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24 17:47:58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资源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技资源论文

第1篇

资源基础理论综述

1.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原理资源基础理论是研究组织内生成长因素的重要理论之一。1959年,英国人彭罗斯(Edith.T.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是建立在管理性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的概念,认为“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11]。1984年Wernerfelt提出,企业发展的一系列特殊资源以及资源的使用方式上,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需要打破利用现有资源与开发新资源之间的平衡[12]。企业可用的资源包括品牌、可用的技术知识、高级的雇员、贸易联系、机器、资本等。1990年Prahalad和Hamel指出,企业应被看作是能力的集合体而非资源的集合体[13]。1995年,Barney融合了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指出企业要拥有有价值、稀少的、不可模仿的资源才能形成该企业的核心能力[14]。1997年,Olive将企业资源的范围扩展到生产流程、专利、专有技术、客户,甚至政府关系[15]。2000年,Helfat将知识管理能力纳入到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中[16]。2.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从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特殊的异质资源,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的种类从有形的物理性资源范筹,向无形的知识资源不断扩充。企业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是具有不可模仿性的资源与能力;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利用异质资源和能力获取超额的利润,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建立外部网络等方式获得这些特殊资源。另一方面,一个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为了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要突出重点,发展有竞争力的部分。这样做的结果必将导致企业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客观上要求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的异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资源流动方式[6]。

科技资源共享组织成长的内生因素分析

1.科技资源共享组织的产生在科技资源管理的初期,科技资源管理职责往往由单个人承担,而且是兼职从事资源管理工作。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太大差别,多从保护、保值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怎么提高利用率。对于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基本上零散地保存在研究人员个人手里,由课题组统一管理的情况都比较少见。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以及资源获取技术、手段、方法的增多,我国的科技资源总量大幅提升[17],由单人兼职负责科技资源的管理已经不能胜任科技资源发展的需求,而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也对科技资源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加强科技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一大批科技资源专职管理和服务机构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组建了一批国家分析测试中心;90年代开始组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仪器协作共用网和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等;2000年,由7家科技信息和情报机构参加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更有一批隶属于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资料室、情报室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转变为信息中心,开始提供信息和数据服务。这些专业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科技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化。2.科技资源共享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在科技资源共享机构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资源,一类是可供共享的物理资源或信息资源,另一类是资源管理技术、资源服务技术、品牌、高技能的资源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等能力资源[18]。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扩充需求呈现不同的阶段。基本上可以分为资源/能力积累、资源/能力充分利用和资源/能力创新与再生3个阶段。(1)资源/能力积累阶段。该阶段主要指共享机构成立初期,其关注点在于保持自然状态、持续运行,反映了对物理或信息资源占有的初始需求。(2)资源/能力充分利用阶段。该阶段表现为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利用,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其关注点在于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对于资源管理与服务技术、品牌经营等更加重视,在资源层面开始注意资源的筛选和评价。(3)资源/能力创新与再生阶段。处于该阶段的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对资源的管理能力很强,人员素质和水平也相当高。共享机构此时的管理重点已经不再仅仅关注资源和相应的管理技术,而更加注重对人员智力、能力和经验的开发利用,以期通过具有创新技能的人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或者引入新的资源,开拓新的业务。我国的科技资源共享机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资源单位。例如,仪器中心、数据中心、文献中心、种质所等。这类单位普遍有一定数量的资源积累,因此都拥有一定的资源管理能力,也拥有若干资源管理人员。资源单位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呈现两级分化。对于国家气象中心、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这样的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机构来说,国家每年有充足的经费支持,资源持续更新、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员配置较为充足,人员素质也较高。但是对大多数仪器中心,以及没有行政职能的数据和信息中心来说,普遍存在资源总量小、质量低、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19]。资源单位的发展会体现在上述三个阶段。随着科技资源建设投入经费的增加,资源积累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对资源管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资源单位想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则需要在资源/能力创新与再生上进行重点投入和培养,此阶段对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第二种是资源服务单位。例如,生产力促进中心、仪器协作服务网、数据共享网等,这些机构的特点是本身几乎没有资源积累,以为资源拥有机构和资源需求用户提供中介为目标,具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和人员队伍。但是这类机构与资源拥有机构相比,在科技资源共享价值链上处于弱势,难以吸引优质资源加入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而影响服务质量,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现阶段,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一家名为“数据堂”的公司,利用免费的数据集存储空间和共享服务平台,吸引了众多计算机领域的机构用户在平台上共享高质量的数据集,也吸引了很多个人研究者在平台上索取数据集,数据共享中介服务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利用这样的免费服务平台,加上自身在计算机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也为自己吸引了专业的计算机领域数据生产和加工订单,实现了自我发展的服务模式探索。这种现象也说明,资源服务单位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能力,就无法有效吸引资源拥有单位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展资源服务。所谓专业的知识背景和服务能力集中体现在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以及领域知识的专业化。

