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20:38:25
序论:在您撰写英语课程改革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英语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各层次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和演变,可见英语课程特性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侧重点和优先秩序在发生变化以外,英语课程的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在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转变。通过《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高中部分(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几种英语教学大纲的变化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目的从语言知识发展为英语交际能力,再包含了思想情感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最终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医学生英语学习目的和内容上要越来越科学、全面,以体现终生学习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手段
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可以成为语言学习的手段。交际在现实是离不开情景的,而文化便是情景的一部分。所以,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意识的培育既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之一。英语教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既是个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英语学科本身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1929)说过:“有充分普通教育的技术教育不能称之为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21世纪医务工作者,基础与通识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策略)、比较宽宏的视野和广阔的思考能力、职业知识结构中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如外语和计算机)十分重要,对学生培养运用信息能力和适应信息化时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能性
(一)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英语学习资源从单一的文本形态,到有声读物,到多媒体,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丰富。作为英语教学资源主渠道的英语教材也包含了各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选取、利用甚至整合各种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源。
(二)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手段使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可能
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利用何种手段进行人文教育,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如淡化学科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语言教学到教学语言的转变、建立语言教学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强化审美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等(于黎明,2006;何凤梅等,2007;张静,2006)。在对医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科学素养、利他主义、服务精神、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包容态度等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培育。
(三)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具备了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很多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备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师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四)医学生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愿望当代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社会、教育和科技的日益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人文素养对每一个公民、每一种职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工作对象是人的医务工作者,对涉及人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对自己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
(一)利用英语教学形成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Health(1983)指出“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文化学习。”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因为在外语教学中,学习内容必然包括目的语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饮食习惯、节假日、宗教传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美学、信息技术、婚恋、健康、公民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谚语、成语学习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将来的医务工作密切相关。
(二)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学习策略和工作方法
英语教学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不仅教会学生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在对医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特别应注意某些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主动向同学或教师请教的态度,这可能会使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与同行、患者和管理人员比较顺利相处。
(三)利用英语教学培育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形成互为因果,即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较好的英语教学效果会培育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情感态度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意志、幸福和愉快的感觉、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参与交流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
四、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拓展英语教学资源
一方面,要对各种英语教材进行选取和整合,对教材上合适的教学材料可以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另一方面,还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材料英语的关注。
(二)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除了开展常规的英语讲座,还可以通过英语短剧、歌曲、诗歌朗诵、演讲、阅读、墙报比赛,英文名著电影赏析,英语音频广播,英语交友等活动,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去了解相关英语语言文化。实物、电影、录像、录音、电视、因特网、访谈、书报杂志等都可以开发成有用的教学资源。
(四)探索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经验,教学环境,教学需要等,确定自己应该如何教授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不是在英语知识讲解练习前后补充介绍一点文化知识。还有,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有些文化知识是需要亲身体验才能习得。
五、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要培养正确的文化观,首先,作为中国人应该学好本土传统文化;其次,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应放眼世界。要使学生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也能宽容文化多元化和异域文化,在本土意识上培养国际视野。不要狭隘、虚无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也不要学了一点英语就“挟洋自重”。
(二)注意显性文化导入和隐性文化导入的结合
显性英语课程的文化学习是在英语教材或英语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形式明显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文化内容的材料,特别是一些有形的文化知识的导入,如文化事实和与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其优点在于“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而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高宝虹,2003)。相反,隐性文化导入就是除了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和形式,注重内在的、隐含的文化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领悟能力安排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隐性课程,如课外英语短剧表演、校园英语广播、英语经典电影赏析等。
(三)探索医学生人文教学的细化和整合
