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资本运营范文

时间:2022-11-01 07:13:00

序论:在您撰写资本运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资本运营

第1篇

【关键词】资本运营;模式;特点

一、资本运营模式的分类

(1)实业资本运营。实业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集团将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中,以形成从事产品生产或者提高服务的经济活动能力的一种资本运营方式。其目的是运用资本投入所形成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以获取利润并使资本实现保值、增值。(2)产权资本运营。产权是指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总和。产权资本运营是指在产权交易市场上,通过产权交易,使企业资本快速扩展或收缩,从而优化资本结构,使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企业选择的资本运营战略不同,采取产权资本运营的具体形式也不同,主要有兼并、收购、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3)金融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是指以金融资本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他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形式,如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同时也有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资本运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它本身的固定报酬,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其持有的金融资本通过交易升值,达到资本增值保值的目的。但金融资本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在选择金融资本对象时,应考虑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和便利性等几个方面的因素。

二、资本运营的特点

资本运营尽管是一种经营活动,但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以资本导向为中心。资本运营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注意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资本运营以存量资产形式所表现的产权为运营对象,他通常会导致产权的转移,使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生产经营以产品导向为中心,只注意产品生产开发和产品品种质量,不能导致股权结构的变化。(2)资本增值速度快。资本运营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可迅速地扩大资本,使资本快速增值。而生产经营从购入原材料、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到生产出产品来,销售后再取得货币资金,靠内部积累扩大资本,因而资本增值速度较慢。(3)可分散经营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较大。为了保证资本的安全,资本运营可以进行资本组合,利用金融工具回避经营风险。而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主导产业发生危机,由于经营行为的单一性,经营风险无法分散。

三、影响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问题

(1)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影响资本运营的主要问题。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事前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战略规划以及资本运营的过程是否符合事先的战略规划,是关系到企业资本运营和科学有效进行的重要问题。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的过程中总是缺乏有效、科学、完整的战略规划,只是传统性的盲目追求企业规模快速扩大,资产快速膨胀,这对企业多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很重要,例如,规模扩大后整体能否协调,长期发展中效益的发展以及成长能力的增强,如果一味追求扩大规模,而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成长,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就非常容易出现资金问题,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也必然会导致企业资本运营的绩效不佳,甚至企业走向破产的深渊。(2)企业的资本控制体系不够健全。第一,预算制度有名无实,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有些企业虽然有预算制度,但该制度没有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原则性依据,只是有名无实,随意地人为更改,预算制度只是企业中的一个摆设,并没有起到它应该有的作用。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没有一个标准的筹划和控制,根据领导的个人意愿随意支配,内部使用也十分混乱,没有根据应有的比重使用资金,私人占用,挪用生产用资金到长期投资方面,缺乏严密的考核依据,成本费用不能按照规划准备等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企业运营时间的加长,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会越来越常规化,甚至根深蒂固,即使企业发现了这个弊端也难以短时间根除。第二,企业的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有些母企业对子公司的投资融资情况资金收支情况对外担保的详细情况或者负债情况利润分配等重大的资金问题掌握严重不足。还有一些母公司为了扩大资金规模,盲目随意地进行投资,并未对投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只是凭关系或者主观判断,有的企业领导对自己内部的财务状况了解不清,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不了解,而且财政权利也不足,再加上内部审计等制度建立不完善,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运行,而会计核算跟着领导的主观意志走,这样使得财务监管疲软乏力发展滞后,也造成由于上下级之间沟通不及时或者由于隐瞒甚至等出现较大的资金问题时才能发现漏洞的情况。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很多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的资金占用的矛盾凸显,使得使用率低下。甚至有的企业子公司违背法律多头开户,资金难以控制。有的企业集团内部有大量的资金储备,宁愿用来闲置也不愿为了急需的小额资金割肉,导致子公司的资金短缺,用高额贷款来缓解一时压力却造成了高成本运营,财务费用居高不下。

第2篇

关键词:资本运营;并购

资本运营: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资本运营的内涵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它有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营的主体可以是资本的所有者,也可以是资本所有者委托或聘任的经营者,由他们承担资本运营的责任。资本运营的对象,或是一种形态的资本,如金融资本,或是两种形态以上的资本,如运营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房地产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形态必须投入到某一经营领域之中或投入多个经营领域之中,即投入到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之中,才能发挥资本的功能,有效利用资本的使用价值。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须同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优化配置,才能发挥资本的使用价值,才能创造价值。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理想的利润,并使资本增值。

