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0:04:05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英语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析,浅述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及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 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
5结论
【关键词】 模因论 高中英语 文化学习
一、前言
文化学习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有效采撷文化元素,往往产生文化误解或文化真空,影响学习效率,产生交流隔阂、互动障碍和交际误解。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化教学的要求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文化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文化学习行为加强指导和矫正,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效性。
二、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通过模仿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任何信息,只要能通过广义的“模仿”而被“复制”,即可被称之为模因,比如曲调旋律、时髦用语、时尚服饰、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姿手势、客套礼节等等文化传递单位。
在文化学习领域,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其特殊的途径、形式和阶段。文化模因的传递主要通过“文化知识传输、文化知识运用和文化信息交流”三种途径来完成,表现为“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大类型。基因型模因传播是指相同的文化信息的异型传递,表现型模因传播是指不同的文化信息的同型传递。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输(Transmission)是文化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
三、《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牛津高中英语》是2005年起在江苏省开始使用的。整套教材共11个模块(必修和选修),每个模块由3-4个单元组成,每单元均包含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 Self-assessment七大版块。各版块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连贯,又强调语言能力的训练,既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包含中外各类文化元素,既推介了外国文化,又宣传了中国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校生活、亲子关系”等文化元素着手,逐步渗透了包括“环境保护、时尚潮流、科学研究、人际交往、世界风俗”在内的各种文化内涵。同时,教材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网络应用、广告解读、自然探索、考古研究”等方面的文化探究性学习材料,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人文价值。
四、模因论影响下的高中英语文化学习
模因论视野下,文化学习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模因的复制过程。立足高中学生的英语实际,我们可以把模因复制辐射下的文化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文化摄取和情感认同阶段、文化理解和信息存储阶段、文化交流和认知矫正阶段及文化融合和体系建构阶段。英语文化学习的四个阶段既是文化模因复制的不同过程,也是学生跨文化意识提升的不同阶段,各阶段之间科学铺垫,层层深化。
4.1文化摄取和情感认同阶段(文化模因的同化)
文化摄取和情感认同阶段是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起始阶段。该阶段,文化模因和学生个体发生接触,并得到学生个体的价值认同,形成了模因同化的可能。
学生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School Life in the UK”这一单元时,获取了关于英国高中生活的各种文化模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摄入了教材中出现的英国高中的作息时间、课程设置、校园布局等文化元素,并在情感上予以认同,此类文化模因便开始了同化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刺激学生的认知感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4.2文化理解和信息存储阶段(文化模因的记忆)
在文化摄取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文化模因在通过阅读、练习、讲解等形式在学生个体的大脑中以信息的形式加以保留,便利于学生对此类文化元素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模因在认知者的大脑里的存储。
在学习“Home Alone”这一课时,学生摄取了西方国家亲子关系领域的文化模因,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父母对子女的能力信赖、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方式等元素。此类文化模因虽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容易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产生模因同化,却不利于理解和保留。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以上文化模因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加以整合,可以明白西方人对狗的态度,理解西方国家青少年独立处理家务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西方国家亲子关系领域文化模因的理解就会大大加深,也就可以完成以上文化模因的大脑存储。对于文化模因的理解程度越深,文化模因的存储效果就越好。
4.3文化交际和认知矫正阶段(文化模因的表达)
文化摄取和文化理解是为了进行文化交际,模因同化和模因记忆也是服务于模因表达的。学生在一定语境之下,导出大脑存储的文化模因,开展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实践,并在交际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文化理解加以矫正,形成较为客观的文化认知。
学生在学习了“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这一单元后,对于本单元所涉及的伦敦市内交通发展这一话题有所理解。借助对伦敦的地铁发展历史、伦敦市民出行的方式等文化元素的理解,学生在观看国外原版电影、阅读原版文章和完成阅读理解等交际实践时,可以适时导出教材中的文化模因,促进文化交际实践的成功完成。同时,由于虚拟语境的限制,学生在文化模因与交际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会出现链接错位、理解偏差、应用失误等情况,这就需要学生结合交际实践对文化模因复制的表达过程加以矫正,提高自己文化认知的水平。
4.4文化融合和体系建构阶段(文化模因的传递)
学生经过了以上三个阶段,掌握了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解了相应的文化内涵,时间了相应的文化交际,也促使文化模因复制完成了同化、记忆和表达三个环节,为本阶段的文化融合和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融合和体系建构阶段是高中学生文化学习的最高阶段,也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文化学习的最高要求。学生在对异质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不仅可以开展情景化地交际,还可以促进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建构全面的文化知识体系,实现文化模因复制的传播。
在“Laughter is Good for You”单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西方单口喜剧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将西方单口戏剧与中国传统相声融合理解、研究,并在交际过程中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通过交际实践,将单口喜剧与传统相声融合在一起,创新英语表达模式,既保持西方喜剧文化的特点,又放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文化模式的有形传播,防止文化信息的流失和变质,建构稳固而科学的文化认知体系。
五、结束语
高中英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撷教材中的文化模因,丰富课堂交际形式,创新课后交际活动,开设研究际课程,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文化学习。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文化模因复制的客观规律,深层次理解文化学习的内涵,将模因理论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遵循四个阶段的客观规律,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邵萍、仲红实.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2(6).
