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管委会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2-12-23 22:46:19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管委会工作要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管委会工作要点

第1篇

一、2013年上半年主要工作

㈠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就业再就业工作。2013年上半年,辖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81人,完成率78.45%;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474人,完成率118.5%,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0人,完成率50%;城镇登记失业率0.49%。

2、创业工作。2013年上半年,新增创业示范点5个,完成率62.5%;新增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33个,完成率66%;带动就业人数195人,完成率65%;新增孵化成功企业13户,完成率52%;吸纳就业人数302人,完成率67%;孵化成功企业纳税额45万元,完成率56.25%;完成小额担保贷款898万元,完成率69.08%,其中,完成个人申贷398万元,完成率53.07%;新增创业基地1620平方米,完成率180%;新增创业实训基地1个,完成率50%。

3、民生工程。2013年上半年,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757人,完成率17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根据全市统一部署,从7月1日正式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已完成参保20328人,完成率24.49%。

㈡主要工作及做法

1、人才招聘工作。一是做好硕士实习生的管理和选聘工作。组织开展8名实习生转岗实习工作。会同实习单位加强实习生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实习期满考核工作,根据实习生的本人意愿,择优选聘20名大学生,分配到管委会机关、社区工作。二是开展教师招聘工作。经市编办、人社局审批同意,组织开展2013年公开招聘60名中小学教师工作,共有4212人报名,4061人通过资格审核,3203人缴费参加考试。截至6月底,已完成了笔试工作。三是完成2012年招聘城管执勤网格队员后续工作。根据2012年公开招聘城管执勤网格队员工作计划,完成城管执勤网格队员成绩公示、学历复审、体检、政审、递补等工作,经党工委会议研究后,完成拟聘人员名单公示、人员分配等工作。

2、企业人才服务工作。先后开展4次人才需求调查,编制并了《2013年区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目录》,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区重点产业聚集。组织召开招聘会,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组织召开区人力资源协会第一次年会,开展了专题辅导讲座--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剖析,扩大了协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开展专项活动,积极帮助居民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专项活动,先后举办10余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千余个,接受咨询近千人,达成就业意向300余人。二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坚持定点机构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一方面组织社区动员居民参训,另一方面动员区内用工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全面推进我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截至6月底,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757人、技能提升培训1800人,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是做好创业扶持工作。广泛宣传、落实各项创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报并认定1家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获得贴息额500万元。开展非正规就业组织申报认定和组织起来就业实体创认定审核工作,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398万元。

4、社会保障工作。一是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通过任务分解、月通报、月例会等措施,组织社区、村居有序推进2013年参保缴费工作,截至6月底,已完成年度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及时做好达龄人员待遇领取申报工作,确保养老金发放率100%。二是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做到“即征即保”,保证养老待遇及时足额发放。2013年上半年,共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47930人次,发放金额2424.992万元。三是做好退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加强企退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企退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及时了解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

5、劳动仲裁监察工作。一是继续推进企业劳动用工诚信档案工作。进一步充实企业诚信档案内容,将用人单位信息采集表、年度书面审查、专项执法检查和投诉举报案件查处结果等作为档案内容,并结合用人单位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规章制度制定、劳动合同履行及投诉举报等用工行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监察和服务工作。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检查53家红(C)级用人单位,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622份,补办社会保险315人。二是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联合区工会和经贸发展局成立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指导委员会,按照“六有“和“四统一”的标准化建设要求,指导帮助辖区已建工会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定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员管理办法》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选派规则》等制度,保证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健康规范有序运转。三是加强专项执法检查。先后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规范劳务派遣行为等专项检查活动,共检查用人单位779户次,涉及劳动者2.3万人次,纠正违法用工行为334次,补签劳动合同1077人次,督促企业为633名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并对2家企业作出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决定。四是全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联合区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将区域性和行业性集体合同签订作为工作重点,深入企业一线,指导帮助企业和企业工会开展集体协商。上半年,审查通过集体合同53份,覆盖企业403家,其中区域性集体合同30份,覆盖企业380家,圆满完成了90%规模以上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目标任务。

2013年上半年,全区共受理劳动投诉举报案件180起,立案调查180起,处理结案180起,结案率100%,为569名劳动者追讨工资等相关待遇203.4万元,其中处理4起,涉及劳动者265人;处理并回复市长热线、政民直通车等投诉案件105起,办理完成省长信箱转办件2起;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45起,涉及劳动者53人,涉案金额515.5万元,共组织开庭28次,处理结案39起,其中仲裁裁决17起,调解22起,当前结案率为86.7%;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55起,其中依法作出认定工伤决定139起,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2起,申请人撤销工伤认定申请9起;全区用人单位完成新增劳动合同备案10572人次。

二、201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㈠做好各类人员招聘工作。继续做好教师招聘面试、体检和政审等工作,严格招聘程序,确保公平、公正。经管委会同意,适时组织开展巡防队员招聘工作。

㈡开展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一是开展事业单位中文域名注册工作,及时完成各单位的续费工作。二是开展在编不在岗及违规领取财政资金人员专项清理工作。三是开展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四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模拟分类改革工作。

