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言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1-05 05:33:23

序论:在您撰写文言文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言文教学

第1篇

1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就必须弄清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文言文和现代文从“文”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文章,关键在于“文言”和“现代白话”的区别。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2 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词的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3 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帮助学生构建文言句式知识系统。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仅仅帮助学生构建字词知识系统是不够的,还应帮助学生构建文言句式知识系统。现代汉语虽然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古今汉语句式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学文言文句式除分析其相同之外,更要分析其不同之处,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规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2篇

这种有“言”无“文”的教学有诸多弊端。“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注重“言”的文言文教学,仅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忽视了它的人文,即传承文明的功能。另外,这种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反映出教师没有很好地驾驭教材,不是教材“为我所用”,而是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缺少创造性,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古代流传下来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经过历史的洗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这样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训练应该讲究科学有序。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目的,不少语文教师除了花大力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之外,还要用大量的课外材料训练学生阅读。但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安排的训练零散杂乱、无的放矢,不够科学有序――没有合理的计划和步骤,没有恰当的方法,因而见效慢、成效差。读和练需要指导与方法,循着正确的途径,按照合理安排的计划,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读下去,练下去,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收到一些好的效果。

要使文言文阅读训练科学有序地进行,必须精心选择材料,并且合理规划训练计划。精选材料应该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举一”而“反三”的规律性知识和材料内容难度适中两个原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复习是保持记忆的最主要途径,可达到“学而时习之”的目的。由于遗忘的发展过程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要及时,而且先密后疏。故而训练计划的安排要做到:有利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摸到规律;先抓主要矛盾,按先主后次的顺序逐个解决问题;先难后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新旧联系,前后比较,反复巩固。

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序安排阅读了一百篇左右的文言短文后,不但可以积累一大批文言文常用词,而且多多少少总会接触到一些文言语法现象。教师可以把这些现象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先后向学生讲清楚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逐步解决,并且在随后安排的训练材料中有意识地集中掌握这个知识点。比如说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可以先弄清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选一两篇材料让学生训练,再扩展到动词作名词和形容词作名词的例子,然后集中学习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用五六篇材料加以训练巩固,再然后学习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在学习句式时,可以先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把倒装句放在最后。总之,始终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原则,等学生掌握了文言文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后,重点就可以转移到让学生了解古时候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常识等等。至此,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该说已经基本培养出来了。

此外,文言文的教学训练还应做到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外阅读、影视作品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现代社会的文言文教学说到底还是一种阅读教学。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题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理解接受,它还要求阅读主体运用自己己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体验,重新建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他们的阅读选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发展悟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语文能力。学生虽然在文言文阅读上存在许多障碍,但也不需要教师一字一句地从字词的意思到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进行串讲。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只会导致阅读兴趣的丧失,应该突破串讲模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采用启发和训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吕叔湘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是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路,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着力不懈地抓好基本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运用的一切,都应由学生自己研究以求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可适当加以启发。

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要教师失去作用,而是要担负起其他的任务,那就是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要精讲巧讲。

首先是启发。一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二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钱梦龙老师就有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教《愚公移山》时,启发学生对“且”字的理解,提问学生“愚公的年龄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找到答案。

第3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诵读; 鉴赏能力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作为一线教师本人就谈谈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①播放影像资料。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②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③背诵相关诗文,以激发兴趣。教学《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也怕痛,荷锄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④诵读作者的其他诗文或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可以应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感到满足,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不能机械重复的读“望天书”,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结果是脑子里什么都没装进去。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学生爱上了文言文,那一点时间就花得很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 ),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的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了,学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培养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5

随着近年来文言文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驾驭古汉语的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更何况文言文是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所以,不管是从哪个认知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重视教学文言文。认真细致研究文言文教学,总结适合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和内在规律,找出文言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自己串讲课文,学生机械记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单调,课堂效率低下,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再加上古代与现代语言环境又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日常生活又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因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文言文就显得深奥难懂,生涩拗口,对于学生来说,它简直就是“天书”,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呼其为“第二外语”。现实状况就是:文言文让许多语文教师头疼不已,使许多中学生望而生畏!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文言文只需解决两大问题即可:找出文言文难学或学不好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文言文难学的原因

个人认为,中学生畏惧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在修辞、语法或是字表含义方面都存在不同点。

