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作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8 12:27:14

序论:在您撰写创作艺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作艺术论文

第1篇

手绘创作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手绘草图不仅能够表现设计者的最初的想法,比如一开始的平面布置图的手绘、建筑速写、家具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手绘效果图形式多样性和具有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是电脑设计所不能具备的。如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他笔下的建筑画堪称经典,风格典雅,线条清晰,这与他的手绘功底是分不开的。著名室内设计师梁志天先生在做室内设计时将手绘作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设计师在与业主沟通具体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手绘草图勾勒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业主对方案的肯定与否。对环境设计来说,手绘创作是表达设计者对建筑装饰物内外空间的理想化与可行性的设计构思。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手绘效果图与电脑效果图技法充分结合起来运用,能够快速捕捉并记录设计师的灵感,自由表达设计构思。手绘创作要求设计师具备良好的绘画、透视、组织、观察能力,具有图形空间表达的素质。例如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通过手绘草图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

二、手绘创作在服装设计与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服装设计中,一件成衣从一开始的草图到最后的作品,手绘在其中有很多的作用,比如纹样的勾勒,款式的变化,面料的特征等缺一不可。如北京奥运会的服装设计都是由手绘草图而到成品的设计。世界著名的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内衣秀设计也是从手绘草图开始的设计。服装设计成衣之前的手绘效果图,是中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灵感的源泉。而在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中手绘作品体现了原创的重要性,好的家用纺织品的作品和电脑里做出来的花型、纹样有很大的区别的。在家纺设计教学中,手绘创作不仅能辅助学生进行花型的创作,还能养成良好的制作习惯,从构图、构思、颜色的确定,都与手绘创作密切相关,是学习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技能。在家用纺织品中的手绘设计创作中,创作者能够按照审美法则按照审美法则,将创作主题与个人观念的表达相结合,令受众的视觉感受与心灵产生共鸣形成特有的设计表现语言。比如用手绘的水彩颜料设计出的花型与电脑软件设计出的相同花型在美感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家纺设计中用手绘板进行手绘创作也是方法之一,通过手绘板可以画出自然风格的纹样形式。在家纺设计中,有很多设计作品仍然直接用手绘的风格来执行最后的纹样效果,这是因为手绘对个性的表达和审美格调的提升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注入了设计师情感,最大程度丰富设计呈现的感官效果。比如家纺设计中蓝印花布的效果,就需要先在布上手绘创作设计图形后才能出现所要的蓝印花布的效果。家纺设计中因为要涉及到很多的花型的问题,所以手绘的作品相对于电脑设计的花型更加受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手绘的美感、设计感都比电脑设计出的看了舒服、愉悦。在家纺设计中一个成功的手绘设计师是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所以说在电脑普及的当下,手绘在家纺设计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图五是家用纺织品的手绘设计,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创意,把自己的要表达的想法放在设计里,设计出了独一无二的设计作品。我们知道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是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而每种人群对花型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比如儿童、青年人、中年人等,都有自己特定的喜好,所以针对这一特点,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开发出受不同层次、年龄断的人喜欢的不同的花型。将花型的设计与家用纺织品的消费群相结合考虑,才能更好的让消费者青睐。所以说手绘创作在服装设计与家用纺织品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手绘创作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电脑设计普及的当代平面设计中,有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仍然直接以手绘的风格来执行最后的图形图案效果,这是因为手绘对个性的表达和审美格调的提升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注入设计师情感,最大程度丰富设计呈现的感官效果。因此在平面设计中手绘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例如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作品特点就是将手绘运用到平面设计里,不仅有视觉的冲击力还让人们对作品记忆深刻,如图三的海报设计。他将中国传统水墨图形通过书法的运用,将神秘的东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一些小孩子读的绘本的创作中,手绘体现了其强大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比如几米的手绘作品和麦兜响当当里面的麦兜等一系列的形象。就是通过手绘的形式最终确定的卡通形象。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方面运用手绘创作不仅仅能够让人受众记忆深刻而且能够增加所设计的产品的知名度。比如一个系列的广告创作的设计中,先通过手绘的设计出方案,然后再在电脑里进行创作,不可能没有手绘的草图而凭空用电脑设计出你想要的图形和方案,比如福田繁雄的很多设计也是以手绘为主,对设计作品艺术性要求更高的大师们,对设计风格的把握往往是依靠更加个人化的手绘方式,体现自己设计的风格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凸显出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在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里面,设计出一个简洁而又可记的标志的前提是经过大量的手绘草图的修改,而不可能是坐在电脑面前凭空的画出来,只能通过手绘草图最后通过电脑软件把所设计的标志在电脑里最终呈现出来。所以说,在现今的平面设计中,在设计的初级阶段、方案比较阶段,可以用手绘快速完成,作为设计灵感的记录和交流,在进行到设计后期时,运用电脑,故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相融互补的。