㈢做好企业人才服务工作。加强人才招聘网站、人事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的水平和效果,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组织开展校企联合人才招聘会,缓解企业招工难,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协会工作,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加强协会会员单位之间沟通交流。

㈣做好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力争在8月底前完成目标任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检查、资金拨付工作。继续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城乡居保业务档案整理工作。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做好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

㈤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一是积极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二是加强创业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对下岗创业人员认定非正规就业组织。三是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积极开展非正规就业组织、组织起来就业实体以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审核认定工作,做好小额担保贷款的推荐、审贷工作。

㈥推进企业劳动用工诚信档案。不断完善辖区企业劳动用工信息档案,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执法检查和处理投诉举报案件,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实施分类监管,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科学化和针对性。

第2篇

Nanjing Software Park has confirm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i-support platform and sticks to the diversified-development concept of “Both doing and not doing

自1999年2月经南京市政府批准设立,紧紧围绕自身特点和园区龙头企业,经过9年的发展,头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光环的南京软件园,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产业特点。

电力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BIOS(基本输入和输出系统)及嵌入式应用软件、游戏及动漫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领域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初具规模。今后围绕着“四集聚”, 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全力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加速完善软件业载体功能,高标准打造专业化产业空间,加速引进、培育软件业龙头企业,加速优化软件业的发展环境,为园区软件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园区共识。

为此,南京软件园已经明确了搭建和完善三支撑平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差异化发展思路。

强化载体支撑平台

自2005年南京市提出建设 “中国软件名城”的战略后,南京软件园便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了软件园的规划,在已建成18万平方米软件研发、办公及配套用房的基础上,将占地面积由原来规划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58平方公里,并适时启动了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的软件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服务外包、动漫游戏、留学人员创业园、人才培训基地、公共技术平台以及软件公寓、服务中心等功能区。目前累计投资约4.7亿元,占地7万平方米的软件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已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占地6000平方米的软件园单身公寓也已交付使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园区的载体支撑环境,2007年,南京软件园启动了三期建设工程,主要有国电南自、英特神斯等企业购地自建,总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园区规划适时科学调整、稳步推进载体建设的战略,为南京软件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而除了完善强有力的载体支撑平台外,优惠的扶持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对于吸引软件企业的落户同样不可或缺。为此,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根据南京软件园区产业发展的特点结合省市的相关政策于2007年制定出台了《南京高新区软件产业发展纲要》(2007-2010年)、《南京高新区软件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和《南京高新区软件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南京软件园的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配套服务,营造良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研发人员提供功能完善的服务,努力将南京软件园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软件研发创新基地。

高新区管委会每年还投入6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的创业投资担保基金扶持企业创业、创新、创优,2005-2007年扶持资金总额达到1.56亿元,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3000余万元。

打造软件人才平台

南京软件园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实施软件人才工程,努力打造软件人才高地。为了培养引进优秀的软件产业人才,南京软件园推进“三创载体”建设。2007年,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签订“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推介暨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合作协议,围绕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需求,优化资本、学科等资源,提供政府、园区、学校、金融机构等“四合一”的支持,构筑创新、创业、创优新载体。

为了解决适用人才短缺的问题,南京软件园还积极组织开展软件人才培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高新区投资建设了南京软件人才培训交流中心,改造装修了7000平方米的培训大楼用于软件人才培训,为培训机构提供各类教学设备、培训及人才资讯、学员实习、就业推荐、后勤保障等服务。该中心充分发挥高新区软件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与区内及周边的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大金陵学院等高校和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蓝与白多媒体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及培训协议,引进了印度萨蒂扬、毕博、环球数码等境内外知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各类软件研发人员、项目经理及经营管理人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市场需要,还与各类专业机构合作,为软件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测评、职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服务。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园的软件企业,南京软件园还大力建设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南京EFI_BIOS及固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动漫公共服务平台及软件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促进园区软件产业科技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利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为打造“数字高新”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和人才保障。

目前,南京软件园已完成动漫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一期建设,同时按照江苏省信息产业厅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出口宽带的建设工作。EFI-BIOS(可扩展固件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公共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OS。2008年1月6日平台运营单位百敖公司获得信息产业部与英特尔共同颁发的授权,与英特尔、长城计算机、同方、华为、芯微技术、兆日科技、中兴科技、易拓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期正在建设之中。

经过十年的发展,南京软件园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十年间,南京软件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16亿增长到2007年的108亿元,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稳步递增。2008年1-6月,南京软件园新增软件企业28家,总投资达1.2亿元;累计实现软件产业收入75.4亿元,其中过亿企业4家,超千万企业20家;而截至今年6月,园区共有注册软件企业325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而今后,南京软件园将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举措、更大的力度,全力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加速完善软件业载体功能,高标准打造专业化产业空间,加速引进、培育软件业龙头企业,加速优化软件业的发展环境,为园区软件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FIC

资料链接:

南京软件园优惠政策

入园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五年内高新区按留成部分100%数额予以扶持;第六年至第十年高新区按留成部分50%的数额予以扶持。

入园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或营业税,两年内高新区按留成部分100%数额予以扶持,第三年至第五年高新区按留成部分50%数额予以扶持。

