一手材料

2、聆听谈论,搜集素材。

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必然受年龄、活动环境等限制,获得的素材有限,但可以从邻里、亲人、老师、同学等处得补充。他们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必在平时的谈论中说出来。这时,只要认真聆听,从他们的嘴中将展现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他们的谈论,或者使你熏陶,或者使你激奋,或者使你黯然神伤……这些谈话,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3、阅读书刊,没取素材。

除了通过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之外,还可以从书刊上汲取素材。古人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典故,趣闻轶事,可以从书刊上汲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从书刊中领会;先进的感人事迹,蛀虫的劣迹,可以从书刊中获知……它们使你自豪、振奋,或使你愤慨……

4、撰写日记,积累素材。

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则锻炼文笔,二则积累素材。自己所做、所看、所听、所读、所想,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日记根据内容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只要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以后作文积累丰富素材,为写好文章打好基础。素材积累了很多,但到作文时,却感到难以取舍,无法落笔,那该怎么办呢?

第2篇

一、可提炼出这些观点

1.依附别人不如自主独立;2.放下名利,淡定(或自在)生活;3.甘于平凡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第三句:“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摆摊,在这儿能见到很多的好朋友。”这里,要着重把握关键词“不觉得丢人”“很喜欢”,由此可以提炼出这些观点:1.靠自己谋生也光彩;2.尊严是自己给的,不必在乎他人眼光3.自在生活是一种追求。第四句: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吃她亲手做的豆腐。86岁的老母亲亲手做豆腐,表达的是对儿子的疼爱。儿子“狼吞虎咽吃”是对母爱的感知与领受,而儿子的这一简单举动是川梅最高兴的事,因为她有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和亲情得到回应的满足感。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平凡、简单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另外,从川立派的角度看,他“狼吞虎咽吃”母亲亲手做的豆腐,享受着这般温情的母爱,也就暗示了他认同母亲的生活方式,也不觉得母亲摆摊是丢人的事。他为什么也会不觉得丢人呢?我们应该想得到这是因为接受了母亲平日潜意默化的教育的影响。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1.母亲是孩子的榜样(或老师)2.有什么样的父母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第五句:泰国媒体称赞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受人尊敬的总理。”这里“来自平民阶层”“平凡”这些字眼,是对前文的总结,这两者指向的是川梅的地位不高、财富不多。而就是这样平凡普通的母亲却有其不平凡之处——培育出一名总理,而且是受人尊敬的总理(泰国媒体的评价应该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

二、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

第3篇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第4篇

一、中心语句法

中心语句法,就是将所给材料的中心句找出来,以帮助我们确立论点。特别是那些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关键性评议语句,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些语句常常就是材料的中心所在,将它们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无疑是正确的。这也是材料作文最为常见的提炼论点的方法。

【材料】

一次,一个青年人去拜见大科学家爱迪生。见面后,青年人迫不及待地问:“我日夜盼望着能像您一样名扬天下,可就是不为人所知,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出名吗?”爱迪生回答说:“你死后就可以出名了。因为你徒有理想而没有行动,结果是虚掷一生。你死后,人们会教育后代以你为戒,那时你就能名扬天下了。”

【分析】

这则材料通过不为名利献身科学的爱迪生同一个名利熏心的青年人的有趣对话,表达了做人做事不仅应树立远大理想,而且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惟其如此才能获取成功的道理。所以不难看出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你徒有理想而没有行动,结果是虚掷一生。”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句,也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有了正确的立意,就等于迈出了优秀作文的关键一步。

二、由物及人法

往往有这样一些材料,它们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寓言故事看起来似乎与人无关,但究其寓意,又无一不与人类有关。这些寓言故事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实际上一则寓言故事就是一则人生的哲理,面对这样的材料,需要我们“由物及人”,做一些横向联想,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一些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如此立意,就找到了正确提炼文章中心论点的突破口。

【材料】

“一个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化了。驴子站起来时,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因祸得福,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再跌倒可以和上次一样,于是故意跌倒水中,结果棉花吸了水,驴子再也不能站起来,被淹死了。”

【分析】

分析类似的材料时,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寓言故事都要联想到人。这则材料以驴子搬用经验做事而丧命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经验”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成功,也可以使我们因此而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甚至失败。“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因为经验有其局限性,更有其科学性,盲目地把局部经验作为普遍经验来照搬,势必犯狭隘经验主义错误,其结果必然失败。本文这样立意,提炼出的中心论点就一定不会错。

三、明析褒贬法

明晰褒贬法即找出材料中那些蕴含着命题感彩的词语。有一些材料往往会蕴含着命题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所以审题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而细致地研读材料,精心捕捉那些体现褒贬情感的语言信息,充分体会这些语言所蕴含的感彩,揣摩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有如此,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从而提炼出恰如其分的中心论点。

