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微课程本科教学范文

时间:2022-11-10 21:34:55

序论:在您撰写微课程本科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微课程本科教学

第1篇

(一)在训练课件中确立被试的知识点

在师范生进行完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训练后,发现有较多不如意的地方。由于高校对师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双重重视,所以在进入高级技能训练(I),重点在五分钟的说课设计导入等方面加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组织管理,训练以视频评价中的关注度为主要参考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本文用VBScript+UCINET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化分析,运用整体网技术对师范生的合作训练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在训练课件制作上引入变量采集训练内容学习数据,根据个人爱好展开学习,为师范生训练确立了新模式。为此,本文由参与度要素提出对微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实验室网站提供视频、文字、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的微课程。PhilipGuo、JohoKim和RobRubin研究了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提出了最实用的一条建议:视频短片更吸引人。在实验室转型服务知识模型ML-STKM中要求课件视频碎片化,一般时长不超过6分钟,否则参与度急剧下降。

2.对知识点展开视频、文字、回顾、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对知识点展开设计可尝试利用实验室现有环境如:规章制度宣传栏、仪器设备陈列室、学生作品展览介绍等采用非正式的场合录制视频、模拟一对一辅导的办公室谈话等方式,一方面没有必要花大价钱又可以具备音频、视频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改善微课程声音和画面的质量,确保蕴含个性化学习要素。

3.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视频、文字、模仿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利用绿屏或蓝屏录像抠像技术,辅以抠像人物+电子讲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话、评价及模拟学习或操作,提升交互性扩展个性化学习的途径。

4.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书写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可汗式的边画边讲教学(手写板)要比幻灯片或者代码截屏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在对一个知识点讲解中辅以动作或者连续的视线牵引,好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5.对知识点跟踪记录,学习完设定的必要标记要素。对于授课类视频,设计中运用Timeline设置视频中断点提高视频学习的交互性,同时注意重点应放在提高首次观看的体验上;而对于辅导类视频,则应方便回放和快速浏览,例如在视频中插入大号字体的小标题,同时定义变量采集相关访问数据。

(二)资料收集实验室网站使用

VBscript+数据库的编程方法,对所有知识点按要求进行评价和调查选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编程自动处理成UCINET格式数据。

(三)知识学习角色编码

实验室网站的前台程序获得了“训练知识交往关注矩阵”:用数据库记录了该班学生的观摩视频、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动画、互评记录和知识测试情况。根据上述算法,例如如果两种选择要素2项,就在其相互对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否则为“0”。将获得的数据导入到ucinet软件中对数据进行对称化处理,使用了“max”命令,进一步获得“关注矩阵”、“紧密关注矩阵”、“非关注矩阵”等,这些矩阵中记录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四)实例应用

在上述网站设计中,虚拟了训练者喜爱沉浸式学习,进行基于Ucinet评价的知识点个性化教学(沉浸式学习法)网站设计,以一个班26名同学的访问学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沉浸式学习法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知识点设定的媒体要素有较高的要求,要产生“流连忘返”的效果不是网站的设计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知识生产者对学习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高质量的知识点标记要素是个性化网站的生命力,这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学习效果是一致的。

二、转型服务研究的目标

本文对在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知识模型ML-STKM(MobileLearning-SupportTacitKnowledgeModel)进行应用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开发围绕个性化本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资源,制定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制作规范、技术规范;该模型支持移动互联(或云计算)环境中个性化知识评估、知识存储和学习主体隐性知识的建构,利用教学型实验室的优势为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拓展到移动互联(或云计算)中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源。以微课程资源建设和推送为突破口指引教学型实验室的服务转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教学型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型实验室开发的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本科教学现实需要;针对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课程开发的不足,尝试用ML-STKM模型研究个性化教学案例、学习案例的形成机制;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开发的微课程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开发的原则是什么?微课程的结构化、有序化对本科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有什么影响?