入园企业租用软件创业中心办公用房,合同期在五年以上者,第一年至第二年免收房租,第三年免收50%租金。

第3篇

学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机遇,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明确“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关于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1957年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特色学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平台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载体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50多年的合作历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特别是重庆科技学院受托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完成的翻引钢机械手、棒材强力穿水冷却系统、轴承座自动拆卸及翻转系统、钢厂设备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的新项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校,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50多年的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其中:现代井控技术研究(欠平衡钻井动态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空气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四川、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其研究成果(行业评价标准)已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另外,石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及评价、油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中石油公司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中石油公司拟投资近千万元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建设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石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术、安全管理人才。

与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

目前,在我国专门从事针对航空、航天及军工用的磁性材料研发的单位不多,从事磁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高校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一流高校,而这些重点大学还主要从事磁路设计、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西南地区还没有从事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

重庆科技学院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冶金技术、新材料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之一,也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在50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有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两个,致力于新型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制造,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产品中。

学校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中心已获得了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积极探索官产学合作新型道路

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2005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与重钢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公司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基于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二者地位和制约关系的思考,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战略需求,在重庆市科委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环境公司、重庆市科委三方决定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体——重钢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子公司,重庆同兴垃圾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项目即由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牵头进行投资、建设并承包运营。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是重庆科技学院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属官产学合作。研究院建设所需资金、仪器设备、场地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执行,运行费用由项目经费解决。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设和管理,主要研究人员由学校教师和向社会聘请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组成,所有人员由研究院统一管理。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这一官产学合作平台的搭建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由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公司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目前,新的研究开发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已申请专利67项;获得重庆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与美国COVANTA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开发与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备忘录,第一批技术合作开发经费164万美元已到位;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钢集团公司合作,在研究院设立重钢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室。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重庆科技学院有深厚的石油、天然气和冶金行业背景,具备安全工程的学科基础条件,有专业教师6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已经在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专科专业中开设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咨询、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建有国家甲级资质的重庆渝油安全评价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IADC重庆(长城)国际井控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庆培训中心”等中介与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井控、HSE和安全监督管理等中层、基层技术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并开展了广泛的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鉴于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安全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及科研缺乏支撑的现状,为了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和重庆市王鸿举市长提出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筹备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指示精神,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教育、科研开发、中介服务为一体,全方位辐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领域。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重庆科技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全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图书情报资料,市安监局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投入设备。安全工程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长和学院院长由双方派出,双方共建共管。目前,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2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00余人,对全市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安全中介服务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在重庆市安监局的指导下,整合全市安全研究与评价机构,并得到国家安监局的支持,组建了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同时,根据“渝府[2008]3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投入的不断到位,将会越来越发挥出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与重庆微电子园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合作

第4篇

学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机遇,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明确“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关于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1957年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特色学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平台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载体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50多年的合作历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特别是重庆科技学院受托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完成的翻引钢机械手、棒材强力穿水冷却系统、轴承座自动拆卸及翻转系统、钢厂设备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的新项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校,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50多年的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其中:现代井控技术研究(欠平衡钻井动态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空气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四川、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其研究成果(行业评价标准)已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另外,石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及评价、油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中石油公司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中石油公司拟投资近千万元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建设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石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术、安全管理人才。

与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

目前,在我国专门从事针对航空、航天及军工用的磁性材料研发的单位不多,从事磁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高校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一流高校,而这些重点大学还主要从事磁路设计、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西南地区还没有从事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

重庆科技学院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冶金技术、新材料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之一,也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在50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有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两个,致力于新型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制造,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产品中。

学校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中心已获得了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积极探索官产学合作新型道路

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2005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与重钢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公司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基于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二者地位和制约关系的思考,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战略需求,在重庆市科委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环境公司、重庆市科委三方决定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体――重钢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子公司,重庆同兴垃圾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项目即由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牵头进行投资、建设并承包运营。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是重庆科技学院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属官产学合作。研究院建设所需资金、仪器设备、场地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执行,运行费用由项目经费解决。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设和管理,主要研究人员由学校教师和向社会聘请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组成,所有人员由研究院统一管理。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这一官产学合作平台的搭建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由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公司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目前,新的研究开发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已申请专利67项;获得重庆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与美国COVANTA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开发与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备忘录,第一批技术合作开发经费164万美元已到位;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钢集团公司合作,在研究院设立重钢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室。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重庆科技学院有深厚的石油、天然气和冶金行业背景,具

备安全工程的学科基础条件,有专业教师6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已经在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专科专业中开设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咨询、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建有国家甲级资质的重庆渝油安全评价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IADC重庆(长城)国际井控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庆培训中心”等中介与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井控、HSE和安全监督管理等中层、基层技术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并开展了广泛的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鉴于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安全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及科研缺乏支撑的现状,为了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和重庆市王鸿举市长提出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筹备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指示精神,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教育、科研开发、中介服务为一体,全方位辐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领域。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重庆科技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全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图书情报资料,市安监局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投入设备。安全工程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长和学院院长由双方派出,双方共建共管。目前,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2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00余人,对全市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安全中介服务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在重庆市安监局的指导下,整合全市安全研究与评价机构,并得到国家安监局的支持,组建了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同时,根据“渝府[2008]3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投入的不断到位,将会越来越发挥出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与重庆微电子园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合作