四、结语

第2篇

数字艺术来源于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艺术领域内的具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的创作欲望经历了大战后的瞬间短路,重新回到正轨上来。随着二进制的逻辑和数字理论的萌生和论证,全球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了,直到今天数字技术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人类社会因为数字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就是一个简单“0”“1”演绎出色彩斑斓的数字艺术世界。数字艺术到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范围,大家比较认同的数字艺术描述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二进制综合演绎、其表达的效果必须有虚拟性和互动性。目前为止,数字技术在不长的时间里面经历的几代的进化,由一开始简单的一束激光,发展成几乎无所不能的艺术创作形式。过去只有专家能做出的艺术作品,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民间,数字艺术的创作也逐渐地走向民众化。

2数字艺术脱离于技术之外的美学要素

艺术世界,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数字艺术利用高科技手段营造绚丽效果和视觉冲击的同时,离不开传统艺术的美学概念。数字艺术的表现力高于传统美学,而数字艺术的思想却大体遵循传统美学的脉络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2.1传统视觉艺术形象的发展走向

我国的传统艺术通常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风尚、愿望、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内涵,在炎黄子孙几千年文明的徽标和智慧的结晶。人类的美感和美学是一种对自然认识的本能的取向,传统的美学在人类对自然产生认识能力之初,就相伴而生了。在传统的美学概念中,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描述,始终没有离开具体的事物、事件,研究的对象的不断进化,人类的美学观念也随之而变化。历经千年形成了现代我们眼中的美学。传统美学的发展变化多端,根据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经历了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慢慢地形成了美学依托于美感,美感被美学所阐释的美学发展模式。黑格尔在美学发展的历史上居功至伟,他在继承先贤美学理论的同时,将美学概念中加入了社会和哲学的元素,构建了较完整的美学体系。

2.2数字艺术中的美学演绎要素

现下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地球两端的两个人。远隔万里,却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存在,而可以自由的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或者涂鸦,都可以迅速地被世界各个角落能感知到。人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造就了现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数字艺术的美学概念是可以无极限的,是可以无限延伸。现代数字艺术中的美学新特征,首先意味着自由、智慧、开放。不同于传统美学观念,数字艺术的创作之初就源于展示、源于审美感受的分享欲望、源于创作者文化理念和价值被感知被认同的需求。数字艺术出现终结了过去传统美学一家独大的格局,使得艺术流派的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模糊和共存。

2.3数字艺术在传统美学上的延续和变革

我国传统美学向数字艺术进化过程,源于二进制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美学从萌芽初期就注定美学理论的发展是不断的革新中达到完善的。数字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有别于东方传统的美学艺术形式,但美学中约定俗成的通用认识不会被改变,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学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的渲染下,得到了更加详细的诠释。这就使当代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基于多年来传统艺术对现实的表达和数字艺术对虚拟认知现实的表达,当代的数字艺术的发展,在体现生动活泼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以数字手段展示我们的传统美学的理念。

