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31 05:05:5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心理爱情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

第1篇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石德时.当前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9):23.

[2]余逸群.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道德教育[.丨].北京青年政抬学院学报.2003(6):31.

[3]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30.

[4]骆文炎.高职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3(23):183-]84.

[5]方国庆.论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10):84-85.

*此论文为: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文荣.英美诗歌名篇研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3]宋启军.试论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叙事艺术[J].作家杂志,2012.6.

[4]宋兆霖主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第8卷艾米丽・勃朗特诗全集[M].艾米丽・勃朗特(著);

参考文献

[1]梁健.爱情本质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陈昕.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3]王凯.90后大学生爱情观现状与应对教育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4]闫军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误区与教育对策[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高校学生 影响因素

1引言

国外对于爱情体验的研究是很广泛的,然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而且有不少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调查和总结阶段。本文以基于“爱情三元理论”的爱情三元量表为依据,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考察和讨论。

2 具体研究过程

2.1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正在进行恋爱的在读大学的本科学生与硕士学生共139人,男40人、女99人,平均年龄23.45岁。

(2)测量工具的选择

a.STLS,即爱情三元量表。在预测量阶段已经检验了其信度与效度,总体为0.984,激情0.934,亲密0.965,承诺0.943,三因子可解释方差58.242%。

b.自编个人信息。自编个人信息由人口学变量被测者年级、被测者年龄、被测者学科以及恋爱变量被测者恋爱次数、被测者初恋年龄、被测者恋爱持续时间共同组成。

(3)测试过程

通过自由的方式招募被试者,在实验室请被试者回答问卷,供测试被试者139人,被试者单独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回答问卷,问卷的回收率100%。

2.2研究结果及分析

(1)情感体验的3种成分分析

被试者的情感体验量表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

根据表中亲密、激情、承诺三者的均值,可知其间差别并不大。可见大学生的爱情“完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与社会上对高校爱情的刻板印象并不一致。

(2)3种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亲密、激情、承诺三者相关系数如下表:

由此可知,3种成分的相关性均很高,且在0.01上呈现显著水平,这同时也可说明爱情三元量表中的亲密、激情、承诺三者并非彼此独立。

(3)差异检验

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情感体验的三成分的差异性,对其进行了两两相关样本t检验,下表为结果:

由数据可知,承诺成分与亲密成分的t检验差异没有显著差异,激情成分与亲密成分和承诺成分的差异0.01水平显著,这可以说明高校学生对于激情方面的体验要明显比承诺与亲密方面的体验低。

3 讨论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学生情感因素的三种组成成分之中,激情成分明显小于承诺和亲密,可以解释为这三种成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亲密成分与激情成分,前者是单调上升趋势,而后者则比较短暂,呈下降趋势。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学生情感体验中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历及其学科差异进行了测量研究,数据及分析可以为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引导,以及高校的学生工作进行借鉴,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D. M.巴斯,著.熊哲宏,张勇,晏倩,译.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3-144.

[2]王娟.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心理困惑;类型;原因;对策建议

大学生谈恋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校园现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23岁之间,从生理上看,他们已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从心理上看,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更加促使他们对爱情的渴望。这个时期的年轻人追求爱情是正常现象。有学者调查统计,大学生中有55.2%的涉足过恋爱。[1]在安徽某高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2.48%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有16.76%的学生正在准备谈恋爱。在对待谈恋爱的态度上,有43.43%的学生支持谈恋爱,有51.99%的学生对谈恋爱无所谓,有4.59%的学生反对谈恋爱。在接待学生来访咨询和网上咨询中,有近40%的问题与恋爱有关。由于恋爱困惑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对大学恋爱困惑心理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育策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恋爱困惑的类型

1、恋爱中的动机困惑

调查结果中显示有11.9%谈恋爱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和恋爱对象结合,学生恋爱中的动机困惑主要有:(1)内心空虚。大学与中学的学习不同,大学是自主学习,中学则是被动学习。所以,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生活无聊,成天无事可做,想通过谈恋爱来打发时间。(2)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同学都有了对象,觉得很不错,还有的认为“大学不谈恋爱会留下很多遗憾”。(3)攀比心理。同学之间有已经恋爱的,没有谈恋爱同学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看到别人成双成对,心里很羡慕。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条件并不比别人差,如果自己没有,就很没面子。(4)玩乐游戏。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一些大学生把谈恋爱作为寻求刺激和新鲜感的一种方式,甚至通过频繁换交往对象,来寻求自我满足感。