第5篇

学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机遇,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明确“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关于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1957年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特色学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平台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载体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50多年的合作历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特别是重庆科技学院受托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完成的翻引钢机械手、棒材强力穿水冷却系统、轴承座自动拆卸及翻转系统、钢厂设备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的新项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校,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50多年的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其中:现代井控技术研究(欠平衡钻井动态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空气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四川、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其研究成果(行业评价标准)已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另外,石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及评价、油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中石油公司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中石油公司拟投资近千万元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建设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石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术、安全管理人才。

与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

目前,在我国专门从事针对航空、航天及军工用的磁性材料研发的单位不多,从事磁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高校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一流高校,而这些重点大学还主要从事磁路设计、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西南地区还没有从事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

重庆科技学院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冶金技术、新材料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之一,也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在50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有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两个,致力于新型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制造,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产品中。转贴于

学校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中心已获得了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积极探索官产学合作新型道路

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2005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与重钢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公司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基于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二者地位和制约关系的思考,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战略需求,在重庆市科委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环境公司、重庆市科委三方决定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体——重钢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子公司,重庆同兴垃圾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项目即由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牵头进行投资、建设并承包运营。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是重庆科技学院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属官产学合作。研究院建设所需资金、仪器设备、场地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执行,运行费用由项目经费解决。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设和管理,主要研究人员由学校教师和向社会聘请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组成,所有人员由研究院统一管理。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这一官产学合作平台的搭建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由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公司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目前,新的研究开发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已申请专利67项;获得重庆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与美国COVANTA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开发与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备忘录,第一批技术合作开发经费164万美元已到位;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钢集团公司合作,在研究院设立重钢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室。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重庆科技学院有深厚的石油、天然气和冶金行业背景,具备安全工程的学科基础条件,有专业教师6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已经在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专科专业中开设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咨询、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建有国家甲级资质的重庆渝油安全评价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IADC重庆(长城)国际井控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庆培训中心”等中介与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井控、HSE和安全监督管理等中层、基层技术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并开展了广泛的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鉴于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安全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及科研缺乏支撑的现状,为了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和重庆市王鸿举市长提出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筹备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指示精神,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教育、科研开发、中介服务为一体,全方位辐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领域。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重庆科技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全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图书情报资料,市安监局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投入设备。安全工程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长和学院院长由双方派出,双方共建共管。目前,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2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00余人,对全市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安全中介服务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在重庆市安监局的指导下,整合全市安全研究与评价机构,并得到国家安监局的支持,组建了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同时,根据“渝府[2008]3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投入的不断到位,将会越来越发挥出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与重庆微电子园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合作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考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06-03

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之本,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高校诚信建设遭遇严峻挑战,考试中舞弊现象屡禁不止,考试诚信缺失严重,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校风和学风建设,违背了教育公平竞争原则,挫伤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影响了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交往,造成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甚至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隐患。如何将诚信考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习,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考试面临的问题

考试是检验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了正确客观地分析教情和学情,以提高教学质量。受利益驱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低、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呈高发势态,据江苏7所高校5000名在校生调查,59.5%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作弊。据成都某高职高专500名在校生调查,班上每次都有人作弊占62.1%,偶尔有人作弊占30.9%。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考试作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高超和隐蔽,考试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作弊的方式有夹带资料、旁窥偷看、传纸条、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手势、窃取他人试卷强抄、协助他人抄袭、交换试卷等;高科技的出现作弊怪招迭出:针孔摄像机眼镜、微型无线耳机、内装接收器钢笔、隐身笔、手机等,此外,证件作假,雇用“”由他人代考,充当“”替他人考试,监考员与考生协同作弊,以及有组织的大范围作弊等屡见不鲜。

(二)考试作弊动机复杂化

从2004年开始,学生高考考前必须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现在不少高校各种校内考试考前也签《承诺书》。然而,即便考生每次考前都签《承诺书》,但不履行承诺、参与违纪作弊的“勇士”大批存在。典型的作弊动机有:(1)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拿到奖学金,或评奖评优,或选上优秀干部,或入党,或专升本,甚至想为今后找工作多一份筹码,急功近利,满足虚荣。(2)看别人作弊,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不作弊吃亏了,不反思反而趋之若鹜加入作弊队伍行列。(3)没有信心也无法顺利通过考试,怕苦怕累,可又想能通过考试“混”到一张毕业证书,铤而走险投机取巧。(4)讲所谓的义气和侠气,面对“求助” 碍于情面不计后果“援助”,对作弊危害性认识不够。(5)明知故犯,搞“双重标准”,对别人考试作弊痛绝痛恶,自己却“身体力行”,在自身实践上和对考试诚信的认识上存在矛盾。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考试危机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危机的一个缩影,考试诚信缺失受教育不到位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但主要还是大学生自身诚信修养不足。

(一)社会大环境负面影响诱发

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行为,与社会不正之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社会上存在诸多不正之风,报纸、电视、网络上刊登报道各种稀奇古怪的诈骗案例,诈骗电话、短信防不胜防,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执法犯法、、、谎报政绩、办事拉关系、剽窃他人成果、学术造假等现象时有出现,信用体制尚不完善,对失信行为法律约束不到位,加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诸多不良思想的影响,对心理不成熟、崇尚自由、活跃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的大学生形成严峻的考验。