2.4数字艺术在技术与美学中的相互影响中得到了平衡

数字技术的进步速度世人瞩目,数字技术的便利让众多的创作者声名鹊起。人们在讨论数字艺术的同时,往往联想更多的是某个编程高手,某个电脑大师,而往往忽略了创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这是一种说说上的误区。当前数字艺术展示社会各个角度生活缩影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于技术服从于艺术规律,将特效制作更替为特效创作。开放性的数字艺术应该在传统美学基础上,使艺术和技术同时发生了质的飞跃,创作者的艺术观得到了跳跃式的升华。

3数字艺术在传统美学的助推下多元化、全方位展示美学概念的可能性

数字艺术领域的美学特征,因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就决定了数字艺术能够涵盖大多数的艺术形式,以虚拟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传统美学形象表现语言在数字技术作用下成为多维表现语言,过去观其形,得其神艺术欣赏形式,数字艺术领域内也变成了“READ时代”。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互通,通过数字技术能够跨越时空,将传统美学感受表达的酣畅淋漓。也许人们现在的欣赏角度仅仅停留在对数字艺术带来的视觉盛宴的视听享受上,但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FLASH、3D、MAYA、EFECT等数字工具的不断更新,数字艺术对传统美学的阐释必将更为确切和深远。

4结束语

第3篇

(一)用音乐形象激发想象

音乐和美术一样,都是艺术,是人类想象的产物。音乐能够通过声音调动人们的思绪,感染人的情绪,由此激发出人类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当《小夜曲》响起时,优雅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繁星点点、夜莺鸣唱,风中带着花香轻抚着孩子的脸。学生心中汹涌着创作的热情,只想用手中的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时刻。当《命运》铿锵有力的响起时,悲壮的交响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柔软的线条都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激情,只有用画笔通过点、线、面互相结合,画出强劲有力的音符,才能宣泄心中的激情。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闭着眼睛,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流淌,艺术创作之路就向他们铺开。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选择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等,画出心中的图画。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作品进行肯定的评价。

(二)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文学家用文字打动人心,画家用画笔勾勒世界。两者都是对社会真善美的艺术展示,优美的文字能激起画家作画的欲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文学语言展现魅力,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比如,马致远的经典诗文《浣溪沙》一系列场景构成了一副优美的图画:古藤旁的老树、小桥、潺潺的流水、茶马古道、一匹瘦马、昏黄的落日,这些元素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每一组都有其自然风景的特点,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三组的审美形象的画面,艺术再现了三维自然风光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语言的字里行间感悟生活之美,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帮助他们开启艺术创造的大门。

二、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

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也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大家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实质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笔画出梦的场景,尽管里面的人物、事件、场景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颇有自由浪漫和梦幻般的作品,共同分析一些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如夏加尔的《我和村庄》与梵•高的《星夜》,然后用艺术的手段把梦境进一步完善。虽然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阅历不足,很多作品比较生涩,但梦境的创作过程,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的过程。

三、积累生活素材,促发灵感想象

第4篇

国内数字媒体制作手法仍然处在一个摸索借鉴的艰难转折期。依赖直接的计算机编程手段来实现,许多逼真的三维动画角色的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的Java语言、Xml数据库语言、Maya角色动画设计的Mel语言等都要运用到计算机编程。由此来看,目前的数字当然也可以利用“艺术家+程序员”强强合作的方式来实现。随着计算机高度智能化和程序员对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未来的计算机说不定可像人造机器人、变形金刚一样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从事“自主开发”的艺术创作活动,那时,数字艺术手段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二、时下最流行的三种创作方法

算法式数字媒体艺术、交互式数字媒体艺术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构成了时下最基本的三种方法。这三种数字媒体艺术在操作方法、作品的内容形式、普及程度和影响面上均有所不同。