第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述的机会少,缺乏实践练习。

第三,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二、有效教学文言文的方法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应该如何有效教学文言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文言文语法、修辞、字义等方面存在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巧妙记忆。

1.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区别既表现在实词、虚词的运用上,也表现在文言词法与文言句式上。它常见的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等。比如句式,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或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之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分析各类词法与句式现象时,教师要专项介绍某类知识的典型例句。这些例句可以从课文中选取,考虑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需要,还可以从古文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例句,如主谓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居庙堂之高……”介宾短语后置:“投之以骨……”等等,以加深学生对该类知识的印象。只有了解文言文的语法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2.修辞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很多文言文都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多,了解这些修辞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下列举的是现代教学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整体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难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这类句子, 在热萆锨昂蠡ゲ埂H纾骸敖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句古文:“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3)委婉。文言文中委婉这种手法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种类型句子的释义,一定要注意保持与原文的修辞色彩一致。

(4)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汇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就是讳饰。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人风”是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词。

3.字义。

这里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四种:1.词义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词的褒贬含义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 “鄙”指见识短浅;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低下。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对于这类词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o,不要;论,说。

(二)在日常的练习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文言文,加强练习。

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渗透,从而为学生创设文言文的学习的情境。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中完成阅读文言读物,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中挑选短小、精悍、有趣味性的读物让学生阅读,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阅读速度和效率。

(三)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文言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鉴于文言文在中学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考中的重要性,我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课、精心设置导语、精心设计问题,以及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教学《三峡》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正文:“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由此引出关于美丽的三峡的问题设计:三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提问少而精,却能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2.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时间和效率。

朗读是语文学科基础的学习方法。朗读是教师教好文言文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加深对文义的理解和掌握,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同时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坚持读,那么学习我们课本中的文言文就不成问题了。

3.教方法。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能轻松学习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篇。

(1)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时要做到信、达、雅。“信”指的是准确无误,译文比照原文而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指的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语意明确、行文通畅、无语病。“雅”指的是译文用词造句考究、语句流畅、富有文采。

(2)要求学生勤查资料。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采用“跳读”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句和能对作者意图、主旨进行阐述的解释性语句。

(4)整体把握。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一样,首先是整体把握,全面认识,力图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5)加强学生读、背、练能力。除了读课本以外,还应该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文锦集,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凡是教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应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文言文的语法及其表达规律,文言文的读写能力就自然提高了。“多练”就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5篇

一、注重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正确与否,直接体现对文言文语感的把握。学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首先要以不读破句为准,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划分朗读停顿的方法。

二、重视积累

“树木的枝繁叶茂,在于它的根深蒂固”,同样学好文言文,基础一定要扎实。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结合字典及课文下面的注释先把课文翻译一遍。自己认为翻译得不通顺的句子在课本上做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融会贯通。

当然课后的巩固是后续的重点工作,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不久,那些生疏的文言字词的用法在脑海中风过无痕,消失得一点印迹也没有。基于这一点,在早自习时,朗读课文之后,我要求同学连同课后的注释也读并引导学生整理一词多义、同义词等,有意识地识记文言字词,一些常用文言字词的用法,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善于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忙碌起来,都有事做,让每节课都是有效课堂。文言文教学中的引导尤其重要,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时,关于“父”的读音问题,在备课时,我就预感到学生对“其父”这个词中的“父”可能理解上会存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以灌输的方式来讲解,效果不会很好,可能用引导的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那次授课是一节公开课,当翻译到“人皆吊之,其父曰”时候,学生都认为“其父”应翻译为“他的父亲”,“父”读“fù”,讲到这我不动声色,没有指出学生的e误,一直等到全文翻译完了以后,我请同学找出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的文言字词,同学们找到了“父”字,我引导说,文章的标题“塞翁”应怎样理解,学生认为是边塞上的老人。“那么‘其父’是指什么呢?”我问,学生这下对心中的那个答案有些疑惑,只有个别人还在小声回答“他的父亲”,我继续问:“他的父亲是塞翁的父亲?那么文章结尾说‘父子相保’既然写到祖孙三人,为何不称‘祖孙三人相保’?”,学生面面相觑,我顺势引导说,这样看来,前面的“其父”翻译为“他的父亲”还恰当吗?“其”可以翻译成什么?”“那个”有同学说道。学生豁然开朗立刻有同学说:“老师‘其父’,读‘其父(fǔ)’应翻译为‘那个老人’更恰当......”