(二)学校诚信教育乏力,管理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一些学校诚信教育停留在表层,教育内容抽象、空洞、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深度不够;教育方法偏失、简单粗暴、急功近利,不为学生所能接受;为争生源,重数量不重质量;为稳定生源,对作弊行为从宽处理;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对毕业推荐成绩“注水”;教学模式旧化,不能因材施教,忽视个性培养;考试模式不合理,目的异化;学业评价体系不科学;评奖学金、优秀干部、优秀毕业生或专升本等,学习成绩是一个硬指标;教师行为失范、治学不严谨、学术作假、论文剽窃;管理机制不合理、低效,制度不严密,监督不得力。

(三)家庭诚信教育缺陷,存在误区

父母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家庭教育只注重孩子智育,家长过多关注考试成绩,忽视道德品质培养,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极有限,对孩子骄纵溺爱,担心孩子进入社会“吃亏”而给孩子灌输反诚信教育思想。有的父母没有社会责任心,经常赌博、酗酒、闹事,当孩子的面弄虚作假。

(四)大学生自身诚信素养不高

大学生自身诚信素质不高,这是根本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格不健全,是非观念不强,考虑事情简单,自控力弱,自我要求缺失,易受干扰;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不是努力去提高自身素质,而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走邪道欺骗,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而对作弊有强烈的依赖性;一些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放松要求,上课听讲不认真,纪律松懈,成绩趋弱,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法制观念迷茫,在利益驱使下甘当“”;有的学生抱有“事不关己,独善其身”的冷漠心态,发现作弊现象不制止、不检举,不敢说或不愿意说,甚至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三、对策思考

诚信考试与国家、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诚信考试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需求诚信考试,社会对诚信考试呼声越来越大,杜绝考试作弊迫在眉睫,学校、家庭、社会应联手引导大学生诚信考试意识养成,大学生应自觉塑造自身诚信品质,自觉养成诚信考试的习惯。

(一)社会方面

营造诚信、守法、和谐社会大环境。大学生诚信考试缺失表面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究其根源,考试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是一种社会行为,诚信考试必然依赖于诚信社会,诚信考试需要与诚信社会构建同步并行。

1.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当前社会,考试泛化,升学、就业、上岗、竞岗、晋级、资格证书等等都要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人人思想压力大,衍生了舞弊投机者,考试对人才评价和选拔的真正作用在削弱。创建学习型社会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实践,重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这要求弱化考试的社会功能,淡化考试成绩结果,制定人性化、合理化的考试制度,成立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深入研究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改进考试技术手段,指导构建健全的诚信考试体系。

2.加强考试立法,有健全的考试法律制度。西方管理理念认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应受到监督和约束,否则必然导致行为失控。当前,国家已有一些《办法》和《通知》,如 2004年教育部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201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但显然,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彻底解决考试违纪舞弊问题,必须完善法制建设,增加失信成本,这样才能营造国家教育考试良好氛围;建立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必须有完善的考试法律体系作保障,依法治考势在必行。

3.进行全民诚信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社会,人人有责,长期以来,我国普遍流行“窃书不算偷”观念,在考试问题上善恶不辨、性质不清,以为舞弊只是行为不对,不认为是邪恶的、不道德的。我们应该把“明礼诚信”作为社会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抓好全民诚信教育,推动社会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共建诚信社会大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诚实应考的自觉性。

(二)学校方面

考试是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一环,高校应把诚信考试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1.在教育教学活动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一是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改进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时指正;在专业课程教学、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渗透强化诚信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自觉诚信考试。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2012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育之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根本。教师的行为、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启迪、感召力和榜样力量巨大,大学生诚信考试,需要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体系。三是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诚信考试教育活动,如诚信考试宣誓会、承诺签名、宣传月、倡议书、主题班会、座谈会、讲座、报告、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教育影片、征文、现实调查、评优活动等,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活动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四是积极进行心理预防,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考试心理。五是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营造诚信考试的校园环境。在校报校刊开设“诚信考试专栏”,刊登典型案例,校园网开辟“诚信考试论坛”和“ 检举信箱”,设立诚信考试宣传橱窗,开展诚信考试板报制作比赛,校内广播诚信教育内容,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弘扬“诚信考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风尚,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2.改革考试模式,科学制定学业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考试理念,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强化学习过程,将平时的课堂讨论、课堂问答、小测验、社会实践、实地调查、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作业、出勤等纳入考试成绩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侧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减少死记硬背内容,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改革单调的、唯分是从的学业评定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次、可持续、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公正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三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引导培养多样化、实用型人才,教学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注重学思结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自觉信守承诺。

3.加强考试实施环节管理,狠抓考风考纪建设。据江苏某市招生办统计显示,50%以上的舞弊案例与考试纪律松散有关。这要求加强考试管理环节,首先是学生方面,要宣传到位,教育到位,真正做到违纪必究、作弊必罚、有疏有堵、疏堵结合;其次是监考员、巡考员等考试管理人员方面,要认(下转第16页)(上接第7页)真选聘,考前培训、签订诚信承诺书,考试过程中狠抓履职和行为规范,考试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工资直接挂钩;再次是考试组织管理部门,要始终维护考生的利益,清廉为本,率先垂范。