2007年11月电子制造服务(EMS)提供商伟创力与旭电合并成新公司,这一举措可能增强新公司的竞争力,但新公司能否取得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执行合并协议的情况。合并协议的成功关键在于执行。伟创力首席执行官Michael McNamara需要利用他在运营方面的权威来迅速整合、调整和重组有关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公司的利润。双方的合并远非只是简单地扩大市场份额。

通过合并,伟创力可以从旭电得到的好处包括:

1 营业额增长。旭电在2005和2006年的营业额曾实现连续五个季度增长,而且它的销售额在2006年劲升了9%。

2 处于上升之势的、盈利的医疗业务。据称旭电在过去三年里赢得了多达20个医疗项目。

3 正在扩张的售后市场与维修服务事业部。

4 拥有110万美元现金,财务状况良好。

5 增强采购谈判实力,伟创力的销货成本可以提高70-80亿美元。

双方合并的另一个考虑可能是品牌与轰动效应。通过这宗数以10亿美元计的大规模合并,伟创力得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机会,来向富士康和电子产业中的其它厂商表明,它打算在全球EMS市场中继续充当一个强大的角色。凭借惊人的增长速度,富士康令电子产业界着迷。但是,伟创力通过与旭电合并,可以得到一个临时的平台来发出信号,即“代工制造市场中的重要角色尚未出场。”

伟创力与旭电合并,将对天鸿、Sanmina和Jabil等其它EMS提供商构成最直接的竞争威胁,而不会立即威胁到富士康。这项合并可能为伟创力在思科和Sun Microsystems等客户中创造机会。

其实分析这次的并购,也是两大代工企业的战略选择。伟创力在2003年之前一直是全世界代工EMS行业的老大龙头,但是在IT业高速发展的这几年,伟创力没有很好的做出相应的调整来赶上这波浪潮,从而被富士康全面超越。到了2006年,伟创力全年的营业额只有富士康的一半,很多优质客户比如Nokia,Apple等都被富士康牢牢的攥在手上,同时富士康一直在争取伟创力的主要客户。而旭电,一直是这个行业排在第三的代工企业,但是年营业额总量只有伟创力的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样子。由于代工行业有很明显的规模效应,旭电的经营状况一直有增长停滞的情况,同时由于和伟创力在主营业务上有比较正面的竞争,这个时候两家企业的合并,可以强化维系和主要客户的关系。同时由于业务量的增大,可以吸引之前一直渴望得到生意的客户的注意,借以希望开展与这些客户的业务。经过08年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伟创力的生意全面下挫,但是正是由于之前并购旭电,巩固了和思科以及北电的业务关系,使伟创力能够得以支撑,更体现了之前的并购重要性和战略性。

从以上的并购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企业大合并、规模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如今企业分分合合时有发生。跟随自由竞争而生的垄断性大企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常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出现。无论远近,只要哪个企业哪门生意有钱赚,只要哪个地方哪个国家有钱赚,合并之风就跟到哪里。小的、中的或一般大的企业都得俯首称臣了。

第二,合并的过程就是结合对手的优势、特点,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照理说,在合并之前的伟创力公司和旭电公司都已经是不同凡响的大集团了,但是它们仍然没认为自己已就是安全的最保险的了,它们仍然没有觉得发展已到尽头,现在它们寻找合并的对象,就是要用对方合作者的优势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原先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伟创力曾经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电子服务商,在行业里有很高的影响力,这是优势。旭电规模要小得多,但是拥有思科,北电这样的优质客户,这是它的优势。现在二者合并,相互补充,珠联璧合,增加订单客户,扩大消费者,就可以高占市场分额,赚更多的钱。

第3篇

1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动因分析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因此,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动因。而资本运营的直接动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本的本质属性

一方面,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这个“剩余价值”则产生于资本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的精辟论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资本的集中。中小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筹集到一大笔资金,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打开一条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通道,使中小企业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机遇,得以超常规发展。

1.2市场竞争的需要

生存与发展是任何性质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不断地通过并购行为实现资本的迅速集中,完成资本扩张的目的,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来自于市场供给主体的增多与市场供给主体效益的增强;另一方面来自市场态势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企业的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技术与管理创新

先进技术的采用可以降低成本,创造需求,扩大市场,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出高于一般水平的利润。创新的结果,必然会出现更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率上升,最终使资本不断增值。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除了技术创新外,企业还应有管理创新,管理与技术是企业腾飞的两翼,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每一个中小企业,都会尽可能地运用其手中的资本,通过创新活动和其他有效方式,追求资本盈利的最大化。

