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07 07:42:06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家校合作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家校合作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总之,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被动无力的,他们有许多权利使自己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为什么美国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呢?在资源依赖理论看来,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当学区内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区教育税的时候,当学区的居民也就是孩子的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的时候,政府和学校当然要赋予家长权利。

反观我们的学校资金,主要是由财政直接划拨。学校是依靠国家而存在,似乎与家长无关,也与学区无关。这种财政拨款方式掩盖了家长作为学校拨款人的事实,也削弱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政府、学校甚至家庭自身都没有也不会意识到家庭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忧资源联结的脆弱所带来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家庭对学校组织的外部控制的削弱。实际上,现实中学校和家庭的弱关系与学校和政府的强关系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被称为婆媳关系,人们批评学校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

(二)家校关系的商品化

与正式交换的日益趋弱相比,家校之间的非正式交换却更趋活跃。这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择校费、家长资源库、家长的请客送礼。

人们对中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反映强烈,它已成为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而择校费的收取却已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学校的财政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的拨款只是保证学校的基本运转,给教师拨付的是基本工资,实际上学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自筹。因此择校费的收取成了弥补学校福利和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手段。择校费给家校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商品化。有钱的孩子可以进入有着良好师资、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外。择校费这种方式正在影响着学校与谁打交道。通过收取择校费,学校筛掉了穷家长,留下了富家庭来打交道。

如果说择校费筛选了谁来与学校打交道,家长资源库则决定了学校邀请谁来参与学校管理。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学校对家长的职业、工作单位作过记录,那些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帮助的家长将被列入家长资源库。对于那些为学校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的家长,学校会邀请他们加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使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家长对学校影响力的大小与家长对学校所作的贡献似乎成正比。

家长送礼请客在中小学很普遍。《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11月19日作了专门报道,标题为“家长送不送礼,真的不一样吗”。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老师对家长送礼持反对态度,但当面拒绝的却不多,送礼收礼、接受家长请吃的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送不送礼,真能起到家长想象中的巨大作用吗?不少老师坦言,送礼后的“关照”其实是很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孩子调调座位,多找谈话,多发言。但在一位姓王的家长眼里,送不送礼还真不一样:“我给老师送了两只鸡后,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考试、发言、作业情况非常地关心。”家长送礼后,老师会对孩子特别关照指点,严格管理。让孩子专心学业,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列入“重,点培养”的范围。

二、认可与合法性机制

学校中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譬如人们常说:校长应当是教育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有责任,引领着学校教学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校长的活动大多与学校内部的运作没有关系,而是出外访问,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接待来访的各种团体。又譬如,许多学校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制订完后常常只是挂在墙上或尘封在电脑里。同样在家校互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上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今天的学校在处理与家长乃至社区的关系上出现了大量的“作为”。譬如,对外开放学校场地和设施、建立市民学校、招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活动已经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为什么学校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一些与它的效率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学校的回答:

“从最初的5247小队到见习居委会主任,从英语小教员到青年志愿者,从社区公益劳动到知心家园,从社区居委会到更广泛的社区资源,学校与社区风雨兼程不断走向深入。在互动中我们实现了双赢,在各种媒体与宣传中,学校、汽南社区出现的频率、社会认可度都有所提升。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渠道和资源得以拓展。学校展示了自身形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誉。几年来,我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招生势头,年均8到10个平行班的规模,中考成绩稳定并保持在同类校前列,所输送的学生素质良好,得到高一级学校的充分好评。”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回答印证了制度学派的解释即认可与合法性。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我们可以看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会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学校,不论小学、中学在管理方面都是在横向上分为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纵向上分为校长、副校长、处室、年级等,这:已成为共识。没有班主任、没有校长的学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敢将孩子送去就读。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学校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取存在的合法性。尽管这些活动耗费财力精力且与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无关,其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那么,为什么学校花很大的力气制订了一个制度,但是制订完以后就放到一边了?一位校长的回答很精辟,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市里评比文明单位,要这些东西,我们花了几天赶出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

