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3 07:46:03

序论:在您撰写护士创新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教学艺术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交流活动,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一、引言

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所有高职语文教师倍加关注的问题。而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挥其创新潜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是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活动。教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建接触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并使其乐在其中,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尽可能多地进行听、说、谈、写的仿真训练,使学生感到是他们为求知而上课,是他们自己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中我们深深体悟到语文教学的艺术乐趣,它不仅要使得学生愉快地去学习语文,而且也要使教师欣欣然地去教语文。教学艺术在关照教学对象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关照。要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不开创造性的教学谋划和创造性的教学行为。高职语文教学设计,更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谋划中的运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对学生学习力的判断艺术、对自我教育力的估价艺术是谋划的科学依据。对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语文教学艺术中谋划的物化产品就是教学设计方案,这是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艺术的相对静态的认识。而它的动态性特征则表现为教学的具体行为艺术。实现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交流互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这一行为艺术的本质特征的外现和升华。

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与特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是单向和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之间,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而构成的认知和情感和谐、多向互动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它交流的主客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师为主生为客,生为主师为客,个体为主、群体为客,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群体为主、群体为客,等等;二是交流的互动性,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位置是不断转化的,形成多向互动为主体,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处所构建的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如校内外的山川、草木、房屋、街道、教师、教学材料等,这是蕴藏着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要很好地开发利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物质的教学环境,适时适宜地向学生传递这种文化信息,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文化信息。教学心理环境指师生的心理交流,包括思维、情感、人格、需要、兴趣的互相传递、接受、共鸣等。只有师生心理的相通、相知,交流互动才能真正地动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具有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获得身心愉快的乐学功能。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感情倾向。学生是有主动性的人,强迫学生学习是违反心理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都是受兴趣和需要支配的。对于教和学的关系而言,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对高职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创造环境我和你一块学习”。“强制”与“吸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同时导致的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越学越乏味;“吸引”学习,就是教师运用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并非指一堂课或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代表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对教学艺术的娴熟驾驭和教学观念的进步。

三、“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创新与运用的内容

(一)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去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所以教师的选材应贴近生活、贴近行业的最新的动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课堂互动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为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大豆》一课时,第一步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不改变体裁的情况下,改变课文结构,改变写法,改变视角,重写《大豆》,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最后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与原文进行比较。第二步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此文后得到的启发,学生们个个七嘴八舌,想出一个个美妙的世界。第三步由此总结说明文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个同学都要举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这样,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加以肯定,以启迪和活跃他们的思想,扶植他们的批判精神。要培养他们善于质疑,善于否定,善于超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有所创见。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及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方法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这样让学生自始至终有“我是其中一分子”的感受,使学生感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强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让“学困生”没有“被遗忘”的感觉,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长知识、增才干、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语文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经历学习过程”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它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一人登台授课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师一人的三尺讲台最终将被学生多人表演的舞台所替代。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能调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潜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开放。即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语文即社会”,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师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引进高职语文课堂,切实把握时代脉搏,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围绕“时”“事”不断变换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眼光由高职语文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烈欲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受市场化和商业性的影响,高职语文课堂的“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关注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名师明码标价进课堂,吸引学生走进课堂。事实上,无论教师知识多渊博,学生就是不去听他的课,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生的课堂到座率越来越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采取“商业经营模式教学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

3.思维的开放。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问题,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4.学科之间的开放。现在,许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并不分专业、不分学科,但学科是客观存在的。高职语文应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构建“多媒体”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法”已成为历史陈迹。“多媒体课堂”“网吧式课堂”“体闲娱乐课堂”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流课堂。依据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生可通过网络同教师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非常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具个性化,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总之,实现高职语文课堂的“交流互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早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现代的“交流道、交流业、共释惑”。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正如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个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二是动机。”语文教学的艺术在于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交流互动”教学只是无数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全部。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艺术,并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充实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课程·教材·教法,1991(10).