第2篇

1.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2006年的41.2977万人。伴随着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科技活动人员2006年为2.8398人万人,2007年达到3.0239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也有明显增多,2006年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1.8924万人,2007年为2.0976万人。①

1.2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新疆科技人力后备资源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为226012人,是2000年的3.05倍;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48372人,是2000年的4.31倍。②

博士生、硕士生是全区科学技术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全区研究生招生规模由544人扩大到3491人,增长了5.42倍。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2007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2244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10人,攻读硕士学位2134人。③

2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失调。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新疆专业技术人员411590人。其中教学人员占了总量的62.08%,是新疆数量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而农业技术人员仅占8.22%,这与新疆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同时科学研究人员比例过低,仅占0.60%,也是导致新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④

2.2高层次和复合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比例低。

近年来新疆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粗放式经营的局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结合得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转化率低。2006年全区科技成果总数为110项,但是由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运作复合型科技人才,导致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比例很低。200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66168万元,居全国第25位;2006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为76084万元,居全国第26位。⑤

2.3科技人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短缺,拥有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少。

多年来,新疆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创新能力的现实水平来说,总体创新能力并不强,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产品较少。“十五”期间,全区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1项。⑥

2.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设施条件较差。

2000年新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只有3.2亿元,到2006年虽然增加至8.4764亿元,但居全国第27位;2006年新疆R&D经费支出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仅为0.28%,而同年全国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1.42%。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2005年瑞典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86%;芬兰为3.48%;韩国为2.99%。2006年新疆R&D折合全时人员0.7万人年,居全国第27位。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一些优秀科研人员流向条件待遇好的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这无论是对新疆科技实力的增强,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一个较大的威胁。⑦

3对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3.1培养高层次人、复合型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各类科研项目,加快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与此同时,注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3.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企业吸引创新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企业自主建立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稳定和留住一批优秀的核心研发人才。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企业引进人才奖励和补助办法,主动帮助企业吸引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

3.3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人才“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信息时代组织模式中的一种具体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就目标而言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新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虚拟团队”的作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观,提升新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3.4增加研发经费,改善科研工作环境。

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使得研发经费的增长快于研发人员的增长,以增加人均投入强度,逐步缩小新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改善科技资源匹配,让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成长为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改善科研环境保证科研使用功能,使科研人员享受一流的科研条件,为他们创造优越舒适、宽松和谐的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3.5提高研发人员收入,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

在当前科技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新疆为留住科技人才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除了提供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人员收入,还必须进一步解决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专心致志搞科研和创新。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对人才进行人文关怀,树立科研可以致富、创新发明可以致富的风范,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R&D活动。