2、恋爱中的抉择困惑

大学生在谈恋爱过程存在着抉择困惑,主要有:(1)友情与恋情。两人本是异性好朋友,但是由于交往过密等原因,分不清是友情还是恋情。(2)学习与恋情。一些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谈恋爱后发现,恋情的维护需要时间和精力,担心继续下去会影响学习,耽误学业;如果断绝关系又舍不得。(3)道德与恋情。恋爱中的人,渴望与对方亲密接触,又担心伤害了对方或者被对方伤害。(4)现实与恋情。有的已经有恋爱对象,但是在大学里又遇到感觉不错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异地恋爱的两个人相隔很远,虽有精神寄托,但是距离使他们进退两难。

3、失恋

大学生由于失恋而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大学生失恋后拒绝和任何异性的接触,但是内心深处又渴望被别人关怀,很矛盾。有的在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在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通过逃课、上网等方式寻求自我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困惑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困惑是在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下产生的。

1、个人原因

异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感稳定和心理补偿。但是,有些同学却分不清异往和恋爱交往。[2]在异往中,缺乏交往技巧,不能正确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有些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切,一旦恋爱受挫,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究其原因,这些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在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耐挫力低。

2、家庭教育原因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方面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个性强。另一方面,很多是留守儿童长大的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关爱,在与异往中我行我素,容易产生矛盾与困惑心理。

3、社会环境原因

首先,学生进入大学后处于半独立状态,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其次,大学追求个性发展,校园环境宽松,使他们对恋爱行为的顾虑减少。第三,大学校园是一个男女生集体群居的地方,是一块容易滋生爱情的水土。第四,同学中恋爱风气相互影响,恋爱心理互动感染,增加了恋爱行为的内驱力,但这种内驱力并非完全建立在理智的层面上。第五,大量的影视和网络信息中有关情爱的宣传,刺激、诱导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萌动。

三、处理大学生恋爱困惑心理的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但是不提倡不反对不代表不教育不引导。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橱窗、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要让学生认识到恋爱不是摆脱内心空虚与寂寞的手段,也不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条件,更不是游戏。所以要理智对待爱情,不盲目追求,理性对待大学生谈恋爱的利弊,树立健康的爱情观。[3]

2、指导学生与异性相处

异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朋友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关系,要做到自然交往、适度交往、真实坦诚、留有余地。[4]特别要正确对待比朋友亲、不及爱情的第四类情感。

3、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

恋爱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学业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当把学习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维持双方的恋爱关系。[5][6]无论是在恋中是已经失恋,都不能以荒废学业为代价。对失恋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老师或与心理老师联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学校感到空虚,无事可做,对大学的生活没有积极的规划,总是想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聊之余就想通过恋爱方式来解决,虚耗大学时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应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认真学习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142-144.

[2] 张兆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3-26.

[3] 马V.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53-154.

[4] 向莉.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及其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朱柱,史红选.大学生的恋爱认识误区及思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01.98-100.

[6] 卜望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4篇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继2004年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帮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

求心理的援助。硕士论文,传播方法。硕士论文,传播方法。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笔者列举部分节目话题如下:

第5篇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1924)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1956)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1972)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1978)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爱情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3.1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

身处大学校园的爱情,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爱情真谛缺乏理解。2.恋爱动机的偏差。3.恋爱道德观念的弱化。4.恋爱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王素珍(2003)认为主要有:1.爱情价值观错位;在其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后,发现大学生在爱情价值观方面,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但调查同时显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问题:①看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为了爱情影响学业。③推崇“爱情至上”。④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排他性”认识错位。2.爱情挫折。3.恋爱行为不当。。让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大学生“恋爱族”中,真正为爱情而相爱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据一项对11所大学近千名大学生的关于“你恋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回答的依次顺序是:满足生理和发展的需要、充实课余生活、双方接触产生爱情、作为一种消遣、寻求一种刺激、孤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对一行的好奇心、积累经验、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选择伴侣。这一结果应该说是令人担忧的,。黄家兵(2005)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1、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并存。2.恋爱“过程体验”的空虚感。3.恋爱轻率而导致的无聊感。