[2]朱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2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03-03

[本刊网址] http://hbxh.net

文化是什么?简单理解,文化是经过人们劳动、创造、实践形成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这可以看成一种历史现象。它包含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部分,前者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后者如文字和语言,自然科学和科技等。传统文化也是所谓的文化遗产,指历代存在过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实体和意识。例如说民族的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和道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的熏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高校也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移动互联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影响下,笔者认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已到了需要创新的时候。这是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决定的:

第一,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存在着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道德、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和各种精神观念形态的汇总。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近年来,中国高等院校对传统文化教学非常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是不太满意的,有几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教学总体安排整体性不强。众多课程没有一个总的指导和分工意见,各门课程和各位老师按自己的理解去讲,传统文化教育看起来比较零散和随意.对学生来说缺乏体系。

(二)重知识轻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向还是以考试为导向,关注对传统文化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而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怀,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内涵的讲解和引导不足。

(三)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方式有待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师资不足,现有老师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材和教案没有规范的要求等等。

(四)总体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和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学来自校老师单方面的力量,还需要来自家庭、媒体、舆论、网络、周围的人群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综合。目前,主要还是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影响为主,其他综合因素还需要加强。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传统教育文化需要创新。

第二,移动互联时代高校学生的心态特点已发生改变,教育需要进行创新。

目前,中国与世界同步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时刻都在发生着剧变,改变已然发生,改变还在继续。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众多传统行业。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人互联网的用户将达到总人口的40%,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30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在发达国家为78%,在发展中国家仅仅为32%,尚未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9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化的主力地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快速膨胀,接人设备迅速增加,移动互联网渗透进度加速,网络视频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网购增速远超线下零售。

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将产生500亿的连接。具体到中国,GSMA数据显示,中国M2M(机对机)连接数已超越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人手一机的场景将会马上到来,每个人和每部手机,都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不可忽视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间,手机产生的流量将超过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所产生的流量总和。智能手机将不再被独宠,新热点迭代频出。

作为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时代的特点,以及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所谓的95后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这个群体在消费观上,由于家庭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在物质配备上也比之前的学生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手机、电脑、平板。不管哪个时代,每个大学都要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这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独立性较为欠缺。

《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中提出了“95后”的三十个特征,几乎每个特征都和移动互联时代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如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长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较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和自我,喜欢发表意见以显得与众不同;生活与网络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环境带来和“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但是,目前的高校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材编写与主导教育方式的,都是“60后”和“70后”,都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的,如果要对“95后”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了解和根据“95后”心态进行创新,采用他们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影响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移动互联网学习与教育方式已经改变,必须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

传统互联网学习方式出现瓶颈,伴随着4G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极速覆盖,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学校教育中也在潜滋暗长,学生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全体师生的应用变化,学生们越来越希望有一个真正的掌上校园,可以随时观看优质教学课程,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可以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学校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缺陷慢慢凸显出来:学习资源不丰富、学习模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独享、被动的教学内容传递模式导致了传统的网络教学与学生需求的脱节。

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第五代信息技术周期,手机、平板等手持移动终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们学习、交际的距离收窄到手掌之间,“自主、分享”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学习趋势,开放、互动、多终端共享的教学平台已经出现。

另外,将大数据和教育资源相结合,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带给教育的新思路。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某著名投资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为“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会达到35.2ZB。根据如此海量的数据,处理和提纯数据的效率将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曾评价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信息时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资源,把优秀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互联网让大家共享,并且让这种共享成为一种常态,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开放新的渠道,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带来更多的资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视频、图片、声音、数据应用工具、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个平台,除了共享资料,还有参与者共同探讨和沟通的空间,有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契机。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网络时代碎片时间的应用。采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机短信、微信、APP等,方便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运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教育行业需要针对网时代需要做出的各个方面的调整。

第四,传统文化中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在移动互联时代需要注入新的内容,需要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关于学习过程的七阶段,今天需要结合时代注入新的内容。

(一)立志

激发学习动机,下决心探求学问,一心要搞好学习。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让学生明确移动互联时代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对网络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形成科学的分析判断。

(二)博学

通过多闻多见,广泛地获取各种知识――移动互联时代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是仅仅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获取在学习和生活上有益的知识。

(三)审问

在多闻多见的过程中,有问题不能解决时,要“不耻下问”,开动脑筋,展开思维――对于所能接触的信息和数据,不明确的要多问,多查找资料,知其然并且知道其所以然。

(四)慎思

在学与问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通过表象,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发现后面的原理,如果只学习不思考,也不会有收获,反之如果只思不学,满腹问题得不到解决,自己也无法进步:

(五)明辨

要形成明确的概念掌握确切的知识――在这个网络信息泛滥,多元价值观的年代,具备非常明确的辨别能力,不主观,不猜测,不绝对,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不人云亦云。

(六)时习

“学而时习之”――要经常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判断,使之能够巩固。

(七)笃行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指导自己的道德修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沉迷于信息表象,而是要把严谨思考和判断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生活中的判断中,不能迷失在海量数据中。

知易行难,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才能够使学习过程七个阶段在今天仍然适用。

第五,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受骗或犯罪增加,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和育”,还需要“关照心灵”。

