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能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4 08:07:23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能源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学能源论文

第1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上,主要介绍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第三,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其作用无论是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还是将来从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讲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举例说明,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我们可以将食物放进冰箱中保存,以防止变质。这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降低食物变质的速率。汽车尾气CO和NO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从热力学的角度讲,CO+NON2+CO2可以发生,但是遗憾的是,在通常状况下,该反应进行的非常之慢,以致不能有效地去除车道内的CO和NO。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此可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及前沿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根据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多年来教学中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课堂讨论。针对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可以体验教师备课的准备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微观概念及理论形象化。例如,在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和化学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去展现,课程内容会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对于公式推导,应该板书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较好的应用公式。

3培养学生能力

为了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化学竞赛活动。我省有各类化学竞赛,例如:化学视频大赛,化学实验竞赛和趣味化学竞赛等。近年来,教育部门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全民创新。此外,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激情及能力,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均是由学生亲自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答辩ppt,中期考核表,结题报告和结题答辩ppt等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培养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

4适应专业要求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认真学习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重难点。例如,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章节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高效、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

5结论

第2篇

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背景下,其具体安排可以首先明确此节课重点出于培养学生哪项智能,进而将此节课的大多时间指向这部分智能的训练与启发,而教学设计的思路也主要是为了培养这部分智能的活动方式进行展开.以智能为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其主要设计内涵主要为了给予智能结构不尽相同的学生对自身职能实施充分发挥与运用的学习过程.对传统意义上教学中存在的“整齐划一”的单方面聆听式教学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可以有公共机会,在课堂上或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示智能强项的一面,并且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去完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1.实验法

众所周知,化学如果一旦离开了实验的辅助,则极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杂乱无章,造成“死记硬背”的错误教学.而倘若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实验作为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化学,因为观察本身就属于学生的特长,而化学实验正最注重于观察的力量.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准确的对化学实验中的物质与其反应规律进行很好的认识.实验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其充分在理解知识的形成,最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空间智能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智能.例如在进行氯气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描述出氯原子的结构图,观察氯原子结构分布后,判定氯气可能发生的化学性质,通过进行分组实验,得出氯气性质.

2.阅读法

阅读能够让学生发现化学与社会、环境、科技的紧密联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注周边环境与能源等现代科技与化学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实施“二氧化硫污染”教学时,通过相关读物阅读结合课本实验的手段,制订学生写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文章,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言语表述智能.

3.范例法

教师在进行化学计算教学以及化学用语教学时,无疑都是在化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下成为教学基础的,属于新课程“三维目标”当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其本质上是明显的技能教学.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加要注重“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采取范例法进行讲授教学.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守恒法”计算技巧时,教师可以根据范例进行分析,方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量的等价关系.

4.归纳法

化学课堂实施归纳法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断方面的智能,而其主要分为概念形成与概念通化.所谓“概念形成”是学生依靠对同类事物的大量观察,辨别出食物的本质属性,其例证概括抽象形成的重点在于“大量”;而“概念同化”是指学生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形成”来更迭新的概念,教师要保证学生在新的概念认知结构具备同化新概念的原始结构.

5.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出于加强学生互动交流沟通的基础,属于能够为学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机会方法,并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以此来观察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智能体现.例如在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lmol在固、液体与气体的体积数据进行,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温度对于体积的影响.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意义

化学属于以实验为教学基础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并非单纯的让学生具备理论下的化学知识以及在进行实验时的操作技能,而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进行,学会对实验进行中的状态观察、对实验所发生的化学现象进行记录,并且对所见的宏观化学现象实施微观层面的解释与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化学独有的符号、组合,把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清晰精准地进行表述,在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知识时,根据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对比、归纳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清楚化学的变化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四、结束语

第3篇

无机及分析化学不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叠加,教学内容丰富,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各章节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无疑是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的关键。在内容的安排上,前两章首先回顾高中的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并介绍了误差及数据处理,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溶液。然后,第三和四章主要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及化学平衡,让学生掌握反应三要素:反应方向即吉布斯函数变,反应快慢即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限度即反应平衡常数。第五章主要介绍物质的结构,离子键及共价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第六、七、八和九章分别介绍酸碱平衡、溶解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及其对应滴定分析法,让学生掌握测试固体或溶液中某种元素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最后,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主要介绍一些简单仪器分析法及原理,例如:第十章吸光光度法,不仅要介绍该方法的原理朗伯-比尔定律,还要介绍目视比色法、示差法和标准曲线法三种常用的吸光光度法分析法。内容上总体上是先讲理论原理,再介绍知识点,将理论原理融入生产实践中,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化学理论,再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记忆,知识更加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将无机和分析化学知识点有机的融合,还可以将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在一学年的学习中,总共80学时,第一学期学习前六章共计48课时,第二学期学习后六章共计32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宽的知识面,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熟悉该课程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培养方案,精炼教材的内容,对于中学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或者与专业联系较少的理论知识可以简略讲解。比如:第四章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配平,得失电子,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知识。这些知识点中学都已经涉及过,教师在授课时只要简单介绍即可。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而言,水煤浆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也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点。因此,对于第二章分散系的内容应该详细讲授,再介绍水煤浆分散系。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上,主要介绍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第三,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其作用无论是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还是将来从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讲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举例说明,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我们可以将食物放进冰箱中保存,以防止变质。这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降低食物变质的速率。汽车尾气CO和NO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从热力学的角度讲,CO+NON2+CO2可以发生,但是遗憾的是,在通常状况下,该反应进行的非常之慢,以致不能有效地去除车道内的CO和NO。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此可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及前沿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根据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多年来教学中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课堂讨论。针对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可以体验教师备课的准备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微观概念及理论形象化。例如,在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和化学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去展现,课程内容会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对于公式推导,应该板书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较好的应用公式。

