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6:21:32
序论:在您撰写文博职称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知识流失在建设领域经常发生,项目中知识的流失主要是由项目的特征决定的,比如组成项目团队的临时性,以及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对经验工程师的严重依赖性(KhalfanM.M.A.等,2003)。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加以管理,而且管理手段单一,多数集中在工程项目资料文档管理。有关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获取(SerkanKivrak,GokhanArslan,2008)、工程项目中知识集成(钟波涛、丁烈云等,2005)等方面。工程项目的临时性导致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相对复杂,工程项目中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共享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技术、文化制度等。本文从支撑条件的角度研究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一、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功能目标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卡尔·费拉保罗,2003)。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寻求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最终达到知识在群体范围内共享的过程,其功能目标是减少知识的流失,促进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促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则是指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工程项目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加以整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其功能目标是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工程项目中知识流失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参与方(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和分包)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期,随着项目的进行,知识不断地流向项目参与者。工程项目的临时团队中,各参与方是单独的个体,团队成员之间缺少默契,缺少信任,形成沟通障碍,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得建设效率低下。随着项目的结束,项目临时性的组织机构随之解散,在一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而丢失,在后续项目或其他项目中,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人们只能重新从零开始,重复其他人员已经进行过的活动,造成知识浪费现象。
三、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难点
(一)显性知识难以共享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实行项目中的知识管理,这些企业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对文件进行存档。这些存档的文件,例如可行性研究、总结、技术报告或用户手册等等,在编写上常常是很肤浅的,仅集中在把握标准的业务数据或是对项目结果进行描述,对失败的原因或如何解决某个特殊问题的记载常常被省略了,并且只有少数人知道文件的存放地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因此,这些文件很少会被利用。鉴于文档管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存储,而忽视了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基本上都是建筑企业为了要实行知识管理而做出的一个形式,没有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标。
(二)隐性知识难以管理
除了显性知识和已交付的项目所包含的知识外,项目知识还包括专门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内隐知识。项目经验与参与相应的问题解决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常常不是项目文件的一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它也很少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些知识难以编码、保存在项目成员的记忆之中,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项目成员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或转到了其他项目中,他们也将新的经验带走了。项目结束就是集体学习的结束,项目参与人员转向了新的项目或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中。如果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项目的特殊知识不是直接需要的,就会产生“组织健忘”,造成项目知识的丢失。从建筑企业的员工来看,由于缺乏对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激励措施,很多员工不愿意将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缺乏集体学习的动力。由于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建筑企业部门的员工之间缺乏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意识,造成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甚至对一些毫无价值的知识保密,这严重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实施。
四、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知识管理手段单一、知识传播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需要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支撑体系。
(一)技术支撑
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按项目生命周期来运作的,它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不重复,而且是围绕特定项目团队而建立的,项目团队的多职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细分,使知识管理困难。尽管现在有了一些管理项目知识的方法,如项目事后总结、将具有专有知识的个体派到项目中、最佳实践指导、局域网等,但是它们的有效性不高。工程项目规模较大,管理过程复杂,如果将项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以文档的形式管理,不仅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当员工要使用这部分文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降低了员工利用知识的积极性,造成知识利用率低下。此外,仅仅通过文档管理,员工之间的知识难以交流,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需要依赖一种更方便简捷的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以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促进知识共享。本文介绍一种知识的共享平台——项目博客。
