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06 15:59:48

序论:在您撰写素质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素质管理论文

第1篇

从这一思想理念出发,参照全国“九义”教材三年级“基础训练”中“按顺序记叙一个有趣的游戏”的要求,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

[题目]馋猴推车

[要求]

一、通过声、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脑,引发学生作文兴趣,唤起大脑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内容记叙清楚,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三、通过观察、思考、想像,在形象中感染,达到写文与做人合一,提高品德素养的效果。

[教具]

配乐故事《馋猴推车》磁带(或儿童音乐磁带)、“馋猴推车”活动小图片和放大活动彩色图片(8幅)、毛驴和猴子头饰、儿童带斗小推车等。

[教学过程]

一、听配乐故事,初入情绪。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播放一段故事,听后要请小朋友回答:故事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听完这个故事,老师还要请听得最认真最仔细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这个故事呢!

2.播放配乐录音故事(亦可一边轻放儿童音乐,一边由授课教师娓娓道来):

一个秋天的中午,小毛驴去山上采栗子。他采了满满一车栗子往回拉。山边一个小猴子闻到栗子的香味,舔着舌头说:“栗子,好香!”这时,小猴子看见了毛驴拉着一车栗子走过来,心里想:我去帮小毛驴推车,一直推到他家,小毛驴一定会给我吃很多栗子的。于是,小猴子就去帮小毛驴推车。小毛驴见小猴子这样热心帮助人,连声说:“谢谢!谢谢!”他们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一直向前走着,走着。可是小猴子太馋了,他一边帮着推车,一边偷吃栗子,光挑大的吃,吃一半,丢一半。走了好大一会儿,小毛驴拉着车,已经走到自己家门口。小毛驴拿出一条毛巾擦擦汗,回头看看自己采来的栗子,忽然发现车上装的栗子少了一大半。小毛驴想:这一定是贪吃的小猴子干的。于是大声喊:“猴子!猴子!你在哪里?”小猴子早就躲起来了。小毛驴觉得自己上了当,气得直翻白眼。路边的小红花向他眨眨眼,好像在说:“谁让你答应馋猴推车呀!”

3.听后反馈思考题,并在黑板上板书故事题目:馋猴推车。

二、观察表演,进入具体情境。

1.挂出用彩色笔画的有山间小路和小毛驴住房的两块布景。请两位同学戴上头饰,“毛驴”拉上装满栗子的小车,“猴子”在后面推,按故事内容表演。做到有动作、有语言、有表情神态。

2.表演前板书要求:“仔细观察留脑图,一幕一幕记清楚,图、声、意、感交替出,先后排序最重要。”

3.表演结束,一切实物情景成为过去。小朋友脑子里一定留下了一幅幅“馋猴推车”的行为印象图景,还留下了他们说话的声音,留下了他们当时当地的想法和感觉。请一两位同学上台按故事先后顺序,说说自己脑子里留下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脑图指观察到的动作和场景在大脑形成的图像;脑声指听到的声响和话语,形成的声像;脑意指意会到人家在想什么;脑感指对人家感觉行为的理解印象。)

三、图、脑对照,物我合一。

1.给每位小朋友发8张“馋猴推车”小图片(无序号)。要求每人按照自己观察表演后形成的有序“脑图”,在课桌上给系列小图片排序。

2.请一位小朋友做代表上讲台将8张(无序号)“馋猴推车”放大彩色图,在黑板上排序。师生共议,说明图序正误,并说出理由。

3.各人校对桌子上小图片排序正误,并标上序号。然后看图片(或不看图)轻声地把故事自述(或同桌互说)一遍,做到我口说我“脑”,“脑图”符合观察到的实际情景。

四、启发再想像,下笔写作文。

1.指着有序彩图提问:图与图之间,按照内容发展和顺序,是不是可以补上一些图?(如第2与第3幅图之间,可否补上“毛驴”和“猴子”对话的情景图?又如第8幅图之后,可否补上猴妈妈猴爸爸责备小猴子贪吃、不诚实的情景图?)

2.接着随机提问:小朋友,看了表演后,你们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小猴子这种错误会改正吗?

