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5 11:51:27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融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融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业;联合互动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目前很多省(区、市)都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贵州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多彩贵州”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在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独特模式。贵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具有容纳性广、关联性强和易于打通各产业之间关联产业链的特点;同时,文化服务的无形性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必须以其他产业为载体,实现广为传播和文化价值。根据贵州的特殊省情,将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实现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是贵州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贵州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好戏不断。贵州电视台组建的家有购物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吉林等13个省市落地,3年总经营收入达12亿元;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开启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先河,带动了会展、演艺、民族工艺品、饮料、酒、茶等多个类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2010年6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直四大文化企业集团同日挂牌成立,文化产业散、小、弱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我省处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第三阶梯。现阶段,文化旅游业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贵州多种资源的平台,是贵州文化产业全面启动和提升的市场基础,也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部类发展的龙头。对全省有国家级及以上称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之乡、风景名胜区等入列文化产业的资源统计表明,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位居前列。同时,《纲要》对省内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和民意进行了专题和综合调查,发现我省文化产业出现了两种迅速增长的需求:本地市场快速成长,城镇居民对文化需求不断扩大,成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市场;同时,外地市场对贵州的文化消费需求迅猛增长。因此,贵州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缓,整体旅游形象不明显,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整合,离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旅游的发展缺少品牌、市场、资金等要素的支持。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掘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

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1)文化旅游业是贵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文化、神奇的自然景观,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的成功运作,以及针对旅游市场成功推出的《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演出,是贵州在旅游与文化结合上进行的有益尝试。将文化旅游业最为贵州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符合贵州的比较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同时,借助不断发展的文娱演出业、会展业、广播电视业等,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文化产业促进了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保障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自然观光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游客在对文化、休闲、益智健身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的收益不再单纯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富有特色的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文化旅游业,让文化有市场,让旅游有灵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投资商关注的焦点,适应未来旅游业的产业升级需求。(3)文化旅游业将有力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产业的开发应注意寻找载体,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作为一个产业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其效益的体现往往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单纯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旅游功能的导入,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和市场空间,能够有效弥补文化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迅速将文化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化旅游业把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重新审视,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延长旅游产业链,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加速作用,而且对文娱演出业、广播影视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作为主导产业其带动性和关联性将更加突出,也会成为贵州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引入消费市场,实现文化产品的外销,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而旅游业的发展,为贵州省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形成了较大的外来消费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平台,有利于贵州省经济内需型向外需型的转变。将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与旅游业发展“请进来”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业“请进来”已经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逐渐树立国际文化贸易观念,逐步构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第2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文化力;核心竞争力;关系

企业文化力是评价企业在动态竞争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企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动员力、鼓舞力、推动力的不同特点,并能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文化力是区别不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值。

一、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性分析

当代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揭示了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企业优势根源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理论流派,人们通常用这些理论研究的结论作为对企业竞争优势预期和判断的依据。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由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无所谓竞争优势,并由此得出经济学关于竞争优势外生论的S-C-P梅森——贝恩范式,将竞争优势的分析放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要素结合中进行。而以迈克尔·波特占主流地位的战略理论同样把竞争优势归结为外生优势,其核心是分析市场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转移到企业的层面,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企业动态观、企业能力观、核心能力观等。这些理论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平台,即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真正将竞争理论、管理理论更新的是企业能力理论,这是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演绎和推进的前提。能力理论将知识所固有的性质作为企业的核心刚性,把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定为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在这里,企业作为知识集合体,企业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异、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彼得·德鲁克把知识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各种流派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企业知识存量和认识结构的研究上,据以得出知识决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进而决定竞争能力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说是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有关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与保持的一般原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无不期望获得制胜市场的长盛不衰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标志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由此开始将企业核心能力的取得定义到企业内部,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组织内部,其后在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中形成了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略观,后者更为强调企业的无形知识和能力方面。在我国的管理研究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实践作为过去10来年间我国管理工作中的十大问题之一,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制约下我国企业(当然包括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内涵、培育与提升等问题,其中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和保持这一命题是讨论的中心内容。随着研究的延伸,人们似乎承认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假若一个企业能够在动荡环境中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认为这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所谓核心竞争优势的取得与保持,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各种环境中怎样形成并保持住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问题。