博客是用户用来表达个人思想而自己生成的网站,其内容按时间顺序显示。博客一直被认为是私人的媒介,由于其具有知识管理潜力,能够及时捕获和收集组织内部分散于各个角落的技能知识,近年来已经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比如IBM公司允许其分散在30多个分公司的员工在博客中讨论软件的开发过程和业务战略(LeeJ.,KangH.,JungT.,SeoJ.,2005)。
博客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工具,通过用户推动社会网络,是一种民主的、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有助于消除建筑企业内部由上而下严格控制而导致的障碍。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取得成功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手段来实现知识的共享(Mills,2007)。项目博客,是以项目知识为基础,员工将项目中的知识写入自己的博客当中,以此作为个人知识库。不同的博客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链接,员工可以互相访问博客,可以就博客中的知识加以探讨和评论,有利于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基于项目的知识博客相互链接。
项目博客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不同的员工博客,员工是项目和博客之间的联系者,项目博客的内容来自于员工对项目中知识的整理和加工。管理部门的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直接访问,而分布于各地工程项目部的员工则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这样可以使知识在建筑企业内部最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避免了由于建筑企业分散生产所带来的知识管理障碍。同时,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的沟通,可以将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员的博客群集在一起,形成项目博客群,以实现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创新。
博客作为员工个体知识的基本载体,可以满足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个性化需求。员工可以以工程项目中的现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个人的思想和知识,储存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以方便将来调用及查看。员工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博客,并且对对方博客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学习效应。通过这种形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可以适当地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储存的知识超越了项目、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在整个建筑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二)文化支撑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在项目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许多项目成员往往不愿将自己掌握的特别是自己的专有知识与别人分享。要促进项目成员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促使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
1.培养组织学习文化。组织学习的概念是从个人学习借鉴引申而来,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它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组织学习和组织之间的学习(黄健,2003)。组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不同,它不仅仅是补充丰富知识理论,还使知识化碎为整并且系统化,实现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工程项目团队中,经验工程师组成学习骨干,带领全体员工进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经验工程师和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促使组成工程项目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2.创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工程项目组织中的所有参与方把整个项目的利益作为最高的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参与各方的自身利益。项目参与方能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为了共同的项目利益在项目组织中积极地共享知识,进行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项目组织,创建一种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张立军、苏萍,2005)。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更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在基于项目的文化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在相互竞争中取得共同进步,员工拥有共同的心智模式,拥有共同的愿景,具有与组织相一致的目标,员工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各自学习转化为团队学习的方式,员工的生存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超越。
3.建立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的重要保证。工程项目具有工作周期长、任务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长时间的持续工作难免会搓减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项目组织制定合理的物质和心理性质的奖励措施。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额外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肯定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热情,激励员工自愿乐意地奉献出本属于自己的那种隐性知识。通过奖励对知识共享起推动作用的人员,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由此可以将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利的人员潜力发掘出来,并且不断增强这种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
