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8:40:15
序论:在您撰写学习项目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项目教学 分析化学 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是指以生产中涉及的典型性项目为载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通过项目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将其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目前,项目教学大多集中于职业院校的相应课程教学中,将其应用到本科院校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报道较少[3],[4]。分析化学基础课理论性高、实践性强、应用性广泛,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复杂问题的综合处理,项目教学的实施将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并提高其职业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模式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自来水、某品牌纯净水、矿泉水水质分析”为例,展示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并简单分析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化学项目教学中项目的设计
设计项目时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项目的名称、参考的学时、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目标、相关知识、操作和训练、考核评价及实施建议等[6],[7]。
论文根据项目设计的原则及专业需求,进行不同分析化学项目的设计,如食用醋总酸度的测定、柠檬酸质量的分析、复习氢氧化铝中铝盐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等,可以作为综合项目出现,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项目。论文选用“自来水、某品牌纯净水、矿泉水水质分析”为例阐述各个设计要素。
(1)项目名称:自来水、某品牌纯净水、矿泉水水质分析。
(2)参考学时:6学时(分为:分组、咨询、立项、计划1学时――根据分析项目分为不同的子项目,各个子项目计划书在1学时以内同时设计;决策、准备检测试剂及仪器1学时;三种不同类型的水的鉴别与检查1学时;实施测定2学时;结果展示与评价1学时)。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水质分析的内容;能说出不同类型水的鉴别、检查和相应项目测定的方法;能阐述诸如水的硬度、酸度、微量元素、COD等测定的原理。能力目标――能依照水质分析标准进行水样分析;能依据不同的水质分析项目设计分析测定方法和方案;能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水质分析报告。总之,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具备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和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相关知识:水分析标准条款/检测细则及编号;天然饮用矿泉水、生活用水、地表水、污水水质分析的目的及区别;水质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项分析的目的及区别;111项(不要求全部都会,会其中的某些项目即可)检测项目及所需仪器、检测原理,等等。
(5)操作训练:任务1:pH值测定;任务2:总硬度测定;任务3:总氯测定,等等,按照具体任务进行操作训练。
(6)考核评价:展示成果,包括学结、操作过程完成情况、项目课题报告、实验报告、组内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等。
(7)实施建议: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进行教学条件建议(软、硬环境,包括师资)、评价方式建议、教材建设建议等。
2.分析化学项目教学的实施
分析化学项目教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过程[7],[8]:
(1)咨询并立项:由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共同确定典型性、代表性项目,要具有项目名称、参考学时、教学目标等内容;
(2)计划:教师课前下发项目任务(大项目:水质分析。子项目:自来水pH值测定、总硬度测定、总氯测定、COD测定,等等),学生自行分组并明确个人的分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任务制订学习方案、确定学习内容、整理项目知识并分工,汇报小结,制订项目计划;
(3)决策:分工合作,子项目学习小组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4)实施:子项目小组学习方案的展示(方案中应包含基础知识、测定原理及实验方案)、教师及企业专家的点评、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应项目的检测、报告的撰写、报告的展示等;
(5)检查:组内、组外(教师、企业专家)的检查、报告、展示等(确定组内、组外检查评定方法及权重);
(6)评估:根据学习小结、实验过程及报告等,进行组内、组外、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估。
其中,咨询、计划、实施、检查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才给予及时指导。在决策与评估两个阶段中,老师要参与到每个组,及时提出合理建议和公正评价。
3.有关分析化学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转变角色、自我督促、不断学习。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一灌到底或者全篇采用项目教学。另外,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基础,设计不同的项目实施。最后要积极进行记录、反思和反馈,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
另外,对学生而言,首先要明白依据项目学习的目的和项目教学的优势,从心理上接收项目教学并且积极配合。其次要认识到团队协作和积极沟通的必要,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组内、组外积极沟通和交流。另外,不必要求学生在项目开始时掌握一个项目所需的所有知识,可以在项目逐步完成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即先掌握“怎么做”,然后“边做边学”,最后“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4.结语
水质分析内容繁多,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内容分散、知识枯燥、课堂沉闷,采用项目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实际项目的完成,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为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提供机会。总之,项目教学积极推动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大需求下基础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江献华.精选教学项目提升项目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2(27):273,306.