(一)算法式数字媒体艺术是指用某一公式或算法

这个公式或这个算法中带以不同的参数,来直接产生一个系列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此类作品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主题比较抽象、图案赏心悦目,可在服装设计和工业品设计等领域大显身手。这种方法的使用者主要是一些对计算机编程语言较为熟悉,具备理工科背景的艺术家所采用的方法。分形艺术和非真实感绘画渲染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算法式数字媒体艺术。“分形(Fractal)”这一术语其实最初是源于数学范畴,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对于这个词,巴洛克的解释为不圆的珠子,分形指的是无规则、几何所不能描述的无规则的几何对象。比如,复杂的生命理解、流光溢彩的都市霓虹灯,与几何图形相比,显得如此不规则和支离破碎,这些极不规则的对象简单来说就是分形。分形艺术展现着无穷变化的抽象图案,蕴藏着宇宙的奥秘,可通过计算机编程产生,许多数学家、几何学家和艺术家沉迷其中。这些图案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的价值(如说明宇宙的演化和生物有机体的特征),而且可以直接应用到服装、印染、喷绘和装饰设计中。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借助软件来实现

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已为创作活动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光电鼠标等外设工具,操作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艺术家借助这一界面和程序,进行更加专业化、更直接的应用。中国对3D很感兴趣,但是观望的居多,愿意真正大胆尝试的却不多,而整体技术经验也很欠缺。数字影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既要能熟练操作各种软件设备,又要能研发各种人物形象。

(三)人工智能化的数字媒体艺术

所谓智能化,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不借助人机界面控制,计算机可自行根据带有反馈功能的软件,自主完成视觉艺术的创作。计算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不需要操作者给出提示或是不给任何提示,或编程人员加以部分操控计算机绘画过程,或不需要任何人工指令输入,完全是计算机的自主行为,是人工智能的产物。

三、结语

第5篇

这种儿童心态说的不是幼稚,而是突出艺术创作时的心无旁骛,忘怀放达。无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乃至写作等,大凡艺术创作领域甚至其他学科专业都应有这种“童心”,这是一种单纯,一种无瑕,一种情随事迁、入景入情的创作心态。在我看来这种“童心”时而虚静,时而炽情。在进行不同类型的创作时,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状态。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提出:“天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家。”王羲之此言,正是表达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在书画艺术中,在创作山水工笔、小楷隶篆时多为虚静之态。如在书法创作中静品字意,绝虑凝神,心无旁骛,若有一颗童心般干净。剔去杂念,通过贴与碑的结合识得相互启迪的灵犀和联袂的彩翼,这就达到了虚静若孩童,交心达心开的意境。所以要入“jing”,这个“jing”,首先是“干净之净”,以一颗童心去杂念。其次,是“宁静之静”,凝神而绝躁;之后是“悟境之境”,此性灵而达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专在神应,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志精神。”当今的时代,不同于古人之所在,物质世界的丰富,让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各种各样的虚假,各种各样的浮华。名利的诱惑使得很多人对艺术创作失去了耐心,而是急功近利。但是从事艺术工作,是要坐得住冷板凳的。比如书法,要不是用数十年的功力去研习古人经典碑帖,怎能日后信笔铺毫。所以搞艺术的,正是需要一颗天真而纯洁的心,远离世间的浮华,功利。但也不可闭门造车,用一颗简单干净的眼和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潜心踏实地钻研练习,用此上文所言之三个“jing”,去探求一个干净、安静、充满意境的艺术世界。