4.加强诚信考试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考试档案查询系统。从大学生入校时开始,如实记录在校期间考试诚实守信和失信行为,及时更新,诚信考试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作为用人、量人和选人的重要依据,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可查询。

(三)家庭方面

创造诚信家庭教育环境,营造诚信家庭氛围。诚信品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模仿到认可到内化的过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诚信家庭是孩子诚信品质培养和形成的摇篮,家长的行为和诚信直接影响孩子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早、最长久,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言行一致的诚信观,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孩子。

(四)大学生个人方面

诚信考试既要靠他律,更要靠自律。要真正实现诚信考试,彻底消灭考试舞弊现象,除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应自尊、自强、自制、自知、自爱,警惕作弊心理的出现和作祟,培养拒绝作弊的主观意识,维护良好心态面对考试及结果,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从思想上保障诚信行为自觉诚信考试。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储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增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意识,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大学生诚信考试习惯,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任务。遏制大学生考试舞弊,防范考试失信,维护考试公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构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江琳.关于诚信考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考试,2006(12)

[2]王凌峰.高职高专学生考试诚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

[3]周鸿飞,陈玉林.谈加强诚信考试建设与依法治考[J].考试论坛,2007(2)

第7篇

同志们:

岁末年初,大家相聚杨凌,总结回顾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交流经验,安排部署2010年教育工作。对做好当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和副省长朱静芝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听取了教育工作汇报,审定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0年工作要点》,对开好会议作了重要指示。并请转达对与会同志的亲切问候。这次会议在杨凌召开,得到了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刚才,杨凌示范区纪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宏贤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一会儿。各市(区)教育局长还要交流各地的工作经验和思路。希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下面,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简要回顾

2009年,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提出的“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抓好六项工作”的总体思路,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有力推动了全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一)强化保障,项目带动,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由250元提升到350元、初中由385元提升到550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定额标准。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补助资金1.54亿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首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7个项目学校全部开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下达工程专项资金5.5亿元。开工建设学校2430所,竣工面积342万平方米,资金到位量和开工建设面积均居全国前列。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安塞、太白和平利3个县进行了“整县推进”试点,建设了29所功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为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累了经验。

(二)培育典型,示范引领,基础教育发展呈现新局面。先后组织召开了全省县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吴起会议等4个现场会,有力推动了县域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全年共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和“双高普九”县9个,创建省级教育强县2个,对9个县的党政领导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考核。启动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市县评估学校6067所,开局良好。吴起县、长安区和眉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单位”,石泉县留守儿童管护、太自县寄宿制学校精细化管理等典型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整合资源。提高效益,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经过多方努力,全省中职学校招生36.6万人。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民生工程职业教育项目投入资金2.25亿元,建成综合性实训基地9个,新建专业性实训基地8个,创建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10所、高职院校3所,组建职业教育集团7个。“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10.4万人次,“一网两工程”培训新型农民200余万人次。陕西中职组代表队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团体总分居全国第13位;12月,成功举办了有168所学校、1300名选手参加的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提升质量。突出特色,高等教育竞争力得到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38项,总数居全国第5位,有7所省属本科院校首次获奖: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吸引资金7939万元,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三大检索收录985篇,获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我省高校主持和参与的16项科研成果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奖,主持和参与的115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占所设奖项的55.8%,主持完成的174个项目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占到87%。积极组织高校与市县、开发区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有力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促成3所高校实现省部共建、省企共建、省市共建,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将高校47亿元的短期贷款置换为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1.3%,有效缓解了高校债务压力。高校校区置换取得实质性突破。经审核给予5所民办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权,授权数量居全国第1位。

(五)加强培训,完善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我们把2009年确定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年”,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制度,通过“特岗计划”、“振兴计划”等项目补充新教师,“阳光师训”送培下乡等培训活动深受基层欢迎,培训校长、教师12.43万人。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基本落实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津贴制度。利用高校资源建立了6个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举办了首届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班。启动“三秦学者计划”,设岗53个。

(六)关注热点。破解难点。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年共落实各类资助资金10.97亿元,受惠学生131.49万人次,其中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5亿元,惠及11.09万名学生,贷款人数以及发放金额均居全国第1位,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推广。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生“蛋奶工程”,投入资金3.03亿元,惠及学生158.59万名,被评为“2009年陕西十大新闻”之一。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深入实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陕西普通高校23.58万名毕业生的总体平均签约率为85.27%。继续组织开展“放心上民校”活动,民办学校的招生和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七)精心指导,固本强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年初我们开展了委厅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活动。3月份以来分别启动了高校学习实践活动、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特色,下功夫解决了一批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教育系统理论武装和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建扎实推进,在高校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6.3万名,占全省发展党员总数的52%。积极探索民办高校董事会(理事会)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人、交叉任职”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对招生录取、采购招标等环节进行了重点监督,认真开展了“小金库”治理工作。党建工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