[2] 吴佳丽. 利用《牛津高中英语》进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6).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结合作者的实践讨论了关于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目标,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和实践体会。
一、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具备的。
二、培养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人文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发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总体目标:“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悉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的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人。”文化的导人可有多种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融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这个最为重要及主要的阵地,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的传授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即使在高中阶段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要领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帮助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点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
1.特别注意一些表面对应的英汉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我们称之为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语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学生或普通具备本科学历的公司职员,而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知识分子”,在中文中更倾向于指所有上过大学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连高中毕业生都会包括在内。再比如owl这个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猫头鹰。在中国的文化中,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所谓“猫头鹰进宅,丧事进来”,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则是智慧之鸟,是睿智的象征。看过Harry Porter的人应该都记得里面的猫头鹰可是巫师的专属信使。
2.特别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义不等值性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习语及用法搭配。比如汉语说“小菜一碟”,英语说“Tt’ s a piece of cake";在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王老师”,英语中则是Mr. Wang,Mrs. Wang, iVls. Wang。汉民族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吐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会去专门信仰或崇拜某一个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国人遇到困难习惯于说“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说“God bless me"。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3.特别注意由因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于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表达。比如很多美国人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When you ’ redown, you’ re not necessarily out.”对于一个高中生,这句话中并没有什么生词,可是许多学生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其实这种表达来源于在美国很受欢迎的拳击运动。在比赛中若被对手击倒,裁判会进行数数计时,若是数到十还不能爬起来就被判输,但若是在这之前还能爬起再战,比赛将继续进行,即意味着还有赢的希望。所以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寓意是用于鼓励人们,当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信心,因为还是有成功的希望。再比如经常看英文原版的好来坞枪战片的人想必都很熟悉"freeze”这个词,当它从一个警察的嘴里喊出来时,它的意思是“站住”“不许动”,而非字典上所说的“冰冻”“结冰”。还有一个例子像“elderly people”和"senior citizens”这两个词,课本上给的解释都是。“老年人”。在中国,“老”是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代名词,是受到尊重和羡慕的,可是在美国,人们普遍忌讳用这个词来描述人,因为它意味着没有用处,遭人怜悯和靠人施舍,所以有教养的美国人往往用“sen-f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代称老人。像这种因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维的联想的表达方式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肯定是会造成一些理解及运用时的困难的。
词汇的学习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是基础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词汇的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既是贯彻教学大纲的正确教学方法,同时也使词汇鲜活、生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生硬的语言符号,这样可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文拿的阅读
阅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一种语言学习考试必考察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广告、书信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文化障碍,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不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三种方式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1.直接的呈现,配合详细的注释。
高中英语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关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有关文化的内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课后注释,他们直接提供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不可因为文章或注释里没有重点词汇或者较难的语法现象就忽略不计或者草草了事。相反,教师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比如无论是以前的SEFC还是现在江苏省使用的牛津英语都有关于eating c& health的话题,那么在课文讲授的同时,教师就应该介绍国外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同饮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利用图片、录像、电影、网络,乃至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如货币、邮票、报刊等,同时借助教师白身充满“洋味”的表情、手势、体态语等来尽可能真实再现文章内容,努力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当今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阔,许多英语教师甚至许多学生自身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外经历,这些都有助于让课堂上单一的阅读活动变得更为具体和生动。有时侯一段电影对白,一些实物的展示就可以让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内容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有效果,也更易于被高中生所接受。
3.有目的地设置开放性话题供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兴趣,并利用这种内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对文化及观念的异同见仁见智,为将来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这一方式无论是对教师的备课质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看上去和英语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够密切,这一环节往往被师生忽略。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环节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以贯彻和坚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深刻理解,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比如一次在讲授补充教材sports这个主题,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西方许多运动的起源、规则等,结束后,笔者用幻灯打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当堂讨论。例如:Do youknow any modern sports which are on颐nally from Chi-nab(学生讨论后发现大多数现代运动项目起源于英国,中国的极少。)Why don’ t Chinese like compara-lively more violent sports such as bulling and boxing?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xing and Wushu?What made the Englishmen develop so many modernsports?这些问题其实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运用历史、地理、体育、风俗等文化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三)谋堂文际实践.模拟英美人现实生活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外语课应当尽可能地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运用所学语言。同样,成功的文化传输也应尽可能有更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交际实践来体验文化。所以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诸如生日聚会、排队候诊、上街购物、初次见面、家庭聚餐等社会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收集道具、服装等,力求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模拟交际。这类活动气氛轻松,形式活泼,学生往往兴趣浓厚,表现积极。