(二)研究重点

1.知识模型ML-STKM下本科课程结构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2.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设计规范、技术规范;

3.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现有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职业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化实施原则和步骤;

4.在现有教学型实验室技术支持下微课程推送的技术选择及效率研究;对新技术开发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思路微课程(Microlecture)

第2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本位 教学

我国古代汉语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和最初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以语法为本位进行教学,比如辽宁大学等一些高校;一种是以词汇为本位进行教学,如北师大等高校。二者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从教学而非单纯研究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词本位更加具有优势。下文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本问题。

一、本科古代汉语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委师范司在1991年12月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1]这就明确了本科古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而就现在我国一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状况来看,有一些问题恰恰就是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实用性。

(一)过分注重语法、抽象知识的讲解

古代汉语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不同,古代汉语作为语言类课程更加抽象,虽然古代汉语也是基于大量的古代文献进行教学,但是对于文献的处理方法却是从字词句以及语法入手,以求精确地疏通词义及文义,而非古代文学课程那样去探讨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和思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则着力于最为抽象的语法教学。有不少学者还在探讨建立统一的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二)大部分教学手段仍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

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古代汉语课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五六十年代时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过去这套教学法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但是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产物,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的学情:大学教育去精英化后,学生的学术水平普遍有所下降,再用过去这套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效果欠佳的不利影响。

(三)古汉语词语讲解仍然是孤立的、零散的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针对词汇,其实一直以来并未形成高度的重视,虽然在经典的教材中都会有通论等涉及古今词、联绵词等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相对零散且孤立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词汇学内容,同时,在对具体字词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我们也容易陷入“原子主义”泥沼,即只是就词论词,就文本中出现的词做出解释,哪怕是文中的临时义,这样使得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不了系统性的词汇概念。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认为,在本科古代汉语教学中必须要立足学情,直面问题。王力先生指出:“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的问题,语法的关系不大,因为语法富于稳定性,古今语法不是太大的。学生们读不懂古书,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他们不懂文字的意义,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古代语法。”[2]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对于王力先生的话也是感同身受,而词本位教学法,可以看做是对于这一困扰的最好解决办法。

二、词本位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体现在词的中介地位上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下接字,以字成词,上承句和语法,以词为构成要素。在古代汉语中,因为大量的单音节词的存在,所以如果不理清词的这种中介地位,初学者经常会把词和字弄混淆。比如“後”,词义为“后面”,只有让学生们能够认知这是一个词而非一个字,才能让他们进一步对“後”与“后”(国君)加以区别。同时,词又是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对句子中词义进行解释。因而必须对词高度重视,进行系统性考察研究,才能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一整套古代汉语词语系统,掌握住古代汉语学习的钥匙,进一步外化为实际中的语言应用技术。

(二)体现在词义的本位性上

词义是疏通文献含义的根本,阅读文献最重要的步骤即词义的分析,其本义和引申义等分析。这是理解句子、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语言中词义是在不停地演变的,汉语史对古代汉语加以分期,其依据虽然有语音、词汇、语法等多方面,但实际上,划分汉语史分期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过大,以至于不同时代的语言情况迥异。因此对于词义,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必须把它放到最根本的位置上,否则语法的研究乃至语音的研究都成了无源之水。

(三)体现在语言精练运用上

文言文学习促进了学习者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言简意赅的语感,而词正是这其中的核心要素。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古籍的阅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较之现代汉语具有言简意赅、精简凝练的优点,而这种优点并非体现在语法上。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汉语语法体系除非是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文章中一些极个别的语句,否则是不会出现的。而词汇则不然,现代汉语词汇复杂多变,在运用中,必须自觉地使用一些古汉语词汇,否则会使文章变得冗长唆。

三、古汉语词本位教学法实际操作

古代汉语词本位教学法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对于词本位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得以深入地发展,并且有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结合本科教学实际,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依托词语本义,疏通常用词义,提及低频词义,忽略冷僻词义

针对本科生古代汉语词汇教学,应当重视常用词本义及常用词义的教学,而非一些冷僻的词语,“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单音节词又往往不止一个意义,这些意义之间一般又都有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而且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意义,这个中心意义就是该词的本义。本义就如同一网之纲,引申义就如同网上之目,纲举则目张。本义明确了,其他众多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引申义,就会有条理地联系起来。因此掌握本义是学习词汇知识的关键”。[3]只有让学生对于词语本义加以了解,才能顺利地让学生以本义为基点,扩展认知其他义项。

张永言、汪维辉在《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说:“词汇史有别于训诂学,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古词汇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兴趣和力量集中于疑难词语考释的现状亟须改变;常用词语演变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并放在词汇史研究的中心位置。”[4]这里虽然是在说词汇史,其实对词汇教学亦然,不应该把学生看做专门的训诂学者,更不应该把学生当做是“当代孔乙己”,应该把教学内容锁定在常用词的常用义上。比如“为”,该词义项非常丰富,如下表:

在教学时我们务必让学生首先了解“为”的本义:以手牵象去田中耕地,为会意字;从爪,从象。从字形等方面入手,学生就可以对本义有一定概念,再顺水推舟疏通引申义:假借为“伪”。有做、作、干、搞等意。这种词语和义项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教授这类词对于学生的影响势必要大于对“”、“”的解释教授。

(二)以现代语言学语义场为理论依据,对文本出现的古汉语词汇进行系统性分析

古代汉语教学应不应该引入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场理论,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古代汉语属于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并非独立的,所以应该用一切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语义场理论在本科教学中如何进入古代汉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应该否定的是刻板的介绍和特例的运用,取而代之,应该是自然的、贯穿到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如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了“征”这个词,除了应该讲解“征”的各个主要义项、在文中的释义外,还应该将“征”置于“发动战争行为”这个语义场内,分析其与语义场内“伐”、“诛”、“讨”等词的异同。如图:古代汉语词义变化繁复,往往难点不在于迥异,而在于微殊,用语义场理论系统地讲解这些词语,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远比对一个个独立词语进行解释要有效率、有效果得多。

(三)以语法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综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提倡词本位教学法并非是走向一种极端,即只注重词语的重要性,而忽视古代汉语内在的骨骼――语法。诚然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语法教学为纲,但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如果单纯去语法化会造成学生在认知词汇系统时产生障碍。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忽视了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则不能让学生了解“惧”的词义为“使……害怕”,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的例外词义,破坏了词义认知系统的构建。

四、小结

古代汉语词本位教学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提升了对学生更为实用的古籍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的凝练性。而对于教学者来说,脱离了一味的较为枯燥的语法阐述,也在很大程度上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因此,词本位教学法对于本科阶段古代汉语教学是举足轻重的。近些年,北师大王宁先生等一批知名学者纷纷投身于该领域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词本位教学特色的专著及教材,笔者也愿意跟随大家脚步,对词本位教学法加以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师范司.汉语言教育专业教学大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教学参考意见[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王昌东.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散论[J].赤峰学院学报,2010(8).

第3篇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课题组以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为尝试,本文概述了微课的特点,探讨微课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教学的运用,提出几点教学反思,本文以《成本会计实务》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内容为例设计制作成“微课”模式进行教学分析。

关键词:

微课教学;成本会计实务;直接分配法

一、课程现状调查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非常注重计算和操作技能。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如何把成本核算的内容以更有趣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经课程组调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大多沿用黑板、教材、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这样就造成教学模式固定,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灌输式教学以及其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消化吸收,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微课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趣味化、个性化学习,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移动学习、重复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因此还可以作为教学补充手段。

二、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

1.微课教学模式简介。“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年所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在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当前的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提出并运用于在线课程。微课,以其具有持续时间短、容量小、主体明确、形式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成为了学生学习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微课”以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某个知识点讲授,有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重点、难点知识,或者课前课后复习巩固所学习及练习的内容;另外,“微课”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拓展课堂内容。本文以《成本会计实务》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直接分配法的“微课”设计为例来进行说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过程。本文所要介绍的“微课”教学是微型课程的简称,主要是指各教师或教师团队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PPT、板书等,根据教学目标自行开发设计,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内容短而精,主题明确,记录教师针对某一块知识点(包括重点、疑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整个过程的微型课程。

2.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为研究微课教学模式对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适应性,课题组在高职高专院校(浙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进行了试点,本文选取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这一知识点作为一个微课设计案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利用微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个视频设计过程如下:

2.1课前任务以提问的方式给出本节课要引出的内容。在工业企业,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哪些部门使用和服务的?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是否也有相互提品和劳务的情况呢?例如,机修车间是否为供电车间供气取暖,供电车间是否也为机修车间提供电力?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微信等平成如下任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什么是直接分配法?教师把设计好答案的视频上传到在线学习和微信平台以供学生课前了解。

2.2微课视频设计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是微课的主要载体,不仅要求时间短,内容也要精简,因此精心设计微视频是微课获得成功的关键。“直接分配法”下微课视频整个教学过程按微课结构、教学步骤、设计思路如下:第一、片头(5-10秒)呈现微课信息,展示微课主题内容-直接分配法;可以设计旁白展示主讲老师个人信息,并配以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第二、导入(50秒)。可以设问导入,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最终都是要分配出去的,那么分配有哪些方法,分配率怎么求?在分配的过程中,是否要考虑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呢。今天要给大家的直接分配法就是可以不用考虑辅助车间内部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第三、新课讲解(8分钟)。围绕目标,案例教学、逐步引导、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提问:这种方法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有什么优缺点?讲授:直接分配法分配率的计算,各部门所分配到费用计算过程,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优点和缺点。用PPT展示相关内容。