1.4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推动

新经济形态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新配置资源的良好机遇;中国加入WTO所承诺的产业与市场的更大开放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法律保障的新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国策为中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金融市场的发育及金融政策的调整为中小企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

2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

目前我国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其中不少还处于亏损之中。这些企业出现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缺少资金周转,有的是负债过重,有的是难以打开市场,有的是经营管理不善等。上述面临困难的企业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只要稍加扶持,就可以改变困难局面;而另一种则是无法挽救的,只有让其破产清算。对于前一种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企业托管、融资租赁等方法使企业走出困境,扭亏增盈。

2.1破产重组

一般的,破产并不是企业唯一的选择,而在破产前进行资产重组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出路。法律意义上的破产又叫破产重组,是指债务人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时,由全体债权人共同分担损失的一种法律程序。它是企业在法律保护下最后一次资产重组的机会。如果企业在限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既定的调整目标,企业即被宣布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在重组整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构建新的资本结构。主要方法是将现有负债逐步转为收益债券、优先股和普通股,由此减少负债总额。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可降低固定的利息费用,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使企业的安全边际增大。

2.2企业兼并

目前我国新兴起一大批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其中主要是民营企业以及乡镇企业。这些企业都迫切需要资金,扩大生产,把企业做大。那么对于前面提到的亏损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来说,采用兼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经营策略。这是因为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促使它去兼并;而劣势企业认为被兼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自然愿意被兼并。

企业兼并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包括:①入股式。即被兼并方将其净资产以股金的形式投入兼并方,兼并方不再承担其原有债务。这种方式适用于被兼并企业的债权债务比较简单的情况;②承担债务式。即被兼并方的企业债务过重,但产品有发展前途,兼并方以承担该企业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或弥补流动资本;③重新组合式。即将两个企业的资产整体合并,形成由一方控股,另一方为子公司。将较大企业的厂、公司业务相近者重组,形成集团化经营。此外,对于资金较雄厚的企业来说,还可以将被兼并的企业购买下来,同时承担其债权债务。2.3融资租赁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国的直接资本市场不发达,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通过直接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太高。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是经常性的、零散的,大银行又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同时我国也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企业要想从银行这个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贷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改革我国现行信用制度的单一化格局,采取多元化的信

用方式,那么融资租赁就是与银行信贷并存的一种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应把这一方式作为一种资本筹措的渠道。

融资租赁有多种实现方式。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可以采用出售回租的办法。它是指企业向租赁公司出售既有的固定资产,取得价款,同时又租回使用,使之继续产生效益,并通过逐期支付现金的方式最后又赎回该资产的一种资本经营方式。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在完全不改变对实物资产运用的条件下,靠它取得金融资产。实际这是一种盘活资本存量的方式,并不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融资租赁与抵押贷款不同,它属于非银行业务,可以不通过银行作为中介,也不需要他人进行信用担保,是一种直接利用社会资本的有利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它避免了从直接资本市场和银行筹资的困难,从而是可以操作的。

3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战略选择

3.1优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对于那些“技术先进,市场潜力较大,在资本市场上吸引力大”的优势企业,可以采用“优优联合”、收购兼并等方式实施资本运营,扩大规模。待具备一定条件后再公开发行股票。所谓“优优联合”是指同等水平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但它们的竞争力与大企业比较,相对较弱。因而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可以两个或几个优势中小企业转“对手”为合作“对象”,优势互补,组建较大规模的企业,以实现规模经济;而收购兼并是指采用购买式、吸收式、控股式和承担债务式等并购那些优而无势、劣势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发展新产品。特别是控股式,运用较少的资本支配控制那些具有优势资产、广阔销售网络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对促进兼并、盘活资本存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但并购应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为基础,谨防忽视成本与风险的盲目并购计划。通过上述资本运营策略的实施,待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类优势企业便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吸收社会资金,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目标。

3.2优而无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对于那些“产品适销对路、技术设备较好,而规模小、负担重、债务多、资本短缺”的优而无势的企业,可以采用参股联合、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二级市场产权转让、无形资产资本化等方式增强企业实力。所谓“参股联合”是指企业法人共同出资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在企业内部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组合,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是资本运营的重要形式。吸引外商共办合资企业不仅可以引来外商资本,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二级市场产权转让”是指对那些暂时不具备直接上市的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买“壳”上市或者通过自动报价系统向社会公开募集资本,实现规模扩张;“无形资产资本化”是指利用本企业的无形资产优势,通过营运无形资产为契机来盘活资本、筹措资本。

