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23:57:06
序论:在您撰写创新能力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创设主体参与情境,激发幼儿创新的热情
在教学中,我采取师幼互动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还幼儿主体的地位,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现在我采取创新教育教学活动,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这样成长的幼儿不愁没有创新的兴趣和精神。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1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会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甚至反对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例如幼儿想知道水的性质,可能会因此而弄湿自己的衣服,教师就不能指责幼儿淘气,而是要注意正确引导他们。
1.2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
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伞的世界”主题活动中,我从多方面引导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并与他们一同进行讨论和大胆幻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力。
1.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问多答”。例如在“给你一封信”主题活动这个情境中,我就从怎样写信,怎样设计信封、邮票等入手进行全面引导幼儿去获得信的有关知识。
2.注重个体差异,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表现出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加强观察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使人人获得成功体验。
如在认识种子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只要求他们说出种子的名称、形状等,并进行简单分类,一部分幼儿要求他们能够按照多种方法进行分类。这样,不仅使每个孩子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幼儿生活中,经常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倘若视而不见,任这些教育机遇流逝,就会埋没幼儿的创新潜能,这是传统教育的敝端所在。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和生活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捕捉每个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次,园里分给幼儿每人一块西瓜,吃完后有些幼儿便拿着西瓜皮玩起来,我留心地观察,看到有的幼儿把西瓜皮当成“电话”,在“喂、喂”地互相打电话。于是我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西瓜皮还可以做什么?”孩子们这下可高兴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做小船、做象牙、做小丑的鼻子……说出了若干个答案。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超级秘书网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新。”因此,当幼儿对某一个问题表达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我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关键词:创新能力企业DVD压缩碟
DVD压缩碟现象
早在1999年,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在企业内部,研究运用新制定的MPEG4压缩技术国际标准,试生产过压缩碟。然而这项颠覆传统赢利模式的技术,并没有为我国音像企业所采用,反而使得我国整个音像行业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DVD压缩碟为何使音像企业如此惊慌?
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1999年1月形成国际标准,采用MPEG4压缩技术。以前只能借助一些播放软件在电脑上播放,局限了其传播范围。从2004年开始,DVD压缩碟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使得其具有了音像出版物的特征,从专业软件消费群进入大量普通音像制品消费群。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一张压缩碟可以容纳10集电视连续剧或8部故事片的内容。所以,这张轻巧的DVD压缩碟它能够在短短两个月内,兵不血刃地让中国音像业至少10亿元的财富化为泡沫。
对于非法使用MPEG4压缩技术生产盗版音像制品应该严厉打击。但是,如此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技术,为什么没有被为正版音像企业采用,却被盗版光碟生产企业发现、生产和收获价值了呢?本文拟以此为例,分析企业抑制创新和创新滞后的原因。
企业创新滞后的原因
路径依赖使企业抑制创新
表面上看是正版出版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对抗行动,实际上它是对新经济模式或者新游戏规则的拒绝,使得在这场技术创新的市场较量中全面败北。目前音像业的游戏规则是:发行商靠发行碟片的数量收回其购买音像发行权的投资,批销商靠每张碟片的批零价差计算利润,出租商亦是如此。当MPEG4压缩技术1999年成为国际标准时,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企业内部试生产过压缩碟。但在现行游戏规则条件下,采用压缩技术,势必会使整个音像制品碟片数量减少和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该技术会颠覆传统的赢利模式。所以,即使在“音像SARS”面前,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改变游戏规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不参与DVD压缩碟的生产,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全力打击盗版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
实际上,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着技术和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即当一项技术创新从发明到应用,直到技术成熟后,报酬递增现象出现,从而形成自我强化力量,促使应用现有技术获得好处的参与者排斥新技术,依赖旧技术。正版企业对传统盈利模式的投资和经营所产生的既得利益,会牢牢“锁定”技术经济模式创新的选择路径和步伐。而作为技术和市场创新的新进入者比市场垄断者有更多的创新激情,成功的技术和市场创新使新进入者成为垄断者。成功的技术创新也使垄断者保持新的垄断,因此原市场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少。通过技术和市场等创新,新进入者可替代垄断者,但垄断者只能代替自己,所以这些已经成为垄断者的企业都不愿通过创新打破游戏规则。
缺乏创新精神是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企业家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且需要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在一些传统市场领域,可能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敏感应该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而对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就是对技术、原料、工艺和商业组织的盈利性应用,否则任何“高科技”都不能转化为所谓的“产业”。
从正版企业知道并在企业内部曾试生产过压缩碟这一点上来看,目前包括音像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家们,缺乏企业家特质,不仅没有形成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文化环境,也没有形成“以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
由于创新不仅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暗礁,企业家们总结发现“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所以多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当面临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时,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求助于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和呼吁公众支持正版,而不是通过技术、市场和渠道等创新和开拓赢得竞争。然而先进的颠覆性技术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它不仅颠覆了现有行业的既得利益,也必将最终导致音像制品行业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是推出新技术,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来都是痛苦的。旧技术的拥有者因为已经获得市场优势,成为这种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会竭力反对新技术拒绝推广新技术,而新技术的拥有者则会补充以至淘汰旧技术,分享甚至取代原来技术拥有者的市场优势,这是市场竞争残酷性的体现。这一过程尽管无情,却保证了整个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实惠的产品。
我国企业走出创新滞后困境的途径
争做市场的领先者
20世纪的中国多数家电业走过的是一条“比着葫芦画瓢”的模仿和跟随的道路。就连松下幸之助在创业之初也给自己定下了“只仿造、不发明”的章程。如果说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的模仿和跟随战略还具有一定的效力的话,在摩尔定律发挥作用的十倍速时代,使得其市场地位、产品地位与被模仿者之间产生了清晰的差距,而当你拿着模仿的东西去和别人在同一个舞台竞技时,赢的机率将是很小的。
