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1 16:21:55
序论:在您撰写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FLCS系统组成
图书管理系统FLCS分为图书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典藏子系统、期刊子系统、全文管理子系统、书目检索子系统、阅览管理子系统八部分,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能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调用。该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接口功能,可以实现系统数据与MARC(ISO2709)数据的相互转换,也可以将系统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文本数据,以供字处理软件如WORD、条形码打印软件如EZ2等调用。该系统还具有联合编目功能,可将本地或外地其他系统数据转换为本系统数据,并能通过倒排文档对其进行多途径、高速检索。另外,系统可以由用户进行功能设置,根据各馆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系统参数。系统帮助则是对本系统的详细介绍及问题解答,帮助初学者迅速掌握并能够实际应用。
总之,FLCS不但是一个标准的完整的图书信息管理软件,它还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数据转换与通讯功能的管理系统。
系统特点
√面向最终用户,全部操作可视化
√系统代码为32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自动化程度高:出版者、出版地、书目号自动调出、可自动套录所购采访或编目数据、自动判断图书借出与还回、自动计算超期罚款、读者超期书自动提示等。
√系统参数设置灵活:可对图书借阅期限、超期罚款金额等参数自由设置。
√具有数据转换与通讯功能:系统数据与MARC(ISO2709)数据相互转换、系统数据转换为各种文本数据。
√具有联合编目功能。
√系统开放性好:可将光盘数据或互联网上数据复制到本系统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供读者网上调用。
√完全实现INTERNET实时数据交互。
√系统全部采用4位记时,彻底解决2000年问题。
√允许自动即时存盘,避免数据掉电丢失。
√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识别,充分适应多种显示器。
√可存贮图书具体内容及附带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
√系统能自动检测图书输入的复本与登录号错误,确保图书流通时正确无误。
√系统具有图书错误码修复功能,对由于停电、死机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系统数据错误均可自动恢复。
√FLCS有完整的历史功能,可记录图书借还、罚款、销证、现金等多种数据信息。
√通过特殊算法,实现高速包含式检索。
标准的软件
一、标准的32位WINDOWS应用软件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应用平台为:PC机操作系统:WINDOWS95及以上版本;网络操作系统为:WINDOWSNT、NOVELL。FLCS彻底抛弃了16位操作系统,在WIN95以下版本的PC机操作系统上不能运行。FLCS全部代码为32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完全采用图形界面,支持WINDOWS下的不同软件传递数据,不同软件同时运行等所有功能。
二、标准的网络软件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为标准的网络软件,通过FLCS我们可以实现几十台计算机同时编目、借还、检索等操作。通过特殊的算法,FLCS在网络上运行时,图书借还、模糊检索等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FLCS的记录限制为十亿条,系统测试用HP(166/32M/2.1G)服务器,联想(166/32M/2.1G)PC机工作站,管理200万册图书,在10M网络上运行时,检索、借还等操作时均实现秒级延时。FLCS系统适用的网络规模只受网络操作系统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所购网络操作系统允许,您可以随意增加入网微机数量。
三、标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系统支持CNMARC/USMARC/LCMARC(ISO2709)数据,书目及连续出版物著录符合《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和《中国文献著录标准(GB3792)》,书目条码符合中国图书馆行业条码标准(Code39)。
FLCS60新增功能
√允许自动即时存盘,避免数据掉电丢失。在进行数据录入、图书借还等操作时,系统可将数据随时存盘,以防因机器异常错误而造成数据丢失。
√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识别,充分适应多种显示器。操作窗口中的项目随窗口的大小自动调节
√可存贮图书具体内容及附带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
√集成科技论文管理系统。
√多条件组合数据处理。在打印、统计、数据转换等操作时,用户可根据自已的需要进行组合数据处理,只输出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彻底抛弃数据接口,完全实现INTERNET实时数据交互。系统通过C/S运算模式,将数据运算置于服务器端,实现了大批量数据的包含式检索。
√所有打印均具有预览功能,所有报表列超过长度均可自动折行。
√系统允许多个窗口同时操作,例如在不关闭借还窗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图书预约、流通查询、罚款登记等流通系统下的所有操作。
√增加多种统计功能。系统增加如编目阶段统计、流通分类统计、流通明细流通、藏书分类统计等功能。
√增加多个数据字典
√增加欲超期查询,可检索出将要超期的读者并可打印输出。
√可方便的打印图书借阅证。
√可进行批量销证。
√可进行批量典藏及分册典藏。
√检索结果与检索条件分离,可保留多个检索结果。
√丰富借阅制度,可对不同类型读者、不同类型图书,设置不同的借阅权限。
√可将系统临时文件放于本地,加快了程序运行速度。
图书采访
图书采访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录采访信息并向编目子系统提供数据。图书采访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打印、图书验收、信函定书几部分组成。下面就几个功能做一点解释说明。
一、数据录入:通过ISBN号可以调入MARC数据、出版者数据并在输入ISBN号时进行。
图书馆可以外购采访数据或从互联网上下载图书采购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录入功能自动追加到采访系统中来。在进行数据录入时系统自动记录图书出版者信息,保证一次录入多次调用。在进行数据录入时系统自动,也就是说,如果您要采购的图书已订购或已收藏,系统会给您相应的提示。系统安全性校验。例如,如果没有输入正题名、复本为0或过大,系统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数据携带。报纸科别、出版日期、复本、书商名信息系统会自动携带。
二、批量自动:系统将采访录入库数据根据ISBN号、书名去采访主库、编目主库依次查找,如找到则系统提示为重书。如果为重书,则可以修改其订数据或将其删除。
三、打印订单:系统可打印标签格式的订单,此订单格式已得到新华书店等书商允许。
四、图书验收:FLCS提供图书验收功能,通过图书验收,FLCS自动分配图书登录号。我们也可以不使用图书验收,而图书编目时编目验收一次完成。
图书编目
图书编目时系统自动调用采访子系统数据及所购MARC数据,图书编目完成后,可将数据交送到编目主库及流通子系统进行图书典藏及流通。图书编目子系统大致有图书编目、自动、统计打印、数据转换、数据维护几部分组成。
一、图书编目:FLCS采用固定条目式录入方式,通过多种辅助功能加快了图书编目速度。
√图书编目时可以自动调入图书采访数据、图书验收数据、所购MARC数据、出版者数据等。
√在键入ISBN号时进行自动。
√可以输入图书内容。在此,可以输入图书文本内容,也可以将图书内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将图书内容复制到系统中。
√嵌入文件:在此,可以利用WINDOWS的嵌入功能嵌入图片、声音、动画等。
√出版地、出版者等数据自动记忆。
√开本、页数等自动加"cm"、"页"。
√丛书名等字段自动携带。
√种次号自动给出。
√正题名、分类号、复本、登录号错误提示。
二、编目:FLCS提供自动的批量功能,如果有重书系统则将新书与库存图书同时显示出来,用户可以对其直接进行修改。
三、检查登录号排序:图书登录号是图书馆每一册书的唯一标识,图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通过登录号进行图书借还的,如果在图书录入过程中登录号或复本输入错误,则会造成图书借还错误。FLCS提供了"检查登录号排序"功能,通过它,我们可以检查出重复的及不连续的图书,并可打印输出,以供我们改正。
四、打印统计:FLCS允许用户进行多条件打印和统计,各条件可任意组合。例如我们可以统计某段时间加工的某类中的某语种的图书编目情况。