(三)组织结构支撑
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见图-2),限制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各参与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参与方只需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完成工程项目,而忽视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不同部门总会重复一些同样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改变这种知识垄断的现状,就要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有的组织结构变革成一个集散式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横向型、动态性的特征,促进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比如网络型结构。
在网络结构中,以团队、工作小组为网络的节点,大多数节点相互间是平等的、非刚性的,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形成一个网络状,促进了组织内全方位的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促进了组织各种知识的融合,提高了组织学识以及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1.1废水处理站
(1)弱腐蚀性池子:
玻璃鳞片涂料(厚度≥200μm)。(2)中腐蚀性池子:乙烯基树脂玻璃钢防腐(三布四油)。(3)强腐蚀性池子:池底和内侧壁高度400mm范围内贴20mm厚耐酸砖(乙烯基树脂胶泥挤缝),其余部位采用树脂玻璃鳞片防腐。
1.2防腐做法归类如下:
(1)耐酸砖防腐:砼结构层;乙烯基树脂玻璃钢隔离层(二布三油);乙烯基树脂胶泥结合层;贴耐酸砖(挤缝)。(2)树脂玻璃鳞片防腐:即乙烯基树脂玻璃钢隔离层(二布三油),加五布六油防腐层(短切毡、玻璃丝布,短切毡、玻璃丝布,表面毡共五布),表面涂刷两道玻璃鳞片涂料(300μm)。(3)乙烯基树脂玻璃钢三布四油防腐。(4)玻璃鳞片涂料防腐:乙烯基树脂玻璃鳞片涂料(200μm)。(5)乙烯基树脂砂浆防腐。(6)氯磺化聚乙烯涂料防腐。
2主要技术要点
2.1耐酸砖
(1)基层处理:基层采用轻型手动研磨机械打磨,被油脂污染的表面必须进行预处理,经处理后基层必须达到《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2)相关要求。防腐施工前基层表面必须洁净,基层打磨完毕用干净软毛刷、压缩空气或工业吸尘器,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2)施工隔离层:①封底层:防腐时先刷乙烯基树脂底漆两遍,树脂应均匀,不得有遗漏或流挂,并保证树脂表面亮光,树脂固化时间严格按照所选树脂产品相关要求执行。在基层拐角或凹陷不平处,应先用乙烯基树脂胶泥倒圆角或刮平,胶泥固化时间也应严格按照产品相关要求执行。待底层固化干燥后再施工隔离层。②隔离层施工:隔离层为二层玻璃丝布(厚度0.2mm),各层之间采用乙烯基树脂粘接,按连续法进行施工,先涂刷一层乙烯基树脂,随即贴上一层玻璃丝布,必须贴实,赶净气泡,其上再涂一层树脂,然后粘贴第二层玻璃丝布,树脂应饱满。每铺一层,应检查前一层的质量,当发现有毛刺、脱层和气泡等缺陷时,应进行修补。玻璃丝布的搭结宽度不应小于50mm,上下层纤维的接缝应错开,错开距离不小于50mm。阴阳角处应增加1~2层。待最外一层固化干燥后,再刷乙烯基树脂面漆两遍,防腐层厚度不小于0.6mm。(3)贴耐酸砖:砌筑前宜先试排,铺砌时应由低向高,阴角处立面块材应压住平面块材,阳角处平面块材盖住立面块材。不得出现十字通缝,多层块材不得出现重叠缝。树脂胶泥结合层应饱满密实,贴耐酸砖前先将拐角处采用乙烯基树脂胶泥补好,然后采用挤缝方式贴瓷砖,胶泥为乙烯基树脂胶泥。总防腐层厚度为30mm。
2.2树脂玻璃鳞片
(1)基层处理:同耐酸瓷砖防腐做法中基层处理。(2)施工隔离层:同耐酸瓷砖防腐做法中隔离层做法。(3)防腐层施工:隔离层施工完毕按短切毡(厚度0.6mm)、玻璃丝布(厚度0.2mm)、短切毡(厚度0.6mm)、玻璃丝布(厚度0.2mm)、表面毡(厚度0.2mm)进行防腐处理,各层之间采用乙烯基树脂进行粘接,施工方法参照隔离层。(4)面漆:防腐层干燥固化后,在表面毡外再刷树脂鳞片面漆两遍,面漆应均匀、饱满密实,不得有遗漏或流挂,并保证树脂表面亮光,树脂固化时间严格按照所选产品相关要求执行。(5)总防腐层厚度不小于3mm。
2.3树脂玻璃钢
(1)基层处理:同耐酸砖防腐做法中基层处理。(2)防腐层施工:同耐酸砖防腐做法中隔离层做法,层数按下述要求:防腐时先刷乙烯基树脂底漆两遍,保证树脂表面亮光,再做3层玻璃丝布(厚度0.2mm)防腐,各层之间采用乙烯基树脂粘接,做完后再刷乙烯基树脂面漆两遍。
2.4玻璃鳞片涂料防腐层厚度不小于1mm。
做法与(5)中环氧涂料防腐做法基本相同,玻璃涂料不许加稀释剂或其他溶剂。
2.5乙烯基树脂砂浆
(1)基层处理:同耐酸砖防腐做法中基层处理。(2)隔离层:同耐酸砖防腐做法中隔离层施工。隔离层最后一道乙烯基胶料面层上,撒0.7-1.2mm石英砂一层,涂层均匀,以增强与砂浆层的粘接力,隔离层固化干燥24小时以后,再施工树脂砂浆层。(3)树脂砂浆层:隔离层上先薄而均匀地喷一层胶料,随即在其上摊铺砂浆,并随摊随揉压,使表面出浆,然后一次抹平压光。抹压应在砂浆胶凝前完成,已胶凝的砂浆禁止使用。施工养护至少3昼夜方可进行下道工序。(4)稀胶泥罩面:胶泥罩面设计1mm厚,为了防止胶泥固化产生微小裂缝,需要分两次抹压。固化时间24小时。(5)刷面漆:刷乙烯基面漆二道,每道固化24小时。
2.6氯磺化聚乙烯涂料
(1)基层处理:基层处理与耐酸砖防腐做法相同。(2)批腻子:砼表面的裂缝、麻面、气孔、凹陷不平处,用水泥901胶水腻子三道修补填刮平整。(3)刷底漆:刷氯磺化聚乙烯底漆一道,涂层均匀、不流淌,严禁漏刷。干燥后,刮涂料腻子一道。凹陷处补刮平整。(4)刷面漆:根据涂料配比,配制面漆,采用滚漆,每道漆涂装间隔时间不宜小于8小时。涂刷道数按设计要求5道,涂层厚度应均匀,不流淌,严禁漏刷,色泽应均匀一致。(5)固化养护:常温下养护7天。
3质量控制措施
3.1混凝土基层控制
(1)砼基层表面的浮灰、水泥渣清理干净,有污染的部位用溶剂擦净并晾干。(2)砼基层必须洁净平整,坚固密实;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有起砂、脱壳、裂缝、蜂窝麻面等现象。(3)砼基层平面部位采用轻型研磨机打磨,立面及边角部位采用手持式研磨机或钢丝刷进行打磨。(4)防腐施工开始前,必须用干净软毛刷、压缩空气或工业吸尘器,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5)处理完毕的砼基层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允许间隙不大于2mm。(6)处理好的砼基层表面不宜做水泥砂浆抹灰找平,如必须找平,找平层应无空鼓现象,其养护时间要达到28天,在强度报告合格、含水率合格后方可施工隔离层。
3.2施工环境温度控制
(1)采用普通固化剂施工时气温宜为10至30℃,相对湿度不大于80%。(2)选用低温固化剂,可以在0℃以上的环境中施工。(3)如果施工气温低于0℃,必须采取保温措施。(4)管廊内每隔50米至少配置一个温度计。
3.3施工环境湿度控制
(1)基层含水率:砼基层必须干燥,外观应发白无潮影,在20mm厚度内的含水率不应大于6%,严禁有水渗漏。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法”检查基层含水率,具体为:将450×450mm的透明聚乙烯薄膜,周边用胶带纸牢固粘贴密封在基层表面上,避免阳光照射或损坏薄膜,并应在16h后观察塑料薄膜,无水珠或湿气存在为合格,每40m2应做一次实验。(2)施工环境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0%,每个池体内至少配置一个湿度计,管廊内每隔50米配置一个湿度计。(3)施工环境相对湿度大于80%时停止作业,如不能停止施工,必须配备足够数量轴流风机或烘干机等设备,降低环境湿度。(4)对于露天作业的构筑物,必须搭设防雨篷,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
