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15:34:53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电教信息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海北州电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电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克服电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员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在历任州、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几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州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和实现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设法,通过争取项目和地方自筹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肯定与表扬,我州电教事业逐步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州、县各级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电教、教研、督导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把有能力、懂技术、懂教学的人员充实到州、县电教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骨干队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考评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逐步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职责明确的考评机制。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以省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为契机,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电教中心以振奋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全心服务于教育的工作姿态,以“扎实研究,实用培训,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为载体,促进新课改的深入,促进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和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秦淮教育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课题引领,教科研并重,扎实推进教育技术工作
1、做好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电教课题结题工作
根据省市、课题评估结题工作要求,“课题研究结题要总结一套经验,带出一支队伍,推广一批成果”的目的,本学期拟定对区电教中心(10月24日)、27中(10月26日),考棚小学(11月15日)进行结题工作。要求相关学校扎实研究,做好结题工作。
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要加强“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并将有关教育技术活动上传到市教育技术研究网上。必须谋划“十一·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加强信息学科教学研究,强化学科管理
(1)积极参与学科教学视导,深入学校听课调研、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等现状,特别组织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实、计划组织全区高中研究课两次。
(2)针对新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信息学科教材重新变动,每两周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和有反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全区小学研究课两次,初中研究课一次。
(3)组织小学信息学教研片,将以东片和西片(含城外)设立片级教研网,确定东、西片召集人,并开展片级活动。
(4)组织好高二信息技术省级“会考”工作(10月15日~16日)
(5)组织小学、中学信息学科优质课评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市比赛。
3、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重建和探究性学习等作用。各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机房)作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本学期全区小学、幼儿园分别进行网络下的学科“整合”研讨活动。
(二)继续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
1、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件(网件)制作培训班,要求,每校推荐一名教师,第三周报名,第四周开班,上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5:00,培训,资料费150元/人。
2、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省级网络管理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专职计算机教师,并逐步实现网管教师“持证上岗”。
3、配合有关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指导及专题性讲座等。
(三)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继续及时维护、更新秦淮教育网站(含进修学校的网站),继续推进网上“政务办公”和资料、信息的网上传递。宣传秦淮教育动态、信息、配合区教育局城域网站的筹建工作。
2、积极配合基层学校宽带接入工作和学校网站(网页)制作,进一步强化“教育一线通”的信息应用工作。
3、督促、检查学校“文明网络室”开放工作,提倡周六,周日让学生“进机房,用机房”。指导各校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外活动。
4、加强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费”的收费工作。充分用好“一费制”中的“信息资料建设费”政策,为各学校征订有用、实用的电教教材软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文字教材中配套磁带(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学生)的征订工作,要严格执行资源建设费,(原电教代办费中80%部分,即小学4.8元/人、中学(含高中)6.4元/人)的收缴工作,力求做到开学后一个月内上交区进修学校会计室。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费,在帐目上要设独立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年底对信息技术费的使用进行抽检,违规学校不予年审或取消收费资格。
(四)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全区教育技术(电教)论文的评比工作(9月25日截止),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级评比。
2、市中小学网络文明夏令营的活动总结表彰工作。
一、改造我区网络环境,提高网络使用效益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网络建设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100%,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要求。
主要工作:积极推进我区17所学校的网络环境改造工程,努力实现与教育城域网的光纤连接。
具体措施:我局电教中心已向市电教馆正式提出关于我区17所学校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的申请,市电教馆领导给了高度重视,并在徐州市电教馆20*年工作要点中着重对整个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改造作了具体部署。如市教育城域网改造成功,我区网络建设也必将随着提升一个层次。
二、建设资源平台、管理平台
1、我区信息中心资源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区信息中心资源建设方面(区县门户网站中应含有较完善的学科资源库、素材库、教育教学视频库、电子图书等,并提供各类图文、语言、视频和课件等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为本辖区各所学校的教学提供支撑和共享。)要求
主要工作:打造我区教育资源平台,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具体措施: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投入,还要借助于徐州教育城域网的力量和优势,同时可通过购买和共建的方式弥补软件资源应用上的不足,把他们搭建在一个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开放式的应用平台上,打造具有泉山区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网,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应用最大化的目标。在全区统一规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力争在20*“教育信息化建设年”中建成全区共享的,涵盖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和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全区学校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项教育信息资源库。
2、各校校园网管理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区信息中心资源建设方面(各小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注重教育资源库建设、质量良好,并已初具规模。校内各部门拥有相应专业的管理系统,并能发挥应有作用。)要求
主要工作:积极推进我区17所学校服务器、校园网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大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科学管理意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校园网管理平台的最大效益。
具体措施: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首先在5所中心校建成校园网络中心,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对全区的网络技术人员开展设备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对教学管理人员、一线学科教师开展现代化管理、教学手段的使用、管理培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去,充分发挥校园网管理平台服务教学服务管理的最大效益。在中心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加大投入向全区推开,从而使我区的校园管理模式步入信息化时代。
三、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目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包括专业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主要工作:完成省、市级下达的各类培训、考核、比赛任务,开展本区形势多样的培训、比赛活动。
其他工作安排:
1、9月份,织教师参加第四届徐州市校园电视比赛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电教工作。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利用好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电教服务工作、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电教软件、硬件以及实验器材的作用。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二、主要工作