五、数据转换:FLCS允许用户外购MARC数据、允许用户建立联合编目,FLCS还允许用户将系统数据生成MARC数据及各种文本数据以便和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六、数据交送:FLCS允许批量调拨交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要交送的数据指明其馆藏位置、是否流通、条码号与登录号是否一致等图书典藏信息,在进行图书交送时每一册图书都使用这一信息,对少量具有不同典藏信息的图书,我们再通过图书典藏子系统将其更正。这样就避免了对每一册都进行典藏调拨,从而简化了手续,加快了图书加工速度。
图书流通
图书流通是用来记录图书借还信息的,必需有书有证才能进行图书流通,流通子系统中的图书数据来自编目子系统。
一、图书借还:FLCS的借还操作简捷、高效,无论借还操作还是借还速度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图书借还自动识别,在借还过程中不用任何键盘切换操作。
√图书还回时自动计算图书超期罚款。
√图书借还时自动检测借书或还书读者是否有超期书,如有超期书则出现提示。
√可自动建立图书条码号与登录号的对应关系。
√自动检测读者数据:包括读者借数、挂失、资格、押金余额、书证限期等。
√自动检测图书数据。
√自动还约书记到。在图书被还回时,如果此书已被预约,系统则自动所约图书记到。
二、借阅统计:FLCS可按分类法统计出所有大类在某段时间的借阅种数、册数及罚款多额。FLCS可统计出某段时间内的详细借还情况。
三、图书预约:如果读者检索到的图书已被借完,他可以办理预约手续,以取得下次借阅的优先权。读者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查询到自己的约书是否已到,图书馆也可以定期打印预约到书单发给相关读者以通知其约书已到。
四、查询:
1.用户可通过六种不同的渠道查询图书流通或读者借阅情况。
2.FLCS有查询欲超期读者功能,通过对查询日期的设置,可以检索出已到期的读者和将到期的读者,以通知读者提前还书。
3.通过对图书借阅频率的查询,用户可以评出各类热门书和滞借图书。
4.FLCS有详细的借还记录,通过借还历史查询,用户可以方便的知道某段时间内某书曾被哪些读者借过。如果出现撕书等违规现象,FLCS的历史查询会很大的缩小所要调查的读者范围。
五、罚款:FLCS系统的罚款只是从读者押金中扣除而不涉及到现金。FLCS的罚款有详细的历史记录,读者可通过INTERNET对自动的罚款情况进行查询。
六、书证管理
1.在进行读者办证时,系统携带除姓名之外的所有数据,而加快的办证速度。在进行读者办证时,可以嵌入读者照片,以供打印读者借阅证及图书借还时使用。
2.FLCS可以方便的打印读者借阅证。
3.FLCS进行单个或批量销证,可方便的打印出某一单位的到期或将要到期的读者清单,并标其借阅信息及押金余额等。这对学校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功能,用户可以只对班级进行销证工作,而不涉及到单个读者。
4.FLCS的账务管理工作实用而严谨,用户只有在办证、销证、交款与退款处涉及到现金,其他罚款都是从押金扣除而不涉及到现金流动。FLCS有详细的现金流通记录以供查询。
5.图书错误修正: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会自动关联许多数据库,如果在关联过程中发生停电、死机等异常错误而使数据失去关联,则会造成图书借还不成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错误修正功能修复图书和读者数据,以使图书可以继续借还。
期刊管理
期刊管理由期刊订购、现刊管理、过刊管理三部分组成,过刊编目完成后,可以通过数据交送,将数据交送到流通子系统进行过刊借还。
一、期刊订购:期刊订购是用来记录期刊订购信息的。
1.期刊增订:在进行期刊增订时,系统自动检测所录入期刊是否已订购,并给出提示信息。
2.打印订购清单:用户可以对不同书商、语种、出版频率打印订购清单,并可以将期刊订购数据生成EXCEL文档,以用来数据交换。
二、现刊管理:现刊管理要调用期刊订购数据并为过刊管理积累数据。
1.现刊记到:现刊记到时,系统自动调入订购数据,自动计算应到期号,自动生成本期订价,自动对应语种及排架号,自动检测已到期与缺期。
2.打印装订通知单:系统自动检测已到齐期刊并打印输出,用户可根据此清单进行现刊下架。
三、过刊管理:过刊管理由过刊编目、打印著录卡片、财产账等几部分组成。
过刊编目:过刊编目时系统自动调用订购数据、现刊数据及现刊下架数据,系统自动计算现刊合订价,自动给出分类号等。
图书典藏
通过图书典藏,用户可以指明每册书的条码号、馆藏位置、是否允许流通等信息。FLCS允许用户进行批量交送典藏然后再对个别图书进行典藏登记的方式,从而简化了典藏手续,加快了典藏效率。
一、图书典藏:在图书典藏时,用户可以指定每册书的条码号也可以不指定,如果不指定,用户可以在图书借还时再建立图书登录号与条码号的对应关系。
实际上,FLCS允许用户不经过图书典藏而直接进行图书流通,这反应了FLCS的可简可详的设计思想
二、统计打印:通过统计打印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的知道在某段时间内向图书馆各部门交送了多少图书,并可打印出那些图书的详细列表。
三、图书剔旧:FLCS允许用户进行单册书剔旧,剔旧书作为历史保留并可随时打印输出。
论文管理
FLCS60论文全文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用户可以从光盘上、互联网上等媒体上下载信息,建立自己的全文数据库。FLCS的论文管理系统允许用户通过WINDOWS的OLE功能存放WORD文档、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它是一个有效的多媒体管理工具,同时又是一个得利的办公助手。
用户建立的全文数据可以通过FLCS的INTERNET检索系统通过网络。
FLCS的INTERNET检索系统
FLCS提供一个C/S结构的INTERNET检索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利用WWW浏览器,从所有上网的计算机上检索到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读者基本信息、读者借书、预约到书、超期读者、罚款记录、最新图书、借阅频率最高的图书及借阅频最高的读者、期刊数据、科技论文数据等信息。
该系统的服务器端配置为NT4、IIS3、ASP3、VFPODBC6、TCP/IP协议。
一、书目检索:通过INTERNET检索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到自已所需要的图书,并能查到各分册的馆藏位置、及是否在馆等信息。由于系统采用C/S结构,检索运算在服务器端进行,网络上传输的只是检索式及检索结果,从而大大减轻了网络传输负担,加快了检索速度。
二、读者检索:通过读者检索功能,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检索到自已的基本信息、所借图书、罚款记录、预约到书等信息。
三、论文检索:FLCS允许用户建自己的全文数据库,并允许用户将自己的全文数据库通过INTERNET。通过论文检索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下载图书馆论文数据,并可进行下载、打印等处理。
触摸屏检索系统
FLCS提供了一个"傻瓜式"读者检索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整部中图法的引用和书名、作者提词索引,使触摸屏检索成为可能,适合于各学校图书馆。读者检索时,完全脱离键盘,不懂计算机和图书馆学知识的人员,也能用触摸屏或鼠标很快检索到所需图书。系统采用前台书目检索,后台自动打印借书单的方式,方便了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
用户关心的问题
1.计算机停电或死机会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FLCS有即时存盘功能,被修改的数据会立即存盘,不会因计算机异常错误而丢失数据。
2.FLCS能否存贮多媒体信息
FLCS能存贮每册书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FLCS的科技论文管理系统,用户还能建立自已的多媒体资料库。
3.FLCS能否打印读者借阅证
FLCS能根据读者办证日期、读者单位、读者姓名或证码打印读者借阅证。
4.FLCS能否批量销证
FLCS既能单个销证,又能批量销证。
5.FLCS系统是否易学易用
FLCS系统是标准的WINDOWS应用程序,界面友好,操作容易,只要有计算机常识就可维护使用。FLCS系统的数据流程与图书馆工作流程是相符的,只要懂图书馆业务,在一、两周时间内就可熟练使用。
6.FLCS系统是否实用、是否具有先进性
FLCS的研制人员有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从事多年图书馆工作的老馆员,FLCS的研制人员决定了其实用性。FLCS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实现Internet/Intranet信息,FLCS能从互联网和光盘上下载信息,能存贮多媒体数据,所以FLCS系统当然是先进的系统。
7.FLCS能存放多少数据、能用于多大规模的网络
理论上讲,FLCS系统的记录限制为十亿条,系统测试用HP(166/32M/2.1G)服务器,联想(166/32M/2.1G)PC机工作站,管理200万册图书时,在检索、借还等操作时均实现秒级延时。FLCS系统适用的网络规模只受网络操作系统限制。
8.我们是否可以外购数据及与其他图书馆交换数据
FLCS系统可以自动调用所购采访数据、编目数据,FLCS可以生成标准MARC(ISO2709)数据以用于数据交换,FLCS也可以接收其他图书馆的MARC数据建立联合编目。FLCS还可以和其他软件如WORD、EXCEL等交换数据。
9.FLCS系统是否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时怎么办
系统全部代码为32位,具有高度安全性,很少出问题。FLCS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因停电、死机、机器硬件故障等原因造成FLCS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可由系统自动修复。有纵横公司用户的地方即有纵横公司商,纵横公司已基本做到了服务本地化。
