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口述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14 02:51:09

序论:在您撰写口述历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口述历史论文

第1篇

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首次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中呼吁人们重视口述史学研究,并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Oral History Center ofthe Columbia University ),这被认为是口述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在内文斯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之下,口述史学开始在美国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盛行起来,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其中就包括各国的图书馆。口述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图书馆不仅是口述历史的起源地,而且一直是口述历史研究的重镇,以至于早期的口述历史被赋予“图书档案实践”的特色。

早在18世纪60年代,美国图书馆的佼佼者班克罗夫特图书馆(Bancroft Library)的创始人班克罗夫特已经迈出了搜集口述历史的重要一步。班克罗夫特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对话收集而来的资料比传统文献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开始走上口述历史的采集之路。由于当时尚未出现留声机、录音机等电磁录音设备,班克罗夫特只能在采访过程中用文字记录受访者的口述回忆,所以班克罗夫特图书馆最初收藏的口述历史是抄本形式,而不是电磁录音的形式。“根据现有文献来追溯现代图书馆收藏口述资料的历史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录音机发明以前,已经出现了现代图书馆采集与收藏口述资料的例证,那就是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该馆所保存的是借助于文字将口述内容逐字逐句转录而成的抄本而非原始声音,不过因产生的源头是口述形式,我们仍认定其为口述资料”。但是,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在当时只是个例,影响力较为有限,并未带动其他图书馆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工作从而形成口述历史潮流。因此,在很多研究者看来,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只是美国口述历史的萌芽。

自1948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口述历史计划和机构相继应运而生。1952年,德克萨斯大学开展了有关美国石油工业和森林木材行业先驱的口述历史计划;两年后,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口述历史专业机构—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Regional  Oral  HistoryOffice ); 195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也创建了口述历史项目。至1960年之前,美国第一批以大学图书馆为基础的口述历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除大学图书馆之外,对美国早期口述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总统图书馆,1961年杜鲁门总统图书馆(Harry S. Truman Library )率先启动口述历史计划。到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肯尼迪、胡佛、约翰逊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口述历史计划。基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开创的口述历史模式,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口述历史在美国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根据统计,到1965年全美共有89个口述历史计划[3]。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其会员遍布全美与海外各地。至此,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口述历史中心引起的“真正的运动”,促进了口述历史在美国的长足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轨道,并引领口述历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受世界民主力量的推动,图书馆口述历史的用户已不再局限于专家学者,而是逐渐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民众。值得指出的是,普通民众不仅是口述历史的用户,还纷纷加入到口述历史项目之中,参与口述历史的采集、信息传播和共享。总的来说,当前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及其实践工作已迈入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2 口述历史用户服务发展历程

第2篇

丰富的馆藏和良好的整理基础是开展用户服务的前提。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般而言,服务出色的图书馆在口述历史资源采集与积累方面的工作也较出色。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数据库不仅充实了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源,同时为了便于网上查阅开辟了多样化的检索方式和详尽的资源描述。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退伍军人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的资源不仅有大量口述历史的抄本,还收录有口述历史录音或录像。数据库中的口述历史录音或录像会有“访问数字采集”标识,可供用户在线观看。其检索方式有记录格式检索、日期检索、区域检索、口述人检索等诸多类型,其资源的元数据描述也十分详细,囊括了题名、馆藏地址、采集者或捐赠者(组织)、口述者、访谈日期等。此外,为了避免网上浏览的不便,实现对页数较多的抄本快速定位查阅,杜鲁门图书馆对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的抄本做了必要的加工,制作了内容目录,提高了利用的效率。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口述历史工作还在初始阶段,很多图书馆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刚刚启动,采集的口述历史资源还比较单薄,建立起来的口述历史数据库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充实。除了个别口述历史工作较好的图书馆外,很多图书馆即使建立了数据库等,也缺乏对资源的梳理和必要加工,只是将口述历史资料简单地放进数据库,并且数据库的功能较为单一,数据资源的描述不能充分揭示数据的内容和特征。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将会阻碍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持续开展。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工作的开展,尤其注重资源的积累和整理加工,启示我们要做好前期的口述历史访谈工作,注重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加工,加强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后续的用户服务提供基础。