2.2.1PPT内容设计要点:字体要大,采用明亮颜色,合理配合动画、flash、声音、图片,忌整版文字出现。

2.2.2PPT演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的编制过程。讲授: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结转基本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会计分录。第四、回顾小结(1分钟)。教学小结,引发新思考。教学小结:一个案例,贯穿始终,举一反三。思考:结合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比较两者的归集和分配有各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五、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课不仅除了微视频制作,还包括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PPT、课后习题等辅助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后跟学生的互动和探讨交流。同时将本次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PPT、课堂课后习题(附答案)等辅助资源一同,方便学生课后反复学习、强化学习。

三、微课实施的教学反思

《成本会计实务》微课实践表明,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微课的实践与应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工具准备齐全。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大多数学校有专门录制视频课堂的录像系统,要事先跟学校沟通好,另外,也可以借助照相机、手机、手持DV、录像机等设备进行录制。录制时,可以根据情况边操作、边配音、边录制;也可以先操作,后配音。但是一定注意镜头推拉要突出的地方,录制好的视频,也要反复查看、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从而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2.合理选择知识点。《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很多知识点还是很适合微课教学模式的,但是像有些课程,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涉及的一些纯理论化的知识点教学就并不是很合适使用微课形式,教师应有的放失,合理筛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微课的形式,如果知识点选择不当,纯理论的长篇大论看去就很乏味,就会打击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学习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微课不能以老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归根到底学习过程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中来,通过制作过程的付出得到制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加强微课资源库不断更新。由于知识点的不断更新变化,课程标准会发生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等也会不断修订,应及时更新微课资源库。

四、结语

为了适应学生趣味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相信“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在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应用和推广。

作者:姚美琴 单位:浙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姝梅,基础会计课程微课开发与应用[J].职业教育,2014(11).

[2]李妙娟,基于微课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探讨[J].文化视野,2015(3).

[3]骆淑芳,微课在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5(12).

[4]姚美琴、周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实训中的运用[J].新智慧.财经,2015(10).

第4篇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特为我校《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补充教材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物理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完善学生的物理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应学校要求,我校的《物理校本课程》开设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物理发展史、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实验与创新。这些单元板块针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情趣爱好的学生设定。下面就重点探讨一下本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

一、设立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希望通过《物理发展史》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

其次,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新物理课程的最低基准,在知识深度要求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要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在体验、认识、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实际应用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如此建构基础型物理课程,想所有学生提供包括生活物理、概念物理和应用物理在内的必需的物理知识。”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相应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延伸。

第三,校本课程要以教学内容为突破点,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力求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新鲜和乐趣,从而进入创新学习的状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把创新实验引入校本课程,是进行物理教学改革实验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开设《物理实验与创新》板块,通过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非常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实验进行教学,同学们跃跃欲试,热切的展开思考和讨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既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活泼的学习。

二、设计课程的内容

对于《物理发展史》,我们首先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物理故事(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并查找了大量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

对于《生活中的物理学》,我们则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器件(自行车中的知识等等),围绕人类的衣食住行设立专题,初步设计出了这个单元的内容。

对于《物理实验与创新》,我们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使用动滑轮一定省力么、影响扩散快慢因素的探究等等),形成数个创新实验专题。

校本课程与物理课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的课程内容的优点:

1.校本课程内容可以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2.方便同学们选择,由于校本课程是随着课本走的,这使得校本课的内容在每个学段都不相同,既彼此独立、又可以相串接。

三、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校本课程主要是以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的养成为主,而非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其教学内容更要注意“广、浅、精”的要求,它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物理课堂教学。相较于物理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学习完《磁生电》这一节内容后,校本课程就都围绕学生门熟悉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发电机分别安排了“怎样认识发电机”和“电磁感应实验的深入探究”的内容。

在“怎样认识发电机”一课中,教师从精彩的发电厂发电过程的视频导入,提出最初的发电机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发电机的最初设计开始,调动学生一起讨论设计中的不足,并联系自己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对其进行改进,直到完成现代版的发电机设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复习巩固了物理课本中有关磁生电的基本知识,又初步了解了发电机的原理及发展历程,还能体验设计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脑海中也逐步形成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 本科教学 教学改革 Matlab软件仿真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41-02

Research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urse

Hong Tao

(College of Telecommunications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and requirement of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our country,the problem of cultivating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alents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experimental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and course examination metho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practical teching.It is proved that teching reform had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is paper.