【关键词】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必须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首先,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使得图书馆的借阅、还书、预订以及续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人员很多的物理负担。
其次,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上.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以物质的文献资料为主,查阅、储存等既占空间.又存在质量保障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文献资料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书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文献资料的方便阅读和管理。因此.传统的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特点。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内容以纸质文献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人面对面为主。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以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管理与业务工作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计算机(网络)及面对面相结合,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传递、个性化针对性信息咨询与读者辅导,逐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亟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某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起来颇具特色的数据库,既充分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又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关键词】系统;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73―05
一 前言
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有些学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常抓不懈,但是很多教师培训后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校长既不会在意教师在培训得到了什么,也不会鼓励教师把学到的东西用于课堂。还有些学校虽然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条件,但是校长并不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平时这些信息化硬件设备都处于精心保护状态,只有在公开教学、外人参观或领导视察时才让露脸。有些学校校长很重视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多财力、人力,但是效果不大。上述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从校长角度主要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问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与学校校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或技术领导力与课程领导力等已经逐步成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与评价对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显得越来越重要,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涉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问题,本文围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展开论述。
二 国内外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1 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
关于信息化领导力,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肖玉敏[1]指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可以从信息化相关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四个方面来理解。
刘向永[2]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容易满足,校长能否找出学校技术项目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校长能否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能否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等。
台湾地区的张奕华博士归纳出信息化领导力的五项内涵: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科技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3]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领导能力与愿景”、“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运作”、“评价与评估”以及“社会、法制与道德问题”六个方面,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明确规定。
英国“学校领导力国立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NCSL)[4]指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方面:愿景、应用和评估;其中,“愿景”包括领导者应该具有进行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并让所有成员理解规划的重要性;“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等;“评估”包括对资源的审查,对建设情况的评价以及应用情况的监督等。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了规定。
本文所论述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应用的能力,具体包括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学校信息化规划的制订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2 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指标
国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有关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政策的落实情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开发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能够将此纳入到校长评估指标体系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
杨蓉、王陆[5]在其论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中提出,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信息化系统规划的能力、信息化应用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教育中对人的领导能力、信息化文化的建设能力、校长的内在信息素养五个方面。
吴景松[6]在其论文“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概说”中将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分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其中4个一级指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王佑镁[7]在其论文“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中,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信息态度、信息规划、信息能力、信息评价、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化领导力八个维度,提出了校长信息素养结构模型及其构成指标。