此外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做presentation,形式上很象许多初中学生做的duty report,也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现在的学生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有较强的表现欲,许多学生由于家境的关系也是见多识广。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鼓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应该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加强活动的目的性。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resentation之后,都要有一个questiontime,不同于中国的听报告,这也是一种西方学术文化的体现。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阐述了高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无法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也首次作为独立的内容被纳入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他的观点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的关系,即: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语言的一大特点,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中的重心。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杜道明在语言与文化新论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这就促使语言成为文化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质。而且,语言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每个民族特殊的认识方式,因此,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丰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呈现出全部的意义。这种基于文化的语言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目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目标结构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得以完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建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自经历”各种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简言之,就是要“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离中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为接受和推广,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重新解释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两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跨文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母语文化相适应的认知图式,如果用这一认知图示去预测和判断与母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目的语文化,就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如教师在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陕西专用)第四册第六单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谈谈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学生自然会谈到龙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贵,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这种想法来源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的母语文化中,龙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对龙至深的崇拜。随后,师生最后总结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圣洁权威的。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去回忆所看过的有关龙的国外影片,并谈谈龙在影片中的形象,学生就会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凶残的恐龙形象,《指环王.2》中的“戒灵”,类似冀龙的怪兽形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龙在英美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地呈现西方人对龙的认识,而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龙”作为新信息和学习者对龙原有的认识经验相互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形成了对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团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这一观点对课堂上的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互动中的至关重要的中心人物,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讲解body language(陕西专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分别搜集body language不同方面的信息。这样,小组成员在相互沟通和合作中不仅基本上完成了对body language知识的建构,而且还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各组分别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利用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以增强课堂环境的生动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当每一组都呈现完他们的信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呈现的这一body language相对于我们所使用的相同的Ylanguage有什么区别,并就这一问题在生生之间引起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去解决。因此,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而真正活跃在课堂上的是学生,这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学习目的。在对中西body language差异性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生生之间相互作用、激发和影响,不同的想法和认识互相碰撞和融合,从而在不断的表现、思考、反馈、吸收和内化过程中获得了跨文化知识。
《牛津高中英语》涵盖的文化内涵丰富,中西文化内容贯穿于教材的每个单元。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国外,尤其是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高中英语教材紧跟课程标准,注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文化领域。同时教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涉及到众多高中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8U1Project-Robertburnsandhispoetry时,通过赏析诗歌的重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彭斯的这首诗歌“一朵火红的玫瑰”在创作时运用的是爱尔兰方言,其中部分单词的拼写和读音不同于现代英语,通过对其反映的内涵的品味、阅读节奏感强的韵律,让学生充分掌握诗歌的特点。又如在学习“Bodylanguage”时,要让学生知道肢体语言或身势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在语言不通的时候可以凭借各种肢体语言来进行交际。但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为避免由于触碰其他国家的禁忌而导致的不愉快的交际来了解各国的身势语。还有“Schooldifferencesindifferentcountries”、“Thefastesttrainintheworld”、“Healthsystems”这类的话题都可以给教师提供渗透西方文化的机会,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相关西方文化知识的普及,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这些不同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类体现跨文化的课题,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之后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更为热爱。这是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词汇、语法和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进行分模块的文化渗透。词汇是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许多惯用语、神话故事以及谚语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载体。例如:“Heisanillboy”这句话中的“ill”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生病的意思,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词的做定语置于名词前意思坏的,不好的。语法可以说是英语的核心,语法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教师应该适当介绍语法的实际交际功能。例如,西方人在写信时往往会用“Iamwritingto”作为开头。可是中国人往往会先进行问候然后才开始进入主题。阅读理解往往是一般学生感到困难的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一部分进行文化的渗透,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和准确。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文化知识内涵丰富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阅读,这样会更加高效。
