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20:23:20
序论:在您撰写应用电子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4.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6.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7.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8.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10.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1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13.应用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1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1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16.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17.校企合作共建应用电子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
1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9.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21.基于企业调研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
2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研究
2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实践
25.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26.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27.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8.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29.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3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
3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32.小议实践教学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与改进
33.新时期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34.小议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35.中高职一体化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37.在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
3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9.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运用
4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
4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43.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
4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5.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4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4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化教学模式探讨
48.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49.试析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50.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5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52.浅谈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
5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
54.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过程化考核与实施
55.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5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57.论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5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
59.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6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61.关于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6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63.从就业形势谈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
64.“新课改”视野下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重构——以“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为例
65.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质量的研究
66.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方兴未艾——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博导赵争鸣博士
67.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68.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69.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70.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7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73.与国际接轨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74.谈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技术教学策略
75.闽台高职院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现状及策略——以黎明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76.浅谈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77.应用电子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8.中专应用电子技术的改革及发展探讨
79.探究校企合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和发展
80.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及思考
81.试论信息技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82.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8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渐进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
84.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85.职业教育中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初探
86.浅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8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8.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89.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
90.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9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
92.应用电子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9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新思路
94.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应用电子技术》(职师)专业“3+1”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95.关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96.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
97.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98.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是一门独立设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了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效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开展多方位的教学环节,主要有注重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放教学,工厂实践教学,电化教学,最后通过面试来考查每个学生理论和动手的实际水平。