2 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的路径并不是单一固化的,而是包括了网络数据库检索、网络展览、网络商店、网络社交媒体、网上课堂等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不仅建有“特色口述历史项目”数据库、网上博物馆展览,还在图书馆网站上公布自己出版的图书目录和提供网上售书服务,开辟了别具特色的“批判式利用”。美国总统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还开辟了网上商店和网上课堂。一方面,这些多元化的服务路径是数字网络时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态度和所做的努力。目前,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主要是建设口述历史资源数据库,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和网上展览,服务方式还较为单一。据了解,一些用户对口述历史较为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获取口述历史服务的路径,制约了他们对口述历史的利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应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对美国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进行思考和合理借鉴,研究开辟适合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的服务路径,这或许能够成为提升图书馆口述历史用户服务水平的突破点。

3 注重口述历史著作权保护

口述历史作为口述者的回忆,是对口述者过去经历的原始记录,涉及了口述者及相关人士的过去甚至隐私。口述者理应作为口述历史的著作权主体之一,享有对口述历史的各种权益。图书馆在提供口述历史利用服务时,有责任对口述者的著作权和隐私权进行保护。随着因特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针对口述历史工作者遇到的新的法律问题和法规事务,在1998年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年会上,学者们专门研讨了网络环境下口述历史利用服务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当前,美国图书馆在口述历史服务中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协议和技术等方式来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例如,约翰逊总统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而且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抄本,并且用户可以任意下载和到馆租借口述历史的访谈录音磁带,不过考虑到今后可能产生的著作权问题,这种服务是以签汀法律许可协议为前提的。为了发挥口述历史著作权协议的作用,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的圣安德鲁主教派教会学校专门制定了各种标准的协议书。此外,为了保护著作权,美国国会图书馆则对网络下的口述历史利用做出了详细规定:“口述历史资料的所有参与者(包括采访者与受访者)对资料拥有版权,用户在用于出版和传播之前需要获取他们的许可。如果用户将获取的口述历史资料用于出版或展览,图书馆必须收到受访者的书面许可,否则该使用仅限于个人研究等。这些许可对于保护受访者的版权是必须的。有的图书馆为了避免敏感内容被公开,通过技术手段对口述历史资料进行处理,既保护了敏感的内容,又确保了用户可以利用公开部分的权利。实践证明,美国图书馆的以上做法,在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领域,著作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也暴露了著作权保护存在的短板,因著作权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案件不断发生。因此,我国图书馆应该借鉴美国图书馆的做法,在开展口述历史用户服务中注重著作权保护,通过签汀著作权协议和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来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

第3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女34例,平均年龄(45.00±5.23)岁,男41例,平均年龄(50.00±8.74)岁。对照组中女39例,平均年龄(43.00±4.26)岁,男36例,平均年龄(48.00±5.24)岁。其中包括胃部手术24例、阑尾手术17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肺部手术26例、尿道手术19例、肠道手术29例、骨科手术26例,均已按照统计学原理随机分配到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过往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全面系统的手术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干预

多次组织本院护理人员学习手术室护理指导,明确各种手术器械的无菌防护、更换措施、卫生清洁等术前准备。督促医护人员在术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携带进手术室。注意手术室器械的整齐安放,作为主管医师或护士长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并起到督促和监察的作用。

1.2.2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如果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手术伤口的感染风险。手术过程中坚决杜绝医护人员互相谈笑、喧哗、打喷嚏等。努力保持手术室清洁,护理人员以及医师可根据手术的实际状况以及患者的病情予以特殊护理。此外,设立专科护士,认真了解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合适有效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参考患者的术后状况,并且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以及医师的医嘱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护理,如遇切口感染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而且要随患者的病情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护理人员术后需严格控制患者其他疾病的预防和发生,并予以患者针对性的饮食护理。要提倡患者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少量多次,并及时将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向其主治医师反映,确保患者的早日康复。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

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20.00%。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切口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73例,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治疗有效57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检查情况

从67例患者的切口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86株病原菌,且96%的感染患者感染处均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菌。

