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2-09-15 11:21:34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

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二、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第2篇

一、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目标要恰当、完整。恰当,就是对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完整,就是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目标应定为: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教学时可帮助学生在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

传统的教学设计大多以书本为中心,教师站在教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比较机械和死板。这样的人为规范化的设计比较抽象,是以教师个人的意志而制定的,以教材为重点,只是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和练习。教学设计的局限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关注学生的个性、爱好、认知规律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到教与学的结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1.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数学是抽象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对于教师理论的讲解很难理解,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如果把数学教学内容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很容易接受,学起来轻而易举。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的踪迹,我们要把生活转化为数学学习,这样的构思设计,就非常贴切地把生活中的数学与抽象的教材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了度量单位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区分彼此的不同,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家具的长度,思考用什么样的度量单位表达更准确。学了“千克与克”后,让学生到商场去了解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位,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有多少等等。

2.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学数学,要将教学形式尽量设计成引导式启发式。具体体现在:一要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要多用问句、用巧妙的问句形式问出来。例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其他四个数不同,为什么?”这样一道开放题,请每位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3.合作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单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们展开讨论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不同与班级授课制和个体学习,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语努力,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能从伙伴那里取得信息资源。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和提高。在讨论中,思想的碰撞激发了灵感的火花,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比平时的学习效率高。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组间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学生合作时不能当旁观者,要从旁巡视、指导,取得教学反馈,观察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的忽略之处。教师也不应过多地干预,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探讨。

4.层次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用标准化的教学对待学生,要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其目的是既要让学生学懂,又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学活,不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知识窠臼内。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问题、练习等,避免学生们“吃不饱”和“吃不了”,最大程度接近学生的发展区,让学生取得成就感。

三、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教学设计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设计中最基础的教学因素,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良性开展,保证了教学计划得顺利实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就压抑,学生不是自愿地接受教育,在被动地学习,应付教师,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通过自己的态度、行为等传递给学生友好的教学信息,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愿意接近教师,尊重和信赖教师,对其所教的学科自然感兴趣,学习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用愉快的心情执教,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迁移给学生。我们要友善地对待学生,用微笑面对学生,展现自己亲和力的一面,不能对学生动辄批评、惩罚,这只能让学生害怕教师,躲得远远的。要有一颗爱生之心,多鼓励学生、宽容学生,允许他们犯错,让他们大胆说和做。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聆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出谋划策。如果学生感觉教师非常容易相处,和自己有共同语言,就会信任教师,师生之间交往会密切,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生成了。

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维固化。

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将教学设计与备课混为一谈。由于他们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所以小学数学的知识他们已经熟记于心,而这也就使得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新教师而言的,而他们已经将教材熟记于心了,所以即便是不备课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2.缺乏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发现,目前只有大约26%的教师进行过教学设计的系统化学习。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知识是欠缺的,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学设计和以往的备课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种叫法而已,只要按照以往的备课方式准备教学设计就可以了。

3.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内容丰富价值高的知识信息是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而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但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知R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数学课本。总结和规划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将书本以外的知识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早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对策

1.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其设计内容必须以现有的教材作为基础,随着现代数学教材科学性的不断增强,其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结合的也越来越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学设计开始之前,必须详细了解和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深入分析教材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在确定教学重点的同时,将其与学生的学习现状、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其次,必须深入分析教材中各个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好各个知识点的重新设计与组合,使知识点之间形成新的关系和联系,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高;最后,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重难点。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2.制订明确目标,贯穿各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和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订层次化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的学习层次为基础制订学习目标,一般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层次,这一层针对的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其学习目标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第二层次,学习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针对的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其主要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对较高的学习目标;第三层次,高水平层次,这一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要远远超出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

3.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点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尤为突出。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计算一下教室空间的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等。

第4篇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47-01

新课改下对命题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目标方面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做什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掌握数学命题的学习方式,新定理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有三种关系: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并列关系,结合三种学习方式来分析问题,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命题教学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数学命题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命题教学设计中,要抓住命题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条件、结论,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条理化,学生只有系统掌握数学命题设计,才能不断增强综合数学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各种命题,运用自如,同时能应用数学命题解决实际问题。

一、确立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例如一次函数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3.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并掌握其简单性质了解两个条件能够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二、分析内容

教学设计离不开内容,分析内容的目的在于明确学习主题属于哪一类目标,它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方法有哪些;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前提是什么;学习素材与教学目标的练习是什么;评价目标可以考查那些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等。例如,“确定位置”,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这节课显然是一种数学方法的学习,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但它又与学生未来要学习的许多知识(包括坐标轴、坐标系等)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产生坐标思想的萌芽;显然,日常生活经验和基本读图能力是学习这一主题的必备知识。一般地,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需要知道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教师通过几组数据让学生明白如何确定一个具置。

三、了解学生

学生自己走进数学课堂之初,就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教师在上面涂写,他们对数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而随后的学习又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是从事有效数学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可以使我们知道下面的教学活动该从哪开始,又该往哪走,甚至在哪里多停留一会儿。

对学生的了解无疑应当关注他们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征、对数学的价值取向、学生之间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等,这些都是设计合理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

四、设计活动

以上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设计数学活动了。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呢?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观察、试验、探索、猜想、推理与交流”的活动。如:在学习“机会的均等与不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如“摸球”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事件的随机性。

五、结果评价

设计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需要评价。这里牵涉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也包含总结性评价,其目的是检查教学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选择准备适当的评价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数学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中较重要的方面就是评价素材应当与所要评价的目的一致。比如对技能的测试不能考察概念性的理解,计算性的问题不能用于测试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时,最主要的不是会计算它们的值,而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它们,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样的场合能够有效地使用它们等。这一切只能在情景中去学,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情景分析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非常关注如何教学的问题,而要使数学教学活动富有成效,事先必须有所计划,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就是教学设计。数学教学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环节,即确立目标、分析内容、了解学生、设计活动、评价结果,就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设计而言,上述五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一环节的意义和作用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具备较好的数学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师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探究,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通过对教材和新课标理念的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来使每一堂课都高效地完成,通过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内容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化获得实现。

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设计之中

“以生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有些教师过分迷信这一原则,过分忠于教材,以致出现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不作补充,教材的设计程序被严格执行,再加上现行教材例题的编排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更使得教师会强行去统一学生的思考方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位,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数学成长的需要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的实践活动,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教学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从而使数学教学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必备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核心,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适当改造或修改,引进新的东西,更好地满足学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所设计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问高效率地掌握。所以,教师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来收集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到他们对信息掌握的容量,以及他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的基木情况出发来设定学习内容,可以快速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来使知识融入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吸收知识、收集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按照固定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而是要时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使设计的内容既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太简单,使他们没有了探究的欲望。

三、深挖教材内容,并不断突破创新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人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讲解,除了把握好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问,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学设计需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扩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空问感知,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搜集一些关于方向的儿歌和词语,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为“东、西、南、北”,在教室里分别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正确的学生以奖励。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性教学,给学生讲解在森林里和航行过程中,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四、有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出发。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起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包含相应的数学问题,并且教学情境中应该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应该包含的问题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让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通过不断深入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画、围、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用线围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感知;可以让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不同和相同的长方形,增强学生对平而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像进行折叠,这学生自己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层次性以及整体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思维 自主探究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例如,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