可以预见,合法性机制将是继续推动学校对家庭和社区开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与调整着双方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学校的制度化过程即学校或教师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和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

三、关系网络机制

关系网络是由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社会关系网络重视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个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在什么网络(占有多少资源)之中,而不重视类别;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实际占有多少资源;重视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所能使用的资源,而不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关系”有关。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体现在学校中。学校属于正式的制度结合体,遵循许多正式的运行规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学校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其成员都来自社会,因此不能不正视“关系网络”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影响。有学校经验的人都知道,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正式交往,不过是学校与家庭交往中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底部则是大量的学校、家长、教师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甚至是网络化的。学校则是这些关系网络的汇合点。这些关系及其强弱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学校运作的参与。

那么这些关系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或许访谈中家长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吴女士(学生奶奶):“选择原因是觉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好,管理规范,我们亲戚的小孩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有推荐。”

彭女士(一年级家长):“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学校。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问同事、朋友等。”

访谈显示出家长选择学校所依据的大量信息显然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的。如同格兰诺维特(S.M.Granovetter)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揭示的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各种信息一样,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会去打听大量各个学校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博特提出了关系网络的重要功能: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设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别是很大的;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那些由于职业和单位的差异而处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获取的学校信息的能力也会有差距。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的差异限制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能力。

但是关系对家长与学校的交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信息的差异,更多的是经由人情、关系、面子来实现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访谈:

家长彭女士:“现在学校限制户口,但我借助自己的优势,只要孩子选择了,我就一定会用自己的关系让她进来。”

家长李女士:“我闺女都在这学校毕业,当时为了上这个学校也是通过XX区教委上的这个学校。这学校是挺好的学校。”

研究人员:“你们学校择校费是多少?”

江老师:“自费班15000元五年,择校生1000元一年,要是有关系单位来还不收钱。因为学校社会关系很多,收费也不多,我们主要依托自费班。”

研究人员:“你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哪些?”

江老师:“哪儿都有,主要是关系单位的领导,还有老师亲戚等。”

研究人员:“关系单位主要是哪些?”

江老师:“政府、办事处、派出所、武警等。”

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孩子学校的选择,甚至学校内的分班、相关教师的关照以及各种机会的获取等。正如边燕杰在《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中所证明的在华人社会起作用的不是弱关系,而是强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出生而获得的先赋角色以及由此构成的先赋性关系。还有一种基于求学、当兵、就业而获得的获致角色及由此结成的获致性关系。前者如教师亲戚的孩子都可以进,直系亲属可不用钱,旁系亲属要花钱;后者如共建单位等。这些关系网络左右着学校和家庭交往的模式。与欧美不同,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正式交往似乎先天发育不足,而家长与学校、教师间的非正式沟通却大量存在,发展和构建亲密的非正式关系似乎成了我国家长的偏好。

家庭和学校大量非正式交往的存在其实是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学校中的反映与折射,是社会规则在学校中的延伸。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社会所遵循的是团体格局的逻辑,而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人情、关系和面子是衍生自传统文化的一套社会机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形态,但人情和面子的社会机制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它不仅具有规范的作用,能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经常被人们用作为一种工具,来争取个人想要获取的某种社会资源。

第2篇

1.家校合作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教育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教育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也成了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其实,家庭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协调的一种教育方面的互动合作。

2.农村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

教育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农村小学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于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根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以被老师和学校接受,一些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向学校的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其他的在校表现,学校及教师也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

(2)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教师的心思可能都在怎么举行活动、怎么能让活动更丰富多彩上,对真正有效的交流上可能就会不到位。其实,有些复杂的活动只会让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而违背了从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的本意。

(3)家庭教育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而不作自我反省。

二、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家长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也很传统,传统的认为,家长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可以。孩子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打骂,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孩子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也不敢和父母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又进一步拉大,在学校里就算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愿向父母提。

(3)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去进行家校合作,家长方面但凡有些想要了解孩子情况的意愿,这家校合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合作是双方的,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这样教师不说,家长不问,家校合作也不进行,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毕竟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的还是一致,都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关于家校合作的对策