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但是缺乏专业、行业知识,没有行业实践背景和工作经验积累,对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知之甚少,在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讲解词汇、句型、段落翻译和语法知识,不能有效地将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他们的专业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衔接起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
2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2.1明晰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强调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为目标。要求各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刘黛琳提出无论我们如何强调英语能力在高职高专学生能力构成中的意义,但我们始终不要忘记非英语类高职高专学生能力构成的主体是其专业职业能力,英语能力只是职业能力的辅助成分,因此英语能力必须为其专业能力服务。而惟其如此,英语能力才能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因此高职英公共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目标可以定位为:
(1)高职英语课程必须立足于专业要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为专业能力服务。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着重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
2.2构建模块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将高职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相应产业对接,与行业紧密结合,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标准”对高职英语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即:夯实英语基础、培养英语职业素养、促进英语与行业融合、使英语为专业课程体系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建议高职英语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通过开设行业英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各校可依据要求,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群)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基于此要求,高职英语在课程的设置上有必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英语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构建模块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由高职公共英语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组成。高职公共英语模块由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组成。基础英语为所有专业通用的知识模块,以基础英语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围绕职场通用共核的工作任务(如职业规划、求职、工作场所、职业技能等)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辅之以文化背景和职场知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基本通用职场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行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行业英语就是讲授与某个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也就是使英语教学内容贴近某个行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个行业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它常常结合专业群,提炼出行业典型工作过程和行业通用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主线,将行业英语知识如行业相关词汇、术语、常用语法、句式特点等和行业知识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在某个行业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它是适合专业群要求的知识模块,为后续专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英语模块是各个专业英语的组合,为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知识模块。专业英语是传达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英语,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习惯表达,学会用英语表述基本专业理论。通过阅读前沿论文和原版教材,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和书籍的能力。该模块化课程实现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英语综合素质的递进上升;它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把行业英语作为连接基础和专业英语的桥梁,加强了课程知识的紧密联系和衔接,知识面由泛到专,由宽到窄,提高了课程的普适性和针对性,使英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把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增加了职场和行业的相关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
2.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建设和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公共英语课程尽管是各专业的基础课,但也要服从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必须与今后的职业需求接轨。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时,应先对专业负责人、资深行业从业人员和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专业学习、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中所需英语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情况来选取英语教学内容。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来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编写上注重知识的衔接,以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把英语知识、通用职场知识、行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相结合,强调知识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由于行业和专业较多,英语语言教师可以与行业企业、专业教师沟通,通力合作开发出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
2.4培养“双师”素质英语教师队伍
要建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双师”素质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知识,没有企业、行业实践背景,他们对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群需求知之甚少,这些因素造成了英语教师在教授“行业、专业英语”时面临很大的困难,成为教学的主要障碍。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培养“双师”素质英语教师队伍。鼓励老师自学、进修或者利用假期到行业、企业学习实践来弥补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强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也是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采用外聘等方式将行业、企业中一些英语水平高、有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工作经验的从业者补充到英语教师队伍中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
2.5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要求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目前,高职院校按照此要求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此相适应,高职英语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来处理工作过程中涉外业务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不能只是以英语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要与具体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各个专业完备的实训基地等创设仿真的未来工作场景,进行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设计模拟工作任务或项目,努力让学生进入从业者的角色,训练他们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配合使用交际法、合作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
2.6完善教学评价
高职英语教学要改变以考级、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后学习、阶段成绩等方面作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主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口试或多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性的项目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别竞赛,如: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写作大赛、湖北省演讲大赛、口语大赛,甚至学院内部各类英语竞赛,以比赛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以赛促学,以赛助学。