Key Words:Satellite communication;Undergraduate Teaching;Teching reform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信息交换的无线通信技术,综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计算和航空航天技术的交叉学科[1-2]。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不断革新,例如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相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培养我国的卫星通信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挑战[3-4]。

在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卫星通信》课程是作为大四学生专业限选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在《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级的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的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基础理论在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卫星通信的组网技术。课程总共分为5个部分的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32个学时和8个实验学时,考察方式为闭卷考试结合试验成绩。在其他高校卫星通信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5-6]和笔者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本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程,讲授内容是建立在《通信原理》等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学生对于无线通信基础知识掌握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讲授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课堂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2)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注意力主要放在的考研、找工作等方面,学生对于卫星通信技术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普遍很低;(3)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枯燥,加上卫星通信系统知识点的分散和抽象,使得学生课上对于知识点理解效率低下,课后更没有时间回顾课程的内容;(4)考试前学生只是结合前几年的考试试卷采用死记硬背的备考方式,根本不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导致学生考完就不记得所学习的课程。上述的几个方面导致课程的通过率逐年下降,学生选修学习这门课程的人数逐渐减少。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是《卫星通信》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以下三点的改革思路:(1)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回顾对比无线通信的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在卫星通信系统级平台上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拓展课程等手段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从事卫星通信事业的兴趣;(2)知识点讲授,卫星通信课程知识点较为分散,在讲授的过程中对比其他的通信网络知识点,在对比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卫星通信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引入Matlab软件仿真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使得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3)课程考查方法,将传统上课点名和期末考试的课程考查方法改为平时大作业、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查方式。

1 教学方式改革

作者认为学生对于卫星通信课程学习的效果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知识点讲授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好上述的两个方面作者从以下的三方面入手,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效果。

1.1 课堂讲授方式

卫星通信课程在无线通信体系中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应该放在整个无线通信大的背景中来讲授。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作者在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以下的三种讲授方式:(1)支撑知识点的回顾,学生在理解卫星通信中新的知识点的时候,都需要用到无线通信中基础的知识体系,讲授在讲授之前用适合的时间回顾下基础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如在讲授编码和调制技术的时候帮助学生回顾下编码的基本概念、正交调制等基础的知识点,再引申出卫星通信中使用的LDPC码、QAM调制技术等知识点。这样使得基础知识点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会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恶性循环;(2)联系对比教学,卫星通信网络是适用于卫星通信链路的网络体系,与传统的地面移动通信网络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入这些差异性讲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卫星通信的知识点。在这种上下联系,左右对比的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引申出卫星通信的知识点;(3)拓展性课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堂时间中教师讲授的有限知识点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卫星通信系统的理解,需要激发学生对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更好的学习卫星通信的知识。作者在课程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拓展课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课程讲授中加入美国的探月工程和中国的嫦娥工程等视屏结合PPT的方式激发学生从事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

1.2 Matlab软件仿真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

卫星通信课程是一门需要软硬件结合教学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自主的软硬件动手能力。由于学校硬件实验平台受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基于Matlab仿真平台以大作业的形式布置一定的软件仿真实验,补充硬件实验平台的不足。布置这种探索性的大作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好的理解学习的知识点,如在卫星通信VSAT网络中对于欧兰B公式的理解,作者布置了相关的Matlab编程大作业,学生在课程考试中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很好,说明布置的大作业对于学生知识点的理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实验室的硬件实验中增加学生自主的动手实验内容,增加学生对于学科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对于这些系统安装调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的同时激发他们课程实践的兴趣。

1.3 课程的考查方式

南京邮电大学卫星通信课程传统的考查方式是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的考查方式。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考查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大多结合往年的考试试卷,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考试,考完后就不记得所学的知识点。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平时Matlab大作业占总成绩的30%、硬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课程结束考试占总成绩的50%的考查方式。在软硬件实验中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查资料学习和动手等能力。考试试卷中降低概念性试题的比例,适当提高探索性问题的比重,如在星站距和俯仰角知识点的考查中,在试卷中直接给出基本的计算公式,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计算公式,而在俯仰角的修正过程中增加试题的灵活度,如果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和Matlab大作业中深入理解计算公式的物理过程能很容易的解答试题,而平时Matlab大作业不认真完成靠考试前死记硬背公式的学生不了解公式的物理含义很容易在修正的过程中出错,这样能更好的考查学生对于卫星通信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者通过两个学年的实验,这种综合体系的考查方式更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2 结语