4培养学生能力

为了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化学竞赛活动。我省有各类化学竞赛,例如:化学视频大赛,化学实验竞赛和趣味化学竞赛等。近年来,教育部门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全民创新。此外,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激情及能力,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均是由学生亲自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答辩ppt,中期考核表,结题报告和结题答辩ppt等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培养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

5适应专业要求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认真学习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重难点。例如,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章节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高效、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

6结论

第4篇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自1958年建校以来,较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学校的唯一专业,1987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医学系,2007年11月,更名为医学一系,2013年4月,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医学一系更名为临床医学院,设临床医学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临床医学院在原有的办学宗旨上,坚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理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其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较高政治、文化和生理、心理素质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我系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学生在几个实验中心完成,主要有机能中心(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科)、形态中心(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中心、病原与免疫中心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5个中心。其中机能实验学课程继承并发展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学科之间的承上启下与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实践操作和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实验学共有90学时,涵盖了“三理”的主要实验内容;从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到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全面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从事医疗、科研或卫生等工作奠定基础,因而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操作的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依附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结合我校临床专业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临床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不同模块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5%。采用常规板书或PPT配以示教讲解,目的培养学生规范的基本操作动作与系统的实验数据处理。

②验证性实验如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采用讲解与多媒体录像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验证已知医学理论的同时,探索可能的未知规律。

③综合性实验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与药物对动物血压的影响、尿生成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要求教师在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建立了一种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参与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学生可以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检测复杂的生命现象,并逐步引向深入。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建立整体的概念。由于综合性实验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此类实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其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培养。

④探索设计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如大鼠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及设计与解救方案、肝性脑病与及种类型的缺氧、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15%。教师除一般指导外,充分利用机能实验中心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RBL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式RBL(Web-researchbasedlearning,简称WRBL)与网络式PBL(Web-based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WPBL),将经典的RBL、PBL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性地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体现RBL、PBL理念的网络平台,使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同时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

3科研、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考核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临床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等;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专业学生积极与临床学院教师承担的临床课题;以专业成长为依托的技能发展型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探索性与自主设计性实验。

4结语

第5篇

(一)理工科大学生必备人文能力分析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表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人文能力”。他说,无论什么学历,一两年时间就会被许多公司培养成为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的人,而一个人的人文能力十年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到底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人文能力呢?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雅的审美鉴赏能力、从容随和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优良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我国理工科大学过分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影响,致使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能力出现很多缺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

在当下的大学生中也存在很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者,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往往只满足于书本和专业知识,致使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禁锢,实践能力也被不断弱化。据2009年某项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在校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不足10%,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共建活动的不足20%,有75%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有6%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或“不感兴趣”。

2.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如今很多理工科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学校、社会的三重保护下,成长过程几乎从未经历过任何大的挫折,这致使其心理脆弱,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困难,并不具备应有的坚强意志,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3.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特殊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当下不少理工科大学生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差,感恩观念弱等个体特征,这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骄傲自负、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能以诚待人等诸多问题。

4.审美鉴赏能力偏向低俗化。

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思想和交流的高度开化,拓宽了“三俗(即恶俗、低俗、世俗)文化”的散播渠道,造成大量的文化垃圾在民众中任意蔓延,特别是在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极大偏颇,只停留在感官享受层面,甚至出现对于“三俗文化”的接纳和热爱的现象。

5.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不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并不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还有待加强。迟到早退、旷课、考场舞弊、不主动让座、对弱势群体的冷漠等是一直存在于理工科学生中的常有现象,而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更是让人心寒。