3结语
Hutchinson和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有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想学知识(Wants)和欠缺知识(Lacks)。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掌握目标情景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一切,包括学习者知识、技能、策略和学习动机等。Richards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学员或一组学员的语言需求并视情况优先安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同时利用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进行描述和排序。Pratt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将识别并确认需求的步骤进行排序,并建立优先级别。在这个过程中,步骤排序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Brown将需求分析定义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采集过程,其中要对确定课程目标的所有主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特定领域内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需求(needs)、优先(priority)和课程设计(curriculumplanning)。
二、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
束定芳等总结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是:(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立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理论依据。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及选择的一系列活动。张绍翔(2001:53-55)、吴也显(2009:2)、Schube(1989:17-18)等认为课程设置是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且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需求分析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知识水平与他们预期要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需求分析指导下的医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对用人单位目标情景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该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特色。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英语人才。
(二)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需求分析理论的核心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求分析特别是学习需求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动机等,并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使他们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重新设置大学医学英语课程,在二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开设“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语阅读”两门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翻译”和“实用医学英 语写作”等课程,强化从事目标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对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突出能力训练,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行动过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关于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的相关信息,包括学习者感到目前缺乏的能力,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所有因素的感知及满意度等。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如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精讲多练,小班授课,团队学习等。在课堂上进行医学语境英语下的实用英语训练,突出专业英语特色,提高学生目标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注意到了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始了相关研究,随之而来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呼声也日渐增多。而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又如何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重知轻能的倾向,因而其主要的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即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考试等同于评价。我校也不例外,虽然有时也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但所占比重不大,一般不会超过总分的20%,且只是在每学年的最后一次评定学生成绩时才会予以考虑。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有着易于量化的优点,但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它给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1.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由于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终结性评价方式无疑过分强化了分数的作用。学校行政部门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将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挂钩。这种方式不可否认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整个校园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为考试过关,顺利毕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真正意义为人所忽略。
2.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长期、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以考试为唯一手段,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成绩决定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消极情绪极易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缺失,因而容易出现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3.伤害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专家和学者及一线老师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目前仍沿用旧的评价体系,这种忽视非智力因素而以单纯的分数来决定学生优劣的标准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无法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它极大地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4.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独立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即自主性学习者。只看重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局面,只有当课程结束时才能以考试成绩这种唯一的评判方式来确定自己学习的成败,而此时再想采取措施改进学习已为时过晚,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帮助其成为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不断进步的自主学习者,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5.有违公平原则。我校的部队生和地方生在招收渠道和英语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却使用同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学期末的考试且采用同样的试题和及格线一锤定音。虽然部队生在入学初始比地方生多开设了20学时的预备级课程,但这短短的20节课怎能补上几年的英语学习差异?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但无法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还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实际需求,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造成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不利于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直接限定了大学英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方向,而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改进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实践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试图通过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的监控者。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探寻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大学英语学习者不再盲从于各种考试,而是将接受知识与运用实际、提高效率结合起来。由于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如果使用得当,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原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更为明显。它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因而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革我校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鉴于我校目前的情况,笔者建议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体系。同时,为了不过多加重师生的负担,要尽可能地使其在操作中简便易行。具体实施方式建议如下。