3.4其他相关要求
(1)每批树脂都根据说明书及规范要求先做小样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施工配比。胶泥、胶料拌制配备专职熟练工,每次配料严格按配合比计量准确,并做好记录。(2)树脂和固化剂的作用是放热反应,配置量过大不易散热,每次根据施工进度确定配置量,随配随用,在初凝期(30-45分钟)内用完。(3)玻璃纤维布的经纬向强度不同,应注意使玻璃纤维布纵横交替铺设。(4)在立面或斜面铺贴玻璃钢时,由于树脂自重及黏度小的原因,常常造成树脂胶料流挂现象,因此施工中可在胶料中加入1%—3%的轻质二氧化硅(俗称“气相白炭黑”),以使胶料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能。(5)针对树脂胶泥和树脂砂浆应测定其抗拉和抗压强度两个性能指标,试块留置组数同普通砂浆的留置组数。
4结束语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要素分析
1.教育者(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即传播者,是传播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力量,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删除、保留、发出起着把关作用,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守门人”,是后续环节中的教育信息编码者、发送者和控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作为传播者,教育者功能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者(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即受众,是传播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最终效果的直接体现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方”,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对教育者发送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并将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受众的受教育者本身并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甚至在有条件的选择和接纳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反抗,这就决定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
3.教育介体(传播内容和方法)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传播中的传播信息和传播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方式与手段的选择,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要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的传播给受教育者,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影响着传播信息的效果。教育方法是传播者进行说服教育的辅助条件,决定教育效果的速度和程度。有效的传播介体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4.教育情境(大众传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大众传播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通过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规范,对人们施加广泛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所传播的信息造成的不良的舆论环境也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注意抑制和消除大众传播环境的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同时受教育者在信息接受过程中要培养自身信息辨别能力,主动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传播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传播学理论分析
1.运用“把关人”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交流,交互作用。其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活动的传播者、组织者,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1947年,美国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s)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它是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素质和对传播信息的筛选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2.运用受众选择性心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需要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受教育者)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导者(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内化、外化及反馈调节等一系列完整的连续性活动。”[4]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信念、立场、需要、兴趣等有选择的接受信息。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JosephKlappe)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将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由于过多信息的干扰,受众会产生于传播者意图不符的理解偏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利用受众的经验、态度、立场,改进传播方式,从尊重受众需要的角度进行传播活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选择性心理的作用,调控和引导传播内容,传播受教者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3.运用个体差异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发展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作为主体性的能动活动,对接受客体也会形成创新期待。