3.拿掉图片,请小朋友按照自己有序形成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把这个故事内容写下来,还可以加进各人想像的内容。

最后提示动笔口诀:“头不抬,眼不斜,想不断,写不完。”

附:课堂作文实例

[采用以上设计,笔者曾在一个二年级小班上过一堂情境作文实验课。下面是一个七岁半的小朋友写的作文实录。当时,让随堂听课的家长们检阅篇篇学生习作,都惊异不已。

执教的我看到这篇习作,亦顿发“三个没想到”的感慨:一是没想到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小朋友能当堂写出五六百字的记叙文;二是没想到小朋友能用上“改过自新”(虽然用法上欠妥)、“悄悄溜走”、“于是”、“夸奖”等词语;三是没想到小朋友想像力如此丰富,续写了这么多合理的内容,反映了儿童向往“有错就改,纯真做人”的美好愿望。]

馋猴推车

第2篇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学生,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归结点,是促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品行端庄的文化人、文明人。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变动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不过,提倡注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特征,并不能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学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条分缕析的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的。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第3篇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第4篇

(一)搞好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

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所以,管理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围绕人展开的,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科学性,只关注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知识。

(二)多种因素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

社会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关键原因,市场经济所必然导致的功利、理性、物化,个人利益的追求、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某些层面缺乏人文价值的导向,导致物欲至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流行。例如由广州的廖勇等对82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存在“人生目标茫然”“人生支柱物质化(权力、金钱)”“信仰危机”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功利和短视培养模式造成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形式化。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转变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厚积薄发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张杰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商业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沉住气,抛弃企图“立竿见影”的办学思想,拿出“百年树人”的气魄,在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诚、信”等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管理人,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的高校,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以多种途径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以下简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标准》和我们熟悉的教学大纲相比,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倡导的基本理念不同,致使从内容、形式到编写的体例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标准》的内容上看,不仅有知识点,还有科学探究;从内容出现的形式上看,各知识点不像《大纲》那样以条目的形式出现,而是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还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这些变化使得读懂《标准》不易,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核心,《标准》的领会与执行是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本人就《标准》的学习与理解谈几点体会,以求和实施者取得共识。

《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四个部分分别是:⑴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⑵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⑶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内容);⑷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一个附录是: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

一、关于前言

《标准》在这一部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整个前言部分突出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理念。

《标准》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首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物理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即“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第二,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提出“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科学探究,既能体现科学的本质,又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为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标准》提出要“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有所更新。让学生体会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第五、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观念,建立能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应当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关于课程目标

物理课程目标是《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但“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要求。《标准》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并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对总目标的认识

《标准》对课程总目标用五个自然段加以阐述,体现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第一、要重新认识学习兴趣。过去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把学习兴趣当作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物理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初中物理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赫尔已特讲:“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第二、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要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五、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以物理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2、对具体目标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可理解为物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一定的层次。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共有6条要求。其中,1—4条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要求。5—6条规定了“技能”的内容要求。其中第4条要求是关于三个主题内容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它隐含在内容标准的三个主题之中。第5条要求是技能要求中较低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实验。它在内容标准中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第6条要求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中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能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一些重要环节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要求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能力”它在内容标准中也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

第二个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物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能力。《标准》在这个部分制定了六条具体目标。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折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情感、乐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对自身价值的感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意识领域,不能直接通过某种内容或方式去实现,它需要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标准》制定的7条具体目标中,第1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所学物理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第2条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对科学的热爱。第3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的培养。第4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的养成。第5条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第6条是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社会(STS)意识。第7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形成的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循环。在每一个教学循环中,过程与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实施新课程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一关键,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实现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它规定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经历的过程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的作用相当于《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教学要求。《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1、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⑴什么是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组成。

⑵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实现两个转化。即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⑶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标准》虽然把内容标准分成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两个部分,但这两个部分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生通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获得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⑷科学探究具体的能力要求

《标准》把探究的七大要素作为一级目标,而后逐个进行了细化,提出了35个子目标,即对应各探究能力要素的基本能力要求。这些要求明确具体,有较强的操作性。这些基本要求中,使用了,“认识”、“能”、“尝试”、“会”、“有”、“经历”等行为动词。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词语的含义,《标准》在附录中对这些行为动词作了进一步的解说和界定。

2、对科学内容的认识

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体系突破了《大纲》“力、热、声、光、电、原”的链条结构。代之以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板块结构,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三大板块的内容,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结构。这是对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陈述的突破。反映了课程目标的立足点,体现了《标准》的时代精神。