1.设计问卷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通过调查学生英语学习的历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步骤,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操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考分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3.实施量化评估,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以单元为单位制定评估表,列出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分为“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栏,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循环促进的有机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增强教学针对性。可以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如作业、听写、小论文、录音带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及取得的成就。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来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实行试卷难度自主选择,期末综合评定成绩。期末成绩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定、建议,学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50%+平时评价(即形成性评价)50%。期末试卷可按照试题难易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且赋予不同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难度等级的试卷,修得不同学分。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挑战,从而避免地方生“吃老本”不思进取而部队生即便怎样努力也难追上的局面。
四、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形成性评价有着诸多传统评价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角色意识转换的问题。教、学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的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学生才是学习与评价的主体,要真正使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果。
2.评价信度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在实施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可能相差很大,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所采用的标准也可能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间也可能由于一些非评价性因素(如学生的性别、外貌、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亲疏等)而判断标准不一。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应注重把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信度的研究。
3.评价过程耗时费力。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和学生,并且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和反馈,同时还要及时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因而整个过程十分耗时费力。由于我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任务繁重,教师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对学生评价不足,反馈不及时。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时要注意遵循简便可行的原则,尽量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评价逐步做到指标全面化,标准科学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结果人性化,从而真正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2]邹慧民,蔡植瑜.实行形成性评价,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比赛,这句话很好地界定了技能比赛对于职业学校的重要性,但是前几年很多学校为了在技能比赛中出成绩,纷纷加大对技能比赛的投入,各种技能比赛的工作室应运而生,确实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技能比赛的进程,但是随着比赛的深入发展,很多问题也出现了,典型的就是技能比赛覆盖面太窄,无法兼顾到全部的专业,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为严重的是我们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少部分人身上,并不能体现当初开展技能比赛的初衷,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也很有限,发展出现了瓶颈,如何使技能比赛更好地为教学的实践服务,如何更好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成为所有职教人的共同话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要科学地实现技能比赛和日常教学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技能比赛更加有利于全部学生,有利于这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2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和尝试
1)教学理念,在国家级以及省级技能比赛方案框架下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开发,将英语项目技能比赛国赛和省赛的方案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前期选择目前部分科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实行基于工作场景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前期选择语言类课程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到商务英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下面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在进行的前期三门语言类课程为例进行说明。开发过程如下:前期研讨:商务英语教学团队以及商务英语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研讨教学任务包和资源包积累:对三年级三门课程教授内容进行调整(技能比赛方案+工作场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任务包和教学资源包集体教研:通过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初步形成的教学任务包和教学资源包进行探讨和修订校本教材:初步形成校本教材并在实践中检验效果,形成“真实任务包”和教学资源包。
2)教学目标上,由注重知识获得向注重技能操作实践转变。课堂教学不再以传统的课文讲解和知识点学习为重点,而是突出提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利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实训能力,通过讨论、模仿和以及实际操作,不断提高英语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和内容,由传统教学手段转向多样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真实场景模拟实训室的运用。以目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商务英语教学团队正在进行的三年级英语语言类课程改革为例:前期将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语言类(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听说以及商务英语基础教程)课程进行整合为商务英语语言综合实训教程。每节课按照情境描述和职场应用以及职场风采三个大的方向来设计和分配任务。
4)教学评价上,从传统卷面测试转向以工作考核为主的综合性评定。通过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督促学生增强知识转化为技能扥能力,同时提高社会交际能力。考核的形式多样化,模拟相关企业进行绩效化考核。
5)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教学使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按照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面向以及英语项目技能比赛的国赛和省赛的方案,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教师在全面熟悉国赛和省赛的比赛方案的前提下,充分和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中行业专家进行广泛的研讨,针对不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初步形成教学资源包和模拟任务包,例如:接听商务电话、客户交往、工作汇报、产品推广和介绍、参加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函电、国际贸易操作等。课堂活动的设计应使学习者能将其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运用到商务工作实践中去。每一次课程都是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每个任务都要经过行业专家的检查确认后才能写入“检验任务包”通过集体教研和行业研讨最终形成“真实任务包”并保持随时更新。该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达成以下目标:图片描述很多都是工作场景的描述和注意事项,没有统一的固定答案,学生可以在一定框架下自由联想和发挥,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场景的任务分配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最终达成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教育要求。