首先了解仪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测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电子实践中是常规的测试仪器,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专门列为两个独立的实践课题,而且特别规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动手题”重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最终达到像使用万用表一样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不但会“定性”观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等。在单管放大实践中,当输入为正弦波时,利用示波器不但可以看到放大后波形以及和输入信号进行相位比较,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输入信号的增大或减小,对负反馈的增加或减少,对上偏置电位器调整等多种内容来实现晶体管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来观察波形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观察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及双向失真的形波。从而更深刻理解在模拟电路中,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晶体管状态的变化,这样全方位的训练,不但能把理论课中难以理解的复杂思维变得生动有趣、明白易学,也通过学生对示波器的反复操作加强了应用动手的训练,对于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频率计、交流毫伏表等仪器,也在各个实践教学中熟练掌握及合理应用。
2.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
电子元件知识是电子产品应用的基础,以前有的学生就业时甚至还不能识别有关元件,不会进行基本的检测。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电子元件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电子元件的封装形式、种类、材料、标称值,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测量方法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选择。
过去学生对各种电路的分析研究大多只注重理论上的设计和分析,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拿了设计图稿,进行实物安装调试时,由于没有元器件特性参数的概念,无法做到根据实际要求对元器件进行对比和选择,调试成功率往往较低,甚至做不出来,在产品设计调试过程中,无法辨别是设计问题还是元器件质量问题,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将本来是由于元器件的质量引起的问题,却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设计问题,因此而把产品设计引入误区。在实际组装生产时,尤其要注意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质量问题,因为它将会引起整机质量严重下降。
目前有些大学的专业测试实验课开得较少,导致学生对元器件参数的技术指标、测试条件、特性好坏、灵活运用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元器件测试实验的教学。只有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都重视了基础元器件的练习,才能使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对电子元器件的外观识别上,而是能熟练地用仪器设备对其进行各种性能的检测,深刻掌握元器件的综合知识。
3.加强电子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熟悉各种元器件,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在对各个电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不光要锻炼电子技能工艺水平,而且应注意对电路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各类典型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等,并且利用技能训练中焊接、调试的机会,反复思索、检测、调试,让学生将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成为能够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并初步具备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电路技能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直观检测与排除故障的能力,这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许多电子产品的故障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元器件损坏而造成的,可以凭借经验直观判断出故障元器件,从而分析出故障原因,省去许多繁琐的检测调试过程。因为许多常用元器件,由于电路的原因,损坏时都伴随有颜色、声音或者气味上的异常情况,而这些实际经验对在校学生而言尤为缺乏。电子技能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插装、焊接和调试某个电路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对电路的运行做人为的“破坏”,使电路出现故障而造成元器件损坏,通过观察各种元器件的损坏现象,积累实际经验,并从本质上了解到造成各元器件损坏的原因。电子技能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逐渐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安排上,可以这样做:
(1)在基础课程实习中加强综合性训练,综合性实践锻炼主要目标是深化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承前启后。例如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模拟电路实验箱》就能实现一些综合性实践。如果只让学生遵循常规实验方法,他们则只是按照实验教材或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一般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综合性实践过程中常有故障出现,为了排除,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并逐步掌握了一些排除故障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实验技能。
(2)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可以加强研究性实践、设计性实践。教师只提供若干有明确技术要求的实验题目,不把实验电路方案明朗化,让学生通过收集所需资料、优化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数据、对结果分析讨论、写出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实施层次)。尽管开始的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过程”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掌握了实践技巧,开阔了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他们将来才可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明生.电子测量与仪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熊幸明等.电子电工实训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手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电子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职发展更迅猛,几乎与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职学院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
(1)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高职要求的状况。
(2)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3)没有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学科特点。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3、实践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达标
4、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应用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
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重庆及沿海就业需求量较大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在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调研结果主要特点:
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难为程序设计(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为使用电子仪表(35.1﹪);最低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32.6﹪);最低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学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调查,我们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课程的结构注重有阶梯化、模块化、弹性化。
1、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模块式设置。
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电子“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构建若干个技术模块,将结构、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融为一体。
2、实施替代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比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充实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职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
4、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由过去的2000多学时减为1500多学时。