作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采用上述的三种教学改革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卫星通信课程的学习热情,选修这门课程的人数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清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该文对于卫星通信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初步的研究,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与广大高校中卫星通信课程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卫星通信系统[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夏克文.卫星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更新,谢智东,谭哲.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09(6):24-30.

[4] 杜青,夏克文,乔延华.卫星通信发展动态[J].通信技术,2010(3):24-29.

第6篇

关键词 计算思维 本科教学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4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UANG Shengjun

Abstract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mmaries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his teaching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presents some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which include: replacing the single course with a set of courses; performing specific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students; focusing more on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attracting students with various approaches.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2006 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CT)的概念,①为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10 年7 月,在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985”首批9所高校就大学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4 点共识,提出要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②

国内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相当的偏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课程主要局限于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以及常用/流行软件产品的使用。这些课程仅限于软件操作训练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类课程,而缺乏对计算思维的培养。近年来,计算思维课程逐渐得到重视,已经在全国多所高校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之前的软件操作训练式课程不同,计算思维课程重点让学生感性地认识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培养用计算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③

笔者所在课程组负责全校各院系大一新生的计算思维课程教学。课程组采用集中备课方式,对讲授内容与授课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研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过程,笔者对该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思维课程首次面向全校范围内大一新生讲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的问题。目前计算思维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比如体系结构、算法、数据库、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等。而课程的总学时数仅有24学时。虽然各部分内容仅作介绍性讲解,但时间分配上还是显得非常紧迫。对于部分内容,需要有一些前序知识作为基础才便于学生理解,如果先介绍这些前序知识再讲解则需要更多的课时分配。

(2)学生基础的问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差异巨大。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参加过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竞赛,甚至能熟练地掌握多门编程语言。与此相反的,一部分学生则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讲授计算思维课程时,如果照顾零基础的学生,讲得过于简单则会导致部分有基础的学生丧失兴趣,相反则会让无基础的学生跟不上。这样的矛盾非常显著而且难以克服。

(3)学习方式的问题。由于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中学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实际上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更强调宏观的、思维的、感性的认识。而大一学生很容易陷入细节中,专注于求解某一道题,而忽略了从整体上体会利用计算工具求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转变在计算思维课程上显得非常突出,但是对于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非常困难。

(4)学习动机的问题。计算思维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直接和专业相关,会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大。另外一方面,计算思维课程属于新开课程,其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正确认识。与专业必修课相比,学生认为计算思维只是一门其它学院开的课程,从心理上默认为不重要的一类课程。而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相比,学生会将中学时代的认识迁移过来,认为高考涉及到的课程显然更重要。因此计算思维课程虽然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得到了重视,但是在学生层面仍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使得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2 思考与改进

基于以上提及的问题,结合笔者教学过程的思考,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设想:

(1)设置课程群替代单独课程。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应具备的计算能力是掌握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并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④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与掌握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将目前计算思维单独课程分解为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群,每个课程偏向于不同的方向,则有利于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能选择与自己专业最相关的课程,提高学习动机与兴趣;另一方面,课程群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有利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加深入地讲解相关内容。实际上,像英语基础教学课程就设置了口语、听力、写作等多种课程。计算思维的课程群则可以结合计算机二级学科方向和学校其它专业配置来进行设置。

(2)实施可操作化的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缓解学生之间基础差异巨大的矛盾。⑤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其它基础课程教学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例如有些高校的英语课程会根据入学考试对学生进行分级筛选,按照不同的基础水平将学生分到不同的层级进行学习。而大学数学课程则往往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和基础进行不同难度内容的教学。类似地,计算思维课程也可以分为两至三个层级,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此外,即使是同一门课程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设置不同的考试要求,以及在课后练习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分层次教学有利于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同时也缓解教师在授课内容准备上的矛盾。

(3)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学习方式转换为面向思维培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对计算思维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其它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⑥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上,尽量关注内在思想的揭示与贯通,而不过分强调细节步骤。在课后作业及考试考核上,尽量关注对学生整体思想及思考方式的评价,而不强调对于细节操作和具体求解的考核。另外,应当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学生会慢慢接受用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

