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22:03:5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学前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语文的公共课性质,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境,亟待在实践中进行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面比较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将共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中学教材有重复,教与学两方面受局限。虽然现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多个版本,但在编排体例上基本都沿用高中语文的,甚至所选的有的篇目在高中期间就上过了,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中学教学及学习的惯性自然或不自然地就会带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难以跳出中学教学方式的窠臼,学生难以产生太大兴趣。
2.缺乏硬指标,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普通的公共课,与其他公共课比较,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不少学生因为专业课学习压力大,就放松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也就是放弃了很重要的掌握语文工具的一个机会,无形中削弱了掌握和运用其他知识的能力。
3.课程地位低,教师没有动力。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每一所高校都开设,按理说是比较重要的,但事实上,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来说,其地位明显偏低。部分中文教师仅仅将大学语文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选择,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是专业水平低受歧视的表现。大学语文在教师心目中如此重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课时数量少,效果难以保证。同样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的课时安排很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得任何一个大学不能任意删减课时,外语课因为有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课时开设较多。一般来说,政治理论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英语开设二学年,而大学语文开设一学期、30多个学时,有的专业根本就没开大学语文课,过少的教学时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
1.受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领域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人才。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和实际所需,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理工科的专门院校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大多数从师范专科新升本科的高校都选择了理工方向;老牌本科院校多选择维持或缩减人文学科,多发展理工、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高等教育重理工、经管,轻人文的结构特征。另外,在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多以专业水平高低决定聘用与否,影响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课程选择。
2.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因此逐渐走向失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3.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相互交流碰撞,这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民族文化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生存、发展,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孔子学院”已在许多欧美国家设立,但其文化传播内容的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大行其道,依然反映出汉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
要改变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弱势的局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总的来说,要从理念和技术方法两方面着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改理念创新
大学语文作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创新教改理念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基础。
1.强化工具性特征,明确课程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是我国大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接受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一切科学知识的工具,没有中国语文,中华文明就无法传承。作为具有明显工具性特征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明确课程定位,强化工具性特征的重要性,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和表达能力上,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工具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
2.强化审美性特征,提高人文素质。中国语文的人文性明确了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行音意、判断、推理等工具性知识传授,还是一个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它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性特征,将情感、美感、韵感教学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片面的工具目的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能力。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能够陶冶性情,给人提供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格美,在作品的动人风采中完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影响和熏陶。这有助于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3.强化专业辅,进行兼容式教学。目前,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各专业有着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需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心理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期与各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时应尽量使各专业知识合理地融于其中,避免牵强附会。寓大学语文教育于各门专业知识教育之中,是避免人文知识与理工技术知识“两张皮”现象,保持大学语文教育魅力的根本所在。
四、大学语文教改的技术方法创新
1.增加授课时数。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个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1)可增加课时量,将大学语文课开设一至两个学年,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有增加的必要;(2)开设一定专题的公选课,既相应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的需要。
2.改进授课方式。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单篇作品分析与欣赏为主,师生互动少、内容衔接差、学生主动性弱等不足很明显。要改变不足,教学方法的创新很有必要。(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也可采用“一老师多专题”的方式授课。每个专题以时间或内容作为一定的纬度排列,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老师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吃透作品;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自然,使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系统、完整。(2)引导学生参与。在专题讲座式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开列必读书目――文本细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自己的心灵触角探索文本中的另一个心灵世界。二是设计鉴赏理论教学――鉴赏示范――学生自己欣赏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创造中找到成就感。(3)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内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演讲能力,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
4.改进考核方式。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整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上应以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是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评定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搜集的研究材料、论文的质量、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二是期末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考试,又可以是开卷考核,还可以是论文式。三是将学生参与各种人文竞赛的获奖情况纳入成绩评定,主要是反映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写作竞赛、演讲竞赛、文学创作竞赛等。通过考核改革,综合评定学生的表现,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事业,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教改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只有不断地探索、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才能释放魅力。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修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或是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百科知识”、“社会文化”、“哲理”和“智慧”的渗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人文素质却令人堪忧。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达到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担当其重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做好“育人”的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岚清语)革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首当其冲。但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形成重分数轻技能、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确立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