2、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偏科多,因此,基础课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为什么学认识不足”。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如何运用、实践教学不到位。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体,充分考虑企业对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国家职业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贯穿教学全程。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电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和计划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2、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落实,电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3、学院教务处、督导处及系(教研室)对教学纪律、教师工作实施督导。
参考资料:
一个专业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准确,将无法科学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无法高效地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通过走访企业、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对苏州市电子类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了本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PCB板的焊接与维修、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电子产品品质保证和电子产品销售采购技术支持,职业核心能力是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能力、PCB板的焊接与维修能力、电子产品辅助设计能力、电子产品品质保证能力和电子产品营销技术支持能力。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具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电子产品销售与采购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其可胜任电子生产企业中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修、管理、销售、采购、技术服务等岗位要求。形成“行会协同指导,校企共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
二、实施教师“三化”工程,打造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将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让骨干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改革建设,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竞赛、技术培训,主持教科研课题。要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流动的水,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水。本专业通过提升教师学历,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和科技攻关,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为企业开发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等,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三、搞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次岗及迁移岗位。[2]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化教材。多课程重新整合,实施课证融合。将考证内容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既节约了考证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完善了“能力核心、项目构架”的课程体系。如将“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与“电子元器件检验”相结合;“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与“音视频设备检验员”、“无线电调试中级工”相结合。为了全面评价学生,摒弃一卷制的考核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采取项目实施过程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使课程尤其是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吻合。
四、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重新设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学生校内学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流程的一致性。[3]实验、实训室建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多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专家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在生产现场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品质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直接开展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5S”规范、认真负责、效率观念、静电防护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将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也随之产生大量新鲜事物,电子文档就是其中一个。电子文档主要包含电子信件、电子图纸、电子文书、电子报表等等,并可通过通信网络来进行传输,同时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存取。此外,电子技术还普遍应用于汽车领域、建筑施工和设计、医学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
2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新技术层出不穷,对相关行业人才也迫切需要。而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其任务也是巨大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设电子技术应用相关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综合的运用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当中,提升学生创新的能力。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从我国高校当中培养出来的该方面人才还是极为稀少,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运作传统设备,但是对于前沿技术就比较的陌生了。而且教育方法也略有问题,如还存在一些旧的思维方式,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反而着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没有主见,易依赖于人,独立性较差,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创新教育的薄弱也致使学生的创新素养低。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改善电子技术应用的创新性问题。2.1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现如今,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综合化方向迈进,有关的电子技术的内容也务必要同步于电子技术的革命现实,并要重点加强电子技术应用及其效果。
2.1.1分析集成电路
现如今,电子产品核心结构主要为集成电路,大大降低了分立元件数量,同时集成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务必要强化讲授集成电路的知识,这样方能确保教学适应技术创新要求,方能教导出实用型技术人才。
2.1.2分析器件外部的特性及应用
目前新器件正在大量涌现,集成元件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及,电路更是变得异常复杂,在学生不具备理论基础时,要突出分析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以及功能应用。
2.1.3分析系统模块的相互接口及单元电路
要重视电子技术在整个电路系统中与其余模块衔接、功能以及信号的处理流程,这将对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十分有利。
2.1.4分析数字电子技术
最近几年,数字化的电子技术发展迅猛,数字技术含量也是随之增高,目前,教学同实际不同步,要加强分析数字电子技术。
2.2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数字、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大体相同,都是通过优化手段提高处理、运算、控制信息的功能,不同改良技术,得出的效果不同,所以在未来几年,电子技术会侵入各个高新科技生产行业,应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设备的智能化、远程化应用模式会变得更加科学、高效,无论是数字电子技术,还是模拟电子技术,它们都将成为主导高新科技的先进技术,决定未来电子产品、电子设备、机械工具的生产方向。设备技术标准是电子技术规范发展的必要保证,与其他技术项目不同,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对电子设备的功能影响作用极大,如电子设备超出技术规范要求,则设备很容易在日常生产中出现安全、技术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市场只会影响电子设备的定价、销售、功能,而技术标准的影响作用更加多样、全面,它影响着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功能,还是技术。
3结语
1.1手机语音
目前,手机的语音功能越来越强大,其中语音功能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语音识别,这种语音功能和单片机具有密切的联系。语音信息条目输入后,单片机系统就可以进行识别,并且进行相关的操作。单片机主要设置于音频入口处,主要功能是为了收集各种音频信息,然后一一分析、辨别,最后分别向各个部件下发指令,完成相关的操作。
1.2电话录音
电话不仅具有通话功能,同时还具备通话录音功能,单片机用于录音电话中不仅可以收集各种请求信号,也可以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1.3应用于仪器仪表领域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高集成度、可靠性高等优点,将其应用于仪器仪表行业,可大大提高仪器仪表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也可以有效提高仪器仪表的控制功能、处理功能、测试功能。比如,目前将单片机技术应用于航天航空仪器仪表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仪器的集成性、可靠性以及准确性,事故发生率也大大降低,整个航天航空电子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速度也有效提高。