织保证。

(八)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维护了教育系统大局稳定。进一步完善了委厅“领导包片、处室包点”的维稳工作责任制,组织学校进行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整改,开展校园周边综合治理“百日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一批矛盾隐患。切实加强了校园管理和学生管理,认真做好建国60周年庆典、全国“两会”等重大敏感时期以及重点环节的防范控制,稳妥处置了西安外事学院“3・21事件”、部分曾在民办教师岗位工作过的人员聚集上访等多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措施,严密防范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蔓延,启动了中小学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有效维护了全省教育系统大局稳定。

此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法制建设、教育宣传、对外交流与合作、语言文字工作、对日支援、勤工俭学、后勤保障、离退休人员工作等也取得新进展、新成绩,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厅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促进了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力推进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在座诸位的辛勤劳动和心血。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在座的各位局长和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二、我省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009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提振内需的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同步提速。当前,我省仍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繁重而艰巨。发展教育要遵循规律埋头苦干,谋划教育要放眼全局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我省教育事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看,2009年我省经济实现了13.6%的增长,关系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中省对教育的投人不断加大,2009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5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教育投入350亿元,连续两年增幅位居全国前列:民生工程基础教育项目和职业教育项目的实施,有力改善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此外,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快科技资源统筹步伐,和谐陕西目标的实现迫切要求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这些都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教育内部来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近年来我省各类教育逐步转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促进公平的新阶段,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工作重点,教育发展的重心正在经历历史性转变。去年以来。随着“双高普九”、“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和“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全省县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吴起现场会的召开,极大地调动了市、县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积极性,总结出了“穷不抓教育,穷根难除;富不抓教育,富难长久”的执政理念,涌现出了一批情系教育、重教兴学的“教育书记”、“教育市长”、“教育县长”,全省各地形成了你追我赶发展教育的生动局面。高等学校经过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明确了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深化了教学科研改革,加之重点学科建设和“质量工程”的有力推动,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结合迈出新步伐。高校整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目前陕西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第二,教育改革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增强发展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结起来为“三个不适应”,即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优先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教育结构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质量与科教强的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形成,教育结构亟待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素质教育期待形成实质性突破,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问题比较突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难度较大,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要进一步规范,各类教育都面临着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问题。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省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挤占、挪用、截留、平调教育经费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突出,中省教育投入不能全额、及时用于教育:个别地方在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申报上存在着虚假报表、随意更改建设项目、拉长建设工期等情况:一些地方虚报中职在校生规模,冒领国家助学金“吃空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落实不到位,“特岗计划”实施积极性不高,代课人员清退不坚决,中小学择校热乱收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蛋奶工程”安全卫生保障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全省教育发展大局。

第三,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省教育正处于改革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全社会对教育问题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用“三个从来没有”概括了当前教育与人民群众根本教育需求的特点: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袁部长这段话语重心长,深刻指出了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以义务教育段择校问题为例,《中国青年报》去年11月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近1.5万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98.5%的公众表示身边存在择校现象,63.9%的人认为择校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过大”,72.4%的人认为择校“给普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63,6%的人认为“教育公平被架空”,71.5%的人认为出现普遍择校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再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

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来推动,除去就业环境的原因,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同程度脱离实际的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这要求我们必须迅速作出回应。此外,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省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处置人财物的权力越来越大,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是个考验。同时,去年以来,教育特别是重点群体的群访量明显增加,维护校园稳定安全工作压力增大。我们工作中稍有不慎,小问题就会引发大事端,个体矛盾可能影响大局稳定。去年发生在我省的几起校园斗殴事件,虽是个别现象,但经过媒体的报道,被境外大肆炒作,在国内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准确把握好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不断增强把握方向、统筹全局、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是全省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肩负的重要责任。

三、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主要任务

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主要任务,会前印发的《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0年工作要点》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以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升内涵为重点,推动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加强、四个着力”。四个加强,即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统领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健全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四个着力,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着力建设骨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请大家按照要点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着重强调六点:

第一,更加重视教育规划编制。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规划纲要》启动实施的第一年,谋划好、落实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规划纲要》为契机,科学编制《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各地教育发展规划。编制规划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省情的发展变化,主动适应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使规划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我省实际:二要统筹好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校际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公平与效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三要着眼长远,加强对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和深入研究,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引领陕西教育持续发展,

第二,更加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朱静芝副省长在吴起现场会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双高双普”的思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即大力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为更多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先试,创造经验: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提出的刚性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条件装备、师资建设以及教学指导等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年内累计改造校舍面积达到总规划的90%:总结推广“整县推进”工作经验。重视和推动城区学校布局调整,适当增加开发区、新建居住区的学校布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二是抓紧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对学校软硬件建设作出系统规定:在各种相关评估检查中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性,“双高普九”和“教育强县”创建要以均衡发展为核心指标。三是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鼓励各地引导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通过结对子帮扶共同发展,统一调配县域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继续完善并切实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纠正资源配置不当的现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报告。

第三,更加注重质量提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质量标准体系。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要整体谋划大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在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引导学生专心学习、奋发成才。二要抓住各类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当前。学前教育要顺应幼儿成长特点,促进幼儿快乐成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坚决纠正“小学化”的倾向:普通高中教育要更加注重质量和特色。坚持内涵发展。着力纠正“同质化”倾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深化教学改革,重点解决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民办教育要坚持规范办学。紧紧抓住科学管理、队伍建设和质量提高等环节苦练内功。三要大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步伐,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的巩固和提高,深化教育教学应用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快基础教育专网建设步伐,让城乡师生享受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校之间共享实验室、图书资料和精品课程、名师资源。扩大学生跨校选修课程专业的试点。