【材料】

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国王按约定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到了,司机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后,头发灰白又蓬乱的爱因斯坦老人身着沾满泥土的破雨衣,脚穿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个儿步行而来。

【分析】

这则材料从表面上看,有暴露爱因斯坦对穿戴不太讲究,对容貌不善修饰等不拘生活小节之嫌,其实这只看到了其表面现象,而没有联系爱因斯坦的人品去深入品味。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不拘小节,乃是因为他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到了忘我的地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讲究穿戴和修饰……如此着眼分析,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撰文者所蕴含其中的褒扬情感: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即使成名后,也毫不考虑个人享受,无私忘我,献身科学,精神宝贵。这样的立意无疑是正确的,提炼出的论点也肯定正确。

四、多向思维法

有一些材料交错出现了多人和多事,杂乱无章,像一盘散沙一样无头无绪,乍一看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考生自己的心可一定不能乱,一定要沉稳审题,不妨采用多向思维的方法,即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的立意。譬如,既可着眼于此物立意,又可着眼于彼物立意,还可着眼于彼此两物的关系来立意;既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侧面或反面立意,只要是围绕材料展开的有积极意义的立意,提炼出来的论点就不会跑偏。

【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

(一)横向立意。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立意,论点可以是:无论做何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二)反向立意。思维从与原材料相反的角度去立意:越人赤脚、披发,是因为他们缺乏鞋帽,因此鲁国人就会大有市场,从而得出鲁人不但不会穷,反而会暴富的结论。这是从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的角度进行思维的。

(三)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可提炼出如此论点:无用武之地难酬壮志。

(四)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内容同其他内容加以联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可提炼出这样的论点:扬长避短,方能生财有道。

五、异中求同法

有的材料涉及两个或多个侧面,且论述角度不同,表面上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遇到这种情形,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广泛联系,采用异中求同法(找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点)来立意,从而提炼出切合题意的中心论点。

【材料】

A.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的人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B.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架在山涧上的木头,二则是说小李演讲时很紧张,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啥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形式上不同,但结果一样:未能如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照此立意,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六、互补相生法

【材料】

A、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

材料A强调的是自我理念;材料B强调的是虚心求教,二者都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所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立意:既坚定自信又虚心请教。

第5篇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第6篇

分类是人们认识思维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利用工作谈文书材料的分类。

当事物发展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时,为了能更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人们便按一种标准或一个角度来对事物进行划分。划分出的每一类都从属于这一事物,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事物的属性,种类之和正好等于这一事物。例如,从性别分,人可分为男人和女人,从所有制形式分,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等。根据分类逻辑性规则,按同一标准所划分出来的类,类与类之间必须互相排斥、不能交叉、重复或包含,下位类之和等于上位类,并且同一次分类只能采用一种标准。

在档案工作中,有许多分类概念,如信息分类、概念(种类)分类、实体分类、全宗分类、年度分类、组织机构分类和问题分类等等。这里,笔者所着重谈的是在档案实体分类中,经过了全宗和年度分类后的组织机构和问题分类是以一个单位一年的文件为整体,根据文件内容特点,把文件划分成若干类别和层次的过程。组卷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把具有共同特点或密切联系的文件组合成案卷的过程。这就是文件分类和组卷的一般含义。

在文书立卷理论中,分类与组卷的方法、原则各自不同,不难区分。但在立卷实践工作中,常出现对文件分类与组卷方法中采取的分级别、作者、文种、保管期限等分类在概念上模糊不清,运用起来前后冲突,使案卷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正确理解文件分类与组卷的关系对立卷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分类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除了进行全宗区分、档案门类区分、年度区分外,还必须对档案划分类别,因为文件在经过全宗、门类、年度分类后、文件依然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此时组卷,结果必然造成案卷内容混杂,也使日后案卷的排架、编目等许多工作难以进行,这对规范管理极为不利。其次,分类的类目是档案馆(室)检索文件的第一要素。一般情况,利用者查询档案,提供线索往往是一份文件的具体作者或内容或时间或文种等特征,而案卷很少能直接反映某份文件的具体特征,因为案卷是一组文件的集合,案卷反映的只能是一组文件的共同特征而非一份文件的具体特征。因此,档案馆(室)检索文件的第一步只能从这份文件所从属的类的一至几个案卷中去查找,也就是说第一步工作是先判定文件从属的类,然后,在确定的类中再通过其他特征检索文件。因此,类目成为检索文件的第一关口,如果在文件集合前,没有明确的类目统帅,检索文件只能是大海捞针。