科学内容共有三个一级主题,一级主题下面有14个二级主题、67个三级主题。层级分明,结构感强。虽然这种结构、层级、次序并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但它有利于我们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科学内容。从整体上看,这些主题的目标要求全面、准确,并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条款,给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从《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知识面较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增多,严密的公式和定律减少,直接给出科学结论的内容减少,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内容增多。

⑴《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特点

①内容标准的结构体现了课程目标纵横交织的特点。知识技能目标为纵向目标,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为横向目标。例如:内容标准表述:“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其中,纵向目标是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横向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和亲身感受与体验。使横向目标更为突出、立体化。作为纵向目标的知识便成为探究的载体。

②《标准》中的科学内容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了知识目标。例如: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技术,并了解它们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等。

③《标准》与《大纲》相比,科学内容的要求明显降低。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的平衡条件、压强的概念等许多重要内容都从“理解”的层次降为“知道”的层次。而液体的压强干脆删除了。这体现了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的理念。

④科学内容的选择更贴近生活。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都提高了要求。对原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或者删除或者降低了要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⑵《标准》中科学内容知识技能教学要求的层次划分。

知识标准从低到高,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

①“了解”层次中所用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在这个层次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该做到:再认或回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这个层次的要求与大纲中的知道层次基本相同。

②“认识”层次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认识层次除了要达到了解的水平外,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能适当的区分和扩展。

③“理解”层次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和计算。这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该做到:第一,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二,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第三,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第四,提供证据、收集信息。这些要求比“了解”的要求明显提高,这些内容就是科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

④技能标准水平是“独立操作”描述的行为动词有:测量、会、学会。这部分内容与传统大纲中“会”的要求相同,但许多测量的工具并不强调必须是常用工具。例如:《大纲》中要求“会用刻度尺测长度”而标准中表述为“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只要你能选出某一种测量工具正确测量就行,体现了内容标准的开放性。

⑶《标准》中科学内容教学的灵活性。

灵活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要求上。内容标准给出的是教学中的最低要求,这些要求较原《大纲》明显降低,但上不封顶。其次表现在探究的内容上。《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探究内容的设置和确定,教师可从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选用,也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学校的设备等,自行设计与确定。探究的方式以及探究要素的确定也是灵活的。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有七个基本要素。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方案去执行,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来设置教学方案。过去教学是重教材、轻大纲。现在应当重标准、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标准的内容自己选择教学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只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行。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应当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重点贯彻与落实的问题。

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主体发展的欲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主体发展的潜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要求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的确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⑵找准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课程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标准》把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目标又作为教学策略列入内容标准,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重视和加强科学探究是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重视和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善于激发、培养每个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探究活动的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吸引和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有七个基本要素,在这七个要素的各个环节中,其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科学探究的学习也应该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更应该从简单的探究活动入手,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安排,突出不同要素和环节,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各个击破,最终达到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再次,要重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合作与交流。学会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评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的探究活动都要进行评估。二是要引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并将评估的意见写到探究报告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探究活动最好以协作性的小组形式进行,组内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强调角色间的相互转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对探究报告,要求既能用书面语言也能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⑶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物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标准的理念难以落实,目标难以实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之下,我们理解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和教辅用书。特别是教材,多年以来一直是全国统一,严格按教学大纲编写的,是对应付考试有绝对权威的教学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直是我们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标准》只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留有相当大余地。《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只提出了几条原则性的建议,给教材的编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并且认为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教材并存,要求每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的权威性有所下降。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授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取新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把教材当作唯一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开发和利用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

第6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建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在现实问题中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的创造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可用下图来表明:

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多次循环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工作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而数学建模竞赛就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数学模型的竞赛活动。

1989年我国大学生首次组队参加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AMCM),1992年开始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TAM)举办我国自己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MCM)。到1994年改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每年一次,数学建模教育实践相继开展。现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会议后,全国高校掀起了数学建模热潮,参加院校逐年递增。到目前为止,数学建模竞赛己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的四大竞赛之一。

数学建模教育及实践对密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拟就数学建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谈一些拙见,供同行参考。