明确创新变革的永恒主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我国企业如果不加快速度变革和创新,必然被突然变化的大环境所吞噬,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必须变革。电子巨头索尼的掌门人出井伸之把互联网和宽频称之为划破制造业天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两颗陨石。例如:网络点到点的传播方式,颠覆了许多传统实体企业关于渠道和财务体系建设的陈旧观念。从客户解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物流体系、结算体系完全是按点到点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生活,实际上给传统传媒产品带来了一个新市场,音像企业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树立创新变革的理念
德鲁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更不是一场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所以说,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无形的,这些‘对手’在我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对于企业来说,决策者意识到市场发生了变化,却“不愿变化更新”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切失败,归根到底是理念和思想方法的失败。如果我们能够在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无论竞争对手多么强大,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在大变革的时代,真正的竞争优势就是:必须以变革应对变革,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比竞争优势更快的变革,否则只有死掉,成功就是这个概念,今天做成功了马上抛弃它,重新开始,一定要重新开始。建立新的产业游戏规则
企业竞争使用的四种成功方法包括:建立优势层、松动的砖头、合作和改变规则。改变规则就是拒绝遵从行业领导者制定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依靠改变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崛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瑞典的宜家公司、诺基亚公司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一批成功的公司就是拒绝遵从传统的游戏规则,建立新的竞争游戏规则,从而取得竞争的胜利。
现在竞争的速度和程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竞争变得越迅速,竞争者所拥有的优势也越短暂。管理大师盖瑞汉默在《领导革命》一书中说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因此,任何一个竞争规则都将无法被长期“占有”。它只会被打破,然后不断被新的游戏规则所取代,每一次被打破的过程,就是一次革命的过程。企业任何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都可能转瞬即失。按常理企业成功之后产生一定的惰性,惰性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将过去的“优势”发扬光大更是顺理成章,可是偏偏繁荣之中孕育着毁灭的因子,稍不留心,游戏规则就会被更改了,企业转眼又要去面对“死亡的幽谷”。
DVD压缩碟的出现,有可能促使音像企业建立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创新精神,打破原来僵化的体制,创建新的市场赢利模式,将技术创新开发、市场创新和渠道创新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正版音像出版企业如果能够盯紧市场和技术演化的蛛丝马迹,把握住未来的走向,打破前面的成功模式,重新调整策略,尽快实现新压缩技术的产业化,甚至重新架构组织和企业赢利模式,赢回失去的市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全面考量竞争对手
如果问一家我们的企业家:“对于你来说,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一连串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名字,市场经理们常常为强大的同行而担忧,他们认为这些同行中的佼佼者,是阻碍自身发展壮大最主要的“敌人”。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在每个行业中,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是行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力量,这些新进入者大都拥有新的生产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资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场地位,所以是最重要的竞争力量之一。最终才是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DVD压缩碟吞噬五成正版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4
2.梁发芾.DVD压缩技术不是非法技术[N].南方周末,2004.11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善教善放,指导学生创新方法。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及时评价,增强学生创新信心。
提问可以激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要备教材、备学情,精心设计思考题,这样的提问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思考题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能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去探索,能调动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引导学生在谈论中去寻求答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制定课堂改革的目标,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科学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教师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能放眼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4多多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中政治课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强交际能力;通过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开展社会活动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现代学生已经厌烦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一味说教几乎没什么效果,甚至是徒劳无功的。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活动课的形式要丰富多彩。着重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识社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师对每次活动都要精心组织,活动形式要不拘一格。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可将知识、趣味、能力有机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培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术生态环境以研究生为中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撑,促成创新型人才的产出。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学术生态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重大,且为直接的作用。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存在诸多生态因子,可概括地分为物质资源环境因子、制度体制环境因子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三大类。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特性、强度各不相同,对于研究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一旦找到起关键作用的“限制因子”,就找到了研究生创新的突破口。同时,学术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学术生态环境。此外,某个因子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以上所述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三大类因子可以适时调整,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境”类型。