2“童心创作观”是自由无羁绊,放达而多感

另一种童心创作心态则表现为炽情心态。因孩童易动,而此动则不拘约束,往往都是动达自然,自由无羁。喜怒、窘迫、忧伤、愉快、思索、无聊、不平,甚至哭闹、嬉笑……诸无常而于一身。往往,书画家的炽情心态却极类于此,即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意犹未尽的心态。在书画领域中,尤其体现在行书、草书、魏碑、泼墨和大写意时常常而狂发。唐人怀素在《自亲又贴》中就有:“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就是如此,不吐不快,所以要一吐为快,更是要一挥而就。当代书法家李孝椿曾常说:“每每草书创作时,仿佛口饮陈酿,心醉沉迷,几乎忘怀之尔我。在笔线问游走,在点画之中寄插跳荡,酣畅淋漓,快而绝世!”这一时刻,书家画家好似一个不谙世事的稚子孩童,忘怀身边之任何,只注于挥洒自己的意气。笔者常常静静观察多位书家、画家创作时的状态,每于草书、泼墨、大写意时果然非于常态,神采远离,眉眼之光剔透非常,若迷醉、若脱于俗世,只于书画相融,仿佛酒醉而迷神,又似太白舞剑而豪情放溢。我常希望能有此感,然技艺不精,勿谈炽情了。上文中,笔者谈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童心之观意义所在。但儿童的情绪是多变的,而艺术家作为人,当然也有七情六欲,各种情绪。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来源于这些情绪的表达,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再如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忧郁,书《书赞》则意境瑰奇,《黄庭经》则怡释虚无,《太师箴》又纵横广阔。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趋,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兴,言哀已叹。创作内容对书写情绪有着一点影响作用,真要完成一幅真正的书画作品,“情感事迁”很是重要。

3“童心创作观”是多彩而富有创造力

中国文化流传至今,中国艺术繁衍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断地创新,不断在继承中发展是不可缺少。中国艺术史上很多留名千载的古人大家,不论是经历几何,往往内心深处就是单纯的“孩子”。竹林七贤也好,扬州八怪也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狂傲不羁仗剑行天下的李太白,都有着一颗干净单纯的心。离我们最近的齐白石先生,他一生作画不计其数,而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来源于他的所思所想。这位被称为老顽童的大画家,在1930年左右,也就是老人早过了花甲之年的时候画过一张人物画。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二指指向右侧,而眼睛却看向左方,神情好似有些不屑,却还略带一些笑意和顽皮。更觉得是老人的提款:“人骂我,我也骂人”。一见这几字,再配上如此画面,直叹妙绝。这一提款和画面在质朴的同事,不失文化的和经典的意义,可谓是返璞归真,复得返自然之意。而画出如此作品,离不开老人自己童年的故事,也正是有了这通天达地的童稚、无拘无束的童心,让他有着多彩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这些都出现在他的一笔一画之间。北京奥运会奥运福娃的设计者,被称为东方毕加索的画家韩美林,他画小动物的灵感来源于他对动物的爱。他家养的小猫、小狗虽然品种名贵,却被冠以“秀英”“富贵”“二锅头”等等这些最土不过的名字。在他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份份童趣,这颗童趣也让韩美林有了一颗温暖的童心,这可童心往往就表现在了作品中。不论是白石老人,还是韩美林,很多艺术家都有着这颗童心,这就好比儿童的心理,孩子们的想象力都是不可捉摸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是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每个人的眼里都有着自己的一幅画面。所以就如同艺术创作,艺术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鹦鹉学舌,有自己的特点,有着无穷的想象力,正也是童心创作观众的一个方面。

4结语

第6篇

在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灵感起到积极地作用,但它并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灵感是在各种心理因素的恰当组合为最佳心理状态时产生的。这些心理因素只是处于持续的运动与调整之中,才会忽然出现适合于特定创造要求的恰当的组合。灵感的情况很复杂,它的奥秘也未完全揭开。这种“瞬间的顿悟”到来也是可以培养和追求的,这种培养并不能确定无疑灵感就会出现,只是有助于它出现的一种方式。

二、灵感的来源与培养

杜工部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所说的“下笔如有神”中的“神”就是灵感,而“读书破万卷”是需要下功夫。就他而言,灵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灵感是在潜意识中的思想突然出现成为意识。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它虽然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的。如画家只会出现绘画的灵感,而不会出现戏剧表演的灵感;因为画家只是持续进行了绘画的实践,而未进行戏剧表演。由此我们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味着读书只有读透书,再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不过灵感的培养不必限于读书,以下通过三点来分析。