二、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

1.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建模通常针对的是从生产、管理、社会、经济等领域中提出的原始实际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未作加工处理,也未作任何假设简化,有些甚至看起来与数学毫无关系。因此,建模时首先要确定出哪些是问题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做出适当的、合理的假设,使问题得到简化;然后再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知识来提炼和形成数学模型。一般地讲,由于所作假设不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不同,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甚至可能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例如,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就这一题而言,可以在合理、科学的假设前提下,利用微分方程建立鱼群演变规律模型;也可以建立可持续捕捞条件下的总产量最大的优化模型;还可以建立制约各种年龄的鱼的数量的微分方程和连结条件,然后采用迭代搜索法处理,它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任凭学生去创造和创新。评阅答卷时教师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意义的在评定等级上还可给予倾斜。因此,数学建模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极好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学校里学生通常是自己一个人念书、做题,几个人在一起活动的机会不多,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研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就更不多了,而建模比赛是以3人组成一队一起参加的,这样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培养队员的协作能力。比赛要求参赛队在3天之内对所给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么短的时间内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合3人之力,才能顺利给出一个较好的结果来,而且要给出一份优秀的解决方案,创新与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3人在竞赛中既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又要集思广益,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也就是要做个“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使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即将面临就业选择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以至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数学建模所需要的知识,除了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诸如微分方程、数学规划、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应用软件及其它学科知识等,它是多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综合。宽泛的学科领域和广博的技能技巧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的,也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由老师来补课,所以只能通过学生自学和讨论来进一步掌握。教师只是启发式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然后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又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觉使用资料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所永远需要的,他们可以靠这两种能力不断地扩充和提高自己。

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应用计算机解决建模问题,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一,可以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和繁琐的数据进行技术处理,若用手工计算来完成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可用计算机来考察将要建立的模型的优劣。其二,一旦模型建立,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或利用现成的软件包来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没有计算机的应用,想完成数学建模任务是不可能的。例如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B(矿井选址问题),它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全方位的搜索,以确定最佳钻井地址,从而节约钻井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数学建模活动对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编程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5.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果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式不能与信息革命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失掉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机会。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流动、职业变化更加频繁,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选择与被选择的经历。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及竞赛训练,他们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如何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它。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以后到哪个行业工作,都能很快适应需要。

如上所述,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与实践这项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此外,数学建模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不再一一论及。

三、数学建模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

数学建模从教育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创新,对数学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突出了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关系

数学建模竞赛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点,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互相协同,最后形成一种最优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①教师是组织者。整个竞赛训练过程中的人员选拔、教学安排、分析模拟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策划和严密安排。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特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发挥自身主体性同时又要开发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始终明确自身是竞赛的主体。学生必须在全过程集中自己的心向系统去接受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融合、内化为新的体系。②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与超越。学生要对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有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发展性地能动反映,要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下寻求更多更好的解答方案。

因此,这种双主体的关系是对以往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突破,这种突破的条件首先是竞赛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和变革,这对我们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2.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理科特点: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应用;重传统的经典数学内容、轻离散的数值计算。然而,数学建模所要用到的主要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恰好正是被我们长期所忽视的那些内容。因此,这迫使我们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可增加一些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像“运筹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学软件介绍及应用”、“计算方法”这些课程等等;在其余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尽量注意到使数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增加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从而使教学内容也得到了更新。

3.增加新兴科技知识的传授,拓宽知识面

数学建模所使用的材料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要求教学双方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并不要求掌握各个专业领域中比较艰深的部分。这些特点对于目前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及形式呆板等问题,具有借鉴作用。数学建模的试题通常联系新兴的学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广博的知识面和对新兴科学技术的追踪能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毕业以后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曾经说过:“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我们能逐步地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和完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和实验报告[J].教育研究,1997(6):2-3.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4.

[3]陈国华.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2):110-113.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设计经营战略

从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直至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正在酝酿一场变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市场在中国已经初露端倪。随着TCL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吴士宏担任属下公司总经理的新闻被媒体"炒作"之后,广东华帝集团也提出"只要你干得比我好",就出高薪聘请当职业经理人。尤其当国内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时候,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能早日庞大、成熟起来已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说,未来中国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但到底什么样的管理人员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呢?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职业经理人自身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职业经理人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的社会阶层,他是指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部门)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他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职业管理者,可以说职业经理人就是企业的“保姆”,他们不但拥有非常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忠诚。职业经理人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市场来选择及评价的。所以,职业经理人应该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修行,注重业绩的提高和市场的评价,即职业经理人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和竞争的冲动,坚忍不拔、自信果断和强烈的事业心,能通过事物表面看出本质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在知识方面,职业经理人要具备硬知识、软知识和社会知识(硬知识指某一学科方面的知识,比如工程技术等等;软知识指经营管理决策知识;社会知识则指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