主要表现为接受对象在理解选择过程中,通过自我更新和文化自觉调适,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对信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接受主体的个性和接受差异由创新期待体现,而创新期待也是接受主体主体性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没有创新期待就没有接受主体的超越自己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结构丰富的接受主体,其思维往往比较活跃,要求打破原有知识水平,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1946年霍夫兰首先提出个体差异理论,经德弗勒加以修正形成。每个人的成才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信息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简言之,由于个性差异会对信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态度和行为也会因人而异,同样的信息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把握接受主体的个性特点和层次需求,有的放矢的教育,对于塑造和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运用“培养”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制约外在环境制约规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来自其他方面外在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因素十分广泛复杂,这里主要是指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环境,即大众媒介环境,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G•格伯纳等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提出的“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使得人们的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存在很大的偏离,这种长期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一方面,大众媒介环境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提高信息接受者的媒介素养,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使用能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的传播学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的传播学视角解读,从不同视角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对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提高教育者(信源)可信度,是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可信性和内在人格上让人信服魅力,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成为专家型传播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将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多角度、多视角、多层次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人们对传播者的评价常基于三个特征:它的知识和正确性、他的可靠和诚实程度及他的意图。传播学者霍夫兰在说服效果研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可信性效果”指出,传播者(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低,说服效果越小。受教育者如果认为教育者学有所长、诚实可信、意图公正,就容易对教育者产生认同的积极接受心理,反之,则容易对教育者传播的信息产生抵触心理。
(二)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的主体选择性,根据接受主体的个性特征,兴趣需求,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传播学中从受众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原因出发进行研究的使用与满足论,是一种新兴的受众理论。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这一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都各不相同,传播的信息不可能被所有受众全部接受,受众会从中挑选出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理解。受众面对信息的传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传播内容和讯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最终是受众而不是传播者所掌握。
(三)把握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先进性和教育方法的巧妙性,提升受教育者理解和创新能力从上述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研究可以看出,传播者自身的可信度是提高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传播效果则呈现上升趋势。这就是所谓的“休眠效应”。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信源可信性的影响趋于减弱,而传播内容的作用才开始真正发挥出来。由于传播过程中“休眠效应”的存在,要想达到长期的说服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具有真实性、有益性的教育信息,一方面要尽量选择权威部门或者主流媒体的信息作为施教材料,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受教者的精神需要,分层次、分结构传输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者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形象说理”、“辩证施教”、“促膝交谈”等教育方法都可以使教育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四)建构良好教育环境,加强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三个基本要素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但是整个教育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时效性等特点使其在信息环境的形成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传播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在传播主流意识,控制舆论,培养民族的政治觉悟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也给公众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消极影响。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需要大众传媒发挥文化教育的正功能,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传播给每一位受教育者,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解读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在于帮助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在面对汹涌而至的大众传播资源以及在其身后蕴藏的复杂社会关系,能够正确的掌握批判、解读、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与控制