3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本院感染患者例数中术后感染占35.26%。术后感染不但延长了患者康复时间,而且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从手术室的角度分析能引起术后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患者本身的体质、术后的卫生清洁、手术中各种器械的不正确使用等,都会引起患者术后感染。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常规,按着装要求更换消毒灭菌的衣裤、口罩、帽子、拖鞋按流程进入手术间,遵守手术间规则。对于医护人员要严格培训,要了解手术的过程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解相关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方法,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且配合好医师合理的安排手术时间,不同的手术要特殊对待。对于某些患者本身体质问题在术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患者特点予以特定的护理措施,术前的住院时间、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正确掌握其用药浓度、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一般预防性给药的最佳时间是在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给予首次剂量,如手术时间超过4h,术中增加1次剂量。对于骨科手术也要作为重点护理对象之一,骨科手术的细菌感染一般不会发生,但是手术为创伤性手术,多数情况下需要植入外植体,因为手术环境无法彻底灭菌,所以多会发生细菌性感染。对于一些患者在术后的心理状态也是护理人员要各外注意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必要保障,对于患者家属也要督促其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建议陪护患者,不可私自采取措施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本院针对手术室的实际状况和地域性的患者特点,详细制定了适合本院的手术护理干预措施,尽量确保患者能接受到最为全面的护理,保证患者能早日康复,努力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此次研究中予以观察组全面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此次研究不难发现在有护理干预的情况下,手术过程和手术后的患者感染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相比于一般护理,手术室护理能做到全面、细致、转移、有针对性等特点,能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不同护理措施。

4结语

第4篇

1.1临床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8月到2015年3月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改变前后进行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变方式前后不同其依次分为一号组和二号组,每组72例患者资料。一号组72例患者,患者平均体重为(46.3±2.9)kg,男患者45例,年龄在(45.2±11.2)岁,女患者27例,年龄在(43.8±13.5)岁;二号组72例患者,患者平均体重为(52.8±3.7)kg男患者39例,年龄在(49.5±12.6)岁,女患者33例,年龄在(45.9±11.4)岁。手术种类:胃肠型12例手术、甲状腺切除24例手术、妇产科29例手术、阑尾12例、肿瘤19例手术、胆道21例手术、其他27例手术。一号组与二号组从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以及手术类型等数据分析统计均无意义且P>0.05。证明两组组间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一号组:属于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前,采取一般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如观察患者手中生命体征、协助医生等护理工作;二号组:为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改变后,具体措施如下:规范及健全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监管小分组并由该手术室护士长担任责任人向小组成员开会研究调查以及学习相关经验和参观他院手术室,在学习调查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针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缺点不足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善,将他院值得学习的地方吸取为本院经验加以使用。监管小组需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分别制定标准加以管理,由护士长带领监管小组对各个区域定期抽查和检查,并对其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消毒以及管理器材进行考核抽查评分。手术室无菌概念意义是关系手术切口感染直接原因。所以要严格遵守手术室无菌观念,针对手术室参观人员、应用物品以及手术室人员都需严格监管,避免交叉感染产生。如参观人员不能超过5人以上,进入时穿戴要经监管小组检查后才能进入手术室。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之间配合,熟练手术室操作技能,减少手术因技能不熟所导致手术时间增强的问题。严格将手术室器械进行消毒,定期采用微生物监测手术室各个区域。根据患者情况合理给予其抗菌药物。

1.3评定判断

切口感染:愈合:术后切口愈合状况良好,无红肿、无疼痛、无流脓、无积液及坏死组织等;微感染:术后切口愈合状况略好,出现轻微红肿疼痛,无流脓、无积液及坏死组织等症状;感染:术后切口愈合状况差,出现红肿疼痛、流脓以及积液和皮肤组织坏死等症状。

1.4统计学方式

统计数据并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应用"%"显示,一号组与二号组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如见P<0.05证明一号组与二号组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统计一号组72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34例患者、感染率为47.22%,手术切口微感染19例患者、感染率为26.39%,手术切口愈合19例患者,总感染为73.61%;二号组72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22例患者、感染率为30.56%,手术切口微感染17例,感染率为23.61%,手术切口愈合33例患者,总感染率为54.17%。充分表明二号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一号组19.44%,从而发现P<0.05两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5篇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18-03

一、赣剧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国现在的本土文化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冲击。传统艺术文化之一的戏剧正因此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全球化高速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与随之而来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的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影视业,观赏性较为直接的艺术形式,而很少有人会去选择戏曲等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观赏,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古老的戏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使得越来越多像赣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赣剧受到的影响也离不开大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扶持,生存都日益艰难,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赣剧目前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受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少,而且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好像无关于年轻人的事。年轻人从小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网络,接触过赣剧等传统戏曲形式的微乎其微。观众少的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当然就很小,所以当下戏曲文化市场的萎缩,缺少观众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对于赣剧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对于赣剧的保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到一条适合赣剧发展的良好道路,使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