一、职业经理人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企业要有极高的忠诚度。为什么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呢?清华大学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谈到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的建设时,讲过曾经在他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有一个董事长到北京来开会请我吃饭,结果刚坐下来董事长有事要走,就让自己的副老总陪我吃饭,我看着买单,算了2300元,结果这个副老总告诉那个服务员:给开9700元。第二天我琢磨了一天,为什么开9700元,看来是有空子可钻的,因为董事长请我吃饭,你花了钱写上请谁吃饭了,他也不会问我吃了多少钱,这就是制度失效了,不应该这么干他就干了。后来我见到这个董事长,就告诉他你这个企业有问题,副老总都这样干,那还了得,干脆把他换了。本以为这能激起这位老板的极大愤怒,但让我吃惊的是老板没有吭声,而且平静地告诉我不用换,换了张三,李四来了也还是一样的。”因此,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极高的忠诚度对企业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再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的英特尔,英特尔的技术是哪儿来的?他的核心技术是从费尔彻斯(音译)公司偷来的。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当时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摩尔(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是这个公司研究部的主任,这个研究部的技术人员发明了一种芯片,诺伊斯和摩尔拿着这个芯片就跳出来,创办现在的英特尔,这个技术就变成了现在的英特尔公司最初的技术来源。现在的英特尔公司已经变成一个很大的公司了,而费尔彻斯公司呢?世人恐怕已经不知道了(注:留美同学会主席刘亚平博士之言)。据500家大企业统计,71%的经理人的技术或者一些重要的资源都来自于他原来的雇主,所以在西方有一句警告的话,“从来不要让你的员工曾经对你的老板干过的事。”所以说,当企业老板在雇佣职业经理人时,就怕获得本企业技术秘密、市场渠道或者其他资源的雇员自己站出来,变成本企业的竞争对手,这就涉及到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问题。这也难怪我国判断人才时的优良传统,是以能否"以德驭才"为准,而世界500强的GE公司是以“诚信”为选才的基准之一(2000年1月,在GE最上层550名高级经理的一次会议上,G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首律师小本杰明W·海内曼说:GE公司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我们不断向前发展,惟独诚信。GE选人时,首先要求为人诚实,诚实比能力更重要,面试一个人是否诚实是由许多面试考官共同决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即使他的个人?芰芮浚云笠挡蝗贤蛉贤薪喜睿肫笠邓岢谋车蓝郏蛘弑鹩杏眯模淙凰悄芄桓咚降赝瓿善笠到桓娜挝瘢惺比垂室獍咽虑樽龅靡煌旁悖钪找不岫云笠翟斐珊艽笏鹗АU缯盼淌谒档模耙稻砣怂淙幻挥斜匾凶约旱钠笠倒槭簦且欢ㄒ凶约旱牡赖鹿槭簟J导噬现耙稻砣擞胍患移笠登┰迹韧诜蚱藿峄椤=峄槭强梢岳牖榈模抢牖楹蠼芭渑嫉母鋈艘焦加谥谑遣坏赖碌摹c∈刂耙稻砣说牡赖率侵耙稻砣说钠犯袼凇W罱┞冻隼吹闹V莅傥墓煞萦邢薰揪褪且桓龅湫偷睦印?nbsp;郑州百文在国内许多地方有分公司或连锁店,比如在杭州建立的分公司,杭州分公司的总经理利用郑州百文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所有的收入流进了自己的帐户,而所有的成本却进入了郑州百文的帐户,这样,郑州百文不垮才怪呢?!因此,职业经理人应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工作认真,生活正派,平易近人,言而有信。