二、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与研究生创新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1.研究假设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到学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共同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而言,研究假设1:物质资源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2:制度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3:人文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所有问卷均由学生当场填写,可选择署名或匿名。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评价结果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分值为3.40(满分为5分),标准差为0.829,其中提炼表达能力(2.44)最弱,组织构思能力(3.26)和前沿把握能力(3.26)一般,知识消化能力(3.34)较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克伦巴赫系数总体为0.865,接近0.9,说明该问卷创新能力测试部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问卷信度较好,如表1所示。2.学术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1)学术环境各因素对于知识消化能力的影响按照sig.≦0.05为显著相关,从表3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环境因素有招生侧重点、课程内容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招生侧重点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呈负相关,课程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导师作用的发挥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成正相关。课程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课程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术视野及知识面。覆盖面广、涵盖交叉课程的课程设计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源流。科研训练是知识的重要转化途径,科研训练目的是使研究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合理融入实践中,在实验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发掘新知识。我国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自入学以来,导师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为研究生掌握知识、运用方法提供帮助,而且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影响研究生。导师不仅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而且引导学生科学检索知识、注重积累知识和合理迁移知识,使研究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生源的质量。回归系数显示:招生制度与硕士生的知识消化能力呈负显著相关,这反映了目前高校招生对于知识基础的重视还不够,调查发现,50.9%是侧重综合素质,而16.8%侧重知识基础。对知识消化能力而言,知识基础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前提,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广,知识结构越完善,其消化能力的总体水平越高。因此,假设2和假设3制度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面、科研训练和人文环境中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效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消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制度环境中的招生侧重点起到显著负影响。(2)学术环境对于组织构思能力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构思能力受到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的影响,均为正相关关系。课程的前沿性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课程面使研究生能够涉及广阔的知识面,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所谓“站得高,望得远”,有了广阔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研究生设计的课题更有针对性,建构的模型或提出的观点更有新意。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前沿性和课程面宽度均处于中上等水平,因此证明了研究生的课程面和课程前沿性与硕士研究生研究构思能力呈正相关。科研训练计划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机会。研究生从选题到组织构思,再到验证,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提出设计并进行某种发明创造的能力。调查发现,我国68.5%的高校具有系统的科研训练计划,研究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人数占到开展科研训练的72%。因此,假设2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组织构思能力有显著正影响。(3)学术环境对于前沿把握能力的影响由表5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帮助研究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课程前沿性是前沿把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发现课程前沿性“中等及以上”占78.1%,说明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前沿性,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立足前沿探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研究生教学的常态。随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方式日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小组讨论、活动不仅使研究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而且通过讨论本专业动态,探究最新案例,使研究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趋势。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的舞台,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还是能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社会实习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把握实践生产中的动态,并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研究生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此,假设2得到了验证,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于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影响。(4)学术环境对于提炼转化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前沿性的课程除了促进研究生把握专业前沿,还能够如风向标为研究生科研导航。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接受前沿性强的课程,使他们能够在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专门的科研训练计划是研究生取得创新成绩的必要环节。在频繁、有效的科研过程中,硕士研究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积极调动创新潜能,以书面论文等形式进行提炼表达,最终形成智力成果。实习实践是研究生能够取得创新型成果的动力和源泉。研究生通过实地调研或到一线单位实习,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实践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理工科学生创造出发明、专利等。作为是学生的引路人,导师对学生学术创新、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导师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尚的学术品质感染研究生。如果学生没有创新,导师启发研究生再积累、再思考、再探索,直至做出创新成果。因此,假设2和假设3得到了证明。制度环境中的课程的前沿性、教学方式、科研训练以及人文环境中的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学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其中课程前沿性、课程面、教学方式、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指导及影响、招生制度起显著作用,即研究假设得到了证明。
三、营造和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本研究从营造和优化学术创新的整体环境出发,基于学术生态显著因子———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导师育人环境等学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尝试提出优化适合创新的学术环境以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学术氛围倡导自由民主和宽容,营造自主创新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植根于高校的创新环境。宽松、自由、诚信的学术环境是创新的保障。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应尊重研究生的好奇心,允许他们有不同于导师、权威的观点,宽容他们的错误和失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应保证研究生发表学术观点、探讨学术问题、质疑和批判权威不受干涉,保证研究生有权利参与教育管理评议,并能够自由行使参与学术的权利。彻底改变僵化的管理制度,摒弃权威式的管理态度,,使研究生从被命令、被训导、被摆布的地位提升到主体性地位上来。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目前论文抄袭现象反映了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校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倡导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严惩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
(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面和前沿性,改革教学模式