(4)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式入手。首先,应当强调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展示计算思维广泛运用前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授遗传算法时,通过展示遗传算法在日本高铁车头设计中的实际效果,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该算法的效用。其次,可借助计算机历史故事的介绍以增加课程趣味性。实际上,许多历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计算思维,在增加趣味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然地接受和掌握计算思维。此外,可以强化实验操作并及时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平台制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简单小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学科融合,引入跨学科元素案例。例如,结合化学领域的Gaussian软件来讲解计算思维如何体现在计算工具上,能让相关专业的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本科生计算思维课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总结和思考。针对教学内容繁多而学时有限、学生基础差异显著、学习方式转变困难、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开设课程群、实施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提高学习兴趣等若干可能的改进方案。在未来的教学中,笔者将结合实际适当引入这些方案,以便进一步提高计算思维课程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

②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

③ 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

④ 许丽娟,黄冬梅,王爱继.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5.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本科;岗位实习;教学;创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制定了课程从简单的营销岗位认识实习、普通的营销员岗位实习,到比较复杂的营销经理岗位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以顶岗实习为切入点的“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传统的“先学后做”模式,尝试“做中学、学中做”。下面基于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谈谈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教学创新。

1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是实现理论到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的关键课程,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实践体验的重要课程。课程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而设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听取行业协会、机电企业营销专家意见,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设计理念。

1.1 以能力为本位,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无锡地区的市场和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与企业共同商定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2 以企业为平台,实现“做中学”。以企业真实的职场环境、真实的营销岗位、真实的职责任务为基础,构建开放型的教学平台。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指导―监控―反馈―提高”,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

1.3 以共赢为基础,实现三方利益。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完全真实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储备所需人才;学校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同时赢得社会声誉。

2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在高职本科岗位实习的教学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模式,教师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企业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实习。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2.1 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地点与工作地点一体化。学生以企业为学习平台,企业的工作环境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

2.2 项目任务真实化。以企业的真实岗位为导向,实现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所有教学过程都在企业中进行,根据企业的真实需要,同时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共同确定顶岗实习的岗位种类,并为每个岗位设计了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使得每个岗位形成了一个学习项目,使学生岗位的实践与项目的完成合为一体。以企业的实际操作为原则,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相一致。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岗位,根据每个项目的目标,参照企业的实际要求,根据工作流程,企业和学校为每个岗位设置了真实的职责和任务,把项目分解为真实的工作内容,学生明晰了每个项目的工作步骤,更好地完成了项目的目标。

2.3 实践指导导师化。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实行双导师制。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操作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和心理指导。

3 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高职本科岗位实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他方”为主的思想。在此课程中,实习企业和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企业身份双重化,企业既提供实践岗位,也提供教学指导;学生身份双重化,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岗位的工作主体。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突破纯粹理论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做”的理念,辅助企业的专业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完成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完成了“做中学、学中做”。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顶岗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实践者、创造者,使企业成为合作者、指导者。具体的教学方法运用如下:

3.1 “现场教学+企业实践”法。学生在企业的真实岗位中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通过对企业业务人员的观摩,了解该岗位的礼仪规范和工作内容;在亲身的实习工作中,熟悉岗位所需的业务要求;在教师的现场教学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实践,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技能,具备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3.2 “底薪保证+提成激励”法。学生的实习岗位都是企业真实需要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报酬。对企业来说,为学生支付的报酬即是成本,企业必然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按照员工标准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报酬是对其劳动付出的回报,是对其积极表现的激励。报酬的基本结构为底薪加提成,底薪标准保证学生基本生活和学生的实习质量,提成则是对业绩突出学生的特殊奖励,也是同学间形成有序竞争的良性机制。

3.3 “实时指导+定期座谈”法。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销售经验,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为学生进行实时指导。企业也定期举行座谈会,通报学生的工作情况,使学生在交流反馈中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学校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短信、面谈、座谈、现场指导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指导。

3.4 “双导师制+双评价制”法。学校和企业都为学生配备了指导教师,企业的指导教师为相关岗位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经理、主管和资深业务骨干,采用一对一指导方式,负责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实时指导,并考核学生的态度、表现和工作业绩。学校也配备了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每人指导学生3~5名,负责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评阅学生的实习周记、专题报告和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