3.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面对如今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1.深化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增强恋爱道德观念。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3.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4.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王素珍(2004)则从爱情价值观、爱情挫折和恋爱行为不当方面阐述了调适方法,认为在爱情价值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自我调适:1.要学会思考。2.要学会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成才的关系。3.提高爱情的道德修养。在爱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爱情认识。2.要分析失恋的原因。3.要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是道德的表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大学生的爱情必须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

4.爱情的测量

综观国内外有关爱情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爱情观念的测量、爱情成分的测量、爱情类型的测量。

4.1爱情观念的测量

Rubin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的测量。Rubin(1970)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Rubin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考验建立了13个项目的爱情心理量表和13个项目的喜欢量表,这是第一个区分喜欢和爱的研究;并确定了恋爱中人们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心和信任。这三个主题创造的爱情心理量表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情思想强度的大小。研究者们常在问卷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评估RLS的有效性。

4.2爱情成分的测量

1)Davis(1985)曾对爱情和友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包括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和交心;而爱情除这些因素外还包括集束:激情和关怀。研究发现这可以让人觉察到什么时候友谊已经转化为爱情关系,或爱情关系正在逐渐降格为普通的友谊。Davis和Todd在此论基础上设计出了关系评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个分量表组成,它被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友谊,并能预测不同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哪种类型的友谊。2) Sternberg(1997)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过比较爱情类型的结构模型和评价这些模型中对多种亲密关系的有效性发展了36个项目、3个分量表的三因素爱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为指导,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最常使用的爱情维度:关爱、、激情、亲密、尊重、承诺和依恋这些维度可以被合成为只有四个成分: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并编制了相应的爱情测验量表。量表包含55个项目用来测量爱情模型的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用15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5) 王娟(2006)采用问卷法,以中国五个地区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为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5个维度。编制了包含26个项目的中国人爱情心理正式问卷,采用6点计分,4个项目设为反向计分。

4.3爱情类型的测量

关于爱情类型的测量主要是爱情态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据 Lee(1977)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包含42个项目,每个类型7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伴侣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爱情的影响因素

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

5.1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因素

David(2003)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李志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5.2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点如何预测成年早期的爱情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爱情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青少年的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并且,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个项目,后由我国研究者费立鹏等(1991)对该量表进行了三次修订,使其适用中国的家庭环境状况。该量表为5点计分,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家庭亲密度量表将被试的家庭亲密度分成四种类型: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研究发现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5个维度: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来自于亲密度过高家庭的被试在爱情心理上更倾向于对各个维度有高的感受。

5.3其他因素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对爱情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恋爱状况、恋爱目的和动机、家庭收入等。根据王素珍(2004)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情感的依恋,他们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对恋爱以后有什么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6.爱情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爱情心理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爱情心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6.1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中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心理的较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发育成熟较早,中学校园频频出现学生早恋现象,有关其对爱情的认识,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而研究生虽然在年龄和心智上都比较成熟,但现有很多研究生处于单身,并从而有过恋爱关系,其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6.2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存在问题和教育对策的理论研究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上,对于爱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机制的分析较少,也没有具体探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爱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以当今中国人的爱情恋爱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6.3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测量工具要么借鉴国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编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结论上的差异,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爱情心理的理论问题,如恋爱观、爱情心理教育、结构模式、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将一如既往地受到关注,但是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爱情心理原因机制。同时,对爱情心理的教育对策的效果评估也同步展开。

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国人爱情心理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和预测不正确的爱情观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三、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将量表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娟.(2006).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于.(2009).爱情心理及其与人际关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武汉:化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常泓,侯赞华.(2008).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学生爱情心理调查与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4-17.

[5]林艳艳, 李朝旭.(200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0-44.