参考文献

[1]荀妍妍.《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北方经贸2008年第9期

[2]冯高阳.《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安徽科技.2008年第9期

[3]王馥瑶,杜跃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改进研究》.网络财富2008年第9期

注释

①②③④⑥资料来源:历年《新疆统计年鉴》

第3篇

【摘要】统筹科技资源对于提高区域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法律、法规、信息等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而通过这些对策所包含的要素系统,构成统筹科技资源体系,在科技资源统筹中发挥作用,从而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科技计划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第4篇

本文作者:付志新工作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资源拥有者方面。作为科技资源的拥有者,在某种程度上说,与人共享资源,就是把自己的某种产权进行出让,在共享过程中,一方面,分享者的使用对资源拥有者来说可能意味着某种泄密风险,使本组织的科技创新机密面临风险,所以,部分资源拥有者尤其是特色数据库资源的拥有者在思想上不太愿意与别人分享。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大型仪器的拥有者来说,分享过程意味着仪器损耗,虽然共享活动组织者会组织对这一损耗的补偿,但很多时候,一定量的补偿未必可以弥补仪器损耗带来的长久损失。2.科技资源需求者方面。对科技资源需求者来说,一方面,与拥有者对应,共享者担心在使用对方的资源时会出现信息泄漏,因此不愿意使用别人的资源,宁可自己购买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共享者在使用别人的科技资源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之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的科技评估中,科技资源拥有量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些都使科技资源需求者更愿意自己购买科技资源。3.科技资源自身。科技资源是共享活动展开的对象,作为科技资源,一方面,有些资源,比如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它才有价值,然而,在实际中,共享过程中经常出现效率过低导致的信息时效性流失,使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益价值。另一方面,有些科技资源,比如一些大型科学仪器,由于地域限制,增加了共享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资源共享。4.共享环境方面。(1)政策法规方面。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目前为止,河南省关于科技资源共享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科技资源的拥有者有分享的责任和义务,也缺乏分享的激励机制,致使科技资源拥有者对共享缺乏热情,影响了科技资源的保值、增值。(2)网络环境方面。网络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基础,没有较好的网络环境,就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目前,河南省的网络环境尚不健全,一方面,河南省的信息网络不够发达,尚处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初级阶段,系统平台的开放性和互联性不够成熟,联机检索网络尚未全面建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在数据库资源方面,各单位各自为政,存在低水平重复购买、数据库涉及面窄、规模小等问题,而且已经建好的数据库资源市场化程度低,不能很好地共享。(3)平台环境方面。河南省的大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多归属事业单位,平台的建设大多由政府出资,在平台运营中,缺少市场刺激,缺乏新鲜血液,平台共享处于被动局面。(4)信息环境方面。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是阻碍信息交流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不透明和不畅通,一方面,许多科研单位自身有可以共享的科技资源,受限于信息环境,信息反馈渠道受阻,这些单位往往不怎么知道自己的科技资源对别人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面,对于自己科研需要的科技资源,这些科研单位也往往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这样,本来双向的信息交流成为一方的单向探索,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信息共享。(5)文化环境方面。当前,“共建共享”的观念尚未被各单位接受,在科技资源建设中,各单位竞争意识大于共享意愿,大部分还是愿意各自为政。

提高河南省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的对策

1.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完善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明确科技资源拥有者的资源共享责任和义务,明确科技资源共享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一个好的机制,要照顾体制中各方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对于科技资源共享来说,首先要形成一种“共享收益”的氛围,使科技资源拥有者在共享中取得合理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共享的积极性。这当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的干预,要在政府的协调和组织下建立专管共用的运行管理机制,对科技资源的拥有者给予适当补贴,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他们收取仪器设备维护和保养费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平衡。2.完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有效配置资源。要想实现科技资源的高度利用,整合、共享、提高是关键。而这3方面的实现,需要完善的科技资源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具体来说,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科技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宏观调控。目前,河南省拥有科技资源的单位较多,但比较分散,很多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针对此,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各个单位的科技资源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统筹规划进行设备更新与引进。例如,要求拥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单位对设备利用情况和科学研究进度定期上报,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验收评价;对全省同类仪器统一备案,避免重复购买;对某些单位使用率低的仪器,可协调转至急需的单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2)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目前,河南省科技厅和郑州市科技局的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但相对都不够完善。建议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专门负责搜集和整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各种科技资源的分布和使用状况,包括专业数据库、科研教学机构、人才队伍、科学数据、大型仪器设备等,并根据密集划分对全省不同的科研机构和公众人员开放,使科研人员的信息和资源渠道畅通。(3)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将科技资源共享列为科技评价的一部分,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步伐。3.打破壁垒,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通过行政引导、利益调控等手段,消除封闭和条块分割,营造良好的共享环境,鼓励科研单位之间、科研单位和高校以及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减少重复购买资源,最大可能地做到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综上,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对河南省的科技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它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省的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需要政府、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参与。