[2]王婧.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4):116-117.
[3]张坐省,马云梅,张晓丽,等.高职《分析化学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6-60.
[4]杨伟民,刘佳.药学类高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项目教学法应用探索[J].化工时刊,2012,26(3):64-66.
[5]梁红,苏锡南,余良谋,等.基于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00-104.
[6]张莉,刘峰.项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83-84.
[7]张金波,姜婧娆.项目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4-76.
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学籍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对策,尤其是具体的项目化管理措施,能够为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期提高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成都纺专;学籍管理;项目化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概况
1.1院校简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成都纺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39年,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该高职院校管理中,对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将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及项目化管理情况
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划分为:①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包括为学生办理日常的学籍手续(休学、复学、退学、转专业)、学生基本信息变更、学生电子注册、学生学籍注册、学生毕业证书制作发放等。该类工作属于经常性工作,需要重点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②定期开展学生学籍调查工作。③定期为学生提供学籍查询服务。④学籍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启动与执行
2.1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
根据项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图1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一是建立全程式学籍管理工作体系。将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最终的毕业,从而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信息,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二是构建学籍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创建和开设网络用以上传学生学籍管理信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籍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查询与快速更新。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格局。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各个主体,包括学生、外部单位等,在开展项目化管理中,强化与内外部的合作,将资源和信息有效结合,使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展学习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实现学籍管理工作全方位跟进。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特长、优点、求职意愿等。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学籍管理当中,这样一方面实现对学籍的规范管理,扩大学籍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作用。
2.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计划
在启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通过管理计划来明确学籍管理工作各个环节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制定计划时,需注意:第一,整体性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要素。为保证项目化管理计划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能够整体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综合地考虑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第二,选择性涵盖项目化管理的各个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选择地涵盖这几个知识领域的相关内容。第三,动态性调整项目化管理的各个计划内容。项目化管理计划制定完成后,在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动态的根据项目进行的情况,对计划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更,以保证项目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地完成。针对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一个完整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计划应该包括:制定和修正项目各阶段的详细工作任务计划和目标,对管理各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
2.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性的项目化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完善的学籍管理项目化管理体系。项目化实施过程中,需要依照项目计划,监控进程,实时进行项目控制,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随时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优化。项目控制实施有效的重点在于定期、及时地监测实际进程,并与项目计划进程进行比较,如有必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学籍管理工作的项目化控制主要是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小组,组织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定学籍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方案。具体实施策略有:一是将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分阶段予以实施。可以分为月度工作阶段、季度工作阶段以及年度工作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相应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并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二是明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责任人,并采取责任人工作汇报的形式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结合实施情况以及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并采取月度工作汇报的形式,由相关的责任人汇报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得到更好地实施。三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在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项目化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时,还需要加大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实现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奖惩,营造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环境。
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提供保障,本文将从制度体系、程序及行为规范、健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这些方面开展,并制作了相应的实施保障甘特表以及甘特图。结合以上对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实施保障的具体内容及时间要求,本文将采用甘特图表示方法更为清晰地表示出来。
3.1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具体的制度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现。制度建设是项目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才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一切工作按照制度予以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实施。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籍管理制度的时效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如国家政策变化、学校扩招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学籍管理制度讨论会议的形式,由项目化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学籍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参与会议讨论,并由参会人员针对项目化管理的开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与制度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学籍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2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确定哪些部门负责哪些具体项目、哪些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哪些具体的工作等,通过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予以明确。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则按照学籍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开展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小组可以定期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同时根据考核中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反映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培训方案,帮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遵守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