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剖析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生活多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展示高校办学活力和成效的重要方面,也是师生运用思想、知识、能力的重要实践,它既体现着高校精神,也体现着教育品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娱乐其身心、潜移其品性、陶冶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为主要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类、学术科技类、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以及与各学校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品牌类等五大类活动,并且每一类活动包含了很多子活动,几乎覆盖了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仅思想道德教育类活动就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及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等多种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同样有很多不同的举办形式,例如讲座、图文展、运动会、科技竞赛、文艺晚会、素质拓展训练、志愿服务等。这些举办形式能够全面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才华施展,并且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之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集广泛性、教育性、创新性、娱乐性、自主性、实践性、情感性于一体,成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校园文化活动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新形势新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拓宽和发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升途径,而校园文化活动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对此,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探究校园文化活动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途径,以理工科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为重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创新有利于提高其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

所谓道德评判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是指人是否能用最合理的评判标准对事物的好坏做出分辨,并在此基础上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也曾着重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在当下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依然停留在面对面授课,单项灌输以及简单说教的“显性教育”上,而这种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只会增加其反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载体来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则能用很受大学生欢迎和接纳的方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其能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枯燥的理论,以真实影像来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竞赛来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以该学校为例,其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以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以“书香沁园,静以修身;低碳生活,俭以养德”为理念的读书节、以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线索的道德类图文展;等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厚,生动明朗,易于理解并极具与时俱进的教育性,这一系列特点都表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完全符合我们所需要的载体的全部要求,它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中,以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无意识的学习到很多正面的精神,达到在思想上不断认识领悟,并将其逐渐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这一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二)学术科技类活动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

航空工程的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曾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而理工科类大学大多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生为办学目标,所以,对理工科学子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的将理论知识转换为高科技的产物,才能创造未有的世界。而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优良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和夯实基础知识。从这三点可以总结出,所有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即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学术科技类活动具备了超越其他专业知识教育途径的自主性能,因为并不受集体因素、传统因素以及经济效益因素等的过多制约,使其从活动理念到活动内容再到举办形式,都可以让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活动充满浓烈的创新色彩,让大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该学校每学年举办的学生课外科技立项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学生创新思想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学生欢迎的平台,其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目标,从活动筹备到活动实施再到活动总结等,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和最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体育竞技类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理工科大学男女比例的特殊性,使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竞技活动成为了理工科大学生参加最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着浓厚的实践性,同时蕴含了公平的竞争意识,这使其可以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参加体育竞技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发泄不良情绪,而通过很多研究表明,适当的发泄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焦虑、悲伤等心理状况;另一方面,这种实践性强的集体活动可以很好的提供给学生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营造轻松的娱乐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会逐渐打开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再次,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和障碍,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自己的内心,如紧张、害怕、挫败等心理,通过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能使学生直面这些困难,从而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空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该学校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的学生(如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的队员),普遍比其他学生更加坚强和乐观一些,并且敢于拼搏,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很少存在焦虑、脆弱、惧怕等心理亚健康状况。

(四)文化艺术类活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对于长期以理性角度来思考问题而缺乏感性情怀,致使审美鉴赏能力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审美教育应该从加强其情感教育入手。不言而喻,文化艺术类活动建立在高雅的艺术基础之上,而高雅的艺术是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通彻感悟,融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的能震撼人心和引发人共鸣的艺术作品。它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最深刻的认识的表达和最真挚的情感的抒发,并且它极具观赏性和体验性。文化艺术类活动能将高雅的艺术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时,能对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意义进行思考分析,净化自己的心灵,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加全面的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有深度的理解美的含义,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该校每学年举办的“傲雪争辉”系列文艺晚会,其每一年都会赋予晚会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动漫时代、喜迎十等)。晚会将感彩浓烈的文化主题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的结合,各主创人员在节目的选材、音视频的制作、舞美背景的设计以及演员的培训等方面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从中挑选优秀的作品作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情感和思想传达给演员,进而去感染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创人员还是演员或者观众,都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增加情感体验的次数,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五种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在创建和谐大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文化系统的诸种育人功能中,德育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学校管理,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大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从各种层面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种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师生员工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包括领导集团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办学理念、学校定位、管理理念、人才观、教育观、发展观、质量观等,这些价值观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是通过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等来具体体现的。在校园文化中,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校园文化中蕴涵的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各种管理行为,管理实践中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领导集团所确定的预定目标(价值取向)来展开的。师生的价值观是校园精神的内核,制约着师生理想的产生、行为的选择,构成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目标,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体现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个学校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源于学校绝大多数成员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并不是天生的,是学校通过灌输、教育、约束等多种途径逐步达成的。学校管理和学校领导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校园文化所创造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尤其是大学精神的认同过程,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

1?郾学校的校训、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学校的成员时刻发挥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