第5篇

(1)扩展性好:所有模块可由系统管理人员轻松定制,最终用户由于自己权限不同,所能使用的模块和看到的页面有可能也不同[3]。

(2)安全性能好:用户根据自己拥有的角色不同能够访问到的数据表格的权限也不相同,从而在程序设计级别做到了预防非法操作[4]。

(3)使用方便:采用B/S模式,用户操作都在在浏览器上进行,只要用户能够上网,就能够使用该系统。

2系统功能设计

2.1系统技术路线

系统选用.NET框架(.NETFramework)作为开发平台,使用进行系统开发,开发语言选用C#,三者的结合性很高,这样可以确切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开发,延长生命周期。并且该平台通过基于开放标准(例如HTTP、XML和SOAP)的远程体系结构简化程序开发的需要。更容易在要求互操作的混合环境中重用、开发和部署组件而简化组件集成。能给大型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带来对支持可用性、可管理性、可伸缩性和互操作性的Web服务的需求。

2.2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3-TierArchitecture),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模块之间的依赖,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便于后期的维护。在部分功能模块中还采用了AJAX技术,可以使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做到异步传输,页面无需全部提交,只需在局部刷新即可,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提升了用户体验效果[5]。

2.3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申报、审核、验收等,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到成果的各项报奖管理、科技人才的申报与管理、专家筛选与管理、上报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系统自身管理等,流程复杂且互有交叉,并且在流程中间还有用户的参与,因此系统的流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体验,做到按需加载数据,简洁高效,同时系统还具备了清晰的导航、标识和检索系统。

2.4功能结构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有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评审专家库管理、上报信息报表和系统管理等。在对以上功能更具体和细化的分析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这里介绍几个比较典型的功能模块。

(1)科技创新硬平台管理

该模块是对各种科技创新硬平台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用户通过该模块可以对硬平台在申报、初审、验收等各环节的相关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用户在输入完某环节的信息后,经过相关管理人员核对并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创建下一环节的记录,记录中的对应信息会直接复制上一环节中的信息,无需重复输入,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对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各环节中的信息和附件进行管理,除了在审核通过后可以自创建新记录后,还可以对项目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查询,更方便用户使用。

(3)评审专家库管理

主要实现对专家信息的维护和对评审专家的抽取。评标专家可以通过登录本系统,对自己的信息数据进行查阅与校对,同时系统管理员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在抽取专家时,系统会照抽取条件抽取出候选专家,对候选专家进行随机抽取,抽取生成最终评标专家,通过自动发送短信与该专家取得联系,目的是确认专家是否有时间参加评审工作。随机抽取阶段是通过设定的评审专家的抽取条件,对评审专家库进行随机抽取。为保证业务要求同时保证公正性的需要,只有在所需条件满足后才可以进行随机抽取。系统会对抽取出的专家发送短信进行确认,最后生成最终的评审专家。

(4)上报信息报表

系统会按照已规定好的表格内容与格式,自行查询并统计有关项目的数据,生成上报报表,同时用户也可以对其中的内容做适当修改,生成的上报报表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直接在线预览或打印。