(1)对于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规范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的情况由教师向家长进行传达,使家长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笔者经调查发现家长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使学生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了家校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对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改变引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不以成绩论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2)学生家长需进行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修养。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避免与教育规律发生相冲突的事件而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家长对此应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推动力,同时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

第3篇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怎样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呢?本人就此略谈一下在平时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

一、探讨课堂上学生不能合作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生不敢合作参与学习。由于少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以变相体罚,使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且一些错误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现。

(2)学生不愿合作参与学习。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反正教师要讲,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合作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

(3)学生不会合作参与学习。要让学生合作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合作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教材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教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效果一样。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合作参与意识

传统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还可以借助获取知识过程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更多的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收获成功。

2. 成立学习互助小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1)科学分组,合理搭配。

将一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各种能力、性格特征的差异均衡优化,组编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一个小组就是开展化学学习的一个基本单位,并请班主任以同一小组就近的原则安排学生痤位,每一小组挑选一名组织管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为组长。

(2)互助合作,共同提高。根据化学教材特点,互助方式一般采用“2—4—n”的方式。理论知识课,对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先找同伴解决,采取一对一讨论,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讨论,最后的问题全班小组内一起解决;实验探究课,一般采取四人一组进行,组长组织、带领组内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一般情况下4人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人归纳出本组的实验方案,一人为主通过实验验证,其他学生参与,一人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一人最后向全班学生陈述。提倡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敢于质疑,不懂的问题向组长或其他成员请教,小组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互助学习的快乐。

(3)师生互助,小组交流。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四环节的原则,教师先检查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可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再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按要求独自学习教材内容,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然后教师精讲点拨,指导小组之间交流,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的可及时提出,完成学习内容;所有问题解决后,完成巩固检测。

(4)训练延伸,课后提升。本环节以提升为主要目的,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定难度的小练习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去完成,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轮换,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养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 对小组互助学习的评价

(1)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于表现积极的个人和小组进行口头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2)每堂课结束,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比较,采用民主评议和教师意见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本节的3个优秀互助小组、3名优秀小组长,并且在教室后面设置每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的总分表,将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和小组的表现及时登记在册,并且对合作学习不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进行批评,帮助寻找原因,加以改正。

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制度 工作职责 服务 价值

学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历史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等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彰显和维护学校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类学校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让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成长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和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圣地。学校的自身形象、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学校先进人物榜样力量的延绵不断地传承,学校档案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学校领导要从讲政治中的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高度,以身垂范,组织学习,广为宣传,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中,努力让全体教职工增强建档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和维护学校档案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逐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学校领导要牵头负责,根据本校校情,针对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有效管理、合理利用等环节,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如《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资料收集员工作职责》、《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制度,并责成学校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立卷、归档等建档工作。同时要求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负责本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做到职责明确,整理有序,归档及时,确保学校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通业务,爱岗敬业

要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有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知识广、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且要求他们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公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各处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资料收集员,办公室与各处室形成工作网络辐射,齐抓共管,团结协作,保证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整理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对于年轻、熟悉计算机操作且热中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要选拔重用,并逐步培养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骨干。此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与时俱进。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档案管理队伍,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绩立功,尽快成长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设施齐备,操作规范

要搞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设备设施建设尤为关键。学校一定要把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规模和经济状况设置档案管理办公室、档案借阅室、库房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防盗、防潮、防霉、防蛀、防火(消防)、调温和通风等设施,尽可能做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库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档案借阅室分开,至少要做到档案库房独立。对于音像、实物、电子材料等特殊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要设立专门库房,确保它们的保存质量。此外,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象机等设施已是当今社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备的工作工具。

在具体操作中,档案室对已收集回来的各种档案资料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按学校档案保管的规定,对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送回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然后登记入库。(2)档案室要定期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分管领导,确保档案安全。(3)重视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归档时,还应归档相同的纸质文件,即“双套归档制”。要求归档的电子文件做到:一是齐全完整;二是真实有效;三是格式规范;四是一式两(三)套;五是经过整理,要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4)认真做好档案统计、补充、销毁等工作。