二、重视第二课堂构建,善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要丰富一些,难度也会大一些,所以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还应在努力创设浓烈的英语文化氛围的第二课堂的同时,重视构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体验西方文化氛围的自觉性,进而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舞台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正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教师在构建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善用多媒体技术。外语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文化背景和常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3的第三单元“Backtothepast”中reading“Lostcivilizations”这一主题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挖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互联网上搜集背景信息如布达拉宫、泰姬陵等,了解相关历史习俗和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的播放,例如《HarryPotter》、《TheTitanic》等经典的电影,学生会从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习俗、艺术以及行为规范,接触到一些语言交际的方法,有利于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西方文化渗透的效果。
三、创设实际语言环境,分方面进行练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创设实际的语言环境,营造文化感知的氛围,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体会文化的不同。这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宝贵的资源宝库,可以供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例如,可以在每天上课前5分钟介绍一个英语谚语、名言,分析其文化典故和所包含的内涵,或介绍一个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让学生去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欣 赏能力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很有帮助。也可以介绍一个典型的城市,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与本地相对比,从而让学生处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从而学会许多课堂上不曾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分方面的区别练习,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价值观与社会标准、社会礼仪以及社会习俗、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以上几个方面来相应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供学生体验。首先是价值观与道德标准,西方人一般不会掩饰自己的自豪感,当有外国人夸奖你“YourEnglishisverynice”,而你却回答“No,myEnglishisverypoor”,这样的话容易被认为是十分虚伪的表现;其次是在社会礼仪上,若你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行为而招致讨厌,用“Howdoyoudo?”这样的句子打招呼会比较好;再次是在社会习俗方面,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婚礼上传白色的婚纱,而中国的婚礼主要是大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最后,在文化内涵上,在中国龙被公认为象征着吉祥、神圣,而在西方国家,“dragon”则象征着邪恶,人们常用用“dragon”来形容那些凶暴的女人。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分层次进行不同方面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运用也会更加熟练。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优化教育教学;PWP教学过程
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有助于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或使用英语所必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两大基础,培养学生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英语素养。
高中英语教育本就应该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而目前,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势,我们则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首先,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应以教师思路的转变为起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但并非终点,学生自己才是他们探求知识以及磨练能力的终点。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强行的生搬硬套都不尽科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准确地说是语言习得的主体。以书为书,不问目的不加思考地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逐步改变甚至摒弃。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必须以充分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精髓为驾驭的基础,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某人学会多少单词,多少句式,若能让他们学会自动学习,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并且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驾驭和评价,那么我觉得英语的教育才真正有了现实的味道。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思路转变的时候首先得考虑的问题。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受到考试极大影响,应试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相对来说,高中的英语教育更是因为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惨烈而紧缚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高考能取得好的成绩。
为此,我们从相当程度上来说忽略了语言习得的自然过程,忽略了对青少年英语学习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实行满堂灌,死记硬背,以高考考点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神经。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单纯以考点强化为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教学可谓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过程里面,在学生中间比比皆是。
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甚至是为考而生,可悲!在2009年暑期高中新课程培训中,再三强调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其起始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设计从感知到学习到实践和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相应的促进学习的教学活动。依据学习过程设计,实现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可以保证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从而促进习,也达到了优化教育方式的目的。
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特别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优化。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划分pr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三个阶段,这就是pwp教学过程。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学生自我准备,教师激活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其目的是为新语言内容的学习进行准备。这一阶段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当然就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评价,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课堂之外的运用活动阶段,因为课堂内的活动本质上都属于学习阶段的活动,即使是课堂内的运用也是促进学习的运用活动。PWP教学过程可以用以听、说、读、写各种技能教学过程,也可以用于词汇、语法、课文等学习过程,其核心就在于是否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过程的中心。PWP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优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时候,明白教师的作用是指点和引路,学生的语言习得需要自己去揣摩和训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建议或者是看法:
1.学会控制授课时间。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的英语教育基础设施都还不是很完备,但是就是不用电教,课堂时间合理的控制仍是很有必要的。
在进入正式的授课之前,我们需要导入和铺垫,而学生也需要有准备和预热。而在一定的讲授和点拨之后,我们更需要给他们缓冲,思考,理解乃至运用实践的空间。