第四。更加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创新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反复讨论修改,即将下发。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落实教师归口管理,严格进人标准,把好教师队伍“人口关”:以基层需要为导向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建立

举办师范专业的院校包扶支持市县教育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加大与财政、人保部门的工作协调力度,扩大农村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和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范围:继续实施积极探索定向委培等适应陕西实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二是扎实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总结推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年”工作经验,加强省、市教师培训基地和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省、市、县、校联动分层次培训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农村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加强对“阳光师训”项目的管理与督查。拓展“送培下乡”的覆盖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继续抓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推进省属高校岗位聘用工作,研究制定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要认真执行三厅局关于曾在民办教师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人员和代课人员养老补助发放政策,稳妥处理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问题,杜绝“一边清退、一边新聘”的现象。

第五,更加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省各类教育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省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部强省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分析、及早谋划,不断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一是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增长的需求,以“EDU”改革为“GDP”增长作贡献,瞄准区域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和重大技术升级改造趋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新高校科研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科研基地与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科研基地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推动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一些重点研究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高校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要主动适应我省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继续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开展短期培训:启动“复转军人技能培训计划”,对团以下级别转业军官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高职培训,对转业士兵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中职教育。三是要主动适应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把学校体育场、图书馆、音乐厅、美术室等场馆建设与当地公共设施建设相衔接,主动向社会开放,创新机制,共建共享:要发挥学校人才集聚、思想活跃、专业精通的优势,为壮大我省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提供有力支持。四是要主动适应我省扩大内需的要求,发挥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大中专院校聚集、整体办学实力较强的优势,挖掘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潜力,吸引外省学生来陕就读,带动消费,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六,更加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最根本是要看人民群众理解不理解、赞同不赞同、满意不满意。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一要抓住高考前的几个月时间,加强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学指导,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确保高考改革方案平稳实施:二要认真总结完善全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三要加大学校安全防范力度,着力抓好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和学校传染病、食物中毒的防控,做好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严密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在校园的散蔓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四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护工作,加大对各种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资助政策惠及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五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行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预警机制:六要夯实维稳工作责任,加强前瞻性研判,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敏感节点和重点环节防范控制、季节性安全事故预防等工作,开展稳定安全工作应急演练,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全力确保教育系统大局稳定。

四、对做好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0年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要突出加强管理、开拓创新和狠抓落实这几个关键,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继续按照“培育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思路,关注热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争创亮点,确保教育各项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今年成为我省教育工作的“落实年”。

第一。要坚定不移加强管理。在去年召开的全省高校咨询工作委员会上,王侠书记强调要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治教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这段话也是对我省各类教育的要求。发展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一要改进管理方式。大量的现实案例表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多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不到位、管理薄弱有密切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适应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善于应用综合手段管理转变,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管理不越位、不错位,该管的要扎实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切实履行起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二要坚持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强化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办事的程序,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经常性地研究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完善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教材、校办企业、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的监督,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建立定期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制度,把可能发生问题的漏洞审出来、填补上,避免发生干部倒下、事业受损的严重局面: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通过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第二。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教育发展系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始于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沉下心来研究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出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情况,学习国际国内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力推

进教育强省建设。一要注重培育典型,基层是创造先进经验的不竭源泉。吴起县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石泉县留守儿童管护、太白县寄宿制学校精细化管理、泾阳县“四德”教育、洛南县统筹职业教育资源等做法,都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典型,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效应。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国家和我省的教育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如选取几个县区开展县域内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资源试点,进一步扩大高校老校区置换试点工作的范围,开展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等等,鼓励先行先试。积累实践经验。二要加强教育科研。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拓宽视野、密切联系实际、面向基层需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促进新发展。三要以创新思维认真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凝聚各方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第三。要扑下身子狠抓落实。重视抓落实、敢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是行政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行政工作的精髓所在。一是抓落实既要狠抓,也要善抓。所谓狠抓,就是要把重点工作攥在手里,搁在心上,彻底转变作风,不失事、不误事,按规律、按制度、按程序办好事,扎扎实实、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决策部署:所谓善抓,就是要讲究方法,把握时机,形成高效的激励、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二是转变作风抓落实。要建立、落实教育部门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和听课制度,从办公室走出来,多到教学一线、到广大师生中去,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提出对策。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及时总结基层好的工作经验。认真凝练,大力推广,引领教育工作蓬勃开展。三是通过考核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抓手作用,真正把需要地方政府重视、推动和解决的教育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列入对基层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今年委厅拟将校安工程、控辍保学和中职招生情况列入对市区的考核指标,请大家在分组讨论时认真研究,提出意见。四是强化督导抓落实。联合省委组织部加强对县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考核,开展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管理、绩效工资落实等专项督导检查,深入推进“316工程”:督促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发挥人大和政协作用加大对教育经费预算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督促各级政府按照“三个优先”要求落实教育发展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