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的领导模式连续统的概念,可以类似地用“连续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在“连续统”中,企业总是在竞争优势的第一阶段,当其竞争优势尚未出现下降时,就转入其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直至第N阶段,从而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得每个循环的起点都高于前一个起点,每一循环的终点也高于前一个终点,由此一环推一环,不断往上发展,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连续统,为企业创造整体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如何才能使循环不致中断,“连续统”的运行能够始终持续下去,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实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文化力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力而进行的有益实验。

三、金融文化力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活动的产物,它由文化最基本的单位——文化特质聚合形成文化丛,由文化丛的系统联结形成文化模式,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不仅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行业文化的金融企业文化具有亚文化的形态和管理学属性,前者表明它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微观经济的文化,后者主要说明它充满了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按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分析,金融文化力可以这样表述:它是以金融企业的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对企业及企业成员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推动力量。其基本结构和包含的要素是:

1.金融企业知识。利用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金融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哲学角度的知识和管理角度的知识。从哲学的角度,企业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管理的角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有关的是企业组织中累积性的常识、协调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结构和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尤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知识。金融企业的技术性知识、管理性知识、制度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和共有知识是互补性知识,他们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金融企业的互补性知识意味着知识的专用性,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知识的特点是:专业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积累速度的加快;具有递增效益,只能在企业内部渐进积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其具有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知识流量的选择受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特征,其他企业难以成功模仿;由于包含个人知识及企业共享知识,使得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大于市场价值;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创新的基础;在互补性知识中决定技术性知识能否很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因此,制度高于技术。企业所积累的互补性知识,是企业长期竞争行为的基础和利润来源,核心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金融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美国管理大师托马斯E·L·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认为:日本企业的高效,是在企业中培育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品质,特别是树立了共同遵守的正确价值观,并能够把它保持下去,因而导致了“日本奇迹”的出现,这种良好的文化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塑造了突出群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企业精神上。中国金融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汇通天下、信誉至上、法至精密等充满礼、仪、仁思想,迎合当时的需要、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金融企业文化。在建设现代金融文化时,我国金融业已经将其作为合理内核加以吸取。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已为所有企业所共识,将其作为塑造人、培育人、凝聚人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是否拥有忠诚于本企业的比较稳定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群体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植被和动物种群的不同,同样的道理,企业人文环境的优劣也必然决定人才群体的优劣,人才群体的优劣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反之,即使人才也会因环境不适而渐渐退化失去光泽。这是将其作为金融文化力构成要素的意义之所在。

3.金融企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导。管理科学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已经根本不同于泰罗制、行为科学、理性主义管理,也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管理。倡导“以文化人”的管理观念,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在文化自觉的要求下,金融企业家会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的根源,这不仅是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因,也是管理科学发展进步的结果;用文化主导的观点,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就像泰罗制以经济为主要因素、行为科学以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为主要因素一样,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都将主导因素强调为企业文化的培育。

四、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的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将核心竞争力比作一株成长中的大树,分为8大根系、7大主干、6大果实。8大根系是基础层,分别是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7大主干是载体层,为企业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果实也被称作转换层,由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能力组成。可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多方配合,系统推进。而且,不同的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不同,如中海油的标杆管理、华为的技术为王、联想的刷新理念、格兰仕的比较优势,等等。那么,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与金融文化力又是什么关系?