3结束语
专业英语,也称专门用途英语,顾名思义,它是专门针对某个专业某个领域的英语知识,是与学习者的专业领域紧密相关的英语课程。在当今时代,专业英语是与职业院校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向更好方向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根据学校历届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工作中有一定英语基础者在碰到相关英文方面的问题时(如阅读图纸标准、机器使用说明、机器设备操作英文指令等),普遍能很好地独立快速解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意义非同小可。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来说更是比较特殊,通过名称不难理解,它重在英语,又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一些职业院校这门课程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的。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英语专业教师,要上好这门课,二者各有利弊。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往往在英语发音语音语调等方面有所欠缺,而英语专业教师则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果能把二者的利融合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对英语专业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门课,就要在专业知识方面多读多看多听多学,多领会贯通,以弥补课堂上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2目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大都是在基础英语之后,也就是前两个或三个学期进行大学英语第一、二或三册的学习,第三或第四个学期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符合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能满足职业院校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教学内容:所选用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是很强,不能突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目前,市场上的各类专业英语教材,适用于本科院校英语学习者的居多,教材的编写大都是选取了科技文章中的几段作为每章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科技文献的能力,这类教材比较偏重知识性、阅读性。而职业院校关键是要锻炼学生动手做的能力,能按照要求做出来,重技能性、应用性,可以说适合职业院校这一特色的工科类实用性专业英语教材少之又少。
2)师资力量:教授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通常都是英语文学或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基础英语知识方面无可挑剔,但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如何在专业英语课堂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个问题。
3)教学方法与手段:当前,在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上由于课程性质、课时限制、多媒体设施的匮乏等诸多因素,教师通常最常用的授课方法就是词汇解释、句子理解与翻译,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
4)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讲,有其他专业课知识作为基础,在专业英语课的词汇、句子理解上并不存在多少困难,但由于他们本身薄弱的英语基础,要记忆起来就比较难了。
3基于职业能力的立体化专业英语课堂的构建
结合上述分析,当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转换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与学都要与市场、职场所需紧密相连,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这一思路,就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考虑专业英语的授课,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多角度立体化的专业英语教学课堂。所谓多角度立体化就是指课堂不能仅限于单一层面,只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而更要注重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提高。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考虑,以改善增强专业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的选定要更有专业上的针对性,适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要多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分析及对毕业生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获取第一手信息。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据调研,该专业的毕业生能用到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主要有产品图纸、技术标准、工艺文件、检验文件、产品配套的使用操作说明书等,这些大多是英文模式的。另外,多数产品工件都由电脑托制,当中所使用的设计、制造、工艺、分析、模拟软件等基本上都是英文版本的,所以课堂上就要着重培养他们阅读图纸、标准、说明书以及使用英文软件等方面的能力。
2)师资方面。首先,英语专业的教师自身必须要加强学习,制订好个人的学习计划,从多方面提升自己所欠缺的专业知识,如:多阅读专业英语的相关书籍;多去实习车间观察学习了解各类机器设备;多去各类企业锻炼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最新的机器设备使用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学校也要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多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学校交流传授经验,也多派任课教师去外校接受培训、学习交流,多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创造机会条件,搭建平台,做好桥梁和纽带。
3)合理利用多媒体,改变课堂单一授课模式。多媒体在直观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专业英语授课如果只是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听起来是乏而无味的;但如果合理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的话,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极大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原本抽象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注重企业文化理念、人文知识的注入。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做支撑,每位成功人士的背后也都有自己成长的经历,每项产品、每个创造发明背后也都有自己的故事,专业英语课堂上多借助这些,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在职场上的职业能力,也能为课堂增添活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授课效果。
5)倡导专业课里渗透英语词汇。专业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时候顺带把重要的自己懂的英文单词给学生做一介绍,这样也能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更能加深学生对英文的理解和记忆。
4结语
1.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校使用的几本教材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涵盖了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但这些传统的旅游英语教材大多都存在语境不真实、语言过时、语言点单一以及练习题的设计刻板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后来我们又改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吴文婷和吴云主编的《旅游英语》。这本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更注重了学生英语听说语言技能的训练,这些听力材料大多比较新颖,也都打上了民俗、历史、人文和科技发展的印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听力能力更能丰富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但是这本教材和以往的教材一样都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缺少具体性、针对性和地域性。教材的起点相对于高职生来说还是有点偏高,教师在课堂上又不得不对一些语言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而且内容又过于丰富,导致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缺少针对性和地域性以及课堂任务重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专业知识欠缺
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这门技能课,最大的长处就是学生的英语基础相较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扎实很多,从学生做听力以及口头表达等部分的练习时可以很明显地反应出来。但是这些学生由于缺乏旅游学的相关知识,在一些专业问题的讨论上明显感到吃力,经常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而这些专业知识的补充有时也会扰乱课堂的节奏,使得课堂显得凌乱、不够连贯。