应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基础课和选修课是为了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课是核心基础和精髓,专业课反映专业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前沿问题,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多选用反映最新成果的教材,加大学科前沿知识所占分量,拓展国际化视野。多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以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本领。增设研究方法课程,使研究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加任选课比重,激发研究生个体兴趣和求知欲。开设论文写作、学术规范等课程,促使研究生提高表达水平。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多种方式鼓励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探讨,大胆质疑,勇于批判,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科研训练鼓励风险和创新选题,加强过程管理
在西方,其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如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以及透明的学术评价程序。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我们也应当借鉴和反思。在选题阶段倡导研究生选择立意新、起点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风险选题要求研究生具有独立的构思能力、严密的逻辑、敏锐的观察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时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论文实施阶段加强管理和监控,按照论文创新的评价标准对研究生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检验的考核,针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实行延期答辩。同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研究生明确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把学术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学术人格。完善研究生学术的激励制度,要针对研究生的层次性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将激励方式、激励内容与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的特性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四)导师育人坚持学术和人格引导,发挥集体优势
导师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品质的塑造等方面。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领域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创新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欣赏者。导师要在了解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研究优势,力求使硕士研究生的课题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二,导师的水平不仅表现在学术水平上,也表现在导师卓有成效的指导风格上。导师应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科研精神正面感染硕士研究生。第三,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批判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与研究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环境。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质疑甚至批判,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人。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与自身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导师选拔聘任方面,应选拨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学历背景的导师,或者建立导师组协同指导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题,使学生有机会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充分发挥个体专长和集体效应。
(五)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和创新基地,促进产学研用
一、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有序地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有典型的例题和扼要的说明,少有详细解说,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深层次地提示出来。结合教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推理训练,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在教学时先设计一组复习题:
条件:某车间甲、乙两组人数比是3:4
问题:(1)全车间人数共分成几份?每份占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3)乙组人数是甲组人数的几倍?
(4)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5)两组各占全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由于这些知识已渗透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比和分数、百分数的互相转化,为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多角度思维分析作铺垫。
复习后地示例题: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0平方米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平方米数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平方米?,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
(1)专业组计划在这块地播种几种作物?
(2)“3:2”说明两种作物各有几份?
(3)从题里可知把24000平方米平均分成几份?两种作物各占24000平方米的几分之几?
通过启发引导讨论分析,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3+2=5
24000×3/5=14400(平方米)
24000×2/5=9600(平方米)
解答生启发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再出示两道简单题作巩固。在巩固解题的基础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参照复习题,两种作物的比是“3:2”可以转化成什么?也就是说将例题转化成以前学的什么类型的题?谁能说说自己的思路?学生经过启导思考,集体讨论交流,解题材思路扩展开去,使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得升华,学生能很快地想出其他解题的方法:
(1)归一法24000÷(3+2)×2=9600(平方米)
24000÷(3+2)×3=14400(平方米)
(2)分数法24000÷(1+⅔)=14400(平方米)
14400×⅔=9600(平方米)
(3)和倍法24000÷(1+1½)=9600(平方米)
9600×1½=14400(平方米)
(4)百分数24000÷(1+150%)=9600(平方米)
9600×150%=14400(平方米)
通过挖掘教材的因素,使学生对解题方法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学得灵活,同时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化,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分析思考训练,探求同的解题途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得发展,智力得到开发。
二、扩大训练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尝试通过“问题扩散”、“条件扩散”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的。
1、问题扩散:
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根据这题把问题扩散为: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男生人数占全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3)女生人数占全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通过这一组问题的训练,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理解百分数的知识,而且能提高多角度思路分析的灵活性。
2、条件扩散:
如: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甲车的¾,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根据“乙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甲车的¾”条件扩散为:
a)车乙比甲车每小时少行¼
b)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⅓
c)甲车是乙车每小时行的1⅓倍
d)甲车与乙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是4:3
e)乙车与甲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是3:4
f)乙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甲车的75%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
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
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
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