第7篇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人手”。小学作文的训练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小学阶段的整个作文训练要求。从“内容入手”才能达到学生作文“有具体内容”,“从内容人手”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在表达之前,对作文材料有所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概都有所知,然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习作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大多雷。其原因、结症在哪里?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只有解决了“写什么”言之有物的问题,才有可能进行“怎么写”言之有序的训练。而且选材能力的培养贯穿着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拟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第二步对学生获取材料后如何表达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本文是第一步的实施情况,我们是在第一学期的后半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15名。调查时采取了个别座谈、察看学生习作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二、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结果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情况,我们从行为、实事、态度几方面设计编题,根据小学生实际而采取了封闭问卷形式。调查表如下:

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调查表

姓名:班级:时间:

1.你订有作文类刊物吗?有———无——。

2.你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无——。

3、你对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和经历的主动写作文吗,写——,不写——。

4.活动前老师就要作文,你认为怎样,喜欢活动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玩不开心----。

5.你作文中所写内容是自已经历的———看到或听到的——。看书获得的——。

注:此表只用/符号表示,每题只选一项要真实填写。

此表设计上姓名旨在和平时情况对照。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了解学生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方面获取作文材料的情况,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程度,以及积累表达方面的情况。

调查结果:

题号问卷结果

1、订有刊物的49人占42.6%,没订刊物有66人占57.4%。

2、主动写作文的8人占7%,不主动写作文的107人占93%。

3、写日记的28人占24.4%,不写日记的87人占75.6%。

4、喜欢活动害怕作文的100人占87%,讨厌作文玩不开心的15人占13%。

5、写以历的72人占62%,看到听到的23人占20%,看书获得的20人占17.4%。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如上调查结果及座谈和察看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洞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关键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

①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材料同样也源于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范围决定了其习作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之中。社会活动较少,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观做简单的评价。正是由此习作中才显出童真童趣,学生眼中的世界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范围、写作内容和文章类型如下:

来源范围写作内容文章类型

家庭长辈、同辈、同学、老师、各行各业写人

学校参观、游记、活动、游戏、各类事情记事

社会植物、动物、器皿、物品、任何物体状物

自然环境、现象、风景、风情、大千世界绘景

由此可见,学生习作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在他们的生活圈内写作素材并不贫乏。可以说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只要动笔,生活这座室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

②选材能力构成因素

选材能力是一种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思维等因素。概括起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选材能力:

1、感知事物能力

2、观察事物能力

3、分析认识事物能力

4、积累材料能力

5、筛选剪裁的能力

在这几项能力之中,感知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而感受性又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在灵敏程度的不同。观察是分析认识事物的前题,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抓不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也就无法认识其本质意义。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无法选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写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筛选剪裁是运用材料的能力。显而易见选材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有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要明确训练重点。

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这次调查结果看,高年级作文训练仍要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特别是对刚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

A、培养良好写作习惯,训练感知观察捕捉材料的能力。

习惯的养成可使人终生受益。大凡作家都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就是日积月累用树叶写成的巨著。从调查看学生主动作文和有日记习惯者甚少,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们的作文训练每期8篇文章,太少。而且在教学当中读、写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到基础训练时才讲作文,再加上指导不得法,作文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学生对身边能发生的事,常常是熟视无睹吗?其实并非如此。调查中可知,作文中写自己经历的、看到、听到的所占比例并不少,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同样表现出关切、热情、激动。然而,事情过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是符合儿童观察、思维特点的:无意识占了主要地位,情绪性又十分突出,轮廓性更加明显。他们在感知、观察事物时常常是被动的,受情绪支配的,缺乏精细的分析、辨别。粗略而笼统地一看了之。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注意激发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从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断地发展、完善。养成处处留心,遇到事物都要问是“为什么”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教会观察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思维。采取措施训练积累习惯。要勤写多练,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日记不仅可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价值的写作材料,学会捕捉写作素材。

B.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

从调查看学生阅读量小且面窄,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这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极为不利的。阅读是写作的前题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师,如是说,那只有多读、多看了。多读多看不仅能丰富写作材料,更能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别人的方法。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不去多读,平时无积累,作文何以倾吐?何况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体验一下,可以说阅读是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观察、表达的主要渠道。

对策:首先要有大作文观,不要仅局限在作文课堂上。开展读书、评书、心得、竞赛等各类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养成习惯,教会学生徐特立老先生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摘记方法。在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的同时,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名家经典,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C、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调查中可看出:学生既喜欢活动而又怕作文,这种心理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究真原因:一是理解认识和教学艺术问题。过分地、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为单纯为了作文。而于活动前大加强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过高,不能正确理解作文训练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单元性,对每篇作文都以综合指标去衡量。学生作文只是习作练习,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要求过高、十全十美。要针对年级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达到本次训练要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