随着教育领域内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介入,各方面都发生重要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教育信息传播是传播理论向教育研究渗透而产生的结果。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教育信息传播的特征,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并根据教育的客观规律,探求获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径;重视研究教育传播过程自身的特点,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培养和训练人,发挥教育的总体效益。
1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及其构成要素
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通过教师、媒介、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是: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进行编码整理,形成信息载体,通过媒体通道(如电脑)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这个信号,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该信号进行理解(译码),并做出一定的响应;教师根据这个响应进行分析并进行诊断评价,以调整自己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处理者、帮助者、组织者,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传播。教师的传播技巧及对媒体使用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作用在于能动地根据学习目的接收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处理信息并做出反馈,最后对信息进行再整理。客体包括传播信息及载体、教学环境、师生的心理因素。客体产生促进教学或干扰教学的效果,最后被组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2教育信息传播的—般规律
2.1学生对教师发出的信息具有进择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学生,他的学习动机、兴趣、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导致其对信息的认识角度不同,或接受的信息量的不同。教师所传播的信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就可以选择接受更大的信息量。
2.2传播的信息要具有薪异性新异信息能引学生更大的注意,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对教学信息加以编码,增加有用的信息,使用图文声像增强信息的新鲜感,使信息更具有表现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学生对信息进行记忆的动力和能力。
2.3信息传播过程要有科学性人类接受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所以传播的速度不能太快;同时人类对信息编码的方式极为敏感,如对黑白图片的识别需要1.2秒,而对彩色图片的识别只需0.9秒。教师采用科学的编码表达信息,尽量控制信息的冗余,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2。4合理排除和利用信息的干扰干扰总是伴随信息传播出现。教师应该尽量排除客观上的干扰,减少信息的冗余,采用合适的编码方式,创建适合于教学的传播环境,利用自身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将干扰降到最低限度。
3教育的控制
3.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教学过程的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从教学任务规划开始。最优的规划要求以综合的方法来设计教学任务,不容许教学任务具有片面性,要同时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整个教育教学任务。最优的规划应当考虑教学过程的整个系统的特点,即认真估计受者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条件,预测在现有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优效果。在研究受者的基础上具体确定学习任务,可以作为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样可以根据受者实际学习的可能性来拟定措施,进行有效的教学,使传者的教育影响同受者的可能性和积极性水融,从而获得很高的教育效率。
一、引言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研究发现,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大众传媒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对现实环境中的新闻事件进行有选择的报道,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媒的议程安排,是大众媒介对真实环境的重新建构和阐释。
现如今微博已经以一股不可逆转的风潮席卷全球,它的诞生改变了传统媒介较为单一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相比它短小简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元化,使个人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面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并使受众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新闻来源的权利,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的基础被打破,适用于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已不再继续适用于微博传播。
二、微博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
(一)背对脸的交流方式
与一般的网络面对面交流不同的是,微博传播中信息的传递者基本上是呈现一种背对脸的交流。微博世界中,你关注或者浏览某位博主的微博时,对方不会知道你是谁,自由的选择要关注的对象,关注对象的状态更新就会显示在你的个人空间中,而关注对象本人却可以不主动和你交流。现在微博开通了“悄悄关注”的功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背对脸”的交流方式,关注者可以悄悄的关注要关注的对象,而被关注者却根本不知晓,被关注者在微博上的一举一动却被追随者尽收眼底。这种交流方式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关注者是在一个信息者的背后的位置去接受信息,而信息者却没有办法找出站在暗处的关注者,这就会使得信息者不可能有效地去领导或者是管理他的追随者,结果就是议程设置的效果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显著。