第6篇

关键词: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女性形象;意义

“纵观漱石的文学主脉,夏目漱石大致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一种是上过女校,受过中等教育的姑娘或夫人;另一种是操持家务,具有庶民特质的家庭主妇。”①其中第一类是其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类,美弥子(《三四郎》)、三千代(《从此以后》)、阿米(《门》)都属此类。而《三四郎》中远在家乡的母亲、三轮田的阿光,《从此以后》的嫂嫂,《门》中的房东妻子,则属于第二类,处于次要地位,故本文主要讨论第一种女性形象。

一、爱的复杂

三部曲一个共同的特点则是:三角关系的背景。《三四郎》中美弥子与三四郎和野野宗八,《从此以后》三千代与代助和平岗,到《门》阿米与宗助和安井,我们不得不反问为什么夏目这样执着于三角关系的描写?

如果审视每一对三角关系,会发现每一对关系都是二元甚至多元的。如三四郎以为自己,野野宫宗八君,美弥子三者之间构成复杂的爱的关系,但同时三四郎,美弥子,美弥子的未婚夫在美弥子眼中也能构成这种复杂的爱的关系。而这一复杂的精神性选择在代助的身上又一次重演,代助,三千代,平冈三者之间构成了整个文本的三角架构。

《门》中阿米与宗助只是“寂寥而和睦地生活着”,“看上去,好像一开始就是两个极平常的人、极不显眼的人为了结例行的夫妇关系而凑合到一起来似的”②。《三四郎》中美弥子代表的是代助心中的“第三个世界”,这个世界“宛如春光灿烂的春天在荡漾,有电灯,有银质匙,有欢声,有笑语,有杯里直冒泡的香槟酒,有出类拔萃的女子。”③美弥子如同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表现出三四郎精神追求的压抑,彷徨和幻灭。而《从此以后》中三千代之于代助,则像是百合花,百合花纯洁的白色和淡淡的香气总会唤起代助记忆里的三千代,也会唤起代助心中的困惑和后悔甚至是罪恶感。

美弥子,三千代,阿米分别在各自的三角架构中充当着一个节点,与其他的女性和男性共同构成这一三角架构的束缚,但作为核心的她们却缺少作为独立的女性个体存在,这是因为夏目漱石笔下的爱情并不是着眼于爱情本身的精细丰满,“可以说所有的女人在夏目漱石的笔下都是知识分子的陪衬,都是知识分子自我觉醒、自我批判过程中的一个客体,是他们追求道德完美目标中的参照物。”④

二、情感的彷徨

面对双重选择,面对复杂的爱情,彷徨,犹豫,苦闷,无奈的一直萦绕心间。无论是三四郎、代助、宗助,还是美弥子、三千代、阿米,在面对情感的彷徨时,他们总是想通过某种诉求来摆脱。

《三四郎》中的美称子热情追求西方妇女解放,但又无力同旧势力抗争,更像是明治这个动荡激烈、新旧交替时时期中的迷惘女性,是一只“迷途的羊”。“Stray sheep”这一个源自基督教《圣经》中的意象在文本中一再复现,从美弥子在观菊偶展后跳过泥泞地时第一次对三四郎说起,到送给三四郎的画有这一场景的明信片,再到最后作品最后三四郎知道美弥子的婚事在嘴里反复说着的“迷途的羊”。美弥子在面对情感的彷徨时,试图向宗教寻求安慰。

美弥子的寻找起到作用了吗?或许《从此以后》中的三千代能够回答。三年前当自己心爱的代助来撮合自己的时候,三千代正如一只“迷途的羊”,不知道改走向何方,便“糊里糊涂”地跟平冈结合了。当三年后重逢代助后,代助的表现让我们知道了其实代助自己才是那只“迷途的羊”,“回溯三年前自己为了三千代同平冈的结合而不辞辛劳从中斡旋的情景,简直像是在做梦。”⑤“代助仿佛在追踩行将逝去的影子似的,迅速逮住了它的尾巴。”⑥三千代在这里成了作为“一个无所事事的高等游民”的代助的唯一追求。