1.4应用于家用电器领域
随着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单片机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一些高端的科研器械领域中,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单片机的应用可以使整体家用电气得到智能化、一体化控制,也可提高电器的使用性能,有效识别相关的信息。比如,微波炉、洗衣机、电视机等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的显示系统、控制系统中会应用到单片机。将其应用于电视机上,可以使用户有效控制大型智能游戏,而且也可以选择更加方便的频道方式。将其应用于微波炉上,可以使食物的加热时间以及加热温度得以控制。将其应用于洗衣机中,可以按照衣服的脏度以及衣料的材质自动选择洗涤的强度、时间以及洗涤剂使用量。
1.5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
现阶段我国医疗条件下,在检测手段、消毒条件、住院条件、检测手段等各方面都具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对患者就诊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医疗器械领域中应用单片机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分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检测设备的检测准确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诊断下药的科学性、可靠性,减少临床漏诊、误诊率。同时,在医疗器械中应用单片机技术,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结构的智能化、合理化、自动化。目前,像分析仪器、超声波检测仪器、呼叫系统等医疗器械中都会应用到单片机。
1.6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电力高压行业、核工业、粉尘工业等一些特殊环境下,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因此基本上都已经实现自动化操作。在这些高危作业的自动化操作中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单片机技术。在工业化控制管理过程中应用单片机技术,通过数据采集以及过程控制手段实现了工业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目前,在报警系统、自动喷漆系统、流水线作业系统等方面都广泛应用到单片机技术。
2.关于单片机的开发技术
出现新的CPU后,以往的8位机慢慢增加到了16位机、32位机、64位机甚至更高的级别。现阶段,基本上单片机都应用了EET技术,增加该项技术后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的干扰,确保系统的时钟信号不受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在单片机中应用布线和驱动技术,可以减少噪声,减轻噪声对于电路信号的干扰,提高电路信号的传输质量。其次,在单片机中还应用了OPT技术、裸片技术、表面贴技术等,OPT技术相对于掩膜技术而言,具有生产周期短、风险小等特点;而裸片技术以及表面贴技术可避免OPT芯片出现接触不良现象。开发单片机技术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成本、性能、适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开发出和企业相适应的自动化系统。在选择编程语言时,由于C语言程序具有良好的可继承性,而且也便于进行模块化设计以及管理工作,因此一般都会选择C语言。在选择型号时,有AVR、8501、MS430、PIC等多种选择,因为不同的型号并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选择其中的一种型号后能举一反三。另外,在设计、开发单片机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接口设计、系统干扰、驱动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平台建设、接口设计、抗干扰设计等诸多方面。
3.总结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呈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为电子行业培养高端人才的专业,这就给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时代性和科技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符合时展要求。但是,现阶段,该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主要以单一的讲授模式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聆听受教的被动地位。讲授模式下,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学科内容,增加知识,具有时效性和高效率的特点。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发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性,该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受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该种模式下,以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为主,教学方法落后,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原理知识,只能通过口述和简单的描绘为主,不利于学生思维开放性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较为松散。这是该专业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教学方式信息化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前做好幻灯片,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加了知识和课时容量,并且,幻灯片之间可以进行超链接,方便把各知识点相连,及时巩固复习旧知识,增加新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的有机程度。其次,利用各种便捷软件进行演示教学,尤其是对某些专业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CAI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利用浅显易懂的表述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2.2教师备课资料完备,减轻教师工作量
传统条件下,教师备课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文献,在庞大的书库中寻找所需的有限资源,需要不停的翻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资料不完备,教师的工作量较大,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只需在电子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搜索,就能找到海量的数据信息,备课资料更为全面新颖,教师可以将上课用的文件资料等放到云端硬盘,在课堂上直接下载就能使用,方便快捷,不用在厚重的一堆书中查找。该专业教学不仅抽象,而且灵活,因此,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2.3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具有很高的科技性,且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知识的更新也较快,众多的课程和实验在不断增加和变换。学校专业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教授众多的知识内容,面临课时少但内容海量的矛盾,与此同时,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之间也存在矛盾,常常是教学内容与该行业发展相脱节。
2.4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实验环境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做大量实验,学生需要在试验中掌握和理解知识,因此,多数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参与,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掌握丰富的理论原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因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实验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复杂的实验条件要求,再加之部分实验的操作难度较大,操作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性,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在此情况下,有些教师就简单的讲述实验原因、条件、步骤和结果,只需学生记住原理即可,这显然违背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所学知识理解不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就便捷的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实验演示过程、实验数据和结果等,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整个实验具体流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3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素养,不仅要有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这样的教师还较缺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经常观摩一些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精品课程,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次,虽然信息技术能够给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带来巨大的优势和好处,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知识内容都适合融入信息技术,融入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而不是为了纯技术层面的展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要避免学生的兴趣落在信息技术操作过程本身,不能过分注重信息技术操作,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做到抽象与直观互补,具体与抽象并重,遵循学生认知的科学规律。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