3.3劣势企业的战略选择

对于那些“资产状况不良,生产经营不死不活,处于休眠期”的劣势企业,它们在作为资本运营主体的时候应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租赁、托管、债务重组、转让闲置厂房和设备、房地产置换等形式摆脱困境。所谓“租赁”是指利用特殊的方式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经营优势及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带动本企业不良资本的盘活;“投靠联合”是指出让部分产权或全部产权投靠大企业集团,以换取接收主体更大规模的资本投放;“债务重组”是指冲销无法归还的债务,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和债权债务关系,如债转股。对于哪些“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及时采取拍卖出售、破产重组等明智的策略,以防止“血本无归”。

主要参考文献

[1]倪培兵.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动因与障碍[J].西北大学学报,2005,(5).

[2]程振峰.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

[3]李讯雷.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2.人力资本的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潜能开发、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于基础性的潜能开发,企业应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可提供部分资助并在时间安排上予以照顾,但员工个人应对其负主要责任,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开发成本;对于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开发的目的是形成为企业所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企业应负主要责任,在内容、时间、资金、师资和厂所等方面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第5篇

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经营手段。它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 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经济体内的各种资源、要素(包括机器等有形资产或信誉等无形资产在内),视为有经济价值的资本,通过这些资本的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租赁等资本市场中的各项操作,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报业资本运营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投融资操作, 把我国报业迅速作大做强, 以小资本控制大资金,扩大报社的控制力,增强报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尽管存在政策方面的限制,但一方面报社的发展对资金存在着迫切的需要, 另一方面报纸高额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极大地吸引着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 因此,近年来报纸通过多种间接方式不断地进入资本市场。

1.报业的资本运营业务集中于广告、发行、制作、印刷等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

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关于报社、期刊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中,准许报纸的广告、 印刷等经营活动独立出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组建企业、公司。就是说在现有政策条件下,社会资本不能对报社主体进行投资,但国家并没有限制对报纸广告和发行等扩展和增值业务的投资。报纸的资本运营就局限于广告、策划、发行、印刷等报纸的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在采编部门与经营部门、采编人员与经营人员两分开的基础上实现报社可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2.各种资本运营的手段在目前得到不同层次的运用

报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手段有多种方式。如通过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金融租赁市场、商业信用等等来实现报社规模的迅速扩大。国家报业主管部门对业外资本进入报业领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因此,在目前报业集团整体直接上市无望的情况下,报业与证卷市场的融合往往采用 “迂回战术”,如借助买壳上市等。从现实上说, 目前运用最多的手段还是信贷、兼并、 多元化经营等传统的手段, 而通过发行债券、进行金融租赁、利用商业信用和外资等方式则运用较少,使我国报业集团的资本增长缓慢。

3.大型企业集团积极通过间接方式进入报纸行业

报纸的稀缺性和报社的高收益率使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注入资本、参股、控股某些报社的广告、发行、印刷公司,或者借助下属公司的名义力、报,或者与报社共同组建传播文化类公司等各种名目,进入传媒领域。如《羊城晚报》与上市公司广东高速公路网络有限公司合组了苹城晚报高速网络有限公司,其控股的羊城报业广告公司迅速与李泽楷旗下的TOM公司以2.3亿元互换股权的形式结为联盟。巴士股份注入《上海商报》5000万元, 占其50%的股份,并与《上海商报》共同组建了上海商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对该报实施市场化运作等等。

4.我国报业资本运营集中于专业性、市场性较强的报纸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虽然明确规定新闻媒体不能上市,不能接受境外资本的资助,但从实践看来,这种政策的限制主要局限于各种党报等政治性强的报纸。而市场类、行业类等专业性报纸则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这些报纸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市场运作相对容易,风险较小。并且政策壁垒、准入门槛低,业外资金的注入对国家宣传喉舌作用的影响不大。只要保证报业集团控股和编辑业务不受干预的条件下,商报、经济报、行业报纷纷吸引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注资。而外资在不能直接经营中国传媒业的条件下,转而寻找自己优势大、而我国较落后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诞生了一批带有外资传媒背景的报纸,如《计算机世界》等。