3.3健全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根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执行情况,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通过职责手册来明确各个部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各部门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手册开展工作,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高效实施。二是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并定期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按照组织结构图的具体内容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开展工作,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3.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23-01
随着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深入人心,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是在化工分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指导和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信息化教学不只是把计算机作为文字处理工具、数据处理的工具,更是作为学生知识认知的工具,它形象而生动地把实际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不只是用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信息,而且也用来帮助学生检索资料、查询信息,作为主动学习、合作式探究、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信息、学习环境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四要素。
一 信息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化工分析项目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理实独立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适应于高职教育的新模式。遵循项目化教学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步骤,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在资讯环节,查询资料、信息检索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获取学习必备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让信息化教学课堂更加丰富、活跃。在计划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可设计“逐级闯关”的游戏形式,遵循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项目计划的制订。在决策环节,通过播放规范实验操作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为学生的知识构建释放了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环节,教师在进行巡视指导的同时,将所见所闻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以便于在检查环节进行展示,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在检查、评估环节,通过在线学生学习监控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全程监控,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二 信息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1.网络技术
为了满足化工分析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学习网站的建设尤为重要,学习网站可以把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项目背景、任务书的学生评价等内容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资料,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延续了课堂教学。此外,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提供方便,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网站查询化工分析项目的国标分析方法。网络技术还可以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收集化工分析过程案例视频,为课堂知识、技能教学增添实用性。
2.多媒体技术
在化工分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视频材料、Flas、仿真软件教学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多媒体教学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击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除了为课堂教学服务之外,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知识多媒体化,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既有静态信息的形式,又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3.编程技术
在化工分析过程中有大量实验数据,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有图形的绘制、曲线的回归、结果的计算、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计算等要求。对数据处理较复杂的仪器分析实验而言,信息技术中计算机编程的应用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现代化分析检测要求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工业分析检验岗位已有广泛应用。在化工分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数据处理程序非常必要。
在传统化工分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且对整体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以学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教师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获取信息化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逐步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许颖如.网络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化[J].学教学,2006(1)
关键词:机械基础;项目;教学;实践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中的运用使职高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大受裨益,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对学好这门课程更有信心,也使他们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项目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实施方案等。
一、项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实施项目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学生学完这门课在实际生活中“用不好、用不上、不会用”。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轻松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1.项目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项目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老师通过引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中实践,掌握最新的知识,不要把眼光只着眼于书本,以免教学与实际脱节,用实际行动打消学生认为老师是纸上谈兵的顾虑,老师要容忍学生的一些新奇观点,对于学生在设计上的错误不要直接否定,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创新,打消怕被批评的顾虑。对于成绩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的试卷,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的表现。
2.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正如上面说的,项目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的灌输性教学有别的一种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学生要自觉地摒弃以前那种认为只需要老师讲,自己只在下面做笔记的习惯,要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然后参与小组讨论,找出自己的不足,拿出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因为几次失误、失败而自暴自弃。
二、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要按照课程的安排来协调好授课与教学进度的关系,要有条不紊地做好教学安排。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项目任务。项目准备好后,要针对项目所涉及的问题,确定操作步骤,选择相应的方法,制订整个项目计划。
由于一个项目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而这往往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要对项目进行细化,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子项目来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融入各个项目实施中去,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好的项目完成评价体系,确保随时可以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总结经验,对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地查阅资料、组织讨论,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完成每个阶段的项目任务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估,再由老师给出评价,通过整体和阶段性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不足,以便以后能做得更好。
三、项目教学实施的注意点