1.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金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企业创新理论而得出的管理科学概念。它的特征是:核心竞争力是金融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时代服务文化、竞争文化、金融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团队精神。

2.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金融文化力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讲求综合国力,一个企业讲求企业力,有一个公式把企业力归纳成: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不论这个公式是否全面,但却已经说明了决定企业力大小的所有因素中都包含文化的要素。文化向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是当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特点。文化是一种力量,在企业运作中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纽带和辐射6大功能,每个功能都与核心竞争力有关。导向功能的作用在于引导全体员工奋发向上,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化。凝聚功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约束功能形成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单纯依靠制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纽带功能可以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员工个人加工进行反馈,使企业及时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准确信号。辐射功能可以通过企业形象和员工形象传达给社会。这些功能综合所形成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文化力是金融企业知识整合的结果,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金融文化的元素至少应该包括金融企业价值观、激励机制、经营理念、服务品牌意识和企业形象。而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它体现企业对现有知识存量的运用水平,植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其成长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在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长期作用下形成。企业运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对各种人文理念进行整合,形成了在本企业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文化,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这种由知识整合所形成的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文化的层面,甚至可以说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第3篇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分析

(一)校园文化涵义

校园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文明的建设而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校园建设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成果,是一种校园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加大,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是摆着我们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涵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通过发展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一种在发展中的出来的结论,成果,得到了企业员工的贯彻于执行。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共同目标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达到高效能的企业生产,效率工作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可以实现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心。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比较

1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内容,分属于不同领域,有着很多不同点

校园文化是针对校园而设定,校园和外面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培养出符合于市场需要人才的为目标,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赋予。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制定的,是一种经验文化,企业追求的是一种利益,是一种如果使利润最大化。高职院校是教授技术,是传授学生知识,是培养学生。而企业这是发展人才,为个人提供发展平台,使个人发展成一个对于企业有用的人,能带来利润的让你。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的就业,要就业也就是要培养出适合于企业的学生,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很多关联和共同点,两者可以融合一般可以实现适合于企业需要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学生们由中学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由于中学校园与大学校园存在着许多不同。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突入其他的变化适应不足,从而使他们容易出现迷茫,学生目标的不明确,在人生上容易发生曲折,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实践。通过和企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价值观,增强人生的目标性以及学习的动力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大量需要符合于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管理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初校园教育培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优秀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优秀高职学院文化。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学校和企业的交流来完成。通过交流,把握市场动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探索

(一)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适合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的有力保证。高校要树立适合于企业需求,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应树立一种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必须始终把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1.完善教学元素。在教学中我应该依据社会经济需求的需要,把相应行业的文化融合教学中,多依据实力,给学生们以指导。

2.建设专业文化。各个专业的企业有不同,我们应该吸取各个行业的企业文化做到教学创新,改革。贯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心,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们的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价值标准。高职院校要对照企业工作需要,确立企业化的价值标准,首先要把为企业服务看成是高职院校的最大价值取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是否适用?企业是否欢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吸纳企业文化的理念

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校企文化。做为才人的培养,市场发展的需要,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亲身感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的需要,从而是培养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关联,共同建立技能模拟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到办公环境,更加真实的模拟训练,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的立足,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校企文化”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学生们适合社会经济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着关键的帮助。全方位的融合”校企文化”,对学生们体验到企业的真实,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有了自己学习目标,有了自己的学习动力。从而在以后走向社会,可以满足于企业的要求。

(三)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实习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多体验,多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由于实训文化贴近职业社会文化,能够为社会职业培训、岗位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新的载体和活动基地。高职院校的实训要求,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仿照企业或公司的生产车间设置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聘任专业教师及学生担任各部门主管、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在旅游的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的负责教师担任总经理,学生担任副总经理,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担任副主管。可以模拟一套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多体验,而从总结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理。

2.制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模拟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了解知名企业,做到与企业接轨,与企业融合。

3.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学校的实训基地做为一个工作模拟环境,应该仿照企业工作管理,模拟一些企业标准,企业任务做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同时还应该要请一些有经验的,高水平的行业从事者带带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该总结一些经验,发扬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要改善自己的不足。做为高职院校我们要以学生实习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工作能力。

4.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园和企业的交流,多请优秀的企业,成功人士到来校园和师生们交流,传授经验,举办座谈会,报告等等,是学校师生和优秀企业建立一个合理的交流平台,是学生们可以更好认识企业,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在不断接触中日渐完善合作关系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企业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意识。