移动互联时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纠偏模式受到冲击,因为大学生掌握通讯终端,无法经过家庭和学校过滤后传达,大学生在信息收集、判断、决策行为和过去有很大差别,很多是在学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会阅历与鉴别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还无法对大量的信息做出理智与客观的判断,由此产生了许多因为网络受骗或犯罪的行为。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第4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护理专业新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以适应这一系列的转变。

1 护理专业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也得到发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保健计划。因此,护理人员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为实现护理人员角色的转换,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业是一门人对人的服务行业,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是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2)具有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获取新的知识,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员,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及时反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护理专业是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要求的,护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做为护理专业是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其关键是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搞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而当今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应对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继续教育的理念不够强烈,具体表述如下:

2.1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发展尚有差距: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目标已不能适应 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重订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修订。

2.2 课程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现状是每一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日益膨胀,即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应强调综合性,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改变内容陈旧和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如何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计划也是当前提 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方法需要优化:陈旧“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4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医学教育是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统一体,统称“医学教育三部曲”, 同样护理教育也应当参照这一方式实施。目前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不很健全,从制度上没有体现终生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园文化等等,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的形成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护理院校去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应该转变有关人、健康、环境、护理 社会等的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应当在改革有形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潜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的护理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运用自如,运用恰当。

3.2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入学后的尽快接触护理专业,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触专业和早期接触临床,同时注意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对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审定和修改各门课程;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增加了与现代护理相关的内容,删除重复或无关的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堂 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建立严格选择临床教师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等措施确保临床师资队伍的 质量。

3.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通过教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 脑、动手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考试时采用采用书面考试、口头报告、 技术操作、书写护理病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该注意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学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感悟能力较强,所以培训主要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变为情绪的主人、集体组织的领导者、自我心理的保护者、各种活动的协调者。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教育的视野,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

3.5 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针对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保证了学习质量。所以,面对21世纪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应大力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和专家,满足人民大众对护理等卫生保健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的是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护理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沿袭了传统医学教材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试行按护理程序组织教学,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已在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护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 742

第5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为契机、以医学生为主体,构建多元化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实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医学英语课程学习现状,对医学英语教学体系进行分析,从而不断完善医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

医学英语;教学现状;教育改革

1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医学教育的背景下,医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具备进行医学研究和交流的专业英语能力,还必须具有不断吸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分析现有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随着中国国际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医师面对外国患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能否顺畅阅读医学专业的原版书籍和文献,怎样正确撰写英语论文或英文病史以及与患者交流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1]。因此,切实提高医学英语的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在医学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运用英语综合各种信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医学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2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区别于通用英语,其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不仅要强调运用应用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英语教学,而且要按照医疗实践的需要、方法以及医学规范的特殊要求来研究英语在医疗理论实践中的运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科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授课教师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法,主要以传统的“生词—课文—练习”教学模式为主,师生互动较少,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医学英语词汇的晦涩难懂,很多医学生对医学英语这门课程望而生畏,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习兴趣较低,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教学质量。高等教育单一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创新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单一的考试模式亦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全方位英语教学环境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判定。医学英语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元化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为使医学英语课程教育适应现代医学生培养的发展要求,2015年汕头大学医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医学英语教学团队”积极申请并成功立项,旨在组建基础教学主体与临床教师整合团队,将基础与临床学科充分渗透;针对医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重新调整,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实施多元化创新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该院的医学英语课程由平时的基础教学、PBL小组讨论、模拟问诊视频、演讲、反馈调查、学生考核等几个部分组成。

2.1平时的基础教学

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医学知识直接影响医学英语的教学。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难以胜任英语语言教学,英语教师又不懂医学专业知识[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一部分教师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医师,另一部分教师是具备全英教学资格的医学专业教师,解决了教师英语水平和专业医学知识的不平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师资力量。该院建立教师成长中心,并与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联合举办教师成长培训班,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全英教学方面进行培训,每年组织青年教师赴境外参加短期英语教学培训和国际医学教育研讨会,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医学院接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进修学习,组织教师分批到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在院内设立由外籍专家授课的全英授课培训班,提高全英教学水平,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师将互动式教学法及自主学习理论引入医学英语教学,打破了传统模式,创造了实用与趣味相结合的课堂[3]。在第二学期,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大模块,分别是StructuralSupportandDefense、Circulation,Nutrition,HomeostasisandSurgery和NeuroendocrineRegulationandReproduction。在这三个模块中,教师注重基础医学英语知识的教学,包括各种疾病、器官和组织、诊治方法的名称及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等。而医学英语词汇是教学的基础,很多词汇较长,但是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寻,可以划分前后缀及词根等。例如:胃肠炎gastroenteritis一词可以分为词根gastr(胃),enter(肠道)和后缀itis(炎症)。在这些基础上,教师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例如小组讨论、个人提问、角色扮演、小组比赛等。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互动教学法强调的是平时的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渗透。