口述史是一个舶来品,它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产生于西方史学界。早期西方史学界较为重视“史料”,所以在早期的史学发展中,“史料学”基于重要的位置。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录像技术的产生,由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来对历史进行口述,并且由学者录音、录像、整理、归档进而研究成为了可能。所以史学界也开始由只重视史料,发展到也重视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史。而口述史的概念也并非是统一和一成不变的,笔者较为赞同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对于“口述史”这个概念及方法的界定,他认为口述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口传记忆”与“个人观点”。也就是说口述史不仅仅是大而全地记载历史亲历者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还要有个人对于那段记忆的观点。每个人的生长背景、生活经历、政治立场等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口述历史就是要避免宏大叙事的历史,需要细节的、个人的历史,所以我们在做口述史时,还需要特别关注口述者对于那段历史的看法以及基于此种看法背后的东西,这也就是唐纳德所说的我们在做口述史时不仅仅要记录保存“口传记忆”,还要注重发掘“个人观点”。

然而,传统史学虽然重视史料,但也不仅仅是只用史料,它也用到一些口述材料。例如我国就有使用口述史料的传统,最为著名的如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大量使用了口述史料。那么现代的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作为种方法的口述史和以前的口述史料有何区别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史时伴随着科技的发达、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代的口述史是以录像、录音的方式出现的。而且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视角的口述史,搜集史料不是它的仅有目的。利用系统的方法、理论对口述史料进行详细研究,并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新视角才是正解。在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也是如此,我们不仅仅要把其看做一种史料,更要将其当做一门学科、一种方法、一类视角。

由此可见,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是必要的,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赣剧的视角,而且为研究赣剧提出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口述史在赣剧研究中的突出优势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凸显:

(一)“视角”的更新

上世纪80年代的“集成”是政府主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民间音乐调查与搜集整理工作。涉及者众,包括:音乐学家、戏曲学家、高校教研人员、各地文化局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等约十万人,历时近30年。此项工程的资料和研究价值毋需质疑,但缺憾也不能回避。这次的集成工作虽然有大量的记谱,但在有些方面却因为观念的原因、时代的局限而有重大的缺漏,如对于表演者、奏乐者等的介绍、他们对音乐、戏曲的看法、他们的背景、师承、收入等等,信息缺漏十分严重。此外,由于传统史学观念过于强势,当时的史料记录大部分为文字史料,而当时的录音带主要是为了记谱或给音乐创作者提供素材,没有得到重视加以妥善保存,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地的相关资料,大多也只是文字史料,声像史料奇缺。而仅有的一些录音也是以歌曲、戏曲的演唱为主,对于表演者、传承者却没有进行口述史的录音录像活动,从而导致这些史料的单一性。口述史不仅仅是对地方音乐、戏曲的浅描,而是关注历史当中的个体,从宏大的视角转为微观的视角,从上层的视角转为草根的视角。这是口述史作用于赣剧研究的首要贡献。

(二)“立体”的史料

传统的文字史料主要是以文字、文本为手段来进行储存,而口述史的史料存储形式和呈现形式都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形式,它是“有声”、“有像”的,是“立体”的。赣剧研究如果借用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则其史料就不会仅仅是文字储存或乐谱的储存,而可以是口述史的有声有像的“立体”储存,这相比于前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史料优势。特别是对于赣剧这种以声像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的艺术,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得到体现的是口述者访谈内容的“立体性”。赣剧音乐史料搜集工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着文本资料的不确切性,这种不确切性体现在赣剧音乐研究者搜集整理的文字资料内容中研究者与口述者观点的随意删增或交叉,进而引起后续工作的麻烦。而现代口述史对口述者进行录像和录音的方式则使上述的麻烦和误解得以避免。它可以和文字史料相互证实、证伪、相互补充,使得研究的随意性减少,确切性增多。继而口述史这种“立体”的史料的价值还体现在赣剧音乐的特殊性上。赣剧无论是唱腔、伴奏、演员表演无一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综合的艺术。我们传统的记谱方式只能记载音乐的曲谱,而表演、舞台等内容却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即使是得到了记载的乐谱,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用的记谱方式是西方的五线谱或者简谱,这种发端与十二平均律体系的记谱方式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并不是一种音乐语言,所以很多赣剧等中国传统音乐所要体现的内容这些记谱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仅仅依靠记谱这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有效地记录、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寻求和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录像、录音等方式,将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后续的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