二、职业经理人应具备必须的本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如从事IT行业的人员必须得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对互联网的发展得有所了解,懂电子商务等;从事工程监理行业的人员必须懂得工民建,工程概预算,招标投标知识。且不论职业经理人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最起码得是行家里手,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因为任何管理活动都在特定的场合下对特定的业务活动及执行这种业务活动的人的管理,都有其业务方面的特殊情况。如不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不懂得业务性质、业务流程和特点,就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能给下属以正确的指导,必然会降低管理效率。比如,艾柯卡之所以能够把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救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到克莱斯勒公司之前就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过,因而深知汽车技术特点和汽车行情。如果把他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化工厂或者电子企业,情况就可能有变化。另外,职业经理人也可借所有的渊博知识、丰富的经验、高深的技术与杰出的判断力来不断赢得下属的折服。例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长虹的倪润峰、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搜狐的张朝阳、原新浪的王志东等等无不是其所属行业的专家。

三、职业经理人应具备必须的管理技能:诸如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国际企业管理运作方式;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相关财务制度和法规;熟知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宏观政策及经济法规。作为职业经理人,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大部分的时间应处于管理者的层面,避免陷入具体事物里面。"管理者"是"企业老板"的"替身",即企业的投资者将自己部分的权利及责任委任给管理者,由管理者代替他执行自己想要进行的工作。“老板”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在激烈动荡变幻莫测的环境里时刻关注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管理者则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企业内部,部门、分公司的日常工作是否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折不扣的执行了;本部门的工作是否满足了客户或者后手(企业内部的后续部门);是否提升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等等。

四、职业经理人要熟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善于用人,能够团结人,凝聚人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取市场者必先取人"。企业胜衰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人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创立并领导的松下电器公司,总资产超过4兆日元,总销售额近5兆日元,员工总数25万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他说:"拥有优秀的人才,事业就会繁荣;反之就会衰微。松下电器公司能有今日的发展,就是因为比别人稍微懂得用人的缘故"。识别、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人才的能力,是职业经理人所必须具有的,无论职业经理人多么出色,都不是全才,需要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在其周围担任高级管理和经营职位。因此,做为职业经理人,要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知人善任、心胸开阔,树立人本意识,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质并加以培养和使用,使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经营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总体谋划,把握未来,是公司经营战略的本质,然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带给公司的,不仅仅有机会,而且还往往伴随着风险与威胁。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单纯而固定,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普遍忽视了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推动作用。不少管理者认为企业有无战略无关重要,只要盈利就行,没有战略照样能生存。有的管理者虽然承认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但认为企业战略离企业很遥远,短期内还用不上。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已大大不同往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和全球化、顾客消费需求多样化、复杂化和高级化等等,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动荡化已是明显的特征,它迫使企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市场要求企业供应高质量、多功能、多品种、时尚化及环保化的产品,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开发新产品,不断缩短产品的交货期,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所有这些对于日常管理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客观上要求产生一种能够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变革、创新以保持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的现代管理方法,这样以应变性、创新性为重要特征的企业战略就应运而生了。企业战略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优胜劣汰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企业战略就是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优化配置资源,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企业的战略要通过战略规划设计来体现,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这是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竞争能力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企业战略的实质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今世界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竞争时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我国企业不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而且还面临着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战略头脑,不能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就会随时被市场竞争的海洋所淹没。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知识经济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是知识主导型产品,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企业能否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将决定企业的前途与命运。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战略投资观念,由过去主要投资于机器、设备、厂房、生产线等有形资产上转到投资于更具战略性、长远性的无形资产上。

由此来看,职业经理人在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时要有市场导向意识、顾客至上意识,应开阔视野,洞察未来,具有战略思想、战略眼光和竞争意识,迅速转变观念,逐步树立起居安思危、高瞻远瞩、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敢冒风险、灵活多变等与企业战略思想相一致的观念与意识;职业经理人要亲自主持企业战略规划设计而不是让下属越俎代庖,要准确把握外部经营环境现状及对未来变化准确预测,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常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制定在复杂多变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战略。

六、职业经理人应具备洞察市场、捕捉商机的能力和出色的决策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占据市场谁就主动,就胜利,争夺市场的本质是争夺顾客。比如,在六十年代,瑞士钟表产业由于没有正确判断未来钟表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虽早已掌握电子表生产技术,但未能及时开发出产品,而坐失良机,致使七十年代有几百家钟表厂被迫倒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七十年代末对国际经济环境估计不足,致使面对石油危机而不知所措。相反,日本的精工、丰田等公司由于准确地把握了国际市场环境,捕捉了商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要善于洞察市场、捕捉商机,要有超前意识、长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