5.我国报业当前资本运营的规模较小

我国的报业是一个必须经过严格审批方式进入的特殊行业,从事报业是一种政府特许权。理论上讲,整个媒体市场的规模可以超过1000亿元,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业外资本实际进入的规模估计仅仅30到40亿元。而从国际上看,美国的《纽约时报》、 日本的《朝日新闻》都是上市公司,可以向整个社会融资,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进行资本运营的风险分析

投资报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产业政策风险(体制风险)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国家政策对报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关键。我国对报业实行高度控制,许多程序必须按照行政的方法来配置和调动社会资源,所以政策层面的任何一种松动或约束都会对报业投资者造成较大影响。虽然市场竞争促进了报业的产业化,高收益率促使报业投资领域地下交易的逐步明朗,但对于这种投资,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肯定其投资主体的合法性,更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投资领域和投资所占的比例,也没有一部相关法律法规对报业资本运营双方的义务和权利进行界定,只能根据现有不同部门的规定解决争议,容易发生冲突,也容易留下法律空白,造成无章可循的状况。所以投资者现在投资报业具有未来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现有行业外资本投资报业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而不能获得报纸的实际控制权,如果国家政策将来发生变化,投资可能付之东流。

2.实施风险

我国报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现在处于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转变过程中。通过资本运营,可以推动报业经营体制的转变。但按照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企业要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应有一套独立运行的投资管理程序,建立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财务监管制度。在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过程中,还应建立一套与报业体制相配套的规则。这个转变过程是一个对以前否定的过程,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必然会带来许多实际的操作困难。

3.投资风险

一方面,报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影响力经济”――信誉资源的性质,拥有与受众联系这种其他行业所没有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所以使业外资本进入报业的资金要求越来越高。业外资本的高投入,是进入报业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 国家对报业筹集资金的使用上有一定的控制,这使其主营业务范围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因此,报业集团不能完全根据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来决定资金的分配。

4.市场风险

市场是反复变化的,本身就是风险的代表。世界上没有必然的赢家,也没有必然的输家。资本进入报业,成败除受政策风险影响外,更与报业本身的竞争状况,市场定位、受众接受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投资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市场预测,市场风险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报业虽然是一个高回报率的产业,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这个市场中的人都能会获得收益的。

三、进一步扩大我国报业资本运营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我国报业体制改革,使其成为独立产权主体

在沿袭报业“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原则上, 明确我国报社的产权主体地位,使我国报业集团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报业集团有权利也有资格自主经营所拥有的经营性资产,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资金投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报业机制改革的目标。改变我国报业资本运营主体和客体模糊的情况。主体要突破传统的国有主体概念,应有一个单位专门负责对国有报业资本运营的监督,切实承担起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还应该在政府和报业集团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 即报业资本经营公司, 以实现我国报业资本的保值增值。

2.加快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的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信息的获取对于加快我国报业资本运营有重要的作用。报业的资本运营不仅仅是在本行业领域内进行,它需要第三产业的大力支持。例如, 它需要信息、咨询等产业提供支持资本市场的动态与前景;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提供资产、负债状况, 以及企业的真实价值;更需要律师事务所对报业资本运营中间发生的问题提供符合法律的解决措施等等。但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并不充分,这些也在阻碍着报业资本运营的进行, 因此,政府应大力弥补这些不足,利用自己的信息等机构来提供报业集团所需要的种种信息。

3.政府应切实发挥作用,保证报业集团作用的正确发挥

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麻烦。我国报业担负着主导社会舆论方向的宣传喉舌作用。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报业的资本运营, 主要是因为我国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无法与国外优秀媒体进行竞争。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依法监管的作用,谨防国外、 民营资本在某一媒体领域中占据垄断地位。并按照重点扶持的政策,在税收、信贷、信息等方面给与支持与优惠, 以建立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代表性报业集团, 防止国有资本的流失。并完善我国报业资本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改变法律空白的状况。

第6篇

卢文兵以前从事的是餐饮行业。小肥羊算上加盟店的收入有六七十亿,这个规模在内地餐饮业里排名第一。但在人口只有700万的香港,一个未上市的餐饮公司年销售额也可以有这么大。除这家公司外,香港还有几家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大型餐饮集团。为什么香港餐饮业的集中度如此之高,而内地餐饮业的集中度如此之低?

