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15:43:45
序论:在您撰写体验教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习、体验、感悟,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实践经验。音乐艺术隶属于审美艺术的范畴,由于钢琴作品艺术形象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贴合钢琴作品意境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移情体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创作时候的心态和作品表达的情感,在自己练习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作品。
二、当前钢琴教学情况
1.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钢琴教学内容中都缺少对钢琴音乐史历时时间段的描述,也缺少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的全面介绍,导致学生难以对钢琴音乐历史进行整体把握,对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介绍比较少。同时,也缺少对钢琴艺术史及赏析课程的开发及研究工作,难以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
2.教学方法不合适。
当前,在钢琴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由学生弹奏、老师讲授弹奏方法的教学模式,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对钢琴人才的需要。同时,教师大多强调钢琴传教技巧,缺少对学生心理需求的体验。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也不够柔性灵活,不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3.学习方式轻体验。
由于传统的钢琴教学活动大多侧重于教师的“讲”,缺少对于学生“听”的能力训练,尽管教师讲解水平高,钢琴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单纯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深入领会教师讲解的内涵,教学形式上就缺少互动环节,从而难以达到“体验教学”的目的。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切实去体验,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
4.师生关系不平等。
当前,在钢琴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讲授钢琴的演奏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去倾听学生的想法,教学活动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去开展,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这样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体验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1.说、唱、弹等教学方法的体验性。
在钢琴教学中,说、唱、弹是最主要的三种教学方法,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把握三者的条件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不能把课堂只当成是教师的舞台,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在进行“说”的时候,教师应该尽量少用结论性词语,多用启发性、诱导性语言,要善于描述感情微妙的变化,使学生能产生“移情体验”。“唱”在理解音乐情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琴声深情演唱。在“弹”的指导中,教师应该注意避免学生一味地模仿,多与学生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在倾听与体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2.在音乐表现中学习钢琴技术。
钢琴技术的学习既是钢琴学习的重点,也是钢琴学习的难点,钢琴的作品表现手段离不开技术,要做好对钢琴的技术教学,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体验生成。在讲解钢琴常用的基本技术,如五指练习、音阶等方面,教师不能只是单纯讲解,而要与音乐形象和音乐表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练习音阶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在表现气势磅礴的音乐形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海的浩瀚、海水的奔涌等景象,学生比较容易放松,更容易表现作品需要的情感。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促进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有意识地锻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学习。如在练习某部钢琴作品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该作品的相关历史背景、作者经历等,使学生融入到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当中。当学生在选择钢琴学习作品时,教师可以首先和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对想要联系的作品、想表达的心情、想练习的技术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取舍。选择完作品后,学生自己查找与钢琴作品有关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钢琴作品的内容、技巧、情感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初步的体验,练习效果也会更好。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那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已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备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弹力一课中,在同样的橡皮筋上各挂上1个、2个、4个钩码,橡皮筋的长度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弹力的概念。
最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据此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小学教学论文,不至于面对问题措手不及。另外,教师自己做过了,才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对器材的出示,使用规范的讲解就能到位核心期刊。如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已动手做过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只有在反复实验后,才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而材料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分组时要安排两人一组,每组解剖两朵油菜花,提供给学生两人一个镊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记录单。
又如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电池盒与旧的实验盒里的电池盒它们的连接点连接方法不同,教师提供给每一组的材料要相同,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
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试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电》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检查一下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灯泡或其它热源附近烤一烤。否则,潮湿的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不会起电,或起电很微弱不能吸引纸屑。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订实验方案后,先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要对弹簧秤的使用进行复习,在讲到用弹簧秤沿斜面测出物体的拉力时,教师就要在讲台的小方凳上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多教师可能会采用让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进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认为如果教师正确演示后,再让学生上来演示,这样更加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操作正确率。有时学生错误的演示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
(3)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核心期刊。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如观察水葫芦,就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水葫芦画下来,非常形象。除了图画或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记录,因为有些特征是没办法用图画表达出来的,如气味、味道等。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入,实验中观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