1.教师要重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时间,同时不能忽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虽然项目教学法要优于传统教学法,但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注意多利用传统教学法的条理性,把一个总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子项目,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2.学生分组前要对所有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于小组的规模、各成员的任务做好分配,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各成员的能力。实践证明,小组成员能力、小组的规模、任务的分配等会直接影响项目教学的效果。通过不断的项目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小组成员的搭配,充分考虑学习底子薄的学生,小组成员要控制在5~6人,可以根据项目的规模增减人数,各小组成员的任务要分配合理,要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每个成员要承担不同的任务,避免小组成员相互推诿,影响项目的完成和质量。
3.项目的选择要合理,要把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ISM分析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逐渐引入基础教育。项目化教学,简言之,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工作任务结果的产品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从一定层面上来讲,可以被理解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据项目化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热门话题。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流程如下:
(1)项目内容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
(2)项目任务分析:教师根据内容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3)制定项目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4)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5)评价: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各地区计算机软硬件配备不均衡,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差异性较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不同对象,内容的呈现要有灵活性,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内容设计分析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减少对未知教学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学习者在认知上的不完全、不理解和不确定变为完全、理解和确定。项目内容设计实质上就是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前提的教材内容分析。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吃透教材”,对学习的理解是学生“掌握教材”,但是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对教材内容缺乏科学的分析。大多数教师或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是依靠教参得出教学重难点,然后写出教案;有的老师干脆就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灌”给学生;还有的老师完全抛弃教材,打字、玩游戏、上网就是他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在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环节,要求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确定合适的项目知识内容;其次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所含知识点的关联,适当调整和加工为下一步项目任务设计做准备。
二、基于ISM分析实施项目内容设计的实践
从教学的视角来看,教材内容设计作为教与学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很多科学教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探究活动时,特别是实施项目化教学时,没有把握好知识的结构和呈现的先后顺序,会导致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或者探究活动序列混乱、探究偏离主线。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将教材中各知识点信息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将它们关联起来是授课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目前重点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求教育者对教育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并基于这种分析,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地进行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递、存贮、利用等各种有意义的操作。而课程教学其实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过程,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基于教学信息的教材内容分析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实施项目化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基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结构解释模型法或解释结构模型法)是Waffield将图论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并将内容结构用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图形予以呈现,是目前教材分析方法中运用较多的一种,ISM能够将教材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分析方法。以南方版的《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Flas制作模块为例进行ISM分析:
1.抽出要素,确定教材中的教学信息。在本教材涉及的Flas制作模块中抽出:①动画原理;②时间轴;③工具栏;④帧类型及应用;⑤图层;⑥库面板;⑦元件;⑧补间动画;⑨文本和声音,九个重要教学目标作为行为要素,进行ISM教材分析。
2.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根据目标行为的决定性前提行为,若学习目标A之前必须进行目标B的学习,则称B为A的直接下位目标,两者具有直接关系,表示为BA。例如,本例中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②的直接关系表示为:①②。据此,以上九个学习目标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如图2。
3.根据上图的各教学目标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列出以高级目标为横轴,直接低级目标为纵轴的目标矩阵。如上图1所示,教学目标①是教学目标②的直接低级目标,则相应的目标矩阵第1行第2列的值为“1”;教学目标②和教学目标③没有直接关系,则相应的目标矩阵第2列第3行以及第3列第2行的值为“0”(在矩阵中表示为“空”)。
4.对如上图2所示的目标矩阵进行分析,第1列、第6列均为空,则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⑥不存在直接低级元素,即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⑥为第一层级的学习目标。去掉矩阵中的第1行第1列以及第6行第6列,在得到的新矩阵中可确定位于第二层级的教学目标②和教学目标③。如此类推,得到教学目标④和教学目标⑤为第三层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⑦、教学目标⑧、教学目标⑨为第四层级的教学目标。所有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如上图3所示。按照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层级关系,得到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层级分布如图4所示。
5.确定教学序列任务。根据以上的分析,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时,可根据实际的学习者特征、学生起点能力、课时分配情况,按照层级之间由低层级向高层级、同一层级的不同要素之间按照先易后难、应用性由大到小、基础性由低到高的原则,灵活、合理地设计、安排教学序列任务。有了确定的教学序列任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教学内容有逻辑性、有效地向学生传授。
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分析能够使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性,更有效地设计学习任务,并将序列任务关联起来,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干扰信息的出现,减小课程安排的不确定性,灵活把控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进度。
综上所述,项目内容设计作为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科学的方式来设计项目内容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梳理知识点结构,结合学习者特征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有效地提取教学信息,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内容设计,确定合理、科学、最优化的教学序列,不拘泥于教材特定的内容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最优化的教学路径,提高处理教材内容中的教育信息的能力,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师不仅应注重项目内容设计,而且应该更多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傅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处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2(04):41.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enior School IT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Research
FENG Z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In 2014 the NMC horizon report,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s predicted to be widely used technology within one year in the futu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re concern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 from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enior school IT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in project teaching, the impacts on students and the impacts on teachers.