(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碎片化的表达是微博最大特点之一。微博上的信息多是不成系统的,零碎的信息表达。140字的限制,使得信息更随性随意,生活中的闲言碎语,细枝末节都可以晒在微博上,同时在语言组织上,也是更加口语化,随意化。三言两语,就是一条微博。这种简易的意见表达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关注者,看见什么,想到什么,随手编辑,一天可以发出十几条甚是几十条。以twitter为例,在首页显示的只有9条用户发来的信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果隔秒刷新就会出现变化。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微博文本的碎片化,使得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1]。同时,一个普通博友看到了一件自认为具备新闻价值的事情,随后发在了微博上,继而引起他的粉丝的关注、转发和评论,核裂变式的传播使得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这个时候,扮演报道者的不再是媒体工作者,每一个参与的人都可能是报道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媒体议程设置的局面。
(三)匿名性的传播主体
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她指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其中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媒所表达的劣势意见和对异常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意表达意见的人数逐渐增加[2]。
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注册的微博用户背后的身份往往无从知晓,微博中沉默的一方也就不再害怕被社会孤立,人们在匿名的庇护下更倾向自由的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关注、意见和看法,转发着自己关注的话题,沉默的这一方已不再沉默,媒介的议程设置在这么一个人人有话说的微博世界中,很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三、公众打破媒介设置议程的垄断权
(一)受众有权自主选择新闻
在微博世界中,信息流通的速度是传统媒介难以企及的,微博的传播效果非常惊人,一条上午的信息,可能下午就有成百上千的人关注并且讨论,信息的流通呈现出核裂变般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态势,这种交互性网状的信息传播的特性使人人都处在一个不断信息的同时不断接受更多信息的状态中,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在个人中心中可能会收到几十条甚至几百条所关注者的最新动态消息,因此受众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十分必要,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不再是传统媒介那种我播你看,我说你听的被动状态,而是有着自主选择的强烈欲望,选择关注哪一位博主,接受哪一类的信息,主动权完全由受众自己把握并支配,不喜欢某位博主了也可以随时的取消关注。
受众自由的选择他所关注所偏爱的类型信息去关注、评论、或是转载,并逐渐的形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舆论圈,再慢慢扩大,继而影响更多人。这就形成了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
(二)公众担当媒介功能
在微博世界中,每个人既是信息者又是信息接收者,既担当媒介功能,传播信息,又扮演受众角色,接受信息。因此,在微博传播中,公众正逐渐担当媒介功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甚至是议程设置者。
英国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性方式两方面都是建构性的: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例如某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3]。微博中话语权下放至每位博主,人人有话说,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由公众自己自由的发起话题,传播信息,继而分享讨论。能决定信息是否有价值有公共意义的,正是公众,公众在微博世界中,充分分享传统媒介的特权。这使得“真正能决定信息是否具有公共意义的,不是下达信息的媒体,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信息的公众[4]。
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呈现自己,每个人想说就说的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逐渐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垄断权,并且将公众推到设置议程的主人翁的地位,草根阶级得到了话语权,形成议程设置的草根化。
(三)大众关注成就公共事件
在微博中,每位博主可以随时浏览自己所关注的其他博主的更新,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并且博主也会被其他人所关注,微博成为了人们展示自己独特观念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讨论分享自己所感兴趣的所关注的话题,人人都是报道者,参与者。这种关注将其中一些事件设置成公众的“议事日程”,进而引发社会公众和传统媒体的关注。而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单一的议程设置功能[5]。
如微博的话题榜的设置,这是根据微博网友的关注进行一小时排名,排名越靠前,关注度就越高,这就会有意无意的增加到社会公众和传统媒体对这个话题的注意程度,继而成就公共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比如微博打拐,林嘉祥猥亵事件等等,这些都是由网民自己设置议题,最先在微博上引发强烈反响,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由网络媒介流向传统媒介,成为社会瞩目的公共事件。公众设置议程的主动权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凸显并掌握在公众自己手中了。
四、网络媒介如何有效设置议程
网络媒体虽然没有传统媒体的头版头条等议程设置手段,但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民主化,门槛更低,更有助于公众意见的表达[5]。
在微博世界中,如果想要突出某一议题,引发关注,可以将这个议题放置首页,加粗,放大等来吸引公众的注意,用户则可以点击查看这些热门话题的信息,并且进行评论,参与,或转发来扩大这些信息,引发激烈的讨论和反馈。新浪微博的首页就有连续滚动着的“微话题”,里面有各种话题,只要用户点击,就可以看到所有关于此话题的讨论。在新浪微博的个人主页上,也有“热门话题”和“推荐活动”的设置。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对此议题的设置,这种议程的设置比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更具有自主性,可以说是网络媒介在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的引导公众引发话题,设置议程。
网络媒介应加强设置,协调好各个信息的内容比重,使公众不仅能获知信息,而且能够有效引导他们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来源:今传媒 文/杨玮 编选:)
参考文献
[1]蒋永峰.微博——碎片化时代的意义表达[J].新闻世界,2010(1).