在《门》中则呈现出在面对双重选择之后,也即打破三角关系之后内心的惶惑和反省。“阿米在信仰方面也许是幸福的,因为她在这一方面根本没有任何清晰完整的观念。夫妇俩既不曾到教堂里去倚过长凳子,也不曾进过寺庙的门。他俩只是靠着大自然赐给的时间这一缓和剂的力量,才使内心安顿下来。”⑦我们可以通过三四郎、代助、宗助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其情感的彷徨。

三、理性的困惑

夏目漱石以严肃的伦理感贯穿所有爱情书写,描绘人生的真实。他所探讨的是知识分子应该如何活下去这样一种道德的苦恼。首先,女性在这里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文学表达。温柔敦厚的三千代、阿米、她们是知识分子倾心恋慕的爱人,而略带傲慢的美称子、锋芒稍露的千代子以及倔强固执的阿直却是令知识分子头疼的对象。

但其对显露独立性格女性的不欣赏甚至厌恶暴露出其作为男性知识分子的偏见。这可视为现代知识分子在追求成为现代人的过程中对于女性的传统认识的不彻底的超越,认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只是男性的附庸,不具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第三,女性形象在夏目漱石中的爱情三部曲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女性充当着明治维新时期知识分子苦闷困顿的心理外化,女性在作品中可以被现代文明所替换,三角架构中的双重选择也可以看做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选择,亦可以看做是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选择。女性形象的最主要的意义也就呼之欲出:女性作为作者表现理性的困惑的媒介而存在。(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注释:

① 李国栋:《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② 夏目漱石:《门》,吴树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③ 夏目漱石:《三四郎》,吴树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④ 袁媛:《无法温暖的归宿――论夏目漱石笔下知识分子的爱情书写》,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⑤ ⑥⑦夏目漱石:《后来的事》,吴树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59、87、92页。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三四郎》,吴树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2]夏目漱石:《后来的事》,吴树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3]夏目漱石:《门》,吴树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4]李国栋:《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5]水田宗子:《女性的自我与表现》 叶渭渠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6]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 北京出版社 1985年

[8]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

[9]袁媛:《无法温暖的归宿――论夏目漱石笔下知识分子的爱情书写》 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10]李光贞:《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

[11]梁潮:《三四郎的恋爱心理描写》,《日本研究》1989年第三期

第7篇

这个略显憨厚的小伙子以告白失败告终,一捧鲜花和一颗真心终究没换来佳人芳心,我心中略替他感到惋惜,可是好人和好人未必就能在一起,事实向来如此。

朋友的朋友渐渐地变成了朋友。我要去印度尼西亚旅行,一帮朋友簇拥着来到车站,带着欢笑,一一惜别。他在人群中,没那么显眼,意外的是竟带了礼物来。

“去了那里,没人陪你说话,可能还没有电脑,你可以用这个CD机听听音乐。”顿时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没想到他憨实的外表下藏着一颗这么细腻的小心脏。面对他的“大礼”,不知道说什么,只好报以微笑,会心收下。

回到大学校园后,我准备跨专业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他是个考研老手,一路帮衬,买书,买资料,找学校,找研友,在我紧张得睡不着觉的时候,带我去爬山,吃烧烤,享受美味的冰镇西瓜。他的坚强和毅力或许是指引我考研的最大动力,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如果没有他,也许我早就败下阵来。在他的帮扶下,我的考研之路终于走上正途。放榜之时,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当初选择的学校,而他却以一分之差无缘名校。

走进研院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了。电话无人接听,QQ留言不回,连个影子都看不到。我知道,他对于梦想的追求一直是那样的执著和坚定,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一定是在某个城市某所大学的某间自习室里夜以继日地苦读。

一别两年,大年初一的零点零分,春晚刚刚数完新年倒计时,意外地接到他的电话。这一次,他仍然没能考上心仪的学校,而是调剂到了北京的一所“211”高校,电话中的他并没有怨天尤人,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或许还是不够努力吧”。

他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苦涩,留给我的却是笑声。

之后的日子,每天都会收到他的问候。不久之后的一天,在参加完朋友婚礼回来的路上,收到他的短信:“做我女朋友吧。”

2月14日,情人节那天,他从家里来学校看我。久别重逢,我们只是相视一笑,从曾经的朋友变为恋人,多少有一丝小尴尬。徜徉在校园小道上,我们肩并肩地走着,一问一答。我一边给他介绍着校园景观,一边和他聊着校园生活,那种幸福的感觉到现在还尤感新鲜。曾多少次假想在美丽的校园里与挚爱的恋人花前月下,可是直到25岁,才迎来初恋的美好,那一刻的幸福,有什么能比?