(三)“有序”的存档

中国很早就已经有通过访谈、口述来搜集资料的传统,建国以后,更是由政府主导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多次对于史料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而具体到戏曲、音乐的领域,古代诗经就是明证,而现代也有“集成”这种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行动。但是行动归行动,成效如何还需讨论。录音录像技术的局限、西方记谱法的局限、治史观念的局限、资料管理的混乱等诸多原因都使得效果不是那样地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利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和保护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要注意口述史料的保存工作是否具有有序性。也就是说在记录、整理、归档、保存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时,要参考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口述史机构的做法,对口述史料进行无遗漏、有效地整理和保护。

三、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

从民间艺人的口述史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年轻人对于赣剧的喜爱,从而继承发扬赣剧,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作用的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叙述者与传统文化主体的同一性

口述史涉及的范围很广,强调的东西也很多,在口述史的讲述中,尤为注重视觉、听觉等的影响,根据历史记忆记录更多的关于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唤起对于民间艺术传统的记忆,找到更多更好的继承者,这样不才能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戏曲口述史的在场性与规范性

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规范的访谈方式,被采访者必须以实际的赣剧文化为内容,保证访谈内容的绝对性,在口述访谈过程,也必须做到规范,不做假,还要求访谈者能够与被访问者创造更加融合的气氛环境,这样有利于保证访谈者的被访谈内容的公平性,采访者利用录音,记笔记的方式,将口述的内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传承与继承。

四、赣剧“口述史”的价值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口述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具有诸多的优势。那么,赣剧“口述史”的研究具有什么价值呢?赣剧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剧种,它其中就包含了历史悠久当时曾与昆腔齐名的弋阳腔。而弋阳腔的流传过程,是否还存在于世则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赣剧口述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保留很多现在的老艺人如潘凤霞、祝月仙、邹莉莉等的详实口述访谈记录。她们的老师大都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弋阳腔老艺人,通过这些老艺人的教学,潘凤霞等人掌握了大量弋阳腔的曲牌而后对于赣剧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口述史内容可以说是研究赣剧、研究弋阳腔的重要史料,它对于之前赣剧、弋阳腔的研究不但可以起到一个证实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一个证伪的作用,甚至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的研究和保护视角。

口述史在赣剧中的运用,是我们研究赣剧等戏曲的观念上的更新,它使得我们有更为清晰的一条记录历史的线索,而且不同的口述人的不同口述史,也使得我们对于同一段历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关照。

五、新时代背景下赣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在世界舞台上,与新兴的文化对比,传统文化处于劣势,处于不利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不断地将传统文化进行规划,形式转换,将琐碎的素材进行整理,进行细化,然后整理出来,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当然要想真正的独立于世界舞台上,就必须以原有的素材结构作为母体,然后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改良,赣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一,具有更多的艺术美,但是与传统的题材一样,要想取得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利己之长,避其之短,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塑造更加成功的戏剧派风,这样才能让后世年轻人更好的继承与传播赣剧。

六、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更加良好地继承与传播,利用新的治史方法“口述史”来研究和保护赣剧,不失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于赣剧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与改编也同样重要,只有与新兴文化更好地融合,赣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化之新,在于创新;文化之深,在于更新。传承与发扬赣剧,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民族的即世界的,无论何人,都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章军杰.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金玉焕.新版河南曲剧《寇准背靴》主要唱腔曲牌的发展变化特点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超颖.山西雁北耍孩儿传承人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5]于欣.四川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05):81-93+157-158.

[7]宋文文.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学历史口述史教学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8]赵书峰.口述文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32-38.

[9]冯晓华.对于口述史的理解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1):127-130.

[10]赖晓兰.试论口述史成果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以马王堆汉墓口述史为例[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00):660-671.