(5)系统管理

除了用户的登录注销、信息修改等基本功能外,系统管理还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用户权限管理。首先每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使用的系统模块及其操作权限不同,用户的最终使用模块范围以及其操作权限是根据其所具有的角色叠加得到的,更方便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

3结语

第6篇

1.1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2006年的41.2977万人。伴随着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科技活动人员2006年为2.8398人万人,2007年达到3.0239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也有明显增多,2006年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1.8924万人,2007年为2.0976万人。①

1.2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新疆科技人力后备资源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为226012人,是2000年的3.05倍;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48372人,是2000年的4.31倍。②

博士生、硕士生是全区科学技术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全区研究生招生规模由544人扩大到3491人,增长了5.42倍。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2007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2244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10人,攻读硕士学位2134人。③

2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失调。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新疆专业技术人员411590人。其中教学人员占了总量的62.08%,是新疆数量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而农业技术人员仅占8.22%,这与新疆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同时科学研究人员比例过低,仅占0.60%,也是导致新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④

2.2高层次和复合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比例低。

近年来新疆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粗放式经营的局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结合得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转化率低。2006年全区科技成果总数为110项,但是由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运作复合型科技人才,导致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比例很低。200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66168万元,居全国第25位;2006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为76084万元,居全国第26位。⑤

2.3科技人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短缺,拥有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少。

多年来,新疆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创新能力的现实水平来说,总体创新能力并不强,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产品较少。“十五”期间,全区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1项。⑥

2.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设施条件较差。

2000年新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只有3.2亿元,到2006年虽然增加至8.4764亿元,但居全国第27位;2006年新疆R&D经费支出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仅为0.28%,而同年全国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1.42%。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2005年瑞典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86%;芬兰为3.48%;韩国为2.99%。2006年新疆R&D折合全时人员0.7万人年,居全国第27位。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一些优秀科研人员流向条件待遇好的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这无论是对新疆科技实力的增强,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一个较大的威胁。⑦

3对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3.1培养高层次人、复合型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各类科研项目,加快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与此同时,注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3.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企业吸引创新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企业自主建立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稳定和留住一批优秀的核心研发人才。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企业引进人才奖励和补助办法,主动帮助企业吸引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

3.3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人才“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信息时代组织模式中的一种具体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就目标而言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新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虚拟团队”的作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观,提升新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3.4增加研发经费,改善科研工作环境。

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使得研发经费的增长快于研发人员的增长,以增加人均投入强度,逐步缩小新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改善科技资源匹配,让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成长为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改善科研环境保证科研使用功能,使科研人员享受一流的科研条件,为他们创造优越舒适、宽松和谐的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3.5提高研发人员收入,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

在当前科技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新疆为留住科技人才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除了提供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人员收入,还必须进一步解决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专心致志搞科研和创新。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对人才进行人文关怀,树立科研可以致富、创新发明可以致富的风范,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R&D活动。

参考文献

[1]荀妍妍.《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北方经贸2008年第9期

[2]冯高阳.《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安徽科技.2008年第9期

[3]王馥瑶,杜跃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改进研究》.网络财富2008年第9期

注释

①②③④⑥资料来源:历年《新疆统计年鉴》

⑤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研发性投资;高科技俱乐部;人才战略

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的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创新人才匮乏。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惟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是创新之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政府要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重视学习吸收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创新更不可忽视。我国自主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有限。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金雄厚,汇集全球的顶尖人才,鼓励创新,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我们鼓励研发性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惟有如此,才能寻求捷径,少走弯路,才能尽快培养我国的自主创新研发人才。

我国政府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资。为其进行研发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与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有关的法律规章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取消外商投资中对研发性投资等方面不合理的要求与规定,降低跨国公司进入的各种交易成本,加大对跨国公司的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对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的吸引力。以此来把握研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日本坚持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的技术政策,在战后30年实现了产业结构不间断的优化升级,成为经济大国。韩国走的也是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同样取得了成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走的也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路线。我们要总结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持久性优化升级。