这是因为中国的餐饮业习惯自我积累,挣点钱,开一家店,挣点钱,再开一家店;10年开了10家店,20年开了20家店。这也是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惯常之路,但香港的公司不是。以美星为例,它和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每当有楼盘开业的时候,美星餐饮就跟着进驻,所以它发展得很快。另外几家则是通过上市保持了很好的发展。而本土自我积累型的企业发展太慢,想要快速发展,就需要借助外部的资金与力量。

传统民营企业借助外部资金时有两条路:一是银行贷款;二是民间借贷。但这两条路都很难走。

小肥羊曾经找过银行贷款。2004年底,小肥羊要囤积来年秋天前的羊肉,于是找银行贷款。银行要抵押物,小肥羊没有;银行让小肥羊找担保公司,担保公司也要抵押物,因此无法贷款。

卢文兵找到小肥羊的开户银行——包头商业银行。卢文兵表示,包商银行要是给小肥羊贷款3000万元,以后就长期合作,小肥羊明年年初增资扩股,会增加大量资本金,这次要是贷不了,以后就不合作了。银行内部协商后,最后批了这笔3000万的贷款,但是利率上浮70%。

第二年小肥羊增资扩股1亿元,兑现了承诺,将这笔钱存在了包商银行。2006年后,又进来2亿元资本金,小肥羊就有了3亿元现金,不需要贷款了。可这时,银行却希望其贷款,还给出了很优惠的政策,利率下浮30%。

再后来,卢文兵投资了一家马铃薯企业,贷款利率也要上浮,有些银行还要求缴纳50万元的信用费。这对民营企业非常不公平,银行业绩增加了,但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也高了。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喜欢银行,但是银行不喜欢民营企业。中国的银行贷款结构有问题,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是小微企业,基本贷不上款。小肥羊现金流特别大,在国外贷款是没问题的,而在中国贷款要看资产规模,哪怕是一堆没用的资产也行。

当前,中国的金融利率还是受管制的,这使得民间借贷大量存在。去年内蒙古发生了好几起高额利息的民间融资,其中包头有两三起,不仅在内蒙古,在长三角、珠三角也出现了很多中小企业主跑路的情况。

民间借贷通常二分、三分利,一年就要20%、30%的收益。在中国,很少有行业能达到这个收益,做实业基本上不可能靠民间借贷赚钱,所以企业最好别走向民间借贷,一旦走向民间借贷,离死就不远了。

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那么,民营企业如何打破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传统融资方式呢?从银行的间接融资转向私募的直接融资是不错的选择。未来,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融资的比例将显著提升。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金融“国十条”,其中一条是放宽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政策变化,就是搞场外交易,比如中关村、天津泰达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交易平台等。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上市交易规模都在扩大,甚至内蒙古也有股权交易所在筹办。小微企业的未来融资将从民间贷款、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已经有成熟的模式,先是天使投资,之后是VC投资,最后是上市。

直接融资有几个好处:一是引资;二是引智,吸引好的团队;三是定方向。一家企业被风投投资后,企业就变成毛驴,风投变成赶驴人,每天拿着鞭子让企业快跑。企业如果不引进风投,自己慢慢发展,弄多大算多大;一旦引进风投,它跟你对赌,你发展慢了,就得多给风投股份。企业有了外力的督促,就会发展得更快。

在直接融资之前,你要想好自己是否真想做大。我接触过很多民企老板,有的民企老板没有很大的胸怀,觉得一年赚一两百万挺好,有车、有房、能出国旅游,没必要搞大。事实上,不同的发展模式取决于老板的价值观,如果觉得企业不大、自己经营也蛮好,那就不要苛求自己。一些企业上市后,社会压力很大,有点问题就被媒体炒得很厉害,创始人睡不着觉,顶着压力忙公关,各种事儿很多。中国民营企业环境不好,大家必须理解这点。

如果你决定了融资,选择做大及上市之路,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规范,不规范会有很大风险。中国的政策环境越来越要求规范,如财务规范、税务规范等。不难发现,现在上市越来越难,想在销售利润方面做点文章,几乎没有可能性。有家企业为了早一年上市,想去补缴之前一年的税。卢文兵劝那个老板千万不要这么干,一旦你去补税了,就证明你之前偷税漏税了,税务局据此处罚就更麻烦了。