1、明确的创造动机和要求。灵感状态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配合,无论是吟诗作画、编剧谱曲,其灵感模式都需要一种模式的心理因素组合,而任何模式的组合都是各种心理因素根据特定的创造动机与要求不断运动与调整而自然出现的。

2、刻苦持久的创造劳动。俄国画家列宾认为灵感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有了强烈的动机要求就需要体现到行动上,再去进行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来摆脱僵化的惯性,突破狭隘的范围。

3、潜意识适当的情绪状态。情感活动能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大脑的认识功能都会因为情绪的积极催化而活跃起来。艺术创作的灵感是来源于众多方面,这种思维活动需要无意中的触碰才能产生突然间的顿悟,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各门艺术的意象都是触类旁通的,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味。要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当累积的知识到一定程度我们头脑中就会闪现与大千世界触发所得到的各式各样的灵感,并使之转化为艺术品。

三、结语

第7篇

1.统一的审美标准与既定规则的支撑

所谓的传统即是不断被肯定的惯例,它“需要公认的美善标准和既定的规则来支撑,这些标准和规则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意,进而形成社会的审美价值”。马克思认为艺术品的最高价值是经由其他社会方面的价值一起完成的,包括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宗教价值。这种价值观经各代的思想者通过研究艺术和诗歌来给美作以抽象的定义,用最带普遍性的术语来表达美的标准,为其找到一些普通使用的公式,成为一种审美经验。相应地在艺术创作中便形成了艺术运动的固定原则乃至共同的标准。而在传统社会中,个人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是代代相传不变的经验,古典主义艺术正好符合这种不具有个人色彩、不反映个人观点、不具有过激的创新风格,也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创作的特征。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人除了自己以外已经对任何价值系统丧失信仰,出现了艺术上的个人主义。人们或是对社会秩序公然表示敌意,或是根本漠不关心,任何形式的限制都被视为是一种局限。但是,这些社会和心理事实已经使艺术家在现实社会中难以立足。也就是说,如果艺术家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事物只要经由他的认可都可以成为艺术,那么艺术就将停留在这种情况下,再无超越和进步的可能了。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已受到认可的古典主义被继承、弘扬,形成先后延承、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

2.哲学与美学的影响

理论对实践起到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西方文艺实践的发展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就艺术创作上的古典主义传统而言,它的形成是同古典哲学、美学的不间断发展相联系的。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从古希腊诸位哲学家提倡的希腊艺术创作的最高理想—合式原则,到17世纪波瓦洛提出的文艺创作上的理性原则,以及18世纪启蒙运动的滚滚洪流中康德、黑格尔缔造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堂,而德国古典哲学也成为现当代哲学的直接源头。现当代西方哲学不论哪个流派,都不能不面对古典哲学这深厚的传统,那些试图从古典哲学中寻找思想资料的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固然会自觉地把古典哲学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

3.文化源头的相关性与古典文化的复兴

就整个西欧范围而言,各个国家拥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源头,拥有共同的。19世纪之前,在西方美术史的撰写和美术史的教学工作以及欧洲重要博物馆的收藏中,古典艺术仍旧占主流。由古希腊罗马作为古典主义文化的源头,自意大利在14世纪重新热衷于古典主义文化艺术遗产开始,恢复古代文化及艺术风格便成为可能。历经数代,虽然产生了其他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但突然出现了惊人的“退化”现象,20世纪的艺术家们,比如意大利新艺术运动的画家卡索拉蒂、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巴拉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在经历一段激进倾向之后便重新投入古典主义的怀抱。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文明也正是古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共同孕育的果实。当艺术作品进入传统的艺术体系之后需要一种来源于艺术史的质量认证的标准,这暗示了恒久的质量需要一种传统性的因素作为参照和比较的框架,而从文化的层面出发,古典主义传统难以更移。

二、造成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具有持久性表现的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