在进行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是很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来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初步的认知,帮助学生获得特定的体验。所以,所谓体验教学,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某一件事情,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加以运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主要是点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实已经证明,学生是具有再创造能力的,只有自主地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举个例子来讲,在学习完有关圆的一些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假设存在有这样一个圆形,其被沿着半径以圆心为起点切开,将切割完毕的部分进行拼凑得到了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案,长方形周长减去圆的周长是6厘米,让学生通过这些条件求出圆的面积。乍一看貌似难以求出答案,但是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多出的6厘米就是长方形多出的两条宽,也就是圆的半径,问题便迎刃而解。要知道教学内容是死的,但是教学方法却是活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化或丰富,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这既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师做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只有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数学教学的意义才能得到显现。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所谓体验教学,顾名思义肯定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在教师进行完口头讲解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了。陶行知先生所谓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大概就是如此。只有在实践动手之后,才能检验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比如我们在学习时分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钟模型,在上课的时候使用。制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上前看看是否需要帮助。在模型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对于时分秒的认识也就大大提高了。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时分秒的教学,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处理能力,从而促进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帮助学生相互合作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只有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和学生积极地进行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互动,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对话,让学生不受到双方角色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有时候在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中会得到一些匪夷所思但是确实行之有效的想法,这正是体验教育的可贵之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往往可以使得原本并不完善的个人认识或者个体经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相互之间的通力合作可以帮助每一个人都构建出一套完善扎实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变得更加轻松方便而高效,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间的距离越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反之,如果师生间存在隔阂,学生就会连带不喜欢教师上的课,能动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采用“马蹄组合型”、“半圆组合型”多种空间的形态。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发地参与体育训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形体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气氛,正确处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在接触过程中让学生认可教师,喜欢上教师,爱上体育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通过形体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方式是进行口头表述,其实,形体语言完全可以代替声音来完成教学这门艺术,完成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睛是心灵之窗,一个眼神往往会传递出不同的信息,通过调整眼神的视线、视阈、视角,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而且相比有声语言来说,形体语言更具有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检查学生队列的时候要注意视角正视,让学生感觉“教师要讲话”,而且教师的视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教师的眼睛,让学生感觉“教师正在关注我”,这样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积极。同时,教师通过和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利用示范动作保证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学离不开示范动作,而示范动作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阶段内容的不同来调整身体动作,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垫排球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基础和对排球的了解,垫球的动作难免会不协调,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亲身示范,保护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再比如,学生在学习一些体操中的技巧动作时,教师只有首先用熟练而又准确的动作给学生加以示范,才能消除他们怕难怕受伤的一些顾虑,同时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四、通过手势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疑虑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改变了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因此,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解决了这几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实施的疑虑
疑虑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疑虑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疑虑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疑虑四: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我认为: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疑虑五:关于探究学习的尺度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六: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精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要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七: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有效的办法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四: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电教媒体发散思维求异性变式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发散思维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当前我国儿童定势思维特别严重,他们往往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应,这是令广大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正在努力攻克的一个“堡垒”。因而发展儿童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若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特点,鼓励儿童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发散性教学是培养求异思维有效途径,对同一思维对象不拘泥于唯一方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分式求解,特别是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几种思维的敏捷性和变通性更有深刻意义。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将自己所拼合的图形在投影仅上演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1、有的同学利用割补法,将映出的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其中的一个沿它的“高”剪开旋转,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所以是底×高/2(ah/2),即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有的同学会映出所画的另一张图片,也是两个完全重叠的三角形,将其中的一个旋转,让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ah),只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ah/2)。
3、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旋转拼合角度去想,映出学生的图片,如先映出一个三角形,用直尺找到底边的中点,从这点作三角形另一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的一部分,再将这部分向上旋转,与原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底边是原三角底边长的一半,高是原三角形的高,面积也是原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面积是底/2×高(a/2×h,即ah/2)。
4、也可以映出另一张图片,从三角形高的中点作底边的平行线,割下原三角形上面的一部分,旋转下来与原三角形下面那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也可以得出:底×(高/2)、[即a×(h/2),即ah/2]。
总之,虽然有四种迥然不同的拼合方法,但得出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底×高/2(ah/2)。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自然反馈出学生不同的积极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用底×高/2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且形成了概念,发展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对学生进行了一题多解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利用电教媒体,采用变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变式思维训练方式很多,其中一题多变就是数学中常用方式,如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那种新颖、快捷、多变的特点,在计算图形面积时(如图)直接在原图上进行割、补、拼并进行诱导,使学生对同一道找出多种解题思路,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充分注意,从而锻炼和培养了思维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