5.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生以后能更好立足于社会。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有接触到最真实的企业环境才能提高自己,一般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我们要以”校企文化”为重点,吸取两方面的长处和优势,总结经验,总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更好是学生可以融入到社会。

6.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来说,培养是学生使自己的使命,如何使学校增强社会竞争力,那么就要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就会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文化,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贴合实际的“校企文化”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

第4篇

1.共通性

首先,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以及重视人的价值;其次,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现代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其最终建设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文化这一载体来凝聚人心和统一思想,从而令群体成员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并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再次,二者的具体内容都包括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这一点来说也是共通的;最后,二者的形成过程也是相同的,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形成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2.差异性

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而校园文化则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者的责任感是不同的,一般企业中的责任都是非常明确且不能回避的,如果完成不了工作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校园当中其责任的表现就不如在企业当中那么明显与强烈。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它非常讲求形式,而现代企业文化则要跟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讲究的是速度与灵活性。

二、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

高校若想切实有效地将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立身根本,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企业中,人都要具备有基本的道德素质。道德观念也是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同内容。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更加具有道德观念,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2.加强创新教育

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高校对学生的最终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积极创新。

3.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一大主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当中。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平台。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投入到企业工作当中,从而真正实现现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结语

第5篇

1.建设特色鲜明高职文化的实际需要。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对师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着不可或缺的浸润作用。特色鲜明的高职文化是一所院校永恒坚实的竞争优势。高校校园文化要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保持旺盛活力,就必须主动寻求与实践发展的结合点,吸纳社会实践中的新鲜文化养料,加强与企业的广泛联系,吸收不同行业、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中,让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提前拥有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身份认同。

2.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要在其中取胜,就必须将为地方服务作为其立足之本,充分利用一切优势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校企文化的融合正是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在价值取向方面达成一定共识,有利于学校全方位地实行“校企联教”,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高竞争力。

3.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学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能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为两者合作育人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实现了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的认同,在对企业化管理的感受中,体会企业精神,体验职业行为,提升职业情怀。

4.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优势的突破口。从学校迈向职场,学生面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进入企业后工作环境的较大差异,往往角色转变困难。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循守旧,忽视了对学生现代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文化的融合对接,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可以弥补进入企业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显现出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就业时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尽快完成由“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身份转变,充分彰显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5.提升校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同时校企文化的融合,也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与突破的途径。校企文化通过互动共通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增强校园文化活力,完善企业文化,藉此两者赢得共同发展。

二、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的相融共通,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深层次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依恋,从而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使两者间文化的对接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举措和突破口,成为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1.企业优秀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任何一家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无不反映这家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高职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企业基层,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学生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高职学生只有将优秀企业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素质,强化为企业服务的价值认同,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可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突破高校价值观培养上的局限和不足,是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

2.提升教师企业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文化交融对接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升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当的合作道路,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更为实用化。第二,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列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形成规范化管理。可以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增强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企业文化的能力。第三,建立一个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为开发高职特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探索经验。

3.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生活,文化活动职业化。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能简单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模式,而应在培养和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凸显职业特色,体现鲜明的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一是企业先进管理模式进校园。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让学生感受职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逐步引导规范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融合。二是企业文化进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联手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平台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场所,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

第6篇

但是,从城市发展前景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河北省的广播影视与新闻出版等传统优势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出版、印刷、会展等文化企业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而文化创意、数字新媒体、游戏动漫等新型业态需提高质量、加大培育规模。这就需要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促进我省文化产业顺利转型,实现1+1>2的叠加效应。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目标定位