综合分析已有的关于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了校长自身信息素养的评价,也涉及到信息化规划、应用领导、文化建设等能力,但是缺乏一种相对比较系统地分析。
三 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教育信息化
1 系统与系统论
贝塔朗菲[8]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论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性质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具有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9]。
2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
国内有不少专家对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10]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强调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11]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他们都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关注国交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多的思考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可以从系统的视角来思考与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这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
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是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环节的是基础因素层,基础因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三个基本因素。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外面是学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层,保障要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以及学校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四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
1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结构,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应该关注信息化具体应用,同时要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三个基础因素的建设工作。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着眼于学校信息化系统中的四个方面应用与三个基础因素,通过学校信息化规划、管理、评价来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因此,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应该是对校长的教育信息化保障要素层中各个因素的实施能力进行评价,保障要素层中每一个因素涉及基础因素层的三个因素和应用层中的四种具体应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结构如图2所示。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具体表现为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是基础,其他三个方面的领导能力涉及学校信息化的四种具体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与三个基础因素(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
2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关注维度
(1) “学校信息化基础因素”维度
关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
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是指建立能使教师和学生广泛受益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学校校长在开展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要考虑今后能便于开展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与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注“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
与信息化硬件设施相比较,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学校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管理信息数据为实施现代学校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对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包括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应该符合元数据规范,以教学主题为主线,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和组织策略进行重组与综合,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中应用提供支持。
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
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科教师、技术人员等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学生成长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为此,校长必须重视对教师、技术人员等进行信息技术用于教育的相关培训,并针对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即时性需求提供持续性支持。
(2) “学校信息化应用”维度
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校长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要关注课程整合的实施、课程整合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和数字化教与学的平台。
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培训与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作为常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延伸,依托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研修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为核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之根本,校长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校长具体应该关注如何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多样性学习提供硬件设施,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资源;校长应该关注如何创造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的信息化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跨时空的信息化自主学习,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校管理信息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学校管理职能,帮助学校管理部门了解、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状态,监测、调控、评价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并且为学校领导提供有助于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信息。校长要思考如何把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于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等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对于每一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管理,注重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先进性、实效性等。