3.专业教师复合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均为取得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年轻讲师,这些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于教学工作,虽说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但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在从教之前基本为零,更没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由于缺乏旅游行业知识和对旅游市场的不了解,多数情况下教师把旅游英语课堂当成了语言学习课堂在进行,没有把英语技能和旅游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无法把英语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在实践中也就是简单粗暴地把想表达的中文翻译成英文,从而忽略旅游专业术语的表达以及一些旅游行业的英语惯用表达方法。
4.教学设备和方法落后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的教学一般都是在普通教室完成的,有些教室虽然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大多也只用来演示PPT课件来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授法。大多教师比较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互动大打折扣,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缺少主观能动性。而旅游业是一个因时而变的行业,要把握这个行业的脉搏,做好这一行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时时站在行业的前沿,了解行业动态,这样才能够不与行业脱节,快速地融入到岗位中去。但是经调查,教师和学生们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关注旅游行业的非常少。
5.学生缺乏实际演练的真实环境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应该是较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来实际地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能力。该课程应该是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但是目前该课程在我校的实施并没有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实践课大多就是课堂上的情景练习。这种实践与真实的语言环境还是很大的差异性,并不能很好地用来检验教学效果。
6.课程考核和评价的方式单一
目前该课程在我院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终结性评估,考试形式为笔试。这种考试大多还是以测试学生书面的英语语言基础为主,题型多为语法、阅读及翻译,但这种测试很难判断出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与外国游客交流的语言应用能力。尽管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对期末考试题型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一些专业术语配对题、旅游业相关知识的问答题以及旅游应用文的写作(迎送辞、旅游日程安排或旅游景点介绍的撰写等),但这些对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只要准备充足还是能够很好地应付考试,一样也难以真正地衡量出学生旅游英语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的具体改革方法和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扩大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就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根据地方旅游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大环境是处在浙江省这样的一个旅游大省,而我们学校所处的横店影视城更是全国知名的影视旅游产业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来编写一本合适的旅游英语教材作为课程的补充教材,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快速上岗,为相关的旅游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打开通道。
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并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课程体系模块,选取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以旅游活动流程的基本环节为参照,真实地模拟旅游行业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情景,把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链接起来,如接机、酒店入住、餐饮服务、购物以及沿途景点介绍和讲解等组成课程内容,通过这些导游工作基本环节情景的模拟,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授课方式。例如:每学期开始时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旅行社、旅游公司的运作模式,将同学们分组,各小组按照每次任务的不同再在组内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合作完成各个旅游活动的具体任务。在做景点讲解之前各小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翻译出某一旅游景点的解说词,然后各小组之间交换对同一景点的英文解说,比较别人组与自己组翻译的异同,然后取长补短,最终得出一个既方便理解又让游客印象深刻的译文。在这个语言应用能力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专业能力。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既具备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又掌握了较强英语语言综合技能的双语教师的缺乏,使得旅游英语的教学只能由非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师来讲授。尽管他们会在课下为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补充自己的旅游专业知识,但是终究只懂皮毛,并不能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个体系而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很多时候旅游英语课堂也变成了重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的讲解而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所以旅游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既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够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新型旅游人才。因此,校方应竭尽全力地去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旅游英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努力的提高教师素质。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它是当代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网络搜索旅游信息。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旅游行业动态,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为将来的从业提供更好地过渡。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声像教学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组织学生实地演练,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训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地为旅游行业提供应用型人才。我们学院周围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学院还处在知名的横店影视城内,横店影视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也是我国著名的影视旅游产业基地。而且校内也有酒店可供学生们实地演练。所以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去景点或者酒店去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积累英语导游经验。在完成各项旅游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体验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而且也能够让他们直接感受旅游行业的文化氛围与运作要求,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7.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其知识面
旅游英语是一门跨学科性质极强的课程,要真正地掌握好这门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人文、交通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其相关知识更新较快。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有义务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最前沿的行业动态。让学生了解与旅游实践相关的各国最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更顺利地开展旅游工作。
8.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旅游英语的考核方式不再沿用仅仅以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评价的传统考核方案,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分别占60%和40%。过程性评估由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30%)和小组项目(30%)组成。小组项目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各景区去实际演练并拍摄出一个10-15分钟的视频回来,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出分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