五、挖掘潜能,保障服务

学校档案管理的初衷和归宿是它的服务价值,利用它来正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整理一些毫无价值的劣质档案,也不能将大批优质档案资料尘封在档案库中。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职工用档意识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正确用档就是在提升自我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益,就是在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做贡献。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发学校档案的服务潜能,必须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检索工具,如汇编《学校档案检索目录》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通校园网,这样既方便了教职工对所需档案资料的查寻,也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学校建立了“绿色窗口”。

参考文献:

[1]朱继荣.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第5篇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家长会;问题;对策

本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的研究子课题《关于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的研究》论文。

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小学家长会一直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陈旧的家长会从形式、措施和体制都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鉴于此,我们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

一、问题的症结

找到小学家长会开展形式、方法上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相对更有效的对策开展家长会,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直接沟通。笔者通过对本校及周边小学家长会的调查,得出:64%的家长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76%的学生认为开家长会对自己心情紧张,不愿向家长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研究大多数小学家长会的开展情况,整体看来“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是当前家长会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分析其开展性质几乎可以概括为“以会开会”,流于形式居多,大多数家长会已变成“新闻会”“告状会”“工作布置会”“培训会”等。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整体上均想把家长会作为承载校内教育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形式和载体。学校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引导主体。不论在道德素质,还是在智力素质上,学校的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而过分依赖或者想一劳永逸地通过家长会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上述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形成原因。笔者认为,除必要的告知、通报、培训外,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家长会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渠道,不是结果和总结,而应该是开始和启发。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把家长会作为家校联系的“焊接”点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修养还在不断养成阶段。所以,在课内外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方法不适、思想意识波动性较大等问题,而解决这些教育难题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不断的紧密合作,以培育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由于种种限制,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及其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是摆在家校之间的现实难题。而家长会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具有单一、笼统、不及时的缺憾。因此,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更多良好的互通交流方式,并适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沟通,使家庭、学校全面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成长信息,协同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促进家校联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终把家长会作为弥补漏洞、解决突出、普遍、棘手教育问题的形式和手段,“焊接”住一些漏洞和缝隙,实现家校信息无缝隙衔接,这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二)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近年来,小学家长会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家长的参与率、参与热情不高,或者是不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关注。原因是家长会模式陈旧、内容空泛、目的不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以提高家长会的开展水平,丰富家长会的开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创新家长会的开展模式,把家长会作为家校共同教育的创新点。

首先,学校、班主任要解决小学家长会在召开过程中的盲区、误区,提高校方、教师及家长自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个别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侧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宏观和微观探究,剔除简单认识的盲区、误区,进而总结出家长会上的要探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对策,以实际解决问题,使家校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借助家长会这个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特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进行恰当的教育理念引导,让家长真正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其次,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家长会的开展模式。如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以互动交流,问卷调查,专题探讨,心得体会,报告,学习先进教育事迹、实例、成果等形式完善、丰富家长会开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合作、共进的原则,切忌“一言堂”的训话模式,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热情和智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把家长会作为学校教育的评测点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智力、道德品质、人格进行不断塑造的过程,而教育者把教育成果、失误加以总结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我们可把家长会作为总结、探索教育成败的一个评测点,这是对整个教育总结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在家长会开展前、中、后期,学校要实行过程监督、指导,教师要有专题记录、总结和报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并努力使其具有互动性、适时性、适用性,形成实实在在的可借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家长会和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践,整体上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家长会开展环境和氛围,教育效果会不断提高和呈现出来,能使学生及时完成学前到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育的过渡,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使家校双方及时调整、改进教育举措,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态变化信息,彼此间增进信任;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内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有效开展小学家长会将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了解,不仅能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良好的平台,也能为提升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水平、拓展教育模式做出贡献,进而为构筑和谐的小学教育环境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师德方面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6.教科研活动2005年7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2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8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期个人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09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数学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即将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