另外,直接融资进入后,会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我原来在内蒙古体改委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时候,当地国有企业大量破产,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调研后发现,当时国家没给企业投入多少钱,所有资本都靠银行贷款,企业实际上都是在给银行打工。与此对应的例子是京东商城,它一开始就亏损,亏损了很多年,如果从银行拿钱,后续亏损还不上贷款,资金链很可能就断了,但它是从资本市场拿钱,一轮轮拿,亏得起。所以,企业要注意资本结构,比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比例。传统民营企业都希望固定资产多些,习惯于先弄一块地,然后盖一栋房子,再添点设备。这个理念是好的,但像耐克、阿迪达斯这种企业,几乎没有固定资产,包袱特别小,赚钱特别灵活。

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关系,把流动资产贷款用做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短贷长用,这种做法风险很大,一旦后续无法再从银行贷款,资金就循环不起来,就会出问题。

投资人关心什么

私募融资之后,投资人关心什么?一是团队,二是商业模式,三是核心竞争力。

加入小肥羊前,我曾在蒙牛工作。很多人以为,蒙牛是一家固定资产很大的企业。但实际上,蒙牛早期的工厂土地基本是政府白给的,厂房也是靠政府补贴建的,生产设备则是靠融资租赁,每年利乐包达到一定耗用量,几年以后设备就归蒙牛所有。这样一来,土地、厂房、设备都有了,蒙牛只要投入些流动资金就行,而它有时还向政府要流动资金,基本上属于轻资产公司。此外,蒙牛的奶牛是老百姓养的,各地经销商都是打多少钱发多少货,不赊欠一分钱货款,这样奶源和渠道问题也解决了。

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模式。当年蒙牛没钱,只能利用社会资源。一个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得好,就可以占用上下游资金。采用经销商制时,蒙牛给了经销商很高的利润率,在高利润的刺激下,经销商的投入越来越大,蒙牛销售额也越来越大。随后蒙牛调低利润率,只有以前的一半甚至1/3,这意味经销商要做出以前几倍的量才能获得同样的收入,但此时经销商已不可能放弃和蒙牛的合作,因为它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是为蒙牛做的。蒙牛的钱干嘛去了?都打广告了。

三聚氰胺风波时,蒙牛没有死,它不可能死。设想一下,有100万奶农在为蒙牛服务,如果蒙牛死了,那奶牛怎么办,奶农怎么办?此外,还有无数经销商、无数奶站甚至运奶车等,蒙牛的链条上绑定着四五百亿元的资产,政府只能保护蒙牛。

和蒙牛同城的另一家牛奶企业,最后因为商业模式不对垮了。在营销上,蒙牛的策略是经销商必须先打钱,然后蒙牛才发货,卖得越多折扣越大,通过这个杠杆来调节经销商。但那家牛奶企业不是,它是办事处直销制,在很多城市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去卖货,最后货放出去了,货款却难收回来。此外,这种模式需要大量资金,10个亿的销售额,至少有五六亿元压在渠道上,存货占用了很多货款。而蒙牛把产品卖给经销商,每个经销商都给蒙牛创造几千万元利润。

在供应链外,生产、营销、品牌建设等环节,都有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汉堡王和肯德基、麦当劳等公司的做法。汉堡王这家公司没有一家直营店,只有一家加工厂,其他都是加盟店。每个加盟店需要一次纳加盟费,之后每年再交品牌使用费,以及按照营业比例交广告使用费,购买它的产品。汉堡王的总部只负责做汉堡。一个加工厂,对应无数的加工店,无数加工店每天给加盟店配货。

肯德基刚到中国的时候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的店都是加盟店。后来肯德基做大了,才不断地收回加盟店。麦当劳的加盟店很多,但做得也很好。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的一次性加盟费大约600-800万元,每年再按比例收广告所得费。这就是国外大公司的品牌魅力。河南有家餐饮企业,真正的直营店只有四五家,其他六七百家都是加盟店,做得非常好。加盟店通常一家收三五万元加盟费,六七百家就有两三千万元,这个就是做资本运营。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有好的商业模式并不等于有好的盈利模式。有的企业商业模式很好,但是找不到盈利模式,这个也是不行的。以双汇为例,双汇在中国肉制品业中排名老大,在全球大约排前五六位。它的盈利模式靠卖肉吗?不是!