2.人文素质形成规律的需要。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文化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内化过程。内化的形成是认识、感受、体验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单靠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阶段或某一层面的任务,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课时多、周期长(一般为2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接受、内化和形成。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于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现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英语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选题是看你的擅长和兴趣点的,以下选题为参考选题。大家可以对某一选题进行调整,也可以自定题目。
1、早教机构0-3岁婴儿教育活动问题与对策研究
2、试论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
3、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4、试论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研究
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论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价值及途径
9、浅谈游戏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0、试论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11、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研究
12、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研究
13、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14、论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15、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16、某地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17、试论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18、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研究
19、试论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20、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21、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以及对策研究
22、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23、浅谈多谋体课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24、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25、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26、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对策研究
27、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28、试论提高幼师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29、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30、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31、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32、试论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33、刍议园长非权力性影响力与幼儿园和谐管理
34、农村婴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5、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6、试论家庭氛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37、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38、试论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途径
39、幼儿园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于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现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英语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新闻:德育教学:德育建设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德育教学的两个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在新闻教学中提高德育的研究路径。
一、新闻教学中德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原因
德育意识不强。一些老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应该已经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只是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一些教师认为新闻这个行业技能很重要,只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德育教学可有可无。
德育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在德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这是由于缺乏对德育的根本性认识与有效模式的参考与借鉴,因而陷入知识传授式或空洞说教式的困境中。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德育教学效果低下。
2.学生方面的原因
追求思想的自由。这是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这里涉及到新闻专业方面的内容。在新闻史论方面,新闻教学中会涉及到西方新闻自由的知识。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会受到这些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
思想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接触各种信息的途径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方便快捷。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更加强了这个趋势。他们在接触海量信息的时候,受到这些信息所承载的思想的冲击。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容易在这些多元的思想中迷失。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他们更容易在西方新闻自由思想中迷失。
二、如何在新闻教学中加入德育内容
1.教师要有德育意识
在2010年9月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在新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德育意识的观念。一方面要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要传道,也是育人。
2.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笔者就“你认为的好老师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对新闻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道德素质排在诸条件中的第二位。可见学生对老师的道德素质的期待之高。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长时间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教育者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让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对所学的德育知识产生认同感。
3.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希望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平等对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设置德育教学的情境为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比如提问的方式设置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设置情境,通过将相关案例设置情境等等,尽量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同和发挥,通过相关情境去感知德育的内容,进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识。
三、德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德育知识的储备
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德育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关注古代的德育知识。另一方面关注现代的德育知识。古代的德育知识有些随着时代的变化,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实际,要注意结合现代的德育知识来讲。这样能让古代优秀的伦理道德资源扎根于现实社会中。
2.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德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有关爱之心。这样学生才乐于和老师沟通,便于教师了解真实的情况。其次要注意当代学生的沟通方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博客或者微博里面。教师应该经常关注学生博客或者微博,及时的了解他们学习上和思想上的状况。根据具体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相应的引导。
3.把握好时机
如果引入德育内容的时候时机不好,会取得不好的效果。这里面要把握两点。一个是引入的德育知识要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从生理上说,人的听觉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有限,一般只有5至10分钟。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产生听觉疲劳。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入相关的德育知识,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一个是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如果某个德育内容学生感兴趣,就可以稍加阐述;如果不感兴趣,那就适可而止。
四、结语