1、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1)制定好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计划,确立教学目标、进度要求,扎扎实实上好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掌据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信息素养。
(2)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学科整合研究,探索学科整合规律。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
(3)建立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并进行辅导,组织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
2、继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与更新,挖掘校园网的功能,促进校园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网络运行稳定安全,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通过校园网的建设,为师生、家校、社会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并成为我校贯彻教育方针,追踪教育动态,介绍新人新事的一个窗口。
(1)调动各教研组参与校园网建设,使校园网在学校管理,教师业务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对学校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向资源库进行资源添加,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并协助各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开设网页、设置主题论坛,形成教研探讨与学习的氛围,充实校园网内容。
(3)加强师生计算机教室的使用工作。组织本校师生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课例、论文、多媒体课件等的评比活动。
3、要求教师在个人工作计划和教案中体现电教手段的使用,充分发挥电教资源的作用,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
4、为参赛教师摄制一节录像课活动,记录教师成长过程,供教师交流学习之用,并充实我校信息资源库。
5、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教学应用培训工作,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应用为检测手段,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培训工作,使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参与教学;加强对电教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
6、利用学校现有设备资源,大力挖潜,以校园网为依托,做好校内外的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力,让和请、文明、满意的校园文化福射到社会各界。
7、进一步加强电教教材的管理和应用,确保学校电教教材订得足、管得好、用得好。
8、建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奖惩机制。
(1)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小发明,小制作评选活动,对优秀者给子通报表彰和奖励,并报送上级参评,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2)开展自制教具,实验论文和实验优质课评比,择优选送自治区、市参评,获奖者按学校常规评比标准进行奖励。
(3)电教处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师检查范围,并根据检査结果进行奖惩。
本学期,电教处工作将进一步提升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一、改造我区网络环境,提高网络使用效益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网络建设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100%,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要求。
主要工作:积极推进我区17所学校的网络环境改造工程,努力实现与教育城域网的光纤连接。
具体措施:我局电教中心已向市电教馆正式提出关于我区17所学校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的申请,市电教馆领导给了高度重视,并在徐州市电教馆20**年工作要点中着重对整个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改造作了具体部署。如市教育城域网改造成功,我区网络建设也必将随着提升一个层次。
二、建设资源平台、管理平台
1、我区信息中心资源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区信息中心资源建设方面(区县站中应含有较完善的学科资源库、素材库、教育教学视频库、电子图书等,并提供各类图文、语言、视频和课件等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和上传。为本辖区各所学校的教学提供支撑和共享。)要求
主要工作:打造我区教育资源平台,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具体措施: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投入,还要借助于徐州教育城域网的力量和优势,同时可通过购买和共建的方式弥补软件资源应用上的不足,把他们搭建在一个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开放式的应用平台上,打造具有泉山区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网,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应用最大化的目标。在全区统一规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力争在20**“教育信息化建设年”中建成全区共享的,涵盖教学、管理和科研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和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全区学校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项教育信息资源库。
2、各校校园网管理平台建设
主要目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第十二条关于区信息中心资源建设方面(各小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注重教育资源库建设、质量良好,并已初具规模。校内各部门拥有相应专业的管理系统,并能发挥应有作用。)要求
主要工作:积极推进我区17所学校服务器、校园网管理平台的建设,加大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科学管理意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校园网管理平台的最大效益。
具体措施: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首先在5所中心校建成校园网络中心,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作用对全区的网络技术人员开展设备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对教学管理人员、一线学科教师开展现代化管理、教学手段的使用、管理培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管理模式中去,充分发挥校园网管理平台服务教学服务管理的最大效益。在中心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加大投入向全区推开,从而使我区的校园管理模式步入信息化时代。
三、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目标: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包括专业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主要工作:完成省、市级下达的各类培训、考核、比赛任务,开展本区形势多样的培训、比赛活动。
其他工作安排:
1、9月份,织教师参加第四届徐州市校园电视比赛
2014年,电教馆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明确,以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总体目标,进一步狠抓“三通两平台”建设,以教学科研活动带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全县电教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相应工作,现将2014年电教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部署,在局党组召开动员大会后,电教馆全体人员非常重视,认真对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局机关集体组织的学习文章和观看影视资料等活动基础上,电教馆联系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师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自行组织学习活动,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学习体会,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谋划工作思路。
二、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
2014年,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电教馆继续严格要求人员按照单位制度和规定办事,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安排人员集体学习、讨论或者下乡指导教学,不但避免了人员在空闲时聊天等不良行为,而且提高了工作、生活等自身素养和业务技能,大大的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以活动促应用。
围绕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开展了优质课、电教论文、课件、Science word等一系列评比技能型比拼活动,经过认真筛选和公正评审,共有129件作品在周口市获奖,2件推荐参加省级大赛。通过活动,不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四、认真筹划师资培训。
根据省厅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文件精神和我市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计划,在暑假期间,我们完成了全县的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五、保障网络安全与畅通。
对教体局机关办公机器维修及网络畅通电教馆全力做好保障,2014年网络运行安全、平稳,无任何不良网络事件发生。同时,配合各个股室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扶沟教育网信息工作,完成各种重大事件的录像工作,全年共拍摄了4350分钟的素材资料,存入硬盘有1100多G。
六、继续做好省教育厅布置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上报工作。
七、配合招办做好2014年高招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
依据《河南省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视频及网络监控技术参考标准(暂行)》要求,2014年对我县5个普通高招考点进行规划,并对以往安装的设备进行检修,监督安装人员按照技术指标要求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工作,前后达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2014年高考视频监控中要求的内容。
八、积极做好网络直播互动教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