往后的时光里,生命中多了一个人陪伴。早上起床收到的第一个问候来自于他,一天的美好常常开始于他的鼓励和支持。虽然身在两地,他却尽量让我觉得就像在身边一样。在阳光温润的春天,每隔两个小时,就会让埋首书中的我从图书馆出来,去镜湖边晒晒太阳,隔着电话聊聊天;夏天热得睡不着,他给我寄来小风扇,给我买来平时爱看但没时间看的励志书,好让我暂时忘记炎热,享受阅读的;秋天干燥,他会不时提醒我多喝水,也会监督我在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和朋友外出游玩,生怕我憋成个书呆子;冬天大清早,我得起床奔赴幼儿园做课题项目,他却比我起得还早,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顶着寒风前行。

心理学的知识或许用在别人身上才是有用的。他也知道如何让我学以致用,常常给我出一些“难题”,让我思考。有一次,他从图书馆出来,见一群孩子在观察蚂蚁,童心未泯的他也凑身过去,孩子们把他当大孩子般对待,拉他一起观察起来。观察完蚂蚁后,还跟他们嬉戏了许久才分开。然后打电话告诉我,似乎与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触动了他儿时的心弦,于是他跟我聊起了他的童年:“小的时候,妈妈总跟我商量,看完爱看的动画片就去做作业,可是别人家的孩子却是反过来的,他们的妈妈总是让他们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做作业好呢?”

这个问题把我也问住了,他知道我很喜欢孩子,也希望从事与教育有关的事业,这个问题对现实教育的指导意义重大。我翻阅了能找到的一切资料,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研究。一拍脑袋,我想,干脆就把这个作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吧。他听说我毕业论文打算研究这个,高兴坏了,马上鼓励我。北京的资源比江西自然丰富得多,此后每个周末,他都会跑到国家图书馆帮我查阅资料,给我邮寄。我则依着他给我的资料以及自己所能查阅到的,一步步勾勒论文轮廓,慢慢地,综述写好了,再慢慢地,我终于把实验设计做出来了,心理学的实验设计讲究的是个“巧”字,半点马虎不得。“卡壳”的时候,他与我一起探讨,给我出主意,可用的资源被他一一想到,最后,甚至还劳驾他那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师娘。

毕业前三个月,我终于交出了厚厚的一部论文稿件,捧在手心沉甸甸的。写完之后,我第一个发给了他,他帮着我精雕细琢,最后发给我一份形式完美的电子稿。

相恋两载,我已毕业,而他还在继续他的研究生生活。

南下深圳,我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中。我们依然靠着电话联络,相见的时光十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常常有朋友问我:“异地恋,怎能受得了?寂寞的时候没人陪,伤心的时候没人安慰,况且,他有没有红颜知己你根本就无从知晓。”是的,有的时候的确如此,但就算寂寞,我也不会告诉他,就算伤心,我也尽量捡开心的事情说,最重要的,他有没有红颜知己是他的事情,我们有没有爱情才是我们该关注的。最艰难时期种下的爱情,怎能不堪一击?

最亲密的朋友也常常替我担忧:“无数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大四时期的爱情总是劳燕分飞,它常常经不起生活的考验,有工作就没爱情,或者有亲情没爱情,何况你们相恋时就不在一起,毕业后又怎么保证?更重要的是,二十七八岁的姑娘你根本玩儿不起……”是的,大四的爱情常以悲剧结尾,“研”时的爱情又该如何保障?

每次面临选择,我都会想想自己又想想他,他也常常是想想自己同时也想想我,不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地点,遇到再艰难的抉择,我们始终都不曾动摇,从没有因为地域、专业、工作性质闹过分手。我们都认为,“情”比“金”坚,最艰难时期种下的爱情,怎么能经不起现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