作者简介:

第6篇

一、史料的收集 

史料一般分为三种: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史料的存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用网页和视频也成为收集史料的重要途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收集了大量史料,才不致写出空洞无物的文章。 

首先,收集史料要做到详细具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保存历史意识的提高,当代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及时积累史料,充分利用当前历史学的各种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及时补充历史史料。 

其次,收集资料要有发现意识。对于眼前的史料,有人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识,那么蕴含其中的史料价值就无从发现。只有当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被充分发现,外显的遗迹才能内化为史料证据。 

最后,史料的收集要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在收集史料时要秉持客观性原则,广泛收集资料,不能对不符合自己偏爱的资料不予采纳,更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裁剪历史资料,无视历史史料的全面性和论文写作的客观性。 

二、史料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史料的搜集和选择上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和可信度,并将史料与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历史观点相结合。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历史的遗迹不计其数,面对浩瀚庞杂的历史史料,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史料进行比较与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性的史料去说明历史问题,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取富有典型性的史料,增加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过去的历史呈现时具有完整性与鲜活性。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可信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辨别史料的真伪就成为论文写作的一大问题。史料的真伪直接决定着历史论文的可信度,所以要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作为论文写作的材料加以运用。著名历史学者戴逸曾说:“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的收集、整理、排比、考证为基础。” 

最后,要注意将史料的运用与作者的历史观点相结合。论文的写作不是历史史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史料与观点结合的成果。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历史史料纵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历史观点的解读,那么整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唯有在深刻分析、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反省历史。 

三、史料的解释 

历史是一门具有解释性的学科,历史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解释。有时历史解读还必须借助合理的理论假设,这就决定了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对史料的解释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历史史料的叙述和解释过程中,研究者要做到努力排除自己内在的偏好和偏见,在历史知识的呈现上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条件束缚,不让其受到自身价值准则的影响,确保尽可能接近地反映历史事实。 

其次,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确立正确的历史方向感。史料的收集与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历史研究者也要意识到史料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台阶,以达到认识历史的目的。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在于认识历史事实,还要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不断跨越,超越当前社会以及当前历史所具有的局限性,将眼光投射到将来,因为历史学家只有在将来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 

最后,要注意将历史史料与史学理论相结合。日益丰富的历史史料的发现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和分析,从史料本身出发,推导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同时,新的历史史料的发现也促进了史学理论的创新,在史料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历史问题与历史领域,可以说历史史料的扩充与历史认识的深化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总之,史料在历史论文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的存在增加了还原历史真实的可能性。但是,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与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戴逸,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N],人民日报,1987 

【参考文献】 

[1]齐世荣.史料五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第7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共3200例,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临床表现被判定为切口出现感染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6.3±11.2)岁。

1.2方法

本次研究对32例患者病案进行逐一调查,包括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是否接台手术等,并将其进行分析和汇总。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00例患者中,共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32例,其感染率为1%。急诊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平诊手术(P<0.05);非层流室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层流室(P<0.05);腰髋部以下部位手术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颈肩上肢手术(P<0.05);手术时间>3h者的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3h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诊、非层流室、腰髋部以下部位及手术时间>3h者的切口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平诊断、层流室、颈肩上肢及手术时间≤3h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地点、手术类型、手术部分以及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3.1.1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而言,由于时间仓促,术前对手术准备不够充分,无法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全面评估,从而导致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下降,增加了患者感染的概率。

3.1.2手术环境的原因

术中外源性细菌种植的主要来源则是空气污染。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层流感染的发生率较低,这说明层流手术室能够减少室内细菌浓度,从而降低了患者出现感染的风险。有相关文献报道,手术室中细菌降落的数量在术中变化明显,在开始时降落量最大,结束后又会出现高峰值,充分说明了手术室中人员流动是空气污染的根本因素之一。

3.1.3手术部位

手术本身的侵袭性让患者的抵抗力严重下降,这同样也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腰髋部以下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占1.3%,这可能与切口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侵袭性操作多等因素相关。

3.2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3.2.1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术前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对导致患者机体下降的因素进行积极控制;做好患者术前皮肤准备,检查手术区域,备皮时应当接近手术时间,防止皮肤损伤,降低感染。

3.2.2手术间和物品的准备

手术器材的灭菌同样是避免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达到最佳的灭菌效果。对于手术室中耐湿、耐热以及耐高温的器械应当采用蒸汽灭菌,其他物品应当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执行一次性物品使用原则。对于需要接台的手术室应当限制人员进出手术间,减少工作人员走动。接台手术间隙自然通风10min左右,释放空气细菌指数。同时控制好外带物品。

3.2.3缩短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