2.2PBL小组讨论(problembasedlearning)

教师提前1~2周给出真实临床病例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分析与整合资料,学习病例的病理过程,参与小组讨论并最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病例作出解释。PBL在教学中的推行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包括捕捉重点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述观点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4]。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生词—课文—练习”教学模式为主,而PBL教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PBL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同时使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和经验得以衔接,将学科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整合,拓展了知识面。

2.3模拟问诊视频

教师规定主题(如人体内生化水平的紊乱如何导致疾病的产生),围绕医患沟通,学生小组自行分配角色,扮演医师、护士及患者模拟问诊,在问诊过程中对疾病病理进行阐述,并说明治疗方案、预后,最终制作成视频短片,放上优酷等视频网站供学生互相学习、评估。在得到教师的检查确认后,成果优秀的视频将面向公众传播。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能,学习如何采集病史,形成正确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此外,面向公众传播医学知识也赋予了这种教学模式更高的价值与意义,将课堂搬到网络,让更多的人通过视频走进医学,在潜移默化中搭建了医师与患者沟通的桥梁,拉近医患距离、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以致用,激发了医学生的热情,是汕大医学院的一个创新之举。

2.4演讲

演讲教学法要求以学生小组为参赛队伍,由教师担任评分员,在限定时间内对教师指定的主题用医学英语阐述观点。该教学方法要求参与的小组根据主题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整合后,在教师和学生面前以脱稿的形式演讲,并在演讲结束时根据观众提问的内容进行解答。演讲的主题涉及多个方面,从基础的解剖学内容到临床案例。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将成为一种实用性工具,让学生自由应用医学英语进行交流一直是教学目标之一。演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一种疾病,也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医学知识跟英语表达的结合,使医学英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与世界医学接轨。

2.5反馈调查

任课教师会在课后或者每次考试之后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以更好地促进教学。通过反馈调查,医学生和医学英语教师共同讨论教学法,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制定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和课程评估机制,对医学院进一步深化及完善医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使医学英语课程能综合语言教育和医学教育的优势,引导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2.6学生考核

在每个模块教学之后会有一次测试,每次测试的成绩、期末考试的成绩、PBL小组讨论学生的表现、模拟问诊视频、演讲及反馈调查都占医学英语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都较为简单,即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闭卷考试,将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很多学生考完也就忘记了这门课程,无法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5]。汕大医学院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医学英语成为一门实用技能。

3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对平时的基础教学、PBL小组讨论、模拟问诊视频教学法、演讲教学法、学生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3.1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该次调查中,98%的医学生认为平时的基础教学是生动趣味的,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发挥的空间。他们在教师组织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3.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将学习设置到具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82%的医学生认为通过病例分析能够培养整合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技能,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临床思维能力,加强独立学习能力。

3.3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能

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83%的医学生认为通过模拟问诊,他们对门诊问诊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能,学会了如何采集病史、告知病情、化解医患冲突,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3.4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演讲教学法,有79%的医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法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提高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将来的国际学术交流,走向世界医学领域。

3.5评价自身,总结经验

随机采访医学生显示,大部分学生反映通过反馈调查可以从各个方面有条理地评价自己,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而且这种方式的作用是相互的,从学生那里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会有利于调整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促进更好的教学。

3.6推动医学英语教育质量

96%的医学生认为多元的考核方式比单一的期末考试更适合他们,做到了从多方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医学英语教育质量,通过这样更为多样的考核方式,他们认为自己医学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综上所述,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医学英语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改革。由一线的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担任教师,小班授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优化组合和交叉渗透[6]。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都得到升华。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专业词汇多和难的情况下,学生的医学词汇量有限,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仍有欠缺。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医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探讨。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医学英语课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有一套完善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整合基础与临床共进的教师团队,注重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重新调整,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促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通过制订科学严格的形成性评价模式,规范其实施,形成客观公正、全面的能够判断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深化了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整合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悫,邓昌明,黄晶,等.七年制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1314

[2]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

[3]黄积虹.论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战线,2011(37):361365

[4]王会岩,姜勇.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2):127128

[5]刘荣.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比较及启示[J].教育论坛,2009(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