2.教育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反映,也是管理过程中规范各成员行为的依据;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变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觉行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校园文化中的环境因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幽雅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仅彰显着学校集体的审美取向,而且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集体意识的培养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文化传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为绝大多数校园人所认同,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同化功能。这种同化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同化作用。文化传统实际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优秀的观念、价值取向、管理模式及物化形态的文明成果之总和。文化传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积并经过历史检验的。因而,文化传统对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同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还体现在行为示范上。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园文化通过示范而体现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现为领导集团的行为和学校成员的行为的相互作用。领导集团的行为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演示;学校成员的行为则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在领导集团行为和学校成员行为产生的影响合力下,任何不同价值取向的言行都会被逐渐削弱,且最终被同化。

四、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通过有形的与无形的规范和约束两种形式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形的约束主要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来规范师生的行为;无形的约束主要通过校园精神辐射作用体现出来,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管理、制度、纪律的控制作用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主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操,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能引导学生产生感情上的认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促使他们去主动地完善自己,适应并改造社会。校园文化对个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和传递,它融化在学校这个集体的血液中,积淀下来并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规范约束力量,使受教育者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完善了个性,促进了创造力的发挥,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全面的、良好的基础,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在一些条件下,这种来自校园人“内心”的价值约束比行为的约束更加有效。

五、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的实质是解决动力问题。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方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指明方向的基础上,还表现为一股推动力量,推动师生员工朝向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方向不断努力,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价值观本身就是驱使人们努力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动力。因为价值观指向的是未来的目标,它不是一种对“实然”的事实描述,而是一种对“应然”的理想设定。无论是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这种理想目标都具挑战性和激励性,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从而促使其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校园文化就其短期影响而言,它能形成对教职员工士气的激励、鼓舞作用,会帮助学校克服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学校良好的环境氛围;从长远发展来看,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学校的成长壮大更是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都应深化认识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努力学会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去建设校园文化,去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雷.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谢秀军.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正能量

大学是全面育人的能量来源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子们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深刻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健康大学校园文化发挥正能量的机理,明确大学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的途径,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一系列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也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教育方式、规章制度、教风、学风、班风、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不只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框架中,也体现在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历史沉淀中,更体现在全校教职员工良好的言语行动和高尚人格魅力中。

具体来说,校园文化由三个层面组成: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二、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也就是说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的群体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校长曾说过:“校园文化通俗的讲就是做泡菜,文化便是那一锅汤汁,你放黄瓜、白菜、洋葱,无论你放什么,出来的都是‘泡菜’的味道。如果不同种类的果蔬代表不同性格的学生,当他们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又都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如同汤汁浸染过的‘泡菜’,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这种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着自己学校独特“泡菜”味道的人。这也正是校园文化的正能量,这种能量能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信念情操,培养激发人们的群体和集体意识。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能量氛围中,使全体师生产生对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校园文化正能量一经形成,便会极大地丰富集体的精神生活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其运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精神传统和作风,还有作为载体的物质形态,其核心都是校园精神,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正能量。校园文化正能量的精神,正是大学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正能量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有着这样价值观的人参与。通过高校这种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并将长期的筛选和沉淀,慢慢地去其糟粕,成为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正能量。而在这一正能量的作用下,高校的学生将会具有共同的信念、追求、行为规范、人生价值观等。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员工不断作用于这种正能量,使其不断地更新、发展、强大,而这种正能量又会反过来促使师生员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努力,从而会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切实增强大学校园文化正能量的途径

校园文化的正能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那么大学如何增强自己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呢?本文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制度并狠抓落实,是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校园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是建设健康校园精神文化的保证。校园文化正能量只有在制度的科学管理下才会健康发展,才会时时处处、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为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采取制度征订民主化,全体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根据我院校风建设的实际需要,学校在全体师生参与的前提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保障管理有章可循,以制度管人。今年年初,我院的外语学院提出了“语境建校”的新理念,认为外语应成为我院重要的优势与特色,外语文化应成为我院校园文化的主线。为保障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我院正积极组织全院师生讨论《外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相关文件的修订。另外,我院还严格落实制度。因为只有切实将制度落到实处,才能达到约束人,激励人的目的,真正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才能调动教职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第二,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师德水平,培养良好的教风,以教风育学风,为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肥沃的土壤。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师资水平,树立良好的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本身就是知识文明的传播者,其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因此要着力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教师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屐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师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事业心,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另外,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沟通。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从教师的严中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总之,教师应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通过言语示范、行为表率,自觉成为校园文化正能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使校园文化正能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努力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参与,只有师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才能使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传播发扬。为此,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通过增设文、史、哲、艺术、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培养文化素质的选修课,举办各类人文知识系列讲座,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现代科技、现代艺术、西方文化、高尚的思想境界、社会生活、知识视野同专业体系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自身修养。同时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为山外的广大学子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特色。我院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去,努力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学校鼓励并提倡专业教师深入学生社团指导社团建设,根据我院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改革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塑造了具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正能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