2.学会分层授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应该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一下子把你所指点的东西弄明白搞透彻,也并非高一的学生就应该一下把某个词的高考考点掌握。
3.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
高中的教育应该是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阶段,高中英语更是首当其冲。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太过于形式,就是为了考试,与实际运用相差很远。
要引导学生明白,高中的英语学习里面,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学生自己才是他们探求知识以及磨练能力的终点。高中的学习就是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为终身学习打下最实在的基础。:
4.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加强。
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总的来说,高中英语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注重高中英语教育的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师的教学得法,方法得当,指挥合理,就会促进学生好学、会学,在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会将学生的一些不利于语言学习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中心。
1.不同社会风俗和礼仪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社会习俗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人们的言语和行动。对于不同的社会风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有不同的表达。与人交谈时,对于年龄和薪水等方面的隐私中国人与西方人是有差别的。中国人会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西方人通常认为这样的问题会暴露他们自己的隐私,这些问题使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对待时间这个问题,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观点。西方人比较注重时间观念,他们认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守时,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大多认为应该给别人做充分准备的时间,可以原谅别人迟到几分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西方人喜欢看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和眼神的交流。然而,作为一个中国女孩,并不习惯长时间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他人交谈时,当别人盯着自己看时会感到不自在。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闻名于世。当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主人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将有助于他们感情的加深。所以当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主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会说“多吃点”。主人甚至给客人盛相对较多的饭,使外国人感觉尴尬。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当客人来家里吃饭,主人通常会说“Helpyourself”,希望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扫清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
2.不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谦虚在中国是传统美德,即使知道自己是优秀的,但在别人赞扬自己时,也要说:“你过奖了。”当别人赞美西方人时,他们会说“谢谢”。中国人提倡谦虚而西方人更喜欢自信。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确认和尊重他人,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认为应该保持谦虚。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表扬学生并要求同学们为他鼓掌,学生会感到害羞,然后教师希望学生不要骄傲而加倍努力。这体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但在说英语的国家,学生从来不会隐藏他们的自信和快乐。人们会说“congratulation”来代表他们的祝愿。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影响英语学习观念。西方的独立意识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平等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个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不关心其他人的事务。而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关注自己的利益,又满足他人的利益。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父母和教师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干扰。在中国,教师要先教学生爱祖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自己。中国的孩子总是会说“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父母”。在中国有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然而很少有讲英语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对异文化进行探究,以达到对异文化更深的了解。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人们将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对异文化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途径
1.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跨文化的培养教育目标。由于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较弱,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价值观,因此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文化素养和技能。从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加强对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差异,以帮助教师认识和了解外国文化和多元文化,开阔跨文化视野。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培养文化意识,增强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加强跨文化意识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学习也需得到相应的加强。在课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欣赏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教师文化视野的扩大,能帮助学生形成公平的文化意识和世界观。在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结合中,教师可帮助学生体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此外,英语教师也应该丰富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大量如教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他们应善于认识和了解英语学习规则,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知道在外语教学史上的一些关键的教育学学派,适当借鉴前人的一些外语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以便他们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态度
如何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教师应明智地看待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实践交流,来体验到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研究不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教学中运用相关理论。教师应努力将教学重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不能只传授知识,要从主题、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他们可以定义跨文化交际的类型和范围,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话语和通过话语内容学习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培养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在文化研究中,教师应克服文化偏见,消除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文化策略和训练文化策略的机会。跨文化教育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内涵的继承来体现,教师要发展各种教法,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阅读、口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扩大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整个英语教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可以改变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均扩大他们的思维方式。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意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要求人们认识到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了解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时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鼓励他们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认识世界,形成全球和国际意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