二、政府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归国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

归国高科技人才拥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的经历,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拥有学科前沿知识,能站在全球前沿领域探讨前沿问题;拥有多国工作的经历,了解多国的知识与技术,视野开阔: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与工作,重视能力的氛围,促使他们具备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拥有竞争能力与实力,由于他们具备了上述素质,因此,他们能为企业创新发展献计献策,亦能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如果拥有了这些人才,就能带来一个甚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如今,“海归派”变成“海待派”,我国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群体的作用,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的空间。国家、地区以及有条件的企业,重视创建留学生创业园,吸纳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通过留学生创业园创办,吸引留学生在高科技如计算机软件、绿色新型产品、生物医学等领域作研究,或创办企业。在创业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科技周、企业家沙龙、专题讲座等各种科普活动,为科技人员交流信息牵线搭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重视归国科技人才,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引智政策,尤其是对于一些国内急需、领先国内或国际的技术项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通过多种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确保自主创新动力长盛不衰。依靠人才机制来实现自主创新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强大的人才库,实行课题招标、科技成果奖励、技术入股等一系列激励制度,使归国科技人才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带来的利益,特别是对在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高级人才给予重奖,以此来鼓励他们创新的热情,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政府要引导企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合作获得创新人才

韩国用了短短40余年时间,以相当于我国4%的人口和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相当于我国2/5的经济总量,一举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之列,正积极筹划跨入发达国家门槛,力争实现在未来10年内进入世界科技八强和经济十强的发展目标。他们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是,引进吸收、大胆创新、积极合作、敢于冒险。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国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有引进来、走出去的经历,如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帮助做消化吸收工作,使其较快地掌握核心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带领、培育技术创新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进行创新。海尔、格兰仕是最好的例证,华为在全球亦有11个研发中心。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发达的信息社会和开放的全球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利条件。奇瑞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它的经验,就是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资源,与世界最优秀的研发机构联合合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的联合研发,迅速造就了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对企业的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大学资源,走产学研之路

技术创新成果来源于知识创新成果,知识创新成果来源于基础研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由于学科交叉和相互融合,不断衍生出新思维、新理念、新设计,爆发出新的科技生产力。据国际权威机构调查,世界上70%以上的高科技成果与高校有关,世界上83.6%的科技园是依托高校而建或与高校建立了紧密型联系。据江苏省经贸委统计,2003年全省工业企业开发的省以上新产品80%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的,关键技术均来自高校或科研单位,而企业自主开发的只占20%。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与他们进行合作既能弥补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又能缩短创新周期,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政府要重视创新园区的建设。凡在研究型大学聚集地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按硅谷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建设重点大学科技园区。研究型大学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依托大学科技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业中心的科研、人才、信息等优势,通过大学与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信息、知识、人才的交流,既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率,又可以提高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美国政府通过研究项目和采购合同影响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通过制定投资和技术标准,减少研发中的盲目性。美国四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心,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合作范例。

五、参与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一些重大活动

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研发成本呈上升之势,研发风险亦加剧,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尤其是高技术,即使是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也会面临技术资源短缺的问题。为此,发达国家间为取得互补,常通过双方或多方合作来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果,渗透世界市场。通过参与合作可实现技术学科与领域之间的互补,使具有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共同实现创新目标;通过参与合作亦可缩短收集资料、信息的时间,提高技术创新速度。有利于以较低的转换成本进入新的领域,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舞台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这一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参与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和锻炼的过程。如深圳最近成立的深圳高科技投资基金俱乐部,其成员有荷兰ING霸菱(中国)投资基金、法国苏伊士(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华登(中国)投资基金、美国国际数据网络投资公司以及台湾宝等6家风险投资机构。将海外风险基金的成功运作模式、管理经验引进到深圳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对培育中国高新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六、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倡导学习型组织,以培养人才