五 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内容
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评价,不能只评价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也不只是评价校长撰写学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而是针对前面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关注的维度,评价校长对这些学校信息化具体内容的决策、管理、服务、评价的具体行为能力。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能力
(1) 信息化意识
只有学校校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才能实现有效性[12]。对于学校校长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三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确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 信息技术能力
校长本人也许并不是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但是需要一定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对信息技术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帮助他在学校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之外,帮助他理解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与问题,帮助他来理解、分析、评价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为师生员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供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结合学校特点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确立发展方向和提供政策支持。
2 学校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学校信息化规划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依据,校长应该从总体上思考与把握学校信息化规划。校长应该首先学会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四大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
校长在决策与规划学校信息化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愿景(战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学校如何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合理投入经费?
3 学校信息化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最高领导者,校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是保障学校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校长的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
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校长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校长需要多方面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校长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具体是指校长应该要创设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评比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 信息化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能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在学校内校长需要制定或监督制定信息化相关的制度,注重发挥制度的长效优势。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种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制度来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
(3) 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
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校长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4 学校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财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当大的工作,学校校长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对经费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评估。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具体包括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评价。
六 结束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涉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各个要素,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视角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的四种应用与三个基本因素,应该从校长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校长的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信息化评价能力四个方面对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进行评价。具体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玉敏.决策 管理 服务 评价――理解校长的技术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1):7-8.
[2] 刘向永.校长的技术领导力:内涵与结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1):9-11.
[3]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EB/OL].
[4] 吴全会.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6):76-78.
[5] 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47-48.
[6] 吴景松.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概说[J].校长参考,2007,(8):8-10.
[7] 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2-16.
[8]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9] 黄光明,廖飒.系统论在高职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5):23-24.
[10]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11]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