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英美文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1-12 02:55:22

序论:在您撰写英美文学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英美文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文学教学模式构建主义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第2篇

1.1教学方法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学习者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主动采用沿用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接纳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英美文学课上最终成了高级泛读课。本应作为文本内涵挖掘,人文素质提升,文化沟通对话的课堂却沦为字词句段篇的解释分析,偏离了文学教学的主旨,不可能满足学生作为主体的需要。洪流(2005)指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1.2教材问题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教材内容及难度成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的设置情况,我国现有英美文学教材难以满足各院校的具体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同教师的专业兴趣及特色,无不对新形势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提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的要求。就笔者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学生英语水平较差的本科甚至专科类学校,一般都采用一两套教材,个别辅以教学指南,教学模式固定,内容狭窄,思路缺乏开拓,所谓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就更是无从谈起。

1.3教学评价根据人才培养个性化指向,各院校一方面积极倡导多元、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却不能摆脱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形式。在这种应试意味浓烈的教学评估模式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对话性地与同学和教师领会文学魅力,体验文化精神,畅享人文魅力,而是埋头苦记笔记,生怕遗漏“考点”。课堂的互动性与开放性被荡然无存,学生也由积极地吸收知识变为消极地接受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及文学鉴赏力更是成为一种空谈。

2.英美文学研究新思维

2.1碎片化教学冲击模块化教学由于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同样搭上改革的列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MOOC,微课,公开课,精品课共享,并与实际课堂实现无缝对接。MOOC与微课又是相互联系的,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为它们提供了进入大学真实课堂的可能性,翻转课堂(flippedclass)则为它们创立了现实的网络课程范例。2010年8月,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TechonomyConference)上对未来教育模式及发展做了展望,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成为最好的学校。2012年肇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微课、微课程接踵而来。预言提前成为现实。基于网络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借助网络媒介,打破传统的固定课时的模块化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者得以更为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分配学习时间,完成学习目标,而学习场所也不必局限于教室,这为学习者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便利。

2.2海量资源冲击传统教材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不应当只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了什么。教材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普遍及个性化需求,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因此,王云,刘宝泉(2003)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网上交流及合作能力…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克拉申著名的“i+1”理论揭示了外语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来衡量现行文学教材的难度,那么不少英美文学教材的难度一边倒地趋于偏难。学生在梳理文字方面已经十分吃力,阅读兴趣便相应收到影响,欣赏一说也无从谈起。另外,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普遍沿用传统“时期-作家-作品”的固定模式,使得教学灵活性、选择性、独立性大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降。而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的海量资源,可选择性与可控性均是模式化课堂无法实现也不可企及的。

2.3原语英美文学冲击传统英美文学曹顺庆教授谈到“比较文学”的时候有过一段话,说中国人讲外国文学,本身就自然地在以“他者”的眼光、思想在审视这些舶来品,就是“比较文学”。换言之,尽管我们现在的英美文学教学所用教材是英文版的原著或原著节选,课堂用语可能也是全英文,但是无法避免地,我们的解析、认知、欣赏都难以摆脱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英美文学课和英美国家的英美文学课不可能等同起来。高玉教授(2001)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法国文学或者英国文学等原语言的文学作为“原语外国文学”,其实暗含着两个基本原则或前提“,那就是:一、对于研究的对象来说,我们是‘它者’,原语种的人不会把我们称之为‘外国文学’的文学即指称的对象称为外国文学,对他们来说,它恰恰是本土文学。反过来,对于研究的主体来说,我们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对象则是‘它者’。这里,‘内’‘外’关系其实已经表明了我们的研究视角、立场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方法论。二‘、原语’一词表明我们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语言的外表形式以及深层的表述、话语方式、思想和思维的特点,表明我们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语言的语境以及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更为深广的文化传统、知识背景和社会基础,表明我们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语言的体系性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性。”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亲身接触英美国家专家学者的教学,聆听他们的观点,学习他们的方法,接受他们的理论,而只是全封闭地参与本国教师的教学,那么最终便没法真实感受英美文学作品在原语国家学者专家眼里的地位、影响及其所携带的文化符码。而基于云计算的现代教学手段,直接将世界著名大学里的英美文学专家学者的课程呈现给学习者,使得零距离接触原语英美文学成为现实,同时也冲击着我国传统英美文学教学。