现在大学生遭遇各种思想的冲击,如果我们的德育教学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我们就会失去这一块思想阵地。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特别是在新闻专业的教学中,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知识,占领这块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王贵喜等,道德情感教育: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76-78
[2]韩宜,高校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武[J],教书育人,2010(2):66-68
关键词:大学语文 国学教育 缺失 重构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共同积累的优秀文化道德“学术”,涵盖哲、史、文、礼、宗教学、伦理学等。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道德有较深了解。试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道德都不甚了解的人,一个在道德上不完善的人,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弟子规》说得好,一个人首先要“孝”,其次要“谨信”、“爱众”、“亲仁”,然后 “有余力,则学文”,可见道德人格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
一、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以其自身魅力唤起人的灵性,完善人格,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除中文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理应担当起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在大学语文课中加强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电脑网络了如指掌,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国学”更是非常陌生,很多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了解仅限于高考时候的那一点点常识,除此之外根本不了解李杜诗篇、屈原精神,也没有读过诸子百家,在国学知识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高等学校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其中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语文加强国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学、文化、道德的认知,而且也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理念在不断消失,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文学课或者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写作课,甚至有的学校或者院系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实用意义,对日益严峻的学生就业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而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多年,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学科定位偏向实用性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一般有“工具说”、“能力说”、“文学说”、“文化说”、“人文说”等,其中“工具说”与“能力说”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可。特别是自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多样化以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一些高校甚至把学生就业率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标准,导致了高校许多课程都围着就业转。于是乎,大学语文就首当其冲成为了“工具说”与“能力说”的牺牲品。高校过分地追求学科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的就业率,针对这样一个特点,大学语文课就成为学生就业实践的一个手段,教学上只注重了语言文学特别是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学习,课程内容也注重强调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包括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
(二)教材内容缺乏国学精品
基于对大学语文的错误的学科定位,近年很多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也陷入了误区,致使教材内容单一,选文没有代表性,以现代文、应用文、实践实训教学为主,忽视了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意义,硬生生把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编成了一本工具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由魏饴编写的《大学语文新编》为例:课本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九个单元。上篇:阅读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中篇: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实用文体教学与写作,内容涉及商务、新闻、学术论文等文体;下篇 :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主要侧重于教育指导学生在日常交际、职场辩论等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全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教材,虽然关注了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却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意义。
(三)课程缺少专业教师
除了学科定位与教材的缺失之外,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还体现在专业教师的缺失这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却很少有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学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一般是中文系教师,但他们很少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只是在专业课较少的时候,教师才去上大学语文课凑凑数,授课的教师可能是语言研究方向的教师,也可能是文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师资来源不稳定,不够专业。由于非专业的教师授课,所以教师上课一般也比较随意,往往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授课,于是乎大学语文课要不上成了语言文字研究课,要不就上成了文学欣赏课,更谈不上国学教育了。
三、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重构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国学教育的缺失,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重构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重新定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应该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根据大纲精神,大学语文应该加强国学教育理念,保护传统道德文化,重拾传统文化经典,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精髓,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课程定位上,不能一味地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更要关注其人文性,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不是学生就业的指导课,也不是学生就业的“工具”,它应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枯燥的专业学习、紧张的实践教学之余得到文化的陶冶,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大学语文课程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就业,只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而摒弃国学教育,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必然会培养出一部分高分低能、道德缺失、是非颠倒的学生,进而带来许多不良的社会问题。
(二)教材应多角度体现国学教育思想
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一门内容丰富、思想性艺术性强的课程,因而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之教材编写受到课时与版面的限制,在内容选择上又不可以过于自由散漫,应该有所侧重。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遵循文学史或者文体模式,但不管是哪种模式都必须要以文学为主要内容,通过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了解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提升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健康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大学语文教材肩负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应该多角度体现国学教育特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在尊重我国的历史、文化、文明基础上,适当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编写。教材应该能够反映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应该选择具有审美价值、彰显学科个性、开拓创新思维的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更应该是凝聚着古代先贤的处世智慧和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对大学生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
(三)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课堂教学融入国学教育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和科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动融入国学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国学中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努力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将国学教育普及化,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了解、喜爱和掌握国学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及道德素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它肩负着大学生国学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掌握古代文化精髓,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以致用,把传统国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卢玲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 赵颖.大学语文教材五种版本的比较与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
[3] 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