Keywords: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Senior School Project Teaching; feasibility analysis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活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提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以项目成品为导向结合小组协作的形式设计项目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达到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化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设计和向导的作用。为了及时把握教学进程,教师需要设计很多表格,学生填写表格,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们引入学习分析技术,以更好地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
学习分析技术是一个综合运用合适的分析工具促进学习的新兴技术应用,学习分析以学习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教师知识,以定量的结构性分析作为研究线索,结合了质的研究并提供了意义理解,将情境细节丰富化,在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之间建立了关联。
1 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15岁~18岁)特点来看,他们有逐渐加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勇于探索并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内心强烈希望和别人不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希望按自己的意愿探索知识以摆脱控制,但是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第一次使用计算机,基本不会操作计算机。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习差异和需要,实施学生分层、施教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和学生分组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另外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反馈,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的这种新型思维、方法、形式,在教育教学中必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 学习分析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各环节中可用于分析以下几个内容:项目主题、学习情况检测、学情记录、阅读资料数、项目完成进度、课后作业提交情况、测试结果以及精华作品数等。
(1)选定项目。在项目教学中,项目主题的选定很重要,它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也是项目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不能把某个项目硬塞给学生,而是可以预先提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多个项目主题,然后学生进入调查页面投票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主题来进行学习探究。
(2)制定计划。项目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相关的计划安排由学生自己制定。此阶段教师在线提供课时安排表、小组任务分工表、任务安排表并对学生制定的计划给予指导和评价,方便教师对学生整个项目活动进度的掌控。学生在线制定任务计划,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填写好小组分工表等,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调节活动进度。
(3)活动探究。该阶段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持续时间较长。在整个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有步骤有条理地完成相关工作,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活动进展、活动的感想做必要的记录并进行相关活动反思。教师在此阶段,主要给学生提供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包括学生课堂学情检测比如说监控学生在学习页面的停留时间,学情记录比如说记录学生学习各阶段的得分,查看学生阅读资料数,发现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品制作。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典型特征就是制作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这一阶段体现了杜威“从做中学”理论。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图片、录像、幻灯片、网页等。作品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所获知识的直接反馈,也是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信息技术每完成一阶段的作品,学生均要上传自己的电子作品以让教师了解项目完成的进度以及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
(5)成果交流。项目成果的形成是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教学的重要特征。项目教学模式注重阶段性与最终性成果、个人与小组交流、自我与他人交流的良好结合。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就是一个项目成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项目过程记录资料。
对于作业成果采用自评、他评和师评等方式,结合学习分析就能得到作品得分。精华作品应当堂展示作为榜样,欠佳的作品可以由全班师生探讨改进,共同进步。
(6)活动评价。活动评价是对学习参与度、作业情况、测验成绩的综合测试结果评价。学习分析作为非常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它可以清晰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过程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与过去只关心评价的结果不同,它是考虑到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式。当提交最终学习成果后,学习分析给予学生一个最终的成绩等级评定,履行了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学习分析兼具基于表现和价值追求,显示学习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以及基于成果激励,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评价的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具有极强的教育指导意义。
3 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1)学习分析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反馈信息。它通过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成绩、测验成绩等资料,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单独的学习档案,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报告,这样就可以分析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其提供学习支持。
(2)学习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学生将自己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项目作品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作品鉴赏能力,尤其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他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也能够促使自己进行反思,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我。同时,学习分析将可视化的学习表现结果反馈给学生,有望使学生利用这些数据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者。
(3)学习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如: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以肯定他们的价值和努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完善最终项目成品的期待;利用分组教学、在线测验的形式组织学生作品竞赛或进行作品的演示和投票,以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作品的积极性;通过评选最佳作品,树立学习榜样,以达到增强学习动机的目的。
4 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1)学习分析有利于教师管理数据的自动化。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包括学生项目完成进度的记录与教学管理,比如说,分数管理、奖惩管理等。可想而知,记录和统计这些数据的过程是相当持久的,手续也是相当繁琐的。学习分析技术使教师从原始数据的记录、统计以及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学习层次,便于教师管理及开展因材施教的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学习分析有利于教师追踪学生学业成就。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个体和整体学生学习进展状况,还可以获得包括学生对主题讨论感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等一系列活动状态在内的容易理解的、可视化的报告。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危机学生进行识别、警告和干预,也可以改进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
(3)学习分析有利于减轻教师评价的工作量。由于项目教学大部分都是在自我或者同伴中获得评价。所以,在最后的评估阶段,教师只需根据学习分析平台生成的详细的研究报告,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活动实施的效果,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概括化的评述。并按照评价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即可。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与技术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工程师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注重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概念、方法等基础知识讲解,学生由于缺乏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而难以理解。传统的实践内容涉及到多种软件工具的使用,内容安排零散而不成体系,学生无法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贯穿于具体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作过程中,并设计完整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参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整个过程。