2.4过程性考核冲击终结性考核与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相应的考核手段,也是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局限于知识性、识记性的考核方法,将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学习兴趣压制在琐碎的记忆上面,无法领略文学的魅力,文化的异同。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是改变其终结性考核的现状,真正实现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新型考核方式,使得教与学的中心转移到文学鉴赏与学习本身上来。根据笔者调查及教学实践,认为基于网络教学的英美文学考核,应当进行如下改变。第一,尽可能减少采用闭卷考试这一形式。或者说,如果不得不采用闭卷形式,应尽量避免“知识型”的题目,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代之以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对文化的理解,采用思辨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题目;第二,尽可能增加过程性考核与评价,采用“开放式”的考试模式。如,将期末考试与学期论文和读书报告,文学作品评论、鉴赏,作品内容解读,文学意象比较或文学人物评价等考查结合起来,同时加入课堂表现所得的平时成绩。这样评价结果更准确、客观、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开展“对话式”课堂教学,培养有见解、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微环境

1引言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1],提高学生跨国的文化交往和交流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学生学好“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重要支柱,虞建华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2]。但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的课时少,英美文学的选读作品多是名篇名著,作品本身及涉及的文化背景、语言等高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微环境(微课、微博、微信)中来改革英美文学的教学,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微信及其可实现的教学功能

通过微信(WeChat)能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作为沟通工具的微信兼具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还可以同时对多个使用微信的用户发送自定义内容,也正是上述强大功能让微信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成为可能[3]。智能手机携带方便,网络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也可在任何地点学习,突破了课堂和教室的限制,可实现课堂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微信具有以下教学功能:1)教学内容推送功能。学生个人学习进行追踪,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数据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技能以及根据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引导的技能在教师的教学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2)交互功能。利用微信的聊天功能,可以设立多个微信圈,微信群是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在群中可以发文字、视频和音频,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微信圈创建简单,可以设立学生群,师生群,学习互助群等,微信流方便,可实现语音交流和视频交流,学生可以针对学习的疑惑随时向同学和老师求助,教师和同学也可随时进行回答,是释疑解惑的绝佳平台。

3微信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3.1利用微信订阅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推介

英美文学课程涉及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英美文学史、经典作品选读。在大多数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最多只有两学期,授课时间大致是每周2-4节,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讲,英美文学的课时严重偏少;而传统的仅仅依靠课堂传授知识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课程量的需求。笔者认为,英美文学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微信的订阅号来实现。英美文学的微信的公众平台可包括以下几个内容,“e课堂”“电子教材”和“课后练习”。“e课堂”主要作用是提前预习,提供大量有关本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传学生可以提前观看的教学视频,视频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推送必须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兴趣为中心、以学生能力与个性最大发展为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电子教材”板块是对e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提供e课堂的电子文本,学生在没有纸质材料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复习学过的重点知识。同时近年来出版的各级规划教材都是延续以前的文学史+作品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以“文学史为中心”,忽略了文学作品,而学文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人文修养而非掌握文学史实,“电子教材”版块可提供文学经典的教材,克服这一矛盾。“课后练习”版块,可包括知识练习题、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微信公众平台可对学生的这些练习进行追踪,教师可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提供的数据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归纳,了解学生的不足,以加强课堂教学。