[2] (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本报讯(实习记者王琪鹏) “我的论文怎么被别人当商品卖了?”近日,王女士在网上搜资料时,意外发现一家名为“论文天下”的网站正在出售她的博士学位论文。
“不光论文题目、摘要,就连目录的格式都一模一样,这就是我的论文。”王女士说,这家网站把她的博士论文放到网上出售,并把作者、毕业学校等信息以“涉及隐私”为名而隐去。作为论文的作者,自己的论文是什么时候传上去的,是被谁传上去的,她都一概不知。
根据王女士的提示,记者在这家网站的收费论文一栏里果然搜索到了王女士的论文,但如果想看到论文全文就需要购买充值卡。该网站在其介绍中称,他们不直接提供论文全文,而是“提供某家国内最大文献提供商的充值卡,客户用充值卡在该提供商官方网站下载论文全文。”
记者昨日致电“论文天下”网站,客服人员表示,这些论文信息都是由学校提供给他们的;并且,论文也不是在他们网站上下载,他们只是出售“中国知网”的阅读卡。她说,如果作者对自己的论文被挂到网上感到不满,他们可以删除记录。然而,王女士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却没有发现自己论文的信息。“中国知网”编辑部表示,他们刊登的论文都是经过授权的,如果论文没有在期刊上发表过或者没有经过授权,论文信息就不会出现在该网上,“论文天下”的行为属于非法操作。
王女士说,她2009年6月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毕业,不仅是她自己,她的同学也有相同的遭遇。“我们逐个在网上搜,结果发现十多个同学的博士论文都在上面。”王女士的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去年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是我们硕士博士阶段六年心血的结晶,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出专著,这家网站怎么可以擅自把它拿出来卖呢?”但论文信息是怎样泄露的,王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一)师资队伍
在建设国家骨干校的过程中,学院建设完善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并建成了一个由多位技术力量强、生产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库。目前专业的师资队伍理论扎实、实践丰富,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均由“双师型”教师承担。师资能力是实施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我院自2005年成立船舶工程技术(涂装专门化)专业以来,在近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支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强、满足本专业教学科研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二)课程体系
结合原有的船舶工程技术(涂装专门化)专业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借助学院骨干校建设的契机,在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高职船舶涂装人才的就业岗位,针对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构建。船舶工程技术(涂装专门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对照。
(三)实训条件
1.校外实训环境我院与本地区多家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在渤船重工等企业建设了“厂中校”实训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外实训岗位、师资与场所。同时,以就业单位为主体,建设了多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顶岗实习基地,为有效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实训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校内实训条件系内建有船舶建造综合实训车间、船舶涂装实训室、船舶CAD/CAM实训室、船体放样实训室、船舶模型陈列室、船体检测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场所,场所中配有多功能船舶综合实训装置、环形总段、大型设备和船舶设计软件,形成了具有“校中厂”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多工种实训,并且能使实训内容紧密契合船舶建造的各个生产岗位。无论是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还是原有船舶工程技术(涂装专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均已具备新增高职船舶涂装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基础。
二、新增专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内的高等教育院校没有设立专门针对船舶涂装工程技术市场需求的专业,专业设置的空白导致了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目前国内从事船舶涂装结合调研资料以及收回的10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当前行业企业对高职船舶涂装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为每年300人以上。市场需求的岗位分布情况如下:生产一线的喷砂工,占26.7%;生产一线的船舶涂装工,占33.3%;生产一线的船舶涂装工艺员,占6.7%;生产一线的船舶涂装工程主管,占6.7%;生产一线的船舶涂装质检员,占13.3%;生产一线的船舶涂装定额员,占5.0%;船舶涂装工程师,占3.4%;生产一线的船舶涂装设备维护人员,占3.3%;其他相关岗位,占1.6%。分析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可以看到需求量最大的是生产一线的专业岗位,包括喷砂工、船舶涂装工、船舶涂装质检员、船舶涂装工艺员、船舶涂装工程主管、船舶涂装定额员以及船舶涂装设备维护人员七个岗位,占全部市场需求的95%比起那些偏重理论教学的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出发点,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正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各个岗位的。因此,新增的高职船舶涂装工程技术专业具备成熟的市场需求保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