2.课程教学中的现有问题
2.1 理论教学枯燥
本课程理论教学知识点多且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多种方法、系统分析设计报告的编写规范、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等。课程讲授的理论、方法、模型技术都十分抽象。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使用传统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1]。高职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往往比对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弱,因此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欠佳。
2.2 实践教学零散
目前很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材缺乏配套的较完善的实训教材,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实训通常设计为使用若干种辅助系统开发的CASE工具,粗略讲解每种CASE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几个组织结构图、业务流图、数据流图、用例图、类图、活动图等练习[2]。实训安排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作流程不匹配,实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仅仅掌握了几种CASE工具软件的简单使用技能,但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全过程,没有经历一个系统从需求分析、需求转换成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最终形成表达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模型的流程,因此并没有真正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CASE工具实训主要是练习使用Microsoft Visio、Rational Rose、PowerDesigner等工具软件辅助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3]。高职院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强调实验过程中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实际运用,不要求学生进行过于复杂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生参与分析与设计的信息系统一般是小型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相对简单,采用大型的软件分析设计工具如Rational Rose、PowerDesigner等过于复杂,需要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使用。并且多种软件分析设计工具的使用也使得课程的实践环节缺乏连贯性,往往导致每种工具的使用技能都没掌握牢固。
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整个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通常以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和过程为重点,实践教学中通常以讲授CASE工具的使用为重点,目的在于让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与技术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实验环节的设计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一一对应,实验内容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程理论知识。学生的感受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实践操作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方法的支撑[4]。
3.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3.1 课程内容构成
随着上海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对培养具有农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农业信息复合型人才有重要作用。针对本课程知识抽象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农业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两个农业相关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
以第一个“农业生产管理”项目为引导,使用项目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针对此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每个环节进行教学和实训。以第二个“农产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为强化,设计工作任务,完成对该信息系统详细的分析与设计工作。第一个项目设计得较为简单,主要是以该项目为载体进行理论教学。第二个项目设计比第一个项目复杂,侧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分解与实施。两个项目由易入难,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进行了两轮,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课程内容覆盖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项目可行性分析与项目计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通过以上工作过程的分析,将项目分解出多个工作任务过程,按学习情景(学习项目)的教学顺序描述教学内容。以72课时为例(其中包含实训36课时),具体项目及任务内容及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3.2 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工作任务确定实训内容,工作岗位确定任务分工。项目一是理论教学的主要载体,做为入门级项目的实训注重基础技能的掌握,实训环节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二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做为提升级项目的实训注重岗位技能的掌握,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成立项目组定岗进行。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实际是一个建立信息系统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的过程,基本采用图形方式表达所建立的模型。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模型的可视化效果,便于与用户交流,分析原系统中存在问题,验证用户的真实需求,为最终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提供基本的模型与规范,也为用户提供验收信息系统的依据。因此,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利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可以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提高系统开发的质量。使用Microsoft Visio提供的常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的模板能绘制Gantt图、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框图、UML图、数据库模型等,利用这些模板可以快速建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Microsoft Visio与微软的其他软件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直接将生成的图表为网页文件或将图表插入到Word文档中,也可以在Word文档中打开Visio对图片进行编辑修改。另外,该软件操作界面简洁、操作方法方便、图形修改便捷,使用拖放式建立标准图形,功能数据与图形的有效结合能方便在进行模型建立时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选用Microsoft Visio做为实训环境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
以36课时为例,具体实训内容、实训目标、实训安排如表2所示。
3.3 考核方式研究
本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理论进行笔试,对CASE工具的使用进行机试。这种考核方式只考核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系统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需要对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实训文件与实践报告相结合
每次实训课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训文件,课程结束要求学生将所有实训文件归纳整理后形成“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和“农产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既可以考核每次实训的结果又可以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掌握。
(2)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项目一的各次实训及最后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实训文件和实践报告的完成质量,检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基础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需要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合作,因此课程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二的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组成项目组,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和提交实践报告。课程结束时让每个项目组的学生进行讲解和答辩,根据其讲解和答辩的情况实施组间互评,结合教师评价来确定该部分考核成绩[5]。最终,将项目一的个人考核与项目二的团队考核结果加权平均做为课程的考核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