3.2利用微信圈来创建新的交互模式

微信群是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在群中可以发文字、视频和音频,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建构主义认为,交流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交流是为了检验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KafaiResnik(1996)强调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4]。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多囿于课堂,交互的时效性、灵活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且交互大多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较少。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可以创建以下群作为交流的平台:1)文学作品阅读交流群英美文学课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门阅读课,需要读者的解读才能生成意义,阅读是读者的心灵与文本进行的对话,这种过程是一个思辨和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明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7]。2)课堂互动群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先介绍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如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思潮,作者的生平,创造思想,然后解读其代表性作品,透过情节、人物和主题来把握作家的写作风格,总结作家作品对文学界的影响和意义。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作品本身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得文学课变成纯粹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一考完全忘记。”[5]英美文学课程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学生,不是教(teaching),而是学(learning)。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欣赏、分析文本,培养对文学的感悟力、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学的价值。文学具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普世价值和比较价值,需要学生去涵泳、体认。设立课堂互动群,教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上,将文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跟生活相关的文学,采用问问题的方式,按照事实性问题、阐释性问题、实用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的顺序,一步步激发引导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影视作品欣赏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要克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同时还要发挥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但电影是视觉化的,具有形象的直接性,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基本内容,感受作品魅力,如《简爱》中,既有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坚定不渝的追求,也有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的描述,如果仅通过课堂上刻板的形式讲授,很难将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展现给学生。设立影视作品欣赏群,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激起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而在群里交流对作品的看法,则有助于学生培养的思辨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英语的运用普遍提高,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已成为各国交往和沟通的重要语言。教育部也十分重视国民的英语教育教学,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英语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束缚,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面也日益显露处自身不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例如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向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应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持无所谓态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习惯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成果并不显著。因此,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能够保持和提升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不断创新,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逐步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以创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充分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和理念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只有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大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并得到具体运用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化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调整,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编排、课堂活动的设置、课后作业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模式、标准等。大学英美文学课程属于理论应用型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人文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别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总是存在“重语言轻文学”的教学理念和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对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指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英语文学著作的技能,掌握理解文学、鉴赏文学的知识和分析能力,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知识构架。但这一教学目标仍显得概括笼统,因此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2.2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担任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均是学校聘请的中青年高校教师,相对经验颇为丰富的老教师和教授而言,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尚显不足,文学背景和文学功底也相对欠缺,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对所教授的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情绪,其中还有些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未达到胜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无针对性教学;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中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略了课堂氛围的营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课堂互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目前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较多,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也很多,而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

2.3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兴趣缺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缺失、课堂参与性不高。具体表现主要有:英美文学作为选修课程相较其他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难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讨论或课堂活动中,课后主动阅读英美文学著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欠缺。

2.4课程与社会大环境不对接: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素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目前英美文学课程的社会背景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由专业人才教育转向了通识人才教育培养。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科或专科)在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后也不一定就从事与英美文学领域相关的工作。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性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目前,多数英美文学的教材设置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程度化较高,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词较多、课文难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5英美文学课时相对较少: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倾向于在课程设置时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而没有设置为必修课或专业课。并且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多数采用大班集体授课形式教学。作为选修课在课时设置方面就会相对减少,一周一般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在一学期或两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课程的定位和课时量的设置就体现了高校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热情,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知。

2.6教学方法单一: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多采用单向式的灌注教学或讲授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单一讲解和传授而来,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自身的接纳信息的能力。虽然近些年课程改革得到了一些成效,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2.7考核标准生硬:

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多数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目类型主要涉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阅读题、分析题等,囊括领域较为广泛,但多数学生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考前的备考,使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学习技巧,缺乏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的训练,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联合起来,反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必要的条件下,把一定的心理学和教学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掘和满足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才能彻底实现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论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陈明明;浅谈素质教育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邓天中;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并摆脱其尴尬的境地?我认为,任何一门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文学课到底要如何来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有所收获呢?我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文学课的教授可以调整为“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 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等各种奖项。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1999年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刘润清,2000)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第6篇

【关键词】文学 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 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 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 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 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第7篇

关键词: 现代教学媒体 英美文学 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作为我国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与语言类课程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文化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少研究者和教师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训。本文主要探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改变整个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有模式。不仅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发生着根本变化,而且课堂教学也失去了独一无二的传播站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成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而在外语界,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也在轰轰烈烈地兴起。对于英美文学这一门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成为势在必行的教改之途。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路

多媒体技术用于外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其优越性和局限性被反复探讨过。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使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产生最好的教学效益,是这项教改中追求的根本目标。

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结合的原则。“文学首先诉之于读者的情感世界”(《文学理论》第296页)。这一关于文学性质的定论也许就是文学与多媒体结合的难点,文学课上的师生交流因此显得更为重要。制作文学课件不能像一般语言课件那样,让计算机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成为教学的控制者。为了让教师在多媒体辅助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我们选中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把教学课件做成完全由教师控制、选择和修改的一套助教型课堂演示系统。

文学性和适用性原则。所谓文学性,就是从课件的设计、制作到使用,都不能脱离文学课的要求,都要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时的认知规律;所谓适用性,就是从课件自身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的选取,到教师授课时的知识呈现、媒体选用、课堂活动的展开,都要符合文学课的要求:该用的媒体就用,不该用的一定不用。知识点的呈现、课件设计的框架可以遵循时间顺序,也可以有非线性的跳跃。