2005年卢文兵曾去双汇考察。双汇产业布局非常好,饲料、养猪、屠宰、分割,之后猪肉进入超市便利店,猪蹄硬壳做药,排骨做成骨胶原,还有各种火腿肠。卢文兵细看之后发现,双汇的肉馅、里脊肉、排骨等都不赚钱,那什么赚钱?骨头赚钱。骨头被做成骨胶原,利润率特别高。高到什么程度?百分之五十,而且没有其他企业做,就双汇一家。当时方便面企业的大骨汤都是从日本购买的,技术源于日本,双汇引进这个技术后,享有了3年的高利润期。除骨头之外,双汇火腿肠起初的利润还可以,后来也不高了,那靠什么赚钱?靠火腿肠包装膜。双汇从日本引进了火腿肠的塑料薄膜,利润也非常高,因为当时中国生产不了。

所以在商业模式中,首先要研究行业发展规律,确定哪段赚钱、哪段不赚钱。做企业不可能所有环节都赚钱。有些业务可以不赚钱,但是一定要有几项赚钱的。要找到盈利模式,找到赚钱的环节。

靠并购发展

以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自我积累型;二是外力推动型;三是并购发展型。现在,小微企业想做大,绝对不能单靠自我积累,必须靠外力推动。以近几年发展很快的双汇为例,它基本上把各个省的肉联厂都收购了,成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集团销售额达到500亿元。

小肥羊发展也是靠并购。2004年底时,小肥羊有上百家加盟店,直营店只有16家;2010年底时,直营店从16家增加到240家,其中至少购买了五六十家加盟店,贡献了很大的利润。小肥羊收购加盟店时,给每家店3倍市盈率及一半装修款,如果对方不卖,就取缔对方到期后的加盟权。被收购的五六十家店,平均每家店增加100万元利润,总共有五六千万元,每股收益增加五毛。小肥羊卖给百盛时的市盈率是35倍,给加盟商3倍的市盈率,却得到了30多倍的市盈率,增加了10倍,很划算。就此而言,小肥羊的资本运作是并购发展的一个典型。

未来20年,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并购机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这不仅适合于上市公司,也适合未上市企业。现在很多大集团为什么发展这么快?绝对是靠并购,因为并购以后容易产生垄断利润。当前,大国企在并购,民营企业也在并购;并购既有同业的并购,也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假设你的商业模式挺好,有融资能力,团队也挺强,想上市怎么办?收购3-5家同行企业。

比如卢文兵投资的一家生物疫苗公司,现在销售收入是1个亿,利润三四千万元,如果我们在同行业找到一两家企业,收购或是合并,两年以后就可能上市了。此外,还可以在产业链上下游做并购,比如疫苗是卖给养鸡场、养猪场的,就可以收购一个大的养鸡场、养猪场。所以企业小不可怕,关键是看是否理解了并购的门道。

有的老板会觉得,自己的企业不可能上市。大约2007年时,包头有一家做钢铁的民营企业,销售额100多亿元,利润有6个亿,行业排名100位以后。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企业上市的可能性一点都没有。中国钢铁行业是被并购、被重组、被关闭的对象,能生存就不错了,所以只有一个办法,赶紧卖给包钢,卖掉就赚了,卖不掉5-10年企业就完了。

所以如果想上市,就要先分析所在的行业,如果一辈子也做不进行业前100位,上市就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如果是一家民营企业,在行业排名也比较靠前,怎么办?卖给别人。就像朱新礼(汇源集团创始人)讲的,做企业就像养儿子一样,等长大了就像卖猪一样。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只要你企业各方面做得好,利润率也好,它肯定想买。可以让对方付现金,也可以换股,这样就能坐享股东收益。

企业家通常需要具备四种能力

第一,造物的能力。即产品制造能力,一个企业家要为社会、消费者奉献最好的东西,价廉物美的东西。第二,造事的能力。会讲故事,能够说服消费者,说服合作伙伴。企业上市,股民关心的并不是上市前的事,而是上市后会有怎样的发展,所以会讲故事很重要。第三,造势的能力。第四,造人的能力。搭建团队,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第7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我国已经明确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今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国企业正面临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一、 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

2、纵向型资本扩张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3、混合型资本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

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 ,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扩张性资本运营的逆操作 ,其主要实现形式有 :

1、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 。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 )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组合的运行 ;(3 )行业竞争激烈 ,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 ,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 ,从而在法律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

3、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

4、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 ,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

三、 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团―整体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团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得以实施。即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这是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一个里程碑。集团整体上市将给集团以更大的运作平台。

2、德隆集团―行业整合模式 一个产业规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选择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通过资本经营,收购同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整合和提升整个行业。

3、海尔集团--产融资本结合模式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视资本运营的战略地位,借鉴成功的运营模式,并在现实的运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范恒山资本运营•理论脉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