第一,瞄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发展导向。了解美国、日本、北京、上海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技术战略和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的重点技术是什么,在这些重点技术方面,我们国家、我们省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企业和公司在做,瞄准目标,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上,涉及到文化产业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业态等问题,我国基本都是科技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日韩等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是内容导向,根据文化产业内容的发展需求去引导科技创新。我省应瞄准文化产业技术前沿,抢占文化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打破文化与科技之间的传统部门界限,将文化产业部门的科技需要纳入科技发展整体规划中,同时重视文化内容的挖掘、开发与展现,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创意,因为没有科技,很难形成高端文化业态,而没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产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躯壳而已。第二,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增强竞争力、开拓新领域,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自主研发拍摄系统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原创动漫实现了动画无纸化、规模化生产,《熊出没》进入国际市场。相比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产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网站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建设与传播,如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进行河北文化的宣传;而文化产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其质量与占有市场,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体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其好处是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文化产业链进行延伸,比如现在从图书到电视剧、电影、动画、游戏,它都可以实现延伸,也就是说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加上数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实现数字化,会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扩大知名度,曾经利用3D技术改编的经典电影一度占据票房冠军宝座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某些游戏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们注意另一种产业链延伸模式,这些游戏不仅适应科技发展成为热销的手机游戏,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玩偶、服饰、书籍、饮食、主题乐园等。而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虽已发展但速度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挑战;河北文化产业的衍生品,单就动漫产业来说,远未跟上动漫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

1.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双重化”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一般文化制造业产业三部分。其中,内容产业主要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如日韩等国就非常重视文化内容与地位,以内容为导向,根据内容的发展需要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传媒和平台产业则获利较多,而且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需要注重转型与创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上,但是随着平台产业的技术支撑不断进步和发展,势必会出现文化内容上的弱化现象,因此不能因为平台发展而忽略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为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应探讨“双重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内容和平台的统一,即内容和平台并重或同步发展的模式。

2.重视文化产业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今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观点,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才属于文化产业,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我国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界定,既与国际一致,也符合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不胜枚举的河北来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处于可听不可看的状态,开发与保护等各环节还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或者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或者目前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难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河北省来说,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运作和经营性、开发性整合,更要重视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但是再利用不当可能会有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应抓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机遇,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文本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实现优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与保护,发挥科技对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作用。

3.发挥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融合 实践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内涵界定

1.企业文化的内涵

根据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阐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2.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前提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在于: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入社会(企业)前进行素质教育和训练的氛围和环境,包括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与能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念上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而企业文化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熏陶、教育和管理的,从而达到员工对企业认同的目的。因此,从这点来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特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产品要有高品质才有市场,同样,高校的学生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接纳。二者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塑造自己的精神,形成具有其个性和特点的文化。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二者在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无论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开展管理工作,都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借鉴企业文化的模式。

二、学院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公办普通全日制高职专科院校,隶属于贵州省教育厅。学院下设化学与材料工程、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械与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四个分院,涵盖化学工程、生物与化学制药、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建筑工程、汽车技术、管理等17大类35个专业。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校风良好,拥有设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稳定的实训基地,建有国家第44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

1.教学体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城市建设管理分院在校园内构建了管理运营模拟公司。学院城市建设管理分院为了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为管理类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引入企业质量标准,实施模拟公司制改革,贯彻“管理企业化”的办学理念。

具体做法为:管理运营模拟公司以物业运营、酒店运营和旅游运营为主体。为了确保物业运营管理、酒店运营管理和旅游运营管理的工作开展目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公司围绕物业、酒店、旅游运营为主体,物业、酒店、旅游管理为辅助,并设置其它配套功能。

2.校园氛围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2010年起学院统一学生的工装。企业文化的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次的文化。其中物质层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企业物质文化重点在两个方面,即“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物质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的,物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

打造企业物质文化,重点在于探讨企业氛围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班级或实训工场学生都统一着装,不同专业的学生穿上自己专业的职业装,把自己看做是企业的一员;培养学生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成本核算观念;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实践操作打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物质文化空间,从而通过群体效应来引导和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企业物质文化氛围。学院根据贵州许多大型化工类企业的工作制服,统一定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工作服装”(工装),学生通过在学习期间身着“工装”培养一种企业感情,树立将来从事企业工作的价值观。