交互性和开放性原则。传统的文学教学注重的是对文本的研读和对“权威”的解释,据此,课件只要给出问题,然后链接上“标准答案”就可以万事大吉,教师不用费时费事启发、调动、参与师生讨论。但是这种方法会误导学生,养成他们对教师和“Key”的依赖性,从而束缚他们联系自己的经历、从多角度理解文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思维和批判能力。因此,文学课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要;给教师创造修改课件的便利和灵活安排教学的自由,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批评能力,而不是像一般的语言学习课件那样,仅仅是为了提高阅读技巧。

二、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能够克服其他教学模式无法逾越的困难,具有诸多优势。

1.高效省时,有利于文学能力的培养。高效省时是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最明显的优势,原著几百万字的小说、戏剧,一旦拍摄成影片,就是一两张影碟,携带播放都很容易。播放英美文学名著光碟,就能克服作品阅读的时间紧迫的困难。虽然观看影碟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阅读,不具有阅读时的独到“韵味”,但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问津英美经典名著,能对文学名著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感性的理解,解决文学长篇巨著“课上无法教,课后难自学”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得到培养。英美文学原著,语言难度大、篇幅长。学生如果想把文学史上公认的重要作品通读一遍,则很难做到。教师在作品选读课上只能忙于文学原著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则忙于接受“权威的或正确的”释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常常只能是启而不发。因为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并未通读那些文学名著,无从产生属于自己的“判断力”。

由于文学名著多媒体影碟能把名著完整地、生动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包括真实可信的历史背景,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大,加上教师的重点讲解,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当教师在文学选读课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获得多种合乎情理的释义,学生的“文学能力”因此得到培养。

2.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乐于互助。传统模式的文学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属于灌输型的教学法。一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凭借文学教学软件,每个学生就都可以在各自的电脑上自主学习,这时的文学课就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名著影碟辅助教学,虽然无法做到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我们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写作训练。实践表明,在这一切课堂活动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相当显著,能在充满情趣和欢乐的氛围中进行,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逼真理想的语言环境。文学名著多媒体影碟综合了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提供了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渲染的背景音乐,加上演员的生动表演和地道的英语,共同构造出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所不可能具有的异国风情,可供学生耳濡目染,亲身“感受”。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语言氛围”。

为了了解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观看影碟显然比阅读原著容易得多。英语水平本来差距较大的同学,可以坐在一起学习。当然,各人的收获不会相同,这是因为,多媒体影碟的制作过程,或多或少都会对原著进行改编,对原本非常深奥难懂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番“化简”。

4.新增的语言“实用技能”。传统模式下,学生读了一些英美文学原著,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一旦要看原著影片,仍感困难重重。多媒体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在传统的阅读之外,多出了一项“视听”内容,譬如,观看多媒体名著影碟,学生的视听能力势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经过一两年的系统训练,学生能够看懂原著影碟谁也无法否认,英美文学课包含了实用的“语言技能”训练英语视听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更能适用开放的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学教学模式的衍变,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英美文学课带来巨大变化,它具有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三、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互动式教学目的的加强。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做到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教师要明确所使用的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旨在解决那些用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绝不要用。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板书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节省大量的传统板书的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媒体屏幕的展示,获得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各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能强化记忆,激发他们的思考潜能。通过制成幻灯片的课件,教师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加上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补充,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对于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布置下去,得到学生的反馈,即能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这对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很大的益处。

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时机和度。正确把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时机和度,原则是要少而精,不搞花架子。一堂新课的开始,多媒体课件一般用于创设情境,提供学习目标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引入新课。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当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时;当学生的思维缺乏凭借物,学习内容抽象而教师仅凭黑板、挂图和一张嘴又难以讲清楚时;当学生学习感到困难,需要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要应时而异,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发挥电化教学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优势,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辅助软件,教师在课堂上有控制权,但在课后应让学生复习浏览,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语

英美文学的教学是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是架设一座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的桥梁,对于新世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领会文学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培养其阅读鉴赏水平,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是每一位英美文学教师在这个网络时代所应努力奋斗的目标。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逐步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Ⅰ)&(Ⅱ)[I].外语研究,2002(1),(6).

[2]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2(3).

[3]范谊,苒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4]朱小琳.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5]夏仁康.由多媒体热引起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0,89(9):43-46.

[6]刘仪华.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6(4):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