第6篇

一、破除陈旧观念,明确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陈旧的观念认为,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把课本,甚至教师用书中涉及的知识统统灌输给学生,若有所遗漏,教师便认为没有尽职尽责。这种观念促使我们一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不必的细讲详析中,使学生成了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这种陈旧的观念,使文言文教学失去重心,舍本求末。文言文教学中的“本”就是那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的常用词,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任务,也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现在学生读文言文感到困难的关键就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而不是在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教学中的那些大量的非重点的难字、难词、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末”。

陈旧的观念使不少教师把很重要的常用词、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一带而过,却对什么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喋碟不休、津津乐道,这实在是南辕北辙。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平时学习中对常用词、特殊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积累,没有对这些东西的熟练的、牢固的掌握和逐课积累,提高阅读水平和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陈旧的教学方法仅把讲得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舍本逐末地在课堂上大量介绍作者、时代北景,注重字词句,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记住文言文实(虚)词,了解作家作品即可。此外,还要大量讲解古今异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特点、人物分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色……如此繁多,学生无所适从,苦不堪言中发出“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如本人曾听一同事教《醉翁亭记》,课堂上教师对作者、时代背景、作记缘由、虚词“也”的用法讲得头头是道,而且用了三课时,甚至还要补充复习于课外,但等到最后一问学生:“作者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哪些?”学生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更是学校实施教育的要求。

我们应在学习之前,明确告诉学生应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哪一、二种句型句式,哪一、二点文化常识,并要他们重点预习,这样便能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对这些东西的掌握情况,课堂上就这些东西联系已学知识,作重点讲解,甚至还可以把下一课、下一单元的有关东西提前搬来,讲清之后要求学生像记数学公式一样牢记它们,而不是一讲到底,面面俱到。接着便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读原文,而不是代学生去读、去理解。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自觉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那种逐字逐句讲解,字字落实的做法,在实际中既苦了学生,又苦了先生,还得不偿失。因为古文中不少实(虚)词究竟作何解释,至今都困惑着许多专家、学者,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有时还会造成“你不讲我倒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了”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了这篇,弄不懂那篇,只能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文言文教学更应“授之以渔”,教以规律性知识。 教以规律性知识的方法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找出共性,发现规律。如教文言虚词“之”时,可先板书一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为学》

2.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4.(二豪贼)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经分析,会发现“之”用作动词的规律:“之”用在所处名词(名词短语)前面,与其构成功宾关系时作动词,可译为“去”、“到”……

二是先揭示规律,再引导学生以实例证明。如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之一是动词前面加了副词(现代汉语不允许),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提示这个规律后,可引导学生从已学课文中寻找例句,证明其正确性。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靠教师本身多注重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四、加强朗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发扬传统教学中朗读的长处,又要避免进入朗读的误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朗读多、课后朗读少;纯朗读多、背诵少)。

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自读与范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正确的朗读才能理解课文,达到“声人心通”的目的。

2.要把讲前与讲后有机结合,体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7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提高能力 活动

一、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提高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

1.善用比较,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比较法如一面放大镜,能清晰地把事物本质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

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

3.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句子,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凭这一意思,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例如《促织》中“高其直,亦无售者”之句,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之说明,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只是没有买的人。”凭此句意,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应是“值”。

二、强化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能力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听”很重要。有人曾提出“语感教学”的方法,即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应提倡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古文时,可利用录音、录像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

“读”,就是朗读课文。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交替进行,培养语感并解决生字难字,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相关内容。

三、开展有趣味的语文活动,深化文言文的学习

1.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效果也都不错。

2.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一种理论叫“阅读转注”说,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自动互相参注,互相补充、互相发明,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不断积累起来。根据该理论,学生只要坚持在课外阅读文言作品,就可以自然地与课内所学相转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我在一部分有情节的课文中加上了表演这一环节,即在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后,进行表演。《勾践灭吴》《鸿门宴》等都是适合表演的,学生自己报名扮演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有的对一些情节进行加工,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色彩,有的则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所有学生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益。

四、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就是我们习惯上称的“因材施教”。文言文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呢?方法很多,但最重要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即进行分层教学。

实行分层次教学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各自在原有基础上,全体学有所得,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针对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再阅读《邵公谏厉王弥谤》,对其他人则要求把课文内容掌握即可。这样,既使优等生吃饱,又使中等生吃好,也使一般人吃了,所有学生都有所收益,得到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