3.教师素养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实施“教师提升计划”,建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为目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职业素养的计划;以企业实践、技术服务为纽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通过企业实践与技术服务着力培养具有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工程实施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以化工分院2011年教师到企业(等)进行顶岗(实践)工作的统计为例:共派出教师62人次,活动持续时间累计长达1845天,地点遍布省内外各大知名企业。

4.学生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学院思政教育的目标立足于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着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针对90后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磨练和坚强意志品质,对适应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状况,常年开设每学期一周劳动实践课并进行考核;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让他们承担校园保洁员的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感恩、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

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学院把学生宿舍作为建设重点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重视学生公寓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改变学生宿舍过去单纯由后勤社会化宿舍管理带来的思想教育方面欠缺,成立了由学生处、各系共同进行管理的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按照宿舍管理 “六化”即“党团组织建设深入化、文化活动丰富化、宿舍文明标准化、心理教育温暖化、管理责任层次化、考核评价制度化” 目标要求,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公寓财产管理办法》《学生宿舍中心管理职责》《文明寝室评定办法》等制度文件,加强了宿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5.课程改革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明确了“建示范、创特色”的目标,提出了创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就业特色的要求,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融合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方案,构建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6.技能大赛、工学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6.1技能大赛为平台融入企业文化

学院以各类课外技能大赛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创新的条件。开展了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各种赛事,充分发挥专业型学生社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如CS技能大赛、建筑设计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化工技能大赛、酒店服务技能赛等,增强了专业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通过各做各类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竞赛,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环节。

6.2利用校企资源,共育工学结合人才

实行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途经。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我们把“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产品生产操作、运行管理及技术服务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使学校教育贴近生产、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冠名班”的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在学生中进行“双向选择”,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单独组班,实行定向培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基础知识、岗位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学院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开展“全程式”合作培养。从2003年起尝试着与贵州遵义碱厂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实践,根据该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和实训,与该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编写了《氯碱工艺》、《聚氯乙烯工艺》新工艺、新设备的校企合作教材,用于订单培养教学中,得到企业的认可。

近几年,学院先后为贵州金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5金赤班”、 “06金赤班”;为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7天福班”;为贵州桐梓煤化工基地订单培养“08桐煤班”;为水矿集团鑫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培养“07鑫晟煤化工班”、“08鑫晟材料班”;与贵州鹿鸣酒家、侗家食府及山东省烟台市颐政苑酒店订单培养“07鹿鸣”、“07侗家”、“08烟台班”等。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到冠名企业进行生产或顶岗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了岗位的工作能力。

6.3每年一次的全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企业文化意识

学院每年分别在各分院举办分院级职业规划的预赛,各分院的前三名进入学院级的决赛;通过比赛使学生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在把握市场大脉搏的同时,能定位于善于从小事、从最具体的职业岗位做起;使学生明白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由若干件小事(行为)所组成的大事,立足于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践后取得的成果

1.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特色,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学院一直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遵义碱厂、宏福公司、赤天化、开磷集团、申鹏公司、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方案。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密切办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近年来,我院为企业“订单”培养近600多名学生。学院按企业要求并结合其生产特点,校、企双方共同“量身”订制了教学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按照模块式教学、项目训练等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订单式”培养所签订的订单,既是 “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又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

2.“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招生就业两头旺

通过“工学结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学院造就了一批“基础够、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毕业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85%。2009、2010、2011年学校招生生源爆满,形成了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好局面.

3.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与认可

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每年定期组织了“化工生产中控工”技能赛,并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和化工中控工的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分获一二三等奖共16项的好成绩;组织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省ERP沙盘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建工专业参加全省职业院校设计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和个人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职业技能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亲睐,促进了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2007-2009年,学院连续两年荣获了“全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优秀支援宣传服务队”称号;杨运江、陈翰、罗彬力等八名同学被评为三下乡优秀队员”受到团省委表彰。

学院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喜人,《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这种企业文化提前介入职业教育,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更